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之帆

2024-09-22

我的理想之帆(精选15篇)

1.我的理想之帆 篇一

【“理想点亮人生”演讲】

高扬理想之帆,起航

丹江口市石鼓镇中学贾晨阳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刚才热情的掌声,谢谢!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高扬理想之帆,起航》。同学们,如果我要问你们有没有理想,你们一定会笑我问了个“傻瓜问题”。是啊,谁没有理想呢?理想是为你人生之船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是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波逐流。可见,理想的“种子”何其重要!

但是,同学们,什么是理想?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用岁月和行动去慎重回答的问题。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梦境中萦绕、心底处纠缠的向往;理想是寒夜里前行、风雨总追寻的远方;理想是困境中咬牙、流泪时微笑的坚强„„

理想之花灿烂美好,理想之果醇美甘甜,但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就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培育浇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告诉我们,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劈荆斩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让我们明白,真金的获取需要在千淘万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无数人在用他们的人生实践,诠释着这样的真理。

我们记得,“无臂天使”李智华,从小就失去双臂,但却倔强的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宁可寒冬酷暑站在教室外“偷听”,宁可没日没夜的自学参加高考,最终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系研究生,她用脚书写了人生的奇迹;我们还记得,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小时侯为了练习英语口语而每天早上5点起床免费为外国游客做导游整整三年,最后创造了互联网的神话;我们不会忘记,乐坛巨星周杰伦,从小就失去父爱,本来内向沉默敏感,但是怀揣音乐梦想并为之执着追求,最后成为“亚洲流行天王”;我们更不会忘记,名垂青史的司马迁,深受残酷的“腐刑”而忍辱著书18载,最终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这一个个满怀理想并用辛勤汗水浇灌,最后创造奇迹的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由理想通向成功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同学们,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个“聪明”人和一个“愚笨”的人比赛挖井。那个看似聪明的人,因为浅尝辄止不断改变挖井的位置而最终没有挖出水来,泄气而去,可是那个看似愚笨的人却能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挖下去,最后一股清水汩汩涌出。同学们,让我们都做一个“愚笨”的人吧,因为成功需要一种近乎愚钝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理想啊!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让我们低下头来,努力向着理想的高峰攀登,让我们从脚下开始,迈出踏实坚定的步伐,让我们高扬起理想的风帆,起航!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我的理想之帆 篇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以“我的理想”为题, 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注意要用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 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拓展思路

1.理想是前进道路的灯塔, 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是推动人生前进的动力。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4.你的理想是什么?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有许多发明, 让人们生活更方便, 还是做一名教师, 教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成为一名企业家, 用实业使祖国更强大, 还是做一名环卫工人, 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是当老板, 赚到很多钱后资助贫困学生, 还是当农民, 收获很多粮食?

5.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对别人有利, 你的人生就会很充实, 就会很有意义。

习作提示

1.内容具体。

在习作时, 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要结合实际, 结合从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容, 不要空谈理想, 做到内容具体。

2.合理想象。

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大胆想象, 进行美好的憧憬, 从而使自己更有信心, 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3.情感真实。

3.作文我的理想-我的理想作文 篇三

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在最前线帮助病人一起对抗病魔的战士,是救死扶伤、时时刻刻拯救病人的“白衣天使”。

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尽我所有的能力来解救病人,让病人摆脱病魔的威胁和伤害。同时学习医学上各种方面的问题,给病人一个舒心的医学方法,让病人更好地接受我的治疗。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要写一本有关于医学的书,里边包含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要研发出一种“软针形针管”,我要把针管治疗法换成“软针型针管”,“软针型针管”可以直接把药物输入病人体内,让病人不会感到痛楚。还有“感冒喷雾”,这是一种治疗感冒的喷雾,病人按时用喷雾就可以治疗,让病人不会因为食用药剂太苦而烦恼。还要把病人坐的椅子改成按摩椅,让病人在输液时感到舒心。还要购买书放在输液室,让病人看书消磨时光。

4.我的理想之帆 篇四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住的地方正在流行听《青春修炼手册》,我当时听别人放出来听,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歌,到了家,拿上妈妈的手机就去搜索这首歌,当时我还小,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那优美的旋律一开始响起,我便如痴如醉地听起了这首歌,有时还哼两句。也是从那时起,当歌手的种子便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自从那时起,我就疯狂听歌,就连睡觉前,我都要妈妈给我放一首歌,在空闲时都会哼两句。

刚开始,我认为当一名歌手,只要你不断地练习唱功,让别人喜欢就行了,可后来我就明白了。原来当歌手不止是要练习,还要理解那首歌,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那首歌中。就像有些歌手唱着唱着就落泪了,就连观众也潸然泪下。而且,歌手要唱的歌大多数都是自己写的,你还得唱出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是给人带来欢笑,还是给人一种震撼;是给人受伤的心灵一丝安慰,还是鼓舞别人。

5.理想的文章 我的理想 篇五

小时候,看见哥哥姐姐们都走进了大学,总是受别人的夸奖。在大学里面,比小学更轻松,作业更少,在大学里,还更自由。因此,我的梦想就诞生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像我的哥哥姐姐一样。

我从现在开始,要努力的学习,把字写好,保持着作业的干净。上课要认真听讲,考试考更高的分数,要多多阅读,我家那几个两米高的书架,可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我要多看一看古代的文学著作,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要多多体会书中的情感,阅读才会提高。比如,我读到《红楼梦》的黛玉葬花,看到她与贾宝玉无缘时,心急如焚,最终病死在床上。再如,我看到《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为他感到力大无穷。

每当我听到我爸爸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时,我就更加发奋读书。有时我会玩玩数独这种游戏,来考考我的头脑,因为以后的数学会越来越难,我还要多做一做奥数题等等一些难题。

我要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更加努力学习,为以后,为以后打好基础!

★ 励志文章: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我就是我典雅励志文章

★ 我这人真是……作文

★ 精选励志文章

★ 经典励志短篇文章精选

★ 每天一段励志的话

★ 问问你自己为理想做了什么励志文章

★ 理想励志座右铭

★ 每天的励志语录名句

6.我的理想之帆 篇六

关键词:理想课堂,课堂互动,教学

“理想的课堂”,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为了实现这个教育梦想,多少教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

提到课堂,可以说,每位教师都能在脑海中描绘出自己的课堂。虽然描述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自己的精彩瞬间。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通常在教学中我把握这样五个时机。

1“动”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

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催化剂或驱动器。学生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们自身的情感意识,他们的情感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应“动”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鼓励、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地有效地互动,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

案例:八年地理上册《疆域》这节课,以往我的教学对“祖国”习惯于做“宏大叙事”,常使学生感到祖国尽管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却与自己的生活存在很深的隔膜。那么我改变以往传统教学,首先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走进本课,开始找寻中国的版图和位置。然后设计导语,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是我们灵魂的寄托和希望,那么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了解我们的祖国吗?你能来介绍祖国的概况吗?在情感的牵动下,让学生了解祖国,感受祖国,亲近祖国。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2“动”在学生层层质疑、解惑中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质疑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以往的教学,我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后学生在问或者是学生问后我在讲。现在我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的习惯,这样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立和谐的氛围,在民主质疑中互动,互动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全面保证。

案例:七年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片段

师: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地球还是“水球”?

生1:是“水球”。

生2:哪些实例证明水球?

生3: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面积比较。

生4:为什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生生:讨论原因并回答。

通过层层质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努力求证解惑,体会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

3“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的,通过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互动中来。

案例:八年地理上册《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由于本节内容相对枯燥,需要学生记忆、使用的知识点较多,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设计此课的教学方法时,我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顺口溜、游戏以及虚拟寄信活动等方法。通过反复读图及进行拼图竞赛(掌握行政区域位置和轮廓),心领神会(记忆行政区域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地理游戏。如此围绕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展开互动,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效地实现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课枯燥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4“动”在学生体验感悟时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因此在课堂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交流自己的看法、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

案例1:七年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片段。

师:你每天所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是从哪个方向升起,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的?

生: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师:你在童年时代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呢?

生:小时候我认为是天在转。

师:那么现在呢?

生:应该是地转。

师:请同学们动手演示三球仪(太阳、月亮、地球),并观察,若地球不自转,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也会出现昼夜现象,但是昼一直是昼,夜也一直是夜。

师:在地球仪上选择几个重要城市,如北京、开罗、纽约等,让学生分别这些城市贴上了不同颜色,看它们随着地球自转,昼夜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生:排列出城市昼夜出现的先后顺序,并总结出:东方的地点要比西方的地点先看见日出。

通过提出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反思、感悟平时的观察,从而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体验地理知识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案例2:七年地理上册《海陆变迁》花絮。

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分组来体验,亲自讲解,其中三组的同学讲解的非常出色。他们组学生亲自动手,拿出教室里的水桶作为大洋,利用一张报纸作为整块的陆地进行演示。他们把报纸撕开,并漂浮在水面上,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非常活跃,课堂也因此而更加精彩。

5 动在学生汇报展示中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的体现,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的别名又叫“展示课堂”。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案例:七年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片段。

《大洲和大洋》我上了一节课改展示课。

教学环节:布置学生预习(课下)——完成自学报告(课下)——学生小组讨论(课上)——学生分组汇报展示(课上)

其中第四组展示花絮:

生(主持):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这个伟大母亲孕育了许多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下面由我们四组来汇报展示这个大家庭的主要成员。

生(七名同学):大声齐说,我们是地球母亲的“七个儿子”。

生1:我是大儿子,我叫亚洲,大名叫亚细亚洲,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同学们看我的体态(高大胖)就应该知道我是老大。

生2:我是老五,叫南极洲。我居住在最南,这里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气温最低,就连女娲都嫌弃我这太冷了,不愿在这里造人,因此我一个孩子也没有,但是我并不寂寞,因为我兄弟们的孩子经常到我这里考察、旅游,还修建了房屋。

生3:我是小儿子,我叫大洋洲,意为大洋中的陆地。由于我与其他兄弟们相隔较远,不经常接触,导致了我的性格也比较孤僻,因此我养了许多古老而稀有的动物,如:袋鼠、鸭嘴兽、鸸鹋等。

7.我的理想之帆 篇七

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为人们照亮前方条条大路;理想,是人生旅途的坐标,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理想,是夜幕中的满天繁星,为人们寻找黑暗吼的黎明。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一份信念,更是一份责任。

我的理想很大很大,大到无法实现—当国家主席。听到这个时候,大家或许在嘲笑我这个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疯丫头吧!其实,不止是你们这样想,就连对我疼爱有加的爸爸妈妈也这样,他们说,一个女孩子家家的,但总理干什么,长大后找一份适当的工作就行了,这么大的理想,万一实现不了,你可别找我们哭鼻子。

为什么女子只能找一份平平淡淡的工作,而不能有一份远大的抱负。古有武则天雄霸四方;今有伊丽莎白女皇,才惊四方;能么明天就有我,名扬四海。是的,我的理想,一份从一而终的守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芒,炽热自己的一份热情,给社会贡献出属于我自己的力量。理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夯筑,用聪明的大脑作设计图,用明亮的眼睛遍观世界每个角落,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一个又一个避风港,用温暖的胸怀燃烧一颗又一颗绝望的心,用修长的双腿走过一片又一片沃土,用36码的脚跨过一个又一个无法横越的栏杆,用宽大的肩膀顶起一个又一个已然轰塌的房屋,用挺直的背,扛起一个又一个倒下去的身影。

我是炎黄子孙,是中华儿女,是国之栋梁,我或许也只是一个凡人,我没有神仙的法力,也没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更没有古神话中女娲的伟大。但我有一腔热血,两个责任,三种坚持,四分珍惜,五份激情。

我坚持我的理想,发挥自己的光芒,炽热自己的热情。做一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总理,带领中国人冲出亚洲,冲进世界!!

8.我的理想作文:理想的彼岸 篇八

我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理想是当一名英语翻译。虽然现在距离我的理想还很遥远,在奋斗的路上也少不了刺人的荆棘,但是我会披荆斩棘,努力去实现理想。

曾经,我经过不懈的努力当上了英语课代表,但有谁知道这背后我花了多少时间啊!我从小就喜欢学英语,一年级是就能把26个字母倒背如流,到四年级时已经学会二千多单词,英语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下课时,同学们在走廊玩耍打闹,我在背单词;朋友们要拉我去买东西,也被我婉言拒绝。大家不解地斜眼看着我说:真是个书呆子,哈哈!那时我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书呆子就书呆子,看考试时谁笑到最后。果然,期中考试时,这些贪玩的家伙傻眼了,平时不好好背单词,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考试过后,他们都来请教我,我也高兴地辅导他们。每当这时,英语老师总是用喜爱的眼神注视着我。

在六年级快要毕业时,我开始变得懈怠了,竟也贪玩起来。英语成绩开始下滑。英语老师不再“重用我”,而是“重用”了成绩和我不相上下的小清。我和她还是好朋友,一种莫名的不服输占据了我的心,我暗暗发誓夺回我的荣誉。当我经过不懈努力重新当上英语课代表时,我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9.扬爱生之帆,办幸福教育 篇九

伴随着一阵优美的音乐,校园中响起一个轻柔的声音:“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请做好课前准备”。随着上课铃的敲响,学生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盆子,一根小擀面杖和一个装着面粉的食品袋,整齐地走进教室,在一间60多平米的教室里,中间放一个大案板,长方形的案板边上围满了学生,两边的橱窗上放着菜刀、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具。50多名小学生伏案揉面的壮观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榆中县一悟小学最近在高年级组开设的生活技能课之一——厨艺课。

近年来,一悟小学在“为每个孩子幸福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围绕“家乡发展变化”主题开发编写出交通、礼仪、绿化、特色农产品等为内容的12种校本课程,开设象棋、刺绣、锅庄舞、武术、篮球、葫芦丝等三十多种兴趣课程并已经达到全校范围的参与和普及。

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践行中巩固,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不能确定孩子的兴趣所在,但我们必须要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一悟小学校长宋姿远这样说道。

10.我的理想之帆 篇十

理想是飞往天空的翅膀,理想是到达彼岸的桥梁,理想是我心中永存的信念,理想给了我勇气,理想让我敢于面对一切,从小到大没有人问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凭什么拥有理想,是什么让我获得这么大的勇气。

从小我就要证明自己,我是可以的,我不是个百无一用的人,我拼了命的努力,就是想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明白了,为了自尊的生存,为了自己的证明,这应该可以叫做理想吧,到底我能做了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理想的天空又是哪儿,我想呀想,看呀看,不断做出实践与努力,我知道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一直就爱好文学,喜欢编剧,这是经过我遇到无数失败,经历了无数磨难所得出的结论,在编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无数的快乐,人物的内心,故事的发展,带动着我对编剧的更加喜爱。

成功的梦,失败的痛。多少次极力攀爬后我得到的都是失败,都是别人对我的指责,我不敢去面对,不敢去正视,当我想到有朝一日可以成功,去证明自己时,我内心的巨龙再次腾飞,在我心中翱翔。

一次次失败后的指责,你不行,简直做梦,那些指责在我心中又算什么,内心的世界已经把这些指责化作我前进的动力。

我感谢那些支持我的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有更大的勇气去实现我的理想,感谢那些冷漠给我指责的人,你们虽然刺痛了我内心,但加强了我对理想以坚持不懈的决心。一路陪我走来的人,谢谢你们对我不离不弃,理想,我一定会到达,我活着就是为了用你的成功来告诉别人我是可以的,我不比谁要差。

11.我的理想之帆 篇十一

可是每次我向伙伴们说出自己的理想时,他们总是会嘲笑我,他们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让我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怀疑。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杨利伟叔叔穿着那意义非凡的宇航员服装向大家挥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我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真正的飞上过那片蔚蓝色的天空,从他身上,我知道我的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唯一不同的是杨利伟叔叔没有小鸟一样的翅膀,他是乘着我们的宇宙飞船,带着我们中国人的梦飞上了我想去的那片天空,而这一切,都源于知识的力量,这一切,仿佛在激励着我,为了自己的梦想要更加全力以赴。

从那以后,我便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实际的理想目标,成为一名宇航员,将来有一天会实现自己最初的那个理想,也有机会去那片蔚蓝的天空翱翔。理想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早已经萌芽,为了未来有一天这柔嫩的芽儿能开花结果,现在的我能做的唯有让知识这一精神粮食更好的充实我的大脑,我的血液,我的灵魂。知识便犹如甘醇的雨露,滋润着我理想的根;理想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理想的叶儿;理想犹如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我理想的全部。

我知道我的理想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现在的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每一秒的时间,用心的学习,同样的我也会在不断吸取知识力量的时候,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面对困难,让这些美好的品质成为促进理想茁壮成长的肥料,让我的理想能早日硕果累累。

12.我的理想之帆 篇十二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提升审美兴趣

多媒体是新时期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够综合影音、声效,为学生带来立体的感官呈现。音乐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更加灵活和感性,需要贴近心灵的牵引,而最便捷的渠道莫过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汇集感官细节,让学生眼中有惊喜、耳中有享受、心中有感想,在丰富的感官刺激下激发了解欲望,提升审美兴趣。

例如: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春之声圆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结合乐曲旋律激昂、欢快的特色,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创设了冲击感极强的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利用投影仪呈现出各个角度的春天景色,有壮丽的春天绿野、化冰而流的清澈溪水和含苞待放的花蕾特写,配合着乐曲,情境不时交替,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双重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此外,教师还截取了电影中春季的各种展示片段,有动画片、纪录片和故事片,有草地上的聚会,也有城市中的活力。动态的感知让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共鸣,既感受到了春天千姿百态的美,也在心中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对乐曲产生了更加分段细品的盎然兴趣。

情境不仅仅是一个动态的表现,还延伸了音乐的情和意,因此,情境的创设需要具体细节的牵引。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的教学计划生动地展现出来,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面的“意会”内容,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去探究美。

二、增强电子白板交互,开放交流环境

音乐的魅力除了美感,还在于它的自由奔放,只有毫不拘束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尽情释放自我,让课堂活力丛生。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不必拘泥于枯燥的文本。电子白板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此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教师以电子白板为媒介,以多变、灵活的交互形式为引导,带领学生共同探究音乐内涵,有效提升音乐技巧。

电子白板中设有好几种乐器,根据教材需要,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苏少版七上第一单元的乐理知识——《音名与唱名》时,教师单纯地讲解什么是音名和唱名,学生会感觉很枯燥,也容易造成知识点之间的混淆。若利用电子白板,教师可在其中选中音乐学科,选择键盘乐器电子琴,直接在大屏幕上演示弹奏,根据键盘与音阶排列规律讲解并弹奏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七个音所在的每一个键的位置。为了增加趣味性,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采用比赛识记音名与唱名的形式,分小组让学生上去弹奏。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先选中乐器电子琴直接拉到模板中,根据需要可以预先录制一小段音乐,由学生来识别音符的名字。这种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成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融洽。

电子白板作为教学的工具,兼具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特点,将传统与新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自由、广阔的交流空间。

三、巧用音乐编辑软件,深化创新体验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多体现于导学环节,对于实践体验环节则不够重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需要更多的自主渠道去发掘音乐的灿烂之处。教师可以将音乐编辑软件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中,让学生积极创编、改编音乐,将构想变为现实。音乐编辑软件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能够给学生带来趣味与个性的双重体验。

例如:在苏少版九年级《心愿》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老曲新编”的创造实践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提出创意方向,然后再用音乐编辑软件进行尝试、调整,直至得到满意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发,创意思路也极为开阔。在最初的录音结束后,有学生迅速发现了音调无法达到理想中的高亢激昂的效果,提出了降调处理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原曲的伴奏体现不出新时代的年轻朝气,因此和教师商量编辑电吉他等新潮混音。还有学生自告奋勇地改编歌词,加上了新世纪少年对青春和时代的心愿。音乐编辑软件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学生体验到一首新编歌曲的诞生需要反复地斟酌与尝试。

音乐编辑软件令课堂融入了时代感,少了束缚感,让音乐创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过程,深度体验到音乐学习的自主动力和灵感升华。

13.我的理想-理想的作文350字 篇十三

现在,若是有人再问我想做什么,我的答案不再是每天除了上班就是下班的白领了,而是一名在舞台上优雅拉琴的小提琴手。当我第一次见到小提琴时,我就觉得自己被琴上那4根弦活活地绑住了。就像我天生就是那琴的一部分。去听音乐会,我看到乐队那团结合作的氛围,磅礴的气势,还有那一堆小提琴手随着自己拉出来调子。音律沉醉着,头随着左手拉琴的弓摇摆着。而首席站着,被许多小提琴手簇拥着,就像众星捧月似的。

看着这个场景我心里不由地生出了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当一名小提琴手。

14.我的理想之帆 篇十四

理想就像迷失方向时,那指引我们的北斗星;理想就像一对翅膀,带着我们向梦的天空飞;理想就像一艘规模庞大的船,载着我们向成功行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一样,可我的理想总是常常变化。

小时候,当我每次看到那飒爽英姿穿着整齐的女警察时,心里都会有一丝的嫉妒,为什么我不能穿着那酷酷的警服?为什么我不能像她们那样站在马路中指挥交通?可后来,我渐渐明白了她们的辛苦。面对危险时谁不想一逃了之,可是他们呢,总是冲到最前边,一心只想着保护人民群众;每个人一想到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不就是“有困难,找警察”吗。每次想到这,都不由得又不怎想当警察了。

我也很喜欢唱歌,所以我就准备当歌手,总是拿着个空瓶子用五音不全的歌喉尽情地唱。可妈妈还是总鼓励我。我想哪个歌手在舞台上会唱得跑调?那也太丢脸了吧。于是,我把这个梦想也给放弃了。后来,每次在课堂上时,呆呆地看着老师手在黑板上一直写个不停,而且随随便便就可以布置作业给我们做。我有非常羡慕老师,我也想我将来可以一样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们讲课,朗朗的读书声天天在我的耳朵边响起,生活充满了幸福。

但是,我有一个始终不变的理想,就是长大要做一个能奉献社会,让人类生活越来越好的人。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通向理想的阶梯。同学们,加油吧!让梦飞翔!

15.我的理想之帆 篇十五

万花筒式的青春禁忌——现实与梦境交织

祖母绿瞳仁的迈克尔、油画质感的路易斯和谜一般的伊娃是贝托鲁奇对纯真, 神秘, 自傲、狂妄之美的定义。演员年轻的身体如瓷器一样光泽美丽又圣洁易碎, “正因为肉体和艺术具有一种不解之缘, 所以艺术总是一个有关光线、色彩、质感的逻各斯, 一个超概念的普遍存在的表现, 一个通过表现肉体而传达不可言说思想的话语谱系。”[1]惯于彩绘肉体这块画布的导演, 通过光线, 色彩和剧情穿透肉体, 而肉体正是梦想的栖息地。

马修行走在巴黎的身影, 俨然是贝托鲁奇的镜头对留学法国时的自己跨时空的追随。伊莎贝尔和席奥是典型的法国人, 美丽得如同一首兰波的诗。邂逅使麦菲如沐春风, 他们谈论电影、诗歌, 在街道上呐喊奔跑, 电影记忆把现实切割成一帧帧梦境, 同时又被整个时代的迷幻气质重新联接。伊莎贝尔说, “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的行人道, 知道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吗?《纽约先驱论坛报》。”《精疲力竭》的片段随后切入, 这是导演对其精神领袖戈达尔的致敬, 这也开启电影不断插入经典电影片段的特有叙事模式, 整部电影的气质不断的被其他电影记忆搅动, 消弭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却未改变电影的流畅, 我们反而看到导演精湛的剪辑技巧和对经典电影的熟稔与热爱。梦想家通过电影获得生活的灵感, 贝托鲁奇通过电影记忆表达电影。“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电影是梦想家共同漂泊的旅途。

“我在电影笔记里读到, 电影人就像偷窥者。摄影机等于父母房门的钥匙孔。偷窥后觉得恶心, 有犯罪感, 但不能罢休。电影有如罪行, 导演有如罪犯。”马修的台词表明了贝托鲁奇的电影观, 他正是用整部电影满足观影者的窥视欲, 电影以马修为叙述视角, 他对兄妹及其家庭的窥视构成了有力的叙述动力推动剧情, 观众在窥视者的窥视下构成双重层次窥视:我们既透过马修察觉兄妹俩的暧昧, 女儿和父亲过于亲昵的举动;也可以在窥视马修的窥视行为中获得特别的观影感受。导演使剧中人和观众在窥视上的交接与重叠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心理认同度, 同时弱化了需要交待的兄妹之间的乱伦表象, 并赋予电影一种欲说还休的气质——我们享受于猜忌着悬而未决的情节。

弗洛伊德认为:“凡是人们叙述的含有禁忌的事件, 都可证明某种力量的存在。”[2]片中兄妹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对观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伊莎贝尔说:“我父母一生只做过一次爱, 所以我们是龙凤胎, 他们不想做第二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双生儿, 早在羊水里就相濡以沫, 出生后耳鬓厮磨, 形影不离似同恋人, 裸陈相待毫不避讳。两人玩着猜电影的游戏, 更如同在开垦彼此的身心, 本质上则是一种自我观照和探索。

耽溺在游戏中的年轻人在荷尔蒙蒸腾下玩起冒险。席奥不得不因游戏的惩罚对着玛琳·黛德丽的剧照自渎。这样赤裸裸的表演令马修脸红心跳, 随着影片的推进, 马修也被拉入禁忌游戏之中, 他和伊莎贝尔惩罚下的性爱如此干涩冰冷, 仿佛祭祀着梦幻岛的坍塌, 汩汩流出处女的血, 是为青春的激烈固执必须被索取的代偿。马修成为一个彻底的入侵者, 以爱的名义, 他努力的带伊莎贝尔独自体验俗世恋爱, 挑明兄妹前卫表象下的纯真与懵懂, 用现实的处事原则手刃两人近似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 毫无情面得使生命意义失落的真相显现出来。他努力进入伊莎贝尔的心, 努力想得到他们的爱。但最终他还是被赶出伊莎贝尔的纯真空间, 这已经是三人最终决裂的伏笔。

让昨天和今天对话——迷狂时代的理想

导演没有选择让死亡来分离三人, 他选择用革命捣毁三人的貌合神离。如果说生活只有情爱、诗歌与电影, 对于马修而言这只是一次旖旎的旅行。但1968年是如此疯狂与昂扬, 电影结尾, 现实撕扯了庇护梦想家的外壳, 席奥选择出走改变世界, 马修只能怅然若失得逃离热血风暴。马修离开的背影投射出贝托鲁奇对革命暧昧不清的立场, 他只能通过电影造成对现实的迫力, 用怀旧式的自省铸就批判锋芒, 以期在不伤筋动骨的状态下对现实产生微微撼动。他像一个睿智而多情的诗人, 深情款款得向五月风暴的青年大胆告白, 似乎在表达对英雄主义的浓浓思念。电影让我们登上了一架时空机器, 让我们呼吸到三十年前斗志昂扬的空气。

1968年的世界充满英雄, 詹尼斯﹒乔普林率性的嘶吼着她作为“全世界最伟大歌者”的权力;金斯堡到处漫游对年轻人朗诵如同致幻剂的诗歌;《在路上》的原型尼尔·卡萨迪到达生命的终点站——墨西哥。1968年的世界激情万丈, 战争使青年骚动不安, 柏林爆发反“越战”大型示威;马丁﹒路德金被暗杀, 掀起时代更为疯狂的叛逆;唤醒人权意识的“布拉格之春”绽放。“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 五月风暴发生时, 巴黎沉浸在格瓦拉式的革命情调里。对于刚刚发生在遥远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巴黎极左派们更能感受到一种心气相通的朦胧之美。”[3]电影中马修对席奥说, “那你为何不认为毛泽东是个好导演。用上百万的人做演员在拍电影。所有那些红卫兵, 向着未来进发, 手里紧握着红宝书, 用书本, 而不是枪。用文化, 而不是暴力。你看不出那会是部多精彩的史诗电影?”马修的革命观只能是一部史诗电影, 可以美化一个时代, 却现实面前沦为梦幻。席奥, 他崇拜着东方的领袖, 在房间里贴着画像, 尊奉着红宝书, 终于在口若悬河的空谈中被革命的“铺路石”击中, 走向革命的队伍。[4]

法国人天生就是浪漫的伶人, 而巴黎是最浪漫的剧场。热心公共事业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 和年轻人一起斗争。青年们呼喊着直指人心的口号, “要做爱, 不要作战。”“想象力正在夺权。这只是一个开始, 让我们去继续战斗。”那些口号如华美的台词, 穿越时间, 仍具有触电般的力量。那时的法国青年叫喊着, “前进, 同志, 当世界已被你拋在脑后!”他们不甘现状, 向往抗争, 希望随一股股革命浪潮漂流向一个全新世界, 彷佛生命本质的孤独只有靠革命消解。

导演在电影末尾用一种开放式的结局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这不仅是导演基于革命提出的质疑和思虑, 同时也是他难以自弃的情感立场。狂飙的青年热情试图将一切摧毁, 但无明确政纲傍身的“五月风暴”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潜力”, 最终成为一场彻底的“文化”大革命, 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精神文化传递了新鲜血液。电影其实很好得体现“五月风暴”的气质, 这场革命和年轻人躁动的心一样, 更多时候只为了反抗, 却不知道走向哪里。

结语

贝托鲁奇对理想主义脉脉含情, 对构架梦境游刃有余。他不屑于拍摄狭窄的花前月下的伤感, 而是将爱盘缠在历史与伦理中, 誓要在我们习惯的时空坐标里异军突起。《戏梦巴黎》让我们看到曾经反自然主义的贝托鲁奇的返璞归真。如他所说, “电影的方式是纯洁的。”

摘要:《戏梦巴黎》这部影视作品是导演贝托鲁奇借描绘青春冲动式的情爱纠葛和“五月风暴”的时代风貌表达对理想主义的追忆和致敬, 历史沉淀感和青春梦幻感的交织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戏梦巴黎》,青春,梦境,理想

参考文献

[1]总主编金惠敏, 主编王岳川.媒介哲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4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194

[3]熊培云.“五月风暴”的真正遗产.南风窗[J].2008 (5.7-5.20)

上一篇:整顿案例下一篇: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