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双成果论文

2024-06-20

音乐双成果论文(7篇)

1.音乐双成果论文 篇一

民兴村镇银行参加“西大”人才双选会成果颇丰

为进一步充实我行的后备力量,2013年11月16日,李锡军董事长亲自带队前往广西大学参加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在招聘现场,我行自成立以来取得的各项突出业绩和荣誉,及现场“小银行·大作为”的宣传册吸引了大批的应届毕业生前来咨询、投递简历。经统计,当天上午我行共收到129份简历。经简历筛选、集体面试、单人面试等环节,初定12名应聘者入围,其中有3名研究生,7名党员。为了双方更好地进行交流与选择,我行邀请入围者于11月19—20日到我行进行考察学习。

此次招聘,是我行首次面向广西区内高校进行的招聘,这不仅可以让我行从中发掘许多优秀人才,而且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提高了校园知名度,为我行在校园招聘方面奠定了基础。

2.音乐双成果论文 篇二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教育信息化,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从而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双课堂”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 是把现实中的实体课堂与互联网上与之一体化的虚拟课堂看作是彼此互补、用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包括课堂教学, 但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的“域”;并凭借这样的“域”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从而取得具有一定震撼力的教学成果。事实证明, “双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不仅在“名校”“名师”那里是这样, 而且在所谓“生源差”的学校、在名不见经传的一般教师那里, 也是这样。这是本书所汇集的几十份案例所呈现的基本事实。

《双课堂优秀案例集》收录了近60个精选的优秀案例, 以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令人欣喜的信息化教学故事, 证明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教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该书试图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探索者获得初步成功的清晰足迹, 给打算进行这方面探索的教师以启示:①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是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 ②信息化教学的光明前景充满魅力, ③信息化教学的起步并不复杂。本案例集的执教者, 大多并没有接受过多么复杂的专门培训。他们大多是了解一点别人的做法后, 就入门了, 而接下来的创新, 便天宽地阔了。

《双课堂优秀案例集》一书以文字为主, 图文并茂。为了增强案例的原汁原味, 编写者运用最新技术手段, 在书籍中插入“二维码”, 以便于查看与“案例亮点”相关的全部数据资料, 或观看“课堂实录”的视频。为保障读者观看的流畅性, 借助了专业的视频网站———“优酷”呈现这些内容。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定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曾经有一位专家说过, 如果将一位现代人冷冻起来, 一百年以后再让他复活, 那时由于科技的进步, 他将完全无法认识周边的环境, 不知道任何处所和设施的用途, 但是, 走到一个地方, 他忽然认出来了, 他说我知道这是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讲的一个故事。接下来他说:“这段话实际是指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最顽固、最难改变的。但是, 非常高兴看到这本《双课堂优秀案例集》的出版, 因为它证实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冲击着教学的传统, 创造着新的教学模式, 不仅进行着前沿探索, 并且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音乐、电影双重奏 篇三

[关键词]电影音乐 古典音乐 功能作用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容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摄影等因素。十九世纪末。电影一出现就迅速成为一种为世界各国亿万群众所欢迎的文化传播媒介方式和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娱乐方式,其社会影响之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它在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的同时。其古典风格的音乐背景也在不知不觉地渗入其中,默默扮演着它自己的角色,和电影画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很好的表达了电影的情节,并带领观众随着音乐随着画面进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场景里。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在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朴实的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当时那个时代,教育的模式是一成不变,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John Keating用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上。他鼓励并允许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他所看到的世界:他向他的学生们介绍了许多有思想有内涵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可是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死亡诗社》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50年代末美国佛蒙特州的一所男生大学预科学校——韦尔顿学院,家长们都把谈话声压得很低,在这略显得紧张、肃穆的气氛中,一个个乳臭未干的男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举行开学典礼的礼堂中,响起了苏格兰风笛那哀婉的声音。这件富于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乐器。令人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其发源地的古风的存在和一种对发源于旧大陆的悠久传统的自豪。韦尔顿学院已有百年历史。今天,它又接纳了数十名新的学员……。影片《死亡诗社》的片名,取自情节中韦尔顿男生寄宿学校的学生们组织的秘密团体的名字。“死亡诗社”的成员深夜聚集在校园附近的山洞里,他们朗诵伟大诗人的作品,吹奏萨克斯管。抽着烟抒发己见。学生们是从新任英语教师那里得知“死亡诗社”的存在的。基廷先生过去正是这一秘密团体的成员。在学校里。他反对狭隘的、有局限性的教学方法,向校方所尊崇的古风和传统提出了挑战。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们。教导他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华。他想尽办法激发每个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摆脱习惯与性格的束缚和羁绊,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后来,由于一个热爱戏剧表演事业的学生尼尔·佩利的死。基廷先生成了校方的眼中钉和替罪羊。尽管他最后被迫离开了学校,但是他赢得了全体学生的敬仰和尊重。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190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公开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杀》,是世界上最早配乐的故事片。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萨恩斯作曲。电影音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音乐。它是戏剧音乐的一种新的形式,即它同歌剧、舞剧、话剧等有着联系,同时又与交响乐或室内乐截然不同。这样,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为作曲家探索各种奥秘提供了可能性,并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许多看电影的人把音乐为电影配乐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当他们看了一段时间的电影,却还是答不出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电影音乐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电影情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秀的电影音乐能够突出影片主题和反映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了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完美地体现电影艺术的魅力。早期的电影,多注重故事情节,音乐只是起点缀作用。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电影公司开始注重电影音乐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渲染作用,由于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语言不能到达时,音乐就出现了”。所以许多电影情感层面的表达是由音乐来完成的。在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氛围。音乐风格、配器和情感特征的选择在引发导演的想象方面是很重要的。在某些影片中。作曲家为整个故事确定一个单独的主旋律。无论银幕上发生何事,主旋律是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在融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电影音乐是一种诗意化的音乐符号,自从旋律与画面结合以后,他们仿佛就成了结伴而行相映成趣的情人,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整体享受,人们因为那些画面记住了凝结相随的音乐,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也会因为一段熟悉的旋律,再次涌起动人的回忆,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百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使它由幼稚走向比较成熟。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随着世界各国著名音乐家对电影音乐的参与,如今电影音乐已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影音乐美学也逐渐成为电影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篇章。电影是综合艺术。从电影本体分析,它综合了文学、戏剧、摄影、美术、音乐……从接受者的角度讲。电影是视听艺术。所谓视。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电影画面:所谓听,就是耳朵听到的电影中音乐……

电影《死亡诗社》音乐作曲家莫里斯·雅尔(Maurice Jarre)1924年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曾经是世界名导演——英国的大卫·里恩爵士(Sir David Lean)的作曲搭档。自60年代两人合作以来,他三次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日瓦格医生》(1965)和《印度之旅》(1984)。80年代,在他的合作者名单中,出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澳大利亚人彼得·威尔。从1983年的《危机四伏的年代》(The Year Of LivingDangerously)开始,彼得·威尔在美国拍摄的几乎每一部影片都由莫里斯·雅尔作曲。在1985年的《目击者》中,正直的警官约翰·布克被迫隐居在阿门人村庄里。伤势痊愈之后。他参加了村民们共同为一户人家建造谷仓的行动。影片的这一场景中,著名演员哈里森·福特充分施展了他的木匠手艺。而让观众最难忘的还是镜头中令人感到温暖激动、心如潮涌的主题音乐:“建造谷仓”

(Building the Barn)。莫里斯·雅尔为此获得当年学院奖的最佳音乐提名,而这段音乐也成了这位法国作曲家80年代的代表作。在以剧情取胜的这部影片中,音乐设计得可谓恰到好处,言简意赅而又丰富多彩。影片开始,作为开学典礼的组成部分,我们看见一架风笛奏着一支苏格兰民谣。这是一首形态规整的、十六小节的曲调,具有“起承转和”的明显结构。而配乐创作的核心素材,就是这首听上去古老而又单调的旋律的动机。莫里斯·雅尔创作的一支富于青春与现代气息的曲调,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从风笛动机变化而来,用电子合成器演奏。

影片《死亡诗社》音乐整体构思的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古典音乐段落的贴切使用上。幽默风趣的基廷先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排成一列纵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写上含义深刻的诗句。每踢一次球,都要大声念出一句话,同时他还现场给大家播放音乐。导演在这一场景中使用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第2组曲中的快板乐章。在亨德尔的F调、D调和G调第1、2、3首水上音乐中,这是唯一使用了小号和圆号的一首组曲。两支小号和两支圆号的对答呼应,使乐曲的色彩绚丽,情绪欢快。基廷先生想通过这段充满活力的巴洛克音乐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想象力。

生性腼腆的托德在老师的督促启发下克服了怯懦,被激发了灵感。在他当众赋诗,引来喝彩的时候,剪辑师采用“音响先行”的方式让镜头中出现了贝多芬的《欢乐颂》的旋律。随后引出了一组动人心弦的画面:足球场上,身着大红运动衫的学生们在基廷先生的鼓动下,尽情地奔跑、追逐、嬉闹。师生问的深情厚谊溢于言表。情之所至,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开始狂欢似的绕场奔跑。在金色的夕阳中。那永远照耀着人类理念的不朽旋律似乎也带有了一种新的色调。富于灵感的导演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让它在同自己的作品结合的时候产生了新的内涵。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启迪之下,成长中的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获得了升华……

影片中,尼尔与父亲发生争执后,被迫决定退出剧组。当他来找基廷先生倾诉内心的彷徨时,谈话背景上悄然飘出了一支高雅、轻柔的钢琴旋律——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乐章的中间段。似乎是出自基廷先生宿舍里的音响、又好像是被导演不经意地使用的这段古典旋律,实际上起到了烘托场景气氛、映衬人物内心的作用。这一乐章曾被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推崇备至。在影片里,作为师生之间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谈话的音乐背景,它在含蓄地歌颂着为人师表的基廷先生所拥有的平和心境和坦荡胸怀。

全片的尾声是令人无不眼帘润湿的最高潮。校长当众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东西的基廷先生尽快离去。就在他走向门口的瞬间,“托德主题”也最后一次响起。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破釜沉舟的托德做出了决定。在音乐的强拍上。他迈开有力的步伐踏上了书桌,向着已经站在门口的心爱的老师,喊出了大家都使用过的、出自著名诗篇的那句亲密的称呼:“Oh,Captain,My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的“托德主题”一改过去压抑、踌躇、柔弱的形象,已经变得明亮、坚决而有力。随着镜头中一双双穿着黑色皮鞋的脚坚定地踏上一张张课桌的特写,简洁的主题中逐渐加入不断增强的定音鼓音色。旋律主体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也变得愈加丰满。经过由原调(降8)到(降E)的两次移调,当风笛群奏的响亮音色也开始进入的时候,音乐已毫不掩饰地充满了颂扬之情。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告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孩子们!谢谢……”。

电影音乐根据该影片需要,确定了它的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情感也是音乐中的一部分。人们总认为感觉与情感是音乐中的主要的东西,令你有所感,有哀伤,有痛苦,或胜利或心灵喜悦,但奥妙的是莫扎特、海顿是会让你有那些感觉的,伟大作曲家创作音乐时,都会让你感觉到深刻的情感。因为他伟大,因为他在音乐中有话要告诉你。因此伟大音乐家的音乐会永远持续,或许到永远。那种永恒的特质,就是古典,古典是永垂不朽的东西。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美国女影星乌比·戈德堡曾说“拒绝改变,变得与大众一致并没有错,但拒绝与大众一致是条漫长的路。”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狱之旅。

4.五年级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 篇四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设计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反思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坚持以此为教育理念,通过充分聆听感受音乐音响,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合理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让我们荡起双桨》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 课。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这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影视音乐这个单元。本单元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 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四二拍,旋律优美但又不乏热情。第一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歌曲更展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通过学习本歌曲,初步了解影视音乐(2)通过倾听、练唱、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

(3)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能背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能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整首歌。教学重点、难点

我把能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声部整齐和谐的演唱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律动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演”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根据音乐课程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采取的是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片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很自然的在影片中欣赏了歌曲,使学生初步对影视音乐有了印象,也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

2、聆听歌曲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在这里,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一是听音响,让同学对旋律有一个初步感受,二是带问题欣赏由少年合唱团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深一层的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最后我会对同学们的感受做归纳总结,再由我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小声跟唱。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我相信,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旋律基础。

3、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铺垫,对于歌曲的学唱,同学们会觉得简单了一些,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突破歌曲的难点,低声部的学唱。在同学们对歌曲不是完全领会之前,我先通过识谱学唱、分句学唱、随范唱齐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低声部的学唱,这样先入为主,让学生先攻破难点,在低声部掌握的较好的情况下,再进行高声部的学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高声部就会觉得简单的多。

4、合作表演

最后我将进行生生合作及师生合作、男女声换声部演唱来表现音乐,同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律动,例如身体像小船一样随着音乐摆动,这样让同学们兴趣满满的参与,指导学生带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同学们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和谐、完整的合唱歌曲。

5、巩固教学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把右手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船让它随着音乐的起伏划行,这个活动加强音乐的动感,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画出了旋律线体会了音乐的优美。

6、自评师评

表演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堂课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评,对于自己表现好的方面给予鼓励,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来,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的评价。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它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信息。这节课我的板书非常简洁,就是弱起小节,它的节奏较难掌握,我写上“ ”一词,学生通过模仿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节奏,这样的板书突出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容易记忆。

六、说教学设计的反思

5.音乐双成果论文 篇五

一、双课堂中的教学课堂

双课堂就是教学课堂与活动课堂, 在活动课堂上,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往都是以教授为主, 而在双课堂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以引导学生为主, 在讲课方面一定要遵循“说半句, 留半句”, 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再加上在学习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 对各方面都比较敏感, 同时思考的也就会深入, 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研究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套专门的音乐学习方式, 让学生之间和平地竞争, 刺激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双课堂中的活动课堂

活动课堂相对教学课堂来说, 更加自由开放, 会使学生更加喜欢热爱课堂,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活动课堂最主要的是学生实践的地方,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 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 在活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唱大赛, 让学生互相比拼唱歌, 在比赛中学生争抢好胜的心理就会体现, 就会不断地自我超越, 学习的动力十足。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曲,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音乐细胞, 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不断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

总之, 小学音乐教学中双课堂教学法从教学课堂和活动课堂入手, 两课堂的有效配合, 更能刺激学生产生浓厚的音乐兴趣, 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渴望,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 望其对各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6.音乐双成果论文 篇六

一、音乐教学模式的起源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兴起,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都依据自己的政治制度、历史背景、理论依据、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以布鲁斯·乔伊斯和马歇·韦尔两位学者提出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音乐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有以下四种: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美音乐教育课程模式;前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西方音乐和东方特点相结合的日本音乐教育模式;印度、阿拉伯地区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我国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与音乐一样悠久,但是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形成系统,只是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几种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模式、讨论模式、启发模式、谈话模式、读书指导模式等,直到上世纪末期人们才对音乐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二、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学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阻碍了学生的有效发展。其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运作中追求时髦,忽视音乐本体;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搞形式主义,学科综合搞成了“大拼盘”;教学设计没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作学习环节实效性不高,严重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有效价值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部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有些音乐教师陷入了迷茫,产生了质疑,对怎样的课是一节有效的课、如何上好音乐课也产生了困惑。

三、当前几种主要的音乐教学模式

1.参与一体验式。参与是指课堂上师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是指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直接获得亲身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的教学过程,通常包含三个阶段: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情境一陶冶式。这一模式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实物、电教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音乐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过程。通常包含三个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理解转化。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使感情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3.引导一发现式。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学生独立的观察、体验、分析、判断等活动,发展自己的归纳、推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掌握探究思维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探究阶段、运用阶段。师生处于协作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在积极的能动的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习(发现问题、加工信息、假想问题、推理验证)。优点是有利于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和知识储备,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自学一指导式。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定向、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运用总结。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的导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由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过渡,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缺点是对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求高。

5.传授一接受式。这是一种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还可细化为讲授模式、讨论模式、启发模式三种子模式。讲授模式又可称为填鸭模式或传统模式,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方法;讨论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小组或全体)的组织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中心问题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启发模式和讲授模式一样,也是属于教师讲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其启发思维的倾向比讲授模式更为明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及价值观提出了质疑,并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复杂、全面的思考方式。

四、音乐教学中实施双课堂模式的优越性

1.音乐教学课堂

(1)音乐教学课堂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的听辨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他们产生感情并产生兴趣;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和演唱中使学生在各个感官的协调配合下自己去发现音乐的美,从中感受到音乐无穷的魅力。

(2)音乐教学课堂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听节奏等的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述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或者让学生根据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编故事进行配乐演讲,这样的练习充满音乐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3)音乐教学课堂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演唱与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优美旋律的感染和亲身的音乐体验能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2.音乐活动课堂

(1)通过音乐活动课堂,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合作,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音乐活动课堂上通过各种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进一步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

(2)通过音乐活动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律动等的过程中,在体会节奏美、肢体美的同时,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在正确的审美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喜欢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律动,这些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增强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3)通过音乐活动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发展,扩大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有了打击乐器的伴奏,歌曲就变得更加优美动听,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4)通过音乐活动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音乐实践中,通过老师和同学们中肯的评价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很显然,通过音乐活动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在音乐活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把已知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以致用,同时在与同学们通力合作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自信心以及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在音乐活动课堂上学生能活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个性,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7.音乐双成果论文 篇七

关键词:和声,双调性,全音阶,《雾》,《二人台》

20世纪以来, 作曲家们为了寻求与众不同的、更加刺激的音乐音响, 在和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位作曲家在试图探索新的和声语言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手法。下面笔者就和声变化发展初期的双调性及全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双调性

双调性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 是作曲家们感兴趣的、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音乐处理手法之一。其特点为两个声部或声部层有各自不同的调中心音 (主音) 并且二者的音阶和音列之间亦有差异, 形成不同调性的同时 (有时亦可能稍有先后) 叠置。这种发展手法打破了传统音乐调性的束缚, 打破了传统音乐调性的单一性, 为音乐添加了不同凡响的听觉和视觉色彩, 使得音乐不再建立在单一调性上的和谐、悦耳且规整的音响之上。它试图打破调性但却没有完全的离开调性, 这使它又与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仍然是建立在调性的基础之上, 仍保留着传统的调性的感觉。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克克劳德·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二集《雾》, 是他的印象派风格的经典之作。从谱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个调性之间的穿梭。左手织体是没有一个变化音的钢琴上白键的演绎, 右手旋律则是钢琴黑键的全部呈现, 就这样把C自然大调与b D自然大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这种手法, 使得整首曲子的曲风扑朔迷离、神秘而飘渺, 将《雾》诠释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乐曲将薄雾描绘在薄薄的迷雾之中, 似乎一切事物都变得朦胧, 飘忽不定, 就像是一种幻境, 失去了重心, 失去了真实, 使人有一种忘却自我、飘飘欲仙的感觉。本曲的构思清晰、创作手法独特、和声语言新颖, 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二全音阶

全音阶即音阶中每两个音之间均是全音关系。它也是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之一, 其前身是勋伯格提出的十二平均率的平均原则, 这使得乐音中的各音在音乐中都占有平等地位。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中按调式划分音列以主音为中心束缚, 解放了稳定与不稳定音倾向与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十二个音各自均成为主音。由此后引出了全音阶, 全音阶脱离了十二平均律, 将十二平均率分为两组六个音, 也可以说是将一个八度六等分而形成, 即:C、D、E、#F、#G、#A、C为一组, #C、#D、F、G、A、B、#C为一组, 它们两音之间均为全音关系, 这使得全音阶的音列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因其对称性较高, 音程种类的含量比较少, 它缺少小二度、小三度、及纯四度和纯五度, 所以音乐创作局限性较大, 和声材料有限, 音乐紧张度较差, 音乐色彩较单一, 但也有其独特之美。

比利时华裔作曲家、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张豪夫为长笛与钢琴所写的二重奏《二人台》就采用了全音阶进行写作。曲子共有两个乐章。全曲的音乐结构紧凑、将两个全音阶纵横交错, 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在这局限性较大的创作手法下, 作曲家能有机地将这种现代的音乐创作语言与民间小戏二人台的表演形式相结合, 将长笛与钢琴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使长笛与钢琴相互为主奏和衬托的形式, 形成一种一唱一合的、两人对话般的意境, 使乐曲充满新鲜感。乐曲以变奏的形式展开, 长笛占主要地位, 钢琴为陪衬。钢琴是在每次变奏之前以引子的形式出现, 在全曲中似乎起到了提问的作用, 长笛则做了回答问题者。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 和声语言、音响色彩新颖独特。

三结束语

20世纪以来, 随着各种音乐发展手法、各种和声语言的袭来, 作曲家们坚持各自的立场, 运用各自的音乐发展手法创造着不同凡响的音乐。音乐家们试图打破传统调性, 采用各种作曲手法脱离调性、丰富和声语言, 形成更加刺激、更加新鲜的音响效果, 除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双调性、十二平均律、全音阶等发展手法外, 还有音级集合、大小调的混合、混合音栓的写法、固定音型、固定低音、解放终止式、解放不协和音、二度尖锐化、大量使用大小七和弦做框架内加填充音的手法、大量使用三全音等很多手法, 这些手法处于音乐发展的改革变化之中, 这种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趋势已经形成, 并将不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 (陈敏译)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德]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 (杨立青译) [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3]桑桐.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 (下) [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4 (1)

上一篇:财经系2008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下一篇:第二学期学前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