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

2024-07-23

《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共17篇)(共17篇)

1.《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 篇一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由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讲座,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我感觉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家风、家训”。还讲了“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典故。从中我知道了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家长要有信念,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营养。家长要把信念传下去,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这是任何物质条件都补偿不了的,比不上的。

于老师举了个例子我印象颇深,一个小孩子摔倒了,哇哇的哭个不停,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把孩子扶起来,边拍土边说“都怪这个破桌子把宝宝绊倒了”说着就去打桌子。这种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甚至每天上演。我们甚至都习以为常,都觉得这是哄小孩子的好方法。然而,于老师说,都是家长的这种行为教给了孩子不负责任,遇到问题推卸责任,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孩子长大后的各种问题根儿都在小时候的教育上。是我们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孩子这种推诿不负责任的态度。

还有关于“抱怨”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挫折遇到麻烦,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都怪……”“要不是……我早就……”殊不知这样的话孩子听多了也就学会了。抱怨是一种传染病,一个只会抱怨的孩子是会远离幸福的。抱怨无济于事,只会徒增烦恼,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整天怨声载道的人在一起。

这次讲座讲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对孩子考试成绩的期许。一般家长都会往高处期许,“下回考个第一”“下回超过……”而当于老师的女儿问她对她考试有什么期许时,于老师说了一个非常保守的分数,就是知道孩子肯定能考到的分数,以至于女儿非常不屑的说“都等于没说”。于老师说一个人能保底比一个人能掐尖儿重要的多。保底是雪中送炭,掐尖儿是锦上添花,没有花死不了,没有炭却绝不行。这又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于老师认为“要想让孩子在外面少受委屈就应该让他在家多受委屈”这跟我们平时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原来我们认为“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倾尽所能对他好”

正因为我们太过溺爱孩子,孩子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根本不知委屈为何物,而当他走出去,世界不会给他所有,他就会觉得委屈,而他也根本不具备这种抗搓的能力,以至于出现“轻生,跳楼”等问题。

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方面的讲座,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得,更好地教育孩子!

2.《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 篇二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 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特点, 使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一、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教师要把在教材中潜隐着的人格教育的内容挖掘出来,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

1. 挖掘主题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英语教材中, 编入了一些文学作品名篇, 这些名篇中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恰好是人格教育的好典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弱点与人格缺陷, 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 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她经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过程后, 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从而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产生情感的共鸣, 感悟人格的震撼。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还可以受到人格的反省。

2. 挖掘认同对象, 培养人生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 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绩卓著的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都是他们认同的对象, 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感召作用。在现行英语教材中, 身残志坚、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的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为黑人同胞的平等权利奋力抗争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都是既受学生认同, 又有辉煌人生成就的典范。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用这些具体、生动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真正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 对学生进行人生目标教育, 使学生学习有榜样, 前进有方向。

二、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格体验

新课标提出: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其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把英语教学和人格教育加以有机结合, 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外, 还要给予学生展示成功的平台, 处处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体验。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过去的传统教学中,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无形中钳制了学生的个性, 对培养健全人格无益。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也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人格体验。

1. 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因为动机和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选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要只教给学生英语知识, 还要重视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2. 发扬教学民主。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 大胆发言, 自由讨论, 从而充分展示个性, 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用情趣感染学生, 用教师的智慧唤醒学生人格, 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

3. 倡导小组合作。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 乐于获取外部信息, 不断拓宽自己的心理空间,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看作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让学生以多人为单位分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特别注意, 由于青年学生的荣辱意识敏感, 往往学困生在小组讨论完后, 也不积极回答问题, 所以得到肯定的总是优秀生, 久而久之, 学困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人格培养。只要教师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 创造师生、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的机会, 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人格体验。

4. 鼓励独到见解。

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 由于性格、情趣、爱好不同, 能力也有差异, 解读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自然不尽相同。为此, 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辩论、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问题解决、自主探究、课题研究等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试图把一些定论强加给学生, 必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很多, 我们要坚持启发诱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判断, 反对“标准答案”, 提倡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阐发独到见解, 从而引发其明理、体悟, 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心理和谐的人。心理和谐的人能坦诚面对自己的经历, 愿意投身生活、体验生活, 更遵从自己的兴趣、价值取向和需要。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它在健康人格中起着统领与调控作用。

3.《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 篇三

摘 要:中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进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从长远来看,中学教育关系到中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从当前看,也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中学教育;健全人格;重要保证

一、健全人格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抓教学是硬任务,健全人格是软任务;也有人认为,中学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只要把教学成绩搞上去,健全人格抓不抓无关紧要,这就忽视了德育的作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一个不重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个不掌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教师,也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

应试教育的怪圈模糊了人的双眼,把中学阶段学习知识片面化、符号化,所以才会有马加爵、刘海洋之类的人格缺陷者的出现。中学教育应以全面汲取知识营养,培育健全人格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努力。高尔基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二、学习知识是中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知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因为拥有知识而改变人生命运。从考上电影学院成为当代大师的张艺谋,到由矿工成为双博士后的毕思文,知识已经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学习知识,拓展崇高理想的飞翔翅膀;学习知识,夯实完美人格的深厚累积。

中学教育是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人生才会变得辉煌,才能为祖国这个大洋注入涓涓细流,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让祖国这艘巨轮一日千里,扬帆远航。

三、学习知识和培养健全人格相互渗透

鸟没有羽毛不能飞,中学生不学无术就实现不了理想。高尔基说:“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微;人缺少知识,头脑就会枯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交给学生一把钥匙,打开知识这所大门。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自我综合素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方能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个人的贡献。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健全人格培育的最佳时期。在今天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综观世界各国的中学教育无一不是把学习知识摆在优先地位。没有知识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杰弗逊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苏格拉底也说:“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事实证明,知识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和力量。

学习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必备条件,只有拥有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方能塑造高尚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所述,中学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学习知识相互渗透,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只有遵循教育方针,遵循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培育出新时代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篇四

阳城实验小学

(四)于柠漫

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我的感受很深,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很多缺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了解一种知识,不好爱好这种知识,爱好这种知识不生命如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我的学习就是一个活例子,我现在喜欢学习数学,已成为一种爱好,不用下太大力气也能学好,而语文和英语感觉学的枯燥无味,虽然也用力了但成绩总不太好,今后我学语文和英语要象数学一样,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相信一定会像数学一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取得好成绩。

我们平时要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余时间多做做手工、家务……慢慢培养我们的自立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训我们的适应社会能力,我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尊重老师,尊重别人,培养我们的团队能力。只有不断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才会使我们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还要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两个子“色难”,也就是说:“我们要孝敬家长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给家长们一个好脸色,不要和他们说话时动不动就急。和他们说话时要用一种和颜悦色、好话好说的心态去说。

5.《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篇五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 学教育更重要。 “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 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

6.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 篇六

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我们来看看。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1 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这是我刚刚观看完《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感触。

这是于丹老师为我们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中分成的四个主题分别是: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关于这四个主题,于丹老师都用了几个小故事来引导启发我们。其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深发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如果说每对别人发一次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灵上创伤一次,那我不知爸爸妈妈的心灵,是否已因我而遍体鳞伤,但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对我好,关心爱护我。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还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于丹老师为讲的这一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学习第一,所以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只要学习就行了。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一个好脸色看。可将来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

另一个重要的道理便是抵抗挫折。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她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2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 周六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

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二、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全天还难。简单的一个道理: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

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3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电视专题讲座,于丹老师就如何拟定孩子合理的人生目标,及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用实例的方法作了讲解。对于我们平常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不是家长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社会成员之一,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教育孩子,重在教他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楷模。家庭是一所没有硬件设施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从当前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现状看,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失,德育教育成为独生子女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学校携扶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之旅。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怎么写4 早上7:15,公共频道播出了于丹老师讲述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样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这段话出自于于丹老师,简洁有力的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应该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节目中的话来说,孝敬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在学习方面,首先我们要有兴趣。照样还是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开发。要知道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对孩子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孩子自己的潜能,如果孩子都变成了一种模式,那学习岂不是太单调了。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式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老师在听完讲的这些以后,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换换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师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一场大风暴,瓷砖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于丹老师的四岁的女儿都懂得哭是无能的表现,那我们为何还要在挫折面前只会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又返回到刚开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师更关心的那个问题“今天的孩子快乐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什么是一种生命快乐呢?”显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兴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辅导课,有好多好多的课外题。这些课程,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学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说。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于丹老师此次的讲座,主要分为四项内容:第一: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第二: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让正确引导教育。第三: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第四: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7.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刍议 篇七

一、营造温馨氛围, 树立服务理念

我们如今倡导的“体育课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理念中,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这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的基础。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教育者只有真正树立“教育即服务”, 主动自觉地为学生服务, 以学生的需要作为一切教育地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人格独立、主动追求真理地探索者。

前一段时间听过一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设计了形式及其多样的练习, 意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进行的十分顺利, 就在教学进行到关键环节时, 下堂课的老师所准备的呼拉圈放在了操场的旁边, 有调皮的学生马上就跑去“借”进了课堂, 面对听课老师的“众目睽睽”, 执教者愣了一下, 马上将呼拉圈也借了过来,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将呼拉圈插入到游戏之中, 孩子们马上就欢天喜地的融入了新的游戏规则中去了, 最后, 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的小朋友玩的很开心, 老是业很开心, 但是有个不听话的小朋友———呼拉圈来到了我们的游戏中间, 呼拉圈不听话, 我们的小朋友上课能不能学习它呢?学生齐呼“不能”!那老师还想请小朋友们安全的护送它回家吧, 好么?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收尾了。虽然课多了一些未知的内容, 但执教者得到的却是不约而同的掌声。这堂课虽增加了这样的“小插曲”, 但听课者却为执教者不泯的童心所感动, 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 他才会宽容学生的越轨, 才会迅速感受他们内心的需求, 才会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适时的服务。体育课堂也只有了这样卓越的老师, 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鼓励挑战困难, 帮助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 而是在日常劳动中, 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只有力量的辅助跟儿童的自尊感密布可分的时候, 他的劳动才能成为自愿的、诱人的劳动。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引导孩子探索, 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去体验发现知识的艰辛, 学生就不可能感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伟大, 就不可能从学习中获得尊严, 就不可能形成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的品质, 就不可能树立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 面对一个新的高度, 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 能否超越, 一目了然, 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 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 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 增强耐挫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这样,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注重群体交往, 培养团队精神

“把体育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一是、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从小就有意识地熟悉环境, 适应环境, 避免滋长孤独感和培养协作、谅解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是实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 学会准确而精炼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集体活动或小组合作时, 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交往的频率和水平, 每个成员应学会准确而精炼的表述自己对于某一件事、问题的看法。

(二) 尊重别人的发言

在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时, 所有成员都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尊重他人,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不仅要肯听, 更要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出的重点、问题。

(三) 尊重他人的感受

防止意气用事, 在合作学习时, 所有成员都要尊重他人, 注意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并随时调节, 保证交往的正常进行, 并力求在交往中培养感情, 增进友谊。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 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学生人格会更趋完美。

摘要:人格, 也称个性。把体育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事例, 对塑造学生独立、坚强、不断追求完美人格的起到积极作用。

8.初中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人格教育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优势

(一)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现代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以学习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更加注重的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优良人格为中心。初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历史教育本应是具有人性以及生活气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资料、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历史现象,让他们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正确的人格理念。

(二)初中生自身特殊性。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处于情感丰富的青春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乐于接受和了解新事物,随着初中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多,独立性也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同时,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自觉性更高,他们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而历史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通过历史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来影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历史的人格教育功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处于哪种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教育价值,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内容丰富生动,容易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初中生学习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让他们透过历史对现实进行思考与感悟,总结过去的经验,吸收借鉴前人的智慧,激励自己克服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优势,能够非常有效地发挥出其人格教育功能。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

(一)创新教学方法。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一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讲到底,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学生的创造性与好奇心一点点地被扼杀。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目前良好的教学条件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如果林则徐没有禁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西安事变”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历史剧进行表演;以“如何帮助罗斯福让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为题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利用这些办法来让教材中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动”起来。经过笔者实践说明,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展开历史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在独立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人格体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健全优良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二)重构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很多中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指标,学生分数高就代表教师教得好、学生学习能力强,这样的标准恰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必须要进行重新定位,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良人格,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一味地注重考试分数,失去了历史的育人功能。

重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评价的标准与方法必须要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情感以及人格等。我们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情景测试、成长记录或者辩论、表演、答辩等方式来灵活进行,力求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

(三)挖掘教材资源。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丰富素材,领悟历史教材中的精神实质,并对学生展开全面深刻的人格教育。

首先,要教会学生志存高远,积极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让学生对人生价值有追求,对国家、民族能担负责任。例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等,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珍贵素材。其次,要教会学生勇敢追求真理,乐于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周恩来与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探求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良方,并为此奋斗终生,最终成为一代伟人。通过这些人物对真理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真理、乐于探索的情感。最后,要教会学生坚强不屈、努力拼搏。人生中挑战无处不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例如司马迁身受腐刑,面对流言,却依旧一心抱着“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信念,最终完成了《史记》。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后,依旧没有放弃,最终研制出钨丝灯泡。通过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讲解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努力拼搏、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资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进行人格教育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影响,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代碧.初中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J].读与写,2012(03):20.

9.《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篇九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作为五十五个孩子的老师,我曾自负地认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各种“标签”贴于孩子身上,诸如“乖巧懂事”“懒散邋遢”“纪律性差”“积极进取”等,并且自鸣得意,以为那便是对某个儿童或是群体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认知。比如,一个男孩时常在课堂上发出怪异的声音、上课时还离开座位走来走去,那自然是纪律性极差了;那个女孩见到陌生人就躲到墙角,自然是十分胆小羞怯;那个男孩总是把文具弄得乱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没有养成良好的收纳、整理习惯……其实,那正是“脱离整个旋律来理解单个音符的意义”,仿佛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他认为,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因为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或许这一点我尚可以感到欣慰。毕竟,与自己孩子的接触十分亲密,他们成长的点滴都看在眼、记在心。面对自家孩子,或许稍微能够从整体与统一的视角来看待。而面对班里的几十个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班里有一个孩子,时常丢三落四,不是把试卷落在家里,就是把文具盒遗忘在书桌前,或是把作业本忘在茶几上。他的妈妈隔三差五就要来学校为他送东西。孩子妈妈为此很是苦恼,她问我,为什么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时候,越是给她“添乱”?而我也只能给出“帮助孩子养成收拾文具的好习惯”这样的建议,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妈妈忙前忙后时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为什么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问题”?是不是孩子敏锐地感知到了大人对他的关注减少、关爱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烦”的方式引起家长的关注?作为家长,最该做的,或许不是一次次为孩子“灭火”,而是用温暖的语言与充满爱意的行动告诉孩子,我们一直很爱你,一直在关注你。作为老师,也不能仅仅双手掐腰,目光严厉,批评与恐吓,而应试着走近孩子的心,听听那里的声音,触摸那里的律动,或许那样,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文中提到,在儿童教育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做出恶毒的断语。而这,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伴随恶毒的断语,往往还有“适当的惩罚”。如此一来,不仅没能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与焦虑,反而将孩子推向了对立面,与“问题”为伍,共同为难孩子,让困难与焦虑持续递增。

我们时常抱怨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却很少反思为什么。“只有当一个儿童面临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境,而且又没有人指导,他只能独自挣扎着去应付时,这种恶劣的行为才会出现。”身为孩子的父母或是老师,在孩子遇见成长的阻力,迫切需要专业的指导、宽容与爱时,我们为何让他独当一面,为何不与他分担如此的重任?甚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那些孩子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是我们这些打着爱与专业旗帜的大人人为设置的?

10.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篇十

现在越发觉得很多问题自己懂得太晚,转念一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任我怎样追悔都无法重来,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使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走进孩子和学生的内心,然后一路阳光!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姿态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们一样的高度,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才能精准的`进行我们理想的教育。作为成人我们有生活的经历和经历过后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学习和行事。这样以来孩子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的,于是我们便容易“愤怒”,由此带来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原来犯了好多的错误,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现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 有些一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到学校来,原来给家长支招就是“强制”到校,慢慢就习惯了。学习之后,才发现孩子上学时竟然会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如若失败他们会失去信心……,解决的办法是家长、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寻求帮助。

2. 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有生理缺陷的;管教过于严厉,缺少关爱的;被溺爱的。以后工作过程中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力争用自己的努力,避免问题的发生。

3. 面对自卑的孩子,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自立;面对过分雄心的孩子同样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这样也能避免许多悲剧的上演。 …… 再次,任何理论要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生机无限。有幸结识“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他给了我全新的理念,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视角,也给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这些对以后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指导,我也要在工作中灵活的加以运用,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以求更好的服务与孩子们的成长。

11.人格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水乳之契 篇十一

关键词:人格教育;语文教育;弟子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然而伴随而来的也有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界对于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一标准,是语文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人文素养的发展,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性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对人格教育的漠视,使得当前中学生人格面临危机。因此,加强我国中学生人格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弟子规》作为弘扬儒家伦理精神的民间教科书,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仅有1080个字,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弟子规》融入了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也是现代社会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重要的参考教材,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说到人格教育,我们有必要对“人格”一词下一个定义。从伦理学讲,“人格”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在这里,人格的“格”字,用得非常确切。 “格”,是明辨,探求;例如,格物,《大学》讲:“致知在格物。”《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告诫所有的学生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住,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定明白它的真义。

格是纠正,例如《论语·为政》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弟子规》中也说到:“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里是讲说话要改掉一些不良的语言,《弟子规》中提出了一些君子的准则,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弟子规》,让学生的语言、行为都效仿圣贤人,久而久之,那种圣贤的风范就慢慢表露出来,健全的人格也就能慢慢形成。

人活在社会上,必须注重人际交往。《弟子规》在这一方面也有相关的论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虽然说《弟子规》是蒙学教材,但对于当代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仍然适用。“做人”是《弟子规》的重要内容,从《弟子规》中可以体会到“和”是中国古代做人的重要原则。

解决当代中学生人格问题的根基在教学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因此,如何通过构建《弟子规》学校特色课堂,抓住课程改革契机,找准切入点,最终达到提升中学生人格的目的呢?

一、要认真纳入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前,在广东、河北、辽宁等地区,一些中学已经开设了《弟子规》这门课程。任何一门课程只有真正纳入教学计划并做出具体的相关规定,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

二、教学中贯穿《弟子规》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有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弟子规》讲解,那么教师就要把握住机会,将《弟子规》融入其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时刻不忘《弟子规》。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老王》,课文的主人公老王十分善良。现代的社会需要这种优秀品质,教师可以结合“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善良的温暖和重要性。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语文学科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为自己的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从而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的那样:“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此外,教师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时刻牢记《弟子规》的训诫是有帮助的。教育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教师品德言行的示范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当今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弟子规》是人格教育的佳作,语文是基础而重要的工具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将《弟子规》融入语文教学中,让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交融,势必会收到非一般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I].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2] 刘余莉.弟子规.大道至简.微言大义[J].下一代.2011(1):16-17.

12.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关系之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教育,学生

“学会做事先学做人, 成才先成人”。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渗透人格教育内容, 体育课也不例外, 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 感知更具体, 体验更直接、更亲切、更有人情味, 有更多的机会释放、展示学生的个性等。

一、体育教师要构建一个适宜在体育教学中操作的人格教育框架

在体育教学中究竟可以融入那些人格教育的内容, 具体内容怎样“嫁接”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实施人格教育的专题计划, 应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需根据体育教学本身的“承载力”, 由于不同体育项目适宜“载”的内容不同, 如耐久跑承载意志力、自信心的培养较好, 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育游戏讲求公平、公正、协调一致、灵活创新, 承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和诚实美德的培养较好;集体舞、校园舞的互动性, 轻松愉快、节奏鲜明使练习氛围轻松活泼, 舞伴轮流换位增加了学生沟通的机会, 使学生能尽情的释放自己的青春热情, 坦诚交往、真诚欣赏别人, 载大方优雅气质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培养较好。所以各年级人格教育的目标应兼顾学校专题计划中该年级的内容和相应的体育项目。构建起相对稳定的框架, 对平常的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减少了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格教育

1、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积极心态

首先, 通过各种方法使大家明确体育课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实践能力, 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必备条件, 是在校期间能够精力旺盛学习文化课的良好保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社会多作贡献。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来的,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在课堂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高组织教学的艺术性, 善于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个美好的体验, 一个成功的感觉, 一个自信的信念, 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一个中肯、善意的批评和劝告, 一个诚心诚意的欣赏, 一个真心真意的祝福, 一次次无私的帮助等。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用心, 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教师要善于主导和引导

(1) 教师垂范性的主导

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高尚的人格, 做到为人师表,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勤奋好学, 教师就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要求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 教师就必须敬业乐群, 不搬弄是非, 不勾心斗角;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教师就必须言而有信, 诚实做人, 踏实做事等。做到与学生一起成长,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2) 教师要善于正面引导

抓住课堂上或学校内发生的事为素材, 正确地、及时地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有正确而具体的感知,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直与邪恶到等的能力, 知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什么, 而不应做什么。要用实际行动来逐渐强化思想意识,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再到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自觉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遵守课堂常规,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爱憎分明的, 敢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良好个性。

对课堂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当事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愿意重复其行为,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 而对其它学生起到楷模和鞭策作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总结和反省, 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对那些不务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 教师要经常提醒他们;对那些拉帮结派、凌驾于别人之上、欺压他人或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者要敢于批评指正,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正气。让学生明白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人人都有言论自由, 但作为学生你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说话, 因为这会影响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讲, 又如上体育课学生有使用学校体育器材的权利, 领取器材、合理使用器材、爱护器材就是应尽的义务, 人为损坏必须赔偿。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能够遵守社会规则的社会人。

3、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

《论语》中说:“一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说经常反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要求学生从遵守课堂常规、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班级学风、课堂好人好事等方面做好周总结、月总结和学期总结, 这样的总结可以结合日记和周记来完成。体育老师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点滴进步, 一点点的小进步, 累积起来就会是大进步, 使其逐渐内化并形成的良好习惯。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人格教育的目标不能牵强附会, 讲空洞的大道理, 只能从属于体育教学活动, 千万不可主次不分, 或者是主次颠倒, 为实施人格教育而教学。只有把体育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才能根据不同的情景, 融入相应的人格教育的内容。如果上不好课, 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 谈何人格教育。

2、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宁小勿大, 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 不要指望体育教学或学校教育能解决所有问题。体育教学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局限性, 关键是如何去把握可行性, 尽量挖掘体育教学中非技术技能的因素且运用好。

13.《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篇十三

————读《动机与人格》有感

“我究竟想要什么”,这是前段时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解:你既然已经选择读研,难道你还不知道要什么?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热面临着和我同样的困然,事实之一是当我把“我想要什么”作为个性写在自己的校内网上时,出乎意料的有很多朋友跟帖,大家都很有感触的说“是啊,我想要什么呢?”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或者一句话而对自己之前的信念发生动摇,这不是坚定不坚定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挖掘自己最根本的需求,很多人或许会说“缺什么就需要什么呗!”不错的,可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上的缺乏,比如我的众多朋友的跟帖中,也不乏有人说“我想要钱”“我想要好工作”、、、、、、这就是根据之前说的,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得出的结果,可是也正是这样的需求使得我们往往会不断的处于迷茫状态,因为毕竟钱、工作等从本质上讲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我们根本需求的工具,但这个根本的需求是什么呢,很少有人能理智的进行自我挖掘,我也是如此,因此我拿起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期盼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自我需求。

作者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书26页中马斯洛提到“欲望是一种概念的引申。也就是说,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密要的研究。”在这里,欲望也就是动机的引申,动机即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我们说,只强调行为内在动力的动机观点把动机问题过于简单化。这些内在动力若不与行为目标相联系,它只能是盲目的、单薄的,从而不能构成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人们只有在对外在的刺激物、目标、诱因等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调动其内在的力量,努力去实现它。行为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好好研究研究,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即目的。动机越强

烈,潜能就会挖掘的越深。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贫苦大学生鹏钢,为什么能去拉板车,为什么能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苦日子,是这种强烈的动机激发了他的潜能。很多人才都是这样造就的,所以说苦难对人有时候是财富,关键是你怎么来看待苦难,怎样利用困难。我们的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早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我们智慧的祖辈们就有了关于积极面对苦难的励志名言,流传至今,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多少年来,这些警示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着自己那单纯而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在苦难中成长、成功,但是目标本身远比通向这些目标的条条道路更具普遍性,因为这些道路是由特定的文化局部决定的。以自尊心为例,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靠成为好猎手来满足自尊心,而在另一个社会里,却要靠当一个伟大的医生。因此,如果我们从根本上考虑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个人想要成为好猎手的欲望与那个人想要成为好医生的欲望有着同样的原动力和根本目的。同样,对于鹏钢来说,读大学无非是一种满足动机的途径,而他的原动力或根本目的那就有待进一步研究了,这是由特定的文化局部决定的。这个欲望或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现出来。

在郭冬临的小品“男子汉大丈夫”后“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盛行起来,在马斯洛的眼中,冲动究竟是什么呢?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冲动是—个分离的存在,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没有内在的联系,甚至与其他本我冲动也没有联系。杜威的论点是,成年人的所有冲动,至少特有的冲动,是与现实结合,并且受现实影响的。一句话,这就等于主张根本没有本我冲动。言外之意就是,假如有本我冲功,那么它们在本质是病态的,而非健康的。

马斯洛也提到“这些幻想冲动究竟是疾病或退化的证据,还是健康人最内在的精髓的展现?”一个问题是,如果是一个纯真婴儿存在幻想冲动很正常,不论冲动后的行为多么怪异,那只能算是他了解这个世界的开始,做出什么都不为过。我们可以悉心教导,慢慢引导他,直到他的行为为现实世界所接受,即培养成一个正常人。而成年人幻想冲动后的行为多半被我们看成是病态的。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眼中的“病人”可以用婴儿治疗法,把他看成婴儿的纯真即本我的显露,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他,悉心教导,慢慢引导,使他慢慢转化为“健康人”为社会所接受。

当然谈到马斯洛,就不得不提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分别概括如下: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即饿,渴和睡眠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即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归属和爱的需要,即对友谊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即一种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一种人的潜能得以完全的发挥。并且,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其他更高一级的需要就会出现了,而且后者起着指导作用。

自我实现人则提出: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受自己,能够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自我实现的人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尊重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自我实现的人比普通人更少受社会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愿望,比大多数人压抑较少而自然表达较多,受自己做人原则懂得支配,而不是受制于社会规则;自我实现的人具有创造性,这里所说的创造是完成一项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如一个自我实现的商人能够相处聪明的办法改进经营;自我实现的人朋友很少,但他们的友谊却深厚而有益;自我实现的人愿意离群索居,总是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看待他的生活经历;自我实现的人都会经常拥有自己的高峰体验。显然,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更适合我们正常人的世界,对人类本身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马斯洛自己所认为,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健康人而不是严重的患者身上,就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使我们知道: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而马斯洛的学说,正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它们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1、对应生理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企业方面则要注意员工收入的提高、休假、各种福利及身体保健方面的设施。

2、对应安全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职位的保障和意外事故的防止。企业要有雇用保证,建立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及意外保险制度等。

3、对应社交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内的和谐,企业要通过建立协谈制度、利润分配制度、互助金制度、教育训练制度及成立各种业余的协会等。

4、对应尊重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及与他人相对的薪水高低。企业要通过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选拔制度及各种员工参与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对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追求的是能发展个人特长和才华的组织环境,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要通过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手段,为员工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活动的舞台。

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做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既然五个层次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找出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比如,为了满足职工的生理需要,就应采用适当增加薪酬、改善劳动条件、创办各种福利事业等措施,以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吃、穿、住和婚姻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又比如,当自我实现需要占主导地位时,人们就会把自己的创造性热情融汇到他们的工作中去。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管理者就应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会有着允许进行创新的领域,每个人都应具有创造性。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力、技术和潜力,允许他们发展和使用具有创造性或革新精神的方法,以便为个人成长、成就和提升提供保证。对有成绩者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要注意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在一个企业内员工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个人能力不同,这就决定了企业员工的需要不会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年轻的员工来说,爱情和友谊的需要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对知识型人才来说,受到重视和尊重、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往往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主管人员,了解这种情况十分重要,因为,有些人对社交的需要比尊重的需要更为重要一些;有些人对某些生理需要也许要求多些,金钱仅仅是激励他们的一种东西而已。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方法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应用该理论时,也应该看到,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

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这种特别的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要盲目照搬该理论。

14.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篇十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梁雪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术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细致认真、乐于体验生活、接近社会实际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手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法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体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所以,学校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基地,其改革就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一些浅见。

一、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制造统一零件,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有所不同。应在了解学生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了解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规律和信息加工的活动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直接经验基础上直接引入,又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结合学科知识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建构。因为人的共性是在个性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寻求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美术材料来表达事物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上所能接受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了解儿童美术的一些普遍和明显的特征,感受其中一些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特殊身心状况与令人愉快的学习条件相“匹配”,才能使学生有所获得,也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安排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背离真实比例,色彩强调夸张,根据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教师应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愉快思想和感情。教学要着眼于审美体验,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表达性的语言,具备看到事物后有准确恰当描述的描述能力,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并尝试对个人作品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口齿伶俐地就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应该尊重那些擅长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幻想的学生,若忽略这些差别则会出现拙劣的教学,并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产生消极的体验,使人格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压制其实现自我的潜能。

二、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集体程度的外界指导在美术教学中影响最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师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据学者分析,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习内容不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经过选择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发现连锁知识的情境,通过感知和记忆储存把握对象的活动方式,以丰富多样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有价值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甚至运用最迅捷的直觉思考、运用抽象思考、跳跃性思维,展开改造、重组、概括、提炼,重新形成全新形象的想象,寻找捷径和解决策略,以发现其中隐含的重要知识特性。

㈢教学应均衡而有连贯性,选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以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并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表达一种个人的选择并获得尊重自己选择的体验,可选开放式的学习活动,采取发现教学法,创设平等、民主、尊重、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和审美要素来养成审美心理习惯。

有位教师曾特意安排了一次美术活动课。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动眼、动手、动脑、动心。从活动到激动到思考到创造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需要一个引导转换的过程。为开拓学生接触生活的渠道,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公共的地方要爱惜,讨论生活公约与休闲设施安排,结合三年级《上学路上见到的景物》一课,设计制作一个合理、安定、方便、舒适、设施齐全,符合时代要求,受大家欢迎、喜爱的社区环境,然后,分以下几步对学生进行指导:

1、请学生观察回家路上所有的服务便民生活娱乐设施,研究其合理性与欠缺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运用互相学习与引导的方式进行,去其他好朋友家拜访、参观,寻求多方面建议、改进方法和好的措施。

3、综合各方面意见,本着为人服务的原则,选择社区应有的设施,设计勾画社区蓝图,补充内部设备:游乐场、篮球场、电影院、艺术画廊、社区义务服务站、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旧物展卖站、养老服务站、健身房、喷水池、雕塑、桌椅、花草、公园大门、公共垃圾桶、垃圾分类回收站、海报招贴站等。

4、用废弃物动手制作社区环境,提倡互相协作,呈现别人所没有见过的新形象、新面貌。推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如用毛线、棉花做冰淇淋,用易拉罐做车轮,用陶泥做建筑,用塑料绳做喷水池,用饮料瓶做邮筒,用照片底板做电影院等。

5、为社区起个令人快乐的名字。

6、为社区商店交易选一种非金钱的特殊交易方法。

7、为社区服务中心枢纽站制定管理规则。

8、为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艺术画廊等提出合理建议。

这种课堂以外的知识延伸,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通过自由活动、拜访与调查收集信息,进行自由联想;然后进行信息加工,综合多方意见,进行优化选择,归纳设计方案。最后自由选择制作方法,完成自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从具体制作中去学习体验。美育教育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感知力 想象力 理解力

引发动机 个体探求 集体研究 主体体验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归纳问题 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观察调查 综合判断 联想创造 归纳概括 美术教育图

学生在创造中通过娴熟地利用工具和技法,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通过不同媒介创造作品,在解决视觉问题的同时,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选择技法、材料,提高表现力,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空间已经远远超过了课堂上的40分钟。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对于能够离开教室的题材,学生显得相当的兴奋,感觉到自由、新鲜、激动,他们是完全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独立学习。初步尝试空间设计,体会环境合理利用空间的必要,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些反省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很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创作,尝试体验各种创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对培养自学精神,提高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等审美能力都有好处。

三、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创造的艺术品是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的产物,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学生把它看作一种自我的拓展,并因此学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集各种启发创作思考的策略,有计划地激发并鼓励孩子去创造去想象,促进其思考的成熟。当然,并不是每一节美术课都能发挥创造力,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次一种,可加以融合应用,针对学生的特征需要,发挥最大潜能,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训练直觉的判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生动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在内容安排上课外应是课内的补充、延伸、拓宽、提高,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志向、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一年级《节日的服装》一课中,为了减少学生画人物时的畏难情绪和受挫感,教师可以借鉴一些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尝试改变教学内容,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喜欢的个性服装,课题取名《我的新服装》。

⑴展示学生以前画的人物作品,大家观察后提出改进意见,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 将要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做游戏:①大家透过投影仪的光照,来玩一个光和影子的游戏,感受光与影子的关系。请在投影仪前做几个手、脚、身体的动作。大家一起动,展开讨论。影子概括了人的形体动作,清晰简练;影子直观表达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②讨论回忆:在太阳下影子活动的景象,根据太阳的高度会出现长短不同的影子。

⑶你选用哪些最直接的方法设计纸人型:①把纸贴墙上,直接站在纸前,摆好自己满意的动作,然后请合作者沿轮廓描画下来。②透过玻璃勾出人型。③站在阳光下,将纸铺在地上,人站在纸前,光景投在纸上,然后人做出各种姿势,摆好满意的动作,取影子人型。④ 利用投影仪或照明灯的光束取影子人型。⑤可两排人之间拉一块布,被灯光照射,一组人随音乐旋律舞动姿势定位后,另一组人描画幕布影像,换组再重复上述活动。⑷请各小组结合,选择一下用什么方法在纸上画出姿态生动的人型。然后勾画出自己想要的人型,并剪下来。教师出示图片:活泼健康的各族小朋友,穿上干净、鲜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多么高兴。仔细观察,服饰的结构形式近似圆、方、三角形、梯形等。服装样式大方、舒适。装饰纹样、花色,具有民族特色。

⑸装饰人型,给人型穿上有特点的衣服。选择仿古装的设计、自由宽松的现代休闲装束、想象中太空服、新鲜独创的未来装、理想中的新人类装、强调自我表现的服装以及节日或表演用的表现装等,创设你自己独特的只属于你喜欢的色彩和样式。

⑹选择制作材料:衣服、布料、彩纸、颜料、塑料、树叶、丝带、毛线、棉花、瓦棱纸、丝绸、纱、锡箔、窗纱、易拉罐、泡沫等。

⑺试着自己搭配色彩,感受色彩给人带来的愉快。

⑻讨论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并讨论出制作时应注意的方面:①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变废为宝。②注意制作时材料间的遮挡关系。③发挥每个同学的能量,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集体合作。④提供互助友爱。⑤有创造性,与众不同,搭配新发型、手饰、草帽等。⑥保持环境卫生。

⑼制作后用纸板装订使人型站立展示,大家观赏评价各自的作品,谈感受,提合理建议,各自整理修饰。

⑽自己设计的新形象取名,让学生自己介绍新形象名字的由来,讲设计构思象征意义,希望将自己装扮成什么样的人。讨论这些作品可以拿到什么场合运用,帮忙选择一下。

⑾想象还可以用影子的效果做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创作这样的主题。这节课的尝试,主要是进行与生活相关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与价值体现,它贯穿了美术课知识,还包括了许多自然、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并联系社会实际,让孩子思考将来如何面对生活。体验选择这种优化过程,只因学习是为了生活,学生在制作中将对采用各种材质贴画的艺术特色有更多的理解。当然学生不会讲出什么艺术道理。但是,培养他们有目的地追求自己理解的美感形式则是可以做到的。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可以使学生尝试和体验到各种材料粘贴制作的乐趣;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敢于打破定势来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想,能培养灵活、独创的创造思维品质。这节课学生不仅体验了创作活动,还对作品有了理性的认识、思考,并就作品进行了交流,由此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鼓励主动自发的探求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美术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面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应鼓励学生研究实际的问题,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应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新的尝试有更宽松的谅解态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内容,内容难度要合理,不统一设置并放宽要求。还应适当补充课业内容,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来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五、改变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多方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语言取向,另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身体和运动取向,还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视觉取向等等。因此,对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使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去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个性张扬应予以高度评价,不像其他学科,这里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最为宝贵的是发现、挖掘学生观点中的差异。评价中应该多加鼓励,特别要鼓励在个性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等不同评价方法。其中互评就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它能使学生洞察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丰富本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上述方法,不论采取哪种,都要积极向上,尊重他人,严格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作品技能技巧的表现是否充足,作品细节表现方式的选择程度。

(二)自我体验的程度,间接或直接地表达自我。

(三)通过自主学习,在作品中面对自己的经验所表现出的:

1、体验他人的需要,对社会家庭的观注,参与群体制作,对于各种文化的欣赏提高;

2、对美术语言元素的美感体验及表现,线条、色彩、形体、纹理和装饰感受;

3、是否有与众不同敢于探索的表现方式,有无新发明、新表现,有无竞争力,能否积极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审美能力。

把个别同学在思考和表现上的新进展作为范例,在全班加以宣扬;将个人成果作为集体财富,促进更新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在良性循环中使大家共同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教师应强调全体学生的能力是否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否做到了相互努力协作,共同提高。

美术教学课业安排应有跨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使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文化传承的同时,集实践、创造、自主、趣味、发展、社会性于一体,把它构建成一种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

教学创新是实践的前期阶段,经教师严密思考组织起来的教学,使“教”与“学”产生默契,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心情。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全新形象。提倡学生展开幻想,大胆联想,发展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求异创新,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地向成功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健全快乐的孩子”。

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中]滕守尧著 《审美心理描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5.《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 观后感 篇十五

ISBN:978-7-303-07725-0

作者:教育部师范司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名人堂

程红兵, 1961年生于厦门,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工会副主席, 上海市“浦东新区程红兵语文教师培训基地”负责人,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箴言集粹

“作为校长应该:少一点应酬, 多一些服务;少一点高谈, 多一些实干;少一点浮躁, 多一些思考;少一点指责, 多一些反省。”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是从;只唯思想, 只信真理, 只讲求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民族的发展。”

“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 让每一位建平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

藏书柜

出版《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教师的人格魅力》《创新思维与作文》《中学生怎样写科研小论文》《走近澳大利亚教育》《高中现代文阅读技术分析与训练》《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心听校园》等8部著作, 主编《探索有生命力的教育》等9部著作。

深阅读

读了《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一书, 使我深深体会到他的智慧和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 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对学生的热诚关爱。《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我将以程红兵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 嘉言懿行, 博文精思。为师者, 励志当先;为师者, 首在树德;为师者, 教法为要。争取在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更多地释放爱心, 多读书, 读好书, 放开视野, 拓展自己的方方面面, 不断增长自己教书育人的才干和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努力争先。

16.谈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 人格 人格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45-02

一、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富有挑战性而又充满机遇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应试教育惯性影响下,在“一考定前途”的压力与现实中不公平竞争等现象的面前,许多青少年表现出了极度的困惑。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做法,这些将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培育带来严重的灾难。时代呼唤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应肩负起它应尽的历史重任。

二、中学语文人格教育概述

(一)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人的素质状况,主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心理素质,形成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及创造人格的内在统一的社会活动。这种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自主自我内化。所谓教育者的引导,是指教育者把主观意识和外部环境的价值倾向传授给学生的活动。教育者的引导必须是以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与人格尊严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追求成功并增加自我完善的价值感,不是“命令”或“奴役”。

2. 语文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人格教育,是指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富于人文底蕴的创造性品质,塑造学生健全品格的教育活动。这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陶行知提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语文人格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铺路。

(二)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1. 社会发展需要语文人格教育

注重素质、追求创新、强调和谐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新《大纲》中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以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进行人格教育。

2.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作为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用人格教育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重知识、轻育人

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想方设法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自身教学的终级目标。在这种只注重结果、不重视思维过程的方式下,由于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师生之间对于精神的陶冶性质受到了忽略,联结师生的只是知识,而把作为完整的精神主体的人格抛在了一边,语文学习也就成了割裂开来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传授与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训练。

(二)重程序、轻情感

文学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课是不能有模式的,它必是开放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实际上要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讨的模式,必须要有知识上的拓展与延伸,真情体验与交流。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课堂上所借助的各种组织方式应该是锦上添花,不应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中的迷人世界,调动学生的心理机制,如果不能做到,那么再精彩的演示也掩盖不了教学上的苍白和无力。

四、提高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师人格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可见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何等的重要。

1. 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语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2. 好学不倦,富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为教师知识的影响力。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也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必须用丰富的知识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可谓聪明过人,然而他的体会却是:“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志于学才能好学不倦,志学是好学之动力保障。因此,教师应该勤奋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人格教育的素材

1.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教材中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随着教学进程,将文学课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关爱社会、关注苍生的高尚情操,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优秀人物的典范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

2. 重点分析文学形象,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通过学习邹忌与徐公比美、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从而学习这种能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正视自己不足的宽大胸襟,以及齐王纳谏,种种表现的分析解读,让学生明白。最后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点评现象: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正视自己,不愿承担等,如做错事只知道怪别人,而不知道从自身找错误等。借助人物形象的分析,教会学生关注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突出以人为本,将语文人格教育与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人格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中学生的实际,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l] 郑 雪.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学苑出版社,2000.

[5] 金 辉.人格理论与教师人格心理[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17.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十七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上一篇:主题班会记录:制定班规方案下一篇:县妇联关于加强建立完善长效机制阶段工作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