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共9篇)
1.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一
大脑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科学知识
知道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指挥中心。
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四个功能区。
了解左右大脑半球的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大脑是人体活动中的重要性。
对探究大脑的活动充满兴趣。
意识到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加深的。
教学材料:天平、核桃、豆腐、七巧板、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么说?
2、揭题。(板书课题)
3、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吗?你想了解大脑的哪些内容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出示大脑模型
师引导学生认识脑各部分名称及大脑的形态。
2、组织学生经历秤水果、握拳、观察核桃、按豆腐的活动后,提问:你对大脑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提问:大脑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4、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记忆力测试、创造力测试
提问:刚才的游戏都需谁的指挥那?大脑还有哪些作用呢?
5、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相关资料,整理出:我对大脑作用的认识的文字,分组汇报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等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大脑在身体里像什么呢?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有怎样的发展呢?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
2、课后继续探究大脑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交流。
2.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二
1.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把这个假分数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
12分=()时 6分米=()米 50千克=()吨
3.4米长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绳子是米,每段绳子占全长的。
4.在○里填上“>”“<”或“=”。
5.小红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6,4),她坐在第()列第()行;小芳坐在小红的正后方,用数对表示她的位置是(,)。
7.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它的半径是()厘米。
8.a÷b=12(a、b是非0的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0.最先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部分第6位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
11.在推导圆面积时,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的周长多16厘米,原来这张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2010年是个好年份,在上海举行了世博会,在南非举行了世界杯,世博会每隔5年举行一次,世界杯每隔4次举行一次,下一次在同一年举行世博会和世界杯应该是()年。
13.一袋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缺1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是缺1个苹果。这袋苹果至少有()个。
14.在3个零件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多称()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在9个零件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多称()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
二、仔细推敲,判断对错。(4分)
1.任何两个非0的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
2.一个分数约分后大小不变,但分数单位却变大了。()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也能密铺。()
4.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三、慎重选择,择优录取。(4分)
1.下面的4个式子中,第()个是方程。
A.0.4a B.5+6=11 C.a÷5=2 D.x>12
2.一个长20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的正方形,最后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剪成()个正方形。
A.16 B.20 C.80 D.320
3.今年国庆七日长假,朱老师想参加“千岛湖两日游”,哪两天去呢,朱老师共有()种不同的选择。
A.5 B.6 C.4 D.7
4.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
A.加8 B.乘8 C.加6 D.乘6
四、计算。(33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2.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6分)
3.解方程。(6分)
1.8+x=5 5x=1.8 x÷1.8=5
4.计算下列各题。(12分)
5.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5分)
五、手脑并用,操作思考。(5分)
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图中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7)。
(1)把点A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就是点B,点B的位置是(,)。
(2)以点B为圆心,在图中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3)在圆中画一条直径,使直径通过点(5,4)。
(4)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1题3分,其余每题5分,共23分)
1.林场工作人员统计了两棵树的生长情况,并制成了它们的生长情况统计图。(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1)从开始植树到第6年,两棵树中生长速度较快的是()树;
(2)生长到第()年两棵树的高度一样;
(3)当两棵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的高度相差()。
2.张阿姨家上月水电费一共是23.8元,张阿姨用存折上的钱付过水电费后还剩67.5元,张阿姨存折上有多少钱?(列方程解答)
3.一个转盘上涂了三种颜色(如下图)。图中红色部分是整个转盘面积的一半,蓝色部分是整个转盘的,黄色部分是整个转盘的几分之几?
4.凯利家电城运进一批空调,已经卖出了一半少5台,还剩下32台。这批空调原来有多少台?
5.如右图,在一只圆形桌面上,时针长3厘米,分针长5厘米。经过24小时,时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七、探索与发现。(5分)
1.(1)分母是3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2)分母是4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3)分母是5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4)分母是6的最简真分数有(),它们的和是();
……
根据前面的计算,大胆地猜想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母大于2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2.找规律写算式。
(2)请按你发现的规律接下去写一个算式。
3.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三
1,选出下列各组中字音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4分)
(1)A,阳夏B,伛偻C,觥筹D(
)(
)
(2)A,颓然B,鸿鹄C,恂恂D,霏霏(
)(
)
(3)A,间令B,霪雨C,阴翳D,嗟乎胆(
)(
)
(4)A,顿踣B,山肴C,社稷D,间左(
)(
)
2,古诗文默写。(10分)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2):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陈涉世家》中表达陈胜胸怀大志的句子是:
。
(4)《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暖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
。
(5)《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厌弃尘俗和对大自然向往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是: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醉翁亭记》中的“
”意思相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在这样美好的天气里,同学们来到邻水大峡谷,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宿迁自然资料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外地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4,下面这段话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①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将来走入社会不被淘汰。③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这些能力,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①句的修改:
②句的修改:
③句的修改:
5,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6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王然出涕日
古义:
今义:
(30去国怀乡
古义:
今义:
6,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4分)
(1)身被坚执锐。一同一(2腹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二、阅读理解(50分)
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1题。(14分)
岳阳楼记
汪曾祺
岳阳楼值得一看。
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很少有没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眷,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岳阳楼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解,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现在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到处写字的“道州何绍基”写的,张、何皆乾隆间人。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目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也很可能,后来两次修复,都还保存了滕楼的旧样。九百多年前的规模格局,至今犹能得其仿佛,斯可贵矣。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项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子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阍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前。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个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成宜,皆可悦目。“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和杜甫的“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滕子京的《临江仙》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整句地搬了进来,未免过于省事!吕洞宾的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脾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很有点仙气,但我怀疑这是伪造的(清人陈玉垣《岳阳楼》诗有句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岳阳楼上当奉屈左徒为宗主,把楼上的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我准备投他一票)。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渡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7,结合上下文,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诗句填上第三段中所空缺的句子。(2分)
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岳阳楼值得一看”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4分)
9,文中“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一句应该怎样理解?(3分)
10,“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你能再举一例来证明这句话吗?(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引用)(3分)
11,文中所提到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文中提到的洞庭湖、太湖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两个。请根据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写出两个属于五大淡水湖的湖泊名称。(2分)
㈢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2-15题。(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此人——为具言所闻(
)(2)各复延至其家(
)
(3阮论魏晋(
)
(4)此中人语云(
)
13,翻译句子。(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战争的名称。(3分)
15,陶渊明在无力改变黑暗现实的情况下,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状况,有人称他笔下的桃花源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这则材料,简要说明“乌托邦”的意思。(2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民风纯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中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称为“鸟托邦”。
㈢阅读《哀溺文》节选,完成16—17题。(6分)
衰弱文
柳宗元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既寻常。其侣日:“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日:“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日:“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永:永州。氓:百姓。绝:渡。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去:丢弃。怠:疲乏,困乏。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
1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作者想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㈣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毗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地?”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8,找出【甲】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含义的句子。(4分)
(1)尸横遍野:
(2)十室九空:
(30f顷家荡产:
(4)颠沛流离:
,
1 9,下列各项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2分)
A虽鹏狗不得宁焉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使子路/问之
D,曩,与吾祖居者
2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1,翻译句子。(4分)
(1冷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什么?“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为什么仍不搬家?【甲】文中蒋氏的乡邻为什么要“号呼而转徙”?你认为在文中所述的社会里,老百姓要想活命唯一的出路是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第五单元中,我们欣赏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景;我们跟随吴均一起领略了富春江到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我们和范仲淹一起神游了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和江南名楼岳阳楼;我们还同欧阳修一起陶醉在秀美的琅琊山风景中,醉翁亭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其实,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让我们流连、品味的美丽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A(2)C(3)B(4)A
2,(1)另0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无可奈何花落去(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醉翁之意不在酒
3,A
4,①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句去掉“不被淘汰”中的“不”。或将末句改为:“将来走人社会才不会(致于)被淘汰”③句将“处心积虑”换成“沤心沥血”等带褒义或中性色彩的词
5,(1)古义:妻子与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离开今义:离开……到某地
6,(1)“被”同“披”(2)“要”同“邀”(3)“属”同“嘱”(4)“具”同“俱”
二、阅读理解(50分)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1)岳阳楼结构精美;(2)登楼可观赏洞庭湖的美景;(3)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9,因为有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才有了岳阳楼的宏大气魄;因为有了岳阳楼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使洞庭湖名声大振。(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言之有理即可)
11,鄱阳湖、洪泽湖、巢湖。
12,(1)i羊细地说出(2)邀请(3)更不用说(4)告诉
13,(1№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出去过。(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4,示例: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眉起义;绿林起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
15,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空想社会。
16,一个永州的百姓在船沉落水之时舍不得丢掉身上携带的钱财而被淹死。
17人生应有正确的取舍态度。为人不能贪,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损失长远的利茄。(言之有理即可)
18(1)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今其室十无一焉(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4)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19 B
20,C
21略
22(1)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于猛虎。(2)苛政猛于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推翻封建制度。
三、写作(40分)
4.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通过自己的搭建,知道桥梁形状结构上的不同;
3、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教学重点:
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搭建桥梁,认识三种桥梁的承受力不同,知道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形状有关。
教学用具:
木块、细线、硬纸板、钩码、小车、一次性筷子、胶带等及桥梁的图片。
课前准备:学生小组调查六合桥梁的现状,用图片、文字、简笔画的方式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谈话:老师是外地人,想对六合的桥梁有所了解,所以老师让同学们课前去调查六合桥梁,然后介绍给老师,哪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方式介绍给老师呢?(板书:桥梁)
2、生积极发言;(师及时的给予鼓励,从中提炼出教学中需要的信息并板书)
(二)新课
1、师再出示和这三种桥形状相同的桥,和学生一起归类出根据形状分桥的几种类型。
1、问:大家能找出这几座桥梁的共同点(基本组成)和不同点吗?
2、生思考回答,师板书总结。
(基本组成)
桥面、桥墩
3、师:根据同学们描述桥梁的形状和结构,老师准备的材料,我们也来搭建一个三种桥梁的模型;
(先问几个问题:桥面、桥墩分别用什么搭?桥拱怎么办?绳索和立柱用什么搭?)
强调:为了使我们的造桥过程能够顺利,大家要注意:(课件同时展示)
(1)建桥要用木块做桥墩,纸板做桥面;
(2)为节省时间,3座桥梁可以同时开工。拱桥的拱形必须与桥面相接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吊桥比较复杂,每根细线的长度要相等,先把线系在筷子上,用胶带固定,再把线分别粘在纸板中央;
4、生搭建模型,师巡视指导。(板书:建)
小组展示桥梁,交谈建桥感受。
4、谈话:六合新城正在建设,滁河又穿城而过,要有很多载重货车通过,同学们觉得如果需要再建一座桥梁,哪种桥梁合适呢?为什么?
5、建桥的标准是其坚固性,桥梁的“承重力”由此引出(板书:承重力)
6、猜想:这三类桥梁中,哪种桥最坚固?
7、生猜测;
8、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我们还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为了实验的“公平性”,我们应该保证哪些哪些条件是相同的?
9、生思考回答,小结: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桥的形状,其他方面,包括建桥的材料、桥墩的距离都应该保持不变。
10、师问:用什么方法显示出桥梁的承受力呢?
11、师发钩码和小车;
12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师巡视;
1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三)拓展应用
1、我们来试一试,在交回的斜拉桥下再加一个桥拱,试试能放多少钩码。
5.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过程设计
一、玩水游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四、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像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五、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六
1、了解人类社会在没有发明时钟之前计量时间的方法。
2、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3、制作一个“太阳钟”,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教学重点:知道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教学准备:
1、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以及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2、自制日晷模型;立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我们有哪些方法来计时?(钟表、电视等)
(2)提问:古人没有现代人用的钟表,他们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二、探究过程
1、用太阳来计时(难点)
(1)提问:知道最早使用时间单位“天”是怎样来的吗?
(古代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阅读教材P52上的资料,知道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思考:用“天”作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4)谈话:在生活中,人们认识到用“天”做单位太大,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就把一天划分了十二时辰,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午时三刻”、“半夜三更”等等。
(5)提问:我们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样的词语“午时三刻”、“半夜三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6)出示日晷图,解说晷面上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7)讲解: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是怎样划分的?(8)介绍:各个时辰的名称由来。(依据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物活动时间的规律来命名)
2、自己来利用光阴计时(重点)
(1)提问:古人如果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怎样来观察日晷呢?(2)出示日晷模型,学生观察日晷。(3),指名学生回答。
(4)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个时辰的?说说日晷是怎样计时的?怎样来观察日晷的计时?
(在晷面中间插上一根针——这就是古人计时的日晷。我们只要看晷针的影子在哪,就是什么时辰。)
(5)思考:听了同学的介绍,日晷计时的原理?(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来计时)
(6)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日晷的计时原理,我们自己能做一个太阳钟了吗?(7)小组讨论:怎样制作太阳钟来计时,需要哪些工具。自己制作太阳钟将会怎样?怎样使制作的太阳钟计时更准确。
(8)把小组讨论结果填写在P43《科学同步探究》中。
3、讨论与思考
思考: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阴雨天不能使用,晚上不能使用,计时不精确等)
三、巩固练习
(1)学生阅读P43《科学同步探究》的小资料,了解一天中十二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
7.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七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8.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 篇八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9.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九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2.1 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2.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2.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从吹泡泡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肥皂水、洗涤剂、甘油等配制吹泡泡的液体,塑料吸管,铅丝或铁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科学是……”
二、新课
1、教师提问:当你听到“科学”一词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并作说明。(学生写或画,教师巡视)
2、学生把写的或画的“科学”向全班作说明。
3、阅读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4、看爱因斯坦的图,并读他的名言。(1)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2)他有什么功绩?
5、看书本上第2、3页的卡通画。(1)他们在做什么?(2)这幅画中哪里有科学?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科学?
6、阅读并观察书本第3页上半页的内容。(1)让学生自己说出内容。(2)有谁知道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吹泡泡。(1)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大。(2)想一想为什么别人吹的大?
(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提供材料,学生游戏,并且观察提问)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吸管、肥皂水、灯泡、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你知道哪些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
二、新课
1、老师出示灯泡,问:(1)这是什么?
(2)有谁知道是谁发明了灯泡?
2、介绍爱迪生:(1)学生介绍。(2)老师补充。
3、教师提问: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成功率、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
4、完成书本上第24页的表格。
5、游戏:
(1)你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老师可以让你玩五分钟,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要从玩玩具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开始玩玩具。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解决。
6、观察书本第6页:(1)什么是科学?(2)蝴蝶的外形?
(3)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胡编乱造,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三、巩固
1、请每一位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提出几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2、完成书本上第74页表格。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目标: 科学探究:
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科学知识: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2.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3.概括小动物的特征。4.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1.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2.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3.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4.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纸、笔、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物体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叫生物?
3、生物包括什么?
二、新课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要寻找生物,看谁知道的多?
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3、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2)你知道哪些植物?(学生回答:松树等)
(3)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颜色等,为什么都叫它们为生物呢?(有生命)
4、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老师总结: a、生物都能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d、生物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三、实践活动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2)做记录。(3)汇报结果。
(比一比,谁寻找到的多,懂的多。把找来的生物记录下来,不知名的画下来)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 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单元目标:科学探究:
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时有限的。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3.3 了解水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3.4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重点: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3.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4.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1.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2.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3.认识表面张力。
4.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臵。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情感、态度与日俱增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动物、人体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因为有你,……;” 提问:你们猜猜这首诗中赞美的是谁?
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 归纳总结:水是生命之源。
二、生命离不开水
1、提要求:生命离不开水的事例很多,每人在小组内说出10个,把本组的共同观点写在或画在白纸上。
2、学生讨论。
3、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老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感受并比较植物体内的水分
1、请学生出示各组的水果。
2、启发学生想办法挤出水果中的水分,确定使用一至两种办法进行活动。
3、告知学生挤水的目的。学生挤水分前要求每种植物的量大致一样
4、学生汇报结果(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多和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少)和感受。
四、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分吗?
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
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分?
2、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3、学生和老师再补充其它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吃的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补充我们人体活动的需要。
五、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提问:怎样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
3、学生设计实验装臵。可以用试管,也可以用小玻璃瓶代替。
三、布臵作业
课后观察小草喝水的情况,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描述水。
导入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吧!
1、教师出示一杯水,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请你们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这杯看似熟悉的水,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也可以画大星、小星来表示你们的大发现和小发现。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水,并在适当的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水被溅出、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从多种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5、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重点词语板书,并强调我们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6、各组比赛:找出六种液体中哪一杯是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最科学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教师问:“同学们,喝过糖水吗?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制作糖水的过程中,你发现过什么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3、教师请学生带着“方糖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想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方糖在水中已经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到小组内倾听,并启发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证实方糖已在水中溶解。
5、学生汇报。
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7、请学生谈谈对溶解的理解。
8、学生动手实践:做一杯快餐汤,教师可提醒学生:除了用学具外,还可以
9、用其它调料,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汤最好吃。
10、学生谈本组做汤的方法,品尝效果外,还要谈谈新的发现。
三、布臵作业: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第二课时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1、认识毛细现象。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继续观察、实验,认识水的其它性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2)老师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4)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5)教师小结: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导入:刚才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它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不信,大家试试。
(2)教师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每次滴一滴水,记住水溢出来时,一共多少滴? 要从各个角度观察硬币上的水。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前面呈什么形状。(4)学生汇报。
(5)教师讲述:水的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让我们继续实验。强调: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或小钉子要从杯边缘慢慢放;先猜测,再实验。
(6)学生分组实验,并试着对现象做出解释。
(7)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8)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候、动手试一试。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和感想。
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表达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3、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缺水城市的统计图、本地水污染的资料及图片。提前调查学校附近的水域,选择已被污染的水域带领学生考察。调查计划表,配好的四种污水:洗衣粉水、洗头液水、洗涤剂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自带1-2种洗涤用品,记录本,彩笔。
第一课时
1、导入阶段(1)教师提问:“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事情?还想知道哪些事情?”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有关家乡水的事情,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家乡的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把众多问题归类,确定几个小专题。如: 家乡水状况 污染水对动物的影响 污染水对植物的影响
污染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水污染的原因
(3)按对问题的兴趣或家庭距离的远近自由分组,并给本组起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自荐或推荐组长。
(4)在组长的带领下,全体组员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表。(5)各组汇报调查计划,其它组提出意见或建议。(6)师生共同修改、完善调查计划。
2、调查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污染水域,寻找污染源。建议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污染的场面,学生还可以带瓶子,取些污染的水做样品,观察其颜色、气味……
(2)在小组长带领下,学生访问有关专家或家长、教师等。建议带录音机录音。
(3)小组成员到新产品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以上活动,教师一定要强调注意安全。
3、整理阶段
(1)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处理、加工有关资料,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汇报。
(2)组内各成员确定自己的汇报内容和形式,教师到各组倾听,教师给各小组提出汇报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第二课时
4、汇报阶段
(1)教师导入:“经过同学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你们对家乡水资源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请各小组汇报。”(2)各组采用演讲、图片、图画、录像、实验等形式汇报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其它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评价汇报组的表现。争取形成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氛围。
(3)教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很惊喜。短短几天时间,你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充分说明家乡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状况,你们真的很棒,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后记:
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了解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学生准备: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三、教学过程: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或课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如果能拿出图片就更好了。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阿根廷有位专家打了一个比方……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2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所有的水”、“ 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事例。(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活动步骤,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粉笔写或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汇报发言。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高浪费水的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三年级学生水平有限,只能提出常见浪费水现象和简单的节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的小尖兵!
四、布臵作业
1、体验活动:把家里自来水总开关关掉,既不做饭,也不冲厕,体验全家人究竟能忍耐到什么程度。
2、用大号可乐瓶装水,量一量并算一算,你家一天大约用多少升水。
3、收集或自编一个节水的广告词,做成宣传单或循规蹈矩告示牌,贴在或插在适当的位臵。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推荐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 交流3教案 苏教版10-08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1-08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03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题09-13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7-06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0
三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07-0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08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6-27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