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课外活动

2024-09-23

六年级数学课外活动(精选8篇)

1.六年级数学课外活动 篇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课外辅导作业(解比例)

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

一、填一填(每3.5分,共35分)

1.27:()=45÷30=():20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3、把比例10:12=15:18写成分数形式(),4、甲堆煤质量的2/5与乙堆煤质量的5/7相等,那么甲堆煤与乙堆煤质量的比是():();乙堆煤相当于甲乙两堆煤总质量的();甲堆煤相当于乙堆煤质量的()。

5、若1:2X=3:4Y(XY≠0),则X:Y=():()

二、判断正误(20分)

1、比和比例的意义相同。()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是0.()

3、如果A:B=X:Y,则AX=BY.()

4、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三、选择正确答案(15分)

21、已知X+8=10,则:X的比值是()5

14A、B、C、5 552、走完一段路,甲用4小时,乙用5小时,甲乙的速度比是()。

A 4:5B 5:4C1/5:1/4

113、在下面各比中,能与: 组成比例的比是()34

11A 4:3B3:4C :43

四、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并求解。(10分)

1、12和9的比等于21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1.5,两个外项分别是4.5和X.五、解决问题。(20分)

1、农场收割小麦,前6天收割了165公顷,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

2、一本故事书,肖明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比是2:3,再读45页就读完了,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2.六年级数学课外活动 篇二

一、实施分层复习的原则, 使学生全员都获得进步

1. 利用学生间差异的正能量促进其发展

学生间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 即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态度和技巧等等的差异是可变的, 其个性、兴趣等是不变差异.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不变差异的正能量来促进他们可变差异的发展, 利用他们的特质促进他们自身优势的强劲提升, 促使他们学有专长. 因此,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正视、利用和发展差异, 使学生各自发挥其不变差异的正能量获取进步.

2.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分层复习, 照顾学生的差异就是为了更好的把每名学生推到复习这个舞台的中央, 使每名学生都成为复习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去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我能行, 我真行, 我进步了”, 最终人人获得相对均衡的提升.

二、实施分层复习的做法, 力求学生能均衡发展

1. 回 顾整理 , 准确分层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 知识体系间是纵横交错, 螺旋上升. 我在复习时立足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并将其分块:基础类 (概念) 、计算类、解决问题类、能力达标 (提升) 类. 明确了这样“知网”后, 再给学生分层,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应知应会的知识.

为了准确的给学生分层,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学情以及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分为甲、乙、丙三层, 当然学生所在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类的知识分层也要相应的调整, 同时不用静态的眼光观察每名学生, 随时注意他们数学学业水平的变化、数学素养的改变, 再做合理的调配, 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突 出比较 , 目标分层

在进行总复习时, 我总是把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有关联的串联起来, 把典型例题和问题编辑成册, 如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改、一题多解等各种形式编排复习. 当然, 我们还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把课本知识进行比较、链接. 如:《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列出多种题型进行对比, 便于掌握, 像复习乘法分配律时我就是这样做的. 因为乘法分配律的变形题非常多, 学生往往因为理解不透, 出现一些错误. 就此我整理出了如下题型:1 a×c±b×c = (a±b) ×c;2 (a±b) ×c = a×c±b×c;3 4.2×201;4 4.2×199;5 4.2×99 + 4.2;6 4.2×1.2 + 4.2×1.5 + 4.2×0.3; 7 4.2×1.8 - 4.2×0.5 - 4.2×0.3. 还把教材中那些以文

字做提示的内容也进行了比较, 并且对复习中的一些例题或习题也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变换条件和问题的练习, 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对相关知识比较时, 为方便对知识目标的分层, 我对复习的目标进行弹性化分解, 因人而异. 复习时, 我坚守一个原则:滞后生能“吃了”, 中游生能“吃好”, 拔尖的孩子“吃足吃饱”, 这样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目标, 从而使得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如上述“乘法分配律”的练习, 丙层学生要求他们准确地掌握、正确地作出1、2两种基本题型, 对后面的题型可以闯一闯;乙层学生在完成1、2的基础上还要“百分百”地完成3、4、5三种变形题, 对后面的题型要试一试;甲层学生要全盘掌握且能准确、灵活地计算, 还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将知识学透、学活. 这样使所有同学都能在同样的条件下“齐头并进”.

3. 知 识综合 , 方法分层

复习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使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 我们复习时既要强化基础和变式的练习, 又要适当适量增加一些有层次、坡度、弹性的综合性、开放性且思维含金量的习题, 以此满足各个层面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如复习有关小数的知识时, 我出示这样一组填空:1 0.5中有 () 个0.1. 2 0.5中有 () 个0.01. 30.5在 () 和 () 两个整数之间. 4在0.5与0.9之间有 () 个一位小数. 5在0.7与0.9之间有 () 个小数. 如此将知识综合在一起, 加大了难度, 复习方法的分层就相当重要了. 对此, 优等生的复习以自主梳理结合教师的点拨;中等生的复习以小组合作进行梳理结合教师的讲解;滞后生则是以教师的辅导梳理回忆再现学过的知识, 并结合优生的帮助进行复习.

4. 因 人而异 , 评价分层

正确的学习评价能催人奋进, 鞭策人追求学习的高度.因此, 在小学数学总复习阶段我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个孩子, 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正确引导他们搞好复习, 促使他们取得好的成绩. 优等生重在评其钻研的精神和学习成绩, 中等生重在评其进取心和学习方法, 学困生重在评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评价, 目的是适当增加优等生的心理压力, 促其提高;保护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促其发展;改变中等生的心理状态, 促其进取.

3.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篇三

一、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主体地位

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

如我们在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数学游园”活动,让学生自己出有关数学内容的各类趣味题。全班学生动手,到处找资料、编写游园题,活动由班内发展到学校,游园题从小学数学的基础题范围扩大到数学竞赛题等方面的知识。总之,数学课外活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真正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使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二、变传授为指导,讲究引导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或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呢?从实质上讲,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统一起来。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求,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活动情境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转化为各种间接经验。我们认为在学生自主性参加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下列角色:

1.活动的设计者,教师作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这一角色,应精心设计内容。将交往、审美、评价等有机地统一于活动中,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以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

2.活动的组织者,善于创设活动情境,唤醒学生的兴趣,要把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发掘出来,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鼓励信任学生;

3.活动的合作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具体可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亲自参与影响人、提示探讨引导人、提供资料帮助人、真诚评价激励人;

4.活动的调控者,在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活动的教育方向和目标,精心策划,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困难;

5.活动的引导者,正确地引导而不强行牵拉,要激发鼓励而不一味硬推,要指点迷津而不包办代替。

三、变封闭为开放,促进持续发展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无法与之相适应,因此决定了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改革必须选择开放性教学结构。主要体现在:

1.拓宽学科知识。活动课程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不囿于学科课程所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例如“数学故事会”的课外活动,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给孩子讲数学家华罗庚的怎样从一个学徒成为世界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怎样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战……这些故事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2.整合课程体系。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了知识结构。例如小学生办数学报,就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融阅读、作文、美术、书法于一体,学生既当小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从而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3.紧密联系社会。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取最新信息,培养自己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例如:有的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时,组织的“数学大世界”活动,各个教室里都布置“数学灯谜”、“数学智力题”、“打靶计数”等,在操场上设有“数学接力赛”、“数学行军”,学生置身于“数学大世界”里,仿佛到了数学游戏的海洋。

四、变单一为多样,丰富活动形式

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小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下列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是班级活动;二是小组活动。活动形式具体表现为:

1.多层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的活动如阅览、竞赛题解答等,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组编辑部、数学游艺宫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

2.多渠道。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有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

3.多形式。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竞赛、数学游戏、智力乐园、思维体操等,这些内容能较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趣味性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重点的教学形式。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志趣和特长,增长才干,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4.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篇四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李福海

2012年7月1号

一年级数学课外活动总结

在校领导的正确引领和帮助下,于本学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了一学期的课外活动教学工作。现作简要小结:

一、以计划为依据,有序开展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数学的课外活动工作,根据相关课题研究,及时制定了课外活动教研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指导下,后期工作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有序安排好班级的课外活动的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三、做好学生的课外活动辅导

本着以学生发展的思想,全体数学教师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均能放弃休息,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学生的提优补差工作。一学期来,不少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了拓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学能力好的学生。

四、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5.低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设计方案 篇五

(低年级下学期)

一、活动目的: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原则:

1、学科性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运用数学知识这个中心,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内容;数学实践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必须是学生的考察、参观、访问、制作、公益劳动等的实践活动;

2、全员参与的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活动内容的依据:

以小学数学教材低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展开活动:

一年级:

第一单元《加与减》;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二年级: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五单元《测量》;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九单元《统计》。

三年级: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第四单元《面积》。

四、活动组织:

1、根据学生居住范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小组的成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提出要求。请家长帮忙,对于学生的活动能给予方便。

2、小组活动的时间以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主,如周六、周日、节假日等,活动的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动。

3、把每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定为各小组实践活动的交流与总结时间,指导教师要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活动的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

五、活动步骤:

学生按划分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本学期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确定。每月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三月份:

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根据第一单元《加与减》的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20以内的减法表。

三年级:

根据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做以下活动:

1、在日常生活中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体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拧水龙头,推门,推窗户等。

3、讨论“马路上运动着的汽车”中,哪些现象是数学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

4、动手制作“风车”。

四月份:

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根据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内容,进行“小蜜蜂找家”的活动。(分别把大于40和小于41的数放入不同的纸箱内。

根据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内容,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第93附页中的图形,折出两面相同的图。

二年级:

根据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内容,组织“逛超市”活动,说说看到的商品的价格。

根据第五单元《测量》内容,组织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上“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单位。

三年级:

根据第四单元《面积》的内容,学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面积。如学校里的体操台,教室的占地面积,黑板面积等。

五月份:

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年级:

根据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内容,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并说说是什么角。

2、在生活中找出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物体。

3、剪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根据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种蒜苗,并记录一周内蒜苗每天生长的高度。

古荥镇实验小学数学组

6.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研讨活动体会 篇六

嘎洒镇光华小学:保振英

今天,我又一次有幸参加景洪市组织的小学数六年级复习研讨课。因为08年、11年我都参加了同样的活动,使我受益非浅,从几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上午,我走进市二小学多媒体教室听了四节数学课。下午听了二节数学课。

首先第一节由市一小寇老师执教六年级总复习课——《 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本节课寇老师在导入的设计就很吸引学生,用CCTV、VIP、UFO、NBA、CEO这些字母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对此课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第二节课是市二小的邹玲老师的《比的应用》,第三节课是市三小的罗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第四节课是四小的刘娟芳老师的《线的整理与复习》课。下午听了嘎栋小学的谢志美 老师的《线和角的知识》课和嘎洒小学的卓鹏飞老师的《圆的整理与复习》课。从这六位教师的课中,我学到了他们的一些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他们所上内容怎样去设计教学。这些老师各有各的优点,特别是四小的刘娟芳老师,我对她的课特别感兴趣,也许是听了三次的原因。她的课我听过三次,但是内容都不同的三节,可是每次都会入迷似的连笔记都会忘记记,听她的课不仅能学到知识,好像还是一种想受。例如:这节课她用一词语慨括(线段)——(有始有终)、(射线)——(有始无终)、(直线)——(有始无终)让学生从而记住这些线的特征。总之,这六节课我看出六位教师都把自己所上内容吃得很透。每节课目标明确,方法新,重视学生的课前整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整理归纳,抓比较,促沟通,层次清楚,处理细腻。这些老师的优点是值得我借鉴的。

因此,本次教研活动及时、必要、高效,为近期的我复习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有效的借鉴。也可借他们的课件对此内容也让我的学生也感受一下。虽然我上不出这六位教师的效果,但是我努力让学生掌握所复习的内容。

总之,本次听课活动,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此类活动。

7.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篇七

一、体验学习概述

体验是通过设身处地地经历某一事物从而对这一事物进行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的过程.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 通过把文本知识立体化、形象获得知识的过程.数学体验学习是体验者在已有的自身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经历等基础上, 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的数学内容以满足数学学习需要的过程.这是教与学的一种良性互动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身心,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 充分发挥体验学习的优势, 恰当将体验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之中, 能够对教学成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应用

(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特征

我国现行使用的教材版本多样, 主要包括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沪教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等, 苏教版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是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教材.

教材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简化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计算器使用内容, 如教材第七册编排了《用计算器计算》, 第八册编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 在减轻计算压力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教材还注意了跟其他学科的整合, 增加了数学史料的内容, 体现了数学文化.教材的编排运用生活素材引出数学知识, 还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以往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二)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内容, 选择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学习.最直接、也最便利的教学方式是动手操作, 尤其是针对一些空间几何理解,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出几何图形, 在制作前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对数字的处理和计算上, 可以采用调查统计的方式, 如可以让学生测量全班同学的体重,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设计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实际测量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这种户外实践体验活动在让学生享受乐趣的同时, 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价值, 增加数学学习兴趣.将数学溶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应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更具有探索精神,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其他的教学方式还有如设计规划、师生交流、实验验证、数学游戏等.

(三) 体验学习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难度和广度较小学五年级之前的内容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本文所阐述的是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可能性”学习, 这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在本知识的教学中, 主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方法,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理解其中的等可能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习和生活现象及游戏结合在一起, 在生活现象和游戏中进行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可能性大小, 发现可能性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让学生更有兴趣去理解和掌握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思想, 并且用分数正确计量可能性大小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在“可能性”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奖励物品, 让学生用玩摸奖游戏的方法来得到这些物品, 教师通过制定摸奖游戏方案, 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达可能性大小, 从而产生想让学生知道到学生想知道的转变,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以变式训练为呈现形式, 故意设置思想障碍, 扩展学生思维,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智慧, 让学生本能的心理反应巧妙的进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中, 从而形成学生潜意识的探索问题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小组交流和积极思索, 更为透彻的理解分数表达可能性大小的实质.在学生学会分数表达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之后, 进行扩展性练习环节, 教师讲解知识点结合教材, 进行各种更有难度的摸牌, 大转盘, 双色球等游戏练习, 使学生的思维更大程度的深化和提高, 各种游戏由易到难, 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呈现, 思维由浅到深, 在提升学生思维的同时, 更让他们积极参与,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思想,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体验学习是将学生作为主体, 学生不仅要用“脑”学习, 更需要用“心”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摘要:不断改进的课程教学越来越强调“体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既是对数学价值的肯定, 也强调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 (苏教版) 为例, 探究体验学习的机制, 寻求获得最大成效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体验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

参考文献

[1]和建合.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0 (04) :79.

[2]吴国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J].吉林教育, 2005 (03) :19-20.

8.六年级数学课外活动 篇八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 意识 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存在这一严重现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升学为竞争目标,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教育,只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数学教学更侧重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我们要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一、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地位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还要自学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传统的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 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

二、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首先,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当今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踐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的作用,学生的禀赋、爱好及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相当大的,课堂教学的集体性和进度的同步性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开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新天地。

再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同步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活动,精力充沛,加之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很容易受具体事物感染。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实践活动,在互相交往的合作中进行智力活动。教师适当引导他们概括归纳应掌握的知识,促使学生将活动的内容化为理性的思维,掌握规律。

三、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培养目标

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作为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三种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四种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调查能力,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去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科学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完整地去观察事物。

四、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可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喜欢这一学科。

3.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4.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亢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主动发展得以加强,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有条件的话多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注意的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防止合而不作

数学实践活动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包办代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宜限制得过多,更不宜包办代替。

3.加强实践活动的总结,防止不了了之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充分体现“在过程中学”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一篇:下雨天朋友圈说说心情下一篇:变电站个人安全生产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