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13篇)
1.《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一
长度单位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人
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3.说一说。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橡皮长2厘米
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2.《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二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三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积累文言词汇,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2.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3.“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的视频短片。
2.复习旧知:背诵全文,复习文言知识。
3.结构提纲:发现桃花源?邛进入桃花源?邛 访问桃花源 ?邛 离开桃花源?邛 再寻桃花源
4.穿越时空,连线采访:
采访对象一:武陵人
(1)桃花源里的环境如何?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你,他们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你生活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3)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要在那里留下来?
(4)桃花源中人告诉过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你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守的?
(5)机动问题若干。
采访对象二:陶渊明
(1)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断?请为大家点评一下。
(2)你的开篇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这是哪一种写作方法?
(3)请问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到处充满剥削和压迫、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和现实反差极大的桃花源?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你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理由是什么?
(5)机动问题若干。
5.主题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7.感悟现在:
结合实际,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况。
8.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喜欢的形式(语言、图画、诗歌等)加以描绘。
9.布置作业:
(1)以下列话题为中心,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题目一:我来到桃花源
题目二:今日桃花源
题目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4.2、2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篇四
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3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⑵液体体积的测量(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毫升(ml) 1毫升=1立方厘米
计算:1升=1立方
b、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c、刻度特点: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d、使用方法:①放平稳,倒入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让学生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⑶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利用量筒或量杯也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内液体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
c、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数为V=V1-V2.
学生练习读出课本图2―10所示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教师继续提问:刚才讨论的不规则物体是会沉到水中的物体,如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应怎样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可采用⑴用体积不记的细针把物体浸下去。⑵可以用铁块或重物把物体绑着沉下去。⑶可以用细沙代替水。
㈢小结
5.《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五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二)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 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标:
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2、让学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3、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利用空白日本板画,考查对日本各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
/ 3(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转折)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前三甲。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
二、学习新课:
(板书)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活动1]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1、观察P17图7.1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有何特点? 工业原料靠进口→资源缺乏(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2、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3、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靠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在运输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
4、思考:日本发达工业的有利条件还有哪些?(参见18页)
进口原料和燃料
科技力量雄厚
劳动力资源充足 [活动2]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识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2、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3、学生完成P18活动题第2题,思考: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
4、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世界经济危机时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5、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会产生什么问题? 地价、供水、供电、环境污染„„
6、它的对策是什么?
/ 3 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7、这样做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处?对其它国家有何影响? „„
说明:教师通过这7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和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方法。(板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学生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1、民族(大和族)
2、文化东西兼容的证据(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口原料和燃料、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充足
2、工业区分布
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6.《背篼》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是您理想的翅膀。
7.《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七
1. 下列仪器进行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
A. 蒸馏、蒸发、萃取、过滤
B. 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C. 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 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2. 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试剂和方法错误的是( )
A. HNO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 KNO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3. 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NO3)2四种溶液(不考虑他们间的相互反应)的试剂组是( )
A. 盐酸、硫酸 B. 盐酸、NaOH溶液
C. 氨水、NaOH溶液 D. 氨水、硫酸
4. 某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操 作\&现 象\&结 论\&A\&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有SO42-\&B\&加入2滴KSCN溶液,再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不显红色,滴氯水后溶液变红\&有Fe2+\&C\&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有Na+,无K+\&D\&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无NH4+\&]
5.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
D. 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例如苯和水
6. 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 B C D
7. 下列实验操作中: 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取液体试剂;⑤取固体试剂。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④ D. ①③⑤
8. 为了得到高级工业用的盐(NaCl),必须将盐卤中的Mg2+﹑Ca2+﹑重金属阳离子﹑SO42-等可溶性杂质进行沉淀分离,现有下列药品可供选用:H2SO4(稀)﹑HCl﹑HNO3﹑Na2CO3﹑石灰乳﹑BaCO3﹑BaCl2﹑NH3·H2O﹑K2CO3,分析后回答:
(1)所选用试剂的先后顺序是 。
(2)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问题:
①除去(NH4)2CO3是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微热好?你选择的是 ,其理由是 ,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 ;
②除去SO42-的方法是 ,判断SO42-已除尽的方法是 。
9.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海藻][海藻灰][海藻灰
悬浊液][残渣][含I-的
溶液][含碘水
溶液][含碘水
有机溶液][晶态碘][晒干
灼烧][浸泡][②氧化适量Cl2][①][③][后期处理]
(1)指出制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 ,③ ,写出过程②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
A. 甲苯、酒精 B. 四氯化碳、苯
C. 汽油、乙酸 D. 汽油、甘油
(3)如右图所示,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液,还需要经过蒸馏,指出右图实验装置中的错误之处:
① ;
② ;
③ 。
(4)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的原因是 ,最后晶态碘在 里聚集。
10. 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③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的溶液是 (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8.《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儿吗?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中的歌唱家是()树木医生是()捕鼠能手是()神仙伴侣是();世界上最大的鸟是()最小的鸟是()最不怕冷的鸟是()
3、鸟儿们漂亮可爱,它们是害虫的克星,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鸟儿们的乐园-------鸟岛去看看。
一、复习导入
1、首先看看这些词语朋友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鸟岛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伸手 玉白色 密密麻麻 拾到
因为 人类 朋友
2、谁还记得鸟岛在哪里?它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呢,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吗? 过渡: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二、精读第二节:
1、配乐出示课件,介绍第二节:每年春天,天气变暖,青海湖中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吸引了各种候鸟成群结队从远方飞来。瞧,先飞来了一群赤麻鸭,又来了一群鱼鸥,紧接着棕头鸥、斑头雁它们也飞来了,多么壮观的景像啊!
2、书中第二节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自由朗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来岛上的鸟很多)
3、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谁能读得让来的鸟儿更多)
4、问: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像这样有先有后,不断飞来就叫——陆续
5、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陆续()。早晨,同学们陆续来到()。电影快开始了,观众们()。
6、这么多鸟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做什么?引读“它们在这里„„”
7、指导朗读:春天,鸟儿们飞到小岛上安新家了,多开心啊!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背了,谁来试试。齐背。
三、学习第三小节,过渡:春天的鸟岛是一幅美丽而充满生趣的画卷,那么夏天的鸟岛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老师这儿还有一份资料呢。
1、出示介绍鸟岛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夏天鸟岛的什么?
2、那么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默读第三小节在书上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第一句:(1)你认为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你体会到了,说明你刚才用心读了)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你也挺会读书的)
(2)评价:你们说得真好,那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鼓励超过前者,读得谁能比她读得鸟儿更多?)范读
(3)作者有她的办法说鸟多,如:各种各样、鸟的世界。谁还有别的词儿写鸟多?这儿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它们在这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小岛成了鸟的------(乐园、天堂、海洋、天地)
(4)各种各样的鸟儿真多,我们去给它们见个面吧。出示图片,师简单介绍: 瞧,这是斑头雁在悠闲地散步,这是鸬鹚静静地蹲在窝里孵蛋,这是鹳鸟在捉鱼吃,那是黑颈鹤在展翅翱翔。
5)这么多的鸟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
4、过渡:(1)夏天的鸟岛仅仅是鸟多吗?指名读二、三句,思考:你能读出什么?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再读一读
(3)交流。(你读得真仔细)“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教师在黑板上点粉笔点表示)“一个挨着一个”呢?你能做个动作吗?(4)再看看这遍地都是的鸟蛋,有玉白色的也有青绿色的,多好看呀!(5)你能读好这两句吗?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谁读得让人听起来鸟窝鸟蛋更多,谁就赢了)
(6)同学们,岛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鸟窝、鸟蛋,正是因为--------(岛上的鸟多)
6、小结:是呀,夏天岛上最多达10万多只鸟类,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在岛上活动,发出的声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回荡在小岛上空,怎么能不热闹呢?让我们用集体的声音来表现这热闹的场面吧!齐读
7、这么热闹的鸟岛,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把它深深记在脑海中了,谁来试试填填(指名补充课文)
四、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谁不想去亲眼看一看啊!所以每年来岛上游玩的人也——
1、齐读第四小节;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指名读。比较两句话的不同。谁能来改写下面两句。
2、可是大老远的跑来旅游一趟,不抓几只幼鸟或带几个鸟蛋回去留作纪念,多可惜呀!
3、谁来扮演岛上的管理员,我来演个不文明的游客,谁来劝劝我? 师:我就捉一只不行吗?岛上这么多鸟,少一个也没什么呀? 师:我什么都不带回去,那怎么留纪念啊?
师:这个主意不错,既能留念也不用伤害鸟类了,你真是个了不起的护鸟专家!
4、小结:是啊,鸟岛之所以吸引成千上万的鸟儿来此筑巢安家,不仅仅因为它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更主要的是离不开人们的爱护,告诉大家,早在1977年,我们国家就把这里设为自然保护区了,让这里真正成为了鸟的天堂!
五、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再次朗读课文,让这一刻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六、布置作业:
1、当个小导游,向你身边的人介绍青海湖鸟岛;
9.《找规律》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九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洪志秋(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形成规律美的图片。
2.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3.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的对学生收集图片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并且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几组图形也像这样的摆放出来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列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5)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每相邻两个数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都一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列的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通过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二)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1.小组合作,发现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设计意图:因为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初步理解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体会所学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三、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P89练习二十的第3、7题。
(二)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6、8、10题
(三)变式练习:练习二十第5、11、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
2.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图形、数列与数组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10.《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1.下面的方格中只能填1~4四个数,你能很快猜出A是几吗?
2.哪一个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几?
(二)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在推算第四个数的时候,哪行或哪列空格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我们就能确定第四个数是几,而空格越多的,我们越无法确定。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简单的四格数字推理,理解推理的原理,为后面利用推理解决按要求在方格内填数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提醒同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B是几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A
B 2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2)引导学生发现:哪一行或哪一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A所在的行和列)
(3)推理明确:A的竖列另两格分别是1和3,A可能是几?(2或4)再看A的横行另两格是B和2,A只能是几?(4)
(4)将数字填入表格。
B 2
(5)学生按照以上方法自主探索B是几,并将数字填入表格。全班交流说说怎样确定B是几的?
2
4.根据刚才推算的方法,你能填出其他方格中的数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体会推理方法。
(3)师生小结,明确思路:先找已知三个不同数的,确定第四个数,依次推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调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推理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确推理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同桌两人可以先讨论再完成,汇报时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填法一一找出来。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的思考题。
提醒学生可以用上节课画表格的方法解决,集体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排除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考察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规律的普遍存在。同时,通过练习,也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11.课文笋芽儿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二、找外因,随机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笔找一找,在笋芽儿成长的路上都有谁在帮助它?
2、生汇报:
(随学生回答而教学)
⑴ 春雨姑娘:
① 沙沙沙来啦!
指导读好沙沙沙
(是呀,春天到了,春雨姑娘开在绿色叶丛上弹奏着乐曲,沙──,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本段。
② 不能睡懒──多美呀!
③ 春雨姐姐笑了,用细细雨丝滋润着她。
(理解滋润)
是呀,细细雨丝洒在身上,笋芽可舒服了,生齐读。
⑵ 雷公公:
轰隆隆!笋芽儿。
(雷公公会对笋芽儿说什么呀?)
指名讲──请男生齐读这一段。
⑶ 太阳公公:
太阳公公笑了温暖着她
生读──读得再暖和些──再指名读。
3、是呀,目前如果在笋芽儿成长的路上,春雨姑娘他们只是嘲笑她、讽刺她,笋芽儿能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吗?
生讲。
是的,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补充这些句子:
雷公公____着她。
春雨姑娘____着她,____着她。
太阳公____着她,____着她。
三、探究内因
1、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他人的帮助自然不错,但是更主要的还应该靠谁?
(自己)
是,笋芽儿也不例外,请快速找找:表现笋芽儿成长的句子吧。
2、生找。
3、生交流:
⑴ 笋芽儿醒过来了,还没睡醒呢!
(这可是一株不见世面的变撒娇的笋芽儿,谁来边读边配上动作)
⑵ 笋芽儿地面上去。
(生想像说)
⑶ 笋芽儿小衣服。
(这可真是勇敢地的小笋芽儿)
笋芽儿竹子,她钻在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体会终于自豪)
齐读。
4、合作表演: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任意选择:
⑴ 生从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片断中任意选取一个内容表演。
(加上动作、神情、想象。师巡视指导)
⑵ 请两小组上台表演。
(其余生作评委)
(表演中要求学生先自我介绍──再创作性表演──生评价──师评价。)
⑶ 谈感受:
看看这场演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是呀,在雷公公重重的鼓声中,笋芽儿再也忍不住了,它决定勇敢地钻出地面了,在春雨姑娘,太阳公公,支持、关心、记忆下,在自己不断努力下,他终于长成了一株强壮的竹子。
引读:她站在山冈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了啦!
四、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们成长中离开更多人的帮助,请你们这样句式来说一说:
在家中,妈妈____着我,爸爸____着我,爷爷____着我,奶奶____着我,我觉得____。
五、作业布置
1、课外多看看童话故事,可在班中举行讲童话故事儿赛。
12.《蟋蟀的住宅》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播放课件。)
1、师:蟋蟀的住宅好,好在哪儿呢?同学们当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
(向阳)
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
(隐蔽)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过渡: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有150平方米,里面有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播放课件。)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2、学生再读课文。
3、读后再比:
⑴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老师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⑵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
老师: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件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⑴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⑵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⑶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5、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同学们就是蟋蟀,要去参加昆虫交流会,在会上请蟋蟀工程师们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建筑住宅的,住宅的特点有什么。
2、学生准备后,发言。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答记者问。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同学的介绍提出疑问,介绍的同学作出回答。
4、同学们的情感。把想对蟋蟀说的话写下来。
(播放课件,调放音乐。)
5、从高尔基名言要使得生活轻松,就只有一个法子,集体的理智的劳动。只有理智的、坚决的、集体的劳动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体会劳动的价值。
(播放课件。)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播放课件。)
1、看收集的图片和作者简介、网上评论文。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播放课件。)
1、阅读有关蟋蟀的童话。
(学生网上搜集到的。)
2、课后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⑴ 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蚂蚁、蜜蜂、蟋蟀、蝗虫。
⑵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六、短文范例
小花猫
13.《画杨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叮嘱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的第二大段以画杨桃为主线,写了哪几个人物?(老师、我、同学)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人物?(抓住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先自己独立读课文,仔细思考你研究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三、交流汇报
(一)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我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理解想当然)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二)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嘲笑、误解、自以为是)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
(3)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4)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3)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a、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b、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c、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3、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5、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指名读。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7、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三、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推荐阅读: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06-30
长度单位的教案10-29
二年级长度单位换算07-04
时间长度重量单位换算练习册07-09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长度守恒教学反思07-28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案08-2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