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2024-11-03

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共13篇)

1.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一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 2016174104

16机械电子工程 钟登科

2.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的多维依据

相关重要论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珠海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时再次重申“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第一次正式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但真正在党的文件、在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并提,是在201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来源。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文化多维度,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充沛的依据和来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历经沧海桑田、风激云荡,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一枝独秀、世界唯一。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继续前进,让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从未来维度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美好愿景就在未来不远处等待着我们为之拼搏、为之投入。从理論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和源泉。从文化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传统和人文菁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光辉历程培育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工作作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种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国家层面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党高度评价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并要求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让革命文化发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是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

中国道路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道路汇聚传统的凝聚力、理念的感召力、制度的整合力、形象的亲和力,传达出自身的文化魅力。中国走出自己独立自主、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其内在的文化依据。中国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重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3.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三

2011年03月21日 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1

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第一次提出。这事实上说明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时间: 2011-08-03 11:14责任编辑: 苏向东

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已经日渐势微,这是学界乃至天下华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越来越高,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物质文明方面确实给予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带来更多的痛苦与迷惘,并没能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真实的幸福。

传统文化衰落后果严重

快速的社会变革,加剧了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了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同时引发了诸如金钱崇拜、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由于其贪婪的本性,破坏着中国人的良知与人性,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是非美丑以及善恶的判断能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而失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留下的是一片可怕的意识形态真空!

我们看一看近一百年来世界是怎么评价中国人的,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猜度中国人的。”台湾学者李敖来访之后说:“我到大陆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比以前坏了。”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更是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而美国学者亚瑟•史密斯曾经写过《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虽然其中多有偏颇之处,但仍不失为映照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台湾作家柏杨也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世界各国思想家和国外媒体,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诸多言辞犀利的批评。这,就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恶果。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打击。从家庭到教育,从自然到经济,无不因传统文化的丧失而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以及价值上的危机甚至是灾难。

学生应该多吃“国学”母乳

首先,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引发教育系统的堕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失败甚至是耻辱,被“国学”遗弃的孩子,事实上等于被他们的文化之母所遗弃。许多大学生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回报社会,而是为了追求显赫的地位和丰足的财富,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一群“仅通晓考试而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有学者呼吁现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多吃国学这口母乳。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但是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近70%的网友是通过自学来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让人凄惶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传统教育的衰落使中国教育走向歧途,反过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

只信奉金钱的民族很可悲

其次,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引发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今的家庭结构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每况愈下,包二奶、养情人、嫖娼等行为泛滥,离婚率呈几何数字上升。许多社会学家只是草率地总结为“离婚率升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却没有从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相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离婚率在亚洲各国中却是很低的。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 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10%认为自己家庭美满。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同时,传统文化的湮灭也使国人失去了信仰,包括人文信仰与宗教信仰。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曾经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极度膨胀,一个腐化的社会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佛教。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反向的,是消极的。不仅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遭遇严重障碍,部分佛教团体也开始追名逐利。释一尘大师曾总结出了正法扭曲、修行虚伪、道场污秽、成就希有等十大现状。

事实上,何止是佛教,很多信仰都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而消弥殆尽。很难想像,一个除了金钱崇拜之外别无信仰的民族,该是多么可悲、可怜而又可怕。

再看我们的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人民健康,有毒食品、掺假轮胎、劣质工程、假冒商品,一个又一个缺少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的企业,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推到了冰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遭到质疑,社会的诚信面临严峻的考验。专家们一直强调建立强硬的监管制度,以重典治市场,但治标不治本,各种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现在日本、韩国的许多企业都在学习儒家经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目前,许多社会问题尤为突出,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保持稳定大局、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良传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而那些打着变革旗号、推崇西方文化的部分学者,应该从丧失了传统文化支撑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强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长久以来,千百万华侨都在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也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有学者无不担忧地说:如果不大力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未来甚至可能发生学汉语要到国外、传统农历节日消失、圣诞节成为中国最盛大节日等可怕的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竞争以外,而其根本和最高目的是文化的竞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任务。

“仁义礼智信”是普世价值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是永远没有错的,是颠扑不破的普世价值。我们在割断抛弃民族文化的传承时,一些外国却保留了200多年研究中国孔子儒学的学院,即便是诸如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每年有大批韩国人,日本人来山东曲阜祭孔,他们仍然在学习并受惠于儒家思想。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中华国学的教育。这种全球掀起的汉文化学习浪潮,既让我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我们也看到,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正一浪高过一浪,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为国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在孔子的故乡,已经开始设立“国学”启蒙课程;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更是投入巨资打造“国学讲堂”,进而增设“国学”课程;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很多现代私塾、读经课堂等。这种仿古的教学模式,给国学热加了一把火。

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也看到,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只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真正崛起之路。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不是简单的传统重启、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融入民主、法治、人权、科学、等现代文明的精髓。但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

4.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四

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歷來是一個偉大國度的立國之本和歷史傳承的精神紐帶。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我們的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代表國家未來的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卻顯得虛弱,令人擔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育民族復興的未來人才,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

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戰略意義和現實迫切性

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積澱和蘊含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既是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傳承中華文化,青少年是基礎。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於祖國的和平崛起乃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不少大學生能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有些年輕人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對中華傳統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者隨處可見,熟知先賢名人的卻不多;一些本科生、博士生電腦玩得出神入化,手寫的漢字則見不得人;有些青少年出現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導致許多問題的發生,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傷害;有些年輕人甚至盲目崇洋,看不起自己有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如此等等。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與加強國家軟實力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這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顯然,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確實具有現實的迫切性。

二、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從學校入手。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著名的《師說》一文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足見中國的傳統教育對教書育人的重視。現代的學生教育,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無論在小學、中學或大學,都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正規課程中,讓這寶貴文化早早植入年青人心中,播下種子。具體來說,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特別要提倡中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深厚,內涵深刻,不僅是道德規範,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優秀的國學經典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經典大都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通過對大量的國學讀物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二是在小學開設傳統繪畫、工藝尤其是書法課程。在這裡,有必要特別強調小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的重要性。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將中華文明與道德、智慧融於漢字書寫。在書法的語言裡,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都化為生動的筆墨意象。書法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書法的代代承接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在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症」。開設書法課不只是單單為了讓孩子寫一手好字或者多培養幾個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在書法課的教授中穿插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搞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骨幹作用,這是傳統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過培養訓練,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一支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大學教師隊伍。

第二,發揮傳播媒介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論壇》非常成功,以簡易形式講解以往大家認為非常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道理,並引起全國以至全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這種成功給社會帶出重要啟示:傳媒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至社會各不同階層。具體來說,可以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要求作為國有資產的大眾傳媒,承擔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拿出一定比例的黃金時段,播放弘揚傳統文化的劇集和節目。

二是可以借助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網絡形式,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淺顯明瞭的方式,如童謠、民間故事、卡通等,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

三是鼓勵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對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在滿足了人們健康的娛樂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也加強了優秀文化的社會傳播。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可以設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大獎,鼓勵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問世。

第三,政府部門和官員應以身作則,帶領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化和時尚化。

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各級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各級政府首先要加強領導,成立相關的機構,負責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規劃與領導、組織與管理,制訂、頒布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協調、統籌各方面的執行情況,組織、交流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二是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中央領導,在出席重要活動時,應該多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宴請外賓時,也應以中國菜式、茶、酒文化為主;積極參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等。

三是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為廣大青少年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設施和活動,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園,使其成為學生的校外課堂和群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中心。

第四,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對人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發揮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社區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借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

第五,兩岸四地聯手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來就是與祖國統一緊密相隨。神奇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內化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積澱、發展並形成共同倫理、價值觀和行為信條。兩岸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有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作為基礎,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最重要基礎。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和諧相處。

5.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五

树牢选人用人“风向标”,培养可堪重任的“接班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培养选拔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意义重大而深远。要着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要加强政治历练,把理论武装作为根本举措,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筑牢人才成长的“思想根基”;要注重实践锻炼,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淬炼本领的“主战场”、选拔人才的“主渠道”,让人才在实践熔炉中、风雨历练中茁壮成长;要强化管理监督,既坚持正向激励,不拘一格用人才,又突出严格监督,为人才戴上纪律作风的“紧箍咒”。

永葆党的肌体“蓬勃力”,锻造攻坚克难的“先锋队”。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更新细胞,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活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要“高”字当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党员,注重优化结构、突出政治标准,不断壮大党的力量;要“严”字打底,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着眼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加强党员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觉悟、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要“先”字为要,组织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岗位实际,在推动发展和为民服务中当先锋、作表率。

6.汉服复兴: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 篇六

中国新闻周刊:汉民族是否需要汉服来表达自己?

顾晓鳴(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当然需要。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立和自尊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当代,诸如APEC那样的国际活动会安排各国代表以民族服装着装,在一些国与国的特殊外交场合,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常常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以显示自己文化的独立。在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就以自己的民族服装出场,中国队的西装曾使海外华人失落和尴尬。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作为一种服饰象征能否全民适用?

顾晓鸣:汉民族不但有服装系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工艺,但由于传统等级制度森严,造成官民之间的巨大差异。民间状态中贫富之间的差异大,因而无法建立作为礼仪性质的全民族服装体系,就如“祭孔乐舞”无法变成全民族舞蹈一样。社会等级的象征意义压过了民族整体的象征意义,这在清代越发明显。中国汉服后面包含有深层的因素,如果贫苦农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怎么可能会有作为礼仪性质的服装?旧社会就是这种状态,过年过节剪上一段红头绳也成为穷人女儿的奢望。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看待青年人中兴起的汉服运动?

顾晓鸣:这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服装系统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是一件好事。

现在的年青人比较敏感,这是他们一种心理内在的渴望,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他们在寻找汉服,寻找中国式的东西,贴近人性、自然的东西,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复兴的关键是什么?

顾晓鸣: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它不是靠行政意志就可以推广的,也不是说具有了良好的愿望就可能推广的,文化内核的深度分析,是复兴汉服的最基础工作。其实我们国家在文革期间曾用行政命令推行过一种女式的裙子,但当时未能流行。可见,作为文化系统的服装必须遵循文化自身的规律。

但汉服复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汉民族是“龙的文化”,它把老鹰、蛇、鹿等整合在一起,善于吸收各个方面的优势,汉服也要结合自己的传统吸收各种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全球化的礼仪,这其中包括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识,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人集体的认同。这需要各行各业、设计家、评论员、民众来讨论。

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区民族有差异,希望在探寻“汉服”的过程中也应百花齐放。

此外,中国的汉服在推广过程中还包含着复杂的机制:由于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没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国教传统,因而缺少神圣性,而民族的传统服装一定要有神圣性:不合适的场合不能随便穿,不适合的行业不能作为行业服,制作工艺上不能粗制滥造。“汉服”需要重建神圣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有条件下复兴汉服是否有消极影响?

7.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七

阳春三月,举世瞩目也殷切代表全国人民心声的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们千里聚首,款款而谈,分别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讨论社会敏感问题。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民主选举产生的中国新一代政治局领导核心成功换届,以习近平为中国主席,李克强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式接受任命,标志着中国最高领导层已顺利实现平稳、周密的有序交接,由“习李”领衔的中国政治周期正式开启,迎来“习李时代”,他们自愿接受人民监督,并承载着引领人民走向富荣、实现民族复兴伟大蓝图的神圣使命。

共享人生出彩,聚助时代和谐发展

伟大时代给了中国人实现梦想的宽广舞台,制度变革为追求梦想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时代发展衍生出的关于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保障等人们迫切关注的一系列民主民生问题给“两会”注入了更深的内涵,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曾经******层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击响了全国人民内心追逐幸福的号角,开始为实现富足小康生活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寄上沉甸甸的热切期盼。而现在激荡在人民大会堂场内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更是鼓舞人们不断追求,共同主动创造自己更美好富足的生活。伟大时代的日益发展给了中国人实现梦想的宽广舞台,改革开放,释放出人们追逐梦想的巨大能量。中国目前改革道路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有梦想就有方向,<莲山课 件 >有机会就有舞台,有奋斗才有未来,只要你有一颗追逐梦的心,这一切才皆有可能 ”,因此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们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也正是这无数“出彩”的人生的汇集,撑起了一个中国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色彩斑斓的梦想时代。2014年两会学习心得 立足本职,深入推进信息时代发展

机场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时代不断发展产物的缩影,做为一名机场信息人,我也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立足眼前,机场信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机场信息事业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沉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机场信息机构摈弃了原有的发展模式,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冲破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工作模式,走市场化、商业化、网络化之路,归根结底离不开我们不断努力、寻求突破的结果,更是我们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伟大结晶。机场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落后的生产力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推进自身生产力发展壮大,跟上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历史潮流。

志存高远,青年人应该与时代同行

这是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青年应该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担当重任,“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无怨无悔,奋勇前行。时代给了我们机遇,社会给了我们挑战,只要我们志存高远,我们就能找准前进的方向,只需阔步向前,只需怀着崇高的理想,不灭的信念,勇敢的走下去,不屑的去奋斗。或许我们会遇到挫折,但不要气馁,不要管外面的风风雨雨,它怎能淋湿我们心头青春的火焰!我们是青年的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我们肩上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要紧跟时代,创造时代,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力量,实现自我,贡献社会。

“我们像一支响箭,一往无前的出征,我们不是风中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我们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8.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八

一、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有着内在的逻辑,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特点。

以弄清“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为导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先进性。明确提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四个”历史经验总结和弄清“两个历史时期”关系为依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首次从社会主义的500 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梦的17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60年、改革开放探索的30年四个不同视角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价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要求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要“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南引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为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水平为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指明道路、条件和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总结和最新飞跃;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寻梦170年的历史总结和承传;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总结和最新成果。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优越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劲提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进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风光独好,中国道路更是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昭示。

9.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九

1968年参军,1978年考入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总参第三通信团,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1985年开始进行汉字识别的研究开发工作;

1985年开发出国内第一个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1993年汉王科技公司成立,创立了著名的“汉王99”品牌;

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10年10月31日,第四届中国CEO(首席执行官)高峰论坛在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刘迎建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称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迎建儒雅、智慧、从容却又饱含忧患,身上流露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民族产业忘我的热情。军人出身的刘迎建作风凌厉、言辞敏锐,他将汉王在电纸书领域的搏杀与竞逐比作一场“民族战争”。刘迎建常常说他的成功是沾了老祖宗的光,他不仅要在汉字识别领域运筹帷幄,更期待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雄起,让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智慧在全世界无往不胜。与其说这是刘迎建的梦想,不如说是像他一样的中国创意企业家、工作者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产业的复兴之梦。

千锤百炼梦想成真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亦是华夏文明的载体。然而,计算机的出现,却向这古老的信息载体敲起了警钟。随着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方方正正的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一大难题令多少中国电脑精英竞折腰。五笔输入、拼音输入等方法层出不穷,但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不足——采用这些输入法就意味着彻底抛弃了中国人沿袭了数千年的一边思考、一边手写记录信息的传统。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引起了中国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也因此率先进行了“文字字符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然而,此时的刘迎建还仅仅只是绿色军营中一名普通的兵。那时莫说解决汉字输入法这个难题,就连计算机是何许东西,他还完全不清楚。但这个十几岁小兵身上此时已显露出来的那份不安分、思进取的性格特点却使人们看到了他日后在那场“万码奔腾”似的技术开发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

1968年,15岁的刘迎建成为西北军营里的一名新兵。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当过猪倌,做过炊事兵,干过话务兵。1978年的高考是刘迎建人生的转折点,他以西北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南京通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7年后他主持研制了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开创了汉字手写识别的全新领域。

1993年注定是刘迎建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响应了当时“教授带着技术下海”的号召,建立了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汉王成名之初,外界有着这样的看法:42岁脱下军装、45岁开始创业的刘迎建,就如中国本土的堂吉诃德,幻想骑着瘦马、用手中生了锈的长矛打造超现实主义的理想。刘迎建显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汉王从建立之初起就以振兴民族软件业为己任,紧紧抓住非键盘输入领域的几项核心技术,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技术进步,走出了一条民族软件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

我们常说阅历的深浅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十年的军旅生活和军人艰苦奋斗、永争第一的精神都成为了刘迎建打造汉王、引领电纸书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刘迎建曾说:“我们在IT界的角色就是做核心技术,就是搞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出的东西,我们决不轻易走别人的路。”对创新的渴望深深地影响着刘迎建,也影响着汉王公司的经营主张和经营理念。“忠诚敬业、永争第一”的口号成为了企业的灵魂和动力,推动着公司由最初十几个人的小课题组发展成为现今800余人的著名企业。

十年一“笔”尽写风流

汉王的发展简史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不管外界评价汉王是发展稳健的“快公司”还是始终长不大“小老树”,刘迎建一直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他历来的经营理念就是“划地盘,当老大”。“首先要把地盘划好,这个‘地盘’是国民经济需要的,是老百姓需要的。其次,要在这个‘地盘’中争第一、当老大,否则,就别进入这个‘地盘’也别圈这个地。只做自己专长的,没有机会宁愿去等,但是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深、做专、做透。”刘迎建这样解释道。

熟悉电脑笔的人都知道电脑笔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无线无源”,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想要真正做到却要克服种种技术难题。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要彻底地实现无线无源,其难度不亚于征服珠穆朗玛峰。

1992年,一家名叫“Wacom”的日本公司采用间歇模拟波技术实现了“无线无源”并率先应用于其产品,同时将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从而取得了这个领域的垄断。使用成本高昂使得这项技术只能应用于高端产品,难以向普通用户层面普及。对此,刘迎建看的很清楚,尽管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始向“无线无源”技术这座高峰发起冲击。

第一代产品电阻压力板的推出标志着汉王在硬件产品制造上迈出了第一步,在这之后1994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有线电磁感应式手写板则是汉王迈向电磁感应手写板的第一步。

“如果wacom是100分,那么汉王是多少分?”当时的刘迎建很想知道自己和Wacom的差距还有多大,为此他特别邀请了Wacom公司的专家到公司参观。专家对汉王在如此艰苦条件下生产出如此优秀的产品大加赞赏。“15分”,赞赏之余专家的回答还是给刘迎建泼了一瓢凉水。但这并没有打击到刘迎建的信心,养猪、做饭、爬电线杆子都经历过的他是不在乎这85分的差距的。

送走了专家,刘迎建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组织大家投入到有线电磁感应式手写板的研究工作中。一年半之后,在突破了电磁感应手写板技术的基础上,汉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电脑笔硬件生产线,与此同时还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感应手写板。

之后的几年,刘迎建和他的汉王一步一个脚印,朝着100分的目标前进着。1998年,有线有压感串口手写板在汉王问世,这项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2001年,无线有源压感板研制成功,这意味着已经去掉了电脑笔和手写板之间的连接,离无线无源只剩下最后一步——去掉笔上的电源。

2002年对于汉王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这年6月,汉王推出了其划时代的新产品——无线无源的“超能大将军”电脑笔。整整十年,刘迎建终于解开了缠绕在心里的那个结,也松开了套在整个国内电脑笔产业头上的“金箍圈”。“我有一种老泪纵横的感觉”,刘迎建感慨万分。

汉王捕蝉苹果在后

刘迎建是个纯粹的技术派,技术至上的作风让业界对他十分尊敬,但即使如此也没能让他远离危险的泥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敏感的刘迎建将电纸书列为“一号工程”逆势推进。此后的两年,汉王电纸书一举冲上了电子阅读市场的顶峰。汉王董事长刘迎建一如既往地痴迷于研发,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成功地度过了金融危机的汉王即将迎来事关生死存亡的时刻。

2009年下半年苹果公司宣布,2010年第一季度推出带有电纸书功能的iPad平板电脑,曾经对电纸书不以为然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出尔反尔地开始涉足电子书市场。尽管苹果来势汹汹,但汉王电纸书还是以价格优势成功抵抗了iPad一代的冲击。但谁都没有想到,半年之后iPad2高调问世,iPad一代的价格瞬间降至3000元以下。价格优势不在,汉王电子书在市场上兵败如山倒,从巅峰到谷底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汉王捕蝉,苹果在后”,虽然这一回合战败,但刘迎建并没有一蹶不振,即使是深陷舆论漩涡的那段日子,刘迎建依然会坚持在研发部加班到深夜。他说,汉王从来不惧怕竞争,因为汉王也准备了可以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无法招架的秘密武器。对于未来,刘迎建坦言依然对电子书看好,依然坚信汉王闯入电子书领域并非豪赌,“大方向没有问题”,而财务状况的透明化也给经营团队带来不小动力。这次事情给刘迎建带来的经验教训很深刻,它教会他怎么将库存管理合理化、怎么判断形势,在消费电子行业应该注意什么,这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坎坷仅仅是为缺乏经验交的学费。

10.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十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前两步的情况下,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有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要惠及十几亿人民,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和新的形势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文化繁荣发展从来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事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大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没有正确思想理论的武装,就没有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大动力和合力;没有主流价值舆论的影响,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昂扬正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11.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十一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一股劲、那一种革命热情、那一种拼命精神,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升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但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文化大革命,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那只是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探索,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探索经验的总结,会让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更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带领下,中国建立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摆到战略位置,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相反,我们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加强对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到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临着国际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一代领导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2.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发言 篇十二

2020 年 9 月 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参访书院讲堂、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对院内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和院外闻讯赶来的师生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兴起,历经宋元明诸朝,在清代达到鼎盛,且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七八千所书院。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至今仍承担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功能,被学界誉为“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说现在我们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

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并且服务于新时代的各项建设,是总书记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岳麓书院大门口,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总书记表示,“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更是指的这个时代,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希望同学们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精神,“真正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总书记为古典知识注入现实意义,富有创见、发人深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湖湘文化以其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思想宗旨闻名于世。正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接续传承,铸就了湖南人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魄与风貌,促成了近现代湖湘人才群体的涌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中国文化、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近年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资源,凝心聚力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等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习礼育人”,通过习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实施独具特色的四维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导师以自身品格去感召、影响学生,学生受到其精神熏陶和人格熏染。打造高水平历史学、哲学的科学研究平台,健全科研人员队伍,不断推出学术精品。同时,岳麓书院充分发挥文化

13.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心得 篇十三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走向的深刻揭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寻找实现梦想的道路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如何走上一条正确的民族解放、民族振兴之路?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各种救国主张都曾问诊中国,无论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或者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或者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收场。就连开启了现代中国进步之门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最终失败。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强有力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实现民族复兴之路。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之后,苦难深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在同多种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双重的: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中国社会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没有动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自信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强大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

上一篇:行为领导力培训心得下一篇: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