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2024-08-25

旅游学概论答案全(精选8篇)

1.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篇一

旅游学概论考试样卷和重要知识点 分享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著 《易经》上的“观国之光”。2.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近代旅游_及 旅游业 的开端。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规模极限_。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旅行方式 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旅游密度_”。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可自由支配时间_和足够的_闲暇时间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或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教材56页)。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成长__期、__成熟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行___、__购___、__娱___等六要素。10.旅游__服务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服务项目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顾客的期望_.13.从50年代至今,_欧美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市场营销_.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环境___等方面的影响。16.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旅游规划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18.1954年4月15日,中国_国际_旅行社成立。(教材42页)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A)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B)(教材101页)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C)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B)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A)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B)A.同方向流出中国 B.同方向流入中国C.反方向 D.不确定7.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被称为(B)A.需求弹性 B.旅游乘数 C.供给弹性 D.就业乘数8.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确立了我国每年的国家旅游活动主题,其中(B)的主题是文物古迹游。

A.1992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9.旅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主要原因是(C)

A.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B.投资小而雇用的人员多C.工资成本在全部营业成本中占据较高比重D.对普通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要求不高10.“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而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该定义被称为(B)A.马尼拉定义 B.艾斯特定义 C.罗马定义 D.兰沙罗特定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旅游学答: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2.可自由支配收入答: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纳税和社会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它是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重要的客观因素。3.现实的旅游资源答:指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4.旅游业答:是以旅游市场(或旅游者)为对

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5.旅游营业收入乘数答:是单位旅游消费额同由其所带来的接待国全部有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教材155页)答:(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四、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材55页)答:(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的需要(4)受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需要的发展由低层次到高层次3.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教材69页)答:(1)观赏性(2)综合性(3)地域性(4)时间性[①季节性 ②变异性](5)永续性4.旅行社的主要作用有哪些?(教材95页)答:(1)旅游活动的组织者(2)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3)旅游业的前锋5.旅游交通的作用有哪些?(教材110页)答:(1)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2)有助于促进旅游区的兴起和发展;(3)旅游业经济收入稳定而重要的来源;(4)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述现代旅游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相关影响。(教材36页)答:现代旅游是指二战以后,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其主要特点是:① 普及性:a.大众旅游已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b.旅游已成为奖励手段c.度假旅游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② 增长的持续性:a.人次规模激增b.旅游收入激增③ 地理集中性:旅游目的地相对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地区的热点旅游景区,a.对旅游企业的选址和经营具有积极意义b.一旦超过接待地的旅游承载能力,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④ 季节性:a.接待地方面,气候变化是主要因素;客源地方面,带薪假期的规律性因素b.导致接待地接待设施的季节性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⑤ 国家促进性:各国政府的推动,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a.提高了旅游业的地位b.保护了旅游者的权益c.方便了旅游者的进出。2.试论述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答:(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2)有助于货币回笼(3)增加旅游目的地的财富或经济收入(4)增加国家税收(5)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7)增加就业机会(8)具体论述 五、六、七、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

1、旅游的概念和本质(3小点)(教材4页);

2、旅游活动的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体);

3、旅游活动的特征(教材8页)(选择题);

4、按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教材12页)(了解); ※

5、旅游学的研究任务(教材22页)。第二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促进作用 铁路之父:乔治.史蒂文森(教材33页)(了解); 2、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即现在的通济隆旅行社); ※

3、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教材34页)(6小点); ※

4、现代旅游的特点(论述题1题)。

第三章:旅游者

1、罗马会议(教材49页);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教材52页);

3、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教材54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第四章: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教材61页); 2、3S(教材66页); ※

3、旅游资源的特点(教材69页);

4、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教材71-75页)。第五章:旅游业 ※

1、旅游业的定义(教材88页);

2、旅游业的功能(教材89页);

3、旅游业的性质及特点(教材91-93页);

4、旅行社的概念及作用(教材93-95页); ※

5、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教材101页);

6、旅游交通的作用(教材110页)(简答题5题);

7、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构成及特点(教材115-119页)第六章:旅游市场 ※

1、市场的概念与

旅游市场(教材120页);

2、旅游市场的特点(教材121页);※

3、旅游市场的划分(教材122-124页)第七、八章

1、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教材138-148页);

2、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内容(教材153-155)

2.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篇二

旅游产品的长度是指一个旅游产品系列中所含的旅游产品项目的多少。(×)14.旅游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这是指旅游者总是集中在节假日外出旅游。(×)15.景点是景物集中的地方,是旅游游览的最小单位。(√)16.面向旅游者的营业推广主要有赠送优惠券、发放红利、给予推销佣金等形式。(×)17.我国对旅游资源按照知名程度等因素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三级旅游风景资源。

(×)18.风景名胜区就是自然保护区。(×)19.对于短途旅游来说,公路运输速度更快,因此,短途旅游者应选择公路运输。(√)20.在编制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21.旅游吸引物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等因素的综合。(√)22.办理各类保险是旅行社的代理业务之一。(√)23.旅游一般发生在人们自己的居住地或者是工作场所。(×)24.国家旅游局是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我国的国际、国内旅游业。

(√)2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6.休闲性是旅游的唯一特征。(×)27.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最重要因素是成本水平。(×)28.旅游规划草案编制完成之后就可以付诸实施。(×)29.我国的长白山、神农架、西双版纳等都属于自然保护区。(√)30.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31.现代旅游的主要方式是观光旅游。(√)32.旅游者在消费之前并不能接触到旅游产品,而是需要一定的媒介获悉产品内容以及接触产品。旅行社便担当销售渠道的角色,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消费的便利。(×)33.面向旅游者的营业推广主要有赠送优惠券、发放红利、给予推销佣金等形式。(×)34.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景点。(×)35. 人类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层面上呈现季节性的特点,这是旅游业、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36.旅游资源仅仅是指能够引起旅游者兴趣的各种自然环境。(×)37.购物型旅游者追求的是购物带来的满足感,在消费过程中对价格不太敏感。(√)38.每日余暇指人们每天工作(或学习)及生活之余的空闲时间,它的分布零散,不适合用于旅游活动。(√)39.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0.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水平高低影响着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能力。(√)41.我国对旅游资源按照知名程度等因素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三级旅游风景资源。

3.旅游学概论 篇三

1旅游(艾斯特定义):人们离开住地到其他地方短暂停留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异地的界定,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会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工商事务及出席会议代表的差旅性和事务性外出访问活动也归纳入旅游。

2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活动之一。

3旅游者(理论性定义):离开住地以寻求改变精神状态,获得最大的身体和心理满足,以达到精神愉快过程的人。

4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者其它任何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其分类:分类标准:常见的旅游资源表现内容的属性: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其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分析资源的开发价值,以确定其开发后的吸引方向和开发的规模。评价标准:美学标准,社会标准或历史标准,市场标准。

5旅游产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型产业。

6旅行社: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7饭店连锁集团:一些饭店统一于某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监督,管理或指导之下,组成强有力的实体。

8旅游景点:专为来访公众参观游乐和增长知识而设立和管理的长久性休闲活动场所。其特点:长久性,专用性,可控性。

9旅游产品:是通过交换以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和利益的有形物体和利益的有形物体和非物质的无形服务。

10旅游市场:1是指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2是一段时期内旅游需求的总和。3通常指旅游客源市场。

简答:旅游的类型1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中国特殊的“海外旅游”。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距。2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组合旅游)*团体旅游:团体大于等于10人,预付费一次性。3按计价方式:包价旅游,全包价,半包价,小包价旅游(灵活包价旅游,选择旅游)零包价旅游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大众化旅游增长的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其原因:1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等大的背景2团体包价旅游——大众型旅游模式的促进。3奖励旅游的促进,4社会旅游的促进

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1旅游人数,2人均停留天数(人均过夜次数)3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连锁集团长园饭店的类型:

连锁公司自己拥有产权并且自己经营的饭店,连锁公司从开发商或其他饭店业主手中租来经营的饭店。由连锁公司代管经营的饭店,连锁公司特许经营的饭店。

旅游交通的任务和作用:任务:解决旅游者从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往返,2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在一个目的地内各地区间便利往来。作用:1从需求方面,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2从供给方面,旅游交通则是发展旅游业的命脉3旅游交通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

4.《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肖妮,来自工商系,我今天说的是《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特色、课程不足及努力方向等7个方面来说这门课。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概况

旅游学概论是针对刚入大学校园的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而开设的,课时安排,48学时校内理论讲授,外加8学时周末认知实习课,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11门必修课程之一;是国内知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博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是2015年硕士入学考试专业目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的学科体系、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理解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关系;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各种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状况,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能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某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素质目标: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旅游行业兴趣和愿景。

3.同步与后续课程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课之一,没有先修课程,同步课程有《会展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外民俗》等,后续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二、课程资源 1.教学课程资源

教材,国内外相关的经典优秀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 国外教材: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克里斯# 库伯博士chris cooper(克里斯.库珀)编写的《essentials of tourism》旅游精要是欧美国家运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本教材,它从全球的视角来介绍旅游的发展实践,书中案例来自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地旅游实例的精挑细选,案例精准生动。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本质与精髓;《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 》即《旅游业教程: 原理、方法与实践》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人著,这本书内容新颖,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来论述旅游,世界范围内旅游经济的影响、旅游政策、环境问题和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为一些国家制定宏观旅游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国外的权威教材还有《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旅游学: 原理与实践》、《旅游学通论》、《论旅游业: 二十一世纪旅游教程》等。

国内教材:

我国旅游业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旅游学相关教材,为了尽快使旅游业发展起来并与国际接轨,国内旅游专家和学者直接将国外权威经典教材翻译过来使用,比如《旅游学: 原理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大连理工出版社。之后随着研究加深,国内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发现国外的旅游发展轨迹并不能完全代替我国的旅游的发展轨迹,于是他们在参阅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发展实际开始编写国内旅游教材,国内教材中最具影响力的教材是朱华教授等人著《旅游学概论》双语教材、谢艳君教授著的《基础旅游学》及李天元教授著的《旅游学概论》等教材,《旅游学概论》双语教材是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一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教材,这本教材案例丰富,既有国际典型案例,也有中国本土旅游案例,使用这本教材有助于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适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材,《基础旅游学》主要从概念和理论两个纬度来界定旅游,使学生在头脑当中对旅游及其相关概念形成一套清晰的认识,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比较适合本科重点院校学生学习,而李天元教材编写的《旅游学概论》则集中了以上两本国内教材的优点,既有丰富的实践案例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当,内容新颖,难易程度适合我校三本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选用李天元编写《旅游学概论》及其配套笔记习题作为我们本门课的教材,而将上述其他书籍作为本门课程的参考教材。

此外,本门课在备课过程中也参阅国内外著名杂志和网站,国内外杂志主要有: 相关网站主要是:

2.教学保障条件

除教学课程资源外,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长春香格里拉饭店、长春文化国旅及长春市主要景区如伪满皇宫、长影世纪城、净月潭、雕塑公园等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保障,学生通过到这些实训基地观摩或顶岗实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宗旨及办学特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满足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摒弃了一些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如旅游业组织管理、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同时增加了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如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调查等,另外,为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增添了校外实训的学时。

2.课程模块与课时分配

《旅游学概论》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旨在分析总结旅游活动发生、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共生关系规律的学科,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各个模块的展开均围绕着旅游活动,因此,本科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围绕着旅游活动来展开。把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八大任务。

第一个模块是旅游活动概述,包括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和认识旅游活动两大任务,这一模块从研究旅游活动的历史沿革入手,让学生走进旅游,然后认识旅游活动,认识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活动主体、旅游活动客体与旅游活动媒介”。安排学时6学时。接着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按照第一模块中旅游活动的三大构成要素展开,分别讲述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客体及旅游活动的媒介。第二模块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教学内容包括旅游者的概念、旅游者的形成条件、旅游者的类型和特征,通过本模块学习让学生掌握理解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安排学时8学时。第三个模块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教学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安排学时6学时,第四个模块是旅游活动的媒介,包括旅游业、旅游市场与旅游组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有哪些形成和推动旅游活动的条件,安排学时14学时,第五个模块是旅游活动的影响,即旅游活动发生后对旅游地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旅游活动给旅游地带来的各种消极和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引导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有旅游的基本概念、本质与属性,旅游者的类型与特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等,教学难点有旅游现象的辨识,旅游者形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市场客流规律等。解决办法:结合吉林省旅游业,引入大量贴切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将生硬的理论生动形象起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主动陈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通过采用模拟教学、实践实训等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的层次是统招的三本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是理论基础差,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动手能力较强,好表现,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易疲倦。针对此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2.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地调查、专题讲座等,任务驱动就是问题驱动,下面我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这些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知识点一: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 【任务一】结合以下案例,分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导入案例】

案例一:四川绵阳李白故居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重要文物陇西院照壁、粉竹楼照壁和太白祠偏殿全部垮塌。

案例二: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由于大气中严重的煤尘和降雨中的酸性物质过多,每一尊佛像的表面都披上了一层黑纱,许多佛像风化严重,面目全非。

案例三:“水洗三孔”事件

2001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了全面卫生大扫除,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它工具直接擦拭,致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孔府内部分字画也有起皮脱落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

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因素破坏

1、重大天灾 地震、洪水、泥石流、山火等

2、风化作用 日照、大气、水及微生物作用等。

3、动物性原因 如鸟类和白蚁的破坏作用。

(二)人为破坏

1、旅游者的不当行为

2、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

3、旅游业者的不当行为

 知识点二: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 【任务二】针对上述不同原因所引起的旅游资源破坏,我们应当如何进行保护呢?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

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原则与措施

(一)减缓旅游资源自然风化的对策

(二)杜绝人为破坏旅游资源的对策

(三)已破坏旅游资源的恢复对策

 【小组作业】:如何对泸沽湖母系社会民族风情进行保护与开发?

泸沽湖本是一个较为原始的母系社会,游人对其古朴的民族风情特别关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出现了一个现象:当地土著的着装、生活用品、思维等越来越现代化。请问这种现象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开发者应该怎么做,而游客又该如何做?(作业以PPT的方式提交,并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演讲。)

五、考核方法

按照目前学院的要求,对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从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方面进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30分,主要包括(1)课堂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占到总成绩的10%,10分(2)平时作业、调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占到总成绩的15%,15分,(3)出勤情况占到总成绩的5%,5分。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即期末卷面乘以70%。总成绩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总成绩=课堂表现×10% +小组作+出勤情况×5% +期末考试×70%。

六、课堂特色

 立足区域实际,将长春旅游业、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中国旅游发展中的新问题融入教学中。

 在课程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强调“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的进行社会调研。

七、课程建设不足及努力方向

(一)存在主要问题

•教学模块与项目任务的设置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资源库需要继续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

(二)努力方向

• 加大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力度,进一步实现教与学与行业要求无缝连接; •

5.旅游学概论课程论文 篇五

一.绪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分析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机遇,明确旅游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并提出实现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创新

整篇规划书 《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为基础,并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进行编制,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其中该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规划中将安徽省的各项旅游资源按其特点不同分为了一下几个方面:

1.观光旅游产品

继续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两大世界自然、人文遗产产品档次,并开发大型娱乐类产品,促进观光与娱乐的结合,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可参与性。其它各旅游区结合自身资源、产品情况,深度开发现有观光产品,不断挖掘特色产品的内涵,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精品。

利用我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如徽文化之旅(黄山、宣城)、“寿县古城”文化之旅(淮南、六安)、李白游踪之旅(马鞍山、池州、宣城)、淮河水文化之旅(蚌埠、淮南、阜阳)、古战场寻踪之旅(蚌埠、淮南、宿州)、黄河故道文化之旅(宿州、淮北、亳州)、亳州中医药及古文化之旅(亳州)、禅宗文化寻根之旅(安庆)、桐城文化之旅(安庆)、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滁州)、合肥历代名人及科学岛之旅(合肥)、铜都文化之旅(铜陵)、明皇故里寻踪之旅(滁州)、隋唐运河、矿山煤城之旅游(淮北)。

发挥我省各地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成就及相关资源,建立完善城市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旅游。建设一批“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为城乡居民提供特色观光产品。

2.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特征,一是围绕我省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结合城市休闲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以文化休闲、教育培训、康体健身、运动娱乐等现代休闲消费为基础,逐步建立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围绕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加快开发度假产品。依托我省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山地、森林等休闲度假旅游系列产品。三是着眼于国际度假市场,深度开发“两山一湖”地区度假产品,建成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3、专项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按照《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我省重点红色旅游区的数量与品位,着力建设“六大重点红色旅游区(带)、十二大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参见《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出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做足“新四军”文章,做响“淮海”、“渡江”两大战役品牌,做亮红色大别山,做好独秀园、江村、龙川、王稼祥纪念馆四大人物景区,将我省打造成全国著名的主题教育型红色旅游胜地之一。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为基础,加快游船及码头建设,提升沿岸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并积极争取与国际、国内游船公司合作,增加游船停靠次数。发挥长江水路优势,购置大型游船;淮河、新安江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水上娱乐项目。

乡村旅游产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村)”创建活动,打造集生态乡村、农家乐园、乡野度假于一体、内涵丰富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在已经建成并获得全国首批1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近期推出50家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农家乐”旅游景区,以及反映渔民养殖、捕捞等过程的“渔家乐”产品,创建5家以上具有较大规划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区。

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全省大型工业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电力资源项目优势,加快工业旅游发展,建立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逐步向全省推广。争取将大型工业集团都培育成工业旅游的增长点。

科教旅游产品:抓住国家将合肥市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创新试点市的契机,以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组织科教旅游系列产品,培育旅游新热点。

三.我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结合我省人文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上述规划书中对于各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提出是符合我省实际和极具合理可行性的,下面从我省人文自然资源角度来看规划书的创新性。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

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皖南、皖中、皖北三大版块在于资源、区域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1.传统旅游区

皖南旅游区以“两山一湖”为龙头资源,另加红色旅游资源、徽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资源。

皖中旅游区依托我省中心城市和“环巢湖”旅游区。

皖北旅游区可以挖掘史前文化、过渡性文化、多元文化的优势资源。皖东旅游区拥有凤阳明中都城、明皇陵及琅琊山等古迹资源。

皖西旅游区主要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主。

皖西南旅游区可以联合徽文化、禅宗、桐城派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和大别山红色旅游。

皖江旅游区可以继续挖掘沿江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

2.重点旅游区

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味与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充分挖掘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

“环巢湖”度假旅游区: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优势,整合周边2.5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水资源、大别山生态资源。“沿江”旅游区: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为基础,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

“沿淮”文化旅游区: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皖西、皖西南,特别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

四.个人见解

综述我省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以前的发展中并没有像十一五的规划创造性的设计了各项旅游产品,只是放任其凭借自己的吸引力来喜迎游客。而现阶段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对于单一的旅游观光已经不满足了,他们需要不同于以前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现有的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我省旅游资源丰富,适合打造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如观光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等。

该规划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其实我认为还可以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应以旅游企业为主导,开发多条“南进北出和北进南出”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与长三角形成互动的观光、度假旅游线路,开发沿长江(名山名城)、淮河(沿淮水上风情)、新安江(徽文化)的黄金水道旅游线路。现介绍几种旅游路线的设计:

1、重点旅游线路

(1)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合肥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合肥(市区、三河古镇)——九华山——太平湖——黄山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属长线旅游,适合国内外各类人群

线路特色:以安徽最精华的旅游区——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核心,集

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度假休闲于一体,并有各种不同包装和组合,是了解安徽精华旅游资源的首选线路。

(2)世界遗产探访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屯溪——黄山风景区——黟县——歙县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和国内高中端市场

线路特色:黄山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区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

重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精美绝伦。此线路集中游览两处世界遗产,体验造物奇景,探索文明脚步。

(3)皖江黄金水道之旅

产品类型:游轮旅游

主要线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欧美长线旅游团推介

线路特色: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416公里,两岸坐落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著名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古迹,够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可以编排出不同游程,有多种组合。

2.红色旅游线路

确定新四军缅怀之旅等九条旅游线路为重点红色旅游线路,其市场定位为,针对国内党政机关、学校等团体,面向会议市场

(1)新四军缅怀之旅(南线)

合肥(杭州)——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周恩来、叶挺抗日期间曾上黄山)

(2)新四军缅怀之旅(北线)

亳州(新兴镇彭雪枫革命纪念馆,六一革命烈士陵园、辉山革命烈士陵园)——河南商丘(雪枫纪念馆)——河南永城(雪枫抗大)——淮北(淮海战役战场)——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3)渡江战役之旅

合肥——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繁昌(荻港渡江第一船、三山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4)大别山红色之旅

合肥——六安(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金寨——霍山(西镇暴动纪念馆)——湖北罗田

(5)安庆红色之旅

合肥——岳西(红军二十八军部旧址、王步文烈士故居)——安庆(陈独秀陵园)——天柱山

五.总结

该《规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我省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是今后五年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6.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篇六

1.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 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1.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4.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5.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6.(美)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7.(加)罗伯特·C.刘易斯, 理查德·E.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9.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0.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1.(美)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2.肖江南.旅游信息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陈志辉,陈小春.旅游信息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贾鸿雁.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5.黄娟琴.“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国土资源遥感,2004,(3)

26.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学刊,1995,4.27.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8.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0.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1.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2.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3.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4.(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5.A.J.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郭英之编著.旅游市场营销.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7.薛群慧编著.旅游心理学理论·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8.潘建民著.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其对中国旅游城市应用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39.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5》编委会编.中国旅游研究.2006.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0..刘筱秋著.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业散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1.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编.中国旅游投资报告 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2.张文著.旅游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汇编.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地方篇.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4.何光炜著.朝阳产业 走向辉煌 : 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45.柳振万著.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

46.沈祖祥著.旅游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7.刘纯编著.旅游者行为与旅游业组织行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8.杨路明,巫宁等编著.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9.崔凤军.旅游宣传促销绩效评估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50.杨富斌,王天星, 韩玉灵主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1.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2.钟韵,彭华.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旅游学刊.2001,(3):48-53

53.N.Leiper.The Framework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54.A.J.Veal.Education for Tourism;The Challenge of a Multi-Disciplinaty Curricul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ciences.2002,(1):1-9

55.Lisli S.Mitchell.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in Ritchie and Goeldner(eds), Travel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John Wiley &Sons, 1987:8

56.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人文地理.1998,(2):33-37

57.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2nd ed.Prentice-Hall, Inc.1992:10-13

58.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Business Council.Public:Private Sector Cooperation: Enhancing Tourism Competitiveness.Madrid :WTOBC,2001

59.Mueller,Hansruedi.Long:Haultourism2005.Delphi.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998,4(2)

60.Crouch,Geoffery I.The Market For Space Tourism: Early Indications.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 2001, 40(2)

61.Franklin, Adrain.Tourism: An Introduc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

62.Lockwood,Andrew,AndS.Medlik.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 the 21st Centry.Oxford, Uk: Butter worth: Heinemann, 2001

63.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Progress And Priorities,.London:WTTC,2004

64.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Madrid:WTO,2001

65.Alister.Athieson, Geoffrey.Wall, Tourism: How effective management makes the difference, David Gregson Associates,1997

66.Gooroochurn N,Sugiyarto G.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6

67.Julie Jackson,PeterMurphy.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1035

68.E.Jones, C.Haven-Tang(Eds.), Service Quality an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7.公司概论答案 篇七

一。判断

1。最初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合伙制企业。(错)

2。公司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公司。(错)

3。母公司可以依靠行政命令控制子公司。(错)

4。凡在我国批准登记设立的公司均为我国公司。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公司和外商独资公司。(对)

5。我国《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对)

6。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以工业产权(包括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30%。(错)

7。召开公司创立大会是募集设立独有的一项设立程序,因此,发起设立方式不必召开创立会。(对)

8。产权是法定主体以财产为基础的若干权能的集合。(对)

9。产权以所有权为核心,所有权性质决定着产权的性质,因而产权就是所有权。(错)

10。财产权分离的高级形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错)

二。单选

1。现代公司产生于:(C资历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渡时期)

2。以下哪一个不是传统的企业制度?(C公司制企业)

3。以下哪一点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C信用程度低)

4。我国《公司法》规定,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A35%)

5。关于公司资产是指:(C股东权益+负债)

6。关于无形财产出资,以下哪能种说法不正确?(B允许分期给付)

7。下列关于产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产权的各项权能不能转化)

8。下列关于所有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强调财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9。下列哪个不是私有产权的特征?(C非排他性)

10。产权强调的是财产关系的(A社会属性)

三。多选

1。下列企业中,具有法人资格的有:(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有限公司)

2。下列哪些是公司制企业的优点?(A分散风险B筹资方便C企业的管理水平高)

3。个人业主制的优点有:(A组建简单容易B经营方式灵活C经营的保密性强)

4。对股分有限公司叙述不正确的是:(B股本转让困难C公司容易组建)

5。股东权益包括(A股本B资本公积C盈余公积D未分配利润)

6。公司酱的法律意义表现在:(A是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B是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的界限D是公司承担债务责任的基础)

7。股东的出资方式包括:(A货币出资B实物作价出资C工业产权出资)

8。股权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权利?(A对股票或其他没份凭证的所有权B对公司决策的参与

权C对公司收益参与分配的权利)

9。产权的形态包括(A实物形态B股权形态C债权形态D知识产权形态)

10。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A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B所有权的基础和核心是产权D产权的其他权能是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能)

四简答

1。业主制企业有什么特点?(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三页)

2。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和优缺点如何?(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四页)

3。公司设立的方式主要有哪两种?各自适用于哪类公司?(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十一页)

4。简述股分有限公司的设立程序。(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十二页)

5。什么是产权?怎样理解产权的含义?(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十六页)

6。什么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功能如何?(在公司概论导学中第十六页和十七页)

公司概论作业二(2009-05-09 11:27:01)

一。判断

1。在有限责任制的条件下,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错)

2。有限责任产生的结果是公司的人格与其成员的人格的分离。(错)

3。财产混合是指公司与其成员之间或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错)

4。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信任托管关系是指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错)

5。在CEO存在的条件下,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其主要功能是如何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错)

6。在股份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集于一身时,能够有效制衡。(错)

7。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

8。企业集团是一个企业联合体,自身不是法人实体。(对)

9。母公司,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错)

10。专业性控股公司的经营往往集中于一个产业。(对)

二。单选

1。关于有限责任制的缺陷,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忽略了对股东的保护)

2。以下哪一个不是有限责任制的功能?(B管理效率的提高)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可以在滥用行为出现后,最大限度地保护(C债权人)的权益。

4。下列职权中,属于董事会的有:(B制定公司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5。总经理和CEO之间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CEO比总经理的权利大)

6。下列哪种权力需要股东付出而不是得到?(A投票权)

7。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是:(C董事会与监事会平等制约)。

8。控股公司的职能主要是:(A资本运营)

9。国有控股公司的出资者是:(D国家)

10。有一个多法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中,公司治理的边界要(C大于)公司的法人边界。

三。多选

1。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对债务负责,是由什么决定的?(A公司的独立人格C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

2。在什么情况下,对公司的独立人格予以否定?(A财产混合B业务混同C人员混同)

3。公司有限责任的含义是指:(A公司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责任C股东以其出资额承担责任)

4。公司总经理是:(A公司法人代表的代理人B公司行政工作首脑D董事会的雇员)

5。独立董事是(C公正董事D专家董事)

6。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的原因是:(A弥补股东的功能性缺陷B克服责任无人承担的缺陷C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

7。股份公司出现哪些情形必须召开临时股东大会?(C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股东请求D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

8。以下哪一点不是企业集团在战略上的优势?(D专业化程度高)

9。下列哪些是公司的合义制机构?(A权力机构B决策机构D执行机构)

10。对公司管理不善,总经理应承担的责任是:(A经济上C职务上D法律上)

四。简答题

1。概述有限责任制的含义。有限责任制具有哪些特征?(公司概论导学第二十二页)

2。怎样理解公司人格否定的内涵?(书第七十五页)

3。简述董事会的主要职权。(公司概论导学第二十九页)

4。法人治理结构有哪些特征?(公司概论导学第二十八页)

5。企业集团治理有哪些特殊性?(公司概论导学第三十七页)

6。简述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的主要手段。(公司概论导学第三十八页)

公司概论作业三(2009-05-15 15:10:16)

一。判断

1。期股激励适用于上市公司。(错)

2。资本市场能够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其中,股票市场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强度大于债券市场。(错)

3。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如果未来的股票市价高于“施权价”,则期权持有者的股票毫无价值可言。(错)

4。股票的内在价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预期的股息收入,它与股价成反比,二是银行的利率,它与股价成正比。(错)

5。无偿增资发行股票,公司是以筹措资金为目的。(错)

6。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收益都具有稳定性。(错)

7。股价指数是反映某一时点名种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错)

8。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错)

9。股份公司分立后,新成立的公司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错)

10。公司清算的直接目的是终结公司尚未了结的法律关系。(对)

二。单选

1。期股期权激励对象主要是:(B中上层管理者)

2。显示经营者的绩效和经营能力的市场是:(A产品市场)

3。狭义地讲,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是指:(B报酬激励机制)

4。以下哪一个不是期股期权激励的特点?(C激励的低成本性)

5。下列价格式价值中,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是:(D内在价值)

6。无偿增资发行的发行对象是:(A原股东)

7。促使股票价格上涨的因素是(D企业盈利提高)

8。兼并指的是:(A吸收合并)

9。以下哪一个不是吸收合并的特点?(D易于公平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10。公司破产是以保护(B债权人)

三。多选

1。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A利益目标不一致B信息不对称C责任和风险不对等)

2。资本市场的约束包括:(A债券市场B股票市场D主银行制度)

3。我国股票期权受益人的范围主要限定为以下哪几类?(A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B技术骨干C经营骨干D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4。公司债券与股票的相同之处表现在:(A都是筹资手段B都是虚拟资本C价格形成具有特殊性D具有流动性)

5。下列哪些公司可以发行公司债券?(A股份有限公司B国有独资公司C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6。公司债券的发行目的包括(B扩大资金来源C减少税收支出D降低资金成本)

7。许多专家认为,标准普尔指数比道。琼斯指数更能全面地反映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是因为标准普尔指数:(A包括的股票范围广泛B样本股票是随机抽样的D以股票的交易额为权数计算得出)

8。下列哪些属于公司合并的特点?(A是一种法律行为C必须签订合并协议D涉及公司全部资本的转移)

9。公司分立的原因有(A财产分割B经营分割)

10。公司解散包括两层含义:(A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停止D公司对内对外法律关系的结束)

四。简答题

1。简述期股与期权的区别。(公司概论导学第四十三页)

2。在我国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基薪的设计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书第一百四十八页)

3。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公司概论导学第五十页)

4。什么是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与股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公司概论导学第四十九和第五十二页)

5。公司合并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公司概论导学第五十八页)

8.2013概论试题带答案 篇八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C)A.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B)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前、中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B)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B)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C)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党的十二大上 D.党的十三大上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B)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C)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D)A.以人为本 B.稳定 C.改革 D.发展

14、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C)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坚持改革开放

C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D 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B)

A 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 坚持执政为民 D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6、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A.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需要 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项选择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D)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D 怎样建设党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BC)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D.反对教条主义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它(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CD)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做到(ABC)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发展要全面可持续

7、以人为本要求(ABCD)A.尊重人民的民主地位 B.发挥人民的首场精神 C.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 D.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8、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需要(ABC)A.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B.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C.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D.社会发展各方面相互适应

三、判断题(正确打“v”错误打“v”)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x)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x)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并不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x)

5、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6、“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是农村、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

7、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达到最完美的阶段。

(x)(x)

8、自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邓小平理论就过时了。(x)

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x)

10、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这是从毛泽东开始的。(x)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

1.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B)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C.《反对党八股》 D.《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2.我们党最早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B)A解放战争时期 B.延安整风运动时期 C.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C)A.群众路线 B.组织路线 C.实事求是 D.自力更生 4.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B)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自力更生 D.改革开放 5.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

A.依靠群众,团结群众 B.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改革开放,争取外援

6.党的群众路线是(D)

A.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C.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C)A.洛川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B)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A、经济建设B、思想路线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D、反对“两个凡是”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10、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D)精神。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11、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D)。A、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C、党的建设D、实事求是

12、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阶段D、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段

13、(C)是实践的主体。

A、无产阶级B、人C、人民群众D、共产党人

14、(C)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A、马列主义B、逻辑C、社会实践D、经济效益

15、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的根本是(C)

A、密切联系群众B、批评与自我批评C、理论联系实际D、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多项选择

1.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其基本方面有(ABE)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E.解放思想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E)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 C.敢想敢干 D.理论联系实际 E.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是(ABC)A.形式主义 B.主观主义 C.官僚主义 D.命令主义 E.尾巴主义

4.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的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是(CD)A.向群众调查实际材料 B.要有正确的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C.必须反对本本主义 D.必须反对主观主义 5.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有(CD)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6.毛泽东把()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ABC A.理论结合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评 D.民主集中制

三、判断题(正确打“v”错误打“v”)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实事求是(X)。3、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X)

4、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5、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CC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7、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8、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达到最完美的阶段。(X)(X)

9、自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邓小平理论就过时了。(X)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X)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或半统治下,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在加上土地广大,其结果是(C)

A.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封建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C.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D.人民的贫困和不自在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C)A.无产阶级革命 B.农民阶级革命

C.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因为(C)

A.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B.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

C.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

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C)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 革命的领导阶段不同 C 革命的任务不同 D 革命的前途不同

6.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B)A.革命性与反动性 B.革命性与妥协性 C.进步性与落后性 D.民主性与独裁性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8.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的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的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的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C)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C.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D.建立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10.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的方针是(A)A.又联合又斗争

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D.团结-批评-团结

二 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D)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BC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大资产阶级

3.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BCD)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统一战线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4.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ACD)A.批评和自我批评

B.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C.理论联系实际

D.密切联系群众

5.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是:(ABCD)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C.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的发展前途不同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先后经历了(ABCD)几个时期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战争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7.下列哪些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AB)A.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五四爱国运动

三.判断题(20)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2.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天然的领导者”。(×)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具有普遍的革命性。(×)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5.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的入侵,客观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文明和发展。(×)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规定要保护民族工商业,所以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应该毫无限制地自由发展。(×)

7.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8.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9.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和有力保障。(√)10.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动力不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C)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D.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3.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B)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4.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D)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5.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C)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C)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7.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一个创新性办法是对民族资产阶级(A)A.和平赎买

B.剥夺生产资料C.公私合营

D.生活上给出路

8.1956年“八大”提出的建国目标或奋斗目标是(D)A.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B.为建设一个伟大目标而奋斗

C.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D.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A)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B)。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13.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4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C)。

A 资本主义体系 B.封建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前资本主义体系 1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多项选择

1.根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BCD)A.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B.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因素 C.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导地位

D.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D)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D)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人民内部矛盾性质进行分析的主要观点是(ABCD)A.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B.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

D.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C)。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主要完成了什么改造任务(ABC)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垄断资本主义改造

三.辨析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2.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对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剥夺。(×)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公私兼顾(×)

9.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10.1956 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B)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C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D)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4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C)

A消除剥削现象

B实现社会公正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A、发展先进文化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发展社会生产力

7、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C)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 C、发展 D、稳定

8、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A、党的十二大 B、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9、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是(B)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1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著作是(D)。A、《论十大关系》 B、《矛盾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C、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为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13、我国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B)。A、没有深刻的理解马恩的有关论述 B、没有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C、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D、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

14、党内首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的是(A)。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云

D.邓小平

1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多选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AB)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B共同富裕

C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3、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意义是(ABCD)A、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

B、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C、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 观念

D、从根本上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的问题,对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

4、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BC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理论基石是(ABC)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理论

7、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ABCD)A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B.坚持教育为本

C.增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D.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搞市场经济。(×)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中包括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4、科学本质是创新,创新关键是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

5、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6、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7、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8、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9、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题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B)。A.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

B.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C.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

D.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中共(B)。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A.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商品经济不发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D)。A.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D.生产力不发达

6、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D)。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三个有利于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从根本上说,是由(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C.国际环境决定的D.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A)。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A)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D.商品经济不发达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A.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B.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进入小康社会D.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D.促进社会效率提高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1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B)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D)A.基本路线B.基本理论C.基本方针D.基本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具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必然性。这是由(ABCD)决定的。

A.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

B.我国的现实国情

C.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

D.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

2、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特征是(ABCD)。

A.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健全不成熟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C)

A、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D、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CD)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2、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制定现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基本依据。(×)

3、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

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7、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题

1、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应把(C)作为重要结合点。A.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

5、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C)。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6、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是从沿海开始的,第一步是(B)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C、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 D、香港澳门的回归

7、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A 革命 B 改革 C 政治运动 D 阶级斗争

8、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是(C)A 马克思 B 斯大林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9、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A)A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 党的十四大 C 江泽民的讲话 D 党的十五大

10、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A)A 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 B 当前的权宜之计 C 达到小康时期的政策 D 实现现代化时期的政策

11、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A)A 1980年 B 1987年 C 1992年 D 1978年

12、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C)A 1978年 B 1980年 C 1984年 D 1992年

1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D)A 1992年 B 1997年 C 2000年 D 2001年

14、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 D、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5、在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是否有利于(C)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涵义是(ABCD)。

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D.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ABC)。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选择

3、我国改革的原则是(ABD)。

A.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B.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C.必须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则

D.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CD)。 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中国优越性的表现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包括(ABCD)A、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政治模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

C、体现和谐价值与先进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D、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模式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原则是(ABD)A.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促进

B.改善人民生活是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改革发展同社会承受程度相统一

8、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BCD)

A.从大规模引进到大踏步走出去的,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开放 B.实现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多层次开放

C.立足国情的不同产品市场、不同产业的多领域开放

D.不论国家制度和国家发展状态的全方位开放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5、我国的改革的对象是根本制度。(×)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开放也是改革。(√)

7、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9、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0、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立的。(×)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选题

1.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D)A.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D.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B)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D)

A.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B.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C.自由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A)A.基础性调节作用 B.完全的调节作用 C.一般的调节作用 D.主导性调节作用

5.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A)

A.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B.有国家宏观调控的

C.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D.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在一起的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7.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为我国(D)A.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8.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C)A.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改革开放政策 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A)A.公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股份经济 10.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B)

A.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B.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11.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D)

A.股份合作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集体经济

D.国有经济 12.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

A.国有资产在整个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上B.国有资产在公有资产中占优势上

C.控制力上 D.国有经济的大发展上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C)

A.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所有收入 C.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D.劳动者的所有个人收入 14.从根本上说,避免两极分化的条件和基础是(D)A.社会保障制度 B.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15.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要满足人们的(B)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BCD)。A.计划与市场都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BCD)。A.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B.政企职责不分,权力过于集中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BC)。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合资合作经济

4.公有制经济是(ABC)。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B.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D.资本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在社会总资产中,公有资产在数量、规模和比重上占优势

6.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A B CD)。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7.股份合作制(ABCD)。A.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

B.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 C.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 D.是一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集体经济

9.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富裕程度的差别是(ABC)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结果 D.科技发展水平低的结果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BD)A.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为基础 B.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经济发展战略以新兴经济发展为目标

D.宏观调控上以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11.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思想是先富共富关系的指导原则,具体内容是(BC)A.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然后工业反哺农业 B.沿海地区先发展,带动内地发展。

C.沿海发展后,要拿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D.东部地区先发展,然后支援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1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生态文明是内在要求

B.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其重要途径

C.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D.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判断题

1.股份制是非公有制经济。(×)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样化。(√)3.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平均主义分配是既无效益也不公平的分配方式(√)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7.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指导思想也可以“多元化”。(×)8.现阶段,生产要素之所以能参与分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体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10.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彻底消除各种消极丑恶现象。(×)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D)。

A.资产阶级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D.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B)。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4.我国的民族制度是(C)。

A.邦联制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民主自治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A.人民民主专政B.依法治国C.多党合作制D.政治协商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

A.基础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C.主要内容D.性质 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

A.依法治国B.权利制衡C.人民当家作主D.多党合作

9.“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理解为(A)。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是(A)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D.依法治国

1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D)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D.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1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D)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C)A.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改变 B.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改变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A)A.国体 B.政体 C.根本制度 D.经济基础 1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B)A.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维护人民的权利 D.民主集中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这是因为(ABCD)。

A.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B.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C.国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很尖锐 D.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ABC)。A.政治原则的领导 B.政治方向的领导 C.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D.组织关系的领导

3.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AB)。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执政党与参政党或合作党的关系 C.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关系 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CD)。

A.政治协商 B.权力制衡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5.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BCD)。A.政企是否分开 B.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C.能否幸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6、当代我国公民素质包括(ABCD)A.主体自立意识 B.权责意识 C.规则意识 D.共赢意识

6.当代我国公民能力包括(ABC)。A.政治认知能力 B.理性判断能力 C.理性沟通能力 D.自律自立能力

7.中国基层民主制度(BCD)A..是中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B.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城市社会基层民主职工代表大会 C.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D.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

三、判断题

1.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2.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所以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是错误的。(X)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X)

4.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X)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6.依法治国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7.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8.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政权。(√)9.“只有实行允许反对党合法存在并通过竞争上台执政的多党轮流执政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X)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

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A)。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B.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D)。A.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道德建设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4.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A)。

A.实现社会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实现大同社会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B.整个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6.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体现是(D)。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7.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基础定位的是(B)。

A.科技B.教育C.创新D.发展

8.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C)。A.团结—批评—团结B.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D)。A.文化复古主义B.民族虚无主义 C.完全吸收D.批判地继承、发扬 10.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改革创新C.共产主义D.与时俱进

11.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B)。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D.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D)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B)A.在全社会开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ABD)。A.对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C.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D.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

A.爱国主义B.团结统一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ABCD)。

A.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B.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 D.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ABCD)。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BCD)。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接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BCD)。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文化结构包括(ABCD)A.物质文化 B.行为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D)。

A.民族精神B.社会主义荣辱观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时代精神 10.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B)。A.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建设和谐文化

C.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判断题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X)2.精神文化也称观念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3.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X)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X)5.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并优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根源。(X)6.在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的关键是在党,建设精神文明的关键是在广大群众。(X)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X)8.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9.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诚实守信。(X)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2.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B)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A)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C)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D)A.教育 B.就业 C.住房 D.中国共产党 6.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C)A.党 B.政府 C.制度 D.领导人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C)A.社会公平正义 B.民主法制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诚信友爱 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C)A.发展生产力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社会公平正义 D.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D)A.以人为本 B.以民为本 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A.实现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更好地坚持民主法制 D.推进改革开放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C)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发展社会事业 C.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建设和谐文化 13.要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是(A)

A.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C.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D.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内涵是(A)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D.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D)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态平衡

3.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BCD)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BCD)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有(ABCD)A.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B.是在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_3000美元这一非常关键的新时期以后,适应新形势、应对新调整的迫切需要。

C.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D.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包括(ABCD)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指(ABC)

A.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D.贫富差距得到大幅度缩小 8.建设和谐社会,充满活力是指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ABCD)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9.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指(AB)

A.全社会相互帮助、诚实守信 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C.全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D.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0.和谐社会是(AB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三.判断题

1、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根本利益有所差别。(X)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

3、坚持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4、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6.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矛盾的社会(X)7.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关系。(√)9.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X)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保证。(X)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选题

1.台湾问题实质是(A)。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问题

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 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A)。

A.20世纪50年代中期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期D.20世纪80年代末期

3.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C)。

A.签订“共同防御条约”B.提出“一纲四目” C.美国从台湾撤兵D.遣返战俘

4.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B)。

A.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C.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D.台湾外交自由

5.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A.叶剑英 B.廖承志 C.邓颖超 D.邓小平

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 7.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C.不承诺使用武力D.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谈判

8.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力是(D)。A.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理权 D.可心保留自己的军队

9.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剖纲领性文件。这篇讲话的题目是(D)。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0.为了进上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猖獗活动,2005年3月14,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下关于这部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它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C.中国政府对台大政方针的法律化 D.它是反对各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战争法律

11.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关键和核心是(D)。

A.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

C.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实行各自的政治经济制度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A)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 14.台湾问题的核心是:(B)

A.司法独立 B.祖国统一 C.保留军队 D.两种制度 15.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D)A.《北京条约》 B.《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C.《南京条约》D.《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保证香港.澳门.台湾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D.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现行制度永远不变的特点

2.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CD)。

A.“两制”的前提是“一国”

B.“一国”必然要求实行“两制”

C.“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只有实行“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ABCD)。

A.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B.长期稳定,共同发展

C.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D.互相支援

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BCD)。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定性与策略性的灵活统一

C.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三、判断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历史遗留问题。(√)3.“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4.“一国两制”的实质是: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5.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都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X)6.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7.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T)

8.按“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9.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在港、澳、台坚持高度自治原则。(X)10.两岸统一后,台湾保持高度自治,具体是指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X)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选题

1.1953年12月,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领导人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C.刘少奇 D.邓小平2.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C)。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 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C.改革与开放 D.民主与法制 4.和平问题是指(C)。A.在全世界消除一切战争 B.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和平共处 C.实现国际社会广泛公正合作

D.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5.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D)。A.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B.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C.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D.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6.经济全球化是(C)。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B.垄断拉丁文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7.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A)。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8.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A)。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C.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D.西方国家的“西化”与“分化”政策 10.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B)。A.朝着一极化发展 B.朝着多极化发展 C.朝着全球化发展 D.朝着区域聪明发展 1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友好和平,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13.发达国家把各种不合理的规则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通过各种手段,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事端和**,侵犯他们的主权,破坏和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和建设。由此可见(B)。

A.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改变 B.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C.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根本不可能改变

D.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面崩溃的时期不会太远 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

A.国家主权平等 B.领土完整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5.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B)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是(AB)。A.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B.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C.恐怖主义已经对全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

2.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因为(AB)。A.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C.我国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D)。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对比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4.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与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BCD)。A.友邻 B.睦邻 C.安邻 D.富邻

三、判断题

1.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2.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因此,中国加人经济全球化必然被纳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5.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关系的策略。(√)6.霸权主义和强经政治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7.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8.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9.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F)10.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选题

1.改革开放一后,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属于(C)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C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行使(C).A独立主权 B自主权利 C自治权利

3.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B)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以下哪个是国家的领导阶级.(A)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5.哪个是人数最多,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B)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6.知识分子是中国哪个阶级的一部分.(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7.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哪个属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B)

A知识 B劳动 C创造 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C)A55 B53 C56 9.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是(B)A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联盟 10.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旗帜是.(B)

A爱社会主义B 爱国主义 C爱共产主义 1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C)

A阶级矛盾 B阶级斗争 C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 12.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C 1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

A民族区域自治 B大民族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B)A实事求是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艰苦奋斗 15.军队建设的中心是(B)

A革命化 B现代化 C正规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有中

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AC)

A.消灭了民族压迫 B.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完全消除了民族矛盾的根源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ABCD)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 D.私营企业主 3.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包括(ABCD)

A.个体户 B.私营业主 C.自由职业者 D.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是(BCD)

A.中国共产党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知识分子E.私营企业主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ABC)A.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B.C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

三、判断题

1.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2.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解放军(×)4.党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中共十五大(×)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创造(×)

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7.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8.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祖国统一(×)9.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10.在党和军队的关系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党指挥枪(√)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B)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性质决定的 C.党的路线决定的 D.党纲党章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实现共产主义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要是(B)

A.经济上的领导 B.政治上的领导 C.文化上的领导 D.军事上的领导 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B)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民主集中制 C.集体领导与分工合作制 D.群言党与一言党相结合

6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根本的(C)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工作路线 D.思想路线 7.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B)

A.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 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转变工作作风,不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8.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 9.总结党成立80多年的历史,我们得出的最得经验是(C)

A.必须始终紧紧依靠群众

B.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0.中国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是由区别的,其本质区别在于(C)

A.坚持三个代表B.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1.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是(A)

A.坚持从严治党 B.发扬党内民主

C.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D.保持党的先进性

12.当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

A.坚持从严治党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发扬党内民主 1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A)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D.坚持于是俱进 14.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

D.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15.“三个代表”的实质是保持党的(D)

A.阶级性 B.先进性 C.群众性 D.纯洁性

二、多选择题

1.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以下内容(ABCD)

A.加强党的思想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2.党的三大优势是(ACD)A 思想政治优势.B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势.C 组织优势.D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党的优良作风是(ABC)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批评与自我批评.D.艰苦奋斗.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BC)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 B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

5.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ABC)

A.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党的监督体系包括(ABCD)A.党内监督 B.群众监督 C.舆论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 7.中国共产党是(ABCD)。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C.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党

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ABCD)。

A.群众路线 B.优良传统 C.政治优势 D.根本的工作路线

9、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ABCD)A、执政的考验 B、改革开放的考验 C、市场经济的考验 D、外部环境的考验。

10、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是(ABC)A、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党始终代表本阶级的利益

三、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是由党的思想决定的(×)3.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4.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事求是(×)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7.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9.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实现共产主义(×)

上一篇:镇党委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下一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