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精选12篇)
1.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 篇一
《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
1、∠5是什么角?∠
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
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
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2.《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学会倾听,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出示角)提问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就进角的王国看看。可这一会,角的王国里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的角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的角比你大多了。”这两个角在争论不休。
(2)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角2大,因为角2两边叉开的要比角1大。同时学生也会说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让学生初步回顾了第一段所学的知识。
(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学情预设:由于角的度数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角的各部分名称,有利于为下面角的测量提到中心点要与顶点对齐作铺垫。再引出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既复习了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有关,又自然引出了新课教学。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认识量角器
学生认真观察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
(1)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你发现了些什么?
(2)生1:我看到上面有很多线(师:这些线我们称之为刻度线)
生2:我看到上面有很多数字(师:仔细观察这些数字,说说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上面的数字有2圈。(内、外圈刻度)
生4:我发现上面数字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3)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刻度线都集中到了……我们把这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板书:中心点)
(4)师:同学们,向右的0刻度线指的是哪里的0刻度?(内圈的0刻度)向左的0刻度线指的是哪里的0刻度?(外圈的0刻度)
(5)指名学生进行汇报(课件出示量角器,辅助学生讲解。)
学情预设:量角器是一个半圆,有180°,最小的单位是1°,有0刻度线,有两个半圈的刻度线,方向是相反……但学生不能从书上直接获取量角器的中心的点角什么名称,这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叫中心点。
2.建立1°的概念
(1)师:同学们,量角器是什么形状?(半圆)
(4)那么,将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呢?(180份)
(3)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
(4)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5)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度角,在量角器上1小格是
1°角,那么2小格是2°角,5小格是5°角,10小格是10°角,就是1大格是10°角。
小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再学生汇报时,教师辅助进行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
3.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1)在量角器上找出90°有多大?出示课件加以说明。
(2)再找出30°,45°,60°,120°有多大,同桌相互指一指。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常见角的大小。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
4.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出示课本38页角)
(1)如果你说角的国王,你到底判角2大还是角1大?大多少?要准确测量出他们的大小,好让他们不要继续争吵下去(角1是60°,角2是120°)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得出角的测量方法。
(4)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
5.小结
测量角的度数的过程与方法:一是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二是把角的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三是读出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6.量角
(1)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并学会了用量角器来准确地度量角,那你们能不能再来用量角器准确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2)师:请同学们量一量角(课本例1)并想想应该怎么量角。
学生反馈:(利用投影仪,生边量边说方法,师纠正边板书: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3)师:同学们再量一量其他几个角。问:同学们,如何量角3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边延长)问:边延长了和原来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师:通过这一次量角,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那么量了这几个角,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1.先估计三角板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2.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几度。(第38页做一做2小题)
3.集体进行校对,同时请两位学生进行演示,怎么测量的?
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上进行估计,这角大概是多少?然后动手操作测量。最后到测量队旗跟五角星的度数。这个练习的设计是让学生多次操作测量,巩固内化。要求每一位学生会测量角的度数,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具体地知道一个角有多大了,也能知道角的大小具体相差多少了。现在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用量角器要怎样量角?说明:用量角器量角时,还要注意应该看哪一圈的度数。
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4、5、7题
板书设计
预设角的度量
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三
1:引导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形的结合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量角器的使用。
学具、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你玩过滑梯吗?来,我们自己做一个滑梯的小游戏: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来,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样把盒子倾斜起来,把橡皮放在上边,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喜欢什么样(角度)的滑梯?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活动一:让学生比较一下∠a和∠b,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角。可能出现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来量
(3)描出一个角,将描的角移动后来比较。
(4)用活动角来比较。
(5)用小角来量。
(6)用量角器来量。
学生探索活动时,主要引导学生用小角来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让学生把所用的小角对折后再来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说明谁大谁小呢?
此时讲解: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重量有重量单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单位?
活动二:尝试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吗?(看谁是优秀的解说员活动)看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看书,与小组成员交流,从量角器上面的字开始介绍,把量角器的特点介绍出来。
(师讲: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的角叫做一度,记作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生介绍后,师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
①能从量角器上找到直角吗?(要说出直角的顶点和两边的位置――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与零刻度线)
②你能找到几个直角?(要说出直角两边的刻度,注意区别内圈刻度线与外圈刻度线)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最小的角吗?(说一说它与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直角的九十分之一,或直角是它的九十倍)
④向学生介绍如何规定1度的角(度量角的单位)后,明晰直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
3、再量∠a和∠b。
找学生演示量角的过程:学生在演示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初步引导学生理解点对齐,边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量角,可能出现的错误有:
1、中心点与顶点没有对齐、
2、0刻度线没有与一条边对齐
3、没有分清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讲评。(此时,还应该注意:学生易错的题目学生如果不出现,还得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下)
讨论交流量角的方法,然后汇报应该量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测量往往有误差,所以学生量得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要讨论: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测量得到的都是近似结果,测量的误差也因人而异)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误差?(比如,延长角的两边,使它们超过量角器的半径……)
巩固练习:
p28练一练,第3题生独立练习。
第2题引导学生结合三角板来估计角的大小。
总结: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后汇报。
4.《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四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5.《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五
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
6.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 篇六
一、细细研读,变在何处
仔细研读新旧教材关于“角的度量”教学内容的编排,发现主要在以下的五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引入情境的创设
旧教材的引入是采用对话情境引入(见图1),两个小朋友在比较画的两个角的大小,一人提问:小多少呢?从而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新教材的引入采用了数学情境引入(见图2),比较∠1和∠2的大小,哪个角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少是不容易解决的。然后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比,发现具体大多少还是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引出“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二)量角器及1°角的介绍
旧教材整体顺序是: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见图3)。先安排认识量角器,找一找量角器上有什么,然后再了解角的计量单位以及1°角的产生,将1°角解释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新教材整体顺序是:认识1°角→认识量角器(见图4)。先安排认识角的计量单位1°角,而且阐述1°角的产生是从整圆出发的:“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然后再介绍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了量角器,进而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三)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呈现
旧教材是通过小组讨论怎样测量两个角的度数,在尝试中学习使用量角器的方法,并没有用文字给出相应的步骤或说明(见图5)。
新教材则让学生先用量角器尝试测量∠1,并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了量角器正确的摆法,而且还用文字填空的形式分步骤解释测量的方法(见图6)。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突破
旧教材中例1(见图7)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尝试着使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些角的大小,巩固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到角的大小跟画出边的长短无关,只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新教材没有这样的例题,是通过一道练习题来渗透“角的大小与画出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知识,没有出现“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的结论性语句(见图8)。
(五)课后练习的安排
从题量看新旧教材都是安排了3道课后练习,但从意图来看还是有显著不同。
旧教材的3道练习题(见图9),一方面在强化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在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作铺垫。
新教材的3道练习题则更加注重技能的形成(见图10)。由看图读数到直接测量,而且这些角都是有意选择的,有钝角有锐角、有读内圈也有读外圈、有一条边在水平方向也有两条边都不在水平方向、有画出的边比较短需要延长测量的。一方面可以巩固碰到不同的情况如何摆量角器,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如何读内外圈刻度。
二、不断追问,因何而变
新旧教材对于“角的度量”教学内容的编排在五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变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理念与思考?
(一)新教材在逻辑脉络上更加清晰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新旧教材的编写脉络。旧教材的逻辑主线: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认识量角器—认识度量单位1°—学习度量方法—练习巩固。新教材的逻辑主线:量角的大小—用一定大小的角可以作为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让度量结果合理些需要合适的度量单位—认识度量单位1°—认识量角器—学习度量方法—练习巩固。
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加讲“道理”。旧教材给学生的感觉是量角就是要用量角器,有了量角器才有了度量单位1°角,很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新教材则有理有据,先是用任意大小的角作为单位去比较都可以度量出角的大小,1°角是比较合适的度量角的单位,然后再认识量角器。很显然,新教材认为是先有度量单位再有度量工具,而且度量单位的产生有一个统一和选择的过程。
(二)新教材在1°的表达上更加科学
1°是角度制中度量角的大小的一种单位。旧教材是这样介绍的:“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新教材则这样表述:“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角度制最早产生于古巴比伦,是度量角中最常用的一种,规定把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是1度,记作1°。为什么采用360这个数,因为它容易被其他数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因数,其中包括了除7以外从2到10的数,所以很多特殊角的度数都是整数。因此新教材的表述更加基于历史、更加科学。
(三)新教材在注重理解方法的基础上也重视技能形成
相比旧教材,我们会发现新教材在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教材中在认识了1°后,有这样一句话:“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并在一旁补充道“量角器是将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
新教材也非常重视技能的形成。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增加了量角器使用步骤与方法的填空,通过填空及方法的给出方便学生记忆度量的方法。在课后练习中也增加了针对性的练习以促成技能的形成,不但给出了量角器如何摆放的示例,也有意识地安排了多个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角的测量,尽量在练习中暴露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度量角的技能。
三、理解变化,启示教学
理解了新教材这些变化背后的思想,可以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度量单位的教学价值
新教材中已经有意识地渗透了选择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角作为单位去度量同一个角,从而制造交流和表述中的不方便,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再经历度量单位的选择过程,从不太合适的单位过渡到合适的单位,从而完整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统一、选择的过程,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和作用。
(二)重视形成正确量角技能的策略
角的度量是一种技能,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能够正确用量角器量出结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
1.理解量角器的原理
充分让学生感受量角器的量角原理,明白是用较小的角作为度量单位来度量的,学生可能就会更好地理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利用一些口诀帮助熟练方法
新教材中用文字给出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与步骤。也可以编成口诀方便记忆,例如,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0度在内看内圈,0度在外看外圈。
3.尝试度量不同情况的角
就如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安排的那样,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尝试度量不同情况的角,接触的情况越丰富就越能牢固掌握量角的技能。
4.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生在度量角时如果能养成估计和测量相结合的习惯,可以在测量前估计、测量后检验,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内、外圈刻度混淆的错误,提高正确率。
(三)重视理解“角的大小”的意义
新旧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都非常重视。旧教材给出了结论性的话语“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新教材虽然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语句,但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对这个知识点进行突破。其实,是否有结论性的语句表述并不是本质,而本质在于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就有能力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进行说明和验证,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除了可以利用教材中度量一组度数相同但画出的边长度不同的角的方法去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也可以通过加强动态角的教学来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利用动手制作纸质动态角或观察钟表上的指针夹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动态形成过程,关注并理解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程度有关。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7.《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2.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3.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突破对策具体步骤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游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变化,为抽象的量角器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采取层层渗透、处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8.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高射炮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二)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 角 2 角3(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2比角
1、角3分别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3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角2比角
1、角3分别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目测法。
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2.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
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
说明:这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习惯用语。(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3.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4.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大量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5.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么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6.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2比角
1、角3分别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2比角
1、角3大的度数。(漫游返回)(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可以先在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课后总结:
9.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 篇九
教 学 反 思
太平中小学 余廷坤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10.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理解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角的大小原理。
3、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印象,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三、教学用具:
活动角、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教具,提问:
(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2)展示角1和角2,哪个角大?大多少?
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2.认识度量角的单位。
我们都知道度量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度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那度量角需要什么单位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和量角器的制作原理(2)课件演示,学生感受1度角、2度角、5度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3、认识量角器(1)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3)课件演示量角器的构造。
(4)老师考学生答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5)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的区别,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6)教师用课件演示,并质疑:为什么60度角和120度角在同一刻度,为什么角的大小又不一样?
4、量角
如何量一个角的大小呢?边观看课件演示,边总结步骤。
(1)通过课件演示量角的步骤,学生归纳量角步骤。(教师板书)(2)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角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量角器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
③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3)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4)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5)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方法。(6)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角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7)回应课前引入“角2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2比角1大的度数。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判断老师量角的方法对不对?错在哪?(强化量角的步骤)5.角的大小决定因素,(1)多媒体出示:书本第38页中间的两个角,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2)让学生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数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教师拿出活动角放在量角器上验证,叉开两条边,演示大小不同的角。(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书本41页做一做第3题。
2、书本44页第2题。
六、全课总结
11.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 篇十一
措施的角落是苏联版的小学数学第四年第八卷的内容第八。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量角器的放置,第二是使用内圈和外圈刻度正确读取角度的程度。在测量教学角度时,我觉得学生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学生,要掌握更累。在课前,我也设置了这个班的学生的难度,但是课后或不满意,如圆内圈和外圈的点的程度,学生看到量角器,无论侧面角的A圆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外圈的程度;有些甚至内圈看到正确,但是当阅读量表时,有时候读了四十多个,从哪一面读到他们的心里更模糊。我认为主要的是学生对角线的大小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哪个方向读取容易是幻觉指南,加上两行数据,有时到底看到哪一行,除了零线,视觉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学生只看到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度,还没有识别出角度旋转的光线围绕结束,角度为什么要以顶点为中心,零线为一 边,边观看比例尺,边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外观,要意识到自然的阅读程度会感到困惑,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线或在尺度内线,虽然总量的角度法,学生仍然失去了。人们已经证明,理解和掌握的文本远远逊于图像的记忆。虽然有模型的老师,但是四年级学生还是太抽象。
如何使学生正确学习角度量,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我改变了策略,除了角色的名字,集体的纠正方法,四组学习彼此的角度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看别人的数量,学生不会教同学。此外,让学生完全理解量角器结构,如何引导学生测量角度的方法是允许学生参与量角器的生产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量角器在中心点,零刻度线,刻度等地标静态,并且不能使用连续性思维指导角度行为的相干性,量角器为什么能量角度,问题解决也打破了角的难度。
12.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测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顺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现,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到底是直接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下去呢?在心里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平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
其次,我发现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鼓励的话语,结合平时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了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确切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确实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别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们自己所没有发现,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不正确的东西。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就以今天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教学需要,随随便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别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从我开始准备到上完为止,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在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角一角二各角俩边间的距离,以此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连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15
统一度量衡是什么意思11-14
师德及教学效果自我评价10-22
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10-18
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12-08
项目管理教学自我评价12-08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09
思修实践教学自我评价06-09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评价08-17
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评价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