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接受

2024-06-25

童话接受(共12篇)(共12篇)

1.童话接受 篇一

dear

sirs,i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on

the

occasion

of

your

opening

celebrations

to

be

held

on

the

1st

of

january.

my

wife

and

i

are

pleased

to

accept,and

will

travel

by

flight

afl

218

arriving

at

new

york

at

6.00

p.m.

we

are

both

looking

this

opportunity

to

wish

your

organization

continued

success.

yours

faithfully,中文对照

敬启者:

非常感谢阁下邀请参加贵公司1月1日举行的开业典礼,接受邀请信函,邀请函《接受邀请信函》。

我和夫人乐意接受贵方邀请,将搭乘

afl

航空公司218号班机预计在当天下午6时抵达纽约。

借此机会祝福贵公司继续成功。

×××敬上

2.童话接受 篇二

一、安徒生作品本身的意识形态基调与《卖火柴的女孩》的解读

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基督教文化对其创作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安徒生的父母虔信上帝, 而他也将上帝当作自己灵魂的庇护者。慈善学校里关于《圣经》故事的彩绘, 是这个大个子的孩子驰骋美丽想象的天堂。14岁时所参加的教堂隆重的坚信礼, 给安徒生留下永难泯灭的回忆。他写道:“在我受坚信礼的时候, 靴子在地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这使我很得意, 因为这样, 做礼拜的人就能听得见我穿的靴子是多么的新, 但忽然间感到我的心不诚。我的内心开始恐慌起来, 我的思想集中在靴子上, 而没有集中在上帝身上。关于此事的回忆, 就促使我写出这篇《红鞋》。”安徒生的这一表白本能地流露出他对上帝的满心虔诚, 安徒生一生并无清晰明确和固定的政见, 从未参加过任何政党和重大的政治运动。基督教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优秀特质, 主宰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体系, 使他“一心为公正的、合理的、慈善的、仁爱的和人格道德尊严的伦理思想而斗争”, 也赋予他的童话以基督教的情感灵魂和意蕴中心。安徒生一生从不与政治相扭结, 一向不考虑政治和政党, 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 安徒生明确地表达:“丹麦的政治生活在那时有了较高的发展, 产生着好与坏两方面的结果。……我觉得没有必要参与这种事情, 因为那时我认为当代的政治对许多诗人来说如同巨大的灾难。政治夫人如同一个美人, 被她勾引进她的楼阁里的人都得丧命。……政治不是我的事。上帝派给我的是另一种使命, 我过去已意识到这点, 现在仍然这样认识。”他对现实缺陷的评判态度与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的仁慈、博爱、平等。对现实的缺陷他不是横眉冷对, 而是寄希望于上帝, 他把对人们贫困生活的同情, 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诉诸万能的上帝。

因此, 对于安徒生童话中众多闪动跳跃着《圣经》灵感的作品就不用觉得惊奇。在安徒生的童话中, 主祷文、赞美诗等基督教特有的词汇有着惊人的重复率, 个别作品甚至直接摘录《圣经》诗句以建构情节。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 能聆听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之音, 清晰地感受到安徒生的童话是如何“浸浴在《圣经》的灵感中”。

二、基督教文化视野下卖火柴女孩之死的解读

基督教文化的死亡意识为解读卖火柴女孩之死提供了意识形态视角。西方社会以基督教为主流的罪恶文化以灵与肉的分裂、精神的紧张痛苦从而获得的意念超升、心灵洗涤, 以及上帝同在的迷狂式喜悦为重要特征。人们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上帝, 寄托于超越今生的精神欢乐。这种欢乐必须通过今生的个体身心的极度折磨和苦痛才能赎罪, 才能听到上帝的召唤, 才能达到对上帝的归依和从属, 痛苦成了超凡入圣的解救之道。基督教的死是使人从短暂的、有限的、肉体的、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永恒幸福的转折点, 它的意义也就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对上帝无限虔诚的安徒生的死亡意识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他早已超越了俗世所理解的死亡的意旨。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结局多理想化, 它可以说是主人公历经磨难所追求的终结, 死亡则意味着一个人最终有可能从原罪得到拯救, 从而在大量作品中出现虽死犹生的完美结局。在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 海的女儿为了爱情, 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 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最终得到了上帝的召唤, 升入永生的天国, 这个结局是基督教的最高境界。同样, 《卖火柴的女孩》中的这位女孩在死神降临的时候, 就是灵魂永生的时候, 她的死已经不是痛苦悲哀, 而是一种至高的幸福。这些都是基督教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卖火柴的女孩身上体现出了基督教善良、忍耐的观点:“圣灵所结的果子, 就是仁爱、快乐、和平、忍耐、恩慈、善良、信实。”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拯救和永生。在基督教里, 不被拯救的死是对罪的惩罚, “为基督的道而死, 在上帝面前是一件宝贵荣耀的事”。“罪的工价乃是死, 唯有上帝的恩赐, 乃是永生。”因此, 小女孩是快乐的, 她是“和自己的奶奶一起走的, 一起到新年的快乐中去”。她们“飞到没有寒冷, 也没有饥饿, 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去了———她们跟上帝在一起”。由此可见, 这篇童话带给丹麦人的并非悲伤, 而是让当时处于困苦之中的丹麦芸芸众生获得一种宗教的寄托, 他们期盼着救世主的援助, 在宗教里寻觅出路、寄托未来, 以解除贫困、苦恼和灾难。这也就是那种我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称之为“精神麻醉”的安慰。

三、意识形态对《卖火柴的女孩》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的制控

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局面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状态使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样一种大的意识形态氛围所形成的语境中,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换言之, 其翻译目的乃是在于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氛围。而毛泽东的“洋为中用”, 则是在“以我为主”这一立场基础上的对待异国文化的原则。“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互为映照, 以“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为前提。在这一原则下, 对外文化的选择与翻译, 都体现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态。选择的标准、翻译的方法, 都以我为主, 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威左右着翻译的取与舍,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文化我们采取的是一种拒绝或改造心理。因此, 俄苏文学在我国建国以后的翻译活动中独占鳌头, 与此同时, 基本排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文学。虽然在这段时期里, 我国确实也翻译了一些欧美文学, 但主要是以“古典文学中那些反映阶级压迫、民族矛盾的作品”为主, “至于现当代文学, 尽管偶有译介, 却主要限于革命的进步文学”。

参考文献

[1]叶君健.安徒生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9:110.

[2]韦苇.西方儿童文学史[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4:94-95.

3.主动接受监督 篇三

○刘 鑫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反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强化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制约更具有特殊意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原则,自觉接受监督。只有加强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提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能理直气壮地监督别人,才能树立法律监督权威,才能更好地推动检察工作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特点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的,是指检察机关内部不同机构之间对履行职责、纪律作风、廉洁从检等方面进行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监督范围的广泛性。内部监督不仅涉及到对执法办案的监督管理,而且涉及到对检察队伍的监督管理。二是监督活动的法定性。实行内部监督是依法进行的,而不是无水之源和随心所欲的。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法律对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均有所规定。三是监督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通过专项检查、检务督察、查处违法违纪举报等方式多管齐下进行监督。

二、检察机关加强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一)强化内部监督是防止检察权滥用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深刻揭示了权力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重要性。为了防止检察权力的滥用,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依法防止和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同时,必须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原则,自觉接受监督,以确保自身严格公正执法,保证法律监督权不被滥用。

(二)强化内部监督是促进检察队伍廉洁从检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行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这就警醒我们,作 为国家法律监督者,检察机关必须把强化内部监督与强化法律监督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抓。只有强化内部监督,把检察队伍建设好,始终做到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检察机关才能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三)强化内部监督是满足社会公众期待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其本质在于执法为民。刑事司法活动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社会公众自然会多一份期待,多一份信任。这种期待和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检察机关要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来塑造良好的执法形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期待,赢得人民群众信任。

三、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实现路径

(一)转变观念,增强接受内部监督意识

有些检察干警可能存在这样的观念:检察机关主要职责在于外部监督,自身监督不必太顶真。实际上,强化内部监督是关爱、是保护,更是一种保证。只有通过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变“被动接受监督”为“主动接受监督”,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树立法律监督权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更好地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主题。

(二)健全制度,推动内部监督规范化

内部监督离不开制度这一“防火墙”,制度建设对于加强内部监督具有根本性、平衡性、经常性的作用,建立健全制度建设是加强内部监督的根本保障。一是要着力完善现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下级院检察长到上级院述职述廉等配套制度;要进一步督促院领导干部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更加自觉地抓好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对重大经费开支、政府采购、重大建设项目等监督制度。二是要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对检察干警监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明确违法违纪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部位和环节,以规范权力正确行使、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抓手,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三)狠抓落实,确保内部监督有效运行

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重点是强化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要加大对执法监督的力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对检察办案程序的全程监管。案管部门负责对所有案件统一进出口,相关承办部门力求做到每一个案件由谁去干、怎么干、什么时间完成、怎么监督检查等都有明确规定。二是对检察办案执法行为的全面监管。建立一案一跟踪、一案一反馈机制;案件承办人、案件质量专管员、部门负责人、案件监督管理部门把关机制。另外要实行法律文书集中管理以及赃款赃物全额跟踪,切实使执法办案规范、公正、文明。三是对检察办案处理结果的监管。案件终结处理后,要从实体上加以督察,尤其对案件事实、定性方面有较大争议的地方进行监督,确保所办理的每个案件都程序合法、实体准确。

(四)突出重点,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事关检察事业的兴衰。队伍建设抓不好,执法办案水平不能保证,强化法律监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对队伍建设进行监督关键有三:一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加强对领导“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监督检查等。二是对进人渠道的监督。对选拔任用的干部要进行“从选拔到任用”的全程监督,对拟任用的干部,在提交党组会议决定之前,必须事先征求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三是对干警日常生活行为监督。纪检部门和检务督察机构要加强对检察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对轻微、一般性问题,提醒部门和干警立即纠正;对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以督察决定书、建议书等方式督促有关部门立即整改;对情况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必须从严处理。

(五)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外界监督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确保检察权正确行使的重要保证。检察机关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通过设立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切实加强对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检察工作会议、座谈会,指导和监督检察工作;对人大代表交办的案件和事项,要坚持专门部门办理,综合部门督办,限期办结回复,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如果说人大监督是内部监督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人民监督员和特约检察员监督则是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是伴随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党和国家为推进司法民主、司法和谐,确保司法公正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因此,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扩大检务公开的范围和途径,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外,及时向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公开;定期邀请和组织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到执法办案第一线,对检察机关的执法思想、执法作风、执法行为等进行实地视察;不定期向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发放征求意见函、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促进检察机关加强和改进工作。

监督和被监督是一对矛盾,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检察机关要主动接受监督,在监督中正视自己,在监督中完善自己,在监督 6 中取得支持,使检察权更好地行使,实现权力价值的真正回归。

4.接受自己作文 篇四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接受自己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接受自己作文 篇1

许多人无法接受自己,总觉得自己哪都不如别人。归根结底,那是人们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好像是张大黑布,蒙住了你的眼睛,使你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长处,只要乐观、自信,学会接受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还是很多的。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一片枯败的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不起眼的贝壳能把沙石孕育成耀眼的珍珠,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下翅膀就可能让遥远的国家刮起大风。能否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一条食物链少了一样生物,那这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也会遭到破坏,可见一人或一物有多么重要的价值了。在有意义的任何工作中,你都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只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

光客观地认识自己也还不够,必须还得有自信!人应该给自己自信的暗示。没了自信,那份潜在的自卑依然会存活在你的心中,也许就因为这样,你就被自卑蒙蔽了双眼。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别人还会相信你,你还能做好每件事,取得成功与荣耀吗?

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自信,最后就要试着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完完全全接受自己。一个穷困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连续发问精不精通数学、法律等专业,青年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自己的住址,转身正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找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的平凡之人,都有一些小优点,却由于自卑被忽略了。所以,我们要接受自己,学会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出自己的优点,把这些优点不断放大,最终走向成功。

接受自己作文 篇2

或许你曾因自己的外貌,或许你曾因自己的出身,或许你曾因自己的性格,而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当你迷失在黑夜里,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

马云作为中国首富,拥有令人咂舌的财富,但同时与之相对的,他也有一张不甚令人满意的容貌。从他现在获得的成功,不难看出其背后难以言说的心酸与不为人知的默默耕耘。在马云的青年时期,也曾是那一张脸带给他比常人更多的痛苦与磨难。数学不好的马云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但也仅仅因为没有人能赏识他那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内涵与扎人眼球的外貌。失落的马云只好自己找了辆破三轮车用来装他捡的废瓶子,他常推着三轮车行走在大街小巷,车后面花花绿绿的废瓶子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和谐的叮叮当当的乐声,伴他度过了这一段低迷期。后来他干起了网络推销,但对方往往是还没等他开口看他“长得不像好人”就立马关上了门。为此,他人生路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但那又如何呢?以前那个丑陋,失败的马云永远不会影响今天这个站在金字塔顶端俯瞰中国的有钱的、事业成功的马云,他接受了上天赐予他的这一张面容,从深渊到山巅,从众人鄙夷到仰望。他不过接受了生活的磨难,接受了不平凡的自己。

除了外在,有的人还在性格上与外界格格不入,即性格的棱角。曾有句话说:“只有削掉所有的棱角,你才能走得更远。”我却不敢苟同。当年李白一身豪气出蜀去,自信的以为所有的河流都是为他而流,所有的高山都是为他而立。而后他进入了皇宫四角高墙内,开始享受着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听着王公大臣的赞美与皇上的赏识。可久了,他会在夜晚的皇宫小路上徘徊,望着月亮思索,他感受到了那种与权贵名流的格格不入,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自己真的只是为了追求皇宫许他的荣华富贵吗?当年高吼的“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就这样耗尽在王宫吗?不是。李白深感自己的一身棱角与锋芒是不能被磨去的,因为那就不再是自己,不再是那个剑影下酒月为伴的诗人了。于是,他一身剑气出宫去,天涯海角留诗名。

著名的新东方国际英语学校创始人之一俞敏洪,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一度是班上倒数,头脑不比聪明人灵光的他没有就此放弃。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他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一半用来买书,买书的钱雷打不动,坚持了四年,每年比别人多读几百本书,虽然那依然没有改变他的成绩,毕业典礼时,他向全校致辞,承认自己是班上的落后同学,但他却毫不沮丧的说“请各位同学放心,你们干十年的事我干二十年,你们干二十年的事我干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那我就保持身体健康,等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冲着这番豪言壮语,当年已经成功有为的北大同学义无返顾的加入他的行列。也许俞敏洪不比大多数人聪明,但比他聪明的人不一定比他成功。关键在于他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自己,那一点点不完美,令他要付出比常人超出十倍的努力,那份接受,让他迈向成功。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蜗牛和雄鹰。雄鹰是少数人,具有上天赐予的优势,蜗牛却是大多数人,资历也许平庸,速度也许缓慢,但蜗牛却不会放弃自己,接受了先天的不足,在过程中会掉下来,但又会不停地向上爬。不论是蜗牛还是雄鹰,在他们到达塔顶的时候所获得的是一样的,所看见的也是一样的。

树叶接受了春夏秋冬为它涂上的颜色,不论是夏花之灿烂,还是秋叶之静美,它都默默地接受,于是才有了我们所见的美丽。也许接受并不是顺从,而是另一种意义的反抗。爱迪生接受了自己“先天性智力低下”,用发明大王的辉煌反抗;马克思接受自己出身贫寒,用意志力反抗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接受自己,接受你独一无二的缺陷,也许你会认为是生活的不公,但这何尝不是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那些你曾经不耻的,难以说出口的会化作另一股动力,促使你改变现状,变为崭新的自己。我就是我,绽放着五彩的烟火,燃烧着璀璨的人生,高唱着接受之歌。

接受自己作文 篇3

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在大山的山腰上依稀可见一个缓慢移动的小黑点。虽然大地滚烫,热风阵阵,酷暑难耐,但那个身影却显得异常坚定。没错,那是我,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蜗牛。

森林里举行了马拉松长跑比赛,冠军可以免费去夏威夷旅游。在森林里待了很久的我,也想走出森林,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也报了名。

可是,到了今天真正比赛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我没有狮子那敏捷的身手,没有猎豹发达的肌肉,更没有羚羊那惊人的耐力,我怎么可能夺得冠军?时不时地,都有几保动物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它们的眼中无一不带着嘲笑,带着讽刺。我强大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蹋了下来,整个身子瘫软在地上,没了力气。是啊!我只是一只蜗牛,蜗牛一直是弱小的代名词,在长跑中夺冠恐怕比鱼儿上天还难吧!可是,我又不甘心,为了这场比赛我每天废寝忘食地练习长跑,难道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局?不,不能,是,我是一只蜗牛,但蜗牛怎么了?我是没有强壮的身体,惊人的耐力,敏捷的身手,但我只要坚持到底,跑完全程,成不成功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我鼓起勇气,一点一点向山顶爬去。此时,我的身旁已没有了任何动物,但我仍坚持着,我知道,山的方向,便是心的方向。

转眼间,马拉松长跑已接近了尾声,许多动物都发起了最后的冲刺。可是,这时天空却下了滂沱大雨,原本就几乎垂直了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走,许多动物都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比赛。可是我不想放弃,我将身体缩进了壳内,躲进了一个石缝里。待雨停后,我试探性地伸出脑袋,发现天空一角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旁缠绕着几片洁白的云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迷人。于是,我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我小心地钻出石缝,艰难地向山顶爬去。此时的我,虽然筋疲力尽,但却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直到我的细小的触角碰到终点那根纤长的红丝带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棒,这样优秀!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顾抱怨自己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只注意到了别人的长处,而没发现自己的优点。蜗牛固然不起眼,一直以来,蜗牛的弱小、迟钝,总会频频出现在作家笔下。可是,人们又何尝想到,蜗牛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岂是猎豹可比?蜗牛那敢于接受自己的旷大胸襟,又岂是羚羊可攀!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像蜗牛一样,上帝没有给它雄鹰一样有力的翅膀,但给了它能保护自己的躯壳,不有给它猎豹一样惊人的耐力,但却恰恰锻造了它坚持不懈的精神。人总会有缺点,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接受!

接受自己作文 篇4

当你出生于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你就要学会接受,因为除了你的父母,没人会想要也不愿听你的抱怨和唠叨;因为只有你学会了接受,你才有可能比他人成功,但不是必然的。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

或许你在拥有了父母给的几十块或几百块而兴奋不已的售后,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生来就出生在皇室和富豪家的孩子们?他们生来就如同群星闪耀般的存在,享受这最好的待遇。看到这儿,你还会为那些几十块或几百块而兴奋不已吗?不会,你会抱怨,抱怨这世上的不公平,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出生在那种家庭,而如果你这样想,你已经败了,不仅起跑线败给了他们,就连那仅存的自尊心,你也输得差不多了,因为你只会抱怨,不会选择接受,因为很多事情你改变不了,你只能被迫接受。

公平?谈何而来的公平?仅从哪一件事就能看出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唯有接受才是人类应学会的第一节课。

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平凡的过去。昨天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明天去还是未知数,只有今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如果你为昨天的不努力而内疚,那你也将失去灿烂的今天。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只要我们不失攀登高峰的勇气,就一定不比别人弱。

接受自己的不行。即使上帝马虎的制造了粗糙的我们,也不必感到自卑,虽不是月亮,但我们也用星光点缀世界的夜空。

接受自己,你会发现我们拥有最大的财富——年轻。青春的年华,似天空中翱翔的雄鹰,胸怀大志,不敢据他人之后。接受自己吧,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着色。

因为世界没有公平,只有接受才能使自己有成功的机会。

接受自己作文 篇5

人生有许多的不顺,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喜欢的老师,接受淘气的同桌……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过积极的人生。

勇于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勇于接受了惩罚。他为兵败于匈奴的李陵而触怒龙颜,为了保全性命,他接受了宫刑。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嘲讽,他接受了失去尊严的自己,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自获刑之后,他没有自暴自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仍然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了著成《史记》,他遍访名山大河,探访伟人古迹,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敢于接受自己,最终为中华文化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倘若他不接受自己,自此一蹶不振,恐怕他的名字也不会为世人所知。

他永远是笑着的,笑容与轮椅是他的名片。他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生命。史铁生,他是一位思想上的伟人,伟大之处在于接受自己的残疾,他的著作《我与地坛》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奋发向上。他与地坛为伴,地坛的每个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那里,他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拥有出色文采的他,经常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一句玩笑话,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乐观。

史铁生敢于接受自己,虽然他失去了双腿,但比我们每个人走的更远,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离别。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对待生命,他比我们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释然。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鸣。”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任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正是这样曲折的人生,苏东坡以非凡的勇气接受了他。至刚则易折,遭遇挫折的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他很快成熟起来,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他接受了自己,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象雄浑,心胸平阔的诗句展示出他超脱的心境。他接受了自己生命中的大喜大悲,虽然他也曾痛苦,彷徨,但那份超脱让他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敢于接受自己,像司马迁,像史铁生,像苏东坡,以超然的心境接受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困境中奋发向上,走向成功的彼岸。接受自己,享受自信,阳光的人生。

接受自己作文 篇6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想成为任何人。幼时的理想是想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长大一点,便想成为自己心中所追逐的偶像,名人,但很少有人说:“我想成为自己。”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有人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随时了解资讯的同时,也将我们牢牢地“锁”在了一个框架中。做一件事前,总会习惯地去查阅资料,点开搜索软件,便跳出许多内容供你参考。当我们想要向某一方面专攻时,也会有许多前人为你领路。学习美术的想要成为梵高、达·芬奇;学习音乐的要想成为贝多芬;学习文学的想要成为鲁迅、莎士比亚;学习数学、物理的想要成为华罗庚、伽利略等等……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总希望十全十美,达到完美的高度。这时书本、网络上的偶像便足以符合我们的预期。他们有着光鲜的外表,得体的举止,傲人的成就,他们被塑造得过于完美。而生活与现实过于残酷与骨感,我们被教育要“扬其长而避其短”,所以我们东拼西凑,从每个伟人身上汲取一点,看似完美,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好像东施学西施,只学了个捂胸口,却不知西施真正美在哪。

我们或许自卑,或许想求同,我们可以学习伟人,偶像,但某人第二,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即使你能够成为那个人,你也只不过是那个人的影子,失了自己的光彩。达·芬奇之所以能成就自己,是仅仅因为他画了一百个鸡蛋而已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成就一个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他的勤奋与练习只不过是一小部分,他的独立人格才是真正魅力所在。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他第一个敢于写白话文,敢于讽刺当时的社会,这种独立精神就是其成就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其次我们要有独立人格。陈寅恪先生曾说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一个独立人格,既是我们与他人的最大区别,也是我们追寻自己,成就自己的基础。

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寻找认同感与学习的榜样,但这都不代表我们要成为别人。我们就只是我们自己,不完美,有缺陷,但我们是一个健全,完整,独立的个体。

所以接受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接受自己作文 篇7

接受自己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一株小草能够托出绿色之美,一颗流星能够划破夜空的沉寂,一汪清水能让龟裂的土地得到滋润,一根点燃的火柴能够给漆黑的小路带来一丝光明。有一个女生,她平凡普通,在班里算是极为渺小的“角色”,每一天都总是在两点之间作直线运动,生活过得平平淡淡。

在班上,有许多优秀的同学在相互竞争,而她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无法与他们抗衡。其实她也有许多的优点,例如她有甜美的歌喉,但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不敢放声歌唱……“同学们,下星期一学校举行校园歌手赛,谁要参加到xx处报名。”每一个人听了都瞪大眼睛望着老师,心里想着同一个问题:做作业、应付各科考试等事情都忙不过来,还有心思去唱歌?万一没得奖还会被人嘲笑。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星期一的比赛逐渐临近,但报名表上还是一片空白。在比赛的前两三天,她躺在床上总反复想着“我要参加吗?我能参加吗?大家会不会笑我?”天啊,每个问题都困扰着她,让她彻夜难眠。最后,她努力地鼓起勇气,在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同学看了都大吃一惊,根本无法想像她会参加。

比赛那天,她穿上自己最心爱的黑色连衣裙,站在台下等待自己上场的时间,心砰砰地跳。但她对自己说:“我要接受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我相信我能行!”比赛揭晓后她虽然没获奖,但从此以后,她认为自己不再渺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敢于把它展示出来,让自我更加美丽。勇敢地接受自己,绽放出自己那朵最美丽的花,让它在艳阳天下迎风招展——这是如今的她最大的心愿。

最后我想交代的是:这个平凡的女生就是我自己。

接受自己作文 篇8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在偶然之间决定用黄河河床上的泥来捏泥人。女娲想让人遍布广阔的大地,但她累了,做的也慢了。于是,她想出了一条捷径。她把一条绳子放进了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接着提起绳子一挥,摔下的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

河底的淤泥大多是极细的粒土,但含着很多杂物,所以女娲造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是由纯粹的细腻粒土构成的。甚至在女娲挥动绳子时,有时太过用力,使得摔下的泥人残缺不全。但是女娲很累了,她没有力气去把每一个泥人都仔细地去修改、雕琢到毫无瑕疵的境界。

学会发现

谁都期望完美,但事实上,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有人说:“如果你看到眼前一片黑暗,不要恐惧,不要彷徨。那是因为,你背后有光。”在生活中,有的人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因而骄傲自满,有的人只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因而灰心丧气。

我们每个优点背后都对应隐藏着缺点,每个缺点背后也站立着优点。我们往往羡慕这个同学优异的.成绩,羡慕那个同学阳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他们耀眼光芒下自己似乎永远是卑微暗淡的灰白色,似乎一无是处。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完美:那个多才多艺学习优异的女生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暴躁易怒;那个品德兼优的男生很胖很丑。而那些学习等方面十分差劲的同学,细细地观察揣摩,也会让你十分吃惊:那个沉默寡言学习倒数的男生绘画手工十分优秀,心灵手巧;那个大大咧咧行为粗鲁的男生其实十分仗义,朋友有难便会义不容辞伸出援手。当你能够正确看待别人,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后,你也就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学会接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我们会越来越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我们开始刻意掩饰自己的“缺陷”,开始刻意讨别人的喜欢,开始努力想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开始努力做“好人”。在努力追求别人对自己承认和肯定的同时,我们努力为自己披上一件件艳丽的“外套”,给自己戴上虚假的面具。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不愿面对那个“没用”的真正的自我,不再像儿时敢爱敢恨纯真自由。

我们都应该追求毫不伪装,毫不掩饰的生活状态。不用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过度评价,不要因为他人一句话就对自己加以否定,但也要反思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审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凡事先考虑自身原因,不要一股脑全推到别人身上还大言不惭说全是他干的全是他的原因。

我们要接纳和包容心中的阴影,不要再为了装出一副完美的表象而搞得身心俱疲,要对自己有信心,并加以肯定。

其实我个人觉得,最难的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阴影,并走出自卑。

有的人家里不是特别富裕,所以他们一谈到有关话题就躲躲闪闪,为了维系所谓的“面子”而死不承认,所以从来不带朋友们去自己家,还会编各种谎言来欺骗自己和他人。虽然你的谎言脆弱到一捅就破,你的不真实和怯懦一眼就能看透,但我为了你那勉强搭建的尊严而假装信服从不反驳,生怕一不小心会将它碰碎。真正让人敬佩的尊严是“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你要明白,每个短处都对应着一个长处,它养成了你勤俭朴素的良好生活作风和勤奋能学,或许你会羡慕那些手里握着大把金钱而肆意挥霍的人,但在他人眼中你的作风和好习惯会更让人尊敬,你有你骄傲的理由,又何必去羡慕他们呢?当你有一天能坦然面对的时候,你就是真正的蜕变了。

或许一开始时,我也很不愿面对自己的缺点,一直努力回避,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真蠢。

如果你说我很蠢,我会点头认同,因为这并不算是我的自卑面,但你如果对班里学习最差,平时因为学习饱受他人冷眼,被父母同学瞧不起的人说,会一下子戳到他的痛处和内心最阴暗的地方,他一定会很生气并且可能会回骂你。我也有我的自卑面。唯一的变化是,当你一语戳中我的痛处时,即使内心不愿面对和承认,我也会微笑着去承认它,并对你说“啊是呢,你说的很对”。这样说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慢慢接受并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了。只有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去改变自己的缺点。

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曾为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所谓的“面子”来编造一堆谎言欺骗自己。但是我现在把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不会也没有勇气去承认、但每天都压在心头的东西,轻而易举的说了出来,淡然一笑,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是个懦弱的人,但起码在这一方面,我有勇气去承认,我能坦然面对。

周围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内心真实的折射,有人觉得处处都是明媚的味道,有人则觉得肮脏丑陋。当我们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坦然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也就能够接受、包容不完美的他人。

接受自己作文 篇9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或闪光点,关键在于会不会欣赏,能不能发现。能欣赏自己,就会少一些抱怨,多几分洒脱,在豁达的心态中坦然走自己的路,学会欣赏自己,就能扬起追求的风帆,驾驭希望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

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可是我非常喜欢表演,无论是电视、电影、广播里所看到听到的节目,只要是我喜欢的一定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而且总能得到大人们的夸奖,尽管有的时候我很害羞。那是一次文艺比赛,妈妈给我报了名,我兴奋不已,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我好紧张呀!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一直在拼命练习,争取在比赛时让对手们刮目相看。我要表演的节目是当时正在热播的小品“功夫”,而且小品中有四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我一个人来扮演,由于人物都有不同的方言,我练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所以我每天晚上都练习到很晚,一遍一遍地看光盘,分别模仿每个人不同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一会我是大忽悠师傅,一会变成了徒弟,转过身来又是受骗的老范……

比赛那天终于来了!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我和妈妈早早来到了比赛现场,不同年级的选手都在忙碌着。我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便拍着胸脯对妈妈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会取得好成绩的!”妈妈捏了捏我的小脸蛋,“妈妈相信你!不管是什么名次,在妈妈心中你永远是最棒的!”

“下一位有请7号参赛选手!”当主持人用甜甜的嗓音说出我的参赛号码时,我还是脸色发白、紧张地走上台去,“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7号选手云,我要表演的节目是小品《功夫》。”说罢,我故作轻松地演了起来:“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人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有人卖担架请直接拨110!……”在场的所有观众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也一下子找到了最佳状态,所有的紧张一扫而光,更加地口若悬河起来。

突然间评委老师喊了声“停!”,我惊讶地望过去,评委老师严肃地说道,“该选手已超出规定的3分钟比赛时间,下一位!”我惊呆了,愣在了台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为什么不让我讲完呢?心里充满了莫名的委屈和悲伤,失落的泪水和着汗水流淌下来……这时台下忽然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都对我报以鼓励的微笑,我看到了妈妈赞许的目光--瞬间,我找到了自信!

“谢谢大家!”在观众鼓励的目光中我走下台去。

虽然这次比赛我没有取得名次,但是我终于找到自我,改变了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是大家的掌声让我学会欣赏自己,给予我自信,是大家的爱给了我勇气。

5.接受惩罚,懂得责任 篇五

接受惩罚,懂得责任

惩罚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下,我认为适当的惩罚是让孩子懂得担当、承担责任,学会自我反省,从而从错误中去思考,实现真正的自我进步。担任四年级A组学生的数学教学,说实在,A组的同学除了在学习能力上相对滞后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这些孩子是严重缺乏学习责任心,得过且过,对学习兴趣不大,作业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因此所学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第一周布置周练,收回来,小曾、小宇两位同学做得很差,做过了的题是书写马虎,几乎找不到答案,稍微难一点的题就留在那里,没有做,然后早已经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这题很难我不会做,真有些哭笑不得,倘若老师听之任之,他们会更加放纵自己,实在对自己没有任何目标和要求,太缺少责任心了。在程老师的协助下,我们一边找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态度,一边把孩子留在学校先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没有认真去完成作业是要接受惩罚,重新再做周练的,直到全部完成,书写工整为止。确实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再辅导。经过这样几周下来,孩子知道随便对付是不可以的,后来作业的质量和数量都比以前完成得好多了,尽管偶尔也会有些反复,但是明显的看到小曾、小宇在数学学习上有所进步了,成绩也有提高,现在课堂上能看到他们大胆的发言,开心的和同学交流,甚至有时他们还能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看着他们的进步,适当的惩罚势在必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责任心。

6.童话接受 篇六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动力因子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体现着一定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 但他们并不完全是被动的, 还表现着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他们根据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整合, 从而产生接受活动中的内动力。

1. 自我认知需求

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群体, 仍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 对理性思维的兴趣和习惯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 对自身并没有一个清醒和自觉的认知。第一, 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教育之前,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和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这一观念体系使得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从而制约着接受活动的走向。第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接受主体总是有意识地将自我对比化, 如过去和现在、自己和别人, 同时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价与思考, 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 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和不同强度的需要都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的一种驱动力, 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 并激发接受主体的思维, 影响着接受活动的发生与效果。[2]第三,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 加之思维方式比较直观、单一, 精神文化视野狭窄, 参照域较小, 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处于浅表层次, 注重描绘性知识, 不能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 挖掘隐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的深层涵义, 形成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

2. 情感性需求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是对事物好坏的一种倾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是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 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走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排斥, 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滞后性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先进性, 因此, 在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 而它又与自身的精神需求不一致时, 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情感抗阻。又由于其作用发挥的滞后性, 不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求新期待, 导致了相当多的大学生下意识地觉得思想教育没什么用, 进而产生消极的抵抗情绪, 无法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情感。另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 以及对接受主体习惯结构的否定, 引起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空白”, [3]导致接受情感受挫。另一方面, 是由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发的。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情感丰富, 情绪变化大, 容易冲动, 产生偏激行为, 以至形成逆反心理。同时, 由于在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局限性, 因此其不能以自身现在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吸收思想教育内容, 而且不能主动地调节、变更原有图式以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一些偏差时, 就会对其产生怀疑, 甚至对一些正确的、真实的信息也持不信任的态度, 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逆反心理。一旦他们的逆反心理形成思维定势后, 则对后续相关和类似的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会在评价、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满、抵触、厌烦等情绪体验, 形成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一道屏障。

3. 自我发展需求

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否产生动力, 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崇高的道德向往和强烈的进取意识, 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要求和自我修养的主动精神。据调查, [4]37.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自我修养的意识弱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师对该问题的认同率则为54.58%。这也反映出接受主体的自我修养意识弱化对接受活动产生效果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的力量和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肯定。”[5]个人之所以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的社会本质有关系。人们为了完善自我, 确认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希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多种疑虑, 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 希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提高理论思维,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自我修养, 希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动力因子分析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 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 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强调我们要教什么, 而且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 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 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 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希望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但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 不是概念和理论问题, 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6]

2. 接受客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作为接受客体, 与大学生内动力因子相适应,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目前来看, 一是接受客体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 既缺乏生动性, 又缺乏现实功利性, [7]不利于得到拥有丰富信息和渴望接受新知识、新思想而又不喜欢阅读那些思想深邃、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知识的接受主体的认知接受;二是接受客体内容单薄, 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较多, 缺少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认识、文化背景的联系, 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和情感方面的感染, 理论上实际被架空, 使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教学方式、方法作为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单一的理论灌输仍然占据着主流, 很难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产生共鸣, 形成课堂的亲和力, 这已成为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格局的障碍。二是教育主体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不够, 缺少互动和交流。教育主体面对的是不同的接受主体, 每个接受主体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即使同一接受主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这样单一的、单向的而不是多元的、立体的信息输出和不能准确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接受环境的辅助力

(1) 宏观接受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接受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因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首先, 宏观接受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导向功能, 决定着接受活动的大方向, 而接受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下进行的, 并且社会系统本身具有价值导向和价值选择的功能, 这些价值功能借助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力量, 形成强大的作用场, 影响着人们的接受图式、接受能力的形成, [8]并制约着接受活动的走向。其次, 宏观接受环境中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对接受活动起着硬约束力的作用, 并体现在接受活动的输入与输出上;[8]而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起着软约束力的作用, 并在接受活动中表现出社会文化的渗透性特征, 对具有不同文化积淀的接受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外, 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价值观念体系日益形成, 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 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观念相交织、相混杂的时期, 这也使得当前具有不同社会心理的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的选择上出现困惑, 从而产生内在的观念世界和外在现实世界的矛盾, 内在心理世界与外在秩序规则的矛盾, 在行动上出现了变动性和不确定性, 影响着接受活动的发生及其效果。

(2) 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子女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而且影响子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家庭环境是接受活动的基础环境, 其基础地位表现在接受主体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对接受主体思想道德和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不少父母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它方面素质的提高, 而忽略了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自主性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发生和实施的效果。因此, 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 使家庭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3) 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 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可能接触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将之定义为:“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并且, 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9]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信息载体的普及, 使信息能够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 形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这种信息不必通过社会群体或组织而直接传至个人, 使得接受主体有了更为简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思维空间正在无限的扩大和延伸。同时信息环境由具有接受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信息符号构成, 不仅传达消息与知识, 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 不仅仅具有告知作用, 而且具有指示性作用, [8]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功能。但由于接受主体大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 他们在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 在信息的判断与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发生和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与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 其接受活动产生的效果受众多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动力、外动力因子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了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自我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接受客体的感染力和接受环境的辅助力六个因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起到促进作用,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因子

参考文献

[1]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4) .

[2]刘先义.论德育接受机制[J].教育研究, 1991, (11) .

[3]许莉萍.论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J].湖州师范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7, (3) .

[4]孙留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解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8, (6)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6]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7) .

[7]陈悦.“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6, (6) .

[8]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探析[J].探索, 2003, (5) .

7.接受作文 篇七

但是生活往往不是这样,并不是你拥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功成名就。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男孩向上帝许下了他以后想要实现的梦想:跑车、别墅、足球、冒险云云。然而这些却与他以后真正的生活大相径庭,他质问上帝,上帝却失望地说:“我本以为你会因为我给了你一个惊喜感恩我。”理想就像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即使这样,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梦想一直不来,我们只得离开。我们在现实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仅有一股冲刺的猛劲,是跑不完万米远程的;等待收获的人,只能得到凋零的枯枝败叶。落叶是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只奋斗着一个目标,而不珍惜现在,也许会有些差距,但总会有想不到的趣味。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而不自知,幡然醒悟的时候,就会有种淋漓的痛楚。

那么,梦想到底是什么?梦想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我们的动力。成长路上总有那么一种期待,冥冥中给我力量,这就是梦想。现实与梦想也许隔着一层金壁琉璃墙,也许天各一方,但是也不要因噎废食,因为我们以梦想而伟大,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

8.接受自己作文 篇八

我们在电视、报纸和电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残疾人的感人事件。有一天,我写完作业后,打开了电视机。一位没有双肢的残疾人吸引了我,我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残疾人的名字叫卡耐基,因为他没有双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所以他用手当做自己的脚爬过一段段路。可想而知,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怎样的生活。他用手腕摁在地上走路是多么的痛苦,可是他却十分坚强。在我看来他异常的丑陋,看着他的身体真是令人害怕。可是他却十分自信,笑着面对每一个人。

有人曾问他:“你讨厌自己的身体吗?”他却十分自信地回答:“每个人都应该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你的面貌。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应该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应该弹起生命的琴弦。”他像是在对我说一样,在我看来,我比他庆幸多了。他自信的话语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体态、容貌等方面找到这样和那样的不足,然而这些特征是自己不能控制和决定的,能够做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如果一个人的体貌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谈得上让别人喜欢呢?

从此以后,我试着笑着去面对每一件事。同学们需要帮助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因为我的热情开朗、乐于帮助同学的表现使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再也不感到自卑了,由于我的心态变了,学习也有了动力和目标。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同学们的帮助和我的刻苦努力,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在稳步提高。

以后我要努力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光辉的未来。如果一个人只是长有美丽的体貌,给人只是一种美的感觉,得到别人几句赞美的话而已,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用自己的实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和一个美妙的音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体现自己的外在美;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美的心灵,展现自己的内在美。

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相信有自信就会有成就,就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有意义,使自己的未来更具色彩!

9.文艺的接受——审美 篇九

1967年,在一次世界文艺理论的学术会上,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学者尧斯(Hans Robert Jauβ,1921-1997)的论文《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geschichte als Provokation de r Lite raturw is s e ns chaft)简要而全面地阐述了“接受理论”的七个基本观点。他的这篇文章标志着文学(或美学)接受理论(die Rezeptionsasthetik)的诞生。以往的文艺理论比较忽视了文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维,即“接受者”。其实,文艺作品的意义相当一部分是接受者主动性参与和创造的产物。文学接受理论在以往的阅读现象学、阐释学[1]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理论强调“接受者”在文艺接受中的主动性地位,对文艺传播研究不无意义。

在此,我们对“文学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和观点进行阐述。

一、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对文本进行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划分,是文学接受理论的前提之一。一般认为,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就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亦是文艺作品。接受理论首先区分了二者,指出: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即第一文本;而被接受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没有与接受者发生联系的第一文本,可以承认它是作品,但是也得承认它没有对接受者产生影响,没有实现自己,也就没有传播效果。与读者发生联系的作品已经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接受者对象化了的作品,读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象与作品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新的“作品”。[2]

以往的观点认为,传播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主动的,接受者是被动的;而接受理论认为,不应局限于读者群如何受作品影响,许多审美效果是读者自己创造的,这种效果一定程度上由读者自己负责。例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把自己的知识、情感因素加进去,就将小说对象化为“《易》”的《红楼梦》;其他情况下,还会出现“阶级斗争”的《红楼梦》、“淫”的《红楼梦》、“缠绵”的《红楼梦》等,不一而足。因此,另一位德国接受理论的阐述者、特利尔大学教授冈特·格里姆(Günter Grimm,1945-)开列了以下一个公式,简单地表达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前提:

S指文本的意义结构,A指作者赋予的意义,R指接受者所领会、赋予的意义。其中A是恒量;R是变量,随接受者的不同水平而变化,在S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经过他的演算,最后竟得出了“S=R”的有些偏颇的结论。[3]

区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目的,在于强调文艺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与文本的交流。作为接受理论先驱的阐释学认为,文学不仅是信息资料,也不仅是供人欣赏的花瓶,而是一种自古以来的精神状态,是人的生命之流的表现、人生体验的产物,因而它本质上是交流的,能够沟通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4]另一位接受理论的著名学者沃尔夫冈·伊泽尔指出,文艺文本与一般的讯息文本的一个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交流能力”,可以使接受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体验到、而不是认识到某种当前世界不存在的,或者接受者尚未意识到的东西,而一般的信息文本是以材料的形式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成果,不具有文艺文本的交流功能。他写道:“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验不复存在的事物,能够理解对我们来说完全陌生的事物,现在需要研究的正是这个令人惊奇的阅读过程。”[5]

接受理论重点研究第二文本,专注于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方式,或者说接受者接受作品的方式,是与一般讯息的“传播-接受”或“刺激—反应”模式很不相同的。从信息通道的角度看文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有些不同一般。一般的讯息性文本到达接受者的过程尽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噪音”干扰,但传播通道是单一线性的,所以有著名的“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而文艺文本是通过两条通道传播的:直接的文字(或声像)传播、无形的情感传播。文字(或声像)方面引导接受者的反应,限定了他们主观想象的领域,而情感方面则要由接受者根据文本的预先构造来实现。就此伊泽尔说:“信息在文学作品中是通过两条信道传播的,读者通过构造它来‘接收’它。在这里不存在共同的编码———顶多人们只能说共同的编码会在阅读过程的进行中产生。”[6]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die Appellstruktur)原是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阐释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接受理论学派用它来说明,文艺作品在结构上根据情境适当采用陌生化、不确定、空白,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接受者已有观念的否定等方式,容易召唤接受者去完成未尽之意,或进入作品的情境中。

文艺作品的内在结构与一般讯息作品结构的这些差异,使得接受者可以适当地参与“创作”,形成所谓“第二文本”。不过,这需要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接受者接触、欣赏时的响应结合,才能产生文艺作品的传播效果。召唤结构激发了接受者的再创造性,当然同时又限定了他们的想象不能逾越文本。就此伊泽尔写道:“效果和响应既不是文本的特性,也不是读者的特性;文本所提供的是一种潜在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才得到实现。”[7]

召唤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根本原则是造成文本与接受者间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交流。

文艺文本是虚构的,而讯息性文本是实现的。因此,接受者接触文艺文本与接触讯息性文本时的交流过程是相反的,不是确认信息和搜集材料的过程,而是根据已有的正在接触的文本,扩展与创造新的属于自己的文本。虚构的文学文本与接受者之间有一道鸿沟,即接受者的不可体验,恰恰是这道鸿沟成为交流的基本诱因。文艺文本的特点是形象化,所以伊泽尔指出:“作为一种交流结构,虚构既不和它所参照的现实一致,也不和它可能存在的读者的倾向相同,因为它不仅把人们关于现实的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形象化了,而且也把它所预期的读者规范和读者价值形象化了。正因为它既不同于世界,也不同于读者,它才能进行交流。”[8]

使人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是文艺文本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创造的基本策略性功能。伊泽尔强调:文本“并不单纯是一种给定的文本特征,而是一种能够使读者从他习以为常的惯例框架中挣脱出来的结构……读者只有在陌生的环境中,而不是在他固有的条件下(类比推理),被迫形成文本的意义,他才能把他以前在有意识的心灵中无法系统表述的,他的人格层次揭露出来。”[9]因此文学作品要想重新唤起接受者对日常生活的新鲜感觉,就要超越他们已经熟悉的东西,将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从而使得读者更新习惯反应,感受到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

文学艺术的描写性话语比说明和解释性话语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两种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文本的召唤结构主要指的也是这两种结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控制着交流过程,引起接受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自然地“完成”它,或“协调他我”的欲望。

空白指“存在于文本之中的、受到文本悬置的可联结性”。[10]文艺文本利用形象描写、情节转换、突然中断等开放状态激发接受者自己去填补意义的空白,这样,他们就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着文本的创造工作。“通过阻碍读者建立文本的连贯性,空白把自身转化成激发读者观念化的动因。从这种意义上说,空白在文学交流中发挥的是一种自我调节结构作用;它们所悬置的东西转化成了推动读者想象力的力量,使他提供曾经受到文本抑制的东西。”[11]

文本的否定结构指对接受者已有的信念、态度,或者社会流行的观念、习俗规范,以文艺文本特有的形式予以适当的否定,对他们既定的观念造成一种思想的冲击。这种观念上的暂时不协调,激发起读者参与其中,追求心理平衡。“如果文本否定了这些规范的有效性,那么这种感知就会变得更加强烈……这样一种否定造成了一个具有能动作用的空白,因为规范的这种失去意义,表明了被作者选择来的规范之中存在的缺陷。所以,读者被迫发展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能够发现这种否定指出、但是却没有得到文本系统表述的东西。”[12]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同样需要积极参与文本的创造工作,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本的引导。

文艺文本的“否定”不是一般宣传意义上的,而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存在对整套规范的全面排斥。但是,这里却存在得到文本策略仔细引导的、对规范的部分否定,这些否定把规范那些有问题的方面突出表现出来,这样就为读者指出了重新评价这些规范的道路”。[13]

文艺文本的召唤结构还会造成作者思想由接受者“主观化”的现象,这是文学艺术接受中的又一特殊的现象。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当年说“我思故我在”,而在接受者深深地进入文学文本营造的情境时,阅读消除了“主体—客体”的区分,“我思故我在”变成了“我思故他在”。阅读现象学的研究者、比利时美学家鲍列特(Georges Poulet,1902-1991)曾如此描述这个情形:“在这里,我正在思考一种显然属于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思想,它在我这里得到思考,就像我不存在一样……不论我什么时候阅读,我内心都发出一个我的声音,但是,我发出声音来的这个我却不是我本身。”“这就是我通过我的意识受它支配,我召唤来使每一部作品成为存在的特有条件。我不仅给予了它存在,还给予了它关于存在的意识。”[14]

这种现象再次证明,接受者如何赋予文本以思想的存在(第二文本),同时也揭示了文学作品影响接受者的特有优势。例如“感动”这种情绪反应,就是在接受者主观化的情形下出现的。

三、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接受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之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已有社会经验、思想倾向、审美要求,一旦与具体的作品发生联系,就会对作品进行补充、拓展或者抵制,这些他们已有的积淀,会对理解作品起到指导、制约、限定等不同作用,从而影响对文艺文本的接受活动。

为了说明接受者的这种主动,尧斯借用德国当代哲学、社会学的概念,将这种意识称为“期待视野”(der Erwartungs horizont,我国有的研究文章译为“期望阈”)。他把期待视野分为“生活的”和“文学的”两类: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接受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状况、教育水平、性格气质、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文学期待视野包括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及素养等。德国艺术家、接受理论的研究者鲍埃尔(Willi Bauer,1923-)在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期待视野划分为三个方面:语言经验(包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文学阅历、个人情感倾向(主要指社会与文化两个度向)。[15]

不同的期待视野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阅读需求,引起对同一文本意义和内容接受的差异。

与一般的信息接受不同,并非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艺文本愈一致,接受兴趣便愈强烈。如果阅读的作品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完全一致,读者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只有所阅读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超越、校正了期待视野,读者的阅读兴趣才可能被调动起来;但不能过犹不及,如果作品过度超越、校正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也不会产生阅读兴趣。于是,冈特·格里姆提出了文艺文本与接受者间的“美学距离”概念。如下图:

如图所示,当距离为0时,文艺文本对接受者的作用(引起反应)也为0;随着距离的展开,文本对接受者的作用亦开始呈现,在距离的适中位置,作用达到最大值;随着距离的继续拉大,作用趋于持续下降。只有适中的距离,才谈得上产生作用,顺利接受或是抵制接受。[16]关于这个观点的阐发不少,例如杜骏飞写道:“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的难题往往能归结为游离与契合之间的理想配置。如何才能够让受众感到,他所面对的艺术信息,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既是亲近的、又是刺激的?”[17]

如果美学距离适中,文本的召唤结构同时发挥作用,就有可能改变读者的期待视野。尧斯用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提出的“视野转换”(der Horizontw andle)概念来表达这一观点。他说:“如果我们把给定的期待视野和一部新作品的外貌之间的差距描述为美学距离,而对该作品的接受能够通过对熟知经验的否定,或通过将新的相关经验提高到意识的水平,最终‘视野转换’,那么,这种审美距离就能顺着读者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当时立即获得成功、遭到拒绝或造成震惊,零散的褒扬,逐渐的或推迟的理解等等)的范围而被历史地具体化。”[18]

文艺的影响力形式上不如新闻、宣传和商业广告那样直接,但其影响效果却能够比较持久而广泛、渐进而深刻。上述关于文学接受理论的介绍不过是管中窥豹。文艺文本的接受情形,远比讯息性文本的接受情形复杂,不可能得出类似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那些追求普世的假设。但是,每种关于文艺文本接受的非实证理论,都有深厚的哲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因而可以帮助人们从某一视角理解文艺传播。尽管人们天天接触文艺,但只有理解了才能够深刻地感觉它。文艺理论的价值便在于此。

注释

1[1]这两种文艺理论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终形成的。阅读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英伽登认为,文艺作品不是一个自足体,而是作者和接受者意向活动的产物。文艺作品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充填“未定点”来加以具体化。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存在于一切可能的阅读和理解之中,只有在接受者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作品的意义才能实现。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从未被其作者的意图所穷尽。当作品处于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时,人们可能会从中抽取新的意义。

2[2][4][16]胡经之,张首映.西方20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276,244,281.

3[3]格里姆.接受学研究概论[A].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9:144.

4[5][6][7][8][9][10][11][12][13][14]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霍桂桓,李宝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7、25,28,1,247,68,271,266,291,292,209.

5[15][18]张廷琛.接受理论(译文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41,9.

10.接受捐赠答谢词 篇十

我代表乐亭县人民政府,向山东**集团无偿捐赠给我县高效农业研究会价值5万元的甲壳素药肥,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乐亭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全县果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大框架,农业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科学,产品品种和产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目前蔬菜品种齐全,粗细搭配,错季生产,做到了四季生产不断档,常年批发有货源 。果品生产也形成“早、中、晚、特晚”的梯级生产模式。

几年来,我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中国果菜十强县”、“中国桃乡”、“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鲜桃之乡”、“河北蔬菜之乡”和“全省25个县域经济示范县之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农业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基础,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应用,才能推动农业的产品和产量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今天,**集团为我们无偿捐赠价值5万元的甲壳素药肥,可以说又一次为我县果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绝不辜负**集团干部员工的一片情谊,一定要按要求合理安排,精心利用,认直总结,积累经验,为甲壳素的成功利用和推广,为我县果菜的发展,为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11.接受自己作文 篇十一

那么,如何接受自己呢?

首先要能客观的认识自己。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片枯败的落叶尚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不起眼的扇贝能把一粒砂石孕育成璀璨的珍珠,一只美丽的蝴蝶可能让遥远的国家刮起一场飓风。当苍天赋予我们能自己思考的大脑时,就已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种必然性。既然如此,每个人都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都一样有闪光点,如此说来就无可比性,更谈不上什么自卑了。

仅仅客观的认识自己还不够,还要有自信。流浪街头的修鞋匠索拉利索,每天早晨起床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大画家。”说完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就真的有了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满怀激情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这就是索拉利索的自我暗示。没了自信,那份潜在的自卑依然存活心中,也许你就因此被蒙蔽了双眼。

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自信,最后就要试着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完完全全接受自己。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精不精通数学、法律等专业。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都没有。“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应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12.接受理论与品牌翻译 篇十二

关键词:品牌,接受理论,品牌翻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品牌成为跨国公司进攻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品牌是产品质量的象征、形象的代表, 起名时要倍加斟酌, 翻译时更需慎重, 因为品牌名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形象乃至其生存。

一、品牌特征及其功能

( 一) 品牌的语言特征

作为品牌名, 必须简洁, 英文的品牌大都包含两到三个音节, 比如:BWM、SONY等, 汉语的品牌名大多由两到三个汉字组成, 比如: “奥妙”、“佳洁士”等。其次, 必须新颖, 吸人眼球, 比如: 化妆品品牌“Lux” ( 力士) , 不仅简短, 独具特色, 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英文单词“Luxury”, 带来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再次, 品牌名必须响亮有力, 有节奏感。比如:Coca - Cola, Kit - Kat, Clean - Clear, 像Kodak, 朗朗上口, 吸人眼球, 且富有音乐感, 美妙动听,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拍照时清脆的声音。

( 二) 品牌的功能

品牌必须达到促销产品, 开拓市场的终极目的, 为此, 好的品牌必须传递产品的信息, 有典雅的形式, 良好的意向与象征, 且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因此品牌往往都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1. 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品牌名应该包含对该产品功能、特性、价值等的介绍, 方便消费者了解并选择。好的品牌名会告知消费者该产品最基本的功能, 例如: “美加净”, “雅倩”, 告知消费者使用后让您变的更美丽, 更优雅, 同时, 品牌名也描述了某些产品的特征与价值, 比如: 著名摩托车品牌名“野马”, 暗示骑上它就好比骑上了一匹飞奔的野马, 那是何等的酣畅淋漓。

2. 审美功能。品牌的审美功能指,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 品牌都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包括语音美, 意向美等。比如: 旺旺/wang wang/、喔喔/wo wo / 、Coca - Cola、“婷美”、“红双喜”, 再如: “春兰”空调 ( Spring - orchid air conditioner) , 让人联想起明媚的春季和玉兰花的芬芳, 那是多么的醉人多么令人向往。

3. 呼唤功能。该功能指品牌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并刺激购买。比如: 汽车品牌“富康”, 象征安康富贵, 给车主带来了福音, 消费者将很容易为之倾倒, 并采取购买行为, 还有像“润明”滴眼液, “红牛”饮品等。

二、接受理论对品牌翻译的借鉴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以尧斯 ( Hans Robert Jauss) 和沃尔夫冈 ( Wolfgang Iser) 为代表人物, 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基础, 核心是“读者中心论”, 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文学研究的首位来考察。该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品牌翻译更是如此, 表现如下:

( 一) 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理论的建立将文学研究的中心“从文本转移到了读者” ( Mu, 1990) 。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及其审美活动中的积极角色, 动摇了作者与文本的绝对地位。品牌的设计和翻译应该以消费者为导向, 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及其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海尔”被翻译成“Haier”就鉴于以下考虑: ①音译名让消费者联想到整个团体奋争更高目标的理想; ②“Haier”很像原汁原味的英文名, 朗朗上口; ③独一无二性得到保证。

( 二) 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

“期待视野”指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势或先在经验。“视野融合”指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结合, 才能谈得上理解与接受。品牌翻译应该达到译者与消费者视野的融合。消费者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得不考虑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视野期待, 力求做到视野融合。比如: 我国有一种试销美国的“轻松减肥片”, 初译为“Obesity - reducing Tablets”, 遭遇了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人的冷遇。因为美国人不情愿承认自己肥胖, 而译者没能尊重消费者的期待视野, 所以消费者无法接受, 后来改为“Slimming Pills”才打开了销路。在视野融合中, 对消费者期待视野范围的内容作出准确的判断, 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 三) 视野的变化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译文应该根据消费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口味 ( 即期待视野) 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有一款名叫“Poison”的香水, 指“毒药”或“毒物”, 这是一种逆向思维, 满足部分女性追求野性、粗鄙的异域风情。而中国的女性很少追求刺激、野性, 所以在中国的市场上被译为“百爱神”, 而现在所见却还是“毒药”。那是译者根据消费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又改用了忌讳的译名, 因为当代中国女性思想开放, 追求新奇。

三、结语

品牌翻译的实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译文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是成功交际的关键。译者必须设身处地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既要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 注意进口国的民族忌讳, 又要保留原文的民族文化精华, 针对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翻译品牌名称, 为读者开拓更为宽广的视野。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2004.Routledge Encyclopea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顾文均.顾客消费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贺川生.商标英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教代会专门工作小组下一篇: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委托检验的通知(2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