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2篇)
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6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 米6.84.75.84.74.64.13.2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学生在阅读、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与我们小学阶段的日常语文教学不注重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梳理分类、对比迁移是很有关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应“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阶段对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要求都较小学阶段理性。如果要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的习作教学、阅读教学必须由“扶”到“放”,由“指导梳理”到“自主梳理”,由“仿”到“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笔者尝试从指导学生列提纲、用提纲入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指导学生编写提纲
所谓“编写提纲”,就是把课文内容的全部或局部,提纲挈领地分为若干部分,然后按每一部分层层细化梳理,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或摘录文章的重要词句,以合理的形式(或图或文),最终编写成文章的理解架构。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如何指导他们学会编写提纲呢?笔者认为,必须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精读课文以“扶”为主, “扶”“放”结合,而略读课文则以“放”为主,适当点拨。具体可以将编写指导融入以下教学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一)预习阶段初现框架
我们总是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除了抄抄、读读的作业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下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来描写,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回答了如上几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作为提纲的第一、二层次内容了。或许这些要求很多教师也会布置,但却没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下来。书面表达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考并历练语言的好方式。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基本上就可以编写出一、二级提纲了(如下所示)。
为了使预习阶段的提纲编写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学生编写提纲的初始阶段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类型,并根据每种类型的课文展开思考。比如小学阶段最常见的记叙文,要侧重编写事情的发展过程。小说、童话、故事,要侧重编写情节发展提要。议论文可以侧重编写论点论据等。我们很多时候会担心学生完成不了这样的作业。但事实是,只要教师足够重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个性化地完成这样的预习作业。或许完成的质量一开始不尽如人意,但是,这样的尝试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生动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担心,而一味抹杀学生的学习权利!
学生编写的提纲如何反馈?课前能收上来批改并作分析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接下来的课中引导做准备。 除此之外,在课中安排时间进行反馈也是非常可取的。在预习过程中,“每一个读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文本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课中反馈的过程就是学生“解释信息”的过程。学习活动超越原先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 学生在表达个人见解的同时,师生不断质疑、对比, 实现信息的不断完善、合理。当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自己的引导意识是要明确的。
1. 教给方法,归并中理清段落。很多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在交流中,应强调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边读边想每段的主要意思,读完之后, 再进行“自然段归并”,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个意思表达出来。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分,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也可以按“回忆”“启示”两部分分。
2. 提出要求,抓重点简洁表达。刚开始编写提纲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会相当烦琐。交流中,教师可以用示范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简洁表达。当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病根在于学生分不清主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写哪部分内容最具体? 为什么如此详细?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描写最具体的是“钓鱼和放鱼”。为什么这样写呢?写出“我”对鱼的喜爱,更照应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此,为作者获得人生的启示作铺垫。这样一来,概括和梳理时,表达就会有序、简洁起来。
(二)课堂品读细化框架
一般情况,语文教师上家常课,总是喜欢不断地提问题,然后学生读书思考,不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节课结束后,教师甚至发现自己在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学生也自始至终没有什么下笔的机会。热热闹闹一节课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学习过程的印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提纲的编写和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学习课文边细化提纲的框架。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文章的一、二级提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二级提纲当中的一个点或者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进行教学,细化提纲,示范编写提纲的方法。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师可以抓回忆部分“我”的心理进行教学。教师问“:从钓到大鱼到放回湖中,我的内心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在放与不放这件事上,我和父亲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他们各自是什么态度?”(父亲要把鱼放回去,而我却不愿意放) 接着教师问“: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父亲为什么又要放回去呢?用‘______’画相关句子。”在接下来的集体交流中,师生先集中反馈“我为什么想把鱼留下来?”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也许会抓住“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中的“啊”“从没见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钓上这么大的鲈鱼。学生也许会抓住“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迅速把它拉上岸来”中的“好长时间”“小心翼翼”等词语体会到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学生也许会抓住“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一句中的“静悄悄”体会到当时没人看见我钓上鲈鱼,拿走鲈鱼神不知鬼不觉。学生也许还会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剧烈地抖动”“啪啪”“轻轻翕动”等词体会鲈鱼的大和美。学生也许还会抓住“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一句中的“欣赏”体会我和父亲的喜爱之情。一个“欣赏”,透露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经过这样的一番课堂生成,我们的三级、四级、五级提纲可以完成(续上面一、二级提纲)了。
经过如上的示范,教师即可把品读、编写提纲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感悟到位、合理,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主导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品读自己编写提纲。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自编。当然,我在实践中更侧重于让学生先自己体悟、编写,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反馈。这样的群体对话在感悟和提纲编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意义以及对主导问题的思考、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都存在差异。一定范围内的交流对话,给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机会。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的“彼此共振”。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说不定也在交流对话中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因为这样的交流学习非常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自然较好。经过学生的反复交流、斟酌,关于《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学习,最终将呈现这样的一份学习提纲。
当然,学习提纲的呈现形式以及呈现的内容, 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重点安排都有很大的关系。要让学习提纲更加科学、实用,教师必须谙熟文本内容、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文本所构成的认知矛盾, 然后巧妙设计主导问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悟读文本、编写提纲。
(三)课后整理反刍框架
课文的提纲呈现出来后,一篇课文基本也就上好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还应该对提纲进行梳理、补充。对于中等以下学力的学生,提纲的来龙去脉还需要反复斟酌,甚至增加一些有助于自己理解的内容、摘要。对于学力较好的学生,除了增加一些摘要、提示之外,他们更喜欢在课文提纲的下面,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写写自己的学习体会、人生感悟,甚至是自己还不太明白的问题。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课文的认知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实践的后期,也就是学生到了六年级后,“反刍框架”的方式,一般就体现为“仿写”。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一写自己的“下水文”。五年级也可以适当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段或者几个段《。钓鱼的启示》就非常适合模仿,学生可以仿照它的文章架构、写法,写写自己的某次经历及启示。 这样的“仿写”,是引导学生内化、外化课文写作形式的很好载体。而且,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因为很多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在借鉴中加入自己的一点写作尝试。
二、纵横联系,悟写结合,帮助学生用好提纲
提纲编写的过程,其实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理清文章条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同时,提纲编写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概括,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用词、炼句的能力。当然,编写提纲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不仅限于此,或者说其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那么,后期如何用提纲?
(一)提纲对比,零存整取,单元习作巧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写作教学”中具体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是传统语言文字教学的精华。国外的“读写结合双向交流模式图”(如下所示)非常清晰地呈现了读与写错综交互的关系。
如上图三个知识块,共享策略知识表明,在知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读写双方都从对方学到自己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读写结合是“读”“写”共赢的。
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是按照人文专题来组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大致包括“阅读”板块“、口语交际·习作”板块“、回顾·拓展” 板块,这些板块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人文专题” 的。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生活中的启示”,在“阅读”板块编排了《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在“口语交际·习作”板块,编排了说启示、写启示的内容,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示的事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 写写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在“回顾·拓展”板块,既帮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重点语句(启示),又提供补充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启示”打开思路、丰富材料。整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是环环相扣、互相支撑的。因此,我们的“读写结合”不应该仅限于日常课文教学时的片段仿写、提纲编写等,教师还应该站在整个单元的视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单元课文学习时编写的所有提纲,在提纲的对比当中,启示学生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写作,其写作的方法、表达的顺序都可以各有千秋、新意不断。
例如“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虽然四篇课文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但其写作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学生是很难有所长进的。特别在单元作文中,学生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才能写好,最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如果我们在每篇课文的学习时就编写了相应的分级提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翻开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后提纲,然后在小组内对比交流。学生首先可以依据提纲再次复述、回顾文章的内容、脉络。然后对比四篇课文的提纲,从中发现写作内容、写作方法、 写作顺序的区别《。钓鱼的启示》是先回忆一件事情,然后写自己的感悟。写作上比较侧重细节描写、 心理变化的描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先回忆一件事,认识到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然后是记叙“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困境,以及凭借 “走另一条路试试”的勇气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整篇文章心理描写有特色,全文首尾呼应《。落花生》 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而获得的启示则是杂糅在人物的对话当中表现的。全文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但是详略非常明显,借物喻人,耐人寻味《。珍珠鸟》,先描写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自然流泻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其间穿插描写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无微不至的关爱。全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小鸟的变化,作者的喜爱、呵护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四篇文章,从写法上看,描写的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相关事件描述,有的侧重相关启示的实践,有的则侧重启示含义的诠释。从内容上看, 有的是针对一件事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东西获得一个启示,有的是针对一种现象获得一个启示。总之,综合对比中,学生可以在发现区别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积淀,灵活运用相关的写作方法,在单元“口语交际·习作”板块为自己所用。
(二)期终梳理,温故知新,学生自主培养兴趣
期终复习梳理,是每个学期或长或短要经历的一个基本学习过程。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教师惧怕上复习课,因为知识量大,无从下手;学生惧怕上复习课,因为基本是做练习或者考试。复习课,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复习? 可以以提纲为抓手,关注整体,讲究方法,注重序列。
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阅读复习与习作复习分开来进行。阅读复习先将课文的知识点说一遍,与学生整节课一问一答,然后找些拓展练习做一做。习作复习则先概括地说说如何取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然后命个题目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复习,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段、年级的学习目标, 莫名地提高或降低了学习的要求。其实,语文学科的整体性是相当强的,复习的过程也应该关注基础知识、阅读、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教师可以运用提纲实现这一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复习。小组内先朗读课文,然后默读提纲,接着让小组成员或者借助提纲复述课文,或者看着提纲向其他组员介绍课文,最后小组内听写难写的字、词,背诵必背的语段。如此一来, 复习的主要任务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复习兴趣也自然高涨。教师做什么呢?当学生复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围绕学习提纲做两件事:一是围绕学习提纲,查漏补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写在提纲边上的学习疑难。教师可以参照单元学习提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以提问的方式检查,或者以拓展阅读的方式检查,但检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上。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提示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师的检查与拓展都应该集中在“主要内容”“启示”“词句含义”上,考察学生能否概括类似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否读懂作者获得的启示,能否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二是围绕学习提纲,要求学生梳理写作方法,知道“通过事件写启示”这一类文章可以怎么写。教师可以拓展其他的一些写法类似、主题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提高习作认识。这样的复习,以提纲为抓手,实现了阅读、习作、基础知识的整体性梳理,学生的知识板块和脉络都比较清晰,习得的知识成序列化积累,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复习的方法,操作方便,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工具性线索和人文性线索的完美统一。
3.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三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师: 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解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例1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4)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学生独立解决。(课件演示)师:什么是“方程的解”?
生1:“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课件显示天平)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观图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解决。解决方法
(一)14.14-0.64=13.5(米)解决方法
(二)列方程解
解:设警戒水位为x米。
x+0.64=14.14 x+0.64-0.64=14.14-0.64 x=13.1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课件演示) 智慧屋(出示课件)学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3(3)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3.拓展延伸。
(1)解方程 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4.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d)验算。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
验算:
解:X+3-3 =9-3
方程左边= 6+3=9
X=6
方程右边= 9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X-2=15 解: X-2+2=15+2
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47~48页,练习十第4~8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在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具体意义的基础上,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所表示的含义,知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一看,你们的数学课本是多少钱?如果要买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本数学课外读物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可能会问数学课外读物的价钱是多少,或不回答,这时教师指出:既然不知道数学课外读物的价钱,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
现在谁能说出一本数学书和一本数学课外读物一共要多少钱? 再请学生回答:5.35+x表示的是什么?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也能表示数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设计意图]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进行知识的前置学习,是让学生的所学更加扎实。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第(1)题。
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中选取题材,如老师比××同学大25岁,××同学的年龄比他爸爸年龄小30岁等。师:如果我告诉你们,我比陈敏大25岁,请算一算,陈敏同学在1岁、2岁、3岁„„到现在11岁时,老师各是多少岁。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陈敏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25=26 2 2+25=27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接着写下去,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到厌烦。
师:求老师岁数的问题提完了吗?(没有)为什么?
学生会说因为陈敏在不断地长大,陈敏的岁数每增加一岁,老师的岁数也增加一岁。
师:正因为我们的问题还没提完,所以还应该在这些算式后面打上省略号。(教师板书省略号)
师:虽然陈敏和老师的岁数都在变化,但是什么没有变?(老师比陈敏大25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能不能用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岁数呢?
用字母a表示陈敏的岁数,那么老师的岁数就是a+25(用其他字母表示也可以)。在陈敏和老师的岁数下面接着板书:a与a+25。师:从a+25这个式子里,你们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同桌议论或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a+25既表明了老师的岁数,又表明了“老师比陈敏大25岁”这个数量关系,所以,我们只要知道陈敏的岁数a,就能用这个数量关系算出老师的岁数。
师:对,只要知道了陈敏任意一个岁数,就可以求出老师的岁数,我们可以试一试。如果陈敏7岁入学,老师几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a=7时,a+25=7+25=32 师:当陈敏19岁考入大学,老师几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a=19时,a+25=19+25=44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它有什么优点? 让学生自己思考课本中的例题:
[设计意图] 教学时可以更加灵活一些,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得出a+30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然后再让学生代入求值,由一般到个别,进一步理解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从而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a+30确实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2.教学例4第(2)题。
出示: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读题,引导学生按下面的过程自己推算,并填写下表。
师:这里的x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6x的?
师:那么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6x=6×15=90(kg)
让学生看课本第47~48页,再说一说第(1)题、第(2)题中的字母分别可以表示哪些数?
师:但是要注意的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因此a、x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师:成年男子与女子的标准体重通常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身高用厘米数,体重用千克数。出示:
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身高-105 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身高-110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男子或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
教师告诉学生自己的身高,让学生选择一个式子,算出教师的标准体重,再告诉学生教师的实际体重,与计算结果比较,评价教师的实际体重是否符合标准。(教师提示:与标准体重相差2千克之内都属于正常范围)
师:回去后可以根据这两个式子测算一下你爸爸、妈妈的标准体重各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
师:从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数量,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就思维过程而言,由具体的数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字母的式子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给出条件后要让学生说出题意,并对为什么人到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作出解释。通常,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生知道这是由于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引力小的缘故。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可以比第(1)小题更放手地展开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 用文字表达的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式,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并用它来算出自己父亲的标准体重。这既是例4的配套练习,又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理卫生方面的应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全课小结 总结深化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1、2、3、参考答案:
1、依次为:n+3 x-5 3a m÷10
2、(1)x+6(2)b-2(3)0.18a(4)c÷80
3、(1)中午的温度。
(2)表示男生的人数。
7.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的内容及后续的知识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纵向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厘清教材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烙饼问题”是渗透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优化思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但优化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的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优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优化等。除此以外,教材还以“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较为集中地安排优化思想的渗透,具体分布如下 :
由上表可知,优化思想在四册教材中重复出现,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低年级,教材虽然没有将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 却已经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了些初步的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但诸多方法中却有优劣之分, 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以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展开教学,如“烙饼问题”和“找次品”问题的教学,它们都让学生经历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 体验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思想。鉴于此,笔者认为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关联,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能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二、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既有纵向联系, 又有横向联系。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即研读新知识点与哪些知识是相似的,让学生及时横向沟通,领会新知识点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不应忽视。
例如,“烙饼问题”并非为烙饼而烙饼,而是通过烙饼问题的学习提炼出相应的规律, 从而去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教材就为“烙饼问题”提供了三个相似的问题,意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1.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爸、妈妈一起玩,每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教材107页的第2题:东东、晶晶和红红三位同学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完这些检查?
3.教材 108 页的第 4 题:三个客人去饭店吃饭,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合理?
上述3个问题分别是玩游戏、体检和炒菜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原理都和烙饼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烙饼问题”的实质,这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事实上与“烙饼问题”更为接近的问题有煎鱼、煎饼等生活化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又设计了如下3个练习:
1.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面要用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3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2.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条鱼要用4分钟( 煎一面要用2分钟) ,请问妈妈煎完4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3.妈妈用锅煎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个,煎一个饼要用6分钟( 每面要用3分钟) ,请问妈妈煎5个饼至少要用几分钟?
当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领会了“烙饼时间 = 烙饼个数×烙一面饼的时间”这一规律。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横向比较,体现同类知识点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建构, 能引领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探究。
三、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即研读教材展示的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符号, 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只有研读清了教材的公开信息,才能厘清教学的基本内容,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这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所展示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决定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饼问题”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点( 如图1) ,但其中蕴含的公开信息却很丰富。笔者认为,它至少蕴含了如下5条公开信息:
1.烙饼的条件 :烙3张饼 ;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用3分钟;尽快( 时间最少) 。事实上,这些条件表明了“烙饼问题”来源于生活。
2.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时必须通过操作使学生清晰, 探索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理解两张饼同时烙,没有让锅空着,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省时间。而一张饼一张饼烙,浪费了资源,花的时间就多,这其实就是优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其实是渗透了化归思想,化难为易。
3.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材中的一个反问表明烙3张饼的方法多样,应该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图表示烙饼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同时,教材通过示意图展示出交替烙,让学生领悟其内涵,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显著得多。
4.探索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省时间。探索这么多时间,表明烙饼时要设计表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发现。
5 .“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 ” 表 明 教 学 时 要 提 炼 烙 饼规 律 。
上述5条信息,教学时都要予以重视,但这5条信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第3条和第5条,第3条可以展示探索过程,也可以体现烙饼的实质,而第5条则可以简化烙饼规律,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好准备。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四、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即研读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教材的公开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捕捉到, 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却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事实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又是决定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读透了。
例如,关于“烙饼问题”,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5条公开信息外,它的背后还应该蕴含如下2条秘密:
1.同时烙和交替烙的优势。同时烙,即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 可能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反面, 也可能烙了一张饼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时烙和交替烙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让锅不空着,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节省时间。事实上,偶数张饼适合同时烙,如2张、4张、6张等 , 奇数张饼( 除了1张饼和3张饼) 适合同时烙和交替烙同时使用,如5张饼,其中的2张适合同时烙, 其余3张适合交替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饼张数和烙饼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烙饼规律的实质。教学时,学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炼出烙饼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3分钟,但教师还应该知道这个规律的数学实质。如教材上所说,烙3张饼的最省时间是9分钟,其实质是3张饼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 6÷2=3) ,每次3分钟,一共是9分钟( 3×3=9) 。当然,这个实质可以不告诉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反而会把烙饼问题弄得更复杂,而且会冲淡先前的发现,但教师必须心中有底。从这个本质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烙饼规律时,还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钟是烙一次的时间,或者说是烙一面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或烙饼时间= 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准确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既有深度,又更简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吧。
8.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案 篇八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梅花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师:见过梅花吗?(见过)
师:那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梅花的诗句呢?(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生: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师:你的声音再响亮一点。师:请你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王安石的一首《梅》里面的诗句。
师小结: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一起来读课题。生齐读:梅花魂
3、读了题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生:为什么说是梅花魂?
师:为什么不叫梅花呢?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请你来。生:魂魄是指的什么呢? 生: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呢? 师:“魂”是什么意思呢? 生:精神
师:梅花魂指的是? 生:梅花的精神。
那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 生:不是
那么这些疑问让我们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词语掌握的情况。1.出示词语:
慈祥
幽芳
漂泊
品格
衰老
灵魂
华侨
骨气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泪眼蒙眬
低头折节 同学们来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下词语? 这位女生(生读)声音响亮一些好吗? 这个词念什么? 生纠正:骨气 师:再来一遍。生:骨气。
师:读的声音有点小,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师:同学们来看这一个词语,“低头折节”中的“折”字除了念“zhé”还念什么?
生:还念“shé” 师:能组个词吗? 生:折本
师:做生意折本了。师:把腿给打折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非常响亮,昨天我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发现这一个字同学们容易写错,现在跟我来写。师范写“幽”字。同学们书空
这个“幽”字除了文中的“幽芳”以外,你还知道和哪些和“幽” 字有关的词语? 生:幽静 生:幽深 师:幽深的小巷 生:幽谷
那么大家想想说话比较风趣诙谐叫—— 生:幽默
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幽”的词语,非常了不起。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预习的怎么样?
三、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 生:第一件事是外祖父教我诵读诗歌时而落泪,第二件事是我弄脏了外祖父的珍爱的墨梅图,外祖父非常生气,第三件事是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流泪,第四件事是临走时,外祖父送给了我十分珍爱的墨梅图,第五件事是离别时,外祖父又送给了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师:各位同学,能用流利的话语把这5件事给大家有条理的叙述下来,是不是好很?那么如果能用3、5个字,或者以一个小短语的形式来把这5件事概括出来,你会吗?试一试?有的同学脑子里立刻闪现这样的„„ 生:第一件事是诵读古诗词落泪
师:是啊,诵读古诗词落泪确实挺简单,那老师用四个字来写行吗?(师板书:吟诗落泪)老师简单地写在下面。师:第二件事是—— 生:弄脏墨梅图
师: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生气了,我们也用四个字,你能概括吗? 师:弄脏墨梅图外祖父生气了,所以外祖父 对这幅墨梅图是什么样子的? 生:爱惜 师:爱惜墨梅图,是不是?老师也用四个字“珍爱梅图”(板书:珍爱梅图)可以吗?往下还会吗? 生:外祖父因不回国掉泪
师:你来说,你来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生:第三件事是外祖父不能回国而潸然泪下。
师:噢,这说了一整句话,可不可以抓住里面一个短语来说? 就是不能„„
生:回国(师板书:不能回国)师:接着你会说了吗?第四件事是? 生:送墨梅手绢
师:接着就送墨梅手绢了吗? 生:送我梅图
师:送我梅图,说的真简单(板书:送我梅图)师:最后一件事呢?
生:赠送手绢(师板书:赠送梅绢)
师:因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手绢,这是绣着梅花的。
如果我们用上四个字或者一个短语来概括的话,把这5件事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出来,是不是更简洁啦?就一目了然啦。这样的形式就叫小标题。以后,再学这样的课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最简短的词语或者说里面的短语来概括这些事情,这样会更简洁。
四、深入文本,品析赏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描写梅花的句子,在一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开始吧。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多同学拿起了笔,边读边写。
师:好了,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好吗?生:我从第三段的我五岁那年••••••,从这里我可以体会到外祖父非常爱惜这梅花图,连家人都碰不得。师:她说了一个词,外祖父是•••••• 师生一起说:分外爱惜。
师:同学们一起来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这幅墨梅图。那么多同学举手,好,请你来说。
生:我从顿时•••体会到外祖父分外爱惜这幅墨梅图。因为外祖父看见了就立刻训斥•••
师:那老师问你,为什么他立刻训斥了他的妈妈。生:因为他非常珍爱那副墨梅图。师:好,请坐,那外祖父喜欢古玩吗? 生:喜欢。
师:那么老师再问你:如果小婴儿摆弄他的古玩的时候,他什么表现呢? 生:不甚在意。
师:“不甚在意”是什么意思啊? 生:一点不在乎。
师:小婴儿无意间弄脏了他的墨梅图,他却生气了。从哪里看出他生气了? 生:训斥。
师:在家里你们挨过爸妈的训斥吗?因为什么事呢?请你来说。生:你怎么写作业的。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他的爸爸愤怒了,生气了,所以用这样的声调。这样的声调就叫做什么? 生:训斥。
师:外祖父是怎样训斥婴儿的妈妈的?可以看大屏幕。生:孩子要管教好•••
师:大家听出外祖父生气了吗? 生:没有,温柔。师:谁再来读一读。外祖父生气,珍爱梅的那种心情。生:孩子要管教好•••
师:这清白的梅花,言外之意。生齐读:这清白的梅花•••
师:同学们读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小心翼翼。那作者是怎么样把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感受描写出来的呢?他抓住了外祖父的什么呢?这里是抓住了外祖父的动作?
师:还抓住了什么? 生:语言(师板书语言、动作)师: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出外祖父因为墨梅图弄脏而生气,特别珍爱他的那副墨梅图。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想把人物写好,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我们也要抓一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b.)师过渡:那么外祖父既然如此珍爱墨梅图,在离别之际,外祖父却把这一幅墨梅图送给了小莺儿,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希望小莺儿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师:这位同学读了文章的后边的一部分,是不是,外祖父在离别之时送墨梅图的时候曾这样给莺儿说——
出示语句:“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秀气。” 指生读
师:这里能看出梅花的什么精神?
生:从这里我看出能梅花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
师:嗯,永远不怕风欺雪压。那么哪一个字眼最能让你感受到它不怕寒冷,很多同学发现了,我们一起来说~ 生:愈字
师:这四个“愈”字连成一片,突出了什么呢? 生:突出了梅花不畏寒冷,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师:是啊,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只有梅花—一起来读: 生齐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师: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只有梅花
生再齐读(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
师: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这些梅花在冰天雪地傲然挺立,让我们读出梅花的坚强。生再齐读。
师:听完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景象,怪不得外祖父说~ 生齐读(ppt: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师:那么外祖父仅仅只喜爱梅花吗?
生:不是,外祖父不仅仅喜欢梅花,他是喜欢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师:是呀,外祖父不仅仅是喜爱梅花,更喜爱具有梅花秉性的、有气节的~ 生齐答:人物!
师:是啊,外祖父对莺儿曾经说过(ppt出示:几千年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指生读。
师: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配乐)师适当补充
生:王二小是一位有气节的人。师:我们的放牛娃王二小。
生:花木兰。
师:花木兰从军是不是啊? 生:还有刘胡兰。
师:刘胡兰死在铡刀之下。生:还有赵一曼。
师:赵一曼,具有英雄气节的赵一曼。好,同学们放下手!老师也找了这些,(配乐)爱国之心永不变的苏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谁呀? 生:文天祥 师:文天祥
师:具有民族气节显忠魂的 师生:赵一曼
师:在侵略者面前永远不低头的 师生:杨靖宇
师: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谁呀? 生:朱自清
师:这一个个有气节的英雄,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外祖父叮嘱莺儿的话,他们 生: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女生: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男生: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师:是啊!我们的航天之父 生:钱学森 师:还有地质学家 生:李四光 师:还有两弹元勋 生:邓稼先 师:气象学家 生:竺可桢
师:这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也是一朵朵可爱的梅花吗?(师板书画成梅花形状)作为我们青少年一代,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师:好啦,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为国争光。师:说得多好啊,让我们记住周恩来说的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我们好好学习,才能振兴中华。
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师:“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生:更指这位华侨老人身在异国他乡 眷恋祖国的心。板书:(爱国心)师: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师: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生共唱)师: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新课,下课!
板书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动作
不能回国
语言
赠送梅图
送梅花绢
爱国心
9.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课题:※梅花魂※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读写、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学生自读认定目标
【学习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
同学们有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的感受吗?
师: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歌曲,激情引入新课
流程一●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陈慧瑛,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出生于新加坡,后回国求学,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已出版《无名的星》《芳草无涯》等16部著作。
2、生字新词我会认: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
我会写:灵魂缕缕幽芳葬身异国乡愁腮边甚至绸缎呜呜无所谓梳理衰老手绢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
3、解词释义冷艳:
幽芳:
葬身异国: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无所谓:
眷恋:
4、详解题目梅花在寒冬腊月盛开,越是寒冷,花开得越精神。魂指的是灵魂、品格、精神,梅花是植物不会有灵魂的,这里的梅花魂指的是梅花的品格和精神。梅花魂实际是一位久居海外的老华侨深深眷恋祖国的民族精神。
5、背景资料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流程二●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优美词句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生自读,指生读,小组读。
2、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梅花魂指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这一自然段。
4、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
流程三●探究延伸●
1、词句解析
(1)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作者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既然外祖父对墨梅图那么喜爱,为什么还要赠给外孙女莺儿,让她带回祖国去呢?
3、主题思想:
4、写作方法指导:设置悬念
我们写作文不要总是平铺直叙,应学会设置悬念,文章要波澜曲折,这样才能扣人心弦,使读者产生急切的关注与期待,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就是在开头设置悬念:“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为什么看到梅花就想起外祖父来呢?读者看了这个开头,就会决定看个究竟。
流程四●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yōusāihāngzàng
()芳()边()州()身
diànbǐngjuànshuāi
()污()性()恋()老
二、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和磨折蒙
三、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高尚的()()的气节
慈祥的()冰冷的()()的品格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段有___句话,讲了____层意思。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______件事,表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生感受气氛,体会感情。
生自读了解
自学字词: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生参考资料或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生自读了解
边读边纠音,正音
体会思想感情并勾画优美词句。
生思考回答,其他生补充,师认定。
学生按要求完成
浏览课文,划分段落,生答,师认定
与本组成员合作探究,自由发表见解,师认定
生讨论,各抒己见
生归纳指生回答,其他生补充
师点拨,让学生试着创作一段文字,用上“悬念”。
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师矫正
【教学反思】
10.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强调:实验时应该缓慢匀速地拉动弹簧秤,拉力的方向应该与地面垂直。在弹簧秤匀速无能运动中读取数据。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2.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四.课外延伸
1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 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出示自学目标
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画出课文在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说说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七、小结: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八、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种类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 盗
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教学反思: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6、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扫除字词障碍。
2、围绕“自学提示”展开讨论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以辩论会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我们都学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六、当堂训练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七、小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数字、假设)
八、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学当一名“小小推销员”
2、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
3、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道德观”
4、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2、通过和学过的课文联系比较和现场实物观察,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1. 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讲清楚你的“商品”
2. 尽可能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作。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2、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并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物品的有关资料。
3、有关推销商品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播放课件
1. 观看课件中服务员的表现
2. 评一评,夸一夸
三、 分小组活动
1. 选好各成员的角色、任务。
2. 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要求。
注意:
(1)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
(2)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
(3)认真听介绍并提出疑问。
(4)耐心而有礼貌地解答顾客的提问。
(5)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3.开始活动。
四、派代表全班汇报。
五、评议推销员的言行举止、态度。
六、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七、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介绍过程写成短文。
第二、三课时(习 作)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⒈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⒉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
⒈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
⒉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三、选择物品,分组讨论
⒈根据学生所选的物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为了让人家了解你喜爱的物品,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3.把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先交流。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⒈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⒉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⒊自行初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五、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⒈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⒉全班交流讲评。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评。
⒊再次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二、阅读交流要求
1.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见识。
2.用单元小结列表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三、回忆课内外阅读过的说明文。
四、汇报、填表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你学会了写什么?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有关说明文的文章,继续体会说明方法。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教学反思: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感情读文。
5.激发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 学生读后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见解交流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提问预设:
(1)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怎样理解“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而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的含义。
(3)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五、总结写法
体会文章的写法,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自由发言)
八、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另辟蹊径: 1.走出一条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道路;
2.举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走另一条路试试+坚持不懈=成功
教学反思:
15、落花生
学习目标 :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与重点: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 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1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篇十二
(一)姓名
4.25×4=
0.07×0.5=
33×0.04=
6.5×4=
2.3×0.06=
15×0.08=
0.09×0.9=
4.7×0.1= 54×0.8=
17.5×0.01=
6×6.5=
0.66×0.3=
4.6×0.4=
0.75×0.4=
4.73×10=
3.3×0.5=
0.03=
3.2×0.5=
3.6×0.7=
2.5×0.4=
3×0.09=
23×0.4=
0×23.5=
60×0.8=
0.8×0.9=
25×0.4=
6.5×0.4=
7.7×0.8=
2.2×0.05=
0.32×100=
0.25×4=
3.4×0.6=
0.6×100=
0.8=
8.5×0.2=
0.012×20=
4.1×0.6=
5.5×2=
7.2×0.5=
0.125×8=
1.6×
12.5×
年 月 日 口算
(二)姓名
4-1.4=
82-7.2=
19+9.1=
4.1-0.89= 5.68+0.42=
6.1-5.1=
0.72-0.24=
0.8+0.18= 0.89-0.25=
19.9+11.1=
75÷10=
1.32×8=
0.9×0.3=
0.13×7=
4×0.3=
7200÷800=
0.98-0.09=
0.15+0.7=
8500÷500=
3.2-0.32=
0.35+0.63=
1-0.98=
187÷1000=
0.96÷8=
0.7×8=
3.5×0.2=
0.21×100=
430-250=
0.17+0.6=
0.2+0.78=
670+250=
3.2-3.2=
2+2.8=
3500÷70=
0.048+0.52=
1+3.89=
0.8×7=
10.3×2=
2.01×0=
0.7×4=
0.17+0.06=
0.83-0.6=
600×0.7=
10.2+0.2=
3.7+2.3=
380-290=
3.1+3=
5×400= 0.081×10= 1.5×7= 5×0.6= 10×0.05= 0.05×4= 1.02-0.09= 17×300= 10.2+0.02= 9.2-6= 25×100= 0.35+0.5= 3.8+0.38=
年 月 日 口算
(三)姓名
7500÷250=
3.8+1=
0.95-0.05=
450+780= 3.1+0.3= 9.5-5=
3.5+2.4=
4.5+4=
0.74+0.16= 0.53÷100= 0.52+0.4= 0.6-0.37=
0.5×1000= 1.2-0.8=
0.76+0.14= 30×100=
5+0.07=
3.7+0.33=
3+0.3=
330×9=
1-0.95=
4-0.6=
23×100=
5.1+2.3=
70×12=
0.052×10= 0.82+0.3=
21.6-12.6= 80÷1000=
0.92-0.2=
0.51+0.33=
630÷9=
9.53-1.53= 0.3+0.27=
0.95+0.05=
9.8-4.8=
125×80=
0.25×100=
10+0.08= 13.5+6.5=
63÷100=
2.7+0.4=
3.5+4.8= 0.47+0.23=
1-0.6=
4.5-0.4=
9.5-0.5= 0.47+0.13=
2.5+3.2=
480÷40=
0.078÷10=
3.4-2.8=
1-0.75= 3.05×100=
0.83-0.5=
0.72-0.43= 3.5+2.4=
0.25+0.75=
8-4.6=
1-0.61=
年 月 日 口算
(四)姓名
5.8-3.6=
0.52+0.4=
6.45+5.5=
4.5-1.3= 3.4-2.8=
9.5-7.3=
9.5-7.3= 9.53-1.53= 2.7+0=
0.4×50= 0.35×0.2= 0.6×8=
4.7+2.3= 0.62-0.32= 5.6×100= 0.56÷28= 0.8×1.1=
9.53-1.53=
7.2+0.8=
1-0.95=
0.25+0.75=
12.5×8=
30×0.1=
7.5×0.1= 2.8×10=
4.5×2=
0.75×100=
0.75÷0.25=
0.36÷0.4=
46.7-3.8= 10÷20=
8.8-6.7=
7.82+0.3= 3.4-2.8=
1.2-0.8=
2.3×4=
2.6×3=
2.5×2= 0.7×0.8=
7.2×0.8=
0.02×0.5=
0.125×8=
0.7×9=
12.8÷4=
24÷15=
10+0.08=
8.8-6.7= 0.96-0.35=
0.83-0.5=
3.25×0=
4.1×2=
0.5×10=
5.6+0.4=
6×3.4=
3.6×0.3=
0.86÷2= 3.6÷24=
5.2÷13=
0.35×0.6=
1.64+4.1=
年 月 日 口算
(五)姓名
4.7+2.3=
4.5×2=
6.9-2.5=
7.2×0.8= 6×3.4=
0.62-0.32= 0.02×0.5=
3.6÷0.3=
0.75÷0.25=
0.125×8= 0.56÷28=
0.36÷0.4=
3.6÷12=
0.8×1.1=
12.8÷4=
5.2÷13=
10÷20=
24÷15=
3.08×0.01=
4.95×1000= 2.4÷0.8=
10.8÷9=
4.95÷0.9=
9.65÷0.1= 0.56÷0.7=
0.125×4=
7.2×0.1=
1.4×0.5=
6.3÷7=
4.8÷0.3=
0.64÷0.8=
7.2+12.8=
12.5÷5=
8.65×10=
6.9×0.1=
9.6÷0.8=
0.325×100= 3.28×0.1=
0.01×0.1=
0.75×100= 5.6÷100= 0.96÷2= 0.72÷3.6= 46.7-3.8= 1.64÷41= 0.35×0.6=
0.4×0.5= 0.108÷2=
2.5×8= 3.9÷0.13=
年 月 日 口算
(六)姓名
1÷2.5=
1.25×0.8=
3.2÷0.04=
0÷1.7= 0.5=
1.04÷0.8=
0.12÷0.6=
0.72÷0.3=
4.62÷0.6=
0.35÷0.1=
3.15÷0.7= 2.64÷0.4= 1.33÷0.7= 1.54÷0.2= 7.44÷0.8= 1.55÷0.5=
0.38÷0.1=
0.27÷0.9=
0.46÷0.1=
1.92÷0.4=
3.92÷0.8=
0.98÷0.7=
7.56÷0.9=
1.18÷0.2=
8.28÷0.9=
2.48÷0.8= 1.2÷0.8=
3.15÷0.7=
1.36÷0.2= 0.48÷0.2=
0.22÷0.2= 0.9÷0.3=
4.32÷0.9=
1.8÷0.6=
1.19÷0.7=
0.09÷0.1=
3÷0.5=
0.75÷0.5=
0.07÷0.7=
1.86÷0.2=
1.16÷0.4=
8.73÷0.9=
3.45÷0.5=
5.11÷0.7=
0.24÷0.8= 1.76÷0.4= 1.53÷0.9= 0.21÷0.1= 1.71÷0.3= 1.92÷0.8= 1.4÷
年 月 日 口算
(七)姓名
3.69÷0.9=
2.28÷0.3=
0.25×0.4=
1.6÷0.8= 0.8×7=
1.32×8=
1.5×7=
0.7×8= 10.3×2= 10×0.05=12.5×8= 2.6×3=
3.5×0.01=4.1×2=
1×0.06= 10-3.52= 0.9-0.52= 0.35×0.2=
3.5×0.2=
0.13×7=
0.4×50=
7.5×0.1=
9×0.5=
2.6×3=
0.9×0.3=
8.2+1.8=
3.99×1=
1-0.08= 2.4×5=
0.9×0.3=
0.7×4=
3.25×0=
0.45×0.2=
0×9.8=
1.25×8=
9×0.5=
0.2×0.4=
4×0.3=
4.8+5.2=
1.25×8=
5×0.6=
0.05×4=
2.3×4=
4.1×2= 3.9+0.39=
7.5×0.1=
2.5×0.4= 0.22×4=
30×0.1=
2.01×0=
年 月 日 口算
(八)姓名
7.82-7.2=
2.19+9.1=
10.1-0.89=
6.8+0.42= 0.8+0.18=
1-0.98=
5.6÷1.4=
0.21×100= 0.3×3.6=
0.05×7=
0.02×0.1=
100-35.22= 0.22×4=
0×3.52=
0.43+3.57=
0.72-0.24= 0.48+0.52=
0.28÷1.4=
3.4-1.4= 0.3×0.3=
0.92×0.4=
1.2×0.3=
2.3×4=
3.25×0=
12.5×8=
0.9×0.8= 2.5×4×12=
8.1-5.1=
0.5×40=
0.1÷0.5=
0.45×2.5=
10×0.07=
0.2×0.26= 0.2×0.4=
2.5×0.4= 0.9-0.52=
8÷10 = 0.5= 10-1.8-7.2=
0.89-0.25=
0.125×8=
3.88÷0.4= 0.8×1.25=
0.3×1.4= 0.14×4=
8.2+1.8= 2.4×5=
3.99×1=
1.47÷0.7= 3=
1÷ 0.96÷
年 月 日 口算
(九)姓名
16.5×10= 0.56×100= 3.78×100=
4÷0.8 = 3.215×100= 0.8×10= 0.6×0.8 =
3×0.9=
12.5×8=
50×0.04= 0.16×5 ﹦
1.78+2.2 = 0.7÷0.01 = 2.5×0.4 = 126.6÷0.66 = 5.37×0+4.63 = 1.6+2.4×0.3 = 2.14-0.9=7.2+2.8=
0.9÷0.01= 12÷13÷4=
0.96÷0.3= 2.5×0.7×0.8= 8-2.5= 8×0.25=
0.36+0.64= 72.8÷0.8=
4.08×100= 0.4= 0.3 = 9.6÷0.6 = -3.9= +2.03= 2.7+7.3= 0.3=
1.5×0.4= 1.6=
64.32÷16= 8.4÷4.2=
1.1×0.2 =
3.6×0.4= 1.1×9= 1.2×0.5-0.4 = 8÷1.25 = 4.2÷3.5= 0.3×0.3= 2.87÷0.7= 7÷0.25= 1.01= 4.2÷0.1=
2.5× 80× 1.25× 3.9
16÷ 5.6×
年 月 日 口算
(十)姓名
13.8+9.9=
2.4×2.5=
0.05×0.8= 2.56-0.37= 1.25×0.8×0.5= 12×2.5=
1.23×3= 3.2÷1.6= 3.5+3.5×3= 19.6÷2=
8.8÷2.2= 0.75×4= 0.5×0.8=
8.4×0.2= 1.6×0.2=
7.2×0.3= 2.8×0.3=
0.9÷0.15=
1.8×0.4= 5.5÷0.55= 0.08×100=
2.2÷0.11= 5.46+4.54= 12.5×0.8= 0.35×0.3=
1.4×5=
2.8×4=
19.6÷4= 4÷0.5=
7.5÷1.5=
10÷2.5=
3.52÷1= 1.5÷3=
2.2×6=
0.42÷7=
0.42÷0.6= 0.48÷0.8=
0.9÷0.45=
5.1÷0.17=
0.81÷9= 4.8÷0.16=
8.4÷0.4=
1.8×5=
4.5÷0.9= 2.9÷100=
1.5÷0.03=
4.4÷0.11=
9.6÷16=(1.5+0.25)×4=
22.5×4=
年 月 日 口算
(十一)姓名
1÷0.01=
4.2×5=
3÷0.5=
6.1-0.5= 0.38+4.2=
0÷3.89=
7.2÷0.9=
4-0.18=
4×2.5=
1.2÷0.04=
1.25÷0.25=
1-0.75=
7.4-0.54=
7.82÷0.1= 1÷5=
0.4+0.26=
0.07×20=
0.45÷5=
1.5÷0.03=
5.65+0.35= 17.3-0.8=
2.5÷0.5=
2.5÷5=
60×3.2=
1.8×0.5=
4.5÷0.15=
0.29÷0.01=
1.5+0.9=
0.6×0.2= 0.3÷0.1=
0.7+6.53=
2.6÷1.3=
0.5×1.6=
2.5×6= 3.5-2.9=
3÷4=
2.16-1.6= 8.4÷0.5=
2.4×5=
15÷0.3=
6.4÷4= 0.125×80= 3.6÷0.06=
4.4+6.6=
8.4÷7=
5.4×6= 0.48÷0.24=
0.3×2.9=
30.4÷4=
87-8.7= 3.6÷0.02= 0.06×0.9=
年 月 日 口算
(十二)姓名
0.96÷0.8=
2.4×11=
8.1÷9=
60.3+0.67= 2.8×5=
187÷100=
1.2+0.08=
1.2÷0.4=
15×0.3=
0.48÷1.2=
1.4+2.6=
5÷2=
2.5×4.4=
32÷0.5=
12.5×0.8=
4.16÷0.8= 0.72÷0.6=
0.9+0.28=
7.2÷0.09=
0.6×11=
10÷2.5=
4.3+6.9=
12.4÷4=
9.1-1.9=
3.06÷3=
0.25-0.19= 64÷0.8=
5.4+6=
0.5×6=
1÷4=
0.13×4=
0.45÷0.15= 5.8-0.9=
1.65÷0.3= 12.5×4=
0.36÷0.9=
6.6-6=
0.4÷0.01= 3.2-2.3=
0.6÷5= 0.001÷0.1= 4.03×0.5= 0.3÷0.2= 0.25+0.5=
3.4÷2=
12-1.1= 9.5÷0.5=
0×5.4=
7.6÷4=
2×0.32= 60÷0.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2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01-06
《梅花魂》阅读理解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1-09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0-0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件10-0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题10-2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词语01-1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7-2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