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2024-11-20

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共17篇)

1.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一

哲人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亟需注重人文精神培养,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含丰富的人;成长为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成长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和谐的人,成长为自主、合作、进取、爱国、负责、创新等人文精神的人,而不是一个眼界狭隘、志趣低俗,只求眼前实利,“只掌握阅读技术而没文化”的人格单薄的人。

2.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一、初中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1、能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些初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与热爱,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如果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知识,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他们更加热爱和尊重生命。例如, 在学习“见义勇为, 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时候, 如果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人文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 也更加敬重生命。

2、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思品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将这些资源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 会感受到其中的美,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能够促进初中思品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而这些策略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初中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将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氛围。

第一, 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每一堂课都要重视, 在讲授每一堂课文内容的时候, 不能忽视人文知识, 要强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二, 重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提高家长对人文知识学习的认识, 使家长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足够重视, 在家庭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挖掘初中思品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场所, 教师应该利用好教学课堂, 充分挖掘思品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以初中思品课堂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 初二教材中所提到的环境问题, 要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网上搜索等方式, 发现我们生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在实际生活中, 将书本知识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注重保护环境问题, 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去。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科学的生活态度。

3、将初中思品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 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 在学习“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候, 为了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可以组织学生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带来的危害进行课堂讨论, 从而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加深刻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初中思品知识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要养成这些习惯, 就必须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 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 学生要通过初中思品知识的学习, 来感受思品知识的丰富与博大, 发现其中的美, 充实自己的头脑,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 要通过初中思品知识的学习, 发现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问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 在学习环境相关内容的时候, 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问题,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入手, 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又如, 在学习法律常识的时候, 可以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来模拟审判, 让学生对法律常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并指导自身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三、结束语

3.诗歌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诗歌;人文精神

G633.3

前言

在新课改出台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走向新的发展方向,更加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其成长与学习的需求及规律,实现“智”与“知”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诗歌贯穿整个高中语文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点[1]。诗歌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的诗歌都是诗人人生哲理、生命意志及情怀品行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某段时期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诗歌教学资源的作用,以诗歌内涵的人格魅力及素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素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1.人文精神的定义

通俗地表述,人文精神即对自身关怀的情感意志。而具体表述,人文精神主要是指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的需要发生改变,当前我国人文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肯定价值、尊重生命、追求自由、崇尚科学等[2]。

2.人文精神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人文精神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规律与需求,科学合理利用诗歌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意义,以诗歌鉴赏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与精神。

2.1多角度讲解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注重培养鉴赏能力

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及思想感情是诗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大部分教师多把教学重点集中放在讲解诗歌的基本意义及思想感情上,忽视艺术手法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在面对另一诗歌时不知从何着手进行鉴赏。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选择代表诗作进行鉴赏分析,以典型诗句引出鉴赏艺术教学[3],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掌握一定的鉴赏手法,培养其鉴赏能力,以便学生获取应对与解决同类诗词的能力。简言之,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诗歌能力为重点,积极引入修辞手法、技巧教学,让学生真正获取审美体验。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诗经》中的《卫风·氓》与《邶风·静女》,该两首诗歌均完美诠释了“赋”、“比”、“兴”典型手法的运用。通过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彰显出诗歌本身的词句美,也可更加深刻表情达意,突出时代特点又如《离骚》,“骚体”在该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人在节奏、韵律的规律及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做出匠心设计。该诗歌沿承并发展《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从深度而言,《离骚》更加追求诗歌内容与比喻事物间的联系与统一,象征性较深刻;从广度而言,诗歌中运用大量比喻,构建为具规模的比兴体系。如“众芳”、“蕙”、“桂”等喻指群贤;“美人”则指楚怀王,将表现内容与比兴手法合二为一,让诗歌更具象征意义。

2.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诗人创造诗歌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处于某一场景或阶段的灵感及思维对其创作极其重要,但更多也取决于他们的情感素材、人生阅历及所处社会背景等,这些都是客观的真实存在。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诗歌,善于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视图、音乐等完美融入到文本教学中,创设生動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其对诗歌的情感与思想感知与认知,以培养其人文素养。如在《声声慢》诗歌教学中,教师可播放相关曲目,如《月满西楼》,渲染气氛,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雨霖铃》诗歌讲解前,教师可首先播放与之相关的古典音乐,以情触动,激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投入到下面的诗歌学习中。

2.3提升自我素养,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是在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表现为对社会的关怀、鉴赏与审美能力、科学精神等。因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注重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及思想深度,深入研究我国古典诗歌以及人文精神的发展[4],不可对诗歌进行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的讲解,更不可采用“填鸭式”手段将诗歌与人文精神生硬组合,否则将可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在接触婉约派诗人诗作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编排词人时代与文化背景、情感态度及表达形式等内容,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以无形的魅力渲染人文情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并重视艺术手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能力与技巧,逐步培养及提升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超.论粤教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语文学刊,2015(11):161.

[2]王文韬.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学园,2013(35):82—83.

[3]朱珠.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J].学周刊,2014(10):53.

4.解剖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四

本文通过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相通相融,同步提高,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人文素质;医学素质;医学生

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1]。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

关注生命、认识生命、救治生命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

医生在治疗病人身体的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舒通,关爱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既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为病人解除疾苦的思想品德,需要很高的人文素养。

现在医学教育注重了医学知识和机能的学习,忽略了学生政治思想、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生没有接受足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对生命的认识缺乏全面正确的指导,必然造成医学生认识上的缺陷,精神上的残疾,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生命的冷漠与轻视,使医学生很难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难以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点落后,教学方法简单。

以前我院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主,上课前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备课,上课时对学生主要传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远远达不到时代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加上近年来我校医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场所及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实验、实践课程也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开展,如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遗体的严重紧缺等,由原来5到10人解剖一具遗体,现在只能20人解剖一具遗体,导致每次上实验课时就只能一部分学生动手解剖,大多数同学看,大大约束了医学生实践素质的发展、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2.教师人文素养的欠缺。

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知识结构和讲课风格是影响学生成长和是否喜爱这门课程的第一要素。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高低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上教学时间不够,教学课程学时的减少,医学知识在上课时就传授不完,所以教师本身在备课的时候也只注重了医学知识内容,没有时间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

3.对生命的冷漠,对遗体和标本的践踏。

医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实验课学习时,有的学生随意地破坏标本、模型,在局部解剖学实验动手解剖遗体时,经常有学生用语言侮辱或用棍子戳遗体和标本。

丧失了为人的道德和做人的尊严。

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医学生一进入医学院,首先学习的医学课程就是人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除了现代的教学手段如投影、数字教学等,最重要的还是遗体、标本、挂图和模型。

所以我们在给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人体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

1.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医学院校应积极把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环境的构建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在实验教学中努力为医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医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思考、反思和表达问题。

每次上实验课前,要学生先预习本次课的内容,上课时按学生人数分为四组,每组一位同学讲一个简单的内容,再放投影然后由老师精心地讲解本次课的内容。

并在讲解人体结构的同时穿插人文精神等教学内容,这样既能缓解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科学知识的枯燥和压力,也可以通过人文科学教育促进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

下课前5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进行总结后再由老师补充,培养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观察标本、模型和挂图,开展课堂讨论,增加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正人先正己,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最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没有一支高水平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院要经常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演讲与口才的锻炼,道德素养的提高。

每学期学校对新进的教师都要请教育专家进行岗前培训一周。

对老教师也要经常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和专家对老师进行综合评议,并评出大学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作为升职称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知识新异、教学水平高超、学生喜爱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

3.尊重遗体,培养人文素养。

有了高素质、理念新的教师队伍就能高标准地要求学生。

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救死扶伤的医生。

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慈善的爱心[3]。

当医学生进入解剖学实验室面对遗体时,首先要向遗体默哀30秒、三鞠躬,在实验室只能说是遗体,不能说尸体,向遗体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尊尸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①我们用的遗体大多都是捐献的。

他们为了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遗体是具有“人格权”的,遗体具有“物”和“人”的双重属性,其“人格权”包含了人逝世后的人格利益。

遗体及其亲人理应受到尊重。

②要建立常规的尊重遗体程序,用规章制度来造就和规范师生对解剖学用遗体的习惯性尊重,对人体标本、模型、挂图的爱护。

③要让医学生在敬重与感恩中领会未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高尚的职业,并把医学人文教育作为解剖学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医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神圣的使命感和人性关怀的种子,让医学生牢牢建立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4.注重医学生情商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医学知识、高超的技能,更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宽厚的爱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医学生创造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舒适、和谐的人文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支持、信任和关爱。

多交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使其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总之,学生在医学实验教学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人体生命的生理结构、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医学知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完整性,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才会在身体、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健康成长,提高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具有良好医德、技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包丽娟,张芳,杨翠玲等.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8(2):80.

[2]陈洁,姜柏生,刘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94.

5.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五

【摘要】语文教育不应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更应该向文化传承转变。作为中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而重视程度不足的原因,与中职语文教学制度及教育现状存在着密切联系。以中职语文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中职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就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语文教师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精神 有效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趋严格的语文教学要求,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重心逐步向培养人文精神转变。同时,作为具有特殊性的精神现象,人文不止是万物尺度及人类智慧精神的主要载体,更是人类特有的且与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精神指普遍性人类自我关怀,以尊重人类价值维护人类尊严关心人类命运为主要体现,为肯定及塑造全面发展理想人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文意识。鉴于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占据较高的教学地位。从中职院校语文学科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中所蕴含人性化理念与人文精神间不谋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培养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从学科发展进程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不止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受语文科目人文特点的影响采取人性化培养措施客观上为构建人文教育平台及载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通过语文教学传递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精神,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

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文学科以“以人为本”为重要内容及核心主题,与现代教学中提倡“人本理念呢”相接近,均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创新视角,而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有效教学路径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培养综合性人才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来看,大部分中职院校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呈现人文精神培养缺失局面,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缺少高素质人才或教学理念过于落后作为制约中职语文教学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理念无法完全落实,甚至部分教师错误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般说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无法脱离优秀教师团队支撑,而受中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优秀高素质教师吸引力不足,一旦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理念不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语文教学进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社会条件复杂性及思想潮流多样性客观上加剧人文精神培养工作难度,尤其是目前消极懈怠思想占据思潮中心,多种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对于判断能力及分辨能力不足的学生存在产生其他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此外,从现代考试选拔机制角度来看,中职院校存在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同时,受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性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语文人文精神培养难度,一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则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热情及激情。从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角度来看,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改革动力,存在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错误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浪费学习时间,难以突出学生学习地位。总而言之,无论中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或对于培养人文精神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对于增强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践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属于长期性及系统性工作任务,对于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树立自身正确的教学观念,特别是现代考试制度条件下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且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以“人人皆可成材”观念为指导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着重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侧重于突出学生间个体差异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中职语文《沁园春?雪》为例,文章篇幅较短,结构紧凑,语言浪漫,属于诗歌体裁,对于学生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存在阻碍学生理解诗歌寓意的可能性,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语文教学课件及诗歌朗诵选段,利用强烈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诗歌中的人文情感,提出“?歌中哪句诗词利用以静写动手法凸显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等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发言多表达。

2.贴近教学目标

受中职院校学生普遍个性强烈且逆反心理严重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不断贴近与学生间距离融入学生群体,以学生切实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师生关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以知识层面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突破口向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效率。同时,侧重于实行人性化教学,不得停留于课本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筛选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例如,以中职教育《安妮日记》为例,文章篇幅较长属于日记题材,但是部分词汇及句型过于复杂,对于学生记忆能力是一种考验,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电影《安妮少女的日记》选段,提出“简单概括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安妮小姐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及“选择3个词汇描绘安妮小姐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得出学习感悟,便于思考作者写作意图。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及根本目标,相关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将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育过程始终,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成长为品质高尚的人才,实现德育与育人双赢。同时,受人文精神培养复杂性及系统性的影响,人文精神培养要做到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间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6.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六

物理组:邓永青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⑵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⑶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⑷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⑸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1.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赛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或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手

展示我国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资料,展示我国火箭和卫星的一些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识。

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利用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明代的“水轮三事”,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新中国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发电站和船和船闸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识。

⑵2002年3月25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三号”试验飞船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使我国在土载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就运用了能的转化和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等物理知识。

5.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6.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⑴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⑵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

16世纪末,伽俐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和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⑴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⑵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中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7.浅析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七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 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 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 即以人为核心, 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 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 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 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 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 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 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 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 人的感性受到压抑, 而人的理性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 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 高效率的工作, 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 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 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 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 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 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 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 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 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 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 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

富和升华, 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 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 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

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 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 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三) 通过营造宽松、民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

学习氛围, 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 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 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 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 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1.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 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 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 丰富多彩, 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 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 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 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 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 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 挖掘其内涵, 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 能够积极主动学习, 由生活激发兴趣, 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 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 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 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达到健全人格, 陶冶情操的目的。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 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 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 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 情操不断得以陶冶, 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 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 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 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 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 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 在基督教艺术中, 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 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 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 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 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 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 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 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 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 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 或结合有关资料, 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 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 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 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学科间整合, 是现代教育理念, 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 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 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 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 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 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 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 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包括描绘乐感, 设计制作乐器, 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 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 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 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 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 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 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 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 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开阔视野, 展示美术作品, 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 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 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 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 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 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那么, 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 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 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 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 协调人际关系, 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 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 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 要遵循审美规律, 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 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 增加直观形象感受, 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8.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策略;人文素养

新时代下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从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来看,很多学校都过于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应对考试,但是学生具备的人文知识却十分贫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知识来提升自己,丰富自身的内涵呢?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对于教学方法却不是选择得很好。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且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会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学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可以积极思考的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理解、分析身边的人文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时,要先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令修建大运河,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效地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在修建大运河这项浩瀚的工程中,有多少人因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多少黎明百姓流离失所。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同学们,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到江南去享乐,因此千方百计地去剥削穷苦人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隋

炀帝时,能够对这个历史人物做出辩证的评价。这样一来,在课堂中落实人文教育,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

魅力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了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可以逐步引进多媒体与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并在课堂中综合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教学的章节内涉及的历史典故、史

话、传说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画面通过视频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视野角度得到丰富,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气候带的划分”这些地理知识点时,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势特点、各个气候带美丽的画面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点,提升人文魅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拓展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这一社会现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于“珍珠港事件”“华盛顿会议”“九一一”等事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异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多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除了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之外,还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在以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反复地强调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实际上,教师都应该明白一点,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离不开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堂气氛的宽松化,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还要对学生实行循循善诱的教导,通过历史知识教会学生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从历史知识走向生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历史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单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等方面出发,再积极地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建军.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健全人格:浅议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人格[J].中国西部科技,2005(19).

[2]舒扬.让人文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访谈录[J].基础教育,2004(4).

[3]李亚敏.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1(6).

9.论高职武术的人文精神培养 篇九

房磊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32101

版权所有,抄袭注册引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武术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武术内容的锻炼,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好、受企业欢迎的技能性人才。本文通过阐释武术文化的内涵、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武术教学的情况,探讨在高职武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

【关键词】高职武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实现的,其中包括了学校的领导阶层也有高职院校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他们在武术教学政策和方针的制定有着明显的向导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之外,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于武术教学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也会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和终生热爱武术理念的培养。同时,通过成立武术协会、设立校运动会武术比赛项目,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武术比赛,加强武术交流,进一步营造高职院校武术文化氛围,将武术项目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从而达到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并传承武术文化,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一、强化武术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人文精神内涵建设

高职武术的人文精神培养是武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一种崇尚人文科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人文精神的主旨,就在于从根本上启发、启迪在校高职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动力,以及人们关注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等观念。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精神相对匮乏,当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容易出现独立生活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低,承受心理压力能力不足以及应变能力缺乏等,造成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要求技术过硬,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意识,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整体武术教学阶段,让学生把人文精神思想与为人处事紧密结合起来,以诚信、合作、敬业为本质,构建扎实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教育体系。

二、伴随时代发展,加强高等职业人文精神培养的武术课程设置

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文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之间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学

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武术教学中把武术文化教育当做重要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武德,要先学武先学武德,在我国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现代的武德体现了武术最本质的内涵,结合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又融人了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充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德。武术文化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并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弘扬爱国精神,把爱国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通过武术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学生爱国主义。

武术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用先进思想统领武术教学过程,并逐步实现武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方法上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真正的把武术教学的人文精神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渗入到学生的心里,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具备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还具备审美能力、高尚的情操及远大的理想,具备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具备奋斗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三、结合武术文化的独特性,加深人文精神培养

学生通过对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套路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武术文化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心整体素质。可以看出武术教学讲究内外兼修,既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心神意气的结合,对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以及情感上的调节都具有特殊的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深刻领悟到武术文化的独特性,懂得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无私奉献和报效国家的人文素质。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智力,而且还能从中了解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自觉以社会导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学校教师注重用高等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良好的人格力量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好、受企业欢迎的、业务精的技能性人才。

四、小结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对它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渊源流淌,开展武术文化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把武术人文教育贯穿于高职武术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出具有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广博的知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家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武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体育世界.2012,11,25

[2]纪明泽.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十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校学生的人文教育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偏低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专业素质强、人文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并且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了几个方面的分析。从而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引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8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4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很值得进行思考!对于此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是体制问题,有些人认为是教育投入问题,其实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重要一方面原因,理工科学生尤为显著。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类对自身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和关切,肯定他们对人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和追求。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性和人性全面、谐调发展的人。所以,高等学校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对他们的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人性方面进行培育和塑造的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因自身学科结构的局限,常常对人文精神教育认识不足,导致上述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

三、当代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

(一)专业知识丰富,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大多是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好,而实际工作能力差。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学生上网打字用拼音敲出来。长此以往对于某些简单的字学生就写不出或者错别字连篇。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延绵五千多年直到现在,可以说这些对我们是无价之宝,可我们的学生却对此知之甚少,特别是古代的经典诗词歌赋。

(二)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这些孩子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在家里家长都娇惯着孩子从而孩子慢慢养成了不好的习气。对于在街上行乞或者寻求帮助的人有些学生视而不见。前段时间发生的“上海机场刺母事件”,孩子在日本留学在机场问母亲要钱但没有,所以他就连刺母亲几刀。这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省,母亲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学,儿子却不懂得去感恩回报而做出如此让人心痛的事情。

(三)道德滑坡,缺乏诚信

事实上有些大学生道德水准或者说是人品素质也有待提高。上完厕所不放水冲洗,随手乱扔脏物,凌乱不堪的宿舍。急功近利、“唯物是求”的新唯物论,政治信仰的模糊,民族感情的淡化,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等。尤其是考试舞弊,履历掺假,就业违约;拖欠学费,借贷不还等缺乏诚信的行为在一些高校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还把作弊成功当作一种自我炫耀在同学中间公开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四)功利意识强烈,对人生根本问题淡漠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认识人的生存意义,进而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幸福,去实现人生价值。可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拥有了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却没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有利,做什么样的事对自己有好处,很少关心他人、社会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真理的大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理性、逻辑和对公理的信念,本应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一种对社会规律的敬畏和执着以及在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四、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原因

目前,虽然许多理工科院校近些年逐渐优化了其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并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增大了对人文学科知识的渗透,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因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的校内外因素尚未完全去除,目前这些教学上的调整和改变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一)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看,由于受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和市场竞争意识下功利和实用价

值取向的影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多偏爱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和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上,很少愿意分配时间去接触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人文教育课程主动学习的热情普遍偏低。

(二)从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在传统文理分化思想的影响下和目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下,许多理工科院校依然无法放弃偏重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自身定位方面仍比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仍比较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它的直接反映是:许多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由于长期受到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门类普遍不全,虽然与以前相比,一些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必修类人文教育课程,但能归属到必修类的人文教育课程还比较有限,所以未能形成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群。

(四)在教学组织方面,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理、工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术氛围还没有形成,教师在传授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时缺乏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融合意识和能力,致使许多人文教育新理念难以在教学中得到实现。

(五)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多数理工科院校缺乏人文教育成效展示平台和人文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有效地衡量和检验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综合效果;学生则往往感受不到人文教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缺乏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有效评价和监督。

五、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措施

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明显成为理工科学生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事,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改变理工科学院既有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应开办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为理工科学生指示全面发展的方向,让他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并在科技与文化中得到平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

(二)摒弃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课程改革

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有的老师仅停留于考核背诵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有些大学对文科课程要求很低,甚至考前就把考题告诉学生,或直接开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十分简单,这样都容易使理工科大学生产生敷衍的情绪,所以必须摒弃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设

置改革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创新引导性教学方法使得人文课程的讲授丰富化、多元化,优化课程结构,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通常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会将老师作为一种示范,一种准则。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人文涵养,在言谈举止中时刻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教师首先应从情感上体验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老师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学校应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理工科学院更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所以有时人文素质的提升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钻研人文素质问题,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为了培养学生对人文的兴趣爱好,具体说来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所、教育中心等,组成一个高效、精干的团队,保证他们一定的课时量,并且建立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制,使学生在了解中产生爱好,在爱好中产生对人文的求知欲。

六,总结

目前虽然在理工科院校存在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但已有不少院校关注这个事情并且切实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以广州大学为例今年的教育类专业专门开设的有《人文教育与艺术欣赏》这门课程,而且这门课是采用团队教学的模式,授课的老师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这门课确实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相信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象一定会得到改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迟明珠,王彩霞 略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及表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6

王爱民.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黄正元 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11.浅谈美术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美术课程 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12.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十二

一.课堂上, 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掘与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它还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 隔三、五年就会重新编排教材, 收录不同的文章, 当中有不少的文章是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的作品都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学生陶冶品德观念, 有助于学生探索人性的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理想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完美的人格。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例, 几乎每一篇课文, 都包含了人文内容, 都可以渗透人文教育。例如:张洁《捡麦穗》、毕淑敏《我很重要》、史铁生《我与地坛》、古典诗歌《孔雀东南飞》、传记《“布衣总统”孙中山》等等, 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浓烈的人文色彩。如:张洁的《捡麦穗》, 作者以“人”和“爱”为主题, 她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 常会通过儿童视角, 抒发了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 展现了“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捡麦穗》这篇文章, 从全文看, 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 而是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 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 她怀有深情, 但不直露地表达, 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体现出来。在文中, 作者描述了卖灶糖的老汉的善良、慈祥, 同时年迈孤独、生活艰难, 同样渴望人间真情的关怀;文中的“我”年龄小、不更事, 对自己熟悉的、善良又关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有种本能的亲近。这体现出“我”小时候的纯真、可爱, 对善良、疼爱等人间真情的本能的追求。学习这篇文章, 既要弄懂全文的情感基调, 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所倡导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

除了上述文章具有人文性之外, 必修一收录的文章中几乎每篇都是具有人文精神,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教材, 就一定能恰到好处地把教材教学和人文教学结合起来。

二.开设影视课, 直观感受人文精神的艺术魅力

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观照文学, 观照社会和人生,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 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 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 作者的情意的表达除了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之外, 还可以通过画面的真实性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声像并茂、栩栩如生的画面,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影视阅读能力, 熏陶学生的情操。因此, 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的课文都有配套的电影。如《雷雨》、《茶馆》、《杜十娘》、《药》、《祝福》、《水浒传》、《项链》、《红楼梦》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的情节, 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神态表情,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再加上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 又有各种思想延伸, 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启智、审美、立德的功能。例如:学生观看电影《杜十娘》, 剧中最后杜十娘把所有的财宝扔到江里时的那个情节, 比书上刻画得更细致入微、更感人, 这样更加烘托出杜十娘命运的坎坷, 以及李甲的负情薄意。又如《失街亭》, 学生可以通过观赏影视剧, 然后跳出情节从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具体理解街亭之失是谁的责任。通过影视欣赏,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从而为学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这样就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影视剧之外, 还可以收集一些具有人文素养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例如《那山、那人、那狗》《集结号》《我的父亲母亲》《小孩不笨2》《阿甘正传》《生命因你而动听》等等, 这些电影都具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小孩不笨2》适合青少年:亲子沟通障碍, 对父母缺乏理解的群体, 最好父母亲能够和孩子一起看。《阿甘正传》适合青少年:缺乏自信、对自身潜能认识不足的青少年, 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的青少年。除此之外, 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激励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 以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 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作业中, 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满足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 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文气质熏陶这一功利性的目的。因此, 在平时课后作业中, 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外, 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人文性。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学习人物传记, 那么, 课后的练习题肯定有传记阅读。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 要求学生体会到传记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 从而进行学习和模仿。做《我的早年生活》这篇练习的时候,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 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本文段和自己了解的相关的知识分条简述你从中受到的启发。”其实这道题目是一道探究题, 答案是开放性的, 但是, 我们还是要求学生先在文本中找出丘吉尔的优秀品格以及超人的精神。这样, 学生除了掌握答题的步骤之外, 还可以从中学习丘吉尔的优秀品格以及超人的精神毅力。还有做各种诗歌鉴赏的题目时, 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的生平背景, 这样, 也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个中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 在写作训练中, 注意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 鞭挞假丑恶的东西, 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训练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之外,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考作文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主, 其中有一项是“内容”。在高考作文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不要写与中学生不符的内容, 不能写与社会现实相悖离的事件, 不能写与正确的道德观念相悖离的现象。其实, 这些要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在平时作文素材的积累中, 就要求学生选择一些积极、代表美好思想的题材。

语文教学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学对于弘扬人文精神富有一种特殊的使命, 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建构一套富有人文气息的语文教学体系,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了几点, 作为教师, 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人文素养高的人, 这样才能言传身教。

1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 篇十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演进中形成的两大文化现象;作为两大认识领域,由于各自在研究对象上的侧重不同,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方法、观念和精神上的不同视野;又由于两种视野的失衡而相互消解,产生出不和谐的世界图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重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其内在互摄、互动的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

作 者:王思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6(5)分类号:B022关键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消解 重构

14.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篇十四

3.1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1,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今天的文化要处理好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不是趴下,不是社会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干,而是要昂起来,要给社会扬起理想的风帆.要追求真善美,所以我觉得科学不等于技术,文学艺术不等于商品,道德不等于等价交换,体育不登于金钱关系,卫生也不等于金钱关系.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我们过去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1,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环境是什么 就像过去毛泽东讲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是一种纯粹的东西,这叫人文精神.有了这种高的境界以后人的内心世界都变了.我们现在荣辱观如果不接触到这个深层的东西,荣辱观是很难讲的.不触及心灵只是外在的准则,强加给我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内心世界有这个火光的时候,你自己就起来了.2,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拿最现实的来说你身上追求什么 人生无非追求对个人来讲年轻,漂亮,健康,长寿——这不是人生四大要素么!如果你要保证这四样,最大的是人文问题.为什么好多大家那么长寿 西方英国哲学家罗素活到98岁,文采飞扬,中国也有,冰心老人活到98岁,巴金是101岁,苏步清100岁.为什么这批人这么长寿 人文精神.人一旦心灵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他就净化了,好像生活到云里去了,你说有什么烦恼和郁闷不可解决么!

3,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如果你们有这种状态的话,你们家庭有一个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发光,一个学校如果有这样的精神状态的话,这个学校朝气蓬勃.一个社会如果崇尚这个的话,这个社会完全不同

4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有这个精神状态,你看人都是活生生的,工作都是生龙活虎的.3.3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

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我们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竞争,因为我们的传统科学精神不足.你们别以为我们现在强调科学精神,我们民族自古以来从骨子里对科学是看不起的,雕虫小技.那个时候只讲就道德思想.所以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特别要强调科学精神.3.4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不是让你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不是这个概念,就是你的思想道德素质,你的科学文化素质,你的身体,心理素质,你的审美艺术素质全方位的发展.作为人性全方位的发展,丰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我们有时候不够理性,你看交通规则老不遵守,法律老不遵守,为什么不遵守 理性不够.为什么理性不够 科学精神不够.这同发达国家是个差距.因为他们从心里头受科学的熏陶比较多,所以他们规则性意识很强.2,弘扬人文精神的重大性

15.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篇十五

现代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要求十分显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语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本学科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文精神之花的培育, 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 所谓的“阳光、水分、土壤”就是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人文精神之花才能得到滋育, 才能盛开, 精神的鸟儿才能自由地飞翔。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学会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进而鼓励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 允许学生对讲授的知识进行质疑、追问和探索。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 言之有理, 就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热情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对学生略有“越轨”的回答当头棒喝, 而不是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呵护, 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无从谈起。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 而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所以,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研究和创新的平台, 让他们可以大胆地想象, 自由地感悟, 促进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使人文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束缚, 只把学生当做一个个接受教育的对象, 采取注入式教学法, 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学习目标盲目、信息交流单向、人际关系不平等、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弱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文精神的形成。人文教育强调的是合作精神和群体生活态度, 良好的合作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合作写作, 鼓励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进行语言和语言的交流,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在讨论中得到新知, 在争论中求得理解,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交流, 在合作中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慰藉。

三、在教学中学会渗透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内涵, 就是把文学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传授给学生, 进而让学生获得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一种崇高品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感受—顿悟—审美—践行来得以实现。教师无论是进行传统式的讲授还是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 都必须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 与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中品味, 共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力量

一流的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 不只为了考试而讲课, 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着想,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 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要正视自己, 通过不断地学习,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 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人格, 用自己的精神来影响学生的精神,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的内涵。

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广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学会“广泛涉猎”, 更要学会整合, 自成一家, 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见解、感悟、态度和信念。其次, 要有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学会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 了解现实生活, 当代社会的各领域知识, 获取时代感悟, 以提高自身的智慧与灵性。最后, 要具备和谐而优雅的审美意识。教师的审美意识体现于仪表、言谈、举止上, 还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 从而能够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 通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与孕育。总之, 一名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及教学技巧, 将自身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总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关注人文教育的渗透, 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特征,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 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情, 教会他们对自由渴望、对道德生活向往, 教会他们拥有同情、怜悯、关爱之心, 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左秀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09, (3) :113.

[2]张福喜.彰显人文精神呵护精神家园——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哲思[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 (1) :36-38.

[3]黎志强.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灵魂[J].语文教学通讯, 2009, (4) :60-61.

16.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篇十六

【关键词】关注社会;审视自我;培养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包蕴着“人”。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①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交流。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盲“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②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奥运”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去探索其意义。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吗?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很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进一步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二、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提升了。

①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呈现出狭隘的功利色彩,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和网络的影响,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沉湎网络、空乏无聊的原因,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应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学习“感动中国人物”,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的功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②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每周开设“新闻广角”,介绍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鲜活的作文素材。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三、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①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地提升。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

②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为此一方面每年指导学生读一本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并做好读书笔记。另一方面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读《新华文摘》、《科学世界》、《人物传记》、《南方周末》等优秀期刊。

17.人文精神的教学反思 篇十七

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和PPt,将教学环节修改为基础检测-学以致用(能力提升)-方法指导三个环节,问题组由八组改成四组,补充一些主题材料。基础检测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的部分由学生讨论完成。重点突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建构专题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学生共同复习专题知识结构,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步步推进,完成第一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进行一次总结;完成第二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进行二次总结;完成第三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进行三次总结;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总结,对西方人文精神纵向发展的历程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反复强化,能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表达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二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材料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和提升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第一个材料问题组围绕轴心时期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思想内容的相同与不同,具有不同思想的原因,思想地位及历史作用。问题深度不断递进,一方面体现中外横向比较,另一方向体现思想与经济政治联系,学生初步体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第二个材料问题组围绕文艺复兴的思想表现实质原因影响展开,纵向联系体现在对实质的理解,与古典文化的关系,借复兴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再追问原因和影响;横向从宣传形式看与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康有为托古改制比较。纵向联系回归到人文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内涵理解上,突出专题线索。横向联系体现时代特点,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以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与文化主张。经济政治决定思想特点,再次印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三个材料问题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比较展开。通过纵向比较思想内容容易得出启蒙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突出专题线索。再比较原因影响和性质突出时代变化的影响,到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相对壮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要造舆论。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神权而且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是为政治上反封建服务。影响更为深远,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次印证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第四个材料问题组围绕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比较展开。在学生讨论完成比较问题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在学生完成比较问题后,给出一道典型的材料题,指导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方法。第一问问比较角度,考阅读概括和比较方法;第二问问思想内容的不同和相同,考阅读概括和基础知识,第三问问“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考历史理解和知识逻辑。内容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历史走向,根源于不同的经济政治状况。学生迅速反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在三(11)班上课,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觉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心理状态没有调适好,比较拘谨,学生也有点紧张,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有点小。教师需要以自已的热情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放松,教师放松了,学生才有安全感,不紧张,才有灵动的思维,才有享受思维的乐趣。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和心理调适。

2、有些语言不够精炼,过渡不够自然。语言的精炼,要有意识的长期的用心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渡自然,要知识与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处理好,而且教学环节间非常熟练,熟能生巧。没有反复试上的机会,要在头脑中反复熟悉。

上一篇:县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学案导学,构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