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共8篇)
1.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一
对高中英语现代课堂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思考
摘 要:现代课堂教学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切实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高中英语由于高考压力和没有语言环境,一直是教学一大瓶颈科目,大多数教师还没完全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课堂教学仍然保持的是传统的“本本教育”“师本教育”,使高中英语教学形成了“教者累,学者难”的局面。为了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现代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改有明确的定位,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生本教育。
关键词:生本教育;备课方法;教学模式
一、解读生本教育的实质
生本教育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先生首先提出的,他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站在幕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来体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让课堂形成“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理想。
二、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本教育
根据生本教育的实质,我们知道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在小组和团队中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具有探究意识,能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哪些教学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在课堂中达到这些效果呢?
1.教师的备课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为课堂教学奠基,怎样能使学生对“先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那么我们教师的备课就不仅仅是备上课时要给学生呈现的词汇语言点,而重点是备学生对于相关话题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的语言文化提升点在哪里,预习的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认知;是否能够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勤于讨论,提出疑问,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有效率,更具有创造力;是否能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的空间,使他们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一句话,具有低入性、指导性、趣味性、开放性,能够体现生本教育并能完成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
2.教师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教学要体现出生本教育最主要的是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都体现了“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老师没有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没有初步规划板块式或直线型的课堂流程,就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变得无所事事,而学生也只是简单交流,应付了事,基础稍差的学生或者根本就是聊天去了,“课堂”变成了“市场”。所以当我们选择“10+35”模式时,我们应清楚老师的这10分钟应该怎么当好“导演”,而学生的35分钟,教师需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交流,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学生泛泛而谈时,如何引领孩子深入;在环节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转移触角与视线;当学生遭遇到困难时,如何拨开孩子眼中的迷雾,需要思考在什么时候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包括思想上的认识。
现代课堂,教与学的模式都应该现代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能够激发老师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时下流行的选秀、脱口秀、辩论、游戏闯关等节目的形式都可以适当地借鉴过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同样分组(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教师预先分好组),一些学生扮演学员,一些学生扮演考官,教师则可以是最终评判官。总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机会去展示自己,有空间去发展自己,他们才会发现自己对这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才会达到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社会需求在时刻变化,现代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高中英语教学不应完全为了“应试”而忽略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渔”而不是“鱼”。真正做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完全体现生本教育,达到现代高效课堂标准,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作者单位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
编辑 赵飞飞
2.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二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但如果情境选取不当或者情境铺垫的时间过长, 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首先, 应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使其能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其次, 教师要围绕课堂主题, 综合创设情境及活动, 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点用一个个小故事或情境串起来, 使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有机的整体。
良好的学习情绪不仅让大脑觉醒水平高、思维敏捷、联想丰富, 而且能激发人的活动能量, 使学生充满活力, 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所以,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时, 力求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真正做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方法得当, 优化师生教与学的过程
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往往是因为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动画, 而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不愿意投入精力学习。作为教师, 要把学生对这些派生因素的兴趣转化到教学内容上来, 并激发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就必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 我们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诸如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和谐统一。
例如游戏教学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 它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 在激烈的竞赛中, 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将“游戏”溶入教学, 将教学“游戏”化, 让教育渗透着娱乐性, 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学中的游戏能够激励儿童去学习、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能够比较容易的使儿童克服对一些学习任务的冷淡甚至敌意, 并且把这些不好的态度转化为对学科学习的终身热爱, 也能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一种快乐。例如, 指法是一朝学会终生受益的技能, 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但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我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 学生虽然对游戏很感兴趣, 但因为输入速度慢而成绩不佳, 由此学生知道了指法的重要性, 知道要提高速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好、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 学生就学得就很认真, 也很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法练习后, 再组织学生玩“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 利用这些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练习指法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及局限性, 课堂教学方法虽多, 但如果使用不得当, 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 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 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 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教学方法, 让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三、导放结合,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让他们在探究活动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 在学习“文件的复制”时, 复制粘贴法、左键拖动法、另存为法……不一而足, 教师要力戒“一言堂”, 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构建知识、掌握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教学语言应做到精当、简洁而又富于启发性, 做到“四个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必讲、关键操作必讲、共性问题必讲;“四个不讲”:废话不讲、已经过时的内容不讲、教师不讲学生也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 在“画图”软件的教学中, 教师详细讲解了矩形的画法, 那么, 学生掌握了画矩形的方法后, 椭圆和圆角矩形的画法就不必再细讲了。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不等于放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也不等于课堂上的自由学习。自主探究应是一种由教师精心指导、师生平等对话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动态调控的学习活动。
四、赏识鼓励, 培养学生意志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求助于周围的同学或老师, 有的甚至干脆放弃操作, 不敢“轻举妄动”, 坐等。学生不愿意操作, 固然有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或方法不当的原因, 还没有思考操作上的问题。这说明, 现在的学生意志品质较差, 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 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呢?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方面。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教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当他们得到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有进步, 能学好, 有发展前途, 因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 以激励为主, 赏识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 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本”, 研究学生;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思考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们能给予学生什么。
五、德育渗透, 内化学生的信息品格
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信息使用道德规范的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计算机既是学习对象, 也是学习工具, 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高档的学习机;教育学生养成负责、规范地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 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让学生正确面对信息良莠不齐的互联网, 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不浏览不良信息, 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3.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农村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35-01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传统授课粗放式教学相比,生本教学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教师除了备课还要做大量幕后的“导演”工作。如划分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培训小组长、制定评价标准、对精彩的展示给予奖励、调控学习不在状态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等等。那么,“生本教育”在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中应用,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依靠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呢?
一、转变理念,做好“引领者”
实行生本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由于电脑在农村家庭还不普及,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少,信息技术基础普遍差,因此,大部分教师不放心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究、讨论从而获取知识,而是以老师讲和演练、学生听后在下面电脑跟着练为主,几乎每堂课都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以教师为中心。生本课堂则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转变理念。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要给学生尽可能的自主学习,充分做好“引领”和“协助”,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二、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
在生本教学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1、布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预习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预习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预习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特别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信息技术水平、活跃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的搭配,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例如在图片的处理教学中,刚好是元旦,于是我设计了制作贺卡这一节课,根据学生对上网的兴趣高涨,以现实中的实际任务制作元旦节贺卡来“驱动”学生,使之感兴趣,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地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贺卡的制作。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气氛也很活跃,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提问。交上来的作品各有特色,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看后非常感动。
3、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收”“放”自如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布置预习作业、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
三、注重引导,为“生本”护航
在生本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指导、激励学生,使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作用在生本课堂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提倡生本教育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作用,我们削弱的只不过是教师的“讲解功能”。相反,教师自己要更加重视自身作用,或者说生本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经受住考验。以前,教师只需要讲解知识,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并不高。而生本教育中,教师的引导艺术,收放自如的技巧,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等等,都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教师要做到学生全部情况能了然于胸。在幕后(课外)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合作教学打好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小组学习与展示情况,适时走到前台进行释疑解惑的点拨,不断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向新的学习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集中精力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说的罗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炼一下;当学生说的简单时,教师给学生挖掘一下;当学生说的不完整时,引导学生补充一下;当学生把重点内容一带而过时,提醒学生一下;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帮助学生一下;当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提醒全班同学表扬一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充满了自信,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4.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四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学习内容分析: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越来越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电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造就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恰是现代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体育方面的知识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并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采用点化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能使难于留驻的瞬间的动作,清晰地反映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也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的,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任何新鲜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而电教媒体的应用,会使教学更直观形象,可以花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 活动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进行投掷的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动画的模拟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投掷距离受到空气阻力、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及出手高度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客观的不能改变,控制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途径;进而在通过运动员的实战录象,通过慢放、定格等方式进行播放,再利用动画演示其出手角度,使学生理解不同投掷项目在不同条件下的出手角度,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这样不仅突破了投掷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体育运动科学原理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又例如,高年级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三.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电教手段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增强电教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在《蹲踞式起跑》一课的设计与实施中,课始,听音乐,走图形进行队列操,既激发学生健体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提高“齐步走”等队列水平,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准备运动我让学生模仿大自然各类动物跳,让学生操纵鼠标,在CAI课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我在自己设计制作的CAI课件中,收集大量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动物起跑的动态镜头)学生在大自然的交响乐,猎豹跑、斑马跑、小鹿跑„ „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地自主模仿,自然创新准备运动。教学中,我运用CAI课件设计动画问题:小明为什么比小光跑得快?生动形象的问题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多媒体计算机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站立式起跑”、“蹲踞式起跑”的初步学习中向“蹲踞式起跑”的进一步学习正迁移。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认为:“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在借助电教媒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本课关注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从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蹲踞式起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本课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或两人一组运用CAI课件辅助学习。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荐组长,自由灵活组合小组,利用CAI课件(优秀跳远运动员资料)自主选择最优方法学习蹲踞式起跑„„为学生
留下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本课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协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蹲踞式起跑”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融合传统数学 优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 知觉直接影响着表象的质量。知觉材料越直接,具体,学生调动的感官越多,知觉映象就越鲜明、强烈,表象就越清晰、深刻、稳定、持久,最能正确反映现实形象的表象莫过于实物表象,实物乃是最好的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实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通过触,压可以感知实物的软、硬、冷、热,轻、重等. 因此,实物演示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这是电教手段演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如能见度小),实物演示往往影响知觉的效果和表象动态的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把电教手段与动作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技巧“跳山羊’一课,教学中创造性地把实物与投影巧妙地结合起来,职得了极佳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了解跳山羊时过山羊时一些特征,将动作的分解置于实物投影仪上,调整焦距,过山羊时的重点和难点便清晰地映现在屏幕上,学生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过山羊的轻松姿态,极感 新奇,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他们的脑中清晰的留下了真实、鲜明、立体曲表象,为掌握跳山羊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再者,运用电教设备,从此而带来教学载体在形式变换及衔接上的方便与快捷,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展示较多的教学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了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获知率及习得效率。
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把幻灯、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引进体育教学,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尝试热情,而且给学生以美熏陶,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综合运用,使体育教学从形式、内容及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学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急待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分析学情不只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应在上课后不断地观察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学生掌握的已有的体育知识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整堂课中每位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
一、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等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专业能力。
1、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态度的三个维度出发,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的小学生在体育态度方面存在差异性。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但易受到体育场地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2、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个人或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被动,其学习效率自然也较低。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分析:
1、在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现代性较强、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和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流、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方法上,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给学生知识向引起学生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转变,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问题和练习方法上,应从答案动作技术惟
一、学练法惟一向条件、问题、学练法和结果的不限定转变,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培养学生的特长。
2、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教学中教师的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分析学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现实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式和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分析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
(1)趣味性: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使学生在体育课积极性比较高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过量运动或成人化、专业化教学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化的运用可以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育游戏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而且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教育性、创新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对于调动参与积极性、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优良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因为体育游戏具有娱乐的特性,它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激励性评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3)有“收”有“放”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是从简化教学组织、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人手,着重研究精讲多练的问题。启发学生愉快、自主的学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即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自我组织学习和锻炼,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做到有“收”有“放”,“收”、“收”自如,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评价。教师在分析的同时要对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恰当的、指导性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运用鼓励性的或指导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
三、活动形式要创新中学情分析:
课堂内外活动内容、形式非常多,如有活动与探究、知识窗、自我设计、自学自练、自我调控、练习体验、学习思考与自我评价等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去完成这些活动项目?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都要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并有所创新,因为有一些活动项目不一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应有所区别。有选择有创造地组织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环节与策略 1.专业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一般素质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中最早期的影响,体育教师受专业的熏陶,形成了体育教师特有的专业气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壮的体魄、富于幽默的谈吐、洪亮的口令以及精明的组织才能,对专业的高度热情、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等,这一切不仅使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具体生动地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模仿的愿望,从而引发学生努力上好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运动能力,教师良好的运动能力是指教师正确、优美、轻松和熟练的示范动作,以及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以跑步为例,教师即使示范一个简单的“起跑”动作,只要动作协调、流畅,给人以一种美感,学生都会十分羡慕,并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学习以及练习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且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教师要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示出最佳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吸引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2.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坚毅品质
具体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课时体育教学目标是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 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 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 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 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
3.组合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 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 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 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 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 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 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师生活动:
1、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体育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3、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4、课题的实践依据
本课题组的主持人朱希勇,具有先进的研究经验,他已经成功完成了《活动性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并且在中期评比中获得优秀,其他实验教师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研究能力,其中实验教师赵丹丹在2008年获得教具优质课,实验组成员在课下的时候喜欢围在一起讨论教改理念,讨论怎么样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很重视学校的科研,我校有20几台电脑,每个办公室供有电脑一台,支持教师随时上网查找资料,进行信息查询,更改教学理念。
课题虽然是自筹经费,但是取得了学校的重大支持,历时两年,成果不错,教师干劲十足,按照计划能在6月底完满结题。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师生互动:这里指在课堂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互动简单地说就是师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平等**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与性。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信息流动。
四、课题研究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五、研究内容:
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体育教学教学质量。1.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教学内容应落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科学性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的影响,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六、研究对象: 全体本校学生
七、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法:就一个研究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然后检查各自的教学效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实验范围及对象
为体现小学体育师生互动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我校的特点,实验对象为全体小学生。
(二)提出实验任务
1.对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2.对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验证。3.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小学体育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落实培训工作
1.根据领导批示和安排,对参加实验的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更新观念,力求认识到位。
2.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并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举办研究活动,如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研讨课、评优课等。
3.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改革以往教研员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记的传统培训形式,强调以参培教师为主,调换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位置,做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互动,调动体育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参培教师的实际情况,要求参培教师“多动脑、多动口、多动笔、多交流”,力求形式多样。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了对体育师生互动的认识,转变了观念,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教师增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绝大多数参加实验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探索、创新,使体育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对全校学生、教师和领导进行学校体育认识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制定课题方案和计划。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看着学生的答卷,能够看出学生是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自从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研究以来,在学生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体育水平得到了提高了,体育水平得到了提高了,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在每天的学习之余都能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来增强自己的体制。但是还是有问题,由于我们学校的体育设备有限,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受到了限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利用有限的环境更好的进行研究。
九、研究结果:
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进行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让学生去“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去做?”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服务者,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学生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好的项目和器械练习,甚至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使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问题与思考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对于课题的研究更多是落实到某一课时进行的研究,没能立足于一个更高、更大的视野。
2、对于同一类型的课题,还没有进行合并式的研究,研究比较零散。
3、研究的理论不足,对于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不够,对于课堂中的小枝节的问题纠缠多,深入表象抓本质的能力不强。
4、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理论提升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也已成为产业化,传统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展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浪潮为我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新课程的改革此时也在教育战线上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到来,也恰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已深入学校的教育当中,各门学科在不同程度的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为传统学科的学校体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将大有用武之地。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如何能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先播放一段 NBA 的精彩片断,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先放上一段精彩足球射门集锦,学生看了录像后,可以发现他们眼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惊叹,还有兴奋好奇和跃跃欲试,使学生们学习的兴奋因子激活,这时他们已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它能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把学生还未感知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出袋鼠、青蛙等动物跳跃以及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再如,当课程进行到放松整理阶段,师生在大屏幕画面及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一起模仿大雁飞、小鱼游、小船儿飘的优美放松动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更简便、更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反馈、评价。
多媒体具有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能及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利用摄像机与投影大屏幕连接,可以把学生练习时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动作实录下来,反映在大屏上,便于学生自己作正误对比,发现和纠正不足。在理论课的教学时,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机制性的语言或带有大拇指、五星、卡通人物等图案,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愉悦身心,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教师反思教学,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达到好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学生在做游戏《小动物搬家》时,让学生自己从电脑中查询相关的电子读物,根据找到的参考资料,尝试练习,真正由被动地位变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印证了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观点的正确性:“当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相关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学习有效得多。”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从模仿小猴(肩扛单足跳)、螃蟹(仰卧支撑移动)、袋鼠(双膝夹盒跳)、蜗牛(爬行头顶),进而又想出跳踢搬运、双人夹背搬运、抛接搬运、鱼贯合作搬运等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从而使得游戏既能充分活动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又能提高动脑创想的水平,使显性和隐性的目标结合得自然到位。
五、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开阔视野、拓展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如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有氧健身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除了对传统教材的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改造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追求新兴的运动活动。通过校园网络,让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如让学生了解网球、橄榄球、独轮车、壁球、板球,旱冰、攀岩、蹦极等项目,进而使这些项目走进学校,从而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无限的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我国民族的瑰宝---武术、内蒙古的“那达莫”、朝鲜的荡秋千和跳板,汩罗江畔的赛龙舟、北京天坛老人的踢毽子,山东潍坊的放风筝、西北地区的“斗鸡”、还有常见的“推铁环”等等,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演示,这些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些项目请进我们的课堂,将丰富体育课的教材内容。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到各行各业,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 书面练习
评价量表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评价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专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我们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发展性评价,二是水平性评价,三是选拔性评价,就其功能而言,这三种评价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选拔性评价则是这次研究的主题,它是为各级、各层评价活动在课改中的首次出现。多年来的体育教学评价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而设计的体系和细则,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实新颁《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特介绍小学体育教学四种评价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大纲里对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作了很细的规定,各年级的学生该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该考什么,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主要是对体能、技能的评价,学生每达到一个技术层次就有一种相对应的评定成绩,它注重的是一种结果,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评价标准,我们以往认为这是客观的,但用现在的思想来评价既不是公正的也是非人性化的。例如:一个学生平常时吊儿郎当,他考试时50米可跑8秒,成绩很好;另一个学生平时很认真,考试时怎么也跑不到8秒,成绩很不好。虽然我们老师都想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试想这样的考试对那个很认真的学生能起到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吗?那么我们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起到促进与发展而不是鉴定与选拔的功能呢?
通过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在对学生成绩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对以后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有一些启发。
一、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
过去的教学大纲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占整个评价的80%,如50米快速跑,垒球掷远、前滚翻、立定跳远、纵叉、800米等等,另外20%是对平时表现与体育常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现在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过去的学生习惯于被人家评价,现在的学生逐渐接受了发展性评价,一个孩子对他的好朋友说:“我喜欢你的一切,包括你所有的缺点,但如果你能改正某某缺点我会更喜欢你。”可见,发展性评价正在被孩子运用,正因为它的激励性,使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个领域,这就是评价的多元性。
在三年级上学期考核中运用了这样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不是对一个学生一个项目的考核,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内容是合作跑。考核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但每个学生必须达到三个层次才能有较高的评价,缺一将降一等级。考核要求强调的是相互帮助,而帮助是贯穿整个考核过程的,若学生将合作跑当作是竞争的场所,其结果是只有一个或几个达到既定目标,把个体孤立起来,其竞争与个体化的学习情景将阻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发展;若学生将合作跑当作是实现共同进步,不论能力强弱,速度快慢,只要大家协作一致为一个共同的心愿去努力,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多。
二、由定量方法评价向定量与定性方法评价相结合转变
过去在体育课的评价中多是以定量方法来评定成绩。如立定跳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合格就合格,差一点就是不合格,就像一个需严格把关的产品,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既使人们从过去“增强体质” 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跳2米的学生就一定比跳1米的学生体质强?这种定量的评价方法只能起甄别和选拔的作用,很难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新课程目标出发,可以制定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如在一年级立定跳远的考核中实施的那样,就体现了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定量体现在能跳过几个塑料瓶(跳过4个为合格),据统计全班均跳过了四个塑料瓶。定性体现在看动作是否正确,如摆臂是否协调;是否只有跳没有手臂的摆动;落地是笨重还是轻巧;是否有积极改进动作的态度和意识。在考核中一次二次不满意还可通过练习,改进再来考核,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学习与努力的过程,达到一种正确掌握动作,增加练习兴趣的目的。
三、绝对性评价向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绝对性评价是以前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优点是简便易于操作,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相对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缺点是比较麻烦,不易操作。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班次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依据个人的进步得到评价,而不是通过相互比较或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尝试采用了相对评价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初学垒球时,对投掷远度进行摸底,并将摸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起点成绩,通过一单元学习,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即相对成绩=最后测试成绩(绝对成绩)起点成绩。这样使每个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再为别人投得远而羡慕,自己投得近而自卑,把自己跟自己比,看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成功。
四、由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发达国家在体育课程中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经常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相比较之下,我们通常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因为许多人认为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作出准确判断,而过程评价比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学习结果。课程标准认为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进步。
下面以一年级下学期纵叉考核为例,尝试采用多次技评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具体做法是,学习纵叉的动作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压腿拉开韧带;鼓励同学间的互相帮助;让体育小骨干带动同学利用课间、课余时间练习;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督促学生在家练习;老师善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问题,多次及时反馈,让学生能改进动作,促进每一个学生掌握正确动作。在此基础上,随时对学习进行考核,凡动作正确达到标准者评定为优秀;凡不合格者可通过再练习和不断地努力去达到优良的结果。这样多次的动作技评可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进步,就能成功。
备注
本预案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因活动保护不当造成的事故,轻则挫伤、擦伤、关节损伤、肌肉抽筋、拉伤,重则造成骨折、呼吸紊乱、严重休克甚至丧失生命。伤害事故一般发生在球类活动、体操、田径运动等运动项目中。
一、体育活动事故的应急处理
1.在场人员发现险情后要及时报告在场老师、校医和班主任,紧急或情况复杂时还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校医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伤者情况,判断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院检查、急救或打 120 救护电话。
2.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以便作出救治决定,并作好安慰工作。
3.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作好有关记录并保护现场,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
4.重大的伤害事故要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5.事故发生在课上或因学校设施原因造成伤害的,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学校应承担责任的。学校应视情况及时报告保险公司。
6.前往医院探视,随时掌握伤者身体康复情况。
二、体育活动事故的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中小学生好胜心强,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事故的意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宁失一球,勿伤一人”的思想。
2.完善活动设施建设和管理。运动场地要保持平整,不应有坑洼、石块等,地面不宜太硬、打滑;球架、球门要定期检修。
3.教学和训练、竞赛活动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①建立良好教学秩序、重视课前准备。教师、学生着装规范,必须穿着体育服装上课,学生不准穿皮鞋、有跟鞋、凉鞋,女学生不穿裙子上课。
②精密组织教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反复地向学生进行遵守纪律、遵守常规、服从组织、遵守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③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相互保护的意识。
④体育教师应掌握特异体质的学生情况,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注意区别对待。在运动量的掌握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合理调整;教师对于病痛、体弱、伤残的学生要及时关心,安排他们免修、见习等。
4.重视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气候情况决定准备活动的内容,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体育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学生应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常识。
5.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可以用来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它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地融为一体,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促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信息技术已经在英语课堂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是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从厌学困境中解脱出来,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是英语老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辅助软件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教英语字母时利用字母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中学,教学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时利用powerpoint软件动画设计,直观展示各种运动项目;通过上网下载,介绍部分体育明星;通过动态感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跟随演示课件在动中学,学中动;乐中学,学中乐。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生活情景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单词、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集于一体。利用这个方法,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情境。一个人的认知过程首先需要外部的刺激,而多媒体课件这种形式,可以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方式,从教师一味的灌输,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使教学内容超越了教科书的局限,使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形象,使学生处于一个尽可能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课件,分解重点、难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眼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绝大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并获取新知。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学习记住的是一些单词和语法规则,而在真实情境中就说不出来,课堂学习和生活口语交际严重脱节,难以掌握正确的发音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不足。通过下载一些纯正的语音材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英语发音,同时学生也可以很便捷地矫正自己的错误发音。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知识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有些课文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就是勉强表达出来了,学生也感到很难理解,在这点上,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在解释单词时,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用图画或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既简单又直观。同样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老师往往会感觉到缺少语言环境,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枯燥的练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时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自己创设一些真实环境,如制作一篇动画短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动画与语言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整体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及其表现形式。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Google等网络浏览器来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求教师的指导。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学New York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要求上网查询有关New York的情况,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有效上网,并从网上查到许多New York的有关信息和各个景点的风光图片。通过教师示范上网动作,学生学会surf the Internet,学会上网查找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内容,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在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时,指导或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会用电脑、会上网进行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电脑的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帮助学生使用电脑上网获取新知识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
3、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信息量大、直观形象,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启发学生、引导思维、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六
实践收获: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问题建议:
部分课程利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比如音乐,美术等,而有的课程强调抽象思变和逻辑思维,不容易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应用时不可过于盲目,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动,降低教学效率。
7.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七
一、自主探究,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习充满生命活力
传统的课堂, 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而不是“节外生技”。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若不, 就努力引导, 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 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 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 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的“舞台”, 教师是主角, 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要改变上述状态, 我以为,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依靠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案例分析:忍一忍的收获。学校举行教育教学研究月, 学生在紧张地准备半期考试。虽然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并不是特别受重视, 可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检查。所以, 我决定要对孩子们进行半期的能力检测。
上课初, 我和学生一起对开学到现在以来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回顾, 然后提出了半期的作业:
“Flash设计奔跑的小车”——要求小车奔跑, 轮子转动。风格不限。
在《白云追月》中学过移动, 在《转动的风车》中学过转动, 学生们都做得很好, 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完成规定作业。我想设计奔跑小车应该不会难住他们。
在设计之初, 我也提醒学生们注意结合这两课来开展设计。可是我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都很积极地在翻书和讨论设计, 可是效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原来是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他们的举一反三能力好像并不太好。
我有点着急了, 要给他们示范吗?我犹豫着, 再忍忍吧。我继续观察孩子们的不断尝试。可我看到的作业不是车子能动, 而轮胎在原地;就是轮子转动了却不能和车同时动;要不就是轮子乱动, 就像两个轮子间有个轴, 而轮子围绕轴乱甩……我正在犹豫是不是该我出马的时候, 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
“唐老师, 钟鑫做好了!”说话的是坐在钟鑫旁边的同学, 我凑过去一看, 虽然还不是很漂亮, 但他真的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我悄悄问他:“你是怎么想到的?”他说出了他的想法, 这个非常不善言辞的、上课从来不和同学说话的害羞男孩儿的逻辑思维很让我感到吃惊。于是, 我决定在全班展出他的作品, 并请他来讲讲他的设计思路。孩子们都张着忽闪忽闪的眼睛注视着他, 听他讲他的设计思路:
“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个图层用来做背景;车身和轮子都要移动, 那么至少应该再多两个图层, 车身一个图层, 车轮一个图层;然而, 我做出来的样子是两个车轮乱转, 不是单独转动。我就想, 一定是中心点出现问题了, 要想两个轮子都按照它自己的中心来做中心点转动, 那么就需要两个图层来做车轮, 于是, 我就又新建了一个图层, 现在就变成了四个图层。我分别把车身、两个轮胎都转化为原件后, 对车轮创建补间动画, 用到了《转动的风车》里学过的旋转, 这时候车子只是原地跑动。所以, 我在结束帧20帧这里把车身拖到了背景外面, 然后把车轮也拖动到相应的位置, 就完成了。”全班在没有我“领掌”的情况下, 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多么完美和清晰的设计思路和语言, 这小家伙俨然一副权威的分析架势。我也跟着鼓起掌来。后来很多同学在他的“分析思路”下完成了他们的“设计”, 还有好多学生画出了“奔驰”、“宝马”等名车, 真是漂亮!
后来我反思了, 如果同样是这番话换成我给孩子们说, 可能完成作品的孩子更多一些, 可是或许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这样“忍一忍”的做法, 所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培养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和表述能力, 而且往往孩子之间的沟通比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来得更快一些, 这是学生之间的密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活起来”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焕发生命活力。
二、小组合作, 感受互助的愉快
(一) 小组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使用的策略, 一线的教师, 人人都有自己的妙招。但在谈及科学建组, 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时, 竟然是惊人的一致, 认为必须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组内差异情况把它称作“异质型合作小组”。在分组的时候, 通常3-6人较为合理。
(二) 小组合作的课堂实践
在生本课堂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 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 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 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我们已有的实践中, 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 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效果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 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三、评价激励, 享受成功的乐趣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 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既要关注评价结果, 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 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关注个别差异,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 课程的评 价 , 更看重评 价的过程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归一的答案, 结果是多元化的, 在评价的过程中, 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 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 是评估学生对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 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给出任务以驱动学生积极性, 由教师尝试学科整合的课堂设计,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生生互助, 得到知识, 享受成功。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一门工具课, 是为各学科服务的, 我并不否认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个功能, 但是如果仅仅是工具, 那小学完全没有开这门课的必要。要想打破这个传统认识, 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一起给这门课注入生机和活力。本文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运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评价激励等学习方法, 实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将被动“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和“我爱学”。
8.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90后”;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24-02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经济高速腾飞的信息时代的“90后”们,他们更是离不开网络。每天通过网络去了解信息,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90后”学生们应该如何对信息去进行一个正确的选择、理解、表达和交流,成了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老师,如何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呢?这就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去深入了解90后学习者的特征,根据他们的特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90后”高中生的学习特征
1.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好奇善思
“90后”高中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时代,各种信息、观念通过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迅速进入到“90后”高中生的脑子里,使得“90后”高中生在学习方式和思想情感反面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饮食结构及生活条件上相对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身心发育比较健康,思维比较活跃。再加上“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上无拘无束。他们在个性上比较张扬,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新型的学科,他们更是充满着好奇,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活跃。
2.注重个人发展,不善合作,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正因为“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他们没有其他合作伙伴,再加上父母平时上班很忙碌,除了能提供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之外,在精神上很少能提供给他们帮助。因而,从小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孤独感,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在心灵和感情上缺少与别人的沟通,进而产生了代沟。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我行我素不善与人交往。在信息技术课上往往表现在能力强的同学完成作品比较快,做完了就去聊天或是打游戏,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同学完成作品的速度比较慢,或是根本就完不成。当老师要求交作品时,他们便去拷贝别人的作品。时间久了,学生之间这种能力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3.学习压力大,竞争强,身心负担重
“90后”生活在一个物质、文化都极大丰富的时代,相对于其他年代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新课改以后,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各种科目的学习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课余时间还要让孩子们去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学生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面对竞争如此强烈,学习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孩子们的心里早已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在众多的课程中,信息技术是唯一能让孩子们最喜欢、感到最轻松、最没有压力的课程。
4.网络依赖性强,不善鉴别,易跌网络陷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90后”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无论是通过手机还是通过计算机上网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必需。网络在他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网络他们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我们知道网络上的信息有好有坏,“90后”思想比较单纯,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蛊惑,最终容易掉进网络陷阱而不能自拔。在学校,他们更是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门放松课、娱乐课,在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就去上网聊天或玩网络游戏。
5.生活条件优越,抗挫折,打击能力弱
“90后”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生活上或是经济上都没有太大的压力。但绝大多数“90后”从小便受到了父母的宠爱,每天除了学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经济和生活上习惯了依靠父母,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他们的心志还不够成熟,抗打击的能力比较弱,心灵上显得比较脆弱。在生活或是学习中但凡遇到一点小波小浪,他们便经受不起,表现消极。
二、针对“90后”高中生的教学应用策略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教学,不光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给学生以启迪和升华。高中信息技术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把课上好,如何才能使课堂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1.了解学情,搞好师生关系,实施分层教学
生活在网络环境下的“90后”或多或少对信息技术有所了解,但由于受到原来学校师资水平和个人兴趣的影响,学生在起点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依然采取集体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去了解学情。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多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老师不妨可以降低身份把学生当做朋友去看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了解了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程度,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教学。
2.寻找学生兴趣点,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去找到乐趣,学到更多知识。而且这种经过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最牢固的,最不容易忘记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去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将每节课开头做好了,这节课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比如:在讲选修2《多媒体技术》第三章第6节《视频素材》的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先让同学们看一段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教师版《伤不起》”的视频,看完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1)看完这段视频后大家有什么心理上的感受?(2)这段视频与原版的《伤不起》的MV有什么区别?(3)大家都想不想知道这段视频是怎么做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技术?通过这样一段大家都感兴趣视频和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去勾起学生们心中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3.巧用媒体,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一代接班人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视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针对“90后”的心理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教学外,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都充满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妨可以利用媒体去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去给学生播放一段励志视频,听一些励志歌曲,或是看一些感人的故事,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了,这就需要教师去多费心血,认真准备好这些素材。
4.加强教学反思,提升个人魅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和内容每天都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每天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给自己充电才能跟得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间包含有很多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灵活多变,巧妙利用各种方法去支持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更有艺术感染力。
“90后”孩子好奇善思,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网络的时代,他们信息的来源也是相当丰富。五花八门的问题都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凸显。这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挑战。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只有不断地去反思,去学习,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驾驭整个课堂。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去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总要的是从人格魅力上去吸引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给学生以指引,从而使学生们对老师感兴趣,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5.加强作品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评价是促进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而在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去淡化了这一环节。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们辛辛苦苦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作品就是为了能让教师给一个中肯的评价,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置之不理,只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而不去参加任何点评,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消磨殆尽了。
“90后”学生个性比较要强,创新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他们的耐挫心里比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的作品多做一些评价,在评价机制上采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并结合他们的作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鼓励他们去多动手,多实践。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去做了,相信信息技术教学会迈一个新台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宪芬.“90后”高中生心理性格特点剖析[J].考试周刊,2011,(38)
[2]黄明迪.浅谈“90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3]王兴育.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1,(10).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24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06-14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10-1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3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10-28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06-18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07-19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