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6篇)
1.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篇一
为切实做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建立我镇乡村治理新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__〕__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中农发〔20__〕__号)和《关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批复》(中农发〔20__〕__号)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目标,结合本镇实际,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融合、共同发力。
——坚持多方协同。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鼓励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大合力。
——坚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聚焦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突破,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做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乡村治理问题调研,结合我镇乡村治理的实践与创新,编制完成__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统筹谋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__年,在全镇2个村(前进村、西游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模式并积累经验。20__年,逐步将范围扩大到全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全方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新模式。
三、试点内容
(一)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
1.建构网格化治理模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将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聚合的要求,成立镇村组三级社会治理机构。按照“集约、整合、互联、开放”的原则,融合打通各类民生民安渠道,建设一套包含日常办公、问题收集、吹哨报到、联动指挥、视频巡查、平台监控、统计分析、考核评价、综合展示等多个功能应用的指挥平台,畅通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渠道和方式。网格内村党组织作为责任单位,要以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为目标,扎实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各项基础工作。
(镇社会治理办公室牵头,镇党建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因地制宜将外来人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对象,破除外来人口管理难的难题;基层党组织走出机关,组团式集结外来人口中的各界精英特别是流动党员,让外来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培育外来群众的社区意识,营造基层民主协商和居民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出台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政策,畅通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尊重其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派出所、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二)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3.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开展村庄全域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到20__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厕所革命”工程、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门塘整治工程。20__年,加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推进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鄱阳湖沿线全部村庄截污控污,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同时不断强化工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五定包干”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与村民环保意识水平;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20__年6月选择行政村(前进村、西游村)进行试点工作,20__年12月底前全面推进我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障农民户有所居,实现耕地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鼓励农房改造聚集,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社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经营。
(镇城乡建设办公室牵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4.实施脱贫攻坚行动,狠抓产业扶贫,通过光伏、资产收益、特色种养殖业、电商、消费扶贫等积极构建多层次产业脱贫格局,实现无劳动力和弱劳动力贫困户产业扶贫广覆盖;实施就业脱贫,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实现就业全覆盖,积极开发新的扶贫辅助性就业岗位,实现应扶尽扶;巩固安居扶贫成果,在危房改造全面清零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强化教育扶贫;落实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确保贫困户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0%的适度水平;筑牢保障扶贫,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拓宽金融扶贫,鼓励有产业发展意愿贫困户贷款,新增扶贫小额贷款;持续巩固贫困村脱贫质量,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牵头,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5.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全镇120个镇、村、组三级清产核资任务(其中:乡镇级1个、村级16个、组级103个),理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关系,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强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成立的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其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鼓励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动,突出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创新,实现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让资产“活起来”,把资本“引进来”,把资源“用起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镇党建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三)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
6.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持续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严格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经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指导的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7.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使社会组织成为乡村基层组织的有力帮手。
(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8.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保障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其他必要支出,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能力。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9.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按照“四室一站一场一栏”(村议事室、村接待室、村图书阅览室、村民教室、村民服务站、村民广场、村宣传公示栏)标准化建设,新建重建、维修改造村级活动场所。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整体功能,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里办公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工作的综合阵地。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四)推进乡村自治建设
10.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村民自治下移,探索自然村自治或村民小组自治新途径,通过自治组织的建设来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重建乡村社会和谐。
(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1.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紧密联系各村实际,形成价值引领、合法合规、群众认可、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用制度和法规约束村(居)民,教育广大村民要自觉遵规守法,探索提高村规民约约束力的有效途径。
(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五)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12.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实现全镇各村全覆盖。在各村摸排符合申报公职律师条件人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设立公职律师办公室。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室作用,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在20__年推进全镇公共法律服务室试点建设工作的基础上,20__年底实现全镇公共法律服务室全覆盖;以政府购买形式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村(居)干部及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增强村(居)依法治村(居)法治为民意识。充分发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促进乡村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切实夯实农村基层法治基础。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
(镇社会治理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3.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我县组织“七五”普法暨农村“法律明白人”普法讲师团对各单位、各乡镇进行巡讲,认真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__年底,全镇农村各行政村每10户至少培养1名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且有农村“法律明白人”的户数占农户总户数50%以上,推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镇社会治理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4.推广“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村(居)、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司法所在矛盾纠纷调处中的指导作用,利用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平台调处基层矛盾纠纷,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社区的纠纷调解,禁毒康复教育培训,关爱儿童、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活动,构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的社区治理新机制。
(镇社会治理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镇派出所、镇团委、镇妇联、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六)推进乡村德治建设
15.浓郁文明乡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按照“七有六无”标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建设不少于1个乡风文明示范点,因地制宜,在全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村史馆,把时代新风与乡愁乡韵有机融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6.强化乡村道德约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化,融入村规民约,融入家规家训,渗透到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让村民用自己的价值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实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四会”全覆盖,吸纳村干部、高德长者等人员,自主解决农村道德领域各种难题;深入推进绿色殡葬、文明祭祀新风尚,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积极推行“道德红黑榜”发布制度,通过舆论的力量约束农村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7.加强道德榜样人物引领。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开展“道德模范”“昌南新乡贤”“昌南好人”“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各类道德榜样人物的推荐、评议、评选和表彰活动,倡导基层去评选,评的对象由村(居)推荐、镇审核,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把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让道德榜样受礼遇、受尊崇、得实惠,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奋发向上,用美德的感召带动邻里和睦相处,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七)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
18.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决策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审核一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微小权力监督机制,制定权力责任清单,建立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着力铲除农村领域“微腐败”的滋生土壤,严惩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
(镇纪委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镇党建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19.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保证农民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积极受理和收集村民有关意见建议,并紧密结合村情实际,依法依规对村务决策和公开情况、村级财产管理情况、村级项目工程建设情况、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
(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牵头,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镇党建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0.规范村级会计核算监督,乡镇“村账乡代理”部门要切实搞好会计核算,履行会计监督职能,通过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村级集体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并系统完整、真实有效地提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分析,从而达到监督与控制并重的目的。同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三资”监管平台,实行会计电算化,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信息共享。
(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1.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拓展审计覆盖面,加强村小组财务审计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抓好村干部经济责任、农民负担、征地补偿费、集体公益项目等村级重大事项的专项审计,并及时向村民公布审计结果,同时抓好审计发现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
(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牵头,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八)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
2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村级民主协商,健全村级议事制度,探索建立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健全小组长和妇女小组长议事制度,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方法,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镇财政经济发展办公室、镇妇联、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3.加强妇联、团支部、残联、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妇联、镇团委、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4.建立村民议事协商信息平台,让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能及时参与本村协商议事;拓宽村民议事范围,推进村民议事从经济事项向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移风易俗、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拓展。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镇社会治理办公室、镇派出所、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九)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
25.实施“互联网+”平台建设,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模式广泛应用到乡村治理中,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治理功能不断优化。有机整合信息管理系统和党建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及各部门职能,较好解决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不愿意”和“不方便”的问题。
(镇党建办公室牵头,镇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各村(居)等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26.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遵循“百姓咨询、政府出资、律师竞答、受众免费”的思路,建立“法治新昌南”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启我县线上线下全方位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时代,开创“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新局面。
(镇社会治理办公室牵头,各村(居)按职责负责组织实施)
四、方法步骤
(一)方案编制阶段(20__年__月)。成立__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场所,明确第一批试点试点村(前进村、西游村);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乡村治理问题调研,结合实际,编制完成__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按要求报备。
(二)启动试点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组织召开镇、村、组三级大会,全面部署试点工作,统一思想,责任到人,全面抓好试点村试点示范领域的同时,推进各相关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各实施单位根据方案要求制定试点计划并抓好推进,力求内容多样、覆盖全面,按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边提炼,全面优化完善相关领域乡村治理各项制度机制。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作进展情况中期评估,于11月中旬形成本阶段总结报告,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全面推行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总结第一批试点村和各领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在全县范围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于11月中旬形成本阶段总结报告,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总结验收阶段(20__年__月)。全面系统总结试点示范工作各项成功经验,镇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试点示范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工作成效
通过2年的系统推进,全镇基本实现: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党委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党委和政府部门职责清晰明确,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政府治理、社会参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各村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有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群众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得到提升,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群众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党内基层民主带动基层群众自治,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治理。
(四)乡村自治依法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理事健全、议事形式丰富,村务监督机构普遍建立并依法参与监督,村规民约为广大村民知晓并认同,能有效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五)文化道德形成风尚。农村德治氛围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榜样模范力量得以发扬,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良社会风气得到有效治理。
(六)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农村法治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得到普及,法治队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农村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村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七)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各类组织和人士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矛盾调处机制健全,自发有效抵制黑恶势力、违法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社会风气,村民关系亲密和谐,乡村社会安定有序。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__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镇人大主席肖军同志、副镇长余江涛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农村办,在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全面负责领导、协调、监督试点示范各项工作。各村(居)相应成立以村(居)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村(居)主任具体负责试点示范工作,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并报镇农业农村办备案,确保试点示范工作顺利进行。参与试点示范工作的单位要服从大局,按照“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要求形成工作合力。
(二)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乡村善治”的必然要求,各相关单位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根据任务分工安排,及时制定工作推进计划,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各环节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创新方法,稳步实施。坚持县乡村联动,县级是“一线指挥部”,要加强统筹谋划,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乡镇是为农服务中心,要加强管理服务,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办理。行政村是基本治理单元,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统筹推进和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法,加强统筹协调,鼓励探索创新,按程序、分步骤稳步推进,适时总结推广,上报先进案例。坚守试点示范工作原则和底线,严格执行政策,强化及时纠偏,审慎稳妥推进,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成功。
(四)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实行挂点包干制度,一是强化调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村(居)工作进展情况专题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部署下步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并及时反馈。二是加强督查,督查组对各村(居)工作进度情况开展常态性督查,并对督查结果通报。三是严格奖惩,将试点工作列入镇党委、镇政府对各单位目标重点考核内容,表彰奖励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优秀工作者,严厉问责消极应付单位及人员。
(五)落实经费,保障试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试点示范工作顺利推进,镇财政要安排资金确保工作经费。同时安排资金对试点示范工作任务完成得好的村级组织实行奖励和补助。我镇将试点示范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以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开展。
2.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篇二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现代含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后来,治理理论从企业管理层面引入国家管理层面,赋予了其新的内涵。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对治理的解释,就是“运用权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其权力主体不仅有各种政府组织,还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1]由此可见,治理是指政府组织、社会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等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目标,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持续互动过程。治理是以参与者的共同目标为基础,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治理是一项持续互动的过程。詹姆斯·罗西瑙说:“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2]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村的村级组织以及乡镇政权组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也面临重大的调整和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推进步伐加快,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对小城镇的组织、管理、服务及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理顺镇乡村及农村党组织、村委会、社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本文所指乡村治理,更多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具体事项层面,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协调的手段联合不同责任部门、村民,有序开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大都认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管理过程。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于乡村政府并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围绕公共权力和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其中,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为乡村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应用,需要建立坚强有为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不断积累提升治理能力,就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党组织建设
党组织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我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任何时候不能改变。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乡村治理的途径是管理服务创新
当前,以服务为取向,重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组织,已经成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社会服务需求的一种理性选择。要既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发挥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还发挥村(社区)群团及经济社会服务组织的补充作用,有效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镇延伸覆盖。
(三)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健全民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的自我管理水平。
(四)维护农民的利益是乡村治理的保障
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农民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着重明晰股权或份额,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成果,努力使农民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还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盘活用好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有稳定收益,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三、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国家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农业部颁发农办科[2013]10号《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3],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建设的重点,出现了江苏苏州永联村构建的“三位一体、共融分治”的治理模式,浙江诸暨着重于社会综合治理的“枫桥经验”,江西安远版石镇建立的社区理事会,山东诸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河北定州的“421”工作法,江苏邳州开展的“四权”建设等乡村治理典型。
(一)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点难点,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级党组织建设,选拔好党组织带头人,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成为构建美丽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重点建设:一是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村级党组织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尝试将区域相邻、能够互补带动的村与村、村与社区、村与企业党组织合并,探索设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办的区域性农村社区党组织。二是实施党建带社建,形成村社共建。在社区建设较完整的农村地区,可以深入推进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工作。村党组织要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合作社要发挥为农服务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网络优势,通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兼合式”党组织,形成村党组织领导、合作社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和监督机构。加强共青团、妇代会等群团组织建设,依法推选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
(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运行体系
构建高效的运行体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规范可行、精实管用的原则,做好基层组织制度建设,规范运行程序,严格依法治村,切实提高乡村日常管理和民主建设水平。首先,必须健全完善村级工作制度。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职责、作用,完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决策的内容、程序、办法。其次,完善村级事务决策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村级资金、合同、账目、公章“四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和资产管理的内容、方法,规范财务开支和集体资源资产承包、租赁、入股、出让等程序。再次,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推行“阳光党务”“阳光村务”“阳光财务”,明确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创新公开形式,提高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
(三)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监督体系
美丽乡村治理监督体系包括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工作监督、纪律监督,村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自我监督,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目的是促进制度落实、规范干部履职尽责行为。一是推行目标承诺和业绩公示制度。各乡镇街区要指导各村实际,制定并公开任期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村“两委”班子及成员业绩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推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三是推行述职评议和民主评议制度。村“两委”班子及成员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评议。四是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按照“全覆盖、严审计,稳公开、慎处理,重监督、促规范”的原则,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由乡镇街区在届中和届末各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吸纳村民代表或相关人员等参与,并及时公开审计结果。
(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保障体系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事业保障体系。第一,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治理,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财政扶持,增强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央在公共财政投放方面一直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投入向三农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4]。第二,合理配置村镇需要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重心下移。第三,不断改善村镇医疗设施与条件,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第五,加强村镇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我国乡村治理的变化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礼治—理治—法治”的变迁过程[5]。在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与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国正在施行的“乡政村治”社会治理模式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沈荣华.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Z].2013.
[4]袁方成,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治理,2015,(5).
3.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篇三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博罗县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确保全校师生人身及物资财产的安全,使学校保持安全、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及管理
1、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少先队、安全办公室等机构对其工作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具体负责。
二、各部门职责
1、护校队
学校设立护校队,并设一名兼职队长。队长要对校园的安全保卫、物资及公共设施安全保卫等具体负责。要随时看,定期查、有记录、有处理结果。防止安全事故和资财产被盗、被毁及外流等事件的发生。
2、后勤处
(1)对学校的校舍及一切公共设施的安全负责。
(2)要定期对帐查物,对一些特别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如:陈旧房舍建筑,学校围墙、电源、火源、线路、避雷设施及门窗玻璃等要勤查、勤看,出现不安全因素,及时维修、及时汇报。
(3)负责做好学校的用电管理。所有办公室内不准使用电暖气、电热壶、电炉子、电饭锅等电器设备。防止因使用以上电器设备而造成停电及线路损坏等事故的发生。
(4)负责做好学校对外租赁房屋安全措施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检查用房者在经营期间是否按照要求合法守规经营和正确、合理用电。(5)仓库保管员要对所管物资经常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牢固,安全,不伤害师生。
3、校长办公室
(1)对学校会议室、接待室、财务室、所管辖范围内公共设施安全负责,并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负责督察。
(2)要及时合理的安排好值勤、值班工作。对值勤、值班的人员要有检查、有记录,有考核,杜绝随意换岗、脱岗、空岗现象。(3)要教育教师爱护公共财物,对室内比较贵重的财物要特别加强安全管理,责任要明确到人。如出现损坏或不安全因素,立即汇报并处理。
(4)对各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进行审核、并报校长审批。
4、德育处
(1)负责做好学生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管理,建立学生“一日安全常规”制度,对学生每天活动的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2)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年至少为学生组织两次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使学生不断增强法制安全意识,逐步掌握安全防范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每学期要与班主任签定《班级安全工作责任书》对班级的安全工作要有指导、有检查、有考核。
(4)凡组织的集体活动,必须落实安全措施,并报学校办公室审核备案。
5、班主任
(1)班主任每学期要与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指导学生家长做好学生的安全监护人。
(2)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在楼内、阳台、教室内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将身体探出阳台护栏和窗台。(3)教育学生对班级公物要管理好,爱护好。调换班级和学生毕业时,及时与学校总务处交接核对物资。如有损坏和丢失,按照学校制定的《财产损坏赔偿制度》执行。
(4)教育学生对教室及楼内所有电闸、电源线、开关、插座等公共设施不得随意触摸、毁坏。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如果出现安全事故,要对班主任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事故追究。
(5)认真组织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严禁不在老师的监护下,学生随意攀爬器械。
(6)经常检查学生是否带弹簧刀、水果刀、弹弓、打火机等器械,严禁学生带上述器械来到学校。
(7)组织班级集体活动要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并将活动计划报德育处备案。
6、教导处
负责做好体育教师体育课及体育训练,对器械的安全使用、学生活动的安全防范的督查工作。
(1)对所管教学范围内的设施使用安全负责。
(2)教育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发生。
(3)理、化、生、电教教师、实验员,对管理使用的实验设施和药品、电教器材、卫生器材等加强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保证使用安全。
三、步骤及时间安排
1、宣传部署
进行广播宣传、黑板宣传、班主任在班宣传,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排查整改工作方案。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排查整治行动。
2、全面检查,分类整治。
每个月学校领导小组进行全面、彻底、严格地排查整改。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独一整治落实。
四、工作要求
1、加强排查整改队伍,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4.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打好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促进我厅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统一部署和省安监局的要求,结合我厅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握隐患治理、事故防范的主动权,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二、建设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建设目标。
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我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厅安委会要完善对厅直属单位的安全生产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厅直属各单位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日常排查工作,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2012年,厅安委会完善对厅直属单位的安全生产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厅直属单位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标准规范制定、明细监管责任和摸底调查工作。
2013年,进一步规范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在厅直属各单位全面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结合实际,加强监管。根据厅直属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安全管理水平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实际情况,对各单位在隐患排查内容、治理标准、监管检查频次等方面加强监管,提高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分门别类,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厅直属各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与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制定细化本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标准,使各单位知道“查什么、怎么查”,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三)上下互动,建立功能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省厅安委会与厅直属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监管的沟通互动。省厅安委会要加强对厅直属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厅直属各单位要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接受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实施有效的监管。
(四)规范管理,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进一步落实厅直属各单位的安全监管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省厅安委会负责对厅直属单位安全生产的指导和检查工作。厅直属各单位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和管理责任。
(五)强化监督,建立动态化的考核机制。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设、日常检查和部署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厅直属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通报,严肃处理;对于在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厅直属各单位要根据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厅直属各单位要按照省厅安委会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集中力量开展工作。要按照“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层抓起,逐级扩大覆盖面,最终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完善标准,强化培训。要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要求,结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梳理完善厅直属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登记、挂牌督办、整改、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系列培训。要加强培训检查督导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统筹兼顾,抓好“四个结合”。
1.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与深入开展“打非”专项行动相结合。加大对林区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打击和治理力度,坚决扭转非法违法生产和经营造成事故多发的严重态势。
2.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与深化重点单位安全专项整治 相结合。把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单位,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坚决落实整改措施。
3.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与加强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建设相结合。
5.**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方案 篇五
为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加强冷链、快递、电商物流运输能力,突出物流配送的时效性,为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发〔2017〕1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推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制定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一、总体思路
坚持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为宗旨,以整合改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中心(站、点)等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服务农产品上行为目标,以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资源为重点,加快改建适应农村产品网络销售的冷链仓储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整合改建多站点合一、协同发展的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全覆盖。
二、目标任务
整合改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含冷链),在县城整合2个具有农产品上行功能的电商物流配送中心: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在20个乡镇整合改建乡级物流配送中转站,每个物流站建设有固定仓储场所(具备农产品预冷50t能力),工作人员2人以上。在全县476个村(居委会),建设村级物流配送点,要求有固定仓储场所15平米以上,有工作人员不少于1人。实现包裹快件从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到乡村配送站(点)12小时内完成,到农户24小时内完成;同时具备农产品回流到县级物流配送中心的全冷链物流运输功能。
三、**县现有物流资源分析
目前,**县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个人及公司仅有100余家,年营业额大约在3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从业人员约1000人。以圆通、顺丰、申通、韵达、百世、天天、中通为主的快递企业20余家,乡镇覆盖率为100%,行政村站点覆盖率仅有30%;最为完善的邮政物流体系,乡镇覆盖率为100%,行政村站点覆盖率也仅有80%。我县物流企业多数是以进行货物代运代办、货物联托运、信息配载,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目前,我县物流行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冷链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改造现有物流资源
(一)主办企业
改造县域现有物流快递资源,组建县物流快递行业协会,重点发展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和**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鼓励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域内实现物流配送统一中心、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车辆、统一支付、统一配送,最终构建物流配送、快递收发、农产品回流的一站式具备冷链物流运输功能的科学合理配送体系。
(二)业务分担
鼓励县域商贸流通企业、零担货运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及工业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从事货物配送。积极提倡以圆通、顺丰、申通、韵达、百世、天天、中通为主的物流快递企业实行线路承包、业务分担等模式,带动企业采用集中配送或第三方物流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五、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体系建设
(一)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主要内容
1、冷链物流的主要内容
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
(1)冷冻加工:包括肉类、禽类、鱼类、蛋类的冷却与冻结,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水果、蔬菜的预冷。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的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
(2)冷冻贮藏:包括农产品的冷却和冻结贮藏,以及水果、蔬菜等的气调贮藏。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
(3)冷藏运输:包括农产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此环节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所以运输工具应该具有良好的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稳定的温度。这一点,在长途运输中尤其重要。
(4)冷冻销售
包括各种冷链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此环节主要涉及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柜。
2、快递物流主要内容
快递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七大构成部分:物体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订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1)运输
使用设施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的物流活动。
(2)库存
库存控制:对库存数量和结构进行控制分类和管理的物流作业活动。
(3)包装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面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4)搬运
搬运是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搬运是为产品的货物运输和保管的需要而进行的作业。
(5)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6)信息管理
对于物流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及有关生产、市场、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使物流活动能有效、顺利进行。
3、电商物流的主要内容
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的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网上物流致力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物流交易市场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合作伙伴,找到了海外代理。网上物流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更多的机会。
(二)项目改建条件
1、冷链物流改建条件
(1)原材料条件:本项目所需原材料为大量的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从采摘、肉畜禽从宰杀、水产品从捕捞开始),这些原材料完全可以由本地产出供应。
(2)供水条件:项目引用市政供水管网的DN100的自来水供水管,能够满足项目供水的需要。
(3)供电条件:项目供电引自供电管网,变压器位于路边,能够满足项目的供电需求。
(4)交通运输条件: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属城区范围,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5)建设场地:建设地点地势平坦,周边绿化和环境卫生较好,无工业企业和有污染的产业。
2、电商物流、快递物流改建条件
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是目前物流中心改扩建项目的主要内容,具体改建要求如下:
(1)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先进技术,提高货物存储量;
(2)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仓库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3)采用WMS系统规范物流中心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作业差错率、货物积压率、破损率等;
(4)采用信息接口技术,将生产、经营、仓储物流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方便管理者统揽全局,运筹调度。
六、主要任务
(一)建设方式:采取企业整合改建,政府补贴的形式,重点支持有业务基础和运营能力的快递物流企业整合改建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
乡(镇)建设物流配送中转站,村级建设物流配送点,有条件的乡(镇)村的物流快递服务(站)点可与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按功能合理建设、整合利用。(二)运营模式: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由承办企业确定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并负责日常业务;
乡(镇)村物流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可由承办企业按照需要采取招聘合作人或自运营的方式,负责日常业务。(三)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整合供销、邮政、客运、物流、快递等物流配送资源,依托现有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立由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为龙头、乡镇物流配送中转站为骨干、村级物流配送点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行全网络配送,降低物流成本,连通县-乡-村的物流网络。一是在县城设立**县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邀请县内所有物流快递企业入驻物流中心,纳入全县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形成集群效应,构建全县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目前,圆通、顺丰、申通、韵达、百世、天天、中通已入驻物流中心,日均收发快递达1000多件,其他快递公司也将陆续入驻。二是与**邮政公司合作,依托乡镇邮政所,装修改造2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476个村级物流配送点,负责农村电商物流仓储配送,确保上行、下行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快速集散运递。同时,优化改造县到乡镇物流线路4条,实现县到乡的所有线路当日往返回程。三是依托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村级物流配送点,规划开通乡镇至村物流线路29条,使农村群众就近就便收发工业品和农产品。
(四)乡级中转站、村级服务点
1、乡级中转站整合整合2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含冷链),拥有固定仓储场所,配备工作人员、物流配送专车和相应设备,负责将区域内网购商品储存配送至村级物流配送点和网销商品集中转运至
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兼具物流仓储、快递收发、电子商务、短期仓储及特色产品线下体验等功能。同时积极整合发挥现有快递企业乡镇代理点作用,加强培训,提高素养,统一授牌。
2、村级物流配送点整合整合邮乐购、农村淘宝村站、供销等现有资源建设村级476个物流配送点,拥有固定仓储场所,配备工作人员,负责村站范围内网购商品的配送和区域内网销产品的收集转运。
(五)优化线路
1、增开县内乡镇物流配送线路,增加3辆车和3名司机,车辆一次性投资32万元,每年运行成本20万元。
2、增加镇内农村转接投递线路,增加三轮摩托车20辆和配送人员20人,车辆一次性投资16万元(每辆0.8万元),每年运行成本60万元(每条3万元)。
县域线路由原环形线路三条调整为直线往返线路四条,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备注:物流由**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快递由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负责。)
1、西路:**分拣处理中心→赵村→试量→任集→辛集
→唐集→高集→穆店→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或**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2、北路:**分拣处理中心→杨湖口→贾滩→马铺→宋河→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或**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3、东路:**分拣处理中心→太清→郑集→王皮溜→观堂→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或**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4、南路:**分拣处理中心→生铁冢→张店→邱集→玄武→涡北→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或**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上行物流配送难题,实现全县100%覆盖。
(六)配送车辆及设备标准化建设
加强物流配送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集中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统一规格、统一管理,对整合的车辆实施标准化改造;优先配备使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适时开展鲜活农产品和冷藏保鲜产品配送;配送中心的货架、装卸工具、包装工具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改造;强化配送车辆、人员信息化管理,鼓励使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持配送车辆、行车路径等都采用信息系统自动调配等先进管理方式。
(七)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依托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周口、商丘、亳州、郑州等物流中转站和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信息平台对接,保障物流配送信息的及时、准确和畅通,引导县域物流企业、配送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及商贸企业运用信息平台获取、发布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物流配送成本大幅降低。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整合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2018年2月—2018年8月)
整合供销、邮政、客运、物流、快递等物流配送资源,依托现有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立由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为龙头、乡镇物流配送中转站为骨干、村级物流配送点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行全网络配送,降低物流成本,连通县-乡-村的物流网络。
第二阶段:整合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18年9月—2019年3月)
依托**佰特物流有限公司,打造**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在县域内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统一中心、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车辆、统一支付、统一配送。
第三阶段: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019年4月—2019年10月)
依托中国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园、**众联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周口、商丘、亳州、郑州等物流中转站和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信息平台对接,保障物流配送信息的及时、准确和畅通,引导县域物流企业、配送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及商贸企业运用信息平台获取、发布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物流配送成本大幅降低。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商务局、经信委、交通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发展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农村物流发展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商务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乡镇、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物流发展,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和对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信任度和风险防范意识,营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良好发展氛围。6.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 篇六
一、从国家治理能力视域看乡村社会治理的必然性
在现代政治中, 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从国家治理能力视域看我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9 亿农牧民发展需要制度环境, 只有实现农村改革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进, 中国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基层政权被视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基层农村社会具有两个不同治理阶段。前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国乡村治理结构,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一大二公”, 逐级提升公有制水平, 乡村治权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治权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行政管理权能不断得到强化;二是依托农村血缘、人情、舆论等机制实现的乡土文化, 为意识形态强制改变;三是各级组织控制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分配。结果就是国家对农牧业基层社会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 确保了国家权能对社会整合目标的有效实现。但是, 这时期国家对乡村社会采取的是强制的管理和控制权力, 乡村社会被控制权能低度整合在国家政权体系之中。
后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的30 余年, 在国家推动农业改革的基础上, 我国乡村基层社会的变迁经历了市场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利益分化三种力量的推动。这种力量造成两个变化。首先, 市场经济带来农业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以农业税费改革作为大致的分界点, 一方面, 国家对乡村整体支配控制力有所减弱, 也减少了对农民权利的损害。另一方面, 国家的乡村治权出现弱化, 出现官民难以合作或者无法通过官民协商付诸实践的状况。国家面对的是农村缺少自己基层社会组织治理的社会, 面对的是日常生活里也缺少自组织的农牧民群众, 缺少治理的社会必然缺少公正, 群众就被迫自保, 自私自利, 没有公德, 人人不满, 成了无法治理的一盘散沙。其次, 城市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 相反乡村空壳化留不住人。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创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乡村里的人们都变成外出打工农民工, 出现了城市容纳不下、回乡适应不了乡村生活的难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从管理体制上说缺少治理主体和科学决策, 这种缺乏社会治理的现象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是一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原因就是中国作为后发展现代化国家, 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仍然适应国家治理方式, 而乡村的现代化缺位还没有找到基层社会治理概念和路径。换句话说, 城市现代化走得快, 广大乡村走得慢, 有适应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概念, 没有适应现阶段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
通过梳理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我们看到前后两个时代国家治理强弱尽管有所区别, 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治理两种治理合作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时代要求变革国家高度集权的单一治理模式, 代之以国家与乡村社会合作治理, 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早在2013 年7 月22 日, 习近平同志在湖北省鄂州市考察农村工作时就十分担忧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 提出“传承乡村文明”新概念, 引导人们关心新农村建设,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传承乡村文明”。2015 年1 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 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充分体现农村特点, 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概括习近平近年乡村治理的思想, 从三个方面肯定了乡村具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功能和地位:第一是中国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 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作为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模式, 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 在乡村。第二是中国农村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 而且在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规避风险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三是中国城市文明和文化发展, 也不能离开乡村。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 记得住乡愁的家园。特别是在中国初步完成工业化、实现温饱的时代背景下,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会越来越重要, 而要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 源头不在城市, 而在乡村。
二、中国古代民族地方差异化、文化多样性的乡村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治理民族地方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好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因此, 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一般都注意实施针对不同地方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策略, 这样肇始于先秦的中央王朝与民族地方在治理结构上形成了整体性与多样性重合格局。可以具体梳理以下几点:
(一) 中央王朝在保持皇权整体性的同时对民族地方因俗而治
汉朝的“以其故俗治, 毋赋税”, 魏晋南朝时期的“以夷治夷”, 唐朝的羁摩州府, 宋朝对黎族等设土官顺俗而治, 元、明时期南方民族地方推行土司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因俗性特点正确反映了中国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地方实施因俗而治, 这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曾长期推行的治边策略。虽然基本上脱离不了羁摩统治的底色, 但表现了对羁縻政策具体形式的不同理解。
(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民族地方实施的羁縻策略的内容异常丰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民族地方实施的羁縻策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甚至军事等诸方面, 羁縻的内容可以采取和亲、通使、互市、贡赐、册封、盟誓等, 以加强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系, 还包括对不同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策略, 如清王朝对汉族实行抚纳, 对蒙古族实行联姻, 对藏族则利用其宗教, 甚至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不同的法律, 有专门对蒙古族的《蒙古律书》, 有专门对西藏的《西藏通制》, 有专门对维吾尔的《回疆则例》等专门法律。凡此等等, 都表现出了中央政府对不同民族地方实施政策的多面性。
(三) 民族地方自行运行传统社会自治体系
少数民族地方至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改革前, 还自行运行传统社会自治体系, 采用原始民主制、家支制、土司制、盟旗制、政教合一与门宦制、山官制、瑶老制等制度。自治水平也有差异, 有的处在原始公社水平, 有的是部落组织, 有的建立地方性政权, 有的甚至建立前现代民族国家。但不论何种发展形态、处在何种水平, 都是一个维持基层传统社会秩序的自治体系, 也是一个延续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特性的内部运行体系, 因而我们说在历史上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治理有丰富的经验。
(四) 民族地方具有多重治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自治体系
中国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是一个多重治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自治体系, 地方性、传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自治体系具有可分析的结构性因素:1. 传统社会组织。传统基础社会依靠血缘和亲疏关系建立的社会组织, 在贫弱救济、发展教育、调解纠纷、平息事端、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在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中的关系建构, 及其形成“分枝性社会结构”。2. 民族习惯法或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仍然有传统价值和当代影响。承载着民族心理特点和文化特征的民族习惯法, 在基层社会调控中起着核心作用。习惯法在传统基层社会的作用, 具体说:一是在本地文化、生活方式中解决纠纷、保护财产和救济穷人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二是与各自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婚姻惯行的密切联系;三是指引、评价、教育、强制等社会规范作用。习惯法不是民族地方基层传统社会孤立的治理因素, 本身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产物, 其发挥作用也要依托其他社会治理因素。3. 家族族长、村落长老、宗教领袖等基层社会权威人士。基层社会权威人士 (汉族的乡绅) , 他们拥有较高文化知识, 并集教育文化、宗教祭祀、军事防务等职能与权力为一体, 是基层传统社会实际领导者。在传统基层社会自治体系中拥有实际治权, 能够运用配置物质性和权威性资源进行治理。4. 多元文化因素。民族地方混居、杂居的人们在相互共处中创造出多元文化。滕星认为“各民族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产业经济、历史经历及宗教信仰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有学者指出“它比一般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广泛性、适用性和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 5. 宗教信仰。民族地方宗教因素, 如果孤立地看是一种消极的社会发展因素, 但在历史上如果把西藏藏传佛教因素从藏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中排除出去, 便不可能了解西藏基层传统社会。宗教对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起着底色作用。涂尔干最早提出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马凌诺夫斯基的《文化论》认为宗教具有让个体心理得以满足, 让社会生活得以巩固的作用。斯皮罗指出人类的宗教信仰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即借共同信仰以巩固团体的凝聚力、整合社会的组织力。
由这5 个治理因素构成完整的自治体系在少数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起着支配性作用。以往我们对少数民族地方基层传统社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仅注意个别治理因素, 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二:一是没有今天的“乡村治理”、“地方治理”这样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概念;二是过时的错误观念如阶级斗争的束缚。加上对民族地方乡村传统社会缺少实证研究, 也是没有形成对民族地方乡村社会治理科学认知的原因。
三、国家在民族地方推进乡村社会合作治理
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广域乡村人文地理, 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地承载着中国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乡村社会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我国社会经历了长期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在决战“十三五”和实现 “全面小康”时期, 民族地方要创新政府治理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方式, 要大力吸收少数民族传统的、乡土的和多元文化治理资源, 深化对民族基层传统社会自治体系及其治理机制的认识, 建构民族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体系, 培育社会各类组织, 重视政府权力与社会、民间权力互动, 发挥农牧区传统人文社会因素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内蒙古地方实际进行乡村社会治理建设, 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面的治理推进整体的乡村治理, 其中软硬件方面建设都有:
(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框架内, 对于少数民族地方基层社会应包容更多自治因素
我国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其基层社会形成治理结构因素及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应有所不同。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的形势下, 根据国内外民族地区民族问题的生发机制研究构建民族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可以考虑对于少数民族地方基层社会应包容更多自治因素。近年, 国外研究种族问题的专家认为, “从历史进程看, 传统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己经在自己的传统聚居地上形成了完整运作着的社会, 存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 欲通过自治存续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加拿大著名学者威尔·金里卡在主张给予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权利、多族类权利和特别代表三项基本权利时说, 对全世界族裔冲突的调查一再地说明“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有助于而不是威胁政治的稳定。”在构建民族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时, 有必要推进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并与基层社会达成合作治理路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与政府合作治理, 政府治理职能要转型, 要让村民自治:政府让渡权力归还基层社会;由管制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推动村民自治的社会实践。要总结近代以来民族地方治理的模式和经验, 吸收传统的乡土、社会组织和民族文化资源, 从乡村发现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参与社会治理, 借重他们的高尚人格和高见远识, 承担一些重要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功能, 发挥沟通国家与社会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中提高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水平。历史上, 少数民族地区的士绅阶层也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结合“十个全覆盖”进行农牧区乡村社会治理, 改变内蒙古农村牧区落后面貌
在新型城镇化这一问题上, 内蒙古针对目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现实, 决定从2014 年起利用3 年的时间, 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 “十个全覆盖”。在进行这项宏大工程时, 如何使得乡村牧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的文化基因, 在乡村治理中得到传承。其中, 民族习惯法或村规民约就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鲜活地影响和调控着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 利用村规民约进行规范治理, 能够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产生重要作用。内蒙古在实施“十个全覆盖”中注意增强文化凝聚力, 推进民族地方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本乡本土文化的认同, 大力促进民族的乡土文化价值重建, 要给美丽乡村架构文化价值体系, 赋予传统乡村文化价值新的精神内核, 壮大乡村文化影响力。一种文化价值的实现, 根本上取决于农牧民群众的认同度。
(三) 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良性互动, 分工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管共治
在社会利益分化, 民族地方所有利益由政府包办已经过去, 相应地那种“全能”政府式的社会管理已然不适用。政社分开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前提, 科学定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核心, 既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也要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 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内蒙古在完善草场承包固定放牧的基础上, 政府可以允许有意愿游牧的牧民自愿结合形成游牧合作组织, 游牧民族几个牧户组成一个游牧群体, 成员多有亲属关系, 集中在一起放牧, 草原上总是有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的劳动, 如打草、接羊羔、剪羊毛、盖牲畜圈、四季转场等都需要群体内其他家庭帮忙。这类基本游牧单位传统名为阿吾勒、固仑, 是适应草原社会环境和游牧生计形态的基层社会组织, 在当代仍有其价值。在牧业生产中借助于基层社会生产组织, 互相协作提升生产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还能够积极地经办公益事业、赈济灾荒。
(四) 民族地方以美丽乡村治理为目标, 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可以从建设美丽乡村、引水灌溉拓展生产范围、参与网络建设入手, 构建有利于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步的开放性社会资本
【乡村治理体系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06-09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09-02
乡村“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经验汇报材料10-25
乡村振兴细化工作方案07-11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10-26
安全工作专项治理方案09-18
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方案06-27
加强源头治理,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09-26
教学管理治理革新工作方案07-18
全县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方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