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11-08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共17篇)

1.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一

科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30分)

1、人体的骨头共有()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骨骼有()、()、()等作用。

2、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由()带动()、()而实现的。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和(),使我们身体更加健康。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或()的物体。

5、运动的快慢可以用()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

二、判断:(40分)

1、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2、骨骼、关节受伤时,赶快热敷受伤部位。();

3、没有参照物,我们就不能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在运动。()

4、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壮骨骼和肌肉。()

5、汽车行驶的快慢与轮子的大小有关。();

6、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看哪个物体移动的快。();

7、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的接触面越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

8、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

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0、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的推测叫做预测。

()

三、选择:(填写正确答案的序号在括号里,每题6分,共30分)

1、根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膝关节属于()。

A 旋转关节B 铰链关节C 球状关节

2、摆的快慢与()有关。

A 摆锤的重量B 摆动的角度C 摆线的长短

3、“月亮在云中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A 云B 月亮C 星星

4、将10克的食盐溶解在50克的水中,溶液重()克。A 50克;B 60克 ;C 在50—60克之间。

5、在碟子放等量的水,把它放在()水蒸发得快。

A 冰箱里;B 房间的桌子上;C室外阳光下。

2.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二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4.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四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2.关节

通过活动身体和对运动动作的分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身体上标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研究关节的能动性。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做、去说、去自我评价,体验关节的作用,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谛。

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不同关节的类型及它们的活动方式,并懂得在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

1.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

5.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五

科学课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学科,也是以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加之里面蕴含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开发点,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好该学科和培育学生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个学年我主要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学及其实验教学任务。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学情

对于本学期而言,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已经有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前提了,特别是我接手的上学期来,通过不断的引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亲手实验,学生对科学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尽管存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但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较圆满的成绩,相信在期末统考中一定会有好的成绩。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学好这门课,特别是在上有分组实验的课时,我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先来谈谈对实验结果有什么预测,自己是怎样的认识。这样上起课来,就更有针对性,这样上起课时来心里更有数。知道了哪些地方要重点讲,哪些地方要作为难点突破。再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小结,克服了以上不足。

二、坚持课前精心备好课,设计好实验教学方案

自承担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先备课后上课的原则,精心设计备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做到:

1、对于实验课,我课前总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用书,上网查看教学实验方案设计和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吸取他人的长处,融合本班学生实际,思考每个教学环节老师、学生要进行什么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难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2、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最好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学实验课前,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时的步骤及组织安排,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位。

三、适时适度适当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教材内容,我先后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及知识。

四、对教学中的小单元知识,我采取每节课都要反复复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

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五、存在的不足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解决:

1、是知识与实际矛盾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有待进一步去学习探究;

2、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怎样去解决;

3、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

4、是在渗透法律条文时,学生根本无法记清什么法的几款几条,好在只要讲过,他们就会记清怎么做是违法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争取更大的进步。

6.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六

作文考试

6月25日

综合试卷测试(一)

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6月26日

综合试卷测试(二)

看拼音写词语

6月29日

综合试卷测试(三)

古诗默写(第1课前两首古诗)、注释背诵

6月30日

文学常识

古诗默写(第23课前两首古诗) 、注释背诵 注:*详细的复习内容见网上上传的复习题。

三、朗读、背诵内容:

朗读:5课、7课、9课、15课、27课、31课 背诵:

2课、19课(全文背诵)

3课、17课、21课(部分背诵)

四、给家长的建议:

1.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2.督促学生及时改错。(听写、试卷)

3.督促学生做好朗读、背诵考试的准备。

4.合理安排好学生复习阶段的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感谢您的配合,祝孩子们取得好成绩!

考试时间:

6月15日——6月19日 考朗读、背诵

7.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七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8.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9.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九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试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几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10.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在这个题目中哪个字的分量最重 为什么

3,“壮”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你觉得哪个词语最适合这篇课文的意义(壮烈,悲壮,壮丽等)

4,齐读这些词语。(注意要求读出感情)

5,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二,学习《“蚁国英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完成填空:《“蚁国英雄”》中,作者首先写出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一群蚂蚁被火(),情况危急;然后写蚂蚁扭成一团,拼命突围,外层的蚂蚁();最后写蚁团冲进河流里。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课文中蚂蚁的生命有没有遇到危难(1)用“——”划出这部分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板书:火烧)

(3)这是一种怎样的危难(绝境)课文中那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个“绝”字(包围圈焚烧)

(4)读出蚂蚁的身处绝境。

2,面对绝境,这区区弱者它们怎么做的(1)用“~~”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名读,板书:突围。

(3)读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中用“~~”划出的内容

(1)想想真正创造生命奇迹的,谱写生命壮歌的英雄是谁(外层蚂蚁)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3)品读句子,出示句子: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指名读句子。

②这段话中的“显然”是什么意思怎么会非常明显地看出 联系第一句,你觉得特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烧焦爆裂 不见缩小)

③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蚁国英雄” 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不松动分毫(至死)在什么情况下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肝胆俱裂)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⑤它们为什么这样做 你感受到了什么(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⑥指名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面对这些外层的蚁国英雄们你想由衷地说些什么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被救活的蚂蚁又想说些什么呢

(5)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句子。

(三)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学法:了解故事大意,细读感人之处,朗读表达情感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

2,重点指导“肆”。

3,学生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预习《“生命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命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读《“蚁国英雄”》中令你感动的文字。

2,回忆学法:了解故事大意,细读感人之处,朗读表达情感。

二,读文感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课文中羚羊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1)用“——”划出这部分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难(板书:活捉)

(3)这又是生命被逼向了绝境。课文中哪里能感受到(悬崖边)

(4)读出羚羊的身处绝境。

2,面对绝境,羚羊们是怎么做的(1)用“~~”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名读,板书:跳跃。

(3)读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

3,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绝境中往往总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1)想想这则故事中真正创造生命奇迹的,谱写生命壮歌的英雄是谁(老羚羊)齐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句子。

出示句子: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自由读读这两句话,你眼前能够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挂图)

②这不是一般的桥,而是一座——生命桥。为什么说它是一座生命桥 用“因为……所以这是一座生命桥!”句式来回答。

③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④指名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望着一只只年轻的羚羊月到了悬崖的对面,而一只只老羚羊笔直地,默默无声地坠入了山涧,你的心情怎样 心里怎么想的(4)这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神圣的情景啊!

一道道眼花了乱的弧线构成了一座座——生命桥

这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为桥墩的——生命桥

这是一座座用自己的生命托起别人的生命的——生命桥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的——生命桥

4,齐读这段话。

三,点题总结

1,读完两则故事,你有什么共同的感受

2,总结:神奇的大自然给万物赐予了生命的力量,几乎每一种生物他们都曾经顽强的活着。请我们牢牢记住————“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而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壮烈的歌!为别人活着的生命是最有价值的;为别人牺牲的生命是最为壮美的!这正如课题《生命的壮歌》中所蕴涵的,这既是一首悲壮苍凉的歌,更是一首激昂雄壮的歌!最后,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命的壮歌》。

3,交流收集的珍爱生命的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写一则读后感。,推荐阅读:《沈石溪动物情感故事系列》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团结协作 勇于献身

11.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2.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二

习作指导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了四个话题,供学生选择,进行讨论,练习写作。它不是要求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第一种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有什么看法,先做记录,再把讨论的经过写下来。第二种是留心媒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先整理,再写下来。

教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2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学会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从近期的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自己谈话。

二 新授

1书上给我们罗列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2你们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

3那么你们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书上教会了我们两个方法。

是哪两种方法。

5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

自己先去请教书本,看看其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组织讨论。

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自己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

8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

三 学习两种方法练习习作

1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那么可以用书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中的一个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第一种讨论式的,那就把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经过写下来。

这种方法,我们在习作四已经学过。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就要把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文章。

四 练习习作

1对照习作步骤,进行写作。

2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学生仿照例文,各自完成书面作文,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讨论经过写下来

有详有略、具体

1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理解“通晓、犒赏、怠慢”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媒体直观感受到鸟语的奇特、美妙。在读中体会“尽管……仍”、“虽然……但”的转折意思。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与鸟儿的交谈、猜想鸟语的意思、和鸟儿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4、搜集有关的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写句子。

5、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鸟语中感受到给人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感受亲近自然的快乐。激发学生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前准备:

收录一些鸟的叫声,搜集一些鸟的图片等。学生搜集有关鸟的知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树木绿了,花儿笑了,听--看--(播放媒体:树林间各种鸟儿的画面,配上各种鸟儿的叫声。)鸟儿们也迫不及待地亮开歌喉,尽情歌唱。

2、交流自己听后、观后的感受。

3、是啊!鸟儿不仅有美丽矫健的身姿,还有歌声和软语呢!

出示、朗读第一小节: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师: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软语犹如喃喃细语,我们把鸟儿的歌声和软语,称为--鸟语。(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跟小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去欣赏鸟语花香,

莺歌艳舞的世界!

【设计理念:多媒体出示,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自由读课文一遍,同时找找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鸟儿的鸟语?

2.检查

(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

矫健通晓犒赏呢喃疏忽猜想怠慢安慰

勤劳傻话翩翩飞翔倍感亲切搏击风雨公冶长

正音:犒赏呢喃公冶长

字形:犒(区别与“搞”)

(2)交流: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3)点击生字,红色字是本课的生字,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特别难写好看。学生提出,重点指导“傻”和“勤”。

3.理清脉络,了解内容

(1)读了课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鸟儿的鸟语呀?交流,师相机贴(词卡)

燕子

布谷

喜鹊

除了这些鸟,课文还介绍了哪些鸟?谁上来排一排?(适当引导)

师小结:这三种鸟按顺序独立成段,这些鸟放在一个段落里,可以排成一排,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文章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写其他鸟,在写法上叫“略写”,而“详写”了上面三种鸟,板书:略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2)如果第一个例子我们用“燕子送信”来概括,那二、三两个例子我们用什么来概括?快速默读4到6自然段,交流。

(3)不管是燕子送信、还是布谷催工、喜鹊报喜,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板书:乐趣

(4)那第7自然段讲了什么呢?(启发)

(5)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看板书引导:鸟儿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和启发)你看,这么长的课文,被我们一句话概括了。希望以后你们都能具有这种概括能力,能把课文读得薄。

三、欣赏鸟语,体会乐趣

过度:给我带来快乐的首先从燕子送信开始。

第一次鸟语

1.出示第二自然段。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自读。神奇吗?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这里有个人,出示公冶长的资料,默读了解。

3.谁来有趣地读一读鸟语,谁加上动作读一读。

第二次鸟语

过度:我们来看看我与布谷的对话。

1.出示对话:同桌互读,哪组来试一试?

2.布谷怎么叫的?跟老师学一学,注意节奏。老师问,你们答,请在答前加上叫声。

3.师:布谷布谷,种田织布;布谷布谷,勤劳刻苦,你发现了什么?你看跟布谷说话多有趣,不仅写出了节奏美,还写出了音韵美。再感受一下。

4.我跟布谷一问一答,是什么感觉?

第三次鸟语

过度:下面这只鸟是人见人爱的,它是---,

出示句子和图:老师学叫声,你们来说意思

2.分组,看老师手势,组交换。

3.俗话说:喜鹊到,喜事到。看图说说,喜鹊在说什么?(说的时候,加上叫声)

引读:虽然它的话语大多数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带来……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语言积累的过程。通过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语言内存。本课中的“犒赏”、“快意”等词语,在课文学习中通过换一种说法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聆听练笔

1.总结:今天我们只读了三种鸟儿的鸟语,我们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鸟语不仅节奏美、音乐美,而且内容也很美,我们从中体会到我对鸟儿一种什么感情?板书:爱。“我”在想象的世界里,听懂了鸟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那么,为什么“我”能成为鸟的“知音”?“我”在和鸟的交往中还收获了什么呢?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鸟的世界聆听鸟语。

2.小练笔:认真听,发挥你的想象,鸟儿们在说些什么?

(小提示:清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听到……

夕阳西下,鸟儿们回巢了……

……)

五、反馈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无)拘(无)束

无()无()无()无()

有()有()有()有()

六、作业设计

将课前搜集到的鸟类知识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5、鸟语

燕子送信

布谷催工详 乐趣

喜鹊报喜

画眉

黄莺 略 启发

百灵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聆听(生读课题:鸟语)一起走进那美妙空灵的世界。谁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主要写了哪几种鸟?(板书贴图:燕子布谷喜鹊)文章中心句是哪句?

2、板书出示:“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3、为什么说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美丽的鸟儿。

【设计意图: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复习导入,目的是以点带面,让该中心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课文整体把握,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二、精读课文

过度:你最喜欢哪种鸟,找到记叙这种鸟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说到哪种鸟就学习相关内容)

(一)燕子送信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确神奇,有趣。你觉得哪一处最有趣?

3、这是故事中燕子的呢喃软语。你能把它读得很有趣味么?请同学们加上动作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4、作者这样写鸟的语言,让我们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不信我们打着拍子读一读。

5、听爷爷讲燕子送信的故事,我心动了。谁来读一读我内心的想法。(出示第三段)

是呀,我多想成为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呀,那是一种怎样的快意呀!老师听了这个故事,也想成为公冶长。谁愿意把这句话读好?

所以说,(课件出示:燕子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把朗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布谷催工

1、过渡:春天,布谷鸟飞来了,他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仿佛在催促人们--快快出工。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这就是我和布谷鸟的对话。(出示: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2、课件出示对话,师生互对,男女互对,同桌互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名对话。

3、师:原来,布谷鸟这一声声催促好像在叫作者勤劳刻苦呢。(听听布谷音频)

想象一下这“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还可能是什么呢?

出示练习:

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分明是_____。

预设:生1: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生2:分明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小结:我们能从布谷鸟那里懂得要勤劳刻苦、要好好学习…(齐读)

布谷鸟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设计意图: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喜鹊报喜

1、布谷鸟催人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和他说话既有意思,又有收获。下面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朋友可是人见人爱,它是--喜鹊。

2、喜鹊怎么叫的呀?下面老师来学喜鹊的叫声,

3、是呀,喳喳喳喳,喜事到家。这传递的是喜庆,是祝福呀。看来作者写鸟的语言不仅写出了节奏,音韵美,写的内容也很美。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再说--。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总是盼着喜事--虽然它的话--但总能给人以--给生活--

4、喜鹊到,喜事到。想想看,人们在哪些时候希望听到喜鹊的叫声呢?(过生日,结婚,生孩子,过节)

5、师: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6、你看,喜鹊报喜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和安慰呀。请读出对它的期盼吧。(出示:喳喳喳……)自读。指名读。还有什么喜事吗?(神州飞空,五一劳动节到了过年了,生日快乐,新年驾到,生孩子了,)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自己报喜

7、喜鹊总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出示句子,喜鹊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这部分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编故事,还是练习仿写句子,都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

(四)、鸟语启示

过度: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他们的语言丰富极了。

出示句子。

1、还会有哪些鸟呢?

2、第七段还有个句子也有省略号,找出来,出示长句,自由读读。

“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3、师:读一读,再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啊,前面四字词语在写鸟儿怎么样,后面的短语则在写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你能试着背背这段话吗?

4、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想想:你还会从哪些鸟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课件出示: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同学们都抓住了句子的特点,说得很准确。现在加大难度,再请你开动脑筋来说说这句话。

从________________啄木鸟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那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学们,作者在和鸟儿接近、交谈的过程中,鸟语不但好听,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积累,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我引导学生用“从……那里,我……”的句式进行说话,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填补文本的空白,设计了想象说话,既内化了语言,又领悟了美德,可谓一举两得。】

小结:鸟语让我们遐想,鸟语让我们快乐;感谢大自然,让我们找到了又一个“知音”,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最后一句话: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就让我们一起爱护鸟儿,保护鸟儿,与鸟儿和谐相处!

三: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中的引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我问布谷鸟:“你做些什么?”

2、听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的。

3、我多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4、春天,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啼叫着。

四、布置小练笔

1、请你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板书设计:

15、鸟语

燕子报信

布谷催工

喜鹊报喜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3、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出示: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音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1)学生说说自己对“疏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境)

(2)自已尝试进行造句。

(3)交流评议。

(4)按相同的方法完成对“倍感亲切”的造句训练。

二、爱鸟教育,情感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件出示“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过度:如果把“鸟儿”和“我们”换一下位置,谁再来读读?

1、出示句子:我们的确是鸟儿的好朋友哇!

发现有什么不对吗?

(引导学生发言:人类还不能算是鸟儿的好朋友,因为还有很多人在伤害鸟儿,如关鸟、养鸟,饭店高价收购野生鸟、乱砍伐树木使鸟无家可归等)

2、师: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词序调换竟引发了一个沉痛的话题:鸟儿能为人类带来种种快意,而人类却对鸟儿们做了些什么?此时此刻,你想对人们或者自己说些什么吗?

3、其实,这样的呼喊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呀!出示白居易《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头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学生激情诵读。)

学写有关爱鸟护鸟的广告语或警句等

出示:

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人间天堂需要鸟语花香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保护鸟类,为环境增姿添彩。

保护鸟类,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4、结束语: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作者爱鸟那样去爱身边的人、事、景、物,那么,在尊重他,接近他,了解他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种种快意与启迪,就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有关信息,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写小诗,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习文章写法,进行拓展练习

本文写小作者从鸟的身上想到了很多,在写布谷鸟和喜鹊时叙述详细,而在写其他鸟时则比较简略。

在作者所写的其他鸟类中选择一个依照前文进行详写,如:可以写自己同燕子的对话,也可以写自已看大雁的飞行。要求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可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议。

2、本文写了很多种的鸟,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独特的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理念:《鸟语》的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这也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的行列,像“我”一样关注鸟、观察鸟、欣赏鸟、喜爱鸟、赞美鸟呢?课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把文中“我”对鸟儿的喜爱,迁移到自己对鸟儿的喜爱上,习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要写作,所以就要去观察,就要去体验,就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3、学生练背。有条件的可当堂试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话、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理解,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喜悦。】

五、作业设计

网上阅读:《“中国鸟王”阎福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等课程资源丰富积累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服务,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板书设计:

15、鸟语

爱鸟护鸟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14.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5.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五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多种探究手段让学生亲生经历认识事物消化这一探究过程,如让学生品尝小馒头,体验牙、舌、唾液的初步消化等。由于胃肠消化过程是不能直接获取事实材料的,采用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假想,根据假想制定探究人体食物消化的方法。

食物的消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由于消化器官的不可见性,学生只能从生活体验中得到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有的知道身体里有肠,有的知道身体里有胃,有的知道消化器官是复杂的,有的说有时肚子疼与消化有关等等,但对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课学习中,将从分享他们对食物的消化开始,预测消化器官部位、消化过程、消化作用、应用品尝食物、感觉器官感觉、观看视频、查阅书刊等方法获得食物消化方面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一起讨论,一起分析,并描述、记录、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鼓励学生“多说”,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及食物消化的过程。

四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环境和思维的源泉,所以这里就给学生提高了微视频,以突破视觉限制,创设一个丰富的视听情境,以立体的图、文、音、视、动的信息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品尝和“跟踪”小馒头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观看微视频验证自己的假设

2、知识与技能:认识人体器官的功能作用,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饮食消化卫生,自觉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微视频、人体消化系统图、小馒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食物的多种多样”视频文件,来引入新课。2、品尝和“跟踪”小馒头(或烧饼)。

①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小馒头,让每个学生都真的发现馒头变甜了。②在“跟踪”小馒头之前,教师提问:小馒头离开口腔,会到那里去呢?让我们来“跟踪”它吧!怎么“跟踪”,你有办法吗?――让学生提出假设,并想办法搜集证据。当学生们想出用听声音的办法“跟踪”小馒头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侧耳细听。

3、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体内怎样“旅行”的?发生了哪些变化?想一想,把我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在图中画出来吧。

①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伦,让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②小组各派代表发表跟据已有的知识水平,作出自己的的假设。

4、观看视频验证猜想。并能认清楚消化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及消化器官的具体形态。

注意:①讨论食物在我们体内发生了那些变化。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讨论、记录和阅读。③让学生讲解消化进程,介绍消化器官。④学生互相纠正补充自己的见解。⑤教师通过投影片或课件进行小结“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消化过程”。

5、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①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自己有哪些见解。

6、小结

16.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六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114)班,共有学生65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并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发言不积极。我本学期需要较多地关注同学们业已形成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与复习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六、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日 期

课 时

教 学 单元

第1周 3月2日--3月6日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2、3周 3月9日---3月20日 10

二、认识多位数 第4、5周 3月23日--4月3日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周4月6日--4月11日

四、用计算器计算 第7周 4月13日--4月17日 5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8、10周 4月20日--5月8日

六、运算律

第11、13周 5月11日--5月29日第14周 6月1日--6月5日

第15--17周6月8日--6月26日 15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八、确定位置

17.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七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因为缺少心理的投入, 再怎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在孩子那里均如嚼蜡。研究表明:把握学生的心理, 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的大脑充满活力, 从而更好地参与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易把握的一节课。本节课要教学“用表格整理条件”、灵活用“从条件想起, 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而且步骤中的“检验”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这么多的内容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能丰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能抽象、概括, 用语言清晰表达收获的基础上进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形成了挑战。况且, 因为教材改版, 现在的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的策略, 没有“条件”、“问题”、“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这些基础元素, 怎样在凭空基础上架起学习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的内在意义呢?同时, 本课内容相对枯燥, 它更多地依赖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提升, 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间, 感受深度教学的快乐, 培养思考的内在品质呢?个人以为, 关注学生的心理, 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 借助问题设计,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是要学会解决问题。 (指示先板书好课题: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这样的题吗?出示下题。

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 桃树每行4棵, 一共种了多少杏树?

(1) 出示后, 问会做的同学举手?

(2) 教师指名汇报。

生1:8×4=32 (棵)

生2:他的想法是错的, 因为一个是杏树行数, 一个是桃树每行的棵数, 他们没有关系。这道题条件不足, 不能解答。

师:你刚才说他们两者没有关系 (板书:关系) , 所以无法解题。怎样改呢? (根据学生的意见) 出示下题:

2.小芳家种了8行杏树, 每行种4棵, 一共种了多少棵杏树?

(1) 指名刚才回答错的孩子解决, 追问他的体会。

(2) 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呢?

生1:应该细心读题,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看来要解决好问题, 首先得弄清题意……

【一道错题, 让课一开始的“集体无意识”变得警觉起来, 让轻易入错的孩子感悟到:解决问题不能盲目地把数据简单运算, 而要关注这两个量之间是否有“关系”, 即数量关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是问题解决的核心。】

三、案例反思

1.思维的觉醒, 从将错就错开始。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曾做过实验,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从“错误”引入, 能吸引约100%的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基于想知道答案的、怀疑的、好奇的、好胜的、看热闹的等各种心理, 都想参与课堂。当学生“专注于当下”时, 思维就觉醒了。本案例开始时, 学生认为题目太简单, 只扫一眼, 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殊不知, 草率中落入老师设置的“圈套”。在后悔中感受到弄清题意很重要, 在调整“错题”为“对的题”的过程中, 感受“关系”的重要。不经意间, 学生便能以比较专注的状态投入下一个探索环节。

2.思考的需要, 从视觉冲击起航。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因而其在独立思考时会产生极具个性特点的成果, 此时的学生有比较强的分享需要。既想展现自己, 也想了解别人。比如案例中展示的不同学生作品, 各种思考成果必然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 让学生不禁自问:我赞同谁, 不同意谁?谁对谁错?谁的我可以汲取, 谁的可以改进?谁的更合适、更有创意?谁的作品, 我没想到?学生在评价中甄别, 在说理中被说服, 在修改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审美需求。

3.思维的调整, 在碰撞交流中提升。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以后依然是苹果, 最多是两种不同口味的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交换以后可能是许多不同的思想。思维在交流过程中会相互激发、不断催化生成新的思想。如在整理信息环节, 学生会在众多信息表征中感受到思维的微缩过程。“最优化”成为信息碰撞后要调整的心理诉求。“清晰、简洁”是此刻最直接的想法。学生在调整的过程, 就是思维重新调整提升的过程。再如, “检验”也是学生本课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感悟到“互逆”关系后, 能直接依托原有的整理信息, 直接想出各种检验方法, 并能感受各种检验方法内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4.思考力的提升, 以回顾提炼为载体。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很在意学生探索过程的多样性, 也能带领学生领略思考的丰富性, 但往往就此打住, 以为学生的能力已经自主形成, 从而匆忙地进入练习环节。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多地停留于刚才精彩的细节, 或是某个精彩的瞬间。如果匆忙进入练习环节, 或让学生带着不完整的思考进入新的学习中, 并不利于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 系统地梳理思考的碎片, 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考力。“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 但会让孩子有时间从容地提取刚才遇到的困惑, 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到的新知识, 不曾想到的思考方向, 甚至是思考中的情感、情绪体验, 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方法、意志力、习惯等, 都是很宝贵的。在粗线条的、以某些“思考痕迹”为“思考标记”的回顾, 能迅速抽象、提炼, 成为学生极具张力的思考因子。

上一篇:二年级汤圆作文下一篇:学校公物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