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2024-09-25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精选11篇)

1.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一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结题报告

执笔人:龚剑

本实验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1、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具体分工。

2、收集文献、资料、研究确定具体研究目标。

3、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培训。

4、设计拟订实施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报告会。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积累、诵读。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建立:①文本资源库,提供一些典范的古典诗歌。②音频资源库,提供一部分诗词的诵读材料,以供学生在欣赏、感受中提高对诗歌感悟的能力。③影像资源库。提供古典诗歌的有关图片、视频文件,以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2、类型划分和方法教授

阶段成果:检测报告;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收集、整理、创作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和演示文稿等材料,让学生自我学习,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学生鉴赏与创作

阶段成果:形成可操作的结构;诗歌的创作。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

1、系统整理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和理论认识提升,汇编研究论文集。

2、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鉴定相关的材料,整理实验全程的音视频材料。具体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了一系列古典诗歌鉴赏学习实验, 在古典诗歌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网络环境背景下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框架,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学习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古典诗歌教与学的平台。现在看来,这个课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为增加其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学积淀。具体表现为:

(一)开座谈会,调查学生,鉴赏选修,研讨学习,资源共享。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在自己任教的班上按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的多少的层次选取一些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喜好程度、对诗歌鉴赏方法掌握的程度、平时是否会进行诗歌创作等内容;同时平时在办公室采用零散的方式,向其他老师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掌握、鉴赏等知识。课题组的老师把相关的知识收集起来,主要放在QQ空间里,实现资源共享。

(二)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置,软件支撑。校园网络建设――保障课题研究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早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的软硬件设施有:

① 校园网、互联网:校园网覆盖全部教学区;互联网分有线无线两部分,每个办公室均有不同IP地址,可以同时有线访问互联网;学校在部分办公室安置了路由器,可供各办公室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

② 多媒体教室:1个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

③ 计算机网络教室: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网络活动;

④笔记本电脑: 2009年学校给学校每位在岗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⑤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方便教学; ⑥图书馆购买了近10万册电子图书,方便教师查询;

⑦学校还非常重视软件建设:先后购买若干教学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大型软件,同时组织教师团结协作开发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并在高考资源网,金太阳网站江西教育资源网等网站登录注册,资金投入,可供教师资源下载与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三)专业培训,方法借鉴。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所采取的措施是: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从2010年开始,我校针对此课题,每学期组织3~4次校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行CAI课件制作和网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专题培训;同时规定课题组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计算机操作长期培训活动。

学校先后进行的培训活动有: ① 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

② Powerpoint课堂教学软件制作的培训; ③ Flash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④ 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培训; ⑤ 校园局域网的操作培训; ⑥ 因特网的操作培训;

⑦ 计算机教室教师应用软件的操作培训。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我校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经常使用,计算机有的很少使用,有的刚刚学会,有的运用自如等等,为此,我们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

我们的培训原则是: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原则,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③发展与创新性原则,④独立与协作性原则。

我们所采取的培训措施是: ①上好信息技术课

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带领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把每一个不会使用计算机及其不会利用网络信息的学生,培养成为能熟练应用、具有一定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工具使用能力、搜集获取能力、分析识别能力、加工处理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等。

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信息工具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要求在完成教材上的任务的同时,收集并整理更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以便日后发展创新。

③培养学生发展与创新、独立与协作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学习、借鉴好的网络环境下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思路。

我们确定了研究思路,明确提出网络环境下古诗鉴赏的方法,就是在网络平台下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搜集、探讨、表达。我们课题组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搜集、整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而我们最终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为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资料,包括简明易行的方法、思路,从而大大拉近古典诗歌和当代中学生的距离,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四)文献查新,材料收集。

课题组从相关书籍和相关专业网站中摘录整理、搜索下载了近十年国内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在2009学年下学期始,课题组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从相关书籍以及 相关网站中搜索、下载了有关文章资料三十多篇;从国内著名语文网站上下载了二十多个关于诗歌鉴赏的课件、教案,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课题组开展研究作了较为充分的资料准备,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浏览过的网站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http:// wx.jtyjy.com /)

(五)整合信息,诗歌鉴赏。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古典诗歌鉴赏的积极性,使课题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的方向拓展,培养学生过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进行了以下活动:

(1)各年级每月保证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欣赏情境探究课。(2)各年级每两周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诗歌鉴赏情境协作课。(3)各年级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上二节诗歌鉴赏情境想象课和情境体验课。

(4)学校每月创办一期古代诗歌网络论坛。(5)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与交流。

(6)利用网络平台在高2009级学生中开展诗歌原创及欣赏讲析活动。具体表现为:

1.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

高一高二我们开设的选修课有龚剑老师的“李杜作品选读”;漆娜老师的“古典诗歌五步鉴赏法”;简建龙老师的“网络信息与诗歌鉴赏”,并制成一批网络课件。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或创设情景;或整合信息;或交流学习心得;或展现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设置语文课的背景。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从网上下载了许多配乐诗朗诵的文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然后,在读和背基础上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网络播放诗歌朗诵表演、课文背景的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由漆娜老师主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络环境下婉约词家及其作品学习活动等。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前五分钟古诗欣赏演讲。结合课题研究,总结以往课前演讲的一些做法,加入信息技术的新元素,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五分钟演讲系列,两年时间完成了四个循环,从高一开始一直坚持到高三。演讲内容是:诗词欣赏,要求上网查阅资料,做简单的电脑课件辅助演讲。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诗词欣赏演讲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及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地读懂一首诗,通过课件制作加深印象,在课件演示演讲中又让其他同学分享欣赏的心得,一个学期下来,在演讲和听演讲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诗词60篇左右。既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课前五分钟诗词演讲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因为学生对作业是被动接受的,但学生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阅读诗词的乐趣,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又感到了在知识海洋游弋的快乐,在制作电脑课件及准备演讲的过程中还尝到了创作的甘甜。因此,学生们对待这个作业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不完成这项作业,而且,许多学生对演讲材料准备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相当精美,常有学生要求演讲加时。借助于网络,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涉猎的范围非常广。

这样的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查找资料,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自主赏析,一轮下来,学生所选的诗词很少有相同的,风格呈多样性,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由此看来,网络是构建自主性的语文学习情境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各年级“诗声琅琅,诗意飞扬”,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明显提高,形成了一种读诗的热潮。可见,多媒体与文学鉴赏的整合是大有可为的,不好好利用网络环境是对资源极大的一种浪费。

4.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例,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语文学习。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中,把学生分成十五个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每组自主地学习,学生上网,围绕自己的主题下载有关资料并加以保存,通过网络讨论,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词;各组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下载的有关信息,利用Powerpoint将其制成系列专题幻灯片,并根据选题和收集的资料利用学过的信息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向全班发布。学生在网上浏览其他学校学生、教师或专家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并且通过电子邮件与其交流信息。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向学生整体介绍唐宋词的发展脉络,介绍有关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诗词鉴赏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解,并进行答辩。教师在其中起一个穿针引线及指导的作用。

这种研究性学习还通过电子邮件(邮箱是gazxgdsgjs@126.com)等方式得到了加强,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让不在同一地点的学生可以真正地和远距离的学生实现在线讨论和交流,问答系统即可以真正实现在线的问答,同时,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线讨论,网络的交互性真正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建立多种的交流方式,构建协作性的语文学习情境,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学生的各种交互。

建立诗歌鉴赏网络论坛与QQ群(gazxgdscjs(274226436)),利用网络快速交互功能,实现诗歌鉴赏网上交流。

这种作法利用互联网络作为资源共享平台,通讯交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充分调动其搜集信息、网上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的网上学习活动类型,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与课堂诗歌鉴赏学习的整合,建构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收集、分析,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与探究,构建研究性的学习情境。

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诗歌创作活动。

在鉴赏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介绍诗歌创作方法,提供创作示范,进行评价修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了诗歌创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创作热情,不少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功力和美感。

2.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二

●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认识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现在很多学生在网上学习, 因此有人认为建设网络学习环境就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设施和条件。我认为,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是对网络学习环境物理特征的一种较狭隘的定位。有了好的信息传输网络并不等于具备了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最需要的是通过这种传输网络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源, 要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和协作式学习, 以便于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因此, 网络学习环境必须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网络学习支撑环境。

●我校网络环境和资源建设的进展

近几年, 我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建成了千兆校园网, 开通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互联网站, 开发了适用于教师资源积累查询的学科资源系统、校内办公系统、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校内资源库及成长系统。与此同时, 我校加快了针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的培训指导, 配合必要的小组活动和教师面授辅导, 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相对分离,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试点的实践证明, 编制并及时提供适用、有效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形成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我认为, 网络环境中的媒体资源除了须符合网络教育的规律和教学要求之外, 还应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最主要的要求表现在它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三个方面。

所谓资源的开放性, 主要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这些资源的传输、配送和使用应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学习方式灵活, 适于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者采用。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 能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要方便地增添和删减、能提供适时的动态信息和辅导、能给出开展知识的内容或途径;资源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能对课程、学习内容自主选择, 对学习时间、学习过程能自我掌握, 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能自行确定。提供的资源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的组织建构与表现形式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启发联想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资源的交互性是指为学生创设一种能与教师、与同学、与计算机以及与所学内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环境。

●多种媒体资源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1.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搞好教学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保证学生能自主学习。建设资源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要了解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学习状况, 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 组织好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媒体表现形式, 以便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网络环境学习和一般面授教材不同, 不能只讲所学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还要提供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学习思路、学习方法、思考练习和自我测试等内容, 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并在网络环境的多种交互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问题。

2.媒体选择和使用力求做到恰当、适用、有效。

随着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浏览、检索和共享资源, 开展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式学习及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因此, 学校的资源建设必须适应这一形式,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数字化、多媒体和能交互的优势, 加快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 完善教学资源库以及教学支撑环境, 大力推进已建的网络设施和资源的应用, 深入研究网络教学作用和规律, 探索现代网络教学与管理的模式。

3.建立并实行资源试用、评价和修订制度。

教学资源的质量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好的教学资源都是通过应用、修订, 逐步完善的。目前, 教学资源匮乏仍然是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校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制作教学资源, 但仅仅是解决了资源的有无问题, 属于“雪中送炭”, 很难说在质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通过对资源的应用、教学试验, 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情况, 改进和完善这些资源。尤其是动态资源, 只有结合学生学习时的需要和困难, 才能提供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所以, 教学资源的试用是资源质量提高过程中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资源的科学评价不仅能改进、完善已建资源, 而且还能对以后的资源建设进行指导。所以,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估指标和实施方案, 建立经常性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教学资源评估制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成后, 都要跟踪进行及时调查、了解反馈意见, 在试用中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估, 有的课程还可以用问卷表或测试方法来了解学生使用各种媒体资源的情况和资源质量。

3.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教育资源 云教育平台

1 概述

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从而高等院校发展的方向也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教学改革为主要目标,把“课程、教材与共享资源建设”和 “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校“质量工程”的核心任务。

云计算作为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应用云计算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云计算的应用必将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为解决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希望。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去,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2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以及平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的延续与革新,从商业角度来说云计算是一种成功商业化的计算机概念。云计算已经被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相互交换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按需求扩展的方式获取用户所需的软件、硬件以及应用与开发平台等多种资源。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资源池中进行计算,资源池由大量的计算机构成,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满足各种应用系统对于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的需求。它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型。从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上看,云计算可以提供三类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其中,SaaS可以让用户通过Internet获得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以Web界面为用户提供软件服务,所有的软件并不需要在本地安装;PaaS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系统平台环境;IaaS则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为用户提供CPU、存储设备等计算机硬件设施。各类服务之间松散耦合。云计算主要有以下特点:

超大规模的“云”的组成规模庞大,部分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器超过100万台。云可以提供的计算能力超级强大。

“云”采用了多种措施以保障并提高其服务的可靠性高。云的可靠性甚至高于本地计算机,并可提供强大冗余功能。

虚拟化服务。云计算对于用户接入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均无特别限制,用户可自由获取服务,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

另外云计算还具有可扩展性、高通用性和廉价等特点。云计算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一种应用技术,它是一种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分配、提供或取消服务供应的存储与计算平台,是应用服务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类型。

3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

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主要存在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等问题,云计算为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云计算将对构建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可以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扩大教育资源共享范围,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更好的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云计算支持各种不同平台各种样式的终端设备。云用户可以能随时访问、自由选择、按需付费。另外,国内外高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云计算无限整合,形成一个超学科、超专业、超课程的教育资源库。云可以高效地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甚至重复建设等浪费的问题。

二是提高资源管理和应用水平。云计算系统通过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技术和并行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高效计算、存储、分析、检索和管理,其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能够保证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资源服务良好运转;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云计算系统的运营、管理和维护,为各个高校用户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服务,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应用水平。

三是安全性得到提升。各种教育信息资源集中存储在云服务器,有专业团队进行管理,采用专业安全防控措施冗余存储、容灾机制等服务器技术,可以避免因木马、病毒或者是设备损坏等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等情形,保证数据安全的保证。

四是对资源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教育资源云计算平台在各高校范围内共享程度更高,也能够在更广泛范围内接受云用户的评价,从而不断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多个高校可以针对某一教育资源协同建设。云计算的技术的出现,会使许多领域的瓶颈都得以突破,越来越多的具体云计算应用将为高校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的支持和经验的积累。

4 资源云建设

资源共享是云计算的核心,云计算可以提供各种资源的建设,可以建设多种基于云的平台,最基础最核心的是以下资源云的建设。

4.1 学习资源云 由于各高校的学习资源相对比较独立,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导致学习成本加大。学习资源云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各高校的学习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还能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是学习资源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在虚拟化的环境中习得操作技能和经验,还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虚拟化的课堂教学还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迅速掌握操作技能。在进行学习资源虚拟化后,可以向远程教育机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4.2 教师资源云 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弱,教师资源分配不平衡。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要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以保证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来源的数量与质量,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高校可构建教师资源云,从而加强了高校和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等之间的流动性,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推动高校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加强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合作。

4.3 数字图书馆云 高校图书馆建设是衡量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现象,使用云服务器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云端存储,方便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数字图书馆云使得高校图书馆不再需要购买大量服务器,不用搭建各种数字资源库的镜像,也不必再购买安装各种平台软件,减少了运营维护费用。云计算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全新的变革,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硬件管理模式,而是虚拟性云管理模式。

4.4 协同办公云 办公所需应用程序和文档都存放在云端,用户只需通过B/S方式访问云端服务器即可实现用户在任何区域资源的互操作,编辑完成后的文档存放在云服务器中,并非存放在本地。这样不但提高了应用程序和文档安全性,而且便于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也消除了文件拷贝造成的泄密,另外还减少了文件的重复存储,统一存储在云服务器中,节约了本地磁盘空间,也节约了本地存储管理成本。

5 结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模式的日趋成熟,云服务已经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类型,正逐步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国的教育领域正以此为契机深入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并推广其在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云计算在网络教育中的运用不仅是全新教育模式的展现,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云计算”应用模式对于教育资源的巨大整合作用,加强“云计算”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开发,促进我国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云计算所提供的广阔平台,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还将解决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共享程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相关教育支持服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松波.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8).

[2]薛慧丽.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10(7).

[3]马涛.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探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4.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四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也拉开了帷幕,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美术学习的适应性大大加强.作为一名实验老师,我以极大的兴趣投身于该课题研究,并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收获.一, 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总结了几个步骤: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1,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很重要,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先要思考什么样的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会走的小人》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做一个纸小人,用手指头代替小人的脚来走路.这课完全是一种制作类课程.几乎没有现成的图片可以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制作很多范品,以及其他一些制作步骤等.《摇滚小精灵》一课,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到生活中能摇动和滚动的物品,这样,我就可以到网上或者生活中来拍一些照片来利用.总之,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辅助,教师就应该倾向于哪方面.每一课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2,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来源有很多,比如:通过自己手绘或者制作范品,通过数码相机和扫描仪采集入电脑.比如: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找到各种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比如,找到其他书或者照片进行扫描,或者直接利用别人已经有的课件或者材料等.还可以找到vcd,dvd碟片中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3,筛选资料,有时候,一课的资料很多,应该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接触到对于学习最有用的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料进行筛选.最有用的资料,制作在课件中,有些资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来浏览.4,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有了一定的资料,就需要有效的将这些资料呈现出来,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时机.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我用得最多的是:powerpoint和flash,前者适合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图片展示,例如:<>一课中,可以用powerpoint展示很多图片.而《会走的小人》,光展示图片不够,最好还需要一些有趣的动画.交互平台的制作比课件的制作要复杂一些,不但要编辑教师端课件,还有专供学生使用的学生端课件,以及讨论的平台和资源链接的平台等.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虽然制作复杂,但是学生学起来自主性更强,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二, 课程资源利用的体会和成绩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人以鱼”,那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就是“授人以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知识的摄入,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果.影音媒体的运用以及动画的使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和交互平台的使用,也能更好的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学生也表现出对于交互式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于去网络教室上课,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老师的课件,也很感兴趣.我本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中,也收获颇多,对于一堂课有了更深的思考,制作课件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在美术出版社的课件比赛中《摇滚小精灵》.《会走的小人》《恐龙世界》获得了一,二等奖.论文《人机交互式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也获得了中南六省二等奖.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制作的时间仿佛不够,好多想法来不及实现.但是,我们作为先行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其中来,让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成为所有老师共同的义务和权利.

5.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五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承担着社会信息中心这一责任,收集和对信息的整序是未来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年利用自身优势对馆藏文献数字化,整理网上信息,进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本文对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做了初步探讨.

作 者:赵刚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图书馆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4)分类号:G25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特色资源

6.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六

3.1 改变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3.1.1 网络信息资源也是馆藏建设的一种重要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提供给广大用户。

3.1.2 现实馆藏是不可取代的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这是因为:

(1)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学术信息资源的全文文献源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上网全文信息资源中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很少,更多的是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形成的,包括比较有影响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在内的网上数据库都是以印刷本文献为基础,加工转换成电子形式提供网上使用的。

(2)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创建无纸办公室”一章中说:“由于我坚持淘汰文书工作,听起来我一定像‘反对用纸’的人。我反对纸张表格,尽管这样我还是把我想读和做批注的长篇的电子文件打印出来。大部分人在试着组织一个长文件时,喜欢把每一页在桌上摊开,这样他们能够同时看到所有的内容――这用一台PC很难做到!……书和杂志由于阅读方便、便于携带,所以还不会被击败。”[7]

(3)与自然科学研究使用化学试剂、显微镜、手术刀等试验研究方法不同,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使用抽象分析方法,需要通过阅读、浏览大量的文献获取和积累知识。有关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刘磊等人对北京市、上海市、南昌市、西宁市、天水市等地1197名社科研究人员、工商企业人员、高校文科教师与文科学生四类社科信息用户调查表明,图书情报机构的书刊是社科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8]。

3.2 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图书馆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易用性以及费用等情况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根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读者数量较少,需求分散以及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

基础学科以购买图书为主,应用学科以购买报刊为主。尽管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对文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不同学科又有差异。基础理论研究对图书的依赖程度更高,一方面基础学科文献半衰期长,另一方面,图书包含有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知识信息,又能提供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社会背景;应用学科一般时效性较强,需要掌握最新资料,而报刊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材料新,可使用户了解学科进展、水平、新学科动态,因而成为应用研究重要的信息资源。

以阅读为重要目的的文献,如社科理论著作、文史资料等,以购买印刷型文献为主,以检索为目的的文献以购买电子版或以文献传递为主。

图书以印刷型为主,期刊以电子版或网上索取为主。尽管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网上数字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按书收费业务,但其新版图书品种却十分有限;而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所有印刷型期刊,且检索方便。因此,在图书与期刊的配置上,图书应该以印刷型为主,辅以远程存取的方式;期刊可定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社会科学集中的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专辑,在局域网上建立镜像站点,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学科可订阅少量印刷版核心期刊。

3.3 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中心任务是为本院的科研工作服务,围绕本院承担研究的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应用课题,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图书文献资料。由于地方文献资料能全面地、系统地、历史地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历史诸方面的特征,能系统地、完整地为研究当地的各种情况,从不同角度提供参考。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尽可

能全面地、系统地做好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关联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论著、地方档案、地方报刊、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百科全书、地方人事碑志、地方图录、地方音像资料、地方文献书目等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

3.4 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社科院已经认识到在学科建设上必须从自身的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若干能形成自身特色的优长学科,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研究和回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基础理论研究,不求其全,而求重点突出,优势明显,即:以其所长有所为,避其所短而不为。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把地方社科院的科研重点放到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上,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随之调整,转向以重点学科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对于重点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需求要尽力满足,购书经费要向重点学科文献倾斜,保证重点学科点所需要的图书、期刊印刷型文献的系统收藏,同时要注意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使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达到研究级水平。

3.5 开发网络免费资源,建设虚拟馆藏

互联网上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却地址分散,组织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给查找和利用带来了困难,虽然goole、yahoo、sohu、百度等搜索引擎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方便,但这些网络检索工具并不适合于检索学术性信息。因此,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馆员熟悉信息检索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方便研究人员的馆藏资源。一般来说,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链接优秀社科学术网站。根据本院学科设置,对网站进行分析研究,将信息量大、更新速度较快、有利用价值的网站汇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分类与链接,并对网站的主要内容做些简单介绍,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此种方式是在因特网上利用最多、最简单、最直接的信息开发利用模式。

(2)建设学科导航库。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使某些专题信息更加集中和完备。导航库建设主要包括链接与重点学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网站,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其内容包括研究机构(包括当前的研究情况、主要学者、教授简况等),相关电子出版物、电子文献等,相关国际会议预告,其他相关机构信息介绍(包括学会、行业协会、非赢利性组织等)等。对学科导航库要作经常性的维护,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对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为导航库提供各相关网站的分类浏览目录。重点学科导航库,应向研究人员提供具体网站的评述或优秀网站推荐,能提供关键词等检索功能,能为教师、学生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以较快速度找到所需资料。此种方式是一种较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一些专家读者便捷、高效地访问重点学科相关资源的特殊需求。

(3)建设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但从中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网上专业搜索引擎。它可以将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加以集中,按照方便用户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等信息,它可以提供有关部门的网站、网页甚至网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指引库中的信息通常采用主题树浏览的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直至找到所需信息[9]。

网络环境下,只要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能够充分认识网络环境给自己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及时转变观念并采取积极措施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成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可或缺的部门。

收稿日期:-05-22

【参考文献】

1 徐亚男.地方社科院信息机构的发展取向.情报资料工作,.3

2 fass.net.cn/jianjie/fassjj.htm

3 www.tass-tj.org.cn/page1.htm

4 www.cnnic.net.cn/develst/report1.shtml

5 www.cnnic.net.cn/develst/2003-1/

6 www.cnnic.net.cn/news/report1.shtml

7 (美)比尔・盖茨编,蒋亚、王景译.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刘磊等.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国家社科信息系统设计与网络规划,图书馆,2002.1

7.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七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及其在工作、生活等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普及, “数字化校园”这一崭新概念应运而生, 人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有机结合, 促进了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

1 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功能

多媒体教学平台是集教与学为一体的互动式综合平台, 不但可以展示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环境的相关信息, 还能够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自学练习和网络测评等功能。它可让“教学”变得形式多样、让“学习”方式变得轻松自由, 并且为师生提供了友好的交流平台, 实现教师的在线辅导, 促进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平台需具备以下功能:

*提供友好美观的操作界面;

*准确、规范、完善地展示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能提供方便的站内查询;

*学生通过平台可上交作业、成绩查询、在线答疑、下载教师课件、观看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

*教师通过平台可挂载课件、上传视频、网络答疑、查看学生意见和建议;

*系统管理员可通过平台发布教学相关信息。

2 模式与应用技术选择

以往的管理系统大多采用C/S (Client/Server) 模式, 即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式。客户应用程序主要负责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服务器程序主要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资源, 当多个客户并发地请求服务器上的相同资源时, 进行最优化管理;中间件主要负责联结客户应用程序与服务器管理程序, 协同完成一个作业, 以满足用户查询管理数据的要求。这种管理系统的缺点主要是: (1) 需要专门的客户端安装程序, 分布功能弱, 针对点多面广且不具备网络条件的用户群体, 不能够实现快速部署安装和配置。 (2) 兼容性差, 对于不同的开发工具,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若采用不同工具, 需要重新改写程序。开发成本较高, 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才能完成。

近年来,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广泛的应用, C/S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 B/S模式逐渐取代了C/S模式。B/S (Browser/Server) 模式即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该模式运行维护比较简便, 能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接入方式 (比如LAN、WAN、Internet等) 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用户无需安装繁琐的客户端, 只需通过浏览器软件, 向网络中的服务器发出请求, 服务器接收请求后经过处理, 并将信息返回浏览器。同时, B/S模式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 业务扩展能力强, 升级简便。并通过ASP.NET与Web Service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和操作平台之间的交互和数据共享。因此, 开发基于WWW环境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使用B/S模式、ASP.NET技术架构、IIS (虚拟服务器) 等技术, 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和操作平台之间的交互和数据共享, 易于达到预期目标[1]。

3 模块功能设计[2]

模块功能结构见图1。

各模块主要内容如下:

网络教学模块:电子教材库、视频教学资源库;

动画教学模块:动画教学资源库、课程PPT资源库等;

考生报名模块:课程学习考试申请、培训课程考试申请;

在线测评模块:课程阶段性练习、课程整体测评、电子试题库;

网络答疑模块:在线互动式答疑系统。

4 技术与实现

4.1 工具与技术

对于ASP编程, 选择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进行文本编辑, 运用Access数据库管理, 使用Dreamweaver进行网站页面编辑, 使用Photo Shop软件对位图进行加工, 使用Macromedia Flash对矢量图进行设计。

4.2 主要问题与处理

(1) 采用嵌入式Web视频点播系统实现网络视频教学[3]

本平台选择是Microsoft公司出品的Media Player媒体播放软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Media Player支持当今绝大多数的音视频流媒体格式和音视频媒质; (2) Media Player播放质量清晰, 网络任务访问速度快; (3) Media Player拥有强大的服务商支持和广泛的用户群。

本平台的实现方法是通过Active X控件方式在Web页面中嵌入Media Player对象, 并通过DHTML为内嵌对象动态指定视频流URL, 从而为视频播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友好界面。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用户端的操作 (用户只需简单地安装Media Player播放器) 。具体的方法是在页面中插入Media Player Active X对象, 以下为Media Player的代码:

说明:

(1) width="700"height="350"是设定播放器大小, 可随布局调整;

(2) value="mer030507.mpa"中mer030507.mpa是影片文件, 若不在网页同一文件夹, 则须写出相对路径。

(2) 采用嵌入式Flash播放器制作电子教材

本平台选用Macromedia公司推出Macromedia Flash Paper文件转换软件和Macromedia Flash Player媒体播放软件, 两款软件配合使用。Macromedia Flash Paper可以将文档通过简单的设置转换为SWF格式的Flash动画, 并保持文档的排版样式和字体显示不变。Flash Paper主要功能有:将转换功能集成到Office菜单中;支持Word文件中的超级链接;提供文本搜索功能;选择打印区域;支持自由放大、缩小和打印、翻页等操作。

以下为Macromedia Flash Player的代码:

说明:

(1) width="700"height="1003"是设定播放器大小, 可随布局调整;

(2) VALUE="a1.swf"中的a1.swf是Flash文件, 若不在网页同一文件夹, 则须写出相对路径。

5 结束语

基于WWW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平台, 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由的学习方式、友好便捷的沟通环境, 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因此迅速地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它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相融,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促进了基于Internet的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建立集教与学为一体的互动式综合平台, 展示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环境相关的信息, 构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操作简便的教学模式, 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 轻松自由的学习方式、友好便捷的沟通环境, 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C/S模式,B/S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琼, 王大庆, 邵靖.基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高校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研发[J].贵州大学学报, 2008 (9)

[2]马贵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学校中的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5 (3) .

8.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云环境;教学资源;核心构架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以及云计算应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诸多优势,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形成予以重要启示。针对当前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1.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架构

在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服务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云平台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由云端集中管理,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将资源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有助于解决教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孤岛、数据安全等问题,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下面将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核心架构、实现技术与实例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1.1 核心架构与功能分析

1.1.1物理层 。

物理层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子层、虚拟化管理子层两部分。物理资源子层由大量异构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集群(SAN)等构成,是为上层应用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基础。虚拟化管理子层借助虚拟化软件对物理资源层中异构的基础设施进行逻辑抽象,将分散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虚拟为各类资源池,由虚拟化管理软件统一管理、调度和维护。对上层而言,屏蔽了这些基础设施的差异性,通过服务接口以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形式为上层提供动态、可灵活扩展的基础设施服务。根据上层应用需求量分配合适的虚拟硬件资源,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以及不同进程之间的负载均衡。

1.1.2平台层 。

平台层提供PaaS服务,是连接虚拟层和资源整合层、应用层的桥梁。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动态分配底层的虚拟资源,比如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调配、部署计算、网络、存储资源构建多个支撑不同业务需求、相互隔离的虚拟机资源,为应用程序的开发、测试、运行提供平台环境和数据库环境,并通过多地备份、实时监控等技术,提高服务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1.1.3基于云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 。

资源整合层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所特有的子层。该层主要借助教学资源标准化策略和资源标准化辅助工具如导入导出工具、编目工具和元数据生成工具等,将学校现有的种类多样、标准不一的教学资源进行标准化。标准化主要通过导入、编辑、转换、生成、导出等一系列操作,生成资源的元数据实例表。以整合有序的教学资源视图形式存放在元数据库和索引库中,从而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为上层应用服务提供标准、统一的教学资源目录,为方便用户定制个性化应用做好准备

1.1.4应用层 。

应用层可分为管理中间件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管理中间件负责按照用户需求高效、有序、灵活地配置资源,为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安全稳定,使其发挥最佳效能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应用服务子层建立在管理中间件层之上,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服务目录和具有特定功能的教学资源应用,如图片库、声音库、动画库、视频库等。

1.1.5访问层 。

访问层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助服务门户,方便包括学校领导、教员、学员等不同角色的用户访问云平台。由于各种软硬件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由专业的云服务商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因此用户端无需配置高端的计算机,只要拥有一台能够通过浏览器访问互联网的设备即可通过用户自助服务门户访问云平台。另一方面,访问层还提供云平台管理门户,是系统管理员对云平台进行日常管理、运维的入口,通过系统管理为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和单点登录服务。

1.2技术实现与实例分析

物理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虚拟化技术,可分为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等多种形式。

平台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并行处理与分布式计算、云存储等技术。通过有效调配、部署虚拟层资源,对复杂的计算任务进行并行处理,分散在多个虚拟机上分块执行,以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还通过云存储技术为用户提供海量的数据存储环境,如大规模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等。

应用层的功能实现主要借助多租户技术、Web2.0、Struts、Hibernate 等技术。采用多租户技术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多用户的同时访问,共享服务器、存储等物理资源,并能实现不同用户间的逻辑隔离,在每个用户看来好像都独自占有整个应用程序。

2.基于云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实现

2.1 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

搭建合理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云平台的重要支撑。立足本校数据中心的实际条件并结合云计算相关技术。整个数据中心由核心交换机、物理服务器、NAS存储、网络等部分组成,借助虚拟化软件Oracle VM VirtualBox 实现物理设备的虚拟化。该数据中心的拓扑图如下图1所示,在三台物理服务器上构建了六个虚拟机,其中划分出四个虚拟机组成一个带负载平衡的Web服务器群集,另外两个虚拟机组成带负载平衡的数据库服务器群集,群集连接NAS存储,具有冗余和可靠性,确保不同节点协同工作,用于构建云计算应用。

2.2启动虚拟机

在物理服务器上安装racle VM VirtualBox虚拟化软件,在虚拟机管理器面板中可以看到建成的两个虚拟数据库和四个虚拟Web服务器,如下图2所示。云平台的后台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群集均运行在这些虚拟机中。

2.3开发教学资源平台主页

教学资源平台主页是用户对于平台的第一印象形成的主要UI,它为用户提供各方面功能的导航。用户想要上传下载资源需要进行注册和登陆,因此在主页的右侧栏中添加了注册登陆的模块。同时为了方便用户按照课程来浏览资源,右边栏屮还有點击量最高的课程。由此可以更便捷地浏览课程相关的资源。

2.4建设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为教学资源提供多媒体素材

全自动课程录播系统集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授课电脑VGA信号、老师授课和师生互动场景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

3.小结

利用云环境带来的技术和服务,师生可自主、方便地参与建设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源存储、共享、整合、获取、传播,提高师生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增加职业院校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自觉性,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资源、技术和实践指导,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基于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岳浩 《沙洲职业工学院院报》 2011年3期

9.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篇九

网络环境校本研修培训评价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 service training)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欧美国家,被称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师资培训的主流。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校本培训已逐步与互联网挂钩,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2008年,福建省戴建滨老师曾提出这几种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模式:专题培训模式、教学案例培训模式、教师博客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即时聊天培训模式。如今,这些培训模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中。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出现,原有的校本培训模式有的已很难适应学校的发展,该如何构建实施新型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模式呢?

一、校本培训对象的变更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教师[2011]1号)文件。2013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教师[2013]6号)文件。

根据文件精神,大家仿佛约定俗成,习惯于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这种培训立足于自身、有益于本校,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这种培训范围的常态化,恰如青蛙“坐井观天”。后来,人们的目光渐远,逐渐把校本培训对象调整为“本校教师+外校教师”。这样,不但扩大了交流范围,也使更多的教师获得成长。

那么,校本培训的对象是不是仅此而已呢?当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形成“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认为:在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也可把学生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教学相长”,是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

培训对象的变更,促使我们构建校本研修新模式——“师生培训一体化”。通过师生一体化培训,可以实施这样几个转变:培训内容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培训组织形式由“固定地点、集体授课”向“室内外教室、实践”转变;培训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培训目标从教师发展向师生共同发展转变。

1.培训对象一体化

“培训对象一体化”是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同时学习、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可采用自主报名方式,组建教师培训“学术团队”,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纽带,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根据学校实情,合理安排集中培训时间,每月可定性活动2~4次。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当然,这种网络培训是有时间节点的,周期不宜太长,一般以1~2周为宜。

教师活动主要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圍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个重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观看教学光盘、课例研讨、课题研究、课件制作、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育叙事、教育沙龙”等多元化的校本研修活动。

学生活动依然围绕“学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个重点,主要采取网络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随堂检测”“课外拓展”三大环节,采用类似“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重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疑难与困惑开展活动,内容包括“板块学习”、“名师解疑”“专题讨论”“综合练习”“实践探究”等。当然,学生培训的课程科目要依据个人爱好,让他们自主选择。

2.主题培训一体化

“主题培训一体化”是指教师、学生在同一个内容、同一个主题下进行的校本培训。虽然培训内容、培训主题相同,但培训目标不同、培训层次不同、培训手段也会有差异。

创新理念是:把教师培训目标学习内容的形式策划为实施学生培训目标的学习内容,如此设计就可以同时实现显性教师培训目标和隐性学生培训目标。也就是说,把实施教师培训目标的过程策划为实施学生培训目标的学习内容。

例如,教师、学生培训的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内容是观看教学光盘。我们就选取同一课教材进行,让教师光看这一课的教学实录,围绕教学视频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诸如评课议课、案例修改,并从中获取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则安排观看由教师制作的本课教学微视频(微视频是教师培训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10~15的学习。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诸如新知识点学习、巩固运用、课外拓展等。

这种“主题培训一体化”,融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于培训中,为师生推开一扇崭新的校本培训之门。

3.组织形式一体化

“组织形式一体化”是指教师、学生培训组织形式大致相同,都以网络为载体,提供课程资源、平台支持、专家团队、教学管理、咨询答疑等全方位培训服务。倡导小班化学习,可根据培训者水平差异组班,也可分学科编班或按年级分班。通常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鼓励师生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等方面,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实施过程中,可举行培训启动仪式,师生共同制定个人发展或成长计划及相关的考核细则。统一配备班级辅导教师,负责本班的学科作业批改及评荐,负责编制班级简报,组织本班的辅导答疑及学科教学活动;负责督促本班学员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论坛交流;班级辅导教师要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及时梳理、反馈和点评,收集并整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同时建立相关的学员QQ群,利用QQ群发布通知,上传学习资料。借助网络完成培训任务,包括学习时限、作业完成、知识检测、学习感言等。最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颁发相应的合格证书。

三、校本培训结果的评价

校本培训结果的评价,要注意评价方式一体化。所谓“评价方式一体化”就是在师生培训评价过程中,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

一般情况下,培训考核要注意这几点:学员网络学习与相互研讨相结合、远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培训考核多数采用百分制,以网络平台资源中的五个模块学习情况的累计总分为评分标准,分学习时间、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论坛研讨五部分学习内容,累计达到60分作为培训合格的依据。学习时间界定、模块占分比例等,可依据培训目标灵活制定。

学期结束,学校可将师生校本培训成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细则或学生素质评价报告书中,作为师生学习成果的见证。

10.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十

1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目前信息传播速度迅猛,信息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已经从传统的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转变到开展信息资源化体系建设上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适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信息资源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满足广大读者对于网络信息资源使用需要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解决。具体说来,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信息组织缺乏较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我国高校图书馆以往都是选择的人工录入的方式来进行图书的索引,然而伴随着当前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量不断丰富,开展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就变得日益紧迫。从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自己的信息组织体系,但是各自之间的结构差异非常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许多高校图书馆尽管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但是也几乎只是局限于几所高校之中,购置外文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寥寥无几。即便是高校自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也往往因为宣传部李、检索程序复杂、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而使得难以有效实现建设的最初目标。

2.2 缺乏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个性化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仅有为数很少的几所高所的图书馆设置了“我的图书馆”系统,并且这一个性化系统的功能也还比较弱,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除此之外,相当比例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是依托本馆网站这一仅有的平台开展对外服务。诸如手机图书馆等渠道平台仅有个别高校的图书馆进行了开发。

2.3 信息共享发展速度跟不上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开展的。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普遍树立起了资源共享的理念,但是其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因素的制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资源限制等不能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力度较弱,所辐射的范围也不够广。即便是目前已经建设好的区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备之处,例如数据库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跨库检索问题,数据库标准化问题,以及共享平台简单,用户查找困难,一些数字资源只提供对基本信息的浏览,而不能够实现用户的使用等。信息共享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与建设同样艰巨,如果没有做好后续的维护更新工作,那么共享平台就有可能形同虚设,这样造成了各方面资源的浪费。

3 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3.1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管理

由于网络信息是以多样化的状态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制定统一的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实现各个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在网络信息资源体系的组织方面则应当制定统一的分类体系标准,从而有效的确保数据互换的通畅性;在联机联合编目方面则应当注重目录的标准化,从而为用户的统一检索路径的取得提供有效保障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施标准化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保证每一个用户的信息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标准化管理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提供保障。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体系所涉及到的内容众多而复杂,主要涉及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存储标准管理。

3.2 个性化服务不断完善,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应当是在面向广大普通用户、基础用户提供基本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保障的基础上,把网上服务的重点放在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上,即从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用户群中选择确定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核心用户,建立起与本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相匹配、适应并能促使用户感知价值同步提高的核心用户群,如高校的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课题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等个体或团体用户。目前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主要而向单个终端用户的,以一个内部网作为用户的信息内容需求模式正在增加。

3.3 建立高校信息共享建设

高校有着地域、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诸多优势,使各高校图书馆联盟成为可能。区内各高校图书馆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联盟的统筹规划,对于各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较为便利,对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发展规划也有着相当的优势。但是高校图书馆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及“求同存异共担风险”的理念,制定详细严格的联盟制度,各成员馆要签订相关协议,划分各馆投资的效益,使各成员馆积极参与进来。

4 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应当对这一课题给与充分的重视,深度挖掘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化、科学化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继而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晓光.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潘辉.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研究[J].晋图学刊,2011(03).

[3]傅敏.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06).

[4]熊元付.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

11.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支持平台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云计算;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250.73

作为一所参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审的技工院校,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就是集中大量的优秀的教学资源,供教师在课堂中随时可以调用,以便于辅助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近些年来,围绕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云计算”,看似及其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供应商构建一个庞大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按需求通过浏览器等软件来获取资源。

1 云计算的描述

云计算发源于搜索引擎平台,是互联网企业在创业阶段出于追去低成本高效能的考虑开发出的一种计算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的重要平台。

2 云计算的特点

(1)数据存储安全和可靠性。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2)对设备要求低和费用低廉。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3)通用扩展性强,具有高可扩展性和强大的数据共享功能。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4)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云计算的组件和整体构架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于网络中,同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而客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的访问,从而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

3 云计算的功能

“云计算”看似十分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虚拟环境,它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资源利用互联网作为桥梁连接在一起,供个人和企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管理和分享各自所需的资源,获取的资源可以是全球中的任何一个服务器或数据中心。在这样的云计算环境中,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3.1 提供“资源”——包括分布在全球数据中心的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服务供应商架设出全球化的数据存储中心,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可靠的安全性和最大程度保护用户的隐私。除此之外,它必须具备高效率、低成本、绿色环保功能。

3.2 资源配置动态化。云计算架构带来的好处就是灵活的扩展性,你的系统资源和需求的部署,其部署是随着需求来进行的。云计算的基础本身就是虚拟化,能够把单个的物理资源整合起来划分给更多的应用。

3.3 需求服务自动化。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

4 传统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网络教学资源库必须依托计算机网络来运行,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多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归类最后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各种多媒体素材和支持的教学系统。目前,虽然许多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4.1 资源数据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孤岛”、“数据坟墓”这些名词就是因为这样而产生,这样数据在共享、交换与更新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阻力,同时资源也会被重复地建设,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4.2 参与者兴趣不大。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仍主要以网络中心的管理人员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4.3 缺乏有效的管理。一味的往里面灌,但是实际资源库内容并不多,资源库在共享和使用上收到极大的限制。集中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模使得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大量用户集中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拥挤,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4 用户在使用的方式上较单一,缺乏交流和交互。这也是当前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4.5 完成任务式建设,持续性不强。有的学校建设资源库纯属为应付上级检查,对资源库建设我们要持续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让其为教学所用,让教师都参与进来。

5 云计算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云计算的出现,给现代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新的方法和要求。在云计算环境下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成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资源库建设必须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必须有放长眼光,使之能健康、持续发展。教学资源库应围绕支持教学为最终目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有目的、有步骤、重应用、敢创新的基本原则,既不荒废现有的资源,又要合理吸收新的思维、技术和创新意识,结合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先进架构思想和服务,大胆创新,建设优质、高效、科学的教学资源库。云计算中的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5.1 稳定、快速。整体运行稳定,并且对用户的需求能做快速反应,保证资源能及时为用户所使用。

5.2 数据资料分类清晰,规范。只有统一存储的格式,这样才能方便用户编辑和使用,不会造成资源的大量重复性建设。

5.3 保证资源在云端的安全性。云计算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会影响云计算在用户中的应用。

5.4 资源库操作平台界面友好清晰。云计算中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各自所需,并能在云端快速地进行操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库并借助云计算的思想和服务,构建属于自己的“私有云”,并与外部的“公共云”相连接。(2)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技术标准必须要合理、科学和统一。云技术要求未来的数据中心,不必再斥巨资打造庞大的机房,只需要花费很小即可拥有。在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的前提下,云计算环境必须要求数据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所以资源库的建设的规范性和严格的标准性是必须考虑的。可以从四个方面规范:一是在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上,必须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素材在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上进行标注,以便于快速查找和使用。参考国内颁布的元数据模型,提取一些最为普通的元素。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资源审读者的角度,对教育资源的列出评价标准,作为用户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资源库管理者的角度,明确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3)紧密结合现有互联网,实现共享范围的最大化。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资源配置的动态化特征,让教学人员可以自主、方便地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来,这样就解决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6 展望

作为二十一世纪出现的新兴的概念,云计算已经走过它的初级阶段,正迈着成熟的步子向我们走来。很多企业、学校都在开始涉及云服务,比如很多基于IE的浏览器都有云服务,可以将收藏夹以及浏览器设置保存在云上,保证数据不会丢失。但在云计算环境建设科学、高效的教学资源库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有理由相信,作为服务下一代网络的有力武器,云计算必然会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新.云计算在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

[2]房秉毅,张云勇.云计算网络虚拟化技术[J].研究与开发,2011,1.

[3]崔文,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2010,18.

上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下一篇:描写铅笔盒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