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2024-06-13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11篇)

1.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一

浅谈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 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出其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文化内涵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全国启动“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上午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以阳光体育为切入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加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

2.1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休闲”的文化本质

休闲,从字义的组合来看,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上的平衡,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它不仅是快乐、愉悦的情感享受,更是道德、思想的心灵追求,体现了一种精神态度。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了“休闲”的文化本质,一方面,从精神状态来说,阳光体育运动追求的是思想上的轻松和疏缓,从而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状态,与休闲的本质极其相关。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追求健康,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现代健康观。而休闲的重要内涵不仅在于大量的休闲时间和广阔的休闲空间,更在于人们精神领域的自由和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休闲体育的主体意识

个体活动的自由自觉性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伴随其主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发展程度越高、越全面、越强劲、越有效,其活动就越能体现出自由性和自觉性。阳光体育运动就是通过暂时强制性的活动,逐步培养成为一种锻炼习惯,使之逐步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依托休闲体育的特性,使学生自觉加入到各种身体活动中来,从而感到运动是受自己支配的活动,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表达,是自己体力和潜能的活动享受,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2.3阳光体育运动,突出对人性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无论是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休闲体育,都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对美的需求,可以满足自我个性的张扬。从体育活动走向休闲,则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一种回归。阳光体育运动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更多的是表现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特性,越来越契合现代人文精神,符合人类自身需要,回归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是走向休闲化的内在动因。

3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1)进行户外阳光运动,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崇尚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疾病,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优化地域环境,农村学生同样享受“阳光体育”;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建健康和谐校园;

(5)阳光体育运动蕴涵“生命课堂”的内在含义。

“生命课堂”是以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精神性和超越性为依据,以完整生命的发展、独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大自然锻炼成长的课堂。是以生为本,以爱为轴,以提升生命质量为中心,创造开放、大气、包容、温暖的生长环境,赏识、调动、激发、铺就每个生命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课堂。

在课堂理念上阳光体育倡导的“生命课堂”反映出了体育的本真价值。传统体育课堂在师生关系上的无力和尴尬,关键是教育行为不阳光。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旷达;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以此提升自我,打造具有高尚的教育品质和风格,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情感,有精美的教育技艺和境界,努力锻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和谐的阳光教师,这是“生命课堂”的不懈追求,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叶慧敏,徐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把握休闲体育的文化内涵[J].中国学校体育,2007(7):17.[2] 同在阳光下,同在操场上――“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活动纪实[J].中国学校体育,2007(5):4.[3] 农村学生同样享受“阳光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7(4):7.[4] 卢杰.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2008(1):13.[5] 以阳光的心态开展阳光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7(7):15.[6] 谁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买单[J].中国学校体育,2007(5):16.

2.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二

一、市民文化素质的内涵

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组成部分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 市民必须适应和遵守城市的相应秩序和生活模式。市民文化素质指市民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表明市民在这些相关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能力、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一)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下,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结构性失业问题突显,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 市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 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 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景。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生活中, 大部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积极向上的, 但少部分市民也存在不文明、不和谐、不守纪, 甚至违法的行为。市民在城市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和社会公义, 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约束自己, 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满足人的各类社会活动的需要。

城市的生产具有高度社会化的特性, 市民与市民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依存关系, 这就要求市民要加强学习, 逐渐树立更强的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 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开明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 在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实现自身发展。

(二) 提升市民素质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主体功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其对外界的影响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市民的创造力。所有市民的文化素质都将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市民群体的加速扩张, 只有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将所有市民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市民, 才能使城市不断地发展壮大。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证明, 一个城市的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才能使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求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协调一致,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以生产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依托, 由此可见,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举措

1.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城市管理的基石。

市民在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类福利的同时, 必须遵守城市的相关规则, 做到这一点, 城市管理才能有秩序地运行, 完美的现代社会制度, 先进的现代工艺, 才会在市民的手中真正发挥效用。

2.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市民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够通过修心、修身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从而创造出一个宽厚、和谐的人际环境。

3.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障。

城市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 环境和生态容易受到破坏, 这就要求全体市民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 养成文明健康的日常习惯, 这有赖于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三、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对策

(一) 统筹兼顾, 使市民文化素质教育自成体系

1.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参考, 制定教育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

现阶段, 我国市民接受教育年限的平均数和西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都需要为缩小这个差距而奋斗。要从短期计划着手, 同时兼顾中期的奋斗途径, 更要对长期的发展目标清醒认识。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上, 最终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上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2. 根据市民阶层的不同, 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通过开展全体市民教育培训工程, 普及法律法规、行为准则、计算机知识及环保意识等, 为市民实现功能性扫盲。通过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交流培训,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提升公务员的文化素质及带动能力。通过开展农民工培训工程, 为其提供卫生知识、就业技能、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 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3.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网络。

逐步建立起由整个社会关注参与的, 由政府、社会机构、市民团体组成的教育网络, 以此促进市民终身学习愿望的实现, 从而多方位、立体性地提升市民文化素质。通过这一网络, 使市民随时、随地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 强化法律法规对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监管功能

一个城市的公共秩序是市民文化素质的最直接体现。然而文化素质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靠全体市民自我约束的基础上, 还需要辅以严格的城市监管。为了真正实现社会公共秩序的良性发展, 必须将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化、法制化, 并在监管中运用奖惩杠杆, 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市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除了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外, 还要调动全体市民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发挥市民和新闻媒体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形成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 提升市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 建立健全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

1. 加大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同步投入, 建立城市文化交流中心

建立城市文化交流中心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设施齐全的公共文化场馆;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项目。目前, 城市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 应全面规划、建设一批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馆、文化角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 组织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举办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展播活动,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疏通民间文化交流渠道, 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城市文化人才高地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不断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鼓励专业人才创办文化企业, 对有突出贡献的相关人才设立扶持基金, 从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四) 以人文关怀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本身, 就是无声的文化素质教育。市民在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生活, 才能更好地关注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政府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工程中, 应注意以下方面:城市规划中要以人为本, 使城市的建设人性化, 市民不仅可以感受到城市风貌的改变, 也可以感受到城市设施对自己提供的方便;在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监管的同时, 要兼顾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

摘要:市民文化素质:一个城市最直观最鲜活的“代言”, 是体现城市文明的综合载体。在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把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着眼点放在市民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这一层面,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市民,文化素质,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 2006 (24)

[2]高芝兰.提高市民素质构建文明城市[J].湖湘论坛, 2008 (7) .

[3]蔡肖峰.家庭中公民素质的培育——对中国现实社会中公民素质培育的一种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l (2) .

3.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三

农业产业化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经营形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政府,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导组织者、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市场经济环境的调控者,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责无旁贷。本人有机缘从事基层行政领导工作,没有觉得是一种幸运,更觉得是时代和历史的安排,分明感到责任重大、担子艰巨、使命不容推卸。怎样竭尽所能,结合农村环境,发挥自己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我要思考的!现立足地方实际,谈谈我对推进农村产业化举措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引导,科学规划

山区地区的产业发展,因交通不便、资源贫乏、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保守、小农经济历史惯性等方面因素限制,产业化的瓶颈极为难以突破。但危机就是转机、难题就是机遇,时势造英雄,危难展雄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体现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是党治国本领、领导水平的展现。政府在引导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而不仅仅停留于等靠要。一切从地方实际出发,切实调查研究资源、人力、市场、产业特性、群众认同度等情况,科学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大胆果敢的开创精神。历史证明,只要政府给予支持帮助,农民群众生产建设的能量和智慧是无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模式也正是政府支持下农民自己的创举。

农业生产具有先天脆弱性、风险性、周期性的特征,又有准公共性的特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因而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留,必须加以引导。农村发展落后的现实,城乡二元结构的拉大,需要政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杠杆的支持引导。农民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竞争的劣势,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培育现代农民。

(一)是思想引导。农村走产业化道路,必须得到农民的理解认同支持,转变农民的传统耕作观念,统一思想,引导农民做科技化、规模化、合作化、一体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形成思想合力。通过组织农民外出考察、集中培训等形式打破农民思维惯性,引导走现代农业之路。

(二)是特色引导。当今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卖方市场,只有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应避免农民跟风而,盲目生产。政府应引导农民做好来两个基础:做好规划研究,规划要从本地实际等出发,引导发展切实可行的项目,切忌盲目模仿别人;做好市场研究,选择那些效益好、销路好、前景好、在市场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切忌盲目搞特色,违背人民意愿和市场规律。

(三)是技术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新型农业技术支撑,政府应该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应积极发挥农业服务站、畜禽服务中心在技术推广上的职能,把会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农业人才组织起来加强,加强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培育农民技术专家,进行典型示范,让百姓眼见为实。

(四)是组织引导。农户分散,规模较小,没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生产过程难以标准化,应组织农民形成产业协会,并有效地使协会发挥在提供信息、交流技术、统一销售、打造品牌等环节的应有作用。

二、市场对接,畅通供销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紧紧以市场为试金石。一个区域产业的是否成功,最终有待于市场的检验,在于能否在市场上有销路,受消费者欢迎,形成品牌效应和群众认同度。

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得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依据市场需求形成强大产业供应源。当今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饱和,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使产品适应市场,使产品成为非可替代品,使产品具有别的产品无法比拟的特色,而且该特色不可复制、不可照搬。

目前好多地区一味追求生产规模,大肆宣传造势,实际产品产量有限,质量一般,不具有特色,在市场上很容易遭到同类产品的冲击。结果辛辛苦苦培育的产业不能造福于民,装了脸面,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这样的产业当然只是短暂的大泡沫,不能久远,也得不到农民热心支持,也就不具有可持续性。

盯着市场抓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在产业酝酿阶段,就要考虑到产业的可行性,可能遭遇的生产风险、市场障碍、产品竞争力等,切忌盲目上马,一哄而上。一个产业的发展,应紧紧围绕两点,一是有上规模的东西可卖,二是可卖的东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要做到这两点,就要使生产上规模,产品有特色,品质有保证,营销有技巧。

三、规模经营,做强品牌

要想一个产业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在市场上保持稳定的份额,成为一个地方财政可靠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就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并形成驰名一方的品牌。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重新分化整合的必然结果。可以通过对现有部分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出卖等方式,鼓励那些主要劳力已向非农业转移、或已经不依靠农业作为生活来源的农户将承包的责任田转移到种田能手之中,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可以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农业专业队,承包经营全村、全组的农业生产项目,采用联户承包、股份合作式、其他形式的农业集体经营、开发,形成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开发。在打造品牌时应结合自身优势,以工业理念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主打品种和特色产业,对现有种养基地进行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发展城郊型、观光型农业,重点打造出几个基地和几大产业带。一是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引导措施。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发挥其产业优势,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农业技术部门加以技术引导,不断通过项目向上级申请发展资金,壮大产业实力;二是突出主导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竞争实力。

应以现代农民合作组织保障品牌优势。为确保品牌优势,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大户”、“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企共赢。

选准品牌产品,品牌经营的首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和竞争,没有交换和竞争就不需要品牌化;品牌经营的第二个条件是商品存在差异。做好品牌营销。单纯品牌化并不是解决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灵丹妙药。虽不能说单纯品牌化无益,但它不会解决根本问题。农产品品牌化要求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要有市场观念,要以现代商业市场营销观念为指导,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对策,开展经营。现实中农民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单纯品牌方面的问题,而是市场营销的综合问题。

4.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四

金融科技学院 2021级金工一班 张三(楷体小四)学号

摘要:儒家的“仁”思想自然符合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这不仅有助于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重建中国的社会道德秩序,也培养了青少年中以仁爱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必须亲切待人,创造和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我是所有人,所有的人都是我。大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出口机构,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这也是我国高校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员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儒家仁爱思想;内涵;意义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渊源

儒家思想是世界的,当然是中国的。[1]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巨大的动力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成果,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国家。作为强大的经济体,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经济发展需要整体社会要形成更先进的道德文化体系,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双重要求,对中国目前的人才输出机构水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考试。儒家的“仁”思想自然符合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重建,也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建设。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和人生观,待人亲切,创造自我。为了大家,为了我和谐的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最重要的出口机器。因此,大学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大学生的高中指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也被称为大学生在学校健康发展的生活指南。教师在大学生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另一方面高中的指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儒家“仁”思想的精髓,学习运用儒家“仁”思想相关理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成为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仁”思想经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经过200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形成了。儒家“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选择、发展和放弃过程中积累的历史,了解儒家仁学思想的发展,有助于系统地把握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和本质,更好地运用儒家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三、儒家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仁者爱人”理念,重视人本管理

在学生的管理中,儒家仁学思想重视灵活的管理实施,即采用仁爱的理念,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仁”,即在学生的管理中爱护学生,“宽以待人”让学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把重点放在人为管理的理念上。范蠡曾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爱”。同时,孔子也要求学生遵守道德和道德,并“相信学习,遵守好的死亡方式”。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必须注意爱学生的方法。现在的大学管理中“仁爱”的人性管理思想必须是指导员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以学生为管理对象,还要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体现学生管理的人文关怀。同时,不能在学生管理中尊重学生,不能以传统优胜者的劣势来看待我们和学生的关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时,热情耐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与学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中的要素教育、要素教育。

(二)“正己德治”,重视管理者素质提高

指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人,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领导者。[2]因此,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指导人员的形象也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高中的指导员要重视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潜在的隐式化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健康地成长。

(三)仁爱思想优化学生管理手段

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任何事情都有适当的标准,被称为“中”,按照这个标准工作被称为“持中”。[3]因为这个基准经常存在,所以被称为“中庸”。中庸是儒家仁学思想中以“仁”为核心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标准。中庸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妥协,而是防止过度和不足的程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程度概念相似。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质量变化和量变化的原理。它强调我们工作要有所把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达到最合理、最适当的水平。孔子曾经强调“约定在正中”、“两个在中间”、“君子在正中”。首先,孔子非常重视工作的程度。其次,孔子调和了对立事物的两端,达到了“文武不屈、威武不屈、恭敬平安”的境界。这些管理思想都体现了和谐统一的原则。

(四)“举直错枉”标准来选拔学生干部

要正确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协助指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是协助指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4]优秀的学生干部可以在一些必要的学生管理中代替指导员,分担指导员工作的压力。“如果你错了,人民就会顺从。如果你错了,人民就不会接受。”“儒家强调,如果你使用诚实的人,人们就可以服从。[5]人民拒绝接受不义和正直的人。在指导员的工作中,如果指导员任命诚实的学生干部,有助于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相反,如果指导员任命的学生干部品格不好,工作能力不高,不仅会引起很多数学问题,还会引起学生对管理的不满,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团结问题能力差,不利于解决问题,最终成事半功倍。学生工作者要注意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智慧,达到最好的管理业绩。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因此,我们要注意理解别人的优点,充分发挥别人的优点。“有可能的时候”、“避开别人的弱点”、“弥补别人的弱点”要避免让他们互相合作,耽误工作,伤害孩子,这有利于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结语

如何充分发挥儒家仁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将儒家仁学贯彻大学指导员的实际工作,帮助指导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儒家仁学思想的概念和发展的滞后,着重论述了儒家仁学思想在高校指导人员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阐述了儒家仁学思想在高校指导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5.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五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6.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六

自古以来, 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动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们被当作人类的朋友, 为人们服务, 或被当作宠物给人类带来欢乐;另一方面, 许多动物被人们赋予神性, 视为图腾, 顶礼膜拜。这些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 负载着人们的感情。长期以来, 人们便用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 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不同的人生观, 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观, 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会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基石。人类居住在含有一定社会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因此, 人类行为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形式的影响, 包括我们的语言方式。Guerra Stone曾经指出:“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样它也是形成和塑造文化的重要的中介桥梁。

二、文化内涵差异性的原因

2.1 地域原因

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深受其影响。人们居住在不同的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英语和汉语中, 许多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均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

例如, 生活在高山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高山上的词汇来表达词语的意义, 而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拥有更多热带水果的词汇和内涵。与此同时, 地域环境的不一样, 生活习惯、饮食条件等等都不一样, 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一致。

2.2 历史原因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 这其中有被后人传颂的诗文、寓言、传奇、传记等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暗指这种形式, 它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征。这些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很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学习历史。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将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历史变迁, 每个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某些事物的文化内涵意义均有所改变或者添加或者减少甚至完全消灭等等。这些所喻指的意义均对后来的文学现象和学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对比。具体分析说明如下:

3.1 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众所周知, 所有的人类均住在同一地球, 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他们对这个客观的世界所形成的感受和认知有着相似性。所以, 根据最基本的外貌、声音、习惯特征等等, 英汉动物词汇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 两者之间有着一样或者是相似的联系。

例如, “狼”这个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是表示一样的意思。文化内涵也相似表示凶猛、贪婪、杀戮等等。在汉语中, 许多成语与“狼”这个动物词汇息息相关, 例如“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等等。在英语中, 同样也有相关的俗语, 例如 “as cruel as a wolf”, “throw to the wolves”, “He is a sheep in wolf’s clothing”, “have a wolf by ears”, “wolf down”等等, 这些词汇均表达了和汉语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

3.2动物词汇不一样, 文化内涵相似

同样,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时候, 表达动物的词汇不一致, 却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例如,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胆小如鼠”,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像一只老鼠那样胆小害怕。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如 “rabbit, chicken, pigeon”来形容一个人如兔子, 如鸡, 如鸽子一样胆小。又例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通常用牛来耕地而英国更多的是用马来耕地。所以, 很多时候表达的动物词汇不一样, 但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却是相似甚至是一样的。

3.3动物词汇一样, 文化内涵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很多英语书籍中了解到, 许多相同的动物, 表达的寓意、文化内涵却不一样。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性最真实的体现。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所以出现动物词汇一样, 但是体现的文化内涵不一致也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

四、总结

只有我们首先对英中两国历史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基础以后, 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对于加深对英中两国的文化了解十分有必要, 并且消除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障碍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动物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性有更深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汉才.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 :86-93.

[2]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2003 (5) :3-5.

[3]李茜.英汉动物词汇的意蕴异同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7) :2-3.

7.浅议内控合规文化的内涵及落地 篇七

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变数。为了更好的进行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商业银行不厌其烦的对各项业务设置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但是,不管制度和程序多么完美,离开了人的具体执行,只能是完美的马其诺防线。商业银行内控合规风险1的管理毕竟是社会科学,它始终要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说,内控合规管理,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为了实现完美的内控合规风险控制,将合规文化形成价值观并深入员工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员工的日常基本行为准则,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构筑内控合规文化长城的题中之义。

一、内控合规文化的内涵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指出“合规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合规并非只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概括来讲,内控合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指银行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遵章守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内控合规文化有助于商业银行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减少商业银行的潜在损失,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万里长城砖瓦起,内控合规文化长城的构筑亦是由一个个“砖瓦”构成,主动合规、有效合规、精细化合规和前瞻性合规则是万千“砖瓦”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主动合规

合规管理并不是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外部需求,特别是监管当局的要求,而简单的、被动的开展工作。相反,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主动1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等文件,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并不等同。为行文方便,本文所采“合规”均包含“内部控制”之义。的、积极地开展工作。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发现、主动暴露经营中的各项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改进相应的业务策略、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主动避免和纠正违规事项。换言之,主动合规作为一种内生性的要求,应当与商业银行流程改造紧密相依,从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角度指引流程改造。从外延上讲,主动合规还包括主动、及时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对主动发现、报告及维护合规纪律的人员应及时予以奖励,以冀赏罚分明,昭法明纪。

(二)有效合规

合规是生产力,合规创造价值,有效合规创造最大价值。有效合规要求以最低合规投入创造最大的合规产出。长期以来,在部分人的观念里,商业银行如果严格按照合规管理要求从事业务,既占用员工太多时间,又挤压了业务发展的空间,合规管理是发展的掣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阻碍内控合规文化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效合规并不直接为银行创造利润,但它以较低的成本投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行为规避商业银行业务的合规风险,避免了损失的出现。同时,有效合规管理也能够通过与外部监管的积极协调,减少业务活动受到限制,为业务的发展增加盈利空间和机会。有效合规并不是问题的组成部分,相反,它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学的帕累托效应原理,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当合规文化不打击任何人的积极性,而又能增进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那么,总体上他就会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如果合规文化打击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这部分员工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那么企业总的战斗力也会增强。因此,减少员工落实合规文化的抵触心理,并提升追求合规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合规就是业务发展与内控合规风险控制的最佳平衡点。

(三)精细化合规

精细化管理是银行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2。精细化是银行业的特殊要求和行业特征,它覆盖银行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体现在客户服务营销和风险管理控制上。商业银行的精细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例如,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就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粗放型贷款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也应当走向精细化的发展方向。精细化合规应当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要求我们对每一项业务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进而业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进行拆解、细分,对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最后重新回到整体层面,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当前我行是正在进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贷款流程设计工作中所蕴含的合规风险,亦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方式予以化解。

(四)前瞻性合规

合规管理工作应当具有前瞻性。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应当敏锐洞察2 杨毅,“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金融实务》,2007第12期。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动态,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而内控合规管理工作也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内控合规工作应当时刻关注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动态,对监管政策及监管要点作出预判,做到“提前准备”“先发制人”。例如,未来几年,为分散风险,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将逐渐拉开大幕,相应的内控合规工作应当提前进行准备,包括合规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等。

二、内控合规文化的落地

如前文所述,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因此,内控合规文化的落地也应紧紧围绕着“人”做文章,做到以人为本。

(一)加强员工合规文化培训

1、新员工培训

我行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入职员工。作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商业银行内控合规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根据“第一印象效应”3,以及新入职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入职培训时对新员工进行内控合规文化重点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具体来讲,如将合规文化培训课程安排在整个培训的第一课或行史课程后,或加大合规文化课程课时,以突显合规文化的重要性。

2、日常培训

合规培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久的动态的工作。合规文化的形成,也不是通过几场运动式的培训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3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将合规培训形成一套长期的机制。日常的合规培训工作亦不能一刀切,而是要进行细分,将培训对象区分为新员工、一般员工、高风险和关键岗位员工、合规管理岗位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分层次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适当增加合规绩效考核比重,制定更为细化的考核指标和更为全面的考核方法,制衡业务考核中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应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应予以及时、严厉的惩罚,避免“破窗效应”的出现。而对主动维护合规纪律,或制止违规事件发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做好内控合规文化的宣传工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宣传工作或者宣传工作不到位,再好的内控合规文化也无法落实。我行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内控合规文化的宣传工作,使合规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如对过去工作中的优秀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形成体系,推行全辖;再如编撰合规专刊,对我行开展的各项业务提出有效建议,定期下发全辖;开展合规知识竞赛活动,提升全行员工学习合规的热情,强化全行员工的合规意识;不定期开展合规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分析,贴近事实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讲。

(四)制定内控合规工作中长期计划

内控合规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与商业银行具体业务如公司业务、个

8.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八

一、礼仪及体育舞蹈礼仪

1.中西方礼仪含义

中国的“礼仪”有两层含义,即“礼”和“仪”.“礼”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沿成习的行为规范,而“仪”主要指仪表、仪容。《诗经》将“礼”和“仪”首次连接起来,“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传承千年,最终成为一种不朽的民族文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工具。到了现代,礼仪主要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双方之间表示友好和尊重的仪式。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眼神、一种温和的声音都是礼仪的重要标志。

2.中西方礼仪差异比较

西方在经历残忍黑暗的中世纪后迎来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萌芽,同时也催生了礼仪文化的出现,呈现出与东方完全迥异的礼仪文化。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际语言与行为的差异。中西方在称谓与称呼上的差异尤其明显,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尤其注重尊师重道,辈分小的必须对年长的一辈使用尊称,而西方除在正式场合以外,相识的人都可以不计较年龄直呼其名,以显亲密。(2)餐饮礼仪的差异。“色香味俱全”是中国菜的主要特征。饮食方面,中国人更注重口感和形态,而西方更讲究营养与搭配,对于口感反倒没有过多的要求。另外,西方餐桌上不建议大肆饮酒,但中国餐桌却时常以酒助兴,以显出主人的热情,带动整桌活跃的气氛。(3)服饰礼仪的差异。自旗袍、中山装淡出人们视野后,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服饰文化,西方的西装、晚礼服渐渐出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当前中西方在服饰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3.中西方礼仪文化对体育舞蹈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不同的礼仪意识,每一种礼仪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征。体育舞蹈来源于西方,带着鲜明的西方文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会贯穿体育舞蹈始终。

而我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接受体育舞蹈时与西方文化进行了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差异。要想学习体育舞蹈,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并在学习过程长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舞蹈选手在比赛时拥有自信,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二、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内涵

1.严谨的礼仪程式

体育舞蹈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式,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庄重、典雅的舞蹈风格,既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比如,舞蹈开场前,男士要手挽女士进场,并在旋转后向观众致礼,舞蹈结束后,男士在向观众致礼后要面带微笑手指女士,以示对女伴完美表现的赞许。

2.优雅的风度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美观都是首要条件,体育舞蹈也不例外,所以它对舞者的外貌、形象气质都有着较高要求,并且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比如,起舞之后男女舞伴要绕舞池中心逆时针方向行进,无论变换多少花样,舞程方向绝对不能乱,如果不小心碰到其他人要立即主动向对方道歉。

3.高尚的修养

一个人所表露出来的礼仪体现了其修养和学识。在欧洲,社交舞几乎是人人必修的功课。在宫廷舞演变成社交舞的初期,男士邀请女士跳舞时有一套既定的礼节动作,而女士接受男士的邀请时也要一套礼节动作,这些礼节动作反映出来的都是人的修养和学识,是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必须具备的礼仪流程。同时,能体现出男女舞伴高尚修养的,还有双方之间的相互礼让和包容。

(四)以体传情,形神兼备

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过程,需要施礼者和受礼者同时参与。体育舞蹈能够具有如此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男女舞伴都将情感注入每一个肢体动作中,“以体传情,形神兼备”,呈现出灵魂与外壳相结合的动态美,塑造出活色生香的舞蹈形象,让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得以升华。

三、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1.“对他人”方面的礼仪

人与人的接触是体育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他人”的接触中,礼仪表现贯通舞蹈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邀舞、领舞、起舞、共舞、谢舞、让位之中。

邀舞,即当舞曲响后,男士听清楚音乐节奏后应该有礼貌地走到女士面前邀请对方跳舞。

领舞,即邀请到舞伴后带对方到舞池中去跳舞。

起舞,在音乐开始前的起势动作。

共舞,男士和舞伴随着音乐一起跳舞。

谢舞,即舞毕后男士以形体动作向舞伴表示感谢和再见的礼节。

舞蹈过程中双方难免会有身体触碰,为使比赛正常进行,就要给对手让位。

2.“使物”方面的礼仪

选手一定要爱护比赛和训练所用的公共场地。个人发型、化妆、服饰是体育舞蹈中个人品味的重要体现。发型要简单精神,妆容不可过浓,不能过于妖媚,整体形象要干净利落,穿着要大方得体,但也要注意能够凸显曲线美和便于展示舞蹈风格,以及与当时舞蹈的时间、地点、目的能够遥相呼应,尽量保持一致,同时注意配饰不能够对对手有任何危险性。

3.“自我行为”方面的礼仪

“自我行为”是礼仪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礼仪修养。语言是一门艺术,虽然在比赛时选手很少涉及言语,但平时训练时的交流也是反映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与人交谈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切忌口沫四溅,让对方产生厌恶之感。除了语言,礼貌体现在态度诚挚、声量适中、语调平和上,必要时还要适当使用敬语,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让。

四、体育舞蹈礼仪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1.强化对礼仪观念的引导

教育引导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先进、有趣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体育舞蹈教材上积极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增进师生感情,让师生能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要利用先进人物事迹影响、感化学生,进一步讲述人物事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舞德的认识。

2.教中学、学中教,加强师资师范作用

体育舞蹈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妆容和整体气质会在无形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舞蹈老师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首先,要高度重视“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文明语和普通话,穿着要合乎体育运动的标准,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保证课上课下形象气质如一;最后,要对自己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客观的掌握,要有自信,但切忌自傲,努力完善自身,尽力做到教中学、学中教。

3.完善礼仪规则制度

完善规则制度,也是对人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文明社会必须要有规则制度的存在,否则人一旦失去了约束,诸多弱点就会显现出来,甚至达到放纵的程度。就体育舞蹈来说,选手的自律能力和规则制度应相辅相成,保证体育舞蹈礼仪教育目标能够切实、有效的实现。如果我们在体育舞蹈教育中融合我国迈向文明社会的经验,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定能使体育舞蹈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4.规范形体礼仪训练,深化选手体验

人的形体美尤其是动态形体美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长期规范的训练形成。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形体培训。在不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最好一对一进行礼仪教学,经过培训后,学生不会再有先前的怯场和呆板,变得举止大方,行为规范,敢于在生活中展现自己,为今后在舞台发光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舞蹈礼仪是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外在体现,它的存在使体育舞蹈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同时,给人以高雅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礼仪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最直接体现。当前,我国始终坚持要将舞德放在教育系统第一位,由此我们必须注重深化学生的舞德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舞蹈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让这些礼仪形式转化为精神动力,以达到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傅永聚。《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

[2]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3]王群,周建伟。《关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与艺术表达训练结合途径的理论探索》。大家,2010(10)。

9.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九

一、教育研究叙事转向的缘由

(一)恰当呈现方式的缺失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员的教育研究已经太习惯用自然科学研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研究对象。而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从它们研究的内容,还是从它们本身的性质来看,这种差别都是巨大而深刻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和自然或自然本身的规律,而社会科学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在实际操作方面,自然科学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去寻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再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力图找到普遍规律,进而通过发现“规律”来把握运动的变化;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是找出唯一存在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定性研究,“由探究者从人类行为的具体事件产生对人类状况更清楚、更深层的思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过度依赖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教育研究忽视了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差别以及自身的特点。

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发现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无法很好地解释实际上的经验实践,因而研究者试图尝试各种方法来摆脱自然科学研究的桎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抛弃“自然科学主义的理论框架”转而采取其他的理论框架就能很好地解释教育经验实践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分析哲学之后的文化研究、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维护话语自由的相对主义,试图再现逻辑推演力量的整合主义都不足以消除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紧张”,也无法很好地解释教育经验实践,“转向叙事”的潮流则在此刻恰如其分地出现了。其基本立场是说“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框架所能解释的了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只能通过“叙事”(尤其是让社会上的各色人等自己言说)来接近、表达社会生活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框架切入进行研究,但任何一个框架都无法完全地解释教育经验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教育研究缺少恰当的呈现方式。而“叙事”则是一种恰当的呈现方式,通过“叙事”可以消除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紧张。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科学主义这种强势的,几乎趋于“霸权主义”的理论话语权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所研究出来的理论往往无法指导实践。这种理论研究成果,又常常不自觉地模仿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如过度的抽象性,因而使得教育研究理论变得晦涩难懂,苍白单调,空洞沉闷。不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这种理论没有兴趣,就连教育理论研究者本人也觉得研究出的理论成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实际的价值,“更不要提让那些没有‘理论能力’但却同样拥有生活、感受与渴望的普通大众扮演‘学术戏剧’的主角”。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论研究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中,严重割裂了与教育实践的联系,陷入到纯粹的经院式哲学的思辩之中”。因而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论无法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研究不注意富有情感的人,更不注意作为各种教育现象中教育主体的人的活动,而仅仅是从人的实际活动中去抽象出所谓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将客观世界放在前台,而认为主观经验世界只是客观理论的依据,因而把主观世界放在后台。在这种研究方式下,教育研究工作者无疑丢失了可供教育进行研究的宝贵资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语言与经验的错位

在教育研究中,往往研究者在某一时刻会有新的想法的出现,但这种想法又会受到传统的理论语言的限制而变得很难将研究者本人的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因而就出现了语言与经验的错位。而这种错位会导致无法详实地记录研究者思想中的“闪光点”,或者即使强硬地用理论语言记录下研究者新的想法,但也往往是一种类似的描述,而不能准确地完整地记录下来。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要想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必须首先从理解叙事、叙事研究的内涵开始。

有的学者认为“叙事是思想的基本活动,表达人类存在意义的基本方式。人们通过叙事来说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它同时也是一种由自我认知转变告诉别人的一种方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还有的学者认为叙事是一种讲述性的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叙事是人们运用语言描述出一件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对于叙事研究,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它仅仅体现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进而为经验意义的表达方式,并且更在于一种思维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叙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材料,叙事材料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其他问题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群体,了解某一社会现象或一段历史时期,或探索个人发展史”;还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乃是研究者与其对象之间在某个地方或许多地方进行的长期合作,使特定情境中的社会交往……简单的说……叙事研究就是去体验故事,去讲述故事”。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学者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从质的研究出发,相对以往所谓科学化的研究而言,强调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它是通过研究那些作为教育使用者或实践者的个体和群体,探索塑造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如何发生和进行,把握教育实践中的弹性和细节,使日常教育经验获得重新的理解”;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但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运用叙事研究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叙事研究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叙事素材,通过深度描述,深度诠释对教育事件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并对故事现象获得解释性的理解。而只要是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都可以称为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更加重要的是要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适合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当然,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必须认识到它与叙事研究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理论视角来研究这个教育实践现象背后的意义。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一)对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使研究者开始真正的将研究对象转向中国教育空间内的各种人物、机构与事件上”,并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教育具有实践的生命力。教育研究不再仅仅关注宏观理论层面,“它提醒研究者面向实事本身或从实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过多地用外在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实事或滥用实事”。这种转变,使得研究对象被看成是“不断展开的故事”,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被看作是一个时空的实体。对于以前只关注宏观理论层面的教育研究者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将他们从单纯的理论思辩带入教育实践者的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对这些看似零散的,无意义的活动的研究,寻找其中有价值的,有深刻意义的教育启示。教育叙事研究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研究教育问题与现象的窗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二)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否只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有意义?当然不是。教育叙事研究对于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也有着深刻的意义。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以前单纯注意教育理论的抽象化总结转变为对教育事件、现象、人物的叙事分析研究。教育研究开始回归大众生活,这必然会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充满可读性。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这种转变能够激起他们阅读这些研究成果的兴趣。当然,教育叙事研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有着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伴随着转变,教育叙事研究带来了叙述风格的自然转变。这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本人进行自身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可能,使得广大教师不再是单方面受理论的影响,而使他们通过总结、反思教育实践活动经验进而更好的指导自身进行教育实践。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杨宏权.教育叙事,让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3]吴迎朝,周细根.对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J].现代企业教育,2007,(20).

[4]王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与特点及局限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5][加]许美德,著.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M].周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10.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

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 化。

2、权威的解释 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 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直居主导地位。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绕这个问题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少的观点,但至今并未统一定论。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罗国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是中国的,这是从它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说的;第二,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第三,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只能是一些基本的特点

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2、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1993年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讨论会纪要称“源远流长的和谐意识是中国社会自秦以来高度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尽管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人口与土地的比例适中,若无大的自然灾害或遇到兵荒马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先民们也大体可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悠哉悠哉,因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四季有序、风调雨顺外,只要勤于耕作即

可。这是一种简单而又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重实际而玄想,重稳定而轻变动的文化品格。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理想,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仁政规划,陶渊明“愉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优美田园风光,都是农业文明中先民生活理想的写照。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节奏息息相通。

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更是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以此确定了它们在仕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

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1.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 篇十一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使巴蜀真正变成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秦末暴政及大乱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发挥了稳定蜀地、稳定统治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上一篇:不做值日检讨书范文下一篇:《拥有好心情》参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