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2024-06-14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6篇)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一

201X年一(3)班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201X年一(3)班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好学校的工作计划,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教学工作有秩序地顺利地正常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二中心工作:

本学期本班的工作重点有四点。

第一,抓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打好基础。

第二,抓美德教育(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抓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教育。

第四,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结合有关节日和学校的计划办好墙报。

三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安排:

二月:安定学生情绪,让学生开始科学地接受知识灌输。抓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教育平时要以礼待人,见到老师、长辈或同学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三月:发扬雷锋精神,宣传雷锋思想,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的意识。抓好课堂纪律的同时,加强课间纪律。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

四月: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的规范条例和小学生守则,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校园和公共场所不追逐玩耍,不损害校园和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五月: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学生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学校的常规教育。加强课堂纪律。

六月: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抓好知识复习巩固。教育学生要诚实和做事认真负责,并加强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七月:做好后进生的德育工作及学生放假前后的安全卫生教育。总结执行学校规范的好人好事,并给予表扬鼓励。

2.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房山区从事家禽饲养、加工、运输、生产管理者共201人。

1.2方法

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对样本采用《职业暴露人群禽流感相关知识、防护信念、行为及血清流行病监测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 用马红细胞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禽流感抗体方法。使用EpiData 3.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根据禽类饲养存栏数或日屠宰量, 将企业分为大型 (50 000只及以上) 、中型 (30 000~49 999只) 和小型 (5000~29 999只) 企业, 此次调查有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5个和小型企业14个。此次调查发放知识问卷201份, 收回有效答卷201份, 应答率100%, 其中男性130人, 女性71人, 性别比为1.83∶1;年龄分布:<0~25岁有30人 (14.93%) , 25~34岁有50人 (24.88%) , 35~44岁有63人 (31.34%) , 45岁以上有58人 (28.86%) ;文化程度分布:小学及以下学历有46人 (22.89%) , 初中学历有124人 (61.69%) , 高中及以上学历有31人 (15.42%) ;不同规模企业人群分布:大型企业有76人 (37.81%) , 中型企业有45人 (22.39%) , 小型企业有80人 (39.80%) ;不同工种人群分布:饲养人员有109人 (54.23%) , 加工人员有55人 (27.36%) , 其他人员有37人 (18.41%) 。

2.2人禽流感防治知识

在人禽流感传染源知晓情况的调查中, 知晓传染源是病禽的有103人 (51.24%) ;知晓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传播的有90人 (44.78%) , 为粪—口途径传播的有41人 (20.40%) , 为密切接触传播的有71人 (35.32%) , 为虫媒传播的有6人 (2.99%) , 4种传播途径均不知道的75人 (37.31%) ;在人禽流感临床表现知晓情况的调查中, 仅知道人禽流感临床表现为发热的有118人 (58.71%) , 知道发热、咳嗽、流涕和咽疼4种主要临床症状的有65人 (32.33%) , 知道发热、咳嗽、流涕、咽疼鼻塞、头痛和肌肉酸痛6种临床症状的仅有5人 (2.48%) 。人禽流感防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的有162人 (80.59%) ;来源于网络、广播、宣传册 (栏) 和报纸等其他方面较少, 分别有13人 (6.47%) 、30人 (14.93%) 、30人 (14.93%) 和17人 (8.46%) 。

2.3防护信念

在防护信念的调查中, 认为在工作中应该戴防护帽的有189人 (94.03%) , 应该戴防护口罩的有189人 (94.03%) , 应该穿防护服的有180人 (89.55%) , 应该戴防护镜的有36人 (17.91%) , 应该穿防护鞋的有171人 (85.07%) , 应该戴防护手套的有187人 (93.03%) 和工作后应该消毒或洗澡的有178人 (88.56%) 。

2.4防护行为

2.4.1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方面, 工作中戴防护手套的有183人 (91.04%) 、戴防护帽的有182人 (90.55%) 、穿防护鞋的有181人 (90.05%) 、工作后消毒或洗澡的有168人 (83.58%) 、穿防护服的有164人 (81.59%) 、戴防护口罩的有157人 (78.11%) 和戴防护镜的有9人 (4.48%) , 其中每天更换、清洗或消毒口罩的有122人 (占戴口罩人数的77.7l%) ;工作后不洗浴但洗手的23人 (未洗浴的有33人) , 能正确洗手的仅1人 (占洗手人数的4.35%) 。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工种职业人群的防护措施不同, 见表1、表2。

戴防护帽子、口罩、防护镜, 穿防护服和防护鞋的穿戴率以及工作后消毒或洗浴率大型企业职工均高于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护手套的穿戴率不同规模的企业无差异, 但穿戴率都很高, 防护口罩的穿戴率小型企业最低, 其他企业均在80%以上。

戴防护帽子、防护镜和穿防护服、防护鞋的穿戴率以及消毒或洗浴率等均为加工行业最高, 其中防护帽子和防护鞋穿戴率加工人员大于其他人员, 而防护服、防护镜穿戴率以及消毒或洗浴率其他人员大于加工人员,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护口罩、防护服、防护镜的穿戴率和消毒或洗浴4方面防护措施均为饲养人员最低。

2.4.2未采取防护措施原因

禽流感职业暴露人群未做个人防护原因见表3。未防护人数共有358人, 其中未戴防护眼罩的最多, 有192人;其次, 为未戴口罩的, 有44人;未戴手套的最少, 有13人。未戴口罩最主要原因为穿戴不舒服 (43.18%) , 其次, 为认为没必要 (22.73%) ;未戴眼罩最主要原因是单位未提供 (59.90%) , 其次为不知道要穿戴 (16.15%) , 认为没必要的 (14.06%) 。

2.5流感疫苗接种情况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近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的10人, 接种率4.98%;对所调查的200人进行H 5N 1血清学检测, 结果抗体均为阴性。

3讨论

调查发现, 职业暴露人群对人禽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很低, 有118人 (58.21%) 仅知道人禽流感临床表现为发热, 其他症状不知道。张巧利等[2]报道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对禽流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提高, 我们也观察到同样的情况, 提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应为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需要采取易于接受的宣教方式。调查中完全不知道人禽流感传播途径的占37.73%, 人禽流感重要临床表现知晓率只有2.48%, 高危人群知晓率低, 说明当前宣传工作还不到位, 亟待加强需要政府的动员和相关企业的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禽流感防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 (80.59%) , 高于南宁市64.9%的调查结果[3], 说明电视在普及人禽流感防治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暴露人群采取5项防护措施比率 (除戴防护口罩和手套外) 均为大型>中型>小型, 不同工种间防护措施 (除戴防护口罩和戴防护镜外) 均为加工行业人员最高, 这可能与选择加工企业为大型所致, 饲养人员最容易接触到排泄物和病死禽, 风险较其他工种大, 因此本次调查中饲养人员选取样本量大。调查中饲养人员 (戴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和消毒或洗浴) 4方面防护措施均为最低, 加工人员穿戴率均高于饲养人员, 因此应加大饲养人员的宣教工作, 规范这类人群的操作程序。

本次调查中, 调查对象自我防护行为中除戴防护镜4.48%外, 其余均高于顺义区调查结果 (68.1%~85.1%) [4];每天更换或清洗、消毒口罩的77.77%, 高于龙岩市21.70%的结果[5]。数据说明房山区禽类职业人群防护措施较好, 但正确洗手的仅占4.35%, 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有待加强。7项防护行为有5项低于防护信念, 分析其原因: (1) 在未采取个人防护原因中, “单位未提供”占第1位 (44.26%) , 说明有些企业未提供全个人防护措施, 致使人员不能防护到位, 如未戴眼罩最多 (191人) , 主要原因为单位未提供; (2) “认为没必要”占第2位 (18.77%) , 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性非常重要; (3) “穿戴不舒服”占第3位 (18.21%) , 说明有些防护用品舒适度不够。

本次调查对象流感疫苗的接种率非常低, 在职业暴露人群中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大流行的措施之一[6]。所有调查人员H 5N 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与广州市结果一致[7]。可能是因为截止到本次调查前房山区未暴发过H 5Nl禽间禽流感, 未出现人禽流感病例。本次调查掌握了基线资料, 为以后制定禽流感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4建议

首先, 防治人禽流感, 应加大禽类职业人群的宣教工作, 加强人员培训, 增强其防护意识, 强调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其次, 政府企业联动, 企业保证提供全面且足够的防护用品, 改善防护用品的舒适度和美观性, 使之更方便穿戴且穿戴舒适;最后, 提高职业暴露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也是保护职业人群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Subbarao K, Klimov A.Katz J,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henzaA (H5N1) virus isohted froma child with a fatal respiratory illness.Science, 1998, 279:393-396.

[2]张巧利, 张泽武, 刘艳璋, 等.禽类及非禽类从业人员禽流感认知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1) :1370-1372.

[3]李茂皓, 曾小云, 仇小强, 等.南宁市高危人群禽流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1) :150-151.

[4]李玉堂, 李印东, 王凤双, 等.北京市顺义区禽流感高危职业人群职业防护现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11) :971-973.

[5]何春荣, 吴水新, 阎建平, 等.龙岩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危人群防护行为与防治知识调查.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11) :969-970.

[6]吴久鸿, 胡春梅, 史宁.国内外人禽流感预防概论.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6, 22 (1) :44-47.

3.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三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引领,信息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下称《教学要求》),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本文就我们几年来的实践结合《教学要求》对如何搞好高职高专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应仅仅限于毕业生和就业的范畴,而应该贯穿于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的整个过程,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学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应该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业营销和就业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导向课程,成为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引领课程。

(二)课程的作用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职业观决定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态度,就业观决定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的作出职业和就业选择,实现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努力。

2. 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三大核心技能。

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营销和就业保护三大技能。包括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能力、求职技能,还应该包括各种通用技能等。

3. 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的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4.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稳定。

学生的学业完成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将会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知识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训练,帮助学生就业稳定。

二、关于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三全一化”,即全程指导、全员指导、全方位指导和信息化指导

全程指导,就是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过程全程化,不仅仅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只是关于毕业生的事情,而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年级学生的事情,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涯的整个过程。

全员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动员学校的各种相关资源,并加以整合与优化,让参与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人员不仅仅包括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专业课老师、学生教育部门老师等,应该包括学校领导、学校中层干部和普通教职员,特别是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

全方位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即要包含态度层面的引导、知识层面的灌输和技能层面的培养,还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力建设指导、就业求职营销力建设指导、就业保护力建设指导和创业指导。

信息化指导,就是要建立适合课程特点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将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运用到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来,让指导的方式方法突破传统方式方法的时空限制和禁锢。

(二)立足学生现实需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不应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最近需求和学生的未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放眼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用“三根线”贯穿课程教学,实现终极目标

第一根线为“学业——专业——就业”;第二根线为“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第三根线为“职业生涯规划力建设——就业求职营销力建设——就业求职保护力建设”。实现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四)突破学科,着眼工作,体现职业、实践和开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紧紧围绕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取组织能容,着力于现实求职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职业素质的养成训练,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强大功能强化师生在线互动交流。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年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职业、对就业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在这一学年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主要安排:“我的专业”认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业知识普及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专业认知工具“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和SWOT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知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年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二年级学生对大学、对专业、对职业、对就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已经开始关注就业,在第五学期,他们将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所以这个时候,主要安排:“求职技巧”“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应对”“个人形象设计”“就业信息分析和处理”“个人求职计划制定”“求职途径选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政策法规”等教学内容。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三年级学生对人生、对工作等方面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时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就业权益的保护,签约后上岗前的权益保护,上岗后的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所以,这一阶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就业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创业意识和创业设计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整个课程教学的中心就是四大学生活动:即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活动”,二年级的“面试技能技巧大赛活动”、三年级的“创业设计大赛活动”和贯穿于三年的“职场人物生涯访谈活动”。围绕这四个活动,开设相应的系列讲座。教师不仅要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还必须参与辅导学生活动的全过程。

(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除了讲座中,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外,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网站中还应该专门建立了“教师在线指导”教学模块和“课程博客”教学模块。学生根据需求,向老师进行咨询;教师在“课程博客”可以写一些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引导,知识上的灌输和技能上的提升。

(三)学考一体教学模式

课程考核应该弱化知识的获取考核,态度、观念的转变才应该是课程考核的核心。所以,应该把课程的考核当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把学习和考核同时进行。具体做法: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把考核设计为开放式考核,可以边学习边做考核题,在“课程测试”环节,学生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协同学习考核。

(四)分层渗透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可以采用校级、系级和班级分层,理论讲授、实训体验、谈话交流与竞赛活动等相互渗透形式进行。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中,70%的课时由校级教学实施,30%的课时由系级和班级教学结合专业实施,除了理论讲授外,开设1周的就业指导实训,设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室、“教师在线指导”实现指导的个性化服务,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珍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支卫兵.高职生发展就业指导课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大学生基本掌握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 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 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能力, 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提高其求职技能。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 高职学生可在如下三个方面实现发展。

(一)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高职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了解自身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及就业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大学生具备自我认识与分析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及求职技能等。

(三)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觉意识, 树立积极正确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 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 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 愿意为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展示努力的积极态度。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 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面对全校所有专业, 建议为所有学生开设, 实行“全程、全员、多元、三级参与”的教学模式。

1.全程: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相结合形式。 第二学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四学期侧重于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政策、方法的教育。

2.全员:适用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

3. 多元:① 入学教育: 新生入校由各系相关人员组织讲解。 ②主题班会:各系 (院) 分学期举行专业教育、大学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服务、创业教育、毕业离校等主题班会。 ③课堂教学:分两个学期开设, 第二学期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学期《就业指导》。 ④讲座:针对各学期实际情况, 举行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讲座。 ⑤课外培训:由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举办创业SIYB培训班, 提高学生实际创业能力。

4. 三级参与:A. 校级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参与开展就业指导;B.系 (院) 级辅导员教师和选聘教师承担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C.就业创业协会承担创业SYB培训等。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三、课程考核

作为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的考核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 (一、二部分满分是90分, 创新加分满分是10分) :

一是课程内容的考核: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材料的制作两部分, 占成绩的50%;

二是平时的课堂表现:按照考勤来算, 占成绩的50%;

三是创新加分:如果学生能在课程之外, 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及招聘会等实践环节, 获得比较好的结果, 则直接按照20%来算。

四、课程实施

(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是一门带有经验性质的课程, 既有知识的传授, 又有技能的培养, 更有态度、观念的转变, 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在教学中采取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 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使同学们在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等活动, 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 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①在评价内容方面, 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

②在评价重点方面,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过程评价。

③在评价方式方面,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适当突出过程评价。

2.教师评价

①通过教评教、 学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考核。

②通过课程教学交流会及示范课的形式, 定期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③教研室对任课教师进行不定期听课活动, 以规范、监督教师教学质量。

五、其他说明

5.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五

在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确立了该课程的地位,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做了要求。时至今日,该课程已在高校纳入教学计划,并贯穿整个学生培养过程。而该课程所涉及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内容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

2 当前我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 1 国外基础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完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基础好,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了解社会各种职业、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 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则是定期进行多种行业的具体工作实践。

美国职业规划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就非常普及与系统化,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对职业规划的教育是分阶段的,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高中是职业选择阶段。小学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主要通过对各行业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尝试选择相匹配的职业。高中主要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始于初中,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目标职业的关联,具备行业的相关知识; 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岗位要求。瑞典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会安排工作生活定向实践。实践的方式是参观工矿企业,高年级学生到工作岗位工作15 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至少3 种不同的就业部门。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始得非常早,在小学的高年级就有一个 “观察阶段”,即注意观察学生的志趣与爱好,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中小学开始了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干些简单的工作,了解职业的特点。

2. 2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缺失带来的影响

当前在大学中开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教学要求中第一部分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课程内容中就提到了 “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说明专业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此阶段已经选择了专业,就读于某一专业,但就读本专业不一定会喜欢本专业,专业将来所面向的职业也不一定适合学生,而在大学里能够调整到自己满意又适合的专业的学生人数少之又少,在操作程序上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在毕业后呈现的结果就是学生毕业后专业相关度非常低,据麦可思数据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近四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平均为57%,所学非所用现象使得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3 我国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改善办法

3. 1 体验式学习对课程目标起到高效作用

由于基础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在前期未对职业进行了解与探索,必须在大学生时期加快这一进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在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可。体验式学习与传统授课式学习不同,其互动性、实践性突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担任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探索、剖析、挖掘自身特质。在2007 年教高厅制定的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在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而这些通用技能的提升正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完成。

但这些能够保证课堂的效果好,但并不是此处体验式学习的真正目的。由于大学生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并不清晰,体验式学习还应包括大学时期在专业相关目标职位的实践体验。在这一块中分为两块体验:

一是寻找目标职业亲自体验,这种体验也更真实和直接,会发现自身与职业的适应度。比方学生甲的专业为旅游管理,职业目标为导游,在自我探索中职业兴趣的霍兰德代码也非常适合导游职业,对于目标职业的实施计划也非常详细,并考取了导游证。但在职业体验中,他发现导游的工作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可以长期带团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另一方面长期不在亲人身边却是甲同学无法接受的。因此职业体验是检验目标职业的最直接办法。

二是要通过目标职业的在职人员进行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类型很多,自我探索中霍兰德代码所对应的职业也很多,职业体验可以让自己检验是否适合自己,但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那么进行目标职业的生涯人物访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对多个职业进行访谈会快速选择出一些自身无法接受的职业,厘清职业目标。

3. 2 个性化的辅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通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 “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 ~ 5 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时至今日,五年时间已到,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放入必修课,由此带来师资的严重匮乏而不得不将此课程设置为大课的形式,效果可想而知。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职业认知和探索,在大课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获得探索的工具和基本知识,但每一位同学由于家庭背景、经历不同,在职业体验中所处的行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个体性困惑和需求差异较大,有些内容可以在课程中得以解决,有些学生也不愿在课堂中分享,课程效果不佳,组建职业咨询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助教学模式可以有力提升课程效果。咨询老师对个案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还可以保证连续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对自我认知、外部环境认知,职业探索,决策和实施计划更有的放矢,对调整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和确立目标职业都非常有帮助。

3. 3 生涯工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涯工具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非常关键的补充和提升。首先生涯工具是帮助我们梳理解决问题的,在课堂中也能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再者生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有评测工具,也有决策工具,更有教练工具,功能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也不同。这些职业测试工具对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有帮助,无论是大学生最初的择业,还是将来成为职场人对岗位的困惑,都能够作为一生的技能来帮助自己。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从2007 年到今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过程,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大学生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很快,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因不识自我而迷失,不懂外界而道路曲折,个性也越来越鲜明,感受着现实的骨干和理想的丰满,越发需要这门课带来的实际效果,对课程的探索,寻求效果的提升将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行动的方向以实现理想。

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使得大学时代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滞后,不仅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专业相关度非常低,而且课程效果不佳,采取对策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生涯工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教高厅〔2007〕7号,2007.

6.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1 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背景

自1999年起, 中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19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相较于往年大幅度增加, 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 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 增速47.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 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0年扩招继续进行, 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 比上年增加60.93万人, 增长38.16%。2001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快速增长,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 比上年增加47.67万人, 增长21.61%。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大学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今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 毕业生达到145万, 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 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总量达到212万, 以后更是逐年递增。与此同时,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大幅下降, 待业人数逐年增长。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达到330万左右, 而当年积累的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就突破了100万。接下来的两年, 又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然而, 通过调查分析,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不仅仅在于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和社会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为此, 2007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教高厅[2007]7号文件) 。文件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如今, 一年多过去了, 大部分高校已经按照文件要求开设了该课程, 但仍有少数高校没有开设, 这与他们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因此, 探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又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大学毕业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设计, 需要从步入大学校门开始。从根本上来说, 这是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 将来考大学。进入大学之后, 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摆脱了家长的束缚后肆意放松自己, 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本不去考虑, 更不会去实施。这样的后果是毕业找工作时, 面对千千万万的职业, 他们左顾右盼, 不知所措。而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目前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学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 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找到较为清晰的职业目标, 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和顺利就业。

(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

随着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人才需求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上, 党员、学生干部等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如何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成为当前大学生思考的焦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从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 通过运用科学手段让大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等一系列努力, 帮助大学生做好迈向社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学生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计划, 它具体到每一年、每一学期、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周的学习目标。若想达到这些目标, 常规性的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生们还要参加相关的培训甚至有的放矢的去实践, 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挖掘, 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

(3)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目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就高 (高收入) 不就低 (低收入) 、就东 (东部沿海) 不就西 (西部) 、就城 (大城市) 不就乡 (乡镇) 、就富 (经济发达地区) 不就穷 (穷困地区) 、就大 (大企业) 不就小 (小企业) 、就公 (国有企事业单位) 不就私 (个体、私营、三资企业) 等[2] (P41) 。据一项调查显示, 95%的同学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 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同学说, 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 甚至还有20%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要登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 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都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不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立足当前的社会形势, 正视当前的就业现实, 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做好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的同时, 锻炼提高心理素质, 具备随即应变、灵活变通的能力, 从而为找到一个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搭建桥梁和铺平道路。

(二)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就业的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要提高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 并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 就必须将职业发展的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根据不同阶段, 各有侧重地指导。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与辅导的过程中, 学校会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 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 捕捉最新的市场信息, 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与之相适应, 学校就着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 学校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做出及时的调整, 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 实施灵活的修课制度和弹性的学分制度,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而且也能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良好的生源和较高的就业率。市场经济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这为高等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若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被社会接受, 其往后的生源就会成问题。没有优秀的学生, 较高的就业率就没有保障, 就不能说高校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不能说对学生尽到了责任。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将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学习对象, 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入手,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为个人长远的事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会由此得到保障和提高,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在所必然。

(3)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有关专家指出:学校的学生风貌、综合素质与就业率的高低, 是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因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使大学生端正了择业态度, 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而在大学生活中, 化目标为动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觉地摄取知识并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毕业后自然会顺利找到工作。对于学校而言, 也会因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特质而知名在外。

(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 反映了其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状况, 决定着经济效能的大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完成必要的知识储备, 最终顺利就业, 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 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并持续攀升,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幅度的前提下, 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 他们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 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同时大学生承载了人民群众“望子成龙”的愿望, 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就业, 不仅会引发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不满, 而且也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相反, 如果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能被社会所接受, 那么这些高级人才会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 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 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将避免引起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心理不平衡, 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11) .

[2]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 (20) .

[3]雷哗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7) .

[4]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 开创高校毕业生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 (23) .

上一篇:园区党建创新项目新下一篇:关于城市的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