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2024-09-03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精选11篇)

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一

第一单元

准备课

课时1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物体个数。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展示了什么?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材第2—3页的画面。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认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思考: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花、树、鸽子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东西,放学后,大家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课时2

比多少

教学内容

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能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

让学生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课前准备。

老师拿出1~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2.提出问题。

老师拿出1个圆形图片和2个三角形图片,让学生选一组数量多的图片。(让学生交流后举手回答)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物体的多少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以童话为背景,讲好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1)先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几只小兔和几只小猪,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它们都在干什么。

(2)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兔搬1块砖,小兔和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3)老师用学具摆出1根木头,让学生对应地摆出1张小猪图片,老师摆出最后1根木头时,学生发现手上没有小猪图片了,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猪搬1根木头,最后还多1根木头,说明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3.同学之间相互用卡片摆一摆,看谁的卡片多,谁的卡片少,哪些卡片同样多。(同桌之间相互摆一摆)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老师拿出3张卡片,先让学生们拿出和自己同样多的卡片,再让学生们分别拿出比自己多、比自己少的卡片。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有两种物体,当把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说明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2.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二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三

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1、能够区分时针(短又粗)分针(细又长)。

2、知道钟面上还有12个数、12个格。

3、知道时针、分针旋转的方向(顺时针)。

4、知道1天有24小时,从0时开始24时结束,有两个6时即早晨6时和晚上6时。会准确的使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5、认识整时:分针指着12,这样的时刻就是整时。会辨认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6、认识半时:分针指着6,这样的时刻就是半时。会辨认半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在几和几的中间,就是几时半。

7、会拨整时、半时;会用直尺画整时和半时。

如画7时:分针指着12(长)时针指着7(短),就是7时。

画7时半:分针指着6(长)时针指着7和8中间(短),就是7时半。

8、会用两种计时方法表示时刻即普通计时法:7时3时半

电子计时法:7:003:30

9、能够发现规律填写、画时刻。

10、能够计算4时再过1小时是5时,即4时+1=5时。

本张试卷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孩子们画时刻,没有从长短上区分时针和分针;掌握的不够准确。还

2、个别孩子对于两种计时方法的转换掌握的还不是很好。

3、本张试卷丢分最多的就是最后一题观察规律填时刻、画时刻。有的同学是没有发现规律:有的同学是画的不准确;有的同学是没有读懂题意,认时刻有误。

4.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四

加 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书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主题图、5张圆片、3张苹果图、5张太阳图

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体会新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2.出示数字,读数。3.按顺序填数:

()3()5。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4、游戏

师:我说1,生:我说4,1和4组成5。师:我说4,生:我说1,4和1组成5。师:我说2,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生:我说2,3和2组成5。

[设计意图]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这样,可以迅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里去玩玩儿,来到游乐园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主题图1)

师引导学生回答:(小丑在卖气球,左手拿了三个红色气球在卖,用数字“3”表示,右手上拿了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卖用数字“1”表示。)(分别板书“3”、“1”)(2)再看看这幅图,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展示主题图2)

(3)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说明:小丑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两只手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5)读加法算式。(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 1 = 4......加号 等于号

读作:3加1等于4(6)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设计意图 ]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看图,体验加法含义。(1).出示图片:

(2)学生交流理解题意: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4.发散联想

(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方法应用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同桌之间说一说含义)

(2)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2.请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

2+2=4 3.师:谁能当当小老师,向吴老师一样,第一次摆几个圆,第二次又摆几个圆,然后请另外一个同学上台来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4.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课堂检测

1、书本第24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自主交流,说出题意

2、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五、梳理知识 总结升华

谈话:说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5.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五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三

上课教师 黄慧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观察课本P12页信息图,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1、 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8○65○8 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

6.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六

为更好的让学生在开学初步入一年级的学习轨道,我们对学生做出来如下的问卷调查。

1、您的孩子在家里会主动读书吗?

主动读书的占14.3%

会,需要大人陪同的占71.4%

不会的占14.3%

2、您每天花多少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

花1小时以上的占14.3%

花0.5小时的占50%

花一小时的占14.3%

没有时间陪孩子阅读的占14.3%

3、当给孩子讲绘本时,孩子表现是怎样的?

很喜欢听的占57.1%

不反感的占35.7%

不想听的占0.72%

4、未经家长提醒,孩子的阅读表现为

主动找自己喜欢的书看的占14.3%

有时看书,有时玩玩具或看动画片等的占78.6%

从来不看书的占0.71%

5、在家长提醒下,孩子阅读表现为

很乐意看的64.3%

迫于家长压力看的占35.7%

6、孩子的阅读时的表现为

能坚持看完一本书的占35.7%

能看几分钟,但不能坚持看完的占57.1%

随便翻翻就丢下的占0.72%

7、孩子对书中的汉字的状态

很感兴趣的占28.6%

经提醒能关注汉字50%

不感兴趣的占21.4%

8、孩子现在的识字量

100个以上占28.6%

50--100个占14.3%

50个以内的占57.1%

9、家长的教育态度

特别关注的占78.6%

一般的占21.4%

10、家长的职业

有固定工作的占28.6

个体的占71.4%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集中识字为主的单元教学。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份调查表,来谈谈一年级学生对于认读生字这方面该如何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都表现在倾听,专注,表达,态度这几方面上,因此我们通过问卷中的第三项“当给孩子讲绘本时,孩子表现是怎样的?”第六项“孩子的阅读时的表现为”和第七项“孩子对书中的汉字的状态”,这三项调查的数据可得看出,大部分的孩子喜欢阅读,自己主动阅读,主动认读的上却很欠缺。当读书时,家长给孩子读书,学生的喜欢听的就达到57.1%,而学生自己看书时,能坚持看的就只有35.7%,这充分说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也就形成不了主动阅读的兴趣,继而学生对书中汉字的兴趣只是28.6%。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现在识字兴趣是没有的。他们不能让书上的文字吸引自己,因为不能很好的认读生字,也就渐渐的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逐渐会产生让他人代读的依赖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认读生字。《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认读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学会主动识字,多种方式进行识字。

二、学生学习状态不理想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虽然从心理上对小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对知识却处于无意识学习状态,渴望学习,但缺少坚持的动力,遇到困难选择退让,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扶。对于孩子来讲,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但在自我意识里,都是以“玩”为主,尤其是男生,面对学习时更依赖教师,需要教师单独指令给自己。所以针对这样的学习状态,在一年级最初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快乐认读,帮助孩子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而言,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展示自己的特长,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把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要给学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经过一定努力后才能取得成功的逆境,让小学生通过磨难去克服困难,逐步培养和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克服依赖情绪。

通过学情分析,我们发现,一年级学情特殊,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的得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根据一年级的学情分析,我们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有了更好的方向指引,我们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多种形式将教材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这方面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到学习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文本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材背后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我们可以看到新编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单元就让学生充分利用儿歌,韵语诵读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我们教师只要牢牢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就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产生对认读生字的整体感知,就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经过丰富的想像,教师将他们引导思考课本中所要体现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去发现学习生字的快乐。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课文中体现的文本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在低年级,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利用视频,动画,游戏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同学的合作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文本的内容,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与同桌进行沟通,能够对同学的表现加以评价,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这都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方式。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要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以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

7.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七

设计者:康县云台镇中心小学(唐金平)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的由位,知道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感知1厘米有多长,初步建立长度单位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善于观察的能力。重难点:

1、学会用直尺测量整厘米数的线段长度;

2、建立长度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教师点名叫几位个子相差明显的学生站在同学们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二、目标认知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一读;

2、全班齐读,师解读目标;

三、探究新知

(一)了解长度单位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1、课件放影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量长度的。

2、感知“”一拃(zhǎ)“”、“一步”等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活动:

用拃、步等量一量自己的桌子等身边的物体,再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交流测量结量,说一说为什么会不一样?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3)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8.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八

《学会拒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六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快速发育时期,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心理年龄处于极其不稳定、不成熟的阶段。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各种不良现象的侵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本课教学内容涉及的是当前社会需要青少年急于防范的问题,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课文中所谈到的各类生活陷阱,如:毒品、烟酒、痴迷网络等,确实严重地影响与干扰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一旦接触并陷入其中,所带来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当前,农村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农村儿童健康的休闲生活相对贫乏,使得他们容易沾染不良的嗜好;另一方面是家庭疏于管理,很多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由于缺少交流和父母的监管,他们所面临的不良诱惑更大,抵御诱惑的能力更弱。所以,这些孩子一旦或因交友不慎,或受不良习性的诱惑,往往很容易步入歧途。

教材分析:

《学会拒绝》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中我们将探讨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思考怎样去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充满着许多的诱惑和陷阱。我们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怎样才能拒绝生活中的各种诱惑,避免踏入陷阱呢?所以我们要一起学习研究《学会拒绝》这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体验感受社会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陷阱”,从小应当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陷阱”。

2、能力: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各种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陷阱”,避免受到伤害。

3、知识:认识毒品、烟酒、痴迷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危害。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拒绝毒品、烟酒。

2、难点:网络的诱惑。一难在不易辨别利与害;二难在在生活中如何把握“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调查了解学生在吸烟喝酒以及上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调查、访问搜集社会上一些人因掉入“陷阱”而不能自拔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形形色色的陷阱。他们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掉下去,成为受害者。在我们生活中都有那些陷阱呢?

二、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活动一 远离毒品

1.[播放动画:一个花季少女的独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个女孩的经历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说“吸毒一口,落入虎口”?三个月的强制戒毒,能使她最终摆脱毒品吗?

小结:一日吸毒,长期想毒,终身戒毒!这位花季少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染上毒瘾。她的一生,因为毒品被彻底改变了,而三个月的强制戒毒后,也难以保证这位女孩不再吸毒。许多青少年就像她的经历,没能经受住诱惑,导致后悔终生。(板书:吸毒一口 落入虎口)

2.了解有关毒品的小资料。[播放课件:毒品介绍] 3.[播放课件:毒品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危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了这个课件,你有什么感受?毒品还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你能举例说说吗?

小结:毒品的危害有目共睹。(危害身体 危害家庭 危害社会)4.小组合作设计禁毒宣传标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毒品及其危害,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认识毒品的能力,防止上当受骗。】

活动二 吸烟危害知多少 1.[播放课件:顺口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都听到过这样的一些顺口溜。像这样有关烟酒的俗语你还听说过哪些?这些俗语反映了一些什么社会现象?

小结:从这些俗语中我们看到,人们对烟酒充满了感情,认为烟酒给自己带来了

快乐,生活中离不开烟和酒。

2. [播放动画:吸烟对人体的影响] [出示图片:吸烟前后肺部比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了这个短片,你对吸烟的危害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结:香烟燃烧时的烟雾中主要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烟碱等有害物质。一支香烟里面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焦油是一种致癌物质,70%的焦油沉淀在人体的肺部,损害人的呼吸功能。一氧化碳会使大脑、心脏等多种器官产生损伤。还有烟碱,它会使我们的牙齿变黑变黄,在它经过的口腔、气管、支气管、肺部都会留下印迹。在日积月累中,人们的身体慢慢地被侵蚀,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拒绝香烟诱惑,才是明智选择!(板书:吸烟有害健康)。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对吸烟的误区探讨、认识吸烟的危害。】

三、拓展延伸:讲一讲身边亲人戒烟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毒品、烟对人类的危害,我们要学会对谈们说拜拜。

五、布置作业

劝说身边的亲人戒烟。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接着认识过度饮酒以及迷恋网络带来的恶果。

二、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活动三 酗酒危害大家谈 [播放视频:酗酒酿惨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了这个短片,有什么感触吗?像这样的悲剧你还听说过吗?你有哪些拒绝饮酒的好方法吗?

小结:酗酒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啊!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过度饮酒,为什么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其实这都是酒里面的一种物质在作怪,酒里面都含有酒精,它对机体组织和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酒精最敏感的是肝脏,肝脏持续受毒害将会导致酒精肝、肝硬化,直接威胁宝贵的生命。它还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不断“出错”。酗酒的危害可真是大呀!对于烟、对于酒,我们都应该勇敢而理智地说“不”。(板书要点:酗酒危害大不和烟酒交朋友)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陷阱”,认识到酗酒的危害】 活动四 小心网络陷阱

1、小事例:事例一:2001年2月26日凌晨,浙江省华市区某中学的学生从东市大桥上跳入江中自杀身亡。据了解,该少年今年14岁,从上周五起三天三夜一直未回家,父母到处寻找,结果在市区某网吧找到儿子,在网吧里泡了三天三夜的冯某,被父亲批评后,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从大桥上跳入江中。

事例二:新疆乌鲁木齐市的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偷拿了爷爷3900元钱,在网吧里呆了22天,渴了在网吧买饮料喝,饿了到网吧外的小饭馆吃饭,困了还有网吧里的沙发可以睡,连春节都是在网吧里度过的。

事例三:据调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网吧里的生意火暴让人惊讶,而中小学生则是网吧里的常客。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就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

请你思考

有的同学认为,通过玩电子游戏,开发了我的智力。因此,应提倡小学生玩电子游戏;也有的同学认为玩电子游戏对我们有害无益。因此,应该禁止玩电子游戏。对此,你持什么观点?

2、学生讨论

小结:生命并不会像游戏中虚拟的人物可以重生,更不能像开关机那样可以重启。无法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张潇艺落入了网络陷阱,生命的轨迹在13岁这一年里戛然而止,而他留给父母的却是无法抚平的痛苦与思念。同样,也留给我们许多沉甸甸的思考。除此之外,在少年犯罪中,还有很多都是与玩网络游戏有关的。残酷的现实再次提醒大家,正确对待游戏,小心游戏陷阱。(板书:小心网络陷阱)

3、我的金点子

[出示图片:保护青少年文明上网] 引导学生了解,现在各级政府正制订各种措施,从各个方面来保障青少年的权益。不过这毕竟是外力,关键还是要靠我们的自律。学生分小组,就当地存在的问题,出出“金点子”,看看怎样避免网络陷阱。

小结: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控制上网时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中多交朋友,用正确、健康的方式上网,合理地运用网络来服务我们的生活。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因网络变得更

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痴迷网络对身体、对生命、对他人的危害。】

三、拓展延伸

画一画戒烟、戒酒、禁毒的宣传画。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戒烟、戒酒、禁毒的演讲稿。板书设计:

学会拒绝 吸毒一口 落入虎口 吸烟有害健康

9.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九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

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例6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第5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桌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5、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过渡: 小朋友们会量线段,那么你们会画线段吗?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2、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也可以在对应的长度处先点两个端点,在连线。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完成第6页做一做1、2题。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第7、10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对线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有什么特点?。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在量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线段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什么?

板书:

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10.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习汉语拼音为主,安排了一篇《入学教育》,四课汉语拼音——《a o e》《i u ü》《b p m f》《d t n l》,还有一个复习课来巩固学过的字母和字词。本组教材是小学生入学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入学教育》让学生依据画面提示懂得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上课时要遵守纪律,和同学们要团结友爱,还要懂得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学习6个单韵母和8个声母时要充分利用文中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情境图,把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识记字母。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6个单韵母及它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写法。

2.学习前8个声母及它和单韵母的拼写方法。3.学会两拼音节的读法,并且能够认识8个汉字。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

1.掌握本单元中的六个单韵母的音和形。

2.读准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音,记住他们的形。3.学会8个声母的读音和与声韵母相拼的方法。4.能带调读音节。

单元课时分配

入学教育

2课时 a o e

2课时 i

u ü 3课时 b p m f

3课时 d t n l

3课时 复习一

1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篇十一

XXX小学教师:XXX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在本单元专门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好热复习数学知识。本节主要就第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包括比大小、5以内数的分解以及加减法,已形成课本第32页的5以内加法表和减法表,并且要求学生对两张表格进行探索,发现两张表格中的算式的排列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整数加、剪发算式并发现期排列规律的过程,从中感受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整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形成加法表和减法表;通过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本课重点:提高学生正确、熟练的进行的口算能力。本课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学具准备:小棒。二.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能数出5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5以内的数。况且通过前几周学习,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初步已经建立了5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对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为以后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然而对校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只要是新奇好玩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三、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复习数数和比大小时,电脑出示一些动物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小动物,并数一数分别有几只,再比较多少。在复习数的顺序时,电脑打出小鸽子回家找房子的图片,让学生按顺序编号。在练习时,电脑又打出课本33页第3、4题图片,让学生仔细看图、列出两道算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

再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时,教师发给每人发给5个小帮让学生自己摆一摆,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2分解成1和1,3可以分解成1和

2、还可以分解成2和1.用同样的办法摆4和5.发现4和5的分解。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5以内数的分解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分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提问导入,唤起记忆

教者提问学生:谁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学过的几个数字朋友?对于本班学生不难记得已经学习了那几个数字,教者随机拿出数字卡片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电脑打出学习目标,教者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什么学习目的。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师生互动,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

1、复习数数和比大小。电脑打出几个小动物头像,让学生去认一认,去数一数,去比一比多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2、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这部分内容教者得组织好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分解2、3、4、5几个数字。通过摆小棒形象直观的了解这几个数字的组成。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体现了学生特点。

3、整理5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归纳程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者电脑打出5以内加、减法表,引导学生以“开火车”形式计算并很快说出结果。对于存在的规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4、复习数的顺序。教学这部分内用电脑打出小鸽子回家找房子图片。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小房子从0到5编号,进一步学习了0到5的排序。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电脑打出课本33页练习七第二题。教者引导学生仍然“开火车”形式计算、回答。针对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这一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电脑打出电脑打出课本33页练习七第三题两幅图。当学生看见小狐狸回家、小青蛙游泳的两幅图时,教者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起

来。教者随机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图片中获得什么信息,怎样列式计算,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发言。

(五)总结回归,并提出要求

教者提问,这节课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说,在这节课是对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了整理,并归纳成了表格,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熟记表格中的算式和得数,能够又对又快的口算。这样的要求,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生字注音下一篇:c语言课后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