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

2024-09-12

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3篇)

1.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之间转介工作的探讨

作者:许雪峰 刘继平

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09期

[摘要]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提出了社区戒毒的概念,如何实施和落实社区戒毒,是当前公安禁毒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对目前处于强制隔离的人员,强制隔离结束后如何进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开展社区戒毒,帮助吸毒人员平稳融入社会,迫在眉睫。文章结合福州市实际情况,对社区戒毒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区戒毒 药物维持治疗 工作模式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吸毒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每年因吸毒致病、致残、致死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70%以上的吸毒人员都涉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对首次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责令其接受三年的社区戒毒,但社区戒毒具体如何实施,该法尚无具体规定。如何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脱离毒品的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回归正常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社会各界正在探索解决的一个难题。

1建立社会化的参与机制

积极依靠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的力量开展禁毒教育,并联合文化、教育及街道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禁毒教育的针对性,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为保障社区戒毒工作落到实处,将社会戒毒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由街道政法综治办牵头,建立社区民警、村居干部、戒毒人员家属共同参与的戒毒工作小组,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工作网络。对纳入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实行跟踪服务,通过开展戒毒宣传、上门谈心、帮助就业等工作,切实增强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此外,积极鼓励辖区企业设置戒毒人员就业安置点,帮助解决社区戒毒人员的劳动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早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2推行社区戒毒的对象和方法

社区戒毒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用禁毒服务取代强制戒毒。本着教育挽救吸毒人员为宗旨,“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监护、全程康复”为原则。通过社会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形成对毒品的正确认识,尽量消除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主动参与到禁毒行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救助氛围,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2.1 社区戒毒对象

(1)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一是查获初次吸毒成瘾对象并符合社区戒毒条件的,作出治安处罚决定,执行治安拘留,治安拘留出所后责令社区戒毒。二是查获复吸毒人员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的,经过治安拘留脱瘾后责令社区戒毒。

(2)主动登记的吸毒成瘾人员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则责令社区戒毒。

(3)依法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责令接受社区戒毒;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责令接受社区戒毒。

(4)目前正在实行社会帮教的吸毒人员及强制戒毒、劳动教养出所吸毒人员。

2.2 方法

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按照要求,戒毒人员要定期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检测。前6个月,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尿检;第7到18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尿检;第19个月到36个月,则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尿检。

3职责与分工

3.1 派出所职责

一是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吸毒人员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及时与戒毒场所联系,掌握即将出场出所吸毒人员情况,及时下达责令社区戒毒(康复)决定书,并将辖区内适用社区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底数情况,及时向社区进行转介,防止符合社区戒毒(康复)条件的吸毒人员漏管失控。二是对参加社区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的身份情况、健康状况、固定住所、家庭情况、技能情况、经济状况和现实表现等进行严格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下达《责令社区戒毒通知书》,配合社区制定并落实戒毒(康复)措施,对不符合条件的吸毒人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三是加大对社区群众《禁毒法》等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组织动员群众参加社区戒毒工作。四是对辖区内的吸毒人员实行严密管控、动态管控,随时随地掌握行踪,防止漏管失控。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力查找下落不明吸毒人员。五是按规定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严格实行“6、4、2”尿检,即第一年至少每两月一次,第二年至少每季度一次,第三年至少每半年一次,及时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偷(复)吸,及时发现和控制新增吸毒人员、流窜吸毒人员。六是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落实帮扶措施,实行真情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七是对及时发现拒绝接受、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等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收集证据,依法将其送强制隔离戒毒。八是及时对本辖区的毒情进行分析,发动群众对吸贩毒犯罪进行举报,及时发现掌握涉毒违法犯罪线索。九是依法严厉打击辖区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区戒毒(康复)环境。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一是组织社区医生按照《禁毒法》的规定,参加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二是安排社区医生及时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掌握健康状况、患病情况。三是对患病的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力所能及的治疗,患病严重或患传染性疾病的吸毒人员,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机构,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大力宣传、动员,组织社区戒毒人员进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和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戒毒治疗,并将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等部门通报。五是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六是配合公安民警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尿检,鉴定其毒瘾脱瘾程度。

4建立规范化的社区戒毒运行模式

4.1 等级管理规范化。根据社区戒毒人员的染毒程度、经历、个人特点、生活和家庭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分等级、分阶段的戒毒方案,即划定A、B、C三个等级,戒毒期限分别为半年、一年、一年半,谈心、尿检分别为半个月各一次、一个月各一次、两个月各一次。根据戒毒效果和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适时进行调整,提升或降低一个管理层次。

4.2 康复治疗规范化。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设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方便社区戒毒人员,使参加美沙酮维持疗法的吸毒人员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医疗点内设立戒毒门诊课目,解决主动到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的生理脱毒问题。

4.3 配套制度规范化。以《禁毒法》为依据,制订《社区戒毒工作规范》、《社区戒毒人员等级规定》等规章制度,设计《社区戒毒人员档案》、《社区戒毒决定书》、《社区戒毒通知书》和《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等一系列法律文书文本,把社区戒毒工作纳入可操作的制度化轨道。

总之,以往的强制戒毒做法,一方面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禁毒工作中单打独斗,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是吸毒人员对强制戒毒的强烈抵触,而且由于只是单纯戒除心理毒瘾,没有使吸毒人员真正回归社会,往往会陷入“戒了吸、吸了戒”的恶性循环。社区戒毒以其人文关怀和实施方便、成本低廉、效果明显等优点,解决了强制戒毒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达到了资源整合、社会联动的工作效果。

2.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 篇二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组织建机制

编制了“石嘴山市社区共建预防艾滋病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方案”, 成立了卫生、公安、居委会等部门的社区共建领导小组, 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责任到事。卫生、公安、居委会等部门实现了“五个共同”工作模式, 即共同实施辖区内维持治疗工作的规划、组织、管理、实施和监督, 建立了部门间及部门内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增强了工作合力, 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1.2 互动沟通解瓶颈

市疾控中心牵头, 建立工作联系机制, 并适时召开各成员单位工作联系会议。联系会以推进维持治疗工作为中心, 以破解工作瓶颈为重点, 互通信息、掌握进展, 相互补台、互助共进, 促使维持治疗工作稳步推进、提质提效。截至2012年5月, 共召开联系会议6次, 累计参会96人次。积极与市禁毒办信息对接, 了解公安部门所掌握的吸毒人员情况, 掌握全市吸毒人员的动态变化, 为科学测算成瘾者入组率和保持率提供依据。禁毒办也根据门诊入组治疗和维持情况, 对未及时进行治疗的成瘾者, 督促所在辖区民警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查找原因, 积极动员和督促成瘾者按时治疗。

1.3 完善激励增动力为巩固成果, 激励受治者坚持

服药, 对坚持服药, 表现良好的受治者给予物质奖励, 以进一步坚定他们维持治疗的信心。自2010年4月以来, 共奖励病人170人次, 奖励金额达1 700元。对表现突出、务实能干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使工作人员干有动力、好有奖励, 全身心投入于工作中。

1.4 联建联动促成效

共建工作开展以来, 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为了摸清底数及治疗情况, 逐户走访。在动员成瘾者入组治疗时, 有时遭到成瘾者及其家属的质疑和辱骂, 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没坚持耐心疏导, 多次走访宣教。适时召开座谈会, 邀请成瘾者及其家属参加, 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 讲解维持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并解决他们的困难予。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 成瘾者及其家属从最初的抵触或被动接受治疗转变积极主动接受治疗。

1.5 加强考核提质效市疾控中心成立考核领导小

组, 从摸底、宣传、动员、患者管理、工作报表等方面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每月对联动单位维持治疗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当场制作督导报告, 督促整改落实。每季度对社区共建工作考核结果进行书面总结, 并向各成员单位予以通报。根据考核综合得分, 确定工作经费以奖代补等级。

1.6 疏堵结合解民忧 (1) 搭建就业平台。积极与一

社区戒毒及康复人员帮扶就业基地共建平台, 为门诊治疗人员自愿就业畅通就业信息, 既保证了吸毒人员的持续治疗, 也促进了吸毒人员的就业安置。 (2) 提供交通便利。所辖一县区未开设维持治疗门诊, 该县公安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万余元, 专门租用一辆客车每天运送受治者前往治疗, 从不间断, 使受治者坚持服药。 (3) 辖区一县公安机关创新管理, 建立“一制三线四帮三衔接三必访一对接”制度, 进一步加强了吸毒成瘾人员的管理和帮教, 千方百计促进成瘾人员就业和组织开展生产自救。

1.7 广泛宣传营氛围

通过走访和集中宣传方式, 以案例和身边的人与事为内容, 图文并茂, 配以民警讲解, 服刑人员自述等方式, 大力宣传毒品的危害, 积极倡导杜绝毒品、远离艾滋的健康生活。以辖区受治者为重点, 对其个人和家属宣教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在家属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 确保受治者持续治疗。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共干预吸毒人员580余人次, 向社区群众和吸毒者发放宣传资料11 400余份, 为吸毒者、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发放安全套1 200余盒。通过宣传, 共建社区群众知识知晓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 由共建前53%提高共建后的到81%。

2 成效

2.1 维持治疗提质扩面

通过社区共建工作的开展, 充分发挥社区网格民警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一线管理作用, 形成发现-动员-服药治疗-监督的工作机制, 切实提高了辖区内吸毒人员的入组率和受治者的治疗率。2011年, 社区共建、部门合作共动员83人参加了美沙酮维持治疗, 占门诊新入组患者的60.58%。2012年4月, 已动员141位吸毒者到美沙酮门诊入组接受治疗, 累计治疗23 800人次, 治疗保持率为69%, 在治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2 部门合作互利共赢

通过社区共建这个平台, 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建立和加强了部门合作机制, 畅通了联防联动体制, 促使部门合作进一步强化, 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 实现了信息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2.3 易感人群管理规范

针对有5名感染HIV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的情况, 社区共建领导小组以这5名感染者为重点, 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确保了治疗保持率达到100%。强化宣教, 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 守法生活, 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疫情进一步蔓延。跟进随访, 定期检测CD4, 随访率和检测率均达100%, 动态掌握了特异性指标的变化情况。

2.4 回归社会创业自强

着眼于受治者的社会适应和生产生活, 疏堵并建, 多举措、多渠道, 促进受治者回归社会、自力更生。与创业基地加强协调, 就业基地内企业为受治人员提供就业安置, 同时企业对已聘用吸毒成瘾人员定期接送到市疾控中心美沙酮门诊接受治疗, 并时时关注他们的动向, 杜绝其再次接触毒品, 同时与患者家人沟通, 共同监督他们的工作和治疗情况。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先后为8名贫困申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 争取团委对口扶持1名受治人员子女上学, 为5名贫困吸受治人员申请了廉租房。积极与劳动就业局等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建立回归人员培训结业基地, 并为回归人员寻找灵活就业的岗位, 同时组织涉毒康复人员到开展生产自救行动。

2.5 社会治安有效改善

通过社区共建网格管理, 有效地压缩了海洛因成瘾者复吸空间, 减少了“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 维护了社会治安, 净化了环境, 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3 讨论

3.1 政府重视, 组织有序, 是社区共建工作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坚强后盾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成立, 即得到了石嘴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成为全区维持治疗的试点。在政府的部署和协调下, 公安部门、社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积极支持和配合美沙酮维持治疗社区共建工作, 使得其顺利开展, 并取得一定成绩和社会效果。

3.2 相互配合, 完善机制, 是社区共建工作开展和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社区共建是一项社会性工作, 只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才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和完善富有实用性、实效性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 才能引导和保证工作合力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取得成效。

3.3 大力宣传, 积极干预, 是社区共建工作开展和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

有力的宣传工作, 提高了社区“大家庭”成员有关毒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和防治艾滋病等知识知晓率, 不仅压缩了毒品的生存空间, 而且使“大家庭”中的“潜水者”浮出水面。积极的干预措施, 不仅增强了患者持续治疗的信心, 而且获得了其家人的支持和督促, 促使海洛因成瘾者由被动入组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入组治疗。

3.4 协助就业, 回归社会, 是社区共建工作开展和取得成效的最终目的

帮扶帮困,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联建海洛因成瘾者就业基地, 协助患者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受治人员的生存生活问题, 不仅确保了受治人员正常治疗, 回归社会, 而且减少了因吸毒而引发的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 同时也降低了艾滋病的传播蔓延。

3.CDC社区药物维持治疗 篇三

(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练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江苏丹阳212300)【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卡托普利治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择120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用氨氯地平,8周以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仅能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降药疗效,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关键词】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社区高血压;疗效【中国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45-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mlodipin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aptopril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of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Methods: 120 cases of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mlodipine combined with captopril in th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only with amlodipine, 8 weeks later for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 P < 0.05 ). Conclusion: amlodipine combined with captopril on community hypertension can not only play a drug synergism, raise drop drug efficacy,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Key words】amlodipine; captopril; hypertension; curative effect高血压是慢性病,血压升高对心脑肾靶器官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严重的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脏病。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证明,控制好血压,可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应认识到长期平稳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社区医生可及时通过随访,一方面了解用药、治疗效果等情况,并予以指导,同时可调整用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1]。本文旨在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卡托普利治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12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3±10.7岁,平均病程7.4±3.7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52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5.5±10.5岁,平均病程7.6±3.6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5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 血压测量方法 两组采用相同的血压监测方法。上午9-10时、休息10min后取坐位测量右肱动脉血压,使用相同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每个病人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020467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5mg,每日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卡托普利(国药准字H44024904,汕头金石制药总厂)25mg,一日3次。8周以后进行疗效分析。1.3 疗效判定 显效:DBP下降>20且下降至正常,或DBP下降值>30。有效:DBP下降值<20mmHg,且下降至正常,或DBP下降值在5~10mmHg之間,或SBP下降值>20。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水平。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2 结果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P<0.05.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头晕4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率8.3%;观察组头晕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据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主要应该控制在初级阶段,社区医生在第一线防治高血压病有着重要作用[2]。对高血压前期的居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并定期给他们监测血压,降低社区居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他强调监测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其做法对降低社区居民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3]。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AngII减少,从而产生血管舒张;同时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特异性肾血管扩张亦加强排钠作用;由于抑制缓激肽的水解,减少缓激肽的灭活;此外尚可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组织及心肌内的形成。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氨氯地平特点为与受体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因此药物作用出现迟而维持时间长。对血管平滑肌的选择性作用大于硝苯地平。在心肌缺血者本品可增加心输出量及冠脉流量,增加心肌供氧及减低耗氧,改善运动能力。此外,本品可能激活LDL受体,减少脂肪在动脉壁累积及抑制胶原合成,因而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病人单用一种降压药,往往不能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而两药联用往往具有协同作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在降低血压方面有协同作用,而且在稳定血压、保护靶器官不受损伤、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往往使所用各药的剂量减小,副作用也随之减少 [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仅能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降药疗效,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参考文献[1]于华明,侯佃波.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预后影响[J].预防医学论坛,2009,13(9):840-842.[2]冯巧云,刘丽云.谈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28~29.[3]卢云娟,韦薇,阮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调查与分析[J].四川医学,2009,19(11):986-988[4]王苏中,顾缓,李丽霞,等.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者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7(3):135

上一篇:培训通知书(信息采集)下一篇:报关无纸化海关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