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年度滚动(共2篇)(共2篇)
1.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年度滚动 篇一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 概况
项目单位法定名称:惠州市源资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
股东构成:公司股东由两人出资,出资情况如下
胡彦仁 600.0000万元人民币 90.09% 翟文华 66.0000万元人民币 9.91% 公司发展历程: 主营业务: 主导产品:
获得的主要业绩、荣誉等。申报连续扶持的,须对原有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运行和资金使用、管理等)予以说明。1.1.2 财务状况
近两年项目单位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营业(销售)收入、纳税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
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学历、职称、业绩以及主要社会兼职等,有无破产、银行欠资或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社会形象和诚信问题等。1.1.4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点,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项目区实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进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在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和明显提高的目标下,以广东省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把项目区建成“布局合理化、种养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环境良性化”的大型农业现代化项目区,成为推动本市、省乃至我国粤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1.2 项目基本情况
1.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6000亩种(养)殖及冷藏物流配送基地
建设性质包括新建。
建设地点:位于五村村6000亩、山塘350亩、三和村650亩、黄屋村占地300亩。1.2.2 产品方案及规模 1.2.3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
主要品种、数量、产量、产值、技术等。主要设备名称、数量等。1.2.4 土建工程
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名称、类型、工程量等。1.2.5 建设期限
1.2.6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说明项目总投资及其构成,包括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等。
资金来源应说明申请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他资金等。1.2.7 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简要列出项目单位自身获得的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税金等绝对指标及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相对指标。
在社会效益方面:将①提供本县及辐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样板,3 促进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②为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农畜(水)产品,其中:无公害优质蔬菜??万吨、畜牧??吨、水产品??吨,丰富菜篮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③引导并吸纳农民进入高效的二、三产业,年可提供劳务收入近??万元;④促进项目区农村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辐度提高农民绿色证书获得率;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农户达60%以上。
在生态效益方面:①项目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蔬菜、畜牧、水产业生产,并促进农畜水结合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②通过监测项目区水、土安全生产有关参数,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高农(水)产品安全性,提供洁净饮用水;③通过项目区防护林建设,改善抗风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通过灌排体系的合理分布和沃土工程,降低埭田次生盐渍化,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 综合评价
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风险评估,带动作用,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结论与建议等。
简要概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4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牲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惠州市对该市2011-2020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惠州市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旅游观光、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惠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牲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惠州市乃至广东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充分的完善了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条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水产品”,同时由于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和批发交易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可靠的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系统,将带动农户的种植方向、时间、品种等,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工配送平台建设也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的 5 后向产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只有中间需求得到扩张,农业生产才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蒸蒸日上。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与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和对外贸易都有重大影响。农产品生产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防止农业萎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维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惠州市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化、小生产化,农产品商品标准化工作还很不完善,项目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蔬菜、肉类、水产类商品批量生产、批量加工和批量销售,引导本区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延伸农业链,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并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尽早实现与国际农产品商品接轨,以此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惠州市是广东省沿海的重要城市,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惠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项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状况,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为农户 6 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动农户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和加工,使其产品尽快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项目区内形成以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产业化农业技术体系,逐步达到在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农药使用、施肥料、灌溉及产品检测等技术符合国际规范要求,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有利于促进惠州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项目本着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农业的世纪,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和生产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农产品项目的实施,均采用无害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生产技术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生物复合肥料和绿色饵料的使用、以及沼液无害化应用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将使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为惠州市的农业逐步向节约、高效、保护环境和无害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5、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深莞惠三地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随着深莞惠三地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数量极巨增加,相应的,人口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由于深圳和东莞两地自身发展空间受区域限制,已无多少空闲之地发展农产品种养植,现惠州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本项目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植项目,已立足深莞惠、流通粤南、面向广东省、辐射周边城市为目标,因此,对保障深莞惠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包括人口、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2.1.1惠州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户籍总户数和总人口】 2009年末,惠州市总户数90.19万户,比上年87.06万户增长3.59%。户籍总人口324.36万人,比上年318.84万人增长1.73%。其中:男性165.09万人,增长1.60%;女性159.27 8 万人,增长1.87%。非农业人口(按公安部门统计口径,惠城区、惠阳区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全部计作非农业人口)187.07万人,比上年增长0.48%;农业人口137.29万人。
【暂住人口】
年末全市暂住人口72.85万人,比上年增长-1.38%。
【常住总人口】
据统计部门统计,惠州市2009年末常住总人口397.21万人,比上年末的392.7万人增加4.51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经市计划生育部门抽查、验证、认可,年末人口出生率为10.95‰,自然增长率为6.35‰,比上年上升0.31‰,政策生育率为97.05‰,仍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2、产业结构
惠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5年的9.3:56.7:34调整到2010年的6:59:35,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适度重型化特征日益突出,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2.9:47.1调整为2010年的25:75。石化、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中,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06年以来,西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建设和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全面推进,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引进银行10家、证券保险机 9 构42家,房地产、商贸、物流、会展、传媒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实力明显增强,2006-2010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
2010年6%59%35%2005年9.3%56.7%34.0%0%20%40%第一产业6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0%100%
图1-2 200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
惠州市决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大力发展特色型种植业、循环性养殖业、生态林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园区。
(1)特色型种植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以优质稻种植为重点,建设博罗、惠东和龙门三个省级产粮大县。加快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以及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效益农业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特色主导农产品从8个拓展为12个以上。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个以上。10 建设高标准节水型农田灌溉系统,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以上。建设机械化作业高效农业示范区,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
(2)循环型畜牧业
以生态健康养殖为发展理念,按照适度集中的布局原则和畜(禽)—沼—鱼—果(菜、粮、花)的立体种养方式和沼气综合利用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科学规划设臵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重点促进龙门县、惠东县畜牧业的发展。重视农牧产业链耦合功能,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及畜牧业生产与大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现代化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完善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60个以上。
(3)生态渔业
强调“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养殖”,用现代化渔业工程技术推进名优、珍稀鱼类的引种、繁育和工业化高产养殖。在全市范围内的山塘、水库和池塘,视水源保护控制情况以分散粗养和集中精养、网箱养殖等方式,安排淡水养殖。打造特色优质水产养殖基地,改造低产鱼塘5万亩,新建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建立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区20个。
3、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 11 划纲要(2008-2020年)》为动力,积极实施“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促增长,推创新、促升级,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1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23.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拉动GDP增长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4.8亿元,增长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1%,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5.8:37.8调整为6:59:35。
图1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5.3亿元,增长37.4%。其中,教育支出32.1亿元,增长25.2%; 1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4亿元,增长35.2%;医疗卫生支出10.6亿元,增长30.8%;农林水事务支出14.6亿元,增长10.1%。税收总收入466.7亿元,增长33.9%。其中,国税362.7亿元,增长36.2%;地税104亿元,增长26.9%。
图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3.2%。其中食品类上涨6.5%,居住类上涨5.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上涨1.4%,文教娱乐及服务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2%,衣着类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4%。
图3 13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全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220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
(2)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2万亩,比上年下降0.3%;粮食总产量58.7万吨,增长0.1%;蔬菜总产量201.7万吨,增长6%;水果总产量54.9万吨,增长6%。
全年肉类总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14.8万吨,增长4.3%;禽肉产量4.8万吨,增长1%。全年水产品产量14.3 14 万吨,增长1.9%。其中,淡水产品产量7万吨,增长3.5%;海水产品产量7.4万吨,增长0.5%。
2.1.2深圳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2、产业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
2.1.3东莞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2、产业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
2.2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项目涉及的内容说明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牲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惠州市对该市2011-2020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惠州市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惠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牲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惠州市乃至广东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充分的完善了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条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水产品”,同时由于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和批发交易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可靠的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系统,将带动农户的种植方向、时间、品种等,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工配送平台建设也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的 16 后向产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只有中间需求得到扩张,农业生产才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蒸蒸日上。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与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和对外贸易都有重大影响。农产品生产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防止农业萎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维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惠州市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化、小生产化,农产品商品标准化工作还很不完善,项目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蔬菜、肉类、水产类商品批量生产、批量加工和批量销售,引导本区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延伸农业链,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并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尽早实现与国际农产品商品接轨,以此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惠州市是广东省沿海的重要城市,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惠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项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状况,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为农户 17 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动农户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和加工,使其产品尽快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项目区内形成以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产业化农业技术体系,逐步达到在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农药使用、施肥 料、灌溉及产品检测等技术符合国际规范要求,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有利于促进惠州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农业的世纪,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和生产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农产品项目的实施,均采用无害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生产技术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生物复合肥料和绿色饵料的使用、以及沼液无害化应用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将使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为惠州市的农业逐步向节约、高效、保护环境和无害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5、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深莞惠三地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随着深莞惠三地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数量极巨增加,相应的,人口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由于深圳和东莞两地自身发展空间受区域限制,已无多少空闲之地发展农产品种养植,现惠州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本项目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植项目,已立足深莞惠、流通粤南、面向广东省、辐射周边城市为目标,因此,对保障深莞惠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 建设地点选择
选址原则、地理位臵及具体建设地点、土地类型、来源方式、占地面积等。若项目建设涉及多个地点,应具体到乡、镇、村分别列出。
3.2 建设条件
3.2.1 自然条件
包括土壤、地型及气象条件对项目产品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3.2.2 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项目所涉及到的资源量、品质、价格情况及其对项目的影响; 企业技术研发力量或技术依托单位及团队力量、相关成果及与项目的关联情况等。3.2.3 基础设施条件
水、电、路、气等现状及对项目的保障情况。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 市场供求现状及前景分析
项目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和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布局、生产能力和销售情况等。
项目产品的目标市场、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等。4.1.2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产品质量、特色、性能、价格、商誉、认证情况等。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说明项目单位目前采取的营销策略、模式、销售渠道及项目实施后准备采取的营销策略、模式、销售渠道等。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种植类项目包括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季节安排等。养殖类项目包括养殖种类,畜禽存栏数、出栏数及畜产品产量(水产项目包括水产养殖面积、种类、产量、季节安排)等。
加工类项目包括加工产品的种类、产量、产品的特性、季节安排等。
流通类项目包括储藏、交易或经营产品的种类、数量、交易额、季节安排等。
对于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说明现有基础和规模;对于畜禽养殖涉及扩繁的项目,应结合畜群周转表(养殖业扩繁项目根据项目情况自行编制)进行说明。
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说明项目单位的总体建设规划、项目本身的布局情况及项目在实现总体规划目标中的地位。
5.3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说明项目要达到的建设标准、规范(如种植业的GAP规范),产品要达到的产品标准及认证情况等。
5.4 技术(工艺)方案
5.4.1 技术路线及流程
编制技术(工艺)路线图并对主要流程进行文字说明。种植类项目要结合建设标准和产品拟达到的标准说明在每一环节采取的农艺技术措施。
养殖项目除结合建设标准和产品拟达到的标准说明在每一环节采取的措施外,尤其要说明卫生防疫程序。
加工类项目要完整描述工艺流程并对主要工艺过程做文字说明。
流通类项目要说明主要的储藏、流通、交易环节。5.4.2 品种及主要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种植、养殖类项目要对项目所涉及到的品种及特性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品种及项目所涉及到的技术来源进行描述。
加工类项目要对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及其特点、技术的成熟性、技术来源可靠性进行详细描述。5.4.3 主要技术参数
种植类项目包括种植密度、成活率、补栽率、挂果期、盛果期等。养殖类项目包括配种率、产仔(蛋)数、成活率、死亡率、淘汰率、料肉比等。
加工类项目包括出品率、损耗率等。
流通类项目包括流通环节的损耗率、完好率等。5.4.4 物料平衡分析
描述主要原材料及消耗材料的保障程度,分析物料消耗与产(排)出物之间的平衡对应关系。
5.5 设备选型方案
包括灌溉、饲养、加工等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管理设备等,结合技术流程和规模说明设备的类型、规格型号、数量、先进性等(列出详细的设备清单)。
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说明现有设备情况及与项目衔接或可能的利用情况。
5.6 主体工程方案
包括项目所涉及到的田间工程、各类圈舍、加工车间、交易设施等生产性建筑(构筑物)的面积(数量)、结构类型等(列出主体工程清单)。
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说明现有建筑(构筑物)情况及与项目衔接或可能的利用情况。
5.7 辅助工程及其它工程方案
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福利用房等建筑物(构筑物)面积(数量)、结构类型等;水、电、气、道路、绿化等工程。
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说明现有辅助工程情况及与项目衔接或可能的利用情况。
5.8 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工期及分月进度安排,绘制工程建设进度表(图)。
第六章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措施
6.1 环境影响
说明主要污染物种类、数量及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6.2 节能减排措施
污染物治理措施、节能措施(应与建设方案一致)等。
6.3 环保部门意见
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分别说明项目建设期及竣工后的组织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及职责分工等。
7.2 劳动定员
说明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管理人员、生产人员、辅助人员等配备情况,并列出人员配备表。
7.3 管理措施
分别说明建设阶段和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管理措施。重点说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方式,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的具体管理办法;竣工投产后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
7.4 技术培训
根据生产技术要求,对农民及项目单位员工开展技术培训的人数、方法、内容、措施等。
7.5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劳动安全要说明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环节及相应的劳动安全保障措施。
卫生要说明生产过程中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手段。消防要说明项目可能存在的消防隐患及相应的消防措施。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8.1 投资估算依据 8.2 投资估算
8.2.1 总投资
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8.2.1.1 建设投资
按概算法,包括工程费用、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备费用。
按形成资产法,包括固定资产原值、无形资产原值和其它资产原值。
8.2.1.2 建设期利息 8.2.1.3 流动资金
8.3 资金来源
8.3.1 中央财政资金 8.3.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3.3 自筹资金及来源 8.3.4 银行贷款及筹措情况 8.3.5 其他
8.4 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说明财政资金的具体补助环节。
第九章 财务评价
9.1 财务评价依据
说明相关的取费标准、财务制度规定、税收政策、银行贷款利率、贴现率(8%)、项目计算期(10年)等。
9.2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
9.2.1营业收入 9.2.2营业税金及附加
种植、养殖业项目应分别说明目前和项目完成后种植或养殖的品种、价格、收入、税金等;流通类项目应说明项目单位自身获得的收入,同时说明交易额等;改扩建项目应分别说明目前及项目完成后产品种类、产量、价格、收入、税金等。
9.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9.3.1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9.3.2 项目总成本估算 9.3.3 经营成本估算
种植业项目及改扩建项目应分别说明目前和项目完成后总成本、经营成本等,尤其是折旧、摊销计算时要考虑利用原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流通类项目应说明项目单位自身所发生的支出、折旧等成本。
9.4 财务效益分析
9.4.1 盈利能力分析
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税后、静态),财务内部收益率(税 26 后)和财务净现值(税后)等。
对于种植业项目及改扩建项目,应分别说明“有项目”与“无项目”的利润等,并计算增量盈利能力相关指标。9.4.2 银行贷款清偿能力分析
银行贷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无银行贷款可不做此项分析。
9.5 不确定性分析
9.5.1 盈亏平衡分析
计算盈亏平衡点并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9.5.2 敏感性分析
编制敏感性分析表并绘制敏感性分析图。针对敏感性因素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措施。
9.6 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社会效益分析
10.1 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0.2 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等。
10.3 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直接带动基地的规模、方式;
项目带动农户的数量、方式;利益分配办法,增收的方式、来源 27 和数量;
项目安排就业的人数、工资总额,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增收情况。
附
录
一、附表:
附表1:可研报告编写人员基本情况表 附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2-3:科技投入明细表
附表2-4: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费估算表 附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4: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附表4-1: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附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1:单位成本估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7-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9:银行贷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注:附表格式仅供参考,必要时可适当调整;种植业项目及扩建、改建项目应分别列出“有项目”与“无项目”相关表格。
二、附图:
1.地理位置示意图 2.现状图 3.总平面布置图 4.其它附图
三、附件:
附件1:营业执照副本及税务登记证
附件2: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 附件3:土地使用证明(加工及流通设施等用地)或土地租赁、承包协议(养殖、种植项目用地)
附件4:环保部门出具的意见或证明材料(养殖项目、加工项目)附件5:自筹资金来源证明
附件6:企业信用等级证明(若项目涉及银行贷款)附件7:项目产品涉及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书
附件8: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若现有产品为相应产品的项目)
附件9:新技术、新工艺证明材料
附件10:与农户签定的种植养殖合同或协议
附件11:报告中企业及项目情况介绍涉及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QS、HACCP、GMP、GAP等,龙头企业证书,商标注册证书及获得国家、地方著名商标等证书,企业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产品销售合同等)
2.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年度滚动 篇二
但是我们在每年的申报工作中体会到, 不少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的单位, 还缺乏对国家每年公布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指南的解读和理解, 以至于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项目申报书的编写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影响了项目申报的质量, 也耽误了申报的时间。为此, 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撰文叙述此类项目申报中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为更多的有关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申报单位提供借鉴, 以提高申报质量、节省申报时间。
一、拟申报项目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从今年国家颁布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规定的内容看, 国家扶持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首先, 必须是通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式认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次, 申报项目的龙头企业必须具有3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净值的规模。第三, 申报项目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 经营期要在两年以上。第四, 申报项目的企业或者农民合作社必须出具由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的关于发展项目的正式批复文件。
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 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企业或者农民合作社, 不论是申报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 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大纲和格式统一进行编制。
二是从今年国家农发办对申报的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要求看, 各级农发办在正式行文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的同时, 还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的项目申报材料的电子版, 对这一点国家也有明确的要求, 电子版中,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的正文需要使用WORD格式,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的附表需要使用EXCEL格式,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的附件和附图需要使用PDF彩色扫描, 项目单位在形成申报材料电子版的时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格式进行, 否则就会因为申报材料格式的问题而使申报结果受到影响。
二、关于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材料应该注意问题
一是农民合作社申报项目的规模。按照国家的要求, 申报财政补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是入社社员在30户以上, 而且社员中农民身份的人员要95%以上。
二是关于项目自筹资金。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单位, 除了申请国家财政资金进行一部分项目建设内容以外, 为了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内容, 项目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筹资金能力, 这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就要加以证明。国家要求的自筹资金证明材料是申报项目单位在银行存款证明的原件材料, 反映这个单位有足够的存款作为自筹资金能够完成项目建设。
三是关于申报项目使用的有关中介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一般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 需要项目单位提供前两个会计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 国家对于财务审计报告的要求越来越规范, 对财务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那么项目单位随着申报材料提供的财务审计报告, 就必须是有有关管理部门提供防伪标签的报告, 这样既可以说明财务审计报告的真实性, 也可以为项目评审中查验提供方便。
四是关于项目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第十章中, 国家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在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 要明确反映建设该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要从项目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上, 项目本身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上、项目带动农户及农民增加收入的效果上做明确的阐述, 国家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目的, 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达到带动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那么每一个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要围绕国家这一目标要求, 详细阐述项目对于农户的带动作用、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产生的利润如何和农户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才能达到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的根本要求, 使项目顺利申报成功。
三、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贷款贴息项目分为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两种。无论是申报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还是申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 首先要明确的是, 项目单位在享受国家财政扶持政策的时候, 应该严格避免重复享受国家扶持政策。一个企业, 特别是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往往有条件申报国家从各个方面和各个渠道给予的优惠的扶持政策, 但是如果这个企业本年度已经从一个渠道享受了国家的扶持政策, 就不能在从另外的渠道再去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
二是鼓励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国家农发办发布的2012年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中规定:优先扶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选定的贷款贴息项目, 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可以达到三年, 最长可以达到五年, 加大了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供了优厚的贴息待遇和时间。
【一般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年度滚动】推荐阅读:
2022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总结08-09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关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对策08-0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10-12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0-02
财政对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几个问题10-15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09-20
一般公文常识06-14
一般规定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