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理论教案(精选8篇)
1.网络基础理论教案 篇一
第1课 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学内容:网络基础知识
二、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演示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言
网络是一种信息的来源途径,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网络中如何获得信息,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网络,看网络究竟是什么?网络有何用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开始讲这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板书)网络基础知识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把若干台计算机利用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相应的网络协议软件支持下,实现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点:一是网络是计算机有两台或两台以上,二是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三是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以上我们简单定义了一下计算机网络,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2、城域网(Metropolian Area Network,简称:MAN)
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局域网,顾名思义,局,小,指在同一建筑物内或地理位置在一定范围内的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比如:一个校园网就是一个局域网,通过局域网,共享系统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而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覆盖面积辽阔,通常是以连接不同地域的大型主机系统组成的。当前大多数全国性网络都是广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是以覆盖范围的大小来分的,如将两者相互连接就形成网际网络,简称网际网(network of network)。网际网使网络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扩展,目前最大的全球性网络因特网(Internet)就是一个网际网,现在国内的中国银行国内骨干网、民航售票网等等都是网际网。好,网络的分类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
3、网络的结构形式
网络的结构形式是指网络中各节点(又叫站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网络结构。网络的拓扑结主要有星型、环型和总线型等几种:(1).星型结构
星型结构是最早的通用网络拓扑结构形式。其中每个站点都通过连线(例如电缆)与主控机相连,相邻站点之间的通信都通过主控机进行,所以,要求主控机有很高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的结构。星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处理也较为简便,增加工作站点容易;缺点是一旦主控机出现故障,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可靠性较差。星型结构如图所示。
(2).环型结构
网络中各工作站通过中继器连接到一个闭合的环路上,信息沿环形线路单向(或双向)传输,由目的站点接收。环型网适合那些数据不需要在中心主控机上集中处理而主要在各自站点进行处理的情况。环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环中任意一点的故障都会引起网络瘫痪,可靠性低。环型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3).总线型结构
网络中各个工作站均经—根总线相连,信息可沿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个站点传向另一站点。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工作站连入或从网络中卸下都非常方便,系统中某工作站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站点之间的通信,系统可靠性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这种结构是目前局部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总线型结构如图所示。以上3种网络结构是最基本的网络结构形式,实际应用中往往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四)使用校园网
校园网是种最常见的局域网,它是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资源库和学习园地。下面我们学习使用在校园网中的共享资源,以及如何把自己计算机中有用的、好玩的资 料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分享。
4、知识拓展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有: 1. 情报资料检索
这方面是我们大众用的最多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从开放的资料数据库中快速及时地检索查询有关资料。比如我们要看新闻,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各种各样的新闻都有,有国际、国内的。2. 远程教育
计算机网络使以前的广播电视教育形式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可以实现点播、对话等新功能,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3. 金融系统联网
计算机网络能完成银行金融系统大联网。包括银行之间的转账业务、银行的异地存款业务、银行自动取款机的自动取款业务、商店与银行之间的消费结账系统等。4. 军事应用
现代化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信网络。海、陆、空的立体防卫系统、雷达预警系统、导弹的遥控发射和反导弹系统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和人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图文传播等。总之,计算机网络将赋与人们更好的现代化生活。
3、练习
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的分类有几种?
2. 网络硬件由几部分组成?网络软件由几部分组成? 3.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5、小结:本节课主要是讲述课,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校园网络的使用等,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认识较深。
2.网络基础理论教案 篇二
一、经济学价值理论作为网络域名价值理论基础存在的不足
在西方国家,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费用理论以及“创新”价值理论等是用来解释商品价值形成的重要理论。但笔者认为,它们在解释网络域名价值的形成时存在很大的不足。
边际效用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杰文斯、庞巴维克和马歇尔等。他们认为,边际效用是消费者主观满足的效用,劳动只是间接地决定价值,通过增加或限制供给来改变商品的效用程度。对于边际效用理论而言,这种价值理论是直接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为价值是指消费者的主观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它否认商品有客观的内在价值。利用该理论进行评估时,应该以市价法为主,评估出一个模拟市场中供求均衡状态下的市场公允价值。也就是说,评估出来的价值是含有主观因素的、动态的模拟市值。很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由于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尽相同从而产生的满足程度不同,那么,如果利用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市价法进行评估,则同一网络域名对不同的消费者就有不同的价值,这显然与价值存在的客观性是相悖的。
生产费用理论又称为“三要素论”、“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得到利息,劳动创造得到工资,土地创造得到地租。生产费用理论观点的错误在于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具体劳动转移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混为一谈;把生产和分配混为一谈;把价值创造和财富分配混为一谈。由于概念上的混淆,从而在价值的构成上只讨论了价值转移部分,而未将价值增值部分纳入商品的价值,因此,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成本法在评估网络域名价值时,忽略了网络域名的未来收益能力,无法解释许多网络域名的价值远远大于其开发费用,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只经过注册但未正式运营的网络域名的价值可以达到上百万美元。
“创新”价值理论又称为自动化决定价值理论。“创新”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宣称:边际效用理论要优胜于劳动价值理论,而他的“创新”价值理论则最为科学。他认为,资本主义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技术、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这时,一切经济过程都自动化了,因而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并认为资本家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价值理论不过是机器或生产资料创造价值理论的翻版。该理论过度强调了自动化机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对价值的创造者———人却是根本不提。对于网络域名而言,在其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显然人的因素是首要的,特别是那些经营非常成功的网络域名,其价值绝大部分是靠技术人员的智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创造出来的。
二、网络域名的价值理论基础———有效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源于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同时,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其背后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了抽象劳动是同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消耗,其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从而指明了商品价值量的形成问题。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生产价格学说,即价值转型理论,从而指出价值的构成、转型和分割的原理。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某些新的现象,从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否定,并主张用一些新的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针对这些质疑,笔者提出如下主张。
1. 劳动既包括直接物质生产劳动又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
马克思在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时虽然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对象,但他从来不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体力劳动。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既是体力又是脑力的支出。马克思不仅意识到当社会财富的创造越来越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时科技劳动的伟大作用,还多次谈到资本家的管理具有二重性。由此,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管理劳动,也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科技劳动与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其他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排斥效用价值理论。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与萨伊的效用价值理论进行争论时十分明确地指出,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是一种抽象的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也不是效用价值,因为效用价值离不开竞争,其表现为价格。同时他还认为,虽然劳动价值不同于效用价值,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并不排斥效用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交换价值)实际上包含生产费用和效用这两个因素,把两者分开是不对的。
3.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但揭示了商品价值的产生根源,而且提出了商品价值的转型理论———生产价格理论,这有利于商品价值形成的指标分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转化为“价格”范畴的生产价格、平均利润以及地租三部分构成,这样有利于对商品价值进行指标的分解和量化。同时,由于网络域名的评估价值属于“价格”范畴,因而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网络域名的评估价值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4. 有效劳动价值理论是网络域名的价值理论基础。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可以很好地回答新经济形势下人们对价值形成的质疑,也就是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仍是我们解释价值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对于网络域名也不例外,它是信息经济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对它的创造包含了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大量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大量复杂劳动的结果。当然,在对网络域名的评估上,由于域名的效用(使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更应注重效用的分析,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只经过注册而未正式运营的网络域名,在它们投入成本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评估价值却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比如,loans.com可值300万美元,business.com可值750万美元,jewelry.com可值500万美元,stock.com可值750万美元,而在www.Greatdomains.com网站上提供的域名交易价格中,tangerine.com只值75 000美元,这主要就是由于前者比tangerine对消费者的效用更大,包括易记性、可书写性、易交换性等方面的效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突出域名价值的效用因素,可以把网络域名的价值形成理论称为“有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简称“有效劳动价值理论”,从而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传统商品价值形成的讨论。当然,有效劳动价值理论仍然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只不过进一步突出了有效性因素在网络域名价值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它是网络域名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从分析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费用理论和“创新”价值理论作为网络域名价值评估理论基础存在的不足入手, 对网络域名的价值理论基础——马克思有效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网络域名,价值,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3.网络基础理论教案 篇三
关键词:4A网络平台;教学;经验
1 高瞻远瞩,引入4A网络平台,解决黑河学院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黑河学院坐落于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黑河学院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学院在发展中面临教师梯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部分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不高、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等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黑河学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写入《黑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2011年4月,与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开展4A网络平台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教学工作发展的困难。
2 科学规划,有条不紊,扎实推进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2.1 明确目标
依据“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遵循“服务教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的原则,采取引进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以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进行一体化设计,以点带面,分层进行资源开发。建立运行激励机制,使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发挥我校专业优势,打造我校特色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齐全,集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展示和评价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国内高校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教学时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2 扎实推进
学院大力支持4A平台建设,先后为平台引进、项目实施和应用投入78.2万元。根据“黑河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库建设方案”,学院对网络课程建设采取项目牵动策略,由教务处实施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科学规范,历时三年,共分三期立项建设了151门网络课程。每一期项目,教务处都按照下发立项通知,公布立项结果,下发项目中期检查通知,公布中期检查结果,下发项目验收通知,公布通过验收项目名单的程序,进行项目的立项、检查、验收工作。为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情况,教务处组织进行了全院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抽样问卷调查”,并进行认真分析。通过以上努力,顺利完成了我院网络课程及资源库建设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为开展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
3 加强管理,突出应用,提升网络教学水平
3.1 项目引导
为引导广大教师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突出使用效益,教务处在网络课程立项建设中明确要求,立项建设的网络课程必须经过至少一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才能申请结项验收,并将课程使用情况作为主要验收指标之一。
3.2 政策鼓励
教务处适时出台了“黑河学院网络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对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按照使用情况,分别按系数0.5、0.3和0核算工作量,鼓励广大网络课程教师,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
3.3 成效显著
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提高了学院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更新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网络课程,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弥补了学校地处偏远、学院在发展中面临教师梯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部分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不高、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等困难,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3.1 开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新途径
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用固定在教室学习,可以自己安排好时间在网络覆盖的地方进行学习,学生可通过Web浏览器浏览课程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论坛与教师及其同学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其他同学也做到了信息共享。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3.3.2 融合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这种统一的组织形式缺乏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网络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十分灵活,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实时、动态地引入课堂,为传统的集体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便捷的交互功能为学生课外协同学习、个别化学习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交流机制,实现了同时、异时交流。形成了“集体授课、协同学习、个别化学习”等多种形式融合的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变教育教学的权威者、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以及与教学活动过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技术基础。
4 体会与思考
4.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教案 篇四
IP地址与网络掩码教学顺序:20-22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目的:
理解IP地址的作用;理解IP地址的结构;掌握IP地址的表示方法及计算;理解网络掩码的概念;能使用网络掩码进行网络规划;理解VLSM与CIDR技术;
重点、难点:
IP地址的结构;网络掩码;VLSM技术;CIDR;类别IP与VLSM、CIDR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提纲)
1.基础知识:权值法进行二进制十进制的快速换算。
2.IP地址的发展历程:传统的类别IP;子网划分;无类别IP。
3.类别IP地址的结构与类别: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地址的类别决定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边界;
IP地址的前导位决定地址的类别;
4.IP地址的表示:点分十进制形式、二进制形式
5.A、B、C类地址的表示范围。(对A类地址进行过程推导,B、C类地址的推导由学生进行)
6.特殊IP地址:
网络地址;网络广播地址的;本地广播地址;回环地址;
7.私有IP地址:私有地址的含义;A、B、C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的范围值。
8.网络掩码的概念:网络掩码的出现是由于IP地址不再是基于类别地址的形式进行编码,必须通过网络掩码进行网络地址与主机地址边界的区分。
9.通过网络掩码判断目的主机是远程主机还是本地主机。(电子课件演示)。
10.使用网络掩码进行网络分割。过程演示。
11.分割后的.网络结构。电子课件
12.网络分割的改进: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
13.CIDR技术提出的背景;实现原理。
14.类别IP地址、VLSM、CIDR的关系:CIDR在传统的类别地址基础上进行地址块的合并,为VLSM提供了上游的技术支持。
课后练习:
类别IP地址中,地址类型分为哪几类?如何表示?
5.网络基础理论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认证技术。
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的认证技术。教学重难点:认证技术的各种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认证是指核实真实身份的过程,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
二、消息认证
消息认证是指通过对消息或者消息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密或签名变换进行的认证,目的是为了防止传输和存储的消息被有意无意的篡改,包括消息内容认证(即消息完整性认证)、消息的源和宿认证(即身份认证)、及消息的序号和操作时间认证等。它在票据防伪中具有重要应用(如税务的金税系统和银行的支付密码器)。
消息认证所用的摘要算法与一般的对称或非对称加密算法不同,它并不用于防止信息被窃取,而是用于证明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消息认证主要用于防止信息被篡改。
实现方法:使用MAC(消息认证码)的消息认证 使用hash算法的消息认证。
三、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就是只有信息的发送者才能产生的别人无法伪造的一段数字串,这段数字串同时也是对信息的发送者发送信息真实性的一个有效证明。
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发送者的身份认证、防止交易中的抵赖发生。
数字签名是个加密的过程,数字签名验证是个解密的过程。
数字签名了的文件的完整性是很容易验证的(不需要骑缝章,骑缝签名,也不需要笔迹专家),而且数字签名具有不可抵赖性(不需要笔迹专家来验证)。
方法:
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 基于消息摘要的数字签名 基于私钥的数字签名
四、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而产生的解决方法。计算机网络世界中一切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都是用一组特定的数据来表示的,计算机只能识别用户的数字身份,所有对用户的授权也是针对用户数字身份的授权。如何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身份认证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防护网络资产的第一道关口,身份认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常用身份认证技术:
密码认证,用户的密码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在网络登录时输入正确的密码,计算机就认为操作者就是合法用户。实际上,由于许多用户为了防止忘记密码,经常采用诸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字符串作为密码,或者把密码抄在纸上放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造成密码泄漏。如果密码是静态的数据,在验证过程中 需要在计算机内存中和传输过程可能会被木马程序或网络中截获。因此,静态密码机制无论是使用还是部署都非常简单,但从安全性上讲,用户名/密码方式一种是不安全的身份认证方式。
IC卡认证,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智能卡由专门的厂商通过专门的设备生产,是不可复制的硬件。智能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登录时必须将智能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智能卡认证是通过智能卡硬件不可复制来保证用户身份不会被仿冒。然而由于每次从智能卡中读取的数据是静态的,通过内存扫描或网络监听等技术还是很容易截取到用户的身份验证信息,因此还是存在安全隐患。
个人特征认证,通过可测量的身体或行为等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指唯一的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身体特征包括:声纹(d-ear)、指纹、掌型、视网膜、虹膜、人体气味、脸型、手的血管和DNA等;行为特征包括:签名、语音、行走步态等。目前部分学者将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等归为高级生物识别技术;将掌型识别、脸型识别、语音识别和签名识别等归为次级生物识别技术;将血管纹理识别、人体气味识别、DNA识别等归为“深奥的”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目前应用广泛的领域有门禁系统、微型支付等。
五、总结。
6.热工理论基础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热工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自然界及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内涵丰富、公式数量多、联系工程实际范围广,是热能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自动化(热工过程自动化方向)和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并受到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及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实验,掌握热工基础的测量内容和实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并能合理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4学时)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热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自然界能源的来源及其利用,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热力系统、工质、热源、状态,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及其特性、基本状态参数、状态方程、热力参数坐标图。可逆过程、热量、功、热力循环。
重点内容:热力系统、工质、热源、状态,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热量、功、热力循环的基本概念
难点内容: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概念正确理解。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4学时)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功、热量,热力学能、膨胀功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以及在示功图中的表示。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功和热量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
重点内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热力学能、焓、熵的物理意义,热量、膨胀功、技术功的数学表达式及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方法。
难点内容:膨胀功、技术功和轴功的区别。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卡诺循环组成、卡诺循环热效率、卡诺定律、熵方程、克劳修斯不等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重点内容: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掌握卡诺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及卡诺定律的含义,掌握熵方程的推导过程、克劳修斯不等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应用。
难点内容:准确理解卡诺定律并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应用。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及其热力工程(4学时)
理想气体的性质及状态方程式、比热、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定义、四种典型的热力过程的特点和状态量和过程量计算方法。
重点内容:理想气体的性质及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定义,定压过程、定容过程、定温过程、绝热过程方程式。
难点内容:热力过程在p-v和T-s图中的表示。第五章 水蒸汽(2学时)
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各阶段的的特点。水蒸气的状态参数表和焓—熵图、水蒸汽的热力过程。重点内容:水蒸气的产生过程各阶段的的特点,水蒸气状态参数的查取方法。难点内容:湿蒸气区水蒸气状态参数的确定。第六章 蒸汽动力装置的基本循环(4学时)
朗肯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的计算、蒸气初终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再热循环、回热循、热电联供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的计算。
重点内容:朗肯循环的组成和循环热效率、汽耗律的计算方法,再热循环、回热循、热电联供循环和优优缺点。
难点内容:蒸气初终参数对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的分析。第七章 气体的流动(4学时)
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管内定熵流动的基本特性。喷管的流速、临界流速和流量的计算、喷管效率、绝热滞止概念。
重点内容: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喷管的流速、临界流速和流量的计算,绝热滞止概念。
难点内容:稳定流动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程式 第八章 气体动力循环*(2学时)、混合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的组成、压缩比、膨胀比和热效率的计算公式。燃气轮机增压内燃机及其循环的组成和特点。重点内容: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 难点内容:压缩比、膨胀比和热效率的计算公式 第九章 流体的物理性质(2学时)
流体的定义和特征、流体作为连续性介质的假设、流体的密度、流体的压缩性、流体的膨胀性。流体的粘性。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重点:流体的粘性
第十章 流体静力学(4学时)
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绝对压强、计示压强、液柱式测压计。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上、曲面上的总压力。
重点: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及应用。难点:静止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
第十一章 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4学时)
研究流体流动的方法、流体的分类。流线与迹线、流管、流束、流量、流线方程。流体微团运动的分析。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系统与控制体、连续性方程。
重点: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连续方程。难点:系统与控制体、输运公式。
第十二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一维流动(8学时)
理想流体伯努利方程及应用。动量方程及应用。粘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粘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管内流动的能量损失、圆管中流体的层流流动。粘性流体的紊流流动。圆形管道沿程损失、局部损失、非圆形管道沿程损失的计算。综合应用举例。
重点:粘性流体管内流动能量损失的计算及粘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的应用。难点:动量方程及应用、圆管中流体的紊流流动。第十三章 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6学时)
平面流动的伯努利方程。有势流动、速度势和流函数、流网。几种简单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面流动。几种简单的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平行流绕过圆拄体无环量流动、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卡门涡街、物体的阻力、阻力系数。
重点:速度势和流函数及平面无旋流动的叠加。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难点:边界层的分离
第十四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4学时)
传热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内容,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传热过程等基本概念。
重点内容: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定律,传热过程基本概念。难点内容:传热过程的分析。
第十五章 稳态导热(4学时)
稳态导热、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等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通过平壁、圆筒壁、肋片的导热分析和计算。
重点内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推导原测和过程和三个边界条件的建立方法,单层及多层平壁、园筒壁和肋片稳态导热时温度分布规律、导热量、热阻的计算。
难点内容:导热微分方程式推导、三个边界条件。肋片导热问题的简化分析。第十六章 非稳态导热(4学时)
非稳态导热的特点及计算,集总参数法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重点内容: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掌握,集总参数法计算非稳态导热问题。
难点内容:集总参数法简化分析,比渥数、傅立叶数的物理意义掌握。第十七章 对流换热(6学时)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热边界层的基本概念,几种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准则方程式,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特点。
重点内容: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等基本概念,几种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准则方程式。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特点。
难点内容: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和计算。
第十八章 辐射换热(4学时)
辐射、热辐射、吸收率、反射率、穿透率、黑体、黑度、灰体等基本概念,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普朗克定律、兰贝特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基尔霍夫定律、角系数的定律和计算两固体表面间、多表面间辐射换热计算、遮热板原理。
重点内容:黑体的四个典型的基本定律,灰体、黑度的基本概念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结论。角系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遮热板原理。
难点内容: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的计算。
第十九章
传热过程和换热器(4学时)
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等概念,传热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换热器的型、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
重点内容:复合换热、传热过程、传热系数,通过平壁、圆筒壁、肋片传热计算方法换热器的型、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
难点内容:复合换热概念、平均温差法换热器的热计算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安排
1、习题
演做习题是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十分重视对这个环节的训练,利用配套的“热工理论基础”习题集和教材中的习题。每次布置作业时,精选有代表性、富有启发性、结合工程实际的习题,特别是课程后期,选择有综合性,工程性强的习题。
对有些综合性的题目,学生有时感到棘手,但要坚持只给提示,让学生看书,甚至查阅其他课程书籍,先不予讲解,启发他们运用已学会的知识,通过迁移来解题。
2、实验 本课程实验教学学时为12学时,以下实验项目任选6项: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CO2临界状态观察及p---T---v关系测定; CO2饱和温度与饱和压力关系测定;伯努里方程演示实验; 沿程阻力实验 局部阻力实验; 流量计流量系数测; 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空气纵掠平板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 固体表面黑度的测定; 中温辐射时物体黑度的测定。
除上述实验项目,还可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课题开设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
3、现场教学
为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实践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进行理论教学时,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锅炉房、实验室的发电厂的模型,制冷装置循环,这种有机的联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又例如在讲述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这部分内容,分析以往学生反映抽象难懂,增举一个散热器、省煤器、锅炉等:分析它们存在的传热现象,由实例分析和计算,使学生接触的基本概念、原理不在是枯燥空洞,而是富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的理论,从而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从实例的比较中,他们自己领悟出一个道理:对能量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找到节能途径。
4、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丰富的图、文、声等处理功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的直接感觉,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傅俊萍,衣晓青.热工理论基础.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教材是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规划教材。教材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整合为一本教材,减少了原三部分内容的重复部分,使教材的思路更具系统性,缩短了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对这三部分内容的混淆程度,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教材:
[1]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自1995年修订版出版至今,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二等奖,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对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创建了热工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使教材即加深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又反映了学科的发展动态。
[2] 孔珑.流体力学.第三版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 杨世铭.传热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本书自1998年修订版出版至今,获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优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7.网络基础理论教案 篇七
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会造成不同的性能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障计算机运行的效率和运行的安全已成为计算机网络规划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时代下使得计算机网络较以往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这些网络由于结构不同因此在性能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并且也使得整个网络体系趋于复杂。在网络拓扑结构中,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正是由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这种特性,使得网络性能问题一直成为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对网络拓扑特性进行客观的陈述,就必须考虑到网络结构的复杂性,进而保障网络安全。
1 复杂网络理论的概述
网络是由许多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就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是各种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在网络结构中,利用网络把各个点、线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里,网络运行环境越来越严峻,面对如此环境,就网络性能问题,优化网络结构,保障网络安全十分重要。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复杂网络可被视作为对复杂系统的表述,当系统中存在大量单元结构时,可将单元视作节点,同时将这些系统看作是复杂网络。换句话说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可对复杂系统进行更为透彻的分析,其中拓扑结构是反映系统实际功能的关键。
1.1 网络结构复杂
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结构是由不同的点、线连接而成的,在计算机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市场以及行业对网络要求也愈来愈高。信息量的增加会使得网络结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而那种单一的点、线连接合成的网络结构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复杂网络就是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结构的节点数,使得网络结构之间的连线越来越复杂。
1.2 连接的多样性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特性,网络节点可以是一对一,同时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是多对一,根据当代网络运行环境及需要,一个节点可以选择一个节点连接,也可以选择多个节点连接,不同节点的连接会增加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同时,网络节点的连接还会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会使得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偏向一侧。
1.3 网络进化
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带动网络变化。当前,人们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已成为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在当代网络结构中,网络节点的产生和消失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网络结构优化。
1.4 节点的多样性
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是由不同的节点、连接线组成的,在复杂网络结构中,网络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网络节点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结构具有较大的应用范围。
2 基于复杂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拓扑
2.1 网络同步行为
在复杂网络中,网络节点代表着任何事物,正是由于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及节点的多样性,很容易造成节点同步行为,节点同步就会影响到网络的正常运行。比如,当用户要利用网络发送信息是,就复杂网络中的节点多样性而言,不同的网络节点发送信息会出现信息同时发布以及信息都不发布两种情况,当信息同时发布时,会增加网络信息通道压力,造成信息拥堵,当信息都不发布时,信息就会发布出去,网络拓扑就成了空摆设。
2.2 网络拓扑行为的演化模型
网络拓扑是指通信子网节点之间连接的结构的拓扑构型,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了网络中各实体的结构关系。当前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描述的主要是路由器,利用路由器作为网络的节点,就整个网络拓扑结构来说,路由器就是一个节点,而在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就会产生连接线,从复杂网络角度出发,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线就相当于边,这种网络拓扑结构只能简单的说明网络拓扑的演化规律,对于复杂网络来说,这种简单的网络拓扑说明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为此,对网络拓扑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极为重要。
2.3 网络病毒的传播及防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的行为越来越多,然而在当前网络使用过程中,正是因为网络的优越性,使得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一些网络病毒肆意传播,针对病毒的危害,人们也仅仅是停留在预防措施上,例如安装防火墙,防止病毒入侵计算机。当病毒入侵受阻时,病毒会长时间存在网络中,而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节点多,就算人们采取预防措施,也很难全面遏制病毒入侵。从复杂网络角度出发,通过对复杂网络认识到网络拓扑结构中存在许多的节点,一旦网络节点被病毒入侵,就会引发大规模的病毒感染,进而造成网络拓扑结构中的其他节点被感染,从而提高人们对病毒预防的认识,通过改变网络拓扑结构,进而达到控制病毒传播的目的。
2.4 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及应对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具有开放性,脆弱性,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网络攻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随意的攻击其他网络系统,进而影响到被攻击对象网络的安全运行。而在网络拓扑结构中,网络是由不同节点、连线构成的,可以说,这些节点、连线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网络拓扑整体,一旦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性能的发挥。针对网络的脆弱性,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针对网络的脆弱性,人们设计出了一种鲁棒性,一般情况下,无标度性的拓扑网络结构使得计算机网络即便是在局部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工作,同时保持节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当网络拓扑结构中的多个节点遭到破坏时,只要网络拓扑结构中还有节点存在,鲁棒性控制依然可以保障剩余节点的顺利连接,进而满足网络运行的需求。
3 结语
8.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课程评价 篇八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网络课程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12-0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需要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三大基础作为支撑,其中网络教育资源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成败,而网络课程又是网络教育资源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教育改革时期的新生事物,网络教育能否取得更大发展最终还将取决于网络课程的质量,因此从网络课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建立一套从教学到管理、监控和评估的体系已是当务之急。笔者从多元智能纬度出发,结合网络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解析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准则,建构一套网络评价体系,并对今后网络课程的评价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见。
一、网络课程评价的概述与问题
网络课程是指在网络上运行的一门完整课程或学科的教学软件,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支撑的硬件和软件环境。[1]
网上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因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用于其中。国内外专家和教育研究者对网上学习的评价十分关注,对网络课程、网上学习工具和环境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将网络课程应用于教学和学习中,但仍未出台广泛认可的网上评价方案,高校和研究单位发布的评价标准层次也不尽相同,各国家、地区直接存在地域差异,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标准有:《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Quality On The Line》(在线学习质量)。[2]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没有提出全面的标准,但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课程评价案例研究,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策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我国,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上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教育部确定的40多所高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外,基础教育领域和一些企业单位也开办了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网上学习与培训。如何评价网络课程的优劣,是目前国内教育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焦点,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2月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一标准没有专门提出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只对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提出了一些比较基本的要求,而无法形成系统的测试指标用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考察。[3]
纵观目前国内外网络课程的评价,除了符合一般传统课程的基本要求,如:完善的教学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我们还发现一些网络课程的新特征: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支持教学管理和学习评价等。但是,这些评价标准也凸现出一些问题:
(1)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评价方法有失多样化,评价要素欠缺综合化考虑。大多数网络课程评价基本由评价组织单位聘请专家对报送的课件进行现场演示打分,主观性很强;评价方法多注重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呆板;评价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网络课程研发者、实施者和课程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2)评价往往从网络技术和网络课程本身的规律性出发,而忽视了网络课程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这一终极目标,因此以往评价忽视了网络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人的诸多智能发展这个最重要的因素。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从多元智能纬度出发,结合网络和课程本身的规律性并遵循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准则。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网络课程评价的启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igences Theory),被认为是人类智力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加德纳认为,智能(Inteligence)并非单纯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人的智能存在着一个多元结构,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空间智能,指个体感觉、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音乐智能,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指个体与他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些智能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优势智能。[4]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在改进网络课程评价方式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改进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
1.网络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更大的发展
既然学习者的智能是多元的,因此网络课程的评价就不只是关注知识本身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还应关注课程能否引起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身生存等方面基本技能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网络课程评价的取向应以人为本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网络课程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详尽的教学内容、成熟的多媒体和制作技术,旨在通过学习者学习挖掘自身的各种潜在智能,并将其优势智能迁移到劣势智能中。这就要求我们专家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真正树立起以学习者为本的思想理念,即必须以学生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
3.网络课程评价的视角要多维化
网络课程既要满足一般课程的基本要求,还要以成熟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有精确的课程定位、清晰的教学目标、完善的组织结构和适当的媒体选用;在课程内容方面,包括科学严谨的学习内容、丰富的扩展资源和合逻辑的内容编排;在界面设计上,要求界面风格统一,屏幕布局美观,导航清晰、链接标识明显易辨、操作反馈及时;在技术上,要求课程运行安全、可靠,有明确的运行环境说明。除此以外,评价还要注重网络课程本身的价值性,看网络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变化,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所以网络课程评价视角要多维化,是上述三个纬度的统一。
4.网络课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网络课程评价的方式多样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评价过程的多样化,二是指评价途径的多样化。现行的网络课程评价多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即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由评价专家以开发者报送的文档、网络课程课件的演示和开发者现场答辩为依据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课件的演示多是由开发者操作的,专挑精彩的片断演示,使评价专家无法全面了解课件的质量,只能得到主观性很强的判断性结果。现利用网络系统的广泛传播性、时空开放性和数据收集方便性特点,实施学习者网上评价系统并提供在线提交功能,通过E-mail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或采用访谈法、调查法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对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5.网络课程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网络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以网络课程开发者、专家组、实施者和学习者为评价主体结构,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改变过去只有专家组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上述三个纬度出发,将每一个纬度再细化为若干个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实施全面准确全方位的评价。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试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笔者从上述多元智能、课程本身要求和技术性三个纬度出发,将每个纬度再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本着客观性、科学性、多元化、个性化、开放型、共享性的原则,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以供各类评价者参考。[6]
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是完善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方法的重要组成机制,表1归纳了网络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多种要素,简明易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需补充几点说明:
(1)上述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很难给出具体权值,因为不同课程对培养人的多元智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如:数学课程在培养学习者的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方面有明显优势,而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智能,音乐课程重在开发学习者的音乐智能。所以应根据具体学科性质给出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值。
(2)利用网络系统的广泛传播性和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等特点,可实施学习者网上评价,在网上以E-mail等形式发放评价量表并可在线提交评价结果,网络课程开发者可针对每个项目的情况进行对应的修改。该系统还自动显示了“单项分”和“总分”,这样能全面、直观地看出课程在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有待改进,开发人员可重点对得分低的项目进行修改。
(3)网络课程评价不能回避其道德纬度——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了的角度。网络课程应以其科学的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习者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网络课程的评价要看其指导思想和内容是否科学且符合社会道德要求,与社会道德标准相悖的网络课程不论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多么丰富都不能算是优秀课程,而这一纬度在以往的评价中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参考文献:
[1]王秀和,刑红宇.浅析网络课程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4)
[2]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3]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S].2002.9
[4]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七种智能改变命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网络基础理论教案】推荐阅读:
网络基础-浏览器IE的使用 教案07-17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06-29
网络基础习题及答案06-18
网络基础综合知识讲解09-29
《认识网络基础》教学反思12-08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的理论基础11-03
网络安全基础期末考察标准06-19
网络基础考试复习题07-15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培训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