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诗中的美

2024-09-10

领略古诗中的美(共5篇)

1.领略古诗中的美 篇一

描写落叶的美古诗词:

1、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D贾岛

2、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u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韩愈《落叶送陈羽》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

6、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孔德绍《落叶(一作孔绍安诗)》

7、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赞美落叶的诗句。

8、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D龚自珍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D杜 甫

11、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

12、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孔绍安《落叶》

13、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王建《落叶》

14、西风扬子江边柳,落叶不如离思多。

15、雨打芭蕉云落叶,风吹杨柳花飞絮。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7、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

1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9、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DD白居易

20、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21、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齐己《落叶》

22、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23、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王周《落叶》

24、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25、东篱菊酒秋风过,满目唯留落叶频。

26、月团新碾瀹花瓶,饮罢呼儿课楚词。

2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8、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29、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齐己《闻落叶》

30、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3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32、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33、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3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35、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落叶的诗句。

36、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子西语录

37、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38、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题落叶。――司空曙

39、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40、今朝君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

[描写落叶的美古诗词]

2.领略古诗中的美 篇二

一、动态演示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练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二、拓展意境想象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以情激情体验美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我们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锄禾》一诗是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大都没有农田耕作的生活体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我们吃的米饭从何而来都不知道,平时吃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让学生体验农民耕作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珍惜劳动果实,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激发起对劳动者的同情与热爱之情。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河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名学生在秧田里玩,踩坏了秧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

四、启发想象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教师要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在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3.让古诗中的美浸润我们的心灵 篇三

一、创设情境,感受画面美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朗读,能够为我们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我们的朗读能力。

在学习王安石的《元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先播放课件,让我们感受燃放爆竹、饮屠苏酒、开门迎日、更换桃符这一系列的仪式,加之红日高照、春风送暖所构成的一幅有声有色、有实有虚的风俗图。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为我们的朗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了示范,让我们体会诗歌所渲染的那种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体会诗人那种与全家人一起欢度春节的快乐心情。

二、品词释句,感受语言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我们抓住重点字词,扣紧诗眼,进行情感加温,感受艺术魅力,陶冶情操。

宋朝王安的石诗作《泊船瓜洲》中,有一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的妙用确能给人启发。作者给这个形容词赋予动态,非常真实地描述了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的可喜变化,产生了让读者看到春绿大地的巨大魅力。

再看宋朝叶绍翁的诗作《游园不值》中的千古绝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词语“关不住”紧扣着“久不开”,由于“久不开”也就“关不住”了。这种巧妙的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充满活力的语言,仿佛流淌着一股特殊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源泉。

三、再现画面,感知色彩美

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我们创设美的意境,教师再用优美形象的语言加以提示,使我们神思飞扬,不知不觉地步入诗情画意之中。让我们在想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能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江南》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幅画面:亭台楼榭,杨柳依依,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长满了茂盛的荷叶,几只小船穿梭在荷叶中间,各种颜色的热带鱼自由自在地在荷叶间嬉戏。在出画面的同时,教师配上悦耳的音乐朗读,把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我们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我们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当中。

四、配乐诵读,感悟意境美

音乐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我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我们的心弦,唤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我们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我们仿佛看到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4.怎样欣赏古诗的美 篇四

一、释文解意,了解形象美。

古诗的用词造句十分精练,有些字词的意思同现代有所不同。因此,读古诗,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意思弄懂,了解全诗描述的思想内容。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先要了解何为“西辞”,何为“烟花”,什么是“下”,什么是“尽”……这样逐字逐句地解释通了,就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在花繁柳密的阳春三月,李白的老朋友要东去扬州,诗人不忍与友人离别,眼看着载送友人的一叶扁舟在碧波蓝天之际渐行渐远,直到眼前只留下滚滚而去的江流。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形象美丽的图画:艳丽的春天、浩荡的大江、红花绿柳、碧波蓝天、交相辉映,诗人矗立于巍巍塔楼上目送友人乘舟东去,此情此景何等感人!

二、反复咏吟,领略意境美。

了解了诗中描述的美丽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吟咏思索,想想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拿上面的诗来说,反复吟咏之后,你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描述中,就不难领悟到诗人的一片真情。面对那载着友人的孤帆远远驶去,消失在天际,诗人仍在翘足远眺,那一脸的深情,多么感人啊!

三、咬文嚼字,鉴赏语言美。

一首短诗,为何如此动人呢?让我们对全诗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咀嚼鉴赏。例如:诗中为什么说“下”扬州,而不用“上”“去”?为什么说碧空“尽”而不写“消”“失”?因为唯有“下”,才能把长江直泻而下的气势表现出来;唯有“尽”,才能把风帆渐行渐远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寄托诗人那真诚而炽烈的情感。

(山东*孙永太)

5.领略古诗中的美 篇五

关键词:古诗;美育

G623.2

信息技术应用于当今教学实践已成常态。借助它能很好地整合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感性材料图文声像并茂,让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古诗词以它优美的韵律、工整的结构、精炼的字句、美丽的意境被喻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明珠。诗人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诗歌的声韵展示生活中的美,诗情画意美轮美奂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为了让明珠照亮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美的启迪。教学中我精选与古诗相关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借助信息技术把它们整合到古诗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克服了古诗教学中感性材料不足,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课堂容量不能满足学生等难题,深入挖掘古诗的美,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美。这里仅把自己的几点尝试与同行分享:

一、配乐朗诵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例如:教学(唐)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一开始,我用白板展示课文插图的同时,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再配上标准的诗朗诵。悦耳、悠扬的古筝,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带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的感觉,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涓涓细流汇集而成滚滚飞瀑直泻深谷。烘托出诗歌中汪伦和李白的朋友情谊深厚绵长如潺潺流水、滔滔江河。诗亦歌,歌亦诗,诗歌的声韵美吸引和感染了学生。欣赏两遍配乐诗朗诵后,邀请学生一起伴乐朗诵这首诗,学生朗诵十分投入,课堂上洋溢着语文的灵气和美感,令人如沐春风。

二、声律探索感悟古诗的结构美

古诗中绝句和律诗最为人们喜闻乐见。语文课本的古诗中,绝句占绝大多数。教学中我借绝句对学生进行声律启蒙,感悟古诗词的结构美。例如:教学(唐)杜甫《绝句》时, 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记录学习轨迹的功能,实现时间跨度式学习。

1、了解古诗平仄原理:为了便于表达,现代四声读音的一声(阴平)二声的(阳平)为平声字用“一”表示;现代四声的三声(上声)、四声(去声)为仄声字用“l”表示。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诗歌的注音和字典用“一”“|”表示(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规律为:“||——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引领学生认识绝句的每句当中有声调起伏,每一对句子都平仄相对,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宣明风韵别具一格。

2、探索诗歌押韵规律:将白板切换到前边诗歌的注音页面,在电子白板上圈出绝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最末一字注音中的韵母及声调,引导学生发现韵母相同都是“an”,“an”就是韵脚。押韵均为平声收尾,平声押韵为谐和,读起来朗朗上口。近體诗押韵规则为: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了解上述知识后,再回头吟咏古诗,古诗不仅结构美跃然纸上,而且和谐悦耳的声韵美也会萦绕在孩子们的记忆里。

三、典故轶事 品味古诗的词句美

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有机整合,让学生的思维超越课堂,超越时空的界限,实现现实版的穿越。例如:教学(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借助信息技术,我将反映江南春景的图片、声音等资源合成:艳阳高照、花红柳绿,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江南春色图。加入动画效果:春风由南到北掀开祖国大地草长莺飞,姹紫嫣红,垂柳如烟的壮丽画卷。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诗人王安石点睛之笔“绿”字的精妙,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气。典故中诗人王安石反复推敲的严谨文风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绿满江南的春色也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四、再现诗画 体味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诗人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诗的格律展示生活中的美。诗中有画轴,画中有诗情,诗亦画画亦诗。诗情画意美轮美奂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照亮了他们的心灵给予美的启迪。 例如:教学(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完成了对诗歌声韵欣赏,结构探索,词句品味后。我用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展示《黄鹤楼送别》《孤帆远影》两张自制的幻灯片。乐曲前段欢快悠扬引领学生想象春到黄鹤楼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的美景;乐曲中段舒缓低沉烘托出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曲终跌宕起伏的节奏烘托出长江滔滔江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展示了问君离别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随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即兴练笔《送别黄鹤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让萦绕在脑海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使古诗的美得到升华。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就是示人以美。美的欣赏,美的感悟,美的体味是美育的重要目标。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美育杜绝空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领略古诗中的美】推荐阅读:

上一篇:机电车间2011年度总结下一篇:趣味作文课之画鼻子课作文45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