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情》阅读答案

2024-08-26

《生死情》阅读答案(9篇)

1.《生死情》阅读答案 篇一

生死攸关的烛光

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B

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⑤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⑥正当她踏上最后的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放回文中A、B、C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2.“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这两个“秘密”的用法相同吗?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

4.根据情节发展,按顺序概括出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5.你觉得文章这样结尾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处。这段文字是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骗过德军的搜查。这个交待引出了下文的故事,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2.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形容词。

3.夸张 紧张 仇恨 残暴

4.大儿子杰克借口抱柴,拿起烛台往外走;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端走烛台。

5.好。这种结尾使文章在高潮中自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青鸟情阅读及答案 篇二

它比麻雀大,比喜鹊小,也不像燕子那样筑窝,屋檐上有孔小洞,便是它们温温暖暖的家了。它们形影相随,步调一致,是对可爱的小夫妻。

过了一月,又过了一月,人们很少听到它们的歌声了,却意外地发觉洞里有了“吱吱喳喳”的叫声,也看到它们飞来飞去,格外忙碌。原来它们已是有了儿女的`“人”呢!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地阴了天,“嘎”地来了雷,眼前一个闪电,雨点就跟着风来了。风一起,大雨泼了下来,从田里跑回家的人,淋得精湿,赶忙换了衣服,然后出着长气,屋檐下站了,一边擦头脸的雨水,一边望着外面的雨线,议论起雨的来势。倏忽,从那昏昏的天边,望着了一个白点,像风筝在飘。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人们终于看清了,是一只青鸟,但那一只呢?猛地,只见它斜着翅膀,硬是冲了下来,低了,又一个圈儿,冲进院子,嘿,它嘴里还衔着条虫子哩!它一飞进院子,院树上便响起另只青鸟的叫声,随着叫声,洞口便探出四个小鸟的脑袋,张着扁扁的镶着黄边的嘴巴,吵嚷着要食吃。它飞进洞去,不知给哪只小鸟喂了,飞出来,叫上一声,另只飞去了,它却在那里,守护着洞口,任风儿去刮,任雨儿去淋了。

那飞走的,也极是艰难,风猛,雨急,它全然不顾了。高空一阵呼啸,使它失去了方向,零乱了羽毛,一个把握不住,划道弧线,像石块般地抛在街上。它摔坏了,一动不动,怕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呢!

我不禁为它动情了,便跑出门去,想把它逮回来,免得雨中受苦。但它毫不理会,极力挣扎,但还是被我捉了回来,擦了雨水,放在炕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先是安静地躺着,一会儿功夫,似平缓过了气力,再也不安于这温暖的地方了,急着出去,撞得筛子乱响。傻鸟儿,难道忘记外面在下雨吗?难道不知道黑夜就要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冒险呢?我刚揭筛去看,它却瞅准方向,“噗喀”一声,飞了出来,冲门而去了……

雨小了,人们都回了屋去,我却千般地万般儿的不安。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小题1:文章开头写两只青鸟的可爱,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②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小题3:“我”青鸟的关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写出那只青鸟飞向哪里,在干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既突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写它们的奉献精神做铺垫。(4分,每点2分)

小题2:①通过写风儿猛,青鸟忽高忽低,几多盘旋,几多挣扎,写出了它落地的艰难。(2分)

②通过写青鸟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在树上,突出它对幼鸟的关爱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分)

小题3:①我把摔下来的青鸟捉了下来,擦了雨水,放在坑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②青鸟飞了出去,我却千般万般儿地不安。(4分,每点2分)

3.慈母情深阅读答案 篇三

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

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被极端轻miè了的尊严。一个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我不能够那样说……

几位警察走出来了。依然并不注意我们,纷纷骑上自行车回家去了。

终于,“葛里高利”又走出来了。

“嗨,我说你们想睡在这儿呀?”

母亲不看他,不回答,望着远处的什么。

“给你们吧!……”

“葛里高利”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的怀里。

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

我数了一遍,告诉母亲:“缺三本《水浒》。”

母亲这才抬起头来。仰望着“葛里高利”,清清楚楚地说:“缺三本《水浒》。”

他笑了,从衣兜里掏出三本小人书扔给我,咕哝道:“哟哈,还跟我来这一套……”

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眈________诞________ wēi________ miè________

(2)“我和母亲相依相wēi的身影被台阶斜折为三折”一句中的两个“折”,词性不同,第一个是________词,第二个是________词。(2分)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派出所门外的红灯亮了,像一只充血的独眼,自上而下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

(4)选文中提到的《水浒》属________体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写出一则源于“四大名著”的谚语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dān ; dàn;偎;蔑(4分)

(2)动;量(2分)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她刻画出红灯凶恶、恐怖的样子,衬托了“我”和母亲恐惧、孤独、无助的心理,表现出母亲为我要回小人书的坚定执著。(3分。意思对即可)

4.慈母情深阅读题答案 篇四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震耳欲聋——文中指母亲工作的地方声音嘈杂,耳朵都快被缝纫机声震聋了。

2、用“ ”划出文中的一句排比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为养家争分夺秒地工作,十分辛劳、忙碌;“我”对母亲心疼、热爱。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三次“我的母亲”说明“我”因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震撼,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我鼻子一酸”,是因为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内疚;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而内心激动,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我”跑出去后的情景。

为什么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答:因为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两次给“我”钱买书,满足“我”读书的愿望。如果再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

3、课文内容填空。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环境)描写,看出(母亲工作环境差,工作很辛苦。)

“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这是对母亲( 外貌)的描写,道出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是对母亲的(动作 )描写,看出是一位(贫穷、辛苦)的母亲。

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母亲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对母亲(语言 )的描写,从中看出母亲的(爱子之情、深明大义、通情达理)。

4、想想作者写了什么事来表现“慈母情深”,为什么用“慈母情深”做课题。

答: 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

因为慈祥的母亲不仅为养活孩子辛勤工作,还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这个课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慈母情深》读后感

读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我被善良、慈祥的母亲感动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时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作者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作者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作者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作者买书。最后写作者有了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挣钱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在角落工作的母亲,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埃得很近——一个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我挺高兴他们爱看书的!”——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

从以上几点足以看出慈母的伟大,一元五角虽然不多,但是对於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不少的钱,可母亲两次给我足够的钱,可知母亲是多么爱作者啊。我们应该珍惜母亲的爱!

慈母情深中心思想

5.《生死情》阅读答案 篇五

梵高:情之热烈 心之悲悯

丰子恺

梵高幼年的生活,只是亲近田园的自然。稍长,他就欢喜研究博物,常常离开了父母弟妹,独自赴田野中采集植物,或捕鸟类虫类,归家制成博物标本。

他的性质从小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笑。他的身材矮短,背脊稍向前屈。头发带红色,额上多皱纹,颜貌古朴,显然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向一个美术家的助手索得一块黏土,拿来塑成一只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的一样。又有一天看见一只花猫跳上庭中的苹果树,就在纸上描出它的活泼的姿态,笔致非常灵动。然而他这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热情的产物。他向来不习雕塑与绘画,一旦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他一生并未受过正式的绘画的基本教育,他的杰作都是随感兴而产出的。这特点从小就已显露。

梵高有一颗强烈的宗教心。他在比利时的时候,已曾把所见的不能忘怀的情状,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作业中的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题材类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为激烈。

自从父亲带他从比利时归家之后,他的身体虽然离开了那苦难的群众,然而他们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用绘画来表现!”这念头崛起在他的胸中。从此他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其精神完全与从前的奉献于苦难的群众一样热烈。

不但父母亲不欢喜他描画,画布与颜料的钱也没有着落!在父母看来这不过是浪费。因为他的作画,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的念头,只晓得追求他的“真实”。家庭的圆满的和爱,从此有了缺陷,终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

梵高飘然地逃到海牙,先投宿于他的从妹家里,后又栖身逆旅,依靠乃弟和父亲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

海牙是荷兰最特别的一座都市,在全欧中也是最富于原始趣味的地方。梵高用他的犀利的眼光,赏识其地的风物,又批判来自诸画家的艺术。他对于米勒尤富有崇敬之情,因为他与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态度而进于画家的生涯的。

他就作一幅素描,题名为《悲哀》。画中所描的,是一个病弱的女子把脸孔隐在两手中,俯伏在膝上哭泣。枯草一般的黑发垂在她的颈与肩的没有光泽的皮肤上。阳春已到人间,她的脚下有嫩草萌芽着,她的旁边有果树开花着;然而在她如同不见,只管哭泣,叹息。

这画的模特儿,是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她每天叩访画家的画室,为他们当模特儿,拿所得的钱来养活六条性命。梵高有一次雇用她,听她诉说了她的长而悲惨的故事,热情的宗教徒兼画家十二分地感动,决意要为她减却一点苦恼。他慷慨地允许这女子,从明天起,由他担负她家六口的生活费。于是,梵高又将陷入像在比利时时候的穷困了。

父亲得知了这消息,亲自来海牙探望儿子的情形。就和在比利时一样,带了他一同归家。

新迁居的小村是织工所集居的村落,富有特别的诗趣。低矮的房屋,宽广的农场,夹道的胡桃树。有质朴的村人、园丁、农夫,劳动者们憧憧来往于其间。

这等在梵高都是美妙的题材。每天朝出晚归,没有片刻的休息。为了采择画题,不问路的远近。普通人所欢喜的事物,往往是他的好题材。贫苦的人、拙陋的人,在他反觉得可爱。他能用同他们一样的朴素的调子,和他们攀交,请他们做模特儿。他对于模特儿,不但从丰报酬,遇到小孩子或老人的时候,又备糖果、烟草,亲切地款待他们。

他的作品源源地产出。他所选的题材,第一是劳动者。他对于劳动者一向有好感;从比利时归来以后,这好尚更深,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了。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现。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他都不描。因为他的心一向不被牵引向上流社会的方面。又因为他的经验范围限于下层阶级,对于下层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他用肉迫的态度来描写他们。不但表现他们的.外部的形态,同时又描出他们的内部的生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梵高是一个极富美术天赋的人,八岁时就能以非常精巧的手法用黏土塑小象,用非常灵动的笔致描出花猫跳树的活泼姿态。

B.梵高作画只晓得追求“真实”,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再加上父母亲也不支持他的绘画,所以曾一度画布和颜料的钱都没着落。

C.梵高和米勒都是用宗教敬虔的态度作画,并且两人的作画题材相似;梵高对米勒怀有崇敬之情,而且对绘画投入的盛情更激烈。

D.父亲两次在梵高陷入穷困之时带他一同回家:第一次是他在比利时时,第二次是他在海牙担负起落难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费时。

E.梵高的作品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生活的,他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仅限于下层社会,他对下层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

(2)文中说梵高“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梵高的“情之热烈”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4)梵高的“心之悲悯”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CD【解析】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中“极富美术天赋”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E项中“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错误,原文是“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现”。B项中因果关系搞错了,应将“所以”提到 “再加上”的位置并删去“再加上”三字。

(2)

①他本性阴郁,沉默而寡言笑。

②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强。八岁时,用黏土塑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的一样;看见猫跳果树,描画姿态,笔致非常灵动。

③悟性很高。不习雕塑与绘画,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并未受过正式的绘画的基本教育,杰作都随感兴而产出。(每点2分)

(3)

①作品出自激情。他的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热情的产物;他的杰作都是随感兴而产出的。

②作画全身心投入。他彻底理解下层生活,同情苦难群众,热衷劳动者题材,全身心奉献于绘画。

③作画做事虔诚。他有一颗强烈的宗教心,用宗教的敬虔的态度作画。(每点2分)

(4)①关注弱者。他在比利时,把所见的下层生活的不能忘怀的情状,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

②牵挂苦难群体。从比利时归家后,那些苦难的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他决定要用绘画来表现。

③帮助落难者。在海牙,他慷慨地担负起落难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费。

④同情受苦人。请清贫、拙陋的人做模特,报酬优厚,善待小孩子和老人。

6.《生死情》阅读答案 篇六

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整理)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面这首诗,这是一首很有名,很happy的诗,至少我很喜欢。我不知道它是谁写的,我是从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看到的。

《神雕侠侣》是本武侠小说,而且内容有点色色的。书里我看的最多的部分是小龙女被点穴后,让尹志平那个臭道士迫害的部分,所以我觉它不是一本学生应该看的书,它对我们学生以及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健康不利,会扰乱我们集中精神学习、影响我们建设祖国。由此看来,我只有当上成年人后,才有资格让自己的思想健康不利,才不用考虑建设祖国的事。再一想,我现在不看不良小说,不荼毒健康思想,不扰乱考试状态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利毕业,然后将来好看不良小说,荼毒健康思想,不再想考试的事。我的意思是说,我坐在这考试很像一个悖论,所以我就想找个人问问这是怎么回事。但考场纪律不允许交头接耳,所以关于问悖论的事就泡汤了。

悖论无法弄,《神雕侠侣》我也没法写,我早知道这一点,所以开始的诗并不是为了写“问”而准备的.,我默写它的原因就是为了在此表明一下我很够班,我估计我是今天所有考生中唯一能在现场默写这首诗的牛人啊。由此可见我是个很阴险的人。

关于“问”我就知道这么点东西,再有就是平常问问我妈能不能给加点零花钱,问问小明同学能不能借我点零花钱,这些东西没高级中心思想,写了也瞎掰。当然会有人说,你可以写写有深度的东西。我承认“问”这个字很具有哲学性,能扯出很深刻的道理,但我对它并不熟悉,因为我很少问,想不明白的东西我根本不想。所以“问”对于我这种看色色书的同学来说就很狭隘,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绝对不会装的好象很懂“问”,这就是我的优点。

( 整理)

基于以上原因,对于“问”我只能进行杜撰,艺术创作也是很有深度的嘛。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明天我就将走进考场考语文,所以我就找门子打听题,后来我终于找到门子了,我见到了一个像尹志平的臭家伙,给了他1000块钱买语文作文考题。尹志平对我说问,我说问什么?尹志平说就是问,我说问谁去?尹志平说题目是问,我说是啊题目我问谁去?尹志平于是就疯掉了,他把钱退给了我,还让我滚。就这样我一分钱没花就弄到了今天的考题。

7.2013届高二学情调研地理答案 篇七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5:CAABB6-10:CCBAD11-15:CCCCD16-18:CD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19.CD20.AC21.CD22.BC23.AC24.AB25.CD26.CD

二、综合题(60分)

27.(15分)

(1)四川盆地青藏高原(2分)

(2)上海武汉(2分)

(3)三峡防洪发电航运(4分)

(4)开发水能生态环境建设(2分)

(5)洪水(1分)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峰的调节作用;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2分)

(6)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环保,推广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2分)

28.(12分)

(1)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开放性(各1分,4分)

(2)生产(1分)2000(1分)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总体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波动上升)(1分);在1995年以前,生产量大于消费量,1995年以后,消费量大于生产量(1分);生产量和消费量相差不大,大致呈正相关(1分)

(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分);有利于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拉动西部经济增长(1分);增加就业机会(1分)

29.(13分)

(1)沪宁杭珠三角轻b工业化(4分)

(2)混合农业D(2分)

(3))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广阔;政策支持;位置优越。(其它合理也可)(3分)

(4)受金融危机影响,订单减少,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1分)

劳动负荷大,工资低(1分)

(5)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发展核电(任选两个)(2分)

30.(10分)

(1)南暖寒寒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秘鲁上升流把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表面(8分)

(2)北寒(2分)

31.(10分)

(1)A200(2分)(2)石油、天然气锰结核(2分)

8.《生死情》阅读答案 篇八

1---5CABBA6—10 CBBCC11—15 BAACB 16—20 CBCBA

二.单选

21-25 BDACD26-30 CDBDD31-35 BADBB

三.完型填空

36-40ACADC41-45ACABC46-50CBBCB

四,阅读

51-53 ABC54-56ACA 57-60DACD 61-65ABDBB

五,任务型阅读

66.friendship/Friendship67.Advantages68.speaking69.same70.easy

71.advice72.strangers73.exchange74.meeting/seeing75.honest

六.词汇

A.76.anyway77.against78.risk79.Throughout80.popcorn

B.81.death82.thieves83.eighties84.safer85.living

C.86.is87.lying88.have visited 89 isn’t finished 90.written

D.91.believe92.everything93.taking94.fast95.effort

96.winner97.easily98.times99.successful100.difficulty

七 翻译句子

101.heavilyas a result

102.have a bad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103.with breaking into severalover the last year

104.ran toout of breath

105.devoted all her lifetime to helping

八.书面表达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Today my topic is ”learning to get along with our parents.”

9.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阅读题答案 篇九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上一篇:安全监理知识讲座下一篇:有关写情感伤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