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02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共14篇)

1.《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

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2.《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游戏在课堂上的运用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的记忆, 强化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利用游戏导入教学,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精力, 进入课堂。游戏的运用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生自然过渡到课堂的知识讲解中。这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在玩乐中学习的目的。例如上指法课时, 如果一上课教师便照本宣科地讲解如何掌握手指分工, 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的一个小游戏, 组织开展比赛, 让学生根据字母的下落情况, 按下相应的键击落屏幕中的字母, 准确性越高, 分数越高, 让学生在比赛的欢乐气氛中探索指法技巧。之后, 教师引出正确指法, 学生就可以愉快地接受了。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 不仅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而且能够快乐地学习。

2. 利用游戏巩固练习,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由于学生对枯燥的练习会产生厌倦的心理, 游戏的动态性和画面性特点能够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 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饱满的热情, 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的鼠标操作中, 为了加强鼠标运用的灵活性, 往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 单调的操作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教师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好玩的天性, 挑选一些有利于鼠标操作的网页游戏, 如“拼图”“射击”“打老鼠”等。以趣味游戏为载体,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 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 并能够在游戏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此外, 教师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技能, 例如运用“连连看”这个游戏在学生中开展竞赛, 在竞赛的同时, 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鼠标操作的练习。这些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摆脱了“填鸭式”的接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过动手实践, 实现寓教于乐。

3.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使课堂更富有情趣

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在直观化和形象化中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起原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对知识的纵横比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利用游戏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迎合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 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在故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探索。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 设计出一个以游戏为串联的故事情境。片段式的游戏主要起着衔接故事的作用, 使故事更加完整和具体。学生在探索中完成游戏, 保证故事的进行。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调动知识点, 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加强知识点的联系。这样,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故事”任务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游戏在兴趣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法在教室内往往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 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和有限的教室场地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想突破这种束缚, 教师需要开展课外游戏活动来巩固课堂知识。与课内的游戏教学相比, 课外兴趣活动的形式更丰富也更灵活,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开展益智游戏竞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益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是学生获取经验、发散思维的途径, 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益智游戏竞赛活动, 一方面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愤怒的小鸟”是学生熟悉的益智游戏, 该游戏中小鸟以自身为弹射武器, 报复猪头, 摧毁城堡, 取得金蛋, 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包含着诸多知识内涵。如小鸟的弹出力度和角度均由游戏者使用鼠标控制, 对鼠标的运用有很高的要求;另外, 被弹出的小鸟会留下弹射痕迹, 游戏者可以根据上一次的发射情况来作出调整, 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个基于物理抛体运动规律的益智游戏, 需要技巧和智力的共同参与, 而这一过程则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技能, 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2. 发掘益智游戏的教育特性, 凸显课外活动的特色

益智游戏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巩固学生的技能, 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益智游戏中感受生活, 获得生活哲理。我们仍以“愤怒的小鸟”这一游戏为例, 简单的游戏中却包含了非常宝贵的人生哲理:鸟再小也可以当作武器发射——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天生我材必有用;分数与鸟的数量和大小无关, 技术才是王道——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利益最大化;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最有意思的是隐藏的关卡——人生的精彩需要主动去挖掘;射的位置不同, 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目标很重要, 不然是做无用功。这些看似简单的人生哲理却往往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教师应在趣味活动中向学生讲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从而将技术操作的学习上升到素质培养上。

三、游戏在教学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最基本的特点是娱乐性,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容易上瘾, 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呢?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本着“正确引导, 合理控制, 有效选择”的基本原则, 就能够避免游戏教学的弊端。

1. 正确引导

正确引导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发挥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表扬先进, 指出不足, 正确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 合理控制

合理控制是指教师对活动时间和游戏取材进行严格的控制。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 对游戏容易上瘾, 教师要选择健康向上的游戏题材, 并且利用控制电脑、提醒等方式控制学生的游戏时间, 避免出现“沉溺游戏”的现象。

3. 有效选择

有效选择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游戏的特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挑选游戏。在充分分析课题的基础上选择或设计游戏, 确保游戏为教学服务, 做到适度和适时, 使游戏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

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不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对于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来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讲授语文知识的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语文老师教授的知识和概念学生没有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使得学生们更加感到恐俱,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和上述的情况相反,这种情况下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过度依赖和倾向于信息技术的缺点,比如在一些可需要可不需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地方,或者根本就能完全进行版面或者口头讲授语文知识的地方也过度地使用图像、动静态画面使得学生们养成了对于图像的依赖心理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老师们也难以和学生们进行课堂的交流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得了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减少了师生们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老师们传道授业,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二、改善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尤其是对很多学生来说特别是很多男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且信息量极大、涉及面极广而且,小学生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以及感知发展水平均不够高,语文老师们不可能能够把全部知识一股脑儿全部呈现给学生。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把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元素有机整合起来,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落花生》这节课文的时候,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网络计算机设备收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诵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小学生知识范围有限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对其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少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好奇、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特点,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展开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计算机等新型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使其作为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加充分直接的展开其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四单元课程《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时,可以在学习这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赴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图片肩的男学生喜欢武器于是就特意收集了二战时的很多武器资料,下载了当时的许多坦克、飞机、大炮等资料;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了解军事知识,于是就收集了二战时期许多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还收集了二战中一些重要人物加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人的资料还有的学生下载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并做成了动态的电子图书卡赠送给同学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3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必然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在当今世界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知道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因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这一课程时,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预先让学生们收集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正式授课前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课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河以适时播放自己备课时候准备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这一下子就让学生们阅读的文本语言活起来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老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英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田中国科教创新导干,,2012,(8)

[2]王天明.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5)、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发生着相应的变革。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手段,登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可以达到声形并茂的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重点、难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鸟在树林中生活的情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榕树和鸟时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还叫起来,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课文中的情景教学就易得多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打字游戏,说是游戏,但要玩好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要有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外,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如用拼音输入法,倘若对拼音掌握得不牢,字的读音不准确,自然会降低玩游戏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同学们若是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游戏,对汉字的笔画特征、笔顺不了解,也难玩出质量来。因此可以说,打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要玩好而不得不加强汉字字形和字音的学习,在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掌握,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再如一些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修改病句、词语搭配、判断句型等,如果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单纯枯燥的“听”会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达不到训练要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游戏似的教学设计。比如词语搭配练习,我们设计为学生与电脑中的“学习伙伴”对话,如果学生搭配正确,学习伙伴便可以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就停止,直到他选择正确了为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被激发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处理好了“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

五、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课本就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它深邃的思想内涵,炽热真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精妙隽永的名言佳句,曲折离奇的情节等等,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的、绚丽多姿的画面。美渗透在每篇课文之中,美在咫尺。引进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是师生表现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舞台。从中,学生更领悟到如《草原》的风情,《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独特的高尚品质,《彩色的非洲》的绮丽……这些,不但给学生以教育,而且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发现美,创造美。

5.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采用微课教学,成为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微课教学手段和能力的优化,不仅突出了微课在上机操作的实践优势,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微课程 实践性

小学信息技术是基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念、使用技能,从而能够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微课教学是一种被国内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手段能够和信息技术课堂特征充分吻合,保证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手段

1、加强基础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通过微视频能够有效诠释每个知识点,深入解析教学重难点,将课堂教学的实验案例做到仔细讲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完美诠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

2、突出实践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是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相互结合,而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相互配合的学科。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将上机操作的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进行录制,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通过微课视频的暂停、快进、倒退等功能进行播放,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需要自主浏览,能够认真观看掌握微课视频的重点和细点。

3、强调趣味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生社会生活中广泛接触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知识,其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结合,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做到生动展示和趣味建设,保证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做到手脑结合的学习体验。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做到分层次教学,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拓展课堂教学的不同空间,保证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1、结合微课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小学信息技教学的微课内容大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目标和某个实验案例,教师可以开展分层教学、问题教学,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和合作学习,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安全和病毒防护》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将计算机病毒的类型、特征和安全防护要点做成不同的微视频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提供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来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预防的措施和计算机病毒的法律界定等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和合作学习,对于抽象的病毒知识做到清晰了解,而生动的教学模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微课视频提升探究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通过微课视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探究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实践应用。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初探Windows》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教学知识分成不同的知识点做成微课视频,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和退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开始菜单、鼠标的使用技巧等教学重点、难点做成单独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真了解和熟练掌握,在课余时间反复操作。提高学生对于Windows系统的操作兴趣,加强他们对于鼠标的操作,尤其是双击操作,实现Windows系统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解析。

3、采用微课模式拓展学习空间。微课视频能够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真实记录,教学难点、重点的反复播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线上教学内容放到线下来学习,将课堂重点放到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和理解。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的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知识点比较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掌握教学知识点,这就需要微课教学来将WORD教学课程内容做到认真分解,将WORD启动和退出方法、窗口各个栏目组成和工具栏显示、隐藏等知识做到认真录制和仔细讲解,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操作,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到有选择的学习和观摩。在线下空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WORD操作案例,积极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保证WORD学习的有效延伸。

总结:小学信息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信息技术的解析、实践操作的完成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来诠释和延伸。教??一定要加强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带动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9)

[2]简生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5(04)

6.《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望江县沈冲中心学校 张富康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写作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农村小学自从班班通走进教师来到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平添了生机和活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荡起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创设情境,展开兴趣翅膀

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在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将抽象、简约的文字符号转为图、文、声三位一体的生动可感的形象,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呈现的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感性材料,创造的情景深深的吸引学生,从而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透过文本,体会内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解决学生在情感投入上的难点,我特意设计了一段大地震后的视频,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震后残败的凄凉场景。这一环节既渲染了气氛,又对学生产生深度感染,学生很自然地便进入到课文,互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已被老师牵引,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启发想象,让翅膀动起来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储备不足,即使课文生动活泼,文字兼美,学生也难以直接进入稳重意境。教学时,根据不同体裁,结合课文,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处在和谐、积极的状态中,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课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文字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俊俏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地处看,庐山的墨阳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于是,我利用信息技术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课件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月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去思考!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两句概况而形象地写出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产生在情绪饱满、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试听结合,让翅膀飞起来

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的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边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梅花魂》它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这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时,我适时播放,一朵朵梅花在风雪中竞相开放,是那么艳丽,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此时,再出示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突出了教学重点。

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诵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拓宽视野,提高飞翔效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结合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下笔,常有“无语可写”之感。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同样,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看它的价值。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的,是日新月异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丰富的生活材料不易及时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出来,需要提供支持,信息技术就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再说生活,激活学生内部语言,便于有效地转化为外部语言,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例如:我曾经要求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口头作文,在没有做任何指导之前,能大胆登台的学生寥寥无几,所说的内容也无非是自己加的电视机变化了,房子变宽了,生活变好了之类的话,但怎么也不能展开。于是,我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家乡变化的图片,视频以及新闻报道等,逐一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直观、形象活生生的画面,深深的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唤醒了他沉睡的感知,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课堂气氛变得空前的活跃了,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来描绘家乡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动笔写这篇文章,那简直是水到渠成,文思如潮。

7.《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信息技术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新课程标准下,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而积极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提高教学有效性。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科,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感知、体验,才能获得语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点就是新颖性和感受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图文并茂且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会主动地融入这个具体的情境中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观潮》课文的时候,通过视频播放将学生带入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中,为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具体词语做好了铺垫。

二、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这些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的思辨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提高。在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收集、整理和归纳资料,具有更多的资源信息。其次,信息技术中的形象性、丰富性和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能够积极发现新问题,并具有较强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收集地球环境现状、保护环境对策等信息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大胆探索和总结,让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8.《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在教育教学不断深入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已经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可并应用到日常英语教学中。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又是优化英语课堂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

纵观我国的国情,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到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个领域。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良好机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去呈现教学情景,可以使英语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乐于学、爱好学,充分激发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巧妙、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和PPT制作技术为小学英语教学服务呢?现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里面正好包含了许多的声音、图像和动画元素,其声音与形象紧密交融,视觉与听觉交互体现,使小学生学习英语不再觉得枯燥无味,仿佛欣赏电影一般,这样生动的英语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以更大的热情进入到新的英语学习中去。例如,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进行字母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字母歌》进行辅助教学。在播放的课件中,穿插两段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听歌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制作两段视频时,要有所不同。第一段设计动画,第二段设计英语字母的交替出现,同时也要在课件上设计暂停和后退按钮。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步欣赏,如果有的没听清或没记住,教师还可以反复回放。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快学会了26个字母的发音,而且还学会了《字母歌》,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中完成了字母的英语教学。又如,在学习小学英语第三册中与“车”有关的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活泼、直观的特点,把各种各样的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此学生既欣赏了车的类型又记住了单词的读法,充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英语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从小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来看,学生在接受英语这个新事物的方式上,直观的简单模仿优于理性的思维,形象的感知优于抽象的理解。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更适合在快乐的游戏、娱乐等环境中掌握英语单词、句子等。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来看,小学英语学习正好处于英语学习的启蒙与入门阶段,系统的英语语法学习还不必要,语音和语调的训练及英语日常用语的掌握才是主要的。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把简单呆板的教学融合在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中,可以让师生合理、适时地融合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小学英语学习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获取简单的信息和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掌握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动起来、唱起来、学起来,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学生交流得多了,就一定会使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李阳学说各个国家英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都说英语。然后,教师马上向学生展示一组英式与美式英语的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有什么不同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英语有不同的种类?这些不同种类是如何产生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了解到要想學好英语,必须从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给学生运用英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平时的家庭作业,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上网进行交流实践活动。除了结合课本内容学唱英语歌曲、了解日常用语外,学生还可以与同学、老师通过发E-mail的方式进行英语方面的简单交流,这样既可以增进友谊,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比如,在学过有关友谊的互相问候单词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在其他国家中,朋友间的日常用语是怎样的?与我们国家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会纷纷去找答案,有效扩大了英语的知识面。再通过课上的分小组讨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流和表达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总之,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教学整合应用,既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又充分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增加了英语的信息量,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效率,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魏翠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创新小学英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

[2]叶海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3).

[3]刘凯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3).

[4]吕艳春.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5]陈凤平.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

9.《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当前的教育主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改的思想为统领,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支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宗旨,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强化了信息采集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内容,增强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利用意识。现在的学生都懂得通过网络技术去获取知识,了解有关资料,网络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数学教学来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搜集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从而,为数学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学好一门课程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对于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加上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相对来说比较紧张,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时间较长,就会极易感到疲倦,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学习效果就会低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将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专门的情境,使学生多媒体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为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便利。通过计算机可以存储许多信息,其操作的方式也相对简单便捷,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为学生的留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练习相关的.试题,从而可以加大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中的函数编写算式,按照要求随机无限量地提供题目,随时判断答案的正确性。还可以事先设定时间,如果超过了事先规定的时间,电脑就会自动得出答案,这样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的速度性,使学生的兴致更加浓厚。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有目的性地编写有关练习试题,强化学生学习的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得到锻炼,在兴趣中学到本领,提高了教学的方向性,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学生信息,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结语

10.《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金长余

(甘肃省永昌县城关一小 737200)

[摘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合理、高效的工具,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创造一切必需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证学生从始至终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主动创新的有效工具。如果充分发挥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有力地推动新一轮地教学改革。

[关键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探究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使数学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更有效的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就像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一样自如、流畅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完成数学知识的教与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同时也为当前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主动创新,获得知识能力上的提高;满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其自身独具的资源的广泛共享化,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等特点,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新的动力,使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使我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与数

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实践来看,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有效的保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巧妙地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虚拟现实形象深刻地反映和再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迅速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合理、高效的工具,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创造一切必需的条件。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接合,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证学生从始至终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与新知学习有关的动画、声音、文字、网页、图片、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符合学生心理条件和认知经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进而更好的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在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现了这样的情境: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一出现,立即吸引了所有学生的视线,就连一些平时不太喜欢数学的学生也认真的关注起画面来。激烈、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臵?由问题情境引发的探究往往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学生在探究心理的引导下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硬纸片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圆

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以上环节我都安排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讲解,并在学生间进行比较、质疑,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再针对学生的发现,由计算机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给予验证;最后,投影屏幕再次出现课程伊始三种形状车轮转动的过程,结合画面,学生借助本节课已掌握的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程伊始所引发的问题,并推而广之发现了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探究兴趣的激发、学习问题的提出乃至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能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强有力的现代化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它们之间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加速新知的形成和巩固。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94%来自听觉和视觉,;人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交流中所说内容的70%。这充分表明,人们获取的信息量与感官刺激的形式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化的,那么,知识的获取将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刺激。而现代信息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功能等多种信息呈现功能相结合,就能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获取信息,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虚拟实践与真实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创设这样的一个环境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下形成对新知的有效认知。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课件依次闪烁、移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颜色、不同于静态实物的动态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而有效的刺激,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长方体的清晰表象。再通过对长方体实物的研究,形成对长方体的具体认识,初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这时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任意面时,与其相对的颜色相同的面就会闪动并与其完全重合;点击棱时,画面就会出现红、蓝、黄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相同颜色的4条棱依次不断闪动并重合,生动地证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分为三组且每组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点击顶点时,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同时闪动,展现出了顶点是相邻的三条棱的交点。学生验证

了自己的发现,就会感到特别高兴、自豪。

2.用信息技术消除思维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而有些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生的认识程度来说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运用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繁为简,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模拟两辆汽车相向运动的运动全过程,使学生不仅对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将相遇问题运动的全过程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线段图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3.信息技术能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大容量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在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后才能了解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相对滞后。而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及时检测与反馈。一方面能满足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有利于纠正错误认识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学生的头脑里“过夜”,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教与学的内

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

1.创设情境:“十一”来临了,教师们打算结伴分别到北京、苏州或西藏三个地区旅游。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解决教师在出行既经济又快捷的最佳方案?

2.组织学生讨论出游前要考虑的问题。如:去那个地区?路程有多远?选择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少钱?在各个地区的开销是多少?需要带多少钱?……

3.学生交流明确本次活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你打算去那个地区旅游?

(2)选择什么交通工具?路上要用多长的时间?(并说说理由)(3)需要准备多少钱?

4.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网站。如与三个地区有关的:交通信息及票价查询网站,旅游消费服务网站,天气查询网站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中学生自行分工,有的查询路程、出发时刻及票价,有的查询在目的地的消费价格,有的查询目的地的天气情况,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进行数据整理并计算出结果等。

5.同组整理数据,交流意见,汇总想法形成共识。

6.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思考后,提出了很多方案,这时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或是还有什么问题及发现,大家共同研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搜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基本保持不变。数学学习不是

为了消除学生间的智力差异,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有差异的学生通过有差异,但又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差异的数学,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困生被动消极地跟从。现代教育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例如,我利用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教学训练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使用帮助按钮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张扬了个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

11.浅析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6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及手法,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非常具体,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味,使静止的数学动态化,复杂的数学简单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此得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得以增强,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工具,与各学科进行课程整合,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接收式变为主动式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进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充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数学能力得以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许多优势。

一、 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采用教学手段会更加形象化,之所以将其应用到数学课堂教育中,主要是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动态化、简单化等,使学生想学习,知道怎样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教师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好实用主义教学论,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 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信息表现方进行充分选择和控制,这就是其实际功能所在,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表形式充分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保证其顺序及符号等能够对人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拓展。这种教学环境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知能力,对视觉及听觉有效应用,充分连接校园网络,保证教学系统更加高效。这种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更加全面,具有面向整体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到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也能得以充分解释,保证学生在空间感十足的环境下领悟数学原理。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联想来理解公式,进行新模式后其思维更加积极,对于图形中的联系能力得以提高,能更加迅速地完成公式推导。例如针对多边形内角及公式的学习,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只在黑板中进行演练,学生很难掌握,如果采用多媒体,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对图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将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重复,不仅数学理解能力增强,其对公式也能加强熟悉。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要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保证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创设及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便捷,学生在对创设过程进行观察的同时,能够掌握公式的操作程序,从而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本质及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方便地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术,开发自己的智力、开拓自己的潜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信息技术在个别化教学中也能得以应用,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解题流程及答题工序。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课堂中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其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应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再是被动学习及机械学习,而是发现学习及建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并积极采用评价,完成学习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学习方式进行总结,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流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及教师都带来了方便。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集中表现,不仅能够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激发出来,保证学生在形象化的推导过程中对概念进行理解,对重难点进行充分掌握,让本来就抽象的教学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示出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其能对教材内在潜能进行深度挖掘,保证数学体系更加完整,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更加强大,对知识的产生及发展有直观了解,学生思维得以提高,其内在能力也得以发挥,课堂效果得以优化。

四、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得以普遍应用,其应用范围较广,提升了我国各大行业的效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同样可以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数学教学,数学概念抽象,需要知识架建构,如果学生难以理解,则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张前进.略议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J].山西青年,2013(3).

[2] 常红静.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3] 杨东云.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5).

[4] 丁斯琴.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2(4).

12.浅析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及手法, 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 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非常具体,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味, 使静止的数学动态化, 复杂的数学简单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此得以激发, 学习主动性得以增强, 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工具, 与各学科进行课程整合, 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接收式变为主动式学习, 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同时数字化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进课堂教学,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能充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使其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许多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采用教学手段会更加形象化, 之所以将其应用到数学课堂教育中, 主要是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动态化、简单化等, 使学生想学习, 知道怎样学习,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 教师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落实好实用主义教学论, 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知识和技能, 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信息表现方进行充分选择和控制, 这就是其实际功能所在, 不仅能够保证信息表形式充分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还能保证其顺序及符号等能够对人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拓展。这种教学环境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教材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知能力, 对视觉及听觉有效应用, 充分连接校园网络, 保证教学系统更加高效。这种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 更加全面, 具有面向整体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到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也能得以充分解释, 保证学生在空间感十足的环境下领悟数学原理。过去的数学教学中, 学生主要通过联想来理解公式, 进行新模式后其思维更加积极, 对于图形中的联系能力得以提高, 能更加迅速地完成公式推导。例如针对多边形内角及公式的学习, 如果采用传统方法, 只在黑板中进行演练, 学生很难掌握, 如果采用多媒体,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对图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将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重复, 不仅数学理解能力增强, 其对公式也能加强熟悉。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要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保证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创设及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便捷, 学生在对创设过程进行观察的同时, 能够掌握公式的操作程序, 从而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本质及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方便地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术, 开发自己的智力、开拓自己的潜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 信息技术在个别化教学中也能得以应用, 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解题流程及答题工序。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课堂中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应用, 其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应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不再是被动学习及机械学习, 而是发现学习及建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 并积极采用评价, 完成学习反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对学习方式进行总结, 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提高, 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并且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流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及教师都带来了方便。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应用, 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集中表现, 不仅能够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激发出来, 保证学生在形象化的推导过程中对概念进行理解, 对重难点进行充分掌握, 让本来就抽象的教学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示出来,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之后,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其能对教材内在潜能进行深度挖掘, 保证数学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更加强大, 对知识的产生及发展有直观了解, 学生思维得以提高, 其内在能力也得以发挥, 课堂效果得以优化。

四、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 在我国得以普遍应用, 其应用范围较广, 提升了我国各大行业的效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同样可以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数学教学, 数学概念抽象, 需要知识架建构, 如果学生难以理解, 则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还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张前进.略议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J].山西青年, 2013 (3) .

[2]常红静.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8) .

[3]杨东云.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3 (5) .

1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河南省滑县赵营乡实验小学 陈国红

摘要: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激情练笔,读写结合。

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基本能力。轻易突破教学难点。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四、学习中穿插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真正有益的知识。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拓展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以它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

1、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北大荒的秋天》,这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北大荒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北大荒秋天美景的热爱之情。对没有见过北大荒秋天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草塘北大荒的美丽风光,在教学前,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秋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2、激情练笔,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之后要求按本课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先指导学生找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顺序,再学习全文,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远景的、有近景的,让学生仔细又听了老师富有激情的介绍时,个个跃跃欲试,我看“火候”已到,便要求学生仿照《记金华的双龙洞》写法写《美丽的公园》。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同学就完成了四、五百字的习作。

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基本能力 技术辅助识字教学。

汉字是十分有趣的。一个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的信息。如果能直接的观察汉字的起源、意义等能提高识字效率,一种可行的办法是追溯字源,并引进多媒体技术。例如,“日 月 山 水 羊 牛 犬 刀 ”等字,从字源来说都是象形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这些字所代表的形象,并给出甲骨,金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每一个字的笔画或间架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笔顺的先后次序鲜明地动态表现出来,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轻易突破教学难点

1、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

例如:学习《英英学古诗》。在学习描写李白的古诗《静夜思》时,看到月亮的变化,适时地调出晚上月亮变化的图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静夜思》内容就有了深刻的了解。2、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美丽的大公鸡》一课中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的“家”字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看清楚这个虫子在那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的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这一点。

四、学习中穿插游戏,皮亚杰认为在学校教学中要重视儿童的游戏,尤其是低年级,游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有利的杠杆作用,应将阅读、文学欣赏利用多媒体技术改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真正有益的知识。

要使多媒体技术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设计“闯关”的游戏。读正确拼音可以进入下一关,读正确词语进入下一关,回答正确课文中的问题进入下一关,这种“闯关”的游戏可以大大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较快的掌握所学内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但要注意的是“游戏”不可时时用,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性,反而使长期的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搭桥铺路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主体性原则呢?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理解。通过人际交互,可以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如:在讲授《人民大会堂》这一课时,在参观大会堂的地点时,不是教师带着按课文的顺序一个一个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的观看介绍各个地点的录像,并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最后还让学生从录像中抓拍一个画面,制成纪念卡,进行了语文词语的积累,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一是课内提供资源,进行有机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海上日出》一课是一篇词句优美的文章,但对于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既陌生又向往的事情。说陌生是因为没有面对过真实的大海,说向往是因为读到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有一种看海的欲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就可把遥远的大海拉近到孩子们的眼前。如“浪”、“沙滩”学生只要点击课文中这些词,界面上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视频。学生在视频的基础上了解词义,增加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身临其境地领悟到课文意境。这样的视频补充将丰富文字内容,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如:在教学儿歌《秋天到》一课,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蔬菜词语,如:白菜、香菜、芹菜、茄子、西红柿等,我们根据词语的构成,对词语进行拓展,在学习“绿生生”一个词的同时,教师又为学生准备了黄澄澄、黑乎乎、绿油油、红通通等词,并配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阅读,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而且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二是布置任务,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1)在上网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及时加强了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网络价值取向。

(2)网络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4、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由于电脑允许无限次纠错,又不产生任何增额成本,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胆量,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已的喜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 1

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

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

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多元智能》(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

3、《中国教育现代化》

4、《小学数学教师》

5、顾泠沅,王洁.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J].人民教育,2003,(6):24-25。

上一篇:《青蛙看海》公开课下一篇:廉政勤政与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