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道德(精选11篇)
1.伦理学与道德 篇一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生活中充满了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的情感意识,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对一个人的看法,都在客观的,主观的变化着。但我们感觉也许难以洞察到它的细微的改变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不仅在理论上给予我们知识,更是在现实生活中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鼓励与支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古人哲理思想的经典感悟给我们的启迪,如沐春风一般。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如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便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 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如斯密在其著作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假如中国这个伟大国家连同她的全部亿万居民突然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认为,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人遇难表示深切的哀悼,他会忧心忡忡地想到人世无常,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在不久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中,广大百姓在知晓这一事件后无不对她的不幸遭遇报以同情,对她的父母报以同情,这种同情会减弱她父母心中的苦痛,人们在同情她的遭遇时心中也会得到一种满足。
作为一本伦理学巨著,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却又与哲学密切相关,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对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的是亚当斯密对财富与道德之间的论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道德建设中却裹足不前,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导致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而牺牲诚信,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牺牲他人的利益。也许我们能从斯密的叙述中找到答案与解决方法。
亚当斯密认为:无疑,人都是利己的。经济人的利己体现在能够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的获得上,而社会人利己的体现却是自身需要的感觉的获得,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这种感觉即为“效用”,亦即对人而言,物的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却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把人作为“社会人”,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经济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亚当斯密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论述了人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因为在利他的过程中,你会获得你所需要的感觉,这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极具借鉴意义。
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大大落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极易让人产生利益至上,或一切向钱看齐的观念,认为金钱可以带来一切。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早已论述:金钱可以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买不来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金钱可以买来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能否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染从而让你获得高峰体验,却根基于你自身的修养。简单的说,金钱买不来感觉。
《道德情操论》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获得这些金钱所不能满足感受,一方面是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对待他人。亚当斯密给出的答案是:“出于挂念自己的福祉,我们会具有审慎的美德;出于挂念别人的福祉,我们会具备正义和仁慈的美德”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还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总之,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今中国社会尤为如此,这不仅是反映在它能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而是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和人性,从而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这既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因为正如斯密所述,我们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但却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我们可以享受正当权利,但不能忘记自己应尽的任务。
2.伦理学与道德 篇二
关键词:商业伦理,伦理道德,商业伦理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一、商业道德与伦理缺失的现实表现
商业道德与伦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处理与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良好原则。伦理道德在中国人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 但就商业目前的状况来说还没有形成真正有约束力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商业的行为, 多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服务业卫生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广告商业欺诈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偷税漏税问题、损害职工权益问题等等折射了现代商业伦理道德丧失的不堪局面。这些问题不能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巨大的伦理道德沦丧, 造成社会的经济秩序混乱, 阻碍经济发展。
二、商业道德与伦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安命, 企业违背商业道德, 也终是害人害己。坚定地恪守商业道德, 是企业立足市场、取信于民、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对这个基础, 只能不断夯实, 不可一时松动。
一些企业对商业道德置若罔闻, 对法律法规随意践踏。不把经营事业的目光放在“永续经营”上, 而着眼于“短线操作”, 然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这些企业把商业道德抛到九霄云外时, 企业本身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市场会对它们进行公正、无情的道德审判, 并将它们淘汰出局, 万劫不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永远没有赢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的企业, 就已经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严格的伦理制度和监管制度, 企业不再认为企业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斗争, 不再认为打垮对手就是赢得了自己。这些认识, 促使企业改变旧有的经营观念, 把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社会变迁上, 使企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 要同时兼顾企业伦理与企业的生存绝非不可能, 伦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有了它, 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三、商业道德与伦理目标及建设措施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 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有一个被欧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国忽视了, 那就是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表象, 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与员工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只有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伦理教育与培训, 企业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业伦理来决策和行动。因此,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必须加强伦理建设。比如,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等。
1. 制定并执行企业伦理守则
伦理守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等的责任关系, 它同时包含公司的经营理念与道德理想, 如同一般人的座右铭, 多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文化与行为、生存的基本意义和行为的基本方向。企业信奉的伦理守则应贯彻到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重要的企业行为中。在建立伦理法则的同时, 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审核以及控制系统加以强化, 并对破坏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 公司必须让大家都明白, 组织里决不容许违反伦理的行为。管理人员对违规者的默许, 将会严重破坏组织走向更具伦理气候的环境。
2. 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企业目标制约下的行为不仅不能违背以法规形式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 而且要进一步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 主动实现道德自律。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 而是一个手段, 是通过企业的生存, 求得顾客的满意。所以, 当一个企业非要用不伦理的手段才能生存的话, 它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 必须达到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统一, 只有两者并举, 企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3. 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
现在不少国外的大企业, 在员工的教育训练课程中, 邀请诗人、哲学家为员工上课, 目的就是希望员工能对身边的人与物有更高的敏感度, 帮助员工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中注入强大个人意志, 防止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企业也可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协助推动社会良性改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向心力, 激励员工士气, 同时也可提升个人的品质, 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 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样, 道德伦理风范不再是企业必须维持的一个负担, 而是统治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因此, 企业应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教育, 注重培养反映企业价值观的态度观念、思考方式等, 让员工深刻了解到企业更高一层的使命。
4. 由上层开始推动伦理建设
事实上, 作为成功的企业, 应该是一个合乎高标准伦理的公司, 在劳资关系、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法令等企业文化上, 都有相当的进步;而成功企业中卓有成就、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 恰恰是最有资格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因此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价值观以生命, 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 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 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 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领导要敢于承诺, 敢于为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采取行动, 同时当道德义务存在冲突时, 敢于以身作则。如果绝大部分的企业领袖能充分认识并致力于提高企业伦理, 我们社会的人文精神、生活品质自然也就提高了。那时候, 我们的经营环境会大大改善, 产品的国际形象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企业也将得到他们应享的“回报”。
同时, 仅有企业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还要加强社会全体的公民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社会层上也要加强全体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唯有这样, 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序、有活力, 低成本、真和谐。
参考文献
3.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 篇三
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又紧迫的道德危机,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各大宗教,寻求摆脱人类道德困境、医治人类道德痼疾的有效之方。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并未消除人类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更不用说消除由人类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所引发的各种人为灾难。我们以追求幸福和实现现代化的名义毫无节制地掠夺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地球的生态受到破坏,污染日益严重。为了一己之私,很多人不惜对大自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国之利,许多国家不惜对别国转移污染,以邻为壑。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可谓一日千里,但同时,忍受饥饿、营养不良乃至因贫困而疾病缠身、坐以待毙的人,被贫困剥夺去受教育机会的人,沉迷于吸毒、罹患艾滋病的人并没有由此减少。
现代人类道德危机的症结何在?从表层上看,可以说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第22页,商务印务馆2001年版),而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或工具性的地位。”(《寻求普世伦理》第23页)那么为什么会把个人的利益置于他人、社会之上呢?为什么会把个人利益当作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呢?万俊人先生指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及其道德生活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现代人类的道德意识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如果说,人类传统的道德意识结构是一种完整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指导下的道德人生观结构的话,那么现代人类的道德意识结构不仅恰好与之相反,而且呈现出不稳定或紊乱的结构状态。”(《寻求普世伦理》第21页)我想进一步明确的是:这种道德意识结构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真正宗教信仰的缺失,真正宗教精神的失落。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然也就无法、无暇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于其间的整体世界和各种关系,无法获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社会、他人乃至人伦关系都仅仅成为达到个人利益的条件、工具、手段。个人由于丧失了和整个世界的丰富完整的联系而使自我成为单向度的占有财富的“挣钱机器”,道德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哪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因此我们可以把信仰的缺乏看成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也正因此,众多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把摆脱人类道德困境的希望寄于纯正的传统宗教,希望从中找到良方。德国图平根大学普世宗教研究所所长孔汉思指出“宗教是伦理的一个可能的基础”,强调全球伦理所需的是“真正的宗教。”(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第547~54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宗教道德是宗教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信徒来说,宗教道德具有超越的终极意义,社会道德必须通过宗教道德的“圣化”才能为广大信徒所接受。
在人类早期,宗教和道德曾是二而一的同一体,正如包尔生所正确指出的那样:“风俗需要神灵的核准,宗教和道德的命令构成一个统一的法典,虔敬和道德被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第3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后来宗教和道德有了分疏,但二者间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多方位研究。有的人把宗教归结为伦理,如马修·阿德诺(M.Arnold)认为:“宗教不过是为情感激发的道德。”(R·奥托《论神圣》,第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有人把伦理归结为宗教,新教神学家哈纳克(A.Hamaek)认为:“耶稣把宗教与道德合为一体,在此意义上,宗教是道德的灵魂,道德是宗教的形体。”(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第54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有人认为宗教超越道德,如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人生宗教阶段高于道德阶段,或像冯友兰认为那样:宗教境界高于道德境界。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各大宗教都有一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它是宗教构成的必备要素,也是宗教的基本特征。因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资源,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价值根基的作用。宗教不但在现代世界继续存在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广大信徒道德生活的基点,它是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的文化背景,一个可资借鉴的价值参照系统,一种丰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资源。H.T.D.罗斯特指出:“每一种宗教的基本特性实质上就是在于它构成了一套道德规范。”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宗教构成了伦理道德法则和惯例的丰富源泉。(H.T.D.罗斯特:《黄金法则》,第5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以佛教为例,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以“涅槃”为最高道德理想,以“四摄”、“六度”等为道德修养方法,以戒律为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道德体系。佛教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致使许多学者认为佛教更像是一种“慈善说”,“一种高尚的道德观”,一种“伦理学说”,而非一种真正的宗教(参见克雷维列夫:《密教史》下卷,第295~2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基督教也具备完整的以爱为核心范畴的伦理体系,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正是有了宗教道德才使宗教具有了持久、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正由于有广大信徒对宗教道德的信受行持,才使宗教在物质至上、全面功利化的当代能够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正是由于宗教与道德之间从起源、发展、要素、本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得人类在面临道德危机之际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毕竟人类道德的堕落和纯正宗教信仰的丧失,常常是相伴而生的,人们希望通过确立纯正宗教信仰、振兴传统宗教来拯救处于道德危机之中的人类,应该说是十分正常而合理的理路。
考虑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许多民族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体系都是奠定于宗教基础之上并靠宗教来建立和维系(如西方许多国家、阿拉伯国家),考虑到中国有一亿多宗教信徒,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是全民族信奉一种宗教的,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应充分关注宗教对道德的影响,充分关注宗教道德对广大信徒的影响,充分关注宗教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因势利导,努力使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相适应,努力运用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服务,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际上危害社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都为各大宗教所极力摈弃并视为罪恶,而我们现在在全社会所积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都为各大宗教所弘扬和鼓励。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积极引导”、“趋利避害”,而不是排斥否定,视为洪水猛兽。
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各大宗教中都具有永恒伦理价值的思想智慧,它们不会随时代变迁、制度更迭而磨灭。如被认为是“黄金法则”的那些思想,在我们这个道德危机时代更凸显了它不凡的价值。这些宗教的道德伦理教谕已经超越了宗教、民族、国家的局限而具有了全人类的恒久价值,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关系的真正不朽的“黄金法则”,也是每个国家道德建设、整个人类摆脱道德困境的一个坚实的道德伦理基础。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应该充分考察世界文明包括各大宗教的道德伦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元文化包括多元宗教文化的比较对话;积极主动地吸收世界各大宗教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安定繁荣、世界和平安宁的因素,以整个人类文明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资源。
世界各大文明包括各大宗教中可资借鉴的很多,这里略谈三点,旨在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有许多固有的缺陷,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不能仅以儒家思想作为道德资源,必须广开门路、博采众长。
第一、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间的道德主体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流弊所及,遂形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有再娶之义,妇无再嫁之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人分十等”等人与人之间人格不平等的关系。而仅仅有一种并不对等的义务关系,而缺乏道德主体之间的人格平等就很难真正建立起主体的道德人格。儒家的等级观念至今仍有市场,有钱有势的人自觉高人一等,不把下级或平民百姓当人看,而无钱无势者往往自觉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很难真正树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也很难互相尊重对方的道德人格。与此迥然不同的是佛教的平等观,佛教以“众生平等”的基本原则,展开了一系列以人格对等为前提的伦理思想,可为我们建立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提供道德资源。佛教《善生经》《长阿含经》以及《六方礼经》是这样论述父子关系的:子女以以下五种方式奉事父母:1、供养侍奉,不使父母感到丝毫的欠缺;2、无论做什么事先禀告父母;3、善于体谅父母的作为,恭敬而不忤逆;4、对于父母正确的命令和告诫,不敢违背;5、使良好的家风发扬光大。同时父母也要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关怀子女:1、疼爱儿女,无微不至;2、供给儿女所需的物品,使他们毫不匮乏;3、教以知识和技能;4、教他们待人接物的道理;5、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把财物交付给子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诚平等的精神。子女只听从父母正确的命令和告诫,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把财物交给子女。这一精神在佛教所阐述的夫妇关系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来。佛教《善生经》和《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论述夫妻关系时说,妻子对待丈夫:1、尽心敬爱丈夫,体贴入微;2、处理家务从不懈慢;3、以诚实对待丈夫;4、谈话温和而不粗暴; 5、能适时称赞丈夫并且接纳丈夫好的建议。同时,丈夫对待妻子:1、关怀妻子; 2、对妻子从不轻视或傲慢;3、为妻子做一些别致可爱的小饰物;4、使妻子在家中过得很安心,很自在;5、关怀妻子的亲戚。这里看不出人格的卑尊贵贱,也没有外在的强制命令,没有儒家那种“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冷漠疏远,更没有汉代以降“七出”之类的冷酷无情(“七出”之中把“无子”、“恶疾”甚至“多言”的妻子都赶出家门,休回娘家)。由于儒家思想而来的夫妻人格的严重不平等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众多家庭暴力的产生便与此思想观念有关。今天我们建设家庭伦理也可以从佛教倡导的这种夫妻关系中得到宝贵的借鉴。
第二、中国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伦常亲情之上的,具有很大的狭隘性。“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仁爱是以血缘秩序为内在尺度的,难以施及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无亲无故的陌生人,“仁之实,乃亲是也。”儒家创始人虽然也谈“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谈“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也谈“仁者爱人”,但实际上仁爱所及只能是父母—家庭成员—家族成员,“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5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结果必然是血缘之外,以至于无情。由此就自然出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与此大异其趣的是基督教;基督教提倡“爱人如己”或“爱邻人如同你自己”。这里的“人”或“邻人”已经具有了超越不同性别、种族、地域的全人类性质。《加拉太书》说:“你们受礼归人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和希腊人、自由人和奴隶、男人和女人,因为你们在基督里都成为一了。”在《路加福音》第10章中,耶稣把并非犹太人的撒马利人称为“邻人”,因为他有爱心能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而祭司与利末人虽是信徒,却没有爱心,见死不救,因此不配称为“邻人”。佛教也能以“众生平等”为基准突破人伦关系和血缘亲情的樊篱,离家弃室,以求解脱生命轮回之苦,获得无上圆满的涅檗。特别是大乘佛教更以“普度众生”为宏愿,超越了一家一姓之血缘范围,把整个有情众生都纳入了其生命关怀之内。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布施时要求“三轮体空”,做到“施时不选有德无德;施时不说善恶;施时不择种姓;施时不轻求者;施时不恶口骂詈”(《优婆塞戒经》),其超越血缘亲情的明确坚定的道德理念和关怀一切众生的博大胸襟与儒家有天渊之别。当然我们也看到儒家也有“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目的是“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儒家所极力强调的是血缘亲情。佛教、基督教也宣扬孝敬父母,但二者所突出强调的是“无差别之爱”,而非儒家所强调的“亲亲之杀”、“爱有等差”。
第三、儒家思想虽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之类的民本思想,但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由于儒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自觉努力,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精神支柱。相对而言,基督教由于最初是从被压迫的下层犹太民众中产生的,即从奴隶、穷人、无权者和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中产生的宗教(参见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第32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因此早期基督教反对、敌视当时的罗马帝制,反对权势者的压迫剥削,带有天然的反对专制的倾向和朴素的民主平等的愿望。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知道那外邦人有君主治理他们,他们的大人也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之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意为大,就必须作你们的佣人,谁愿意为首,就必须作众人的仆人。”(《马可》第9章)吴雷川先生说:“他的理论在当时都以为希奇,但后来欧美民主国的产生,未始不是胚胎于此。”(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旅》,第467~468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在基督教原罪观念的影响下,在以基督教作为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体系的建立者、维护者的思想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负面(阴暗面、消极面),对人存在的有限性,对人生的残缺性有深刻的洞察和深切的体会,因此产生了权力制衡的观念、契约精神和民主思想。“我们固然不能够说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产生于基督教传统,但又不能否认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确实与基督教传统对人、人性及人与上帝之关系的认识有关。”(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牟宗三说:“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内在活力,为灵感源泉,始有近现代的科学和民主。”相反,儒家对人性的负面重视不够,对人性的正面估计过高(因而荀子的性恶论不得其传,不受欢迎,不容于世),相互制约的观念、契约精神和民主思想便无从产生。当然,这不是说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水火不容,只是说儒家思想无法成为民主科学的思想来源和价值根基。牟宗三想用“良知坎陷”说克服这一缺点,为民主科学的发展提供内在根据。也许觉得还有欠缺,他又提出“儒耶合作”,并将此理路视为中国哲学未来的方向。(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123~1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实际上,在此之前贺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提出:“吸收基督教之精华,以充实儒家之礼教”,认为基督教之“精诚信仰”、“博爱慈悲”、“襟怀广大”可以为道德“注以热情,鼓以勇气”。可以说是有的放矢,是有得之见。
4.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3 篇四
主讲人:叶陈刚
第二部分 商业伦理与信用理念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五、商业伦理道德原则设计
(一)商业伦理道德规范系统的构成与义利共生理论
(二)商业伦理道德原则的特征与要求
(三)推行集体主义原则:形成商务团队精神
1.商务行业推行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
(1)集体主义原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
(2)集体主义原则是调整我国现实道德关系的主要手段;
(3)集体主义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体系的始终。
2.集体主义原则辩证地统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1)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性;
(2)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
(3)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3.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和颂扬自我牺牲精神
4.集体主义原则肯定合理合法的功利主义
5.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拜金主义
(四)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商务活动终极目标
1.依法为民理财原则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2.依法为民理财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人民群众的“好管家”
3.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必须处理好人民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4.依法为民理财原则必须妥善处理全体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五)诚信为本原则:经商致富之灵魂
1.“诚”是指真实客观,无欺无妄
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2.“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
老子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3.当诚信与利益冲突时
(1)孔子告诫后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胡雪岩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战必以义,信而服众;利义统一,仁富合一
(3)李嘉诚的经营理念之一:做生意首要讲诚实信用,无信不立;名利不是最重要的,道义至上;与人方便、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耐心及决心是制胜法宝
4.商务人员贯彻诚信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
(1)“诚”是指诚实
(2)“信”是指信用、信誉、信念
5.诚信为本:会计立业之根本要求
(1)对会计人员来说“诚”的内容
①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爱本职会计岗位;
②诚肯善待与自己会计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们;
③诚恳勤勉的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对会计人员来说“信”的内容
①讲究信用,信守“会计当而已矣”的诺言,实话实说,只做真账;
②树立会计信誉,创建会计品牌,提高会计公信力,让公众信服;
③信任他人及会计信息,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会计同行和他人。
(3)对会计人员的内在要求
①正直客观的立场;
②公正平等的意识;
③独立自主的人格;
④笃信虔敬的态度;
⑤会计职业判断与责任能力。
(六)廉洁奉公原则:经商活动之行为准绳
“廉洁”是指清白、节俭、高洁、干净,与损公肥私和贪污盗窃对立。
1.廉洁奉公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到廉洁清正、操守为重
(1)洁身自爱,切忌以权谋私
(2)保护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自我约束,严禁舞弊贿赂
(4)加强学习,造就廉洁清正的高尚道德品质
2.廉洁奉公原则要求商务人员做到秉公执法、率先垂范
(1)熟悉法律,精通政策
(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以身作则,克己奉公
(七)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1.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人员要讲求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
(1)地位平等
(2)权利平等
(3)机会均等
(4)分配平等
2.具体措施:
(1)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
(2)控制与自由协调统一
(3)权利与权威协调统一
六、企业对外经营伦理道德理念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本质:道德责任
(二)企业经营的道德理念:诚信是企业伦理的核心
(三)企业与购销客户:顾客就是上帝
(四)企业与竞争者: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七、企业内部管理伦理道德理念
(一)伦理道德规范的特殊管理功能:在没人看到时做正确的事
(二)企业与所有者:委托经营,信息对称
(三)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风险共担
(四)企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理念
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构想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选择
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三种模式:
(1)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德法模式
(2)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
(3)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日本模式
5.论公共行政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关系 篇五
论公共行政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产生与社会秩序、利益协调以及人们对幸福的`体验等愿望相关,因此,道德本身包含了精神性要素和物质性要素、个体性取向与社会性取向双重内容.
作 者:李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6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8(3)分类号:B82-05关键词: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公共行政伦理 德性伦理
6.伦理学与道德 篇六
不定项选择题
1.商业伦理学最早出现在(B)P76倒数第8行
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意大利
2.P51倒数第九行,经济人——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5.(B)是商业伦理发生的最基础关系。P78第十行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所有权关系 6.市场关系的基本属性有(ABCDE)
A生产要素商品化B产权关系独立化C经济关系市场化
D保障事业社会化E商品服务价格化
7.(B)是追求功利的伦理标准。
A社会利益B公平与公正C真直善良D中庸之道
8.(A)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最突出地位也是最主要的道德。
A诚信B先义后利C互利互惠D贵和宽容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心内容B
A诚信B先义后利,以义制利C互利互惠D宽容仁爱
10.董仲舒伦理思想中的五常指的是(ABCDE)P110中间 A仁B义C礼D智E信
11.道德决策“五问法”中绝对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可依法强制行使的权利回答的是(C)问题?P208表8-7 A公平B 正确C合法D可获利E将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12.帕斯汀法中,规范道德所体现的检查目的是(C)。P209表8-9 A阐明组织或个人规范或价值观
B决定对所有相关者的最大净收益
C决定个人或组织应根据道德原则考虑的行为界限
D决定如何调整界限以清除担忧或冲突
13.P77商业伦理的巩固阶段
14.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归类,无非是两大关系,内部的和外部的,其中内部关系是(A)的关系。P93第十行 A与供应商、顾客、员工B与供应商、顾客、社会
C与供应商、社会、政府D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
15.董仲舒与朱熹的伦理思想代表分别是(A)P110-111A主观唯心主义的天命伦、客观唯心主义的天理论
B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伦、主观唯心主义的天理论
C主观唯物主义的天命论、主观唯物主义的天理论
D客观唯物主义的天命论、客观唯物主义的天理论 16.对通用电气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提出的无边界理论正确的是(ABD)A是以有边界为基础的P121第一段倒数第三行 B并非对所有边界的否定
C是以群策群力思想为基础的D目标在于让各位边界更易于渗透扩散,更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
17.会计是一门运用性学科,是伴随着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会计主要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从本质上来说带有强烈的(B)P133倒数第五行经济色彩 A政治B经济
18.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ABCD)方面入手。P155-156 A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
B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C 加强会计人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D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C)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P170第一段第五行 A 利物浦会计师公会B 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
C爱丁堡会计师协会D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威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有(ABCD)等。P176第九行
A 外部压力B自我评估C经济利益D关联关系
21.常见的利益冲突包括(ABCDE)P196-P198 A欺骗B贿赂C勒索D偷窃E不公平歧视
22.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措施有(ABC)等。P203倒数第十二行 A实施监管强制 B强化信号传递 C激励活动安排
23.注册会计师行业微观层面的监管四个方面。P229倒数第十行到倒数第五行
24.财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是代表国家是(A)
A美国B 澳大利亚C加拿大D荷兰和意大利
29.CFO职责(ABCD)P129
A 财务筹划B 会计核算C经营管理D决策的制定
30.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这是因为(ABC)
A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
B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思想建设的一个方面
C 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大方面
D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建设
名词解释
1.盈余管理:指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一定的财务安排和运营模式调整等手段,使会计报表呈现符合管理层需求的某种特征。
2.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3.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
4.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5.客观公正:注册师在发表意见时必须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发表意见和做出决断。
简答题
1.一般而言,会计信息涉及哪些利益相关者?
企业、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等。
2.商业伦理的本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1).商业伦理是体现效用价值的一种道德价值
(2).商业伦理是一种服务行业伦理
(3).商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窗口行业伦理
(4).商业伦理是内在伦理价值和外在法制的统一
3.简述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角色?
(1)地位: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第三者
(2)角色:依据各种会计法规的规定,以公正、客观的态度,选择委托人和代理人以及个人利益均可接受的会计政策与程序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对有关方面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4.CPA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CPA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1)实质上的独立,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 公正
执业, 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
(2)形式上的独立,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情形, 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伤害。2009年试卷B
1.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
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利益相关者: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
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
3.客观公正: 注册师在发表意见时必须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发表意见和做出决断。
4.经济人: 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
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5.商业伦理: 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语言去评定商业决策.必考题总结
注册会计师职业: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案例分析
1.P90确立企业伦理规范的必然性观念
2.P146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
案例2
中力电子公司会计杨艳因工作努力,专研业务,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会计工作者.杨艳的丈夫在一家私有电子企业任总经理,在其丈夫的多次请求下,杨艳将在工作中接触的公司新产品研发计划及相关会计资料复印件提供给其丈夫,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公司认为杨艳不宜继续担任会计工作.问: 杨艳违反了哪些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A.杨艳违反了“爱岗敬业”、“参与管理”、“坚 持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要求.B.杨艳违反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 会计职业道德要求.C.杨艳违反了“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强化服务”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答案 B
诚实守信是指会计人员应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廉洁自律是指会计人员应当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杨艳把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公司新产品研发计划及相关会计资料复印件,提供给在一家私有电子企业任总经理的丈夫,这是因情感和利益诱惑等因素,违背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会计职业道德要求,泄露了公司商业秘密,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案例3:
某集团公司财会部计划组织本系统会计职业道德培训.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公司财务会计部就会计职业道德概念、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分别与会计人员王伟、宋娟、李明等人座谈.三人的观点如下:
7.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初探 篇七
(一)企业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于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走向良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可以引导企业向符合社会认知的方向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本身的伦理,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组织或团体都存在着企业伦理问题,其中的“伦”指的是人伦,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行为的准则,所以企业伦理就是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很多人认为企业只以赚钱为目标,不需要考虑企业的伦理道德,因此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无视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使企业在消费者中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久良好地发展,除了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需加强企业内部的伦理道德建设。
(二)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对社会履行的一种责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认真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和慈善责任等。
1. 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利润的行为,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将投资变成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想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应当担负的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
2. 法律责任。
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利润的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能为了获得利润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犯罪的生产活动,所以企业的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要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摒弃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缴税,不损害国家的利益。
3. 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利润的同时要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要协助政府来治理当地环境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浪费资源,使企业生产与周围环境不产生冲突。
4. 社区责任。
社区责任是指企业与所在社区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能够做到与社区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所在社区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响应社区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企业也要主动向社区公开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让社区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对企业监督的作用。
5. 慈善责任。
慈善责任是指企业的领导者以社会人的身份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给予金钱等帮助的一种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还要能够带动社会及其他成员的利益。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在前期可能会损害部分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承担慈善责任有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声誉,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根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鲜少有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区分。其实这两个名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对象。
(一)背景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损失,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而提出的。通过在企业内提出伦理道德,使企业员工明白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并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伦理道德的防火墙。通过企业各级员工的努力,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事情的发生,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损失。
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在1953年首先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一些社会上的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对象不同
企业伦理道德是在企业内部提出的,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层级员工,要求各级员工要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违背社会的伦理道德,通过各级员工的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使企业能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面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合作者、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和政府等,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中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存在对伦理道德的意识十分模糊,管理者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道德建设认识不足等问题。有的企业内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领导者缺乏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清楚认知,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氛围,造成企业中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企业的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有的企业内部结构简单,没有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员工,致使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建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缺失
在我国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一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即使破坏周围环境和过度开发资源也在所不惜。一些企业周围的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乱砍滥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被污染,许多水中生物灭绝,大气污染严重。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为了获得利益而变本加厉的破坏环境。
(三)企业对员工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有的企业存在与员工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工资、非法压榨员工、性别歧视、教育歧视等现象,让员工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造成员工不能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还会通过以次充好、抬高产品价格等方法来欺骗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进行虚假承诺,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导致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使企业丧失信誉,从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损失。
(四)政府监督的缺失
政府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只顾获取利润,而忽略了伦理道德建设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到位。
(五)法律责任的缺失
企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企业也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企业信誉和社会利益,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四、加强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定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企业可以聘请道德建设较好的企业领导人开展讲座,通过讲座让企业的员工了解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建设的好处等。企业要成立专门负责伦理道德建设的部门,定期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促进员工间伦理道德的建设。让员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企业伦理道德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提高个人的素质,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大的积极性进行工作。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利益,而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作出策略调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要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各种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企业要积极地投入到周边环境的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最大的帮助,做到既能从自然中索取,也能回馈自然。
(三)善待员工与消费者
员工是企业的内部“上帝”,企业要发展必须先要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只有让员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够获得员工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员工,不压榨员工的劳动,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要生产最好的产品,做到真材实料,物美价廉。在宣传产品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不夸大产品的效果,让消费者能够理性地选择产品,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四)政府要积极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监督中起到一个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制度和评估标准,依靠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根据评估标准定期对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承担进行评估,对于表现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和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表现不好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惩罚,引导企业转变方向,朝着积极建设伦理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五)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
承担法律责任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要强化企业的法制建设,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从事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了获得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应主动遵守国家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排污标准等,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进行缴纳,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积极主动地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的主要市场竞争力之一。认清企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存在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有助于打造一个诚信、守法、奉献的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凤军,杨崴等.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
[2]杨帆,吴江.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评介[J].暨南学报,2006(5).
[3]谷慧敏,李彬等.中国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4).
[4]刘娉.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伦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
[5]刘思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2009(2).
[6]石小玲.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26).
[7]刘建花等.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机理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11).
8.浅谈娱乐新闻写作与伦理道德 篇八
一、娱乐新闻的虚虚实实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
1.形容词和副词的大量运用。国内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的具体表述有很多,但是对新闻的一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都认为新闻应该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国2009年11月27日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就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在段业辉等编著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客观报道首先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客观报道包括三部分内容:(1)中立的报道立场;(2)真实的报道内容;(3)客观的报道形式。”
因此,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报道不偏不倚的立场,应该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词语。但是,在娱乐新闻中,形容词、副词却非常常见,在收集到的2天腾讯娱乐新闻中,没有一篇报道不用形容词。这些主观倾向明显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得文章不那么生硬,提高了可读性,也使文章充满人情味和趣味性,更容易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这些词的运用,却属于记者的主观猜测或合理想象,并不符合事实,尤其,记者给一些明星贴的标签容易使读者对该明星的印象片面化。如《黄海波新广告大片曝光 胡须LOOK受剩女热》这篇报道中,提到“黄海波的胡须LOOK造型尽显大气、稳重、睿智的男人风范”,暂且不说“受剩女热”是否有确切的调查依据来说明或者具体出自谁之口,对黄海波的写真造型更是连用几个形容词大嘉赞美,娱乐新闻中常见的形容词还有“气质美女”、“辣妈”、“迷人微笑”、“明星范”等等。
2.模糊的消息来源。为了保证新闻的要素真实准确,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保证新闻的可信性。一般,新闻中都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但是娱乐新闻报道中写明确切消息来源的非常少,大部分报道要么没有标明任何消息来源,要么只有模糊的消息来源。如“据香港媒体报道”、“有传”、“香港讯”、“台北讯”、“可以推测”等。娱乐新闻中有很多没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尤其是一些偷拍明星的,娱记仅仅凭借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或者人物表情或者其他的小道消息就在文中大肆猜测明星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具有什么心情,然后,作个总结。这样的写作模式本来不是新闻应该的,但是娱乐新闻中却比比皆是,例如《韦唯和外籍男友恩爱现身 度假归来显开心》的全文框架是“记者发现……疑似……可见韦唯十分注重养生。”“现场……可见两人度假甚欢”。新闻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就是真实,娱乐新闻尽管以娱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就算报道明星的琐屑生活,也应该有确凿的事实依据,是明星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是告诉读者看图说“新闻”,或者自己给明星贴标签,这不仅是对事实的忽视,对被报道者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涉及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多娱乐新闻给读者非常强势的感觉,娱记没有当事人的采访,仅仅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判断。这方面娱乐新闻中比较常见的有:明星买房是否有结婚意向,跟异性在一起是不是要开始新的恋情,跟同性亲密是否有断背情结等等。例如4月22日和23日收集的腾讯娱乐报道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古巨基掷千万购英皇豪宅 否认为结婚置业》、《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蔡卓妍代言楼盘折扣买房 自言心态健康不受诱惑》、《Hebe抗拒异性近身 约同性密友看电影》等。
3.标题跟正文关系不大。有的人把新闻的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或者窗口,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管传统的报纸的读者还是现在网络新闻的网民,大部分受众都会首先关注新闻的标题,如果标题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才会继续阅读下去。这种情况在网络上尤其严重,网络信息海量,对标题的新颖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络新闻中出现了很多的“标题党”,而娱乐新闻对“标题党”的发挥更淋淋尽职,标题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抓住他们的阅读兴趣,有时出现了正文跟标题不想符合的情况。《姜文缺席<关云长>香港首映礼 惹甄子丹不满》这篇报道的正文是“姜文屡次缺席宣传活动,记者问及甄子丹是否知晓原因时,他称,这要问他本人才知道。”虽然对于姜文的缺席,甄子丹确实作出过回应,但是通过甄子丹的回答就得出标题中的甄子丹不满,或许有点夸张甚至严重,不论姜文甄子丹两者之间真正的关系如何,但这篇报道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有隔阂,如果本来甄子丹没有那种意思,或许会造成两者的尴尬。《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相挺 送铁塔面包寓意深长》这个标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周传雄发片、温岚现身都是事实,送铁塔面包也是事实,但是整个搭配在一起,就真的耐人寻味,并且“寓意深长”正文指的是温岚用铁塔面包表达自己对周传雄新歌的肯定,但是标题中的寓意深长却有周、温之间存在暧昧的嫌疑。《张惠妹新歌感触多超催泪 自爆难忘旧男友画面》正文是“阿妹也表示没有很具体的人”。
二、娱乐新闻为“明星新闻”,社会责任感淡薄
9.第四媒体与青少年伦理道德建设 篇九
第四媒体与青少年伦理道德建设
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媒体,它不但冲击着传统媒体,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引发了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困境和混乱.本文分析了网络带来的五方面伦理道德危机,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建设的措施.
作 者:陈伟 陆建文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刊 名:当代青年研究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年,卷(期):“”(5)分类号:B82关键词:互联网 第四媒体 伦理道德 青少年
10.伦理学与道德 篇十
2128121 杨骏 日语8
1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枪手”替考、简历注水、恶意逃避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枪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信用保障体系。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受到约束和惩罚,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11.伦理学与道德 篇十一
关键词: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19—03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获悉:2005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98万人,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飞跃,迅速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向国家输送近16万名博士和120万名硕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特别是伦理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民族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显得更加突出。
一、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源自自己所处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看待民族院校伦理道德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变迁的现实,只有对现状有了正确的分析和估量,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1.要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的主流。我觉得首先是要把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问题放到变迁中的中国和世界这两个大局中来考察。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成绩和问题、现状与前景、方法和途径,无不与这两个大局相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十年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发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大发扬,自主自强、奋发前进的民族精神大发扬。这一切都极大地振奋了研究生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成为促进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和人生观进步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
首先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变迁,观察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经济建设为轴心展开。据笔者对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滚动调查的报告显示,在对关于影响国家政局穩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次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占74.3%;其次是“经济失控”,占66.7%;第三是“三农”问题解决得不好,占44.8%。他们普遍担心大中型企业步履艰难,市场经济运行忽冷忽热导致生产力下降,分配差距拉大引起两极分化等。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研究生更多地还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的,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景有78.8%的人回答“一定会顺利进行”或“最终会建成”。其次是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信息交流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频繁,拓宽着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能力。市场经济的这些驱动力,有形或无形地激励着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为努力适应社会需求,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德、识、才、学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不断强化。再次是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研究生群体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感性的特征。他们紧跟时代,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塑造自我。他们思想活跃,勇于进取,创新动机、法制观念、经济、效率、效益意识等大为增强,这都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最后是他们的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民族院校研究生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认同。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性原则有利于推动人们竞相变换经营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遵从的价值规律,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等级观念、门阀观念的官本位思想,也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保守封闭的落后观念。
2.也应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我们在充分肯定民族院校伦理道德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深刻影响。其表现主要有:
首先,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人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不同的社会由于其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人生价值观也有不同的内容。”[1]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其次,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只有植根于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道德规范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为人们所接受。”[1]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这一负面的效应也冲击了民族院校的某些研究生,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的功利性太强,惟利是图,唯权唯上是从,为达到自己某一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择手段而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尊严。二是道德评价失据。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三是道德监督松怠。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再次,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譬如有些研究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善恶不分、良莠杂呈的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的影响,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和行为范式呈现许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伦理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伦理道德监督的松懈,民族院校部分研究生的公共伦理道德形象不佳,语言粗俗,行为失准,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开低级玩笑,上课穿短裤,拖鞋,甚至吸烟等。网络行为不规范,据一份专家调查,网上有47%的信息与暴力和色情有关,每天进入网络大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由于部分研究生猎奇心理强,以至于有些研究生在网上专门搜集与暴力、色情有关的信息,有些研究生整天沉溺于玩电游,这样既荒废了学业,又导致伦理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滑坡。还有一些研究生学术行为不诚实、不规范,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愿吃苦去钻研学问,投机取巧和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由于道德取向的迷茫与混乱,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导致民族院校部分研究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的功利性太强,惟利是图,惟权惟上是从,请客送礼,为达到自己某一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择手段而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尊严。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得失,奉行的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人生信条。由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不明确和个人伦理道德修养的缺乏,再加上对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民族院校的很多研究生心中没有规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自我约束力,任由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越出伦理道德规范的禁区,而自己却觉得心安理得,无所顾忌。
二、开拓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新局面的方法与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还曾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思想,给我们伦理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1.在民族院校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和积极性。通过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来提高研究生党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在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和表率作用下,影响和带动民族院校研究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高校育人工作以及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相结合并取得实际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党中央还是研究生党员群体都对党支部组织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研(下转222页)(上接220页)究生;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些都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的前提,民族院校的研究生只有牢牢把握这个前提,才能在自我奋斗中既成才又成人。
2.成立民族院校研究生倫理道德教育工作研究中心。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研究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我国的研究生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族院校不及时成立专门探讨研究生心理、思想状况的机构,显然是不完善的,也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生的各种思想,了解研究生的各种需求,不利于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所以成立一个专门探讨研究生心理、思想状况的机构,设立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心,有利于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规律,制定适合研究生规律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方针和方法。这个机构可由心理学、社会学、论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以及校外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可实行聘任制,定期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生心理、思想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时代要求和研究生实际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方案。
3.坚持导师教书育人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导师负责制从制度上规定了导师有教书育人的义务,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全面发展成为高层次人才,负有必然的责任。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学识学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影响和帮助研究生健康成才,积极关心帮助研究生,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使学生今后的生活对社会和个人有益,显然是学术责任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的部分。”[2]同时研究生个体比较成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重视研究生社团对研究生自身的教育,如前所述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使之成为带领广大研究生发奋成才的政治核心;同时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研究生的贴心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还要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作用,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引导研究生骨干在非正式群体人际交往中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影响群体成员的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和行为取向。
4.坚持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网络因其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匿名性等而深受大家的欢迎。研究生是网络生活的活跃群体,因此伦理道德教育要适应研究生两个生存(现实生活中生存和虚拟生活中生存)的需要而积极拓展伦理道德工作的新领域。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态,其中精华与糟粕俱存,既有积极向上的文化,也有敌对意识形态的侵扰。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传非马克思主义,抵制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力兜售色情、暴力和迷信等垃圾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的强烈冲击,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增强伦理道德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民族院校应该依托众多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寓伦理道德教育于网络文化之中。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就业、招生、奖贷助学、心理咨询等服务,鼓励导师上网和学生交流思想、人生体验等,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等。通过网上网下的结合,有效的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全部空间,提升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
5.健全伦理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机制。由于当前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评价的弱化也冲击了校园。校园里也存在着照顾关系户、买分、作假等不良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对道德现象评价的迷茫。因此,民族院校要建立健全明确统一的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机制,要旗帜鲜明地去反对不正之风,放对假、恶、丑,褒扬真、善、美。要严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八荣八耻”的标准,去谴责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事迹,树正风,压邪气,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坚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周中之.论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
【伦理学与道德】推荐阅读: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06-09
科学与伦理12-11
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08-20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论文09-16
生命医学科技与伦理06-20
《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10-23
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09-05
16春天大《企业文化与伦理》在线作业一10-05
管理伦理学08-13
伦理学提纲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