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贵在“奋斗”(共9篇)
1.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篇一
寒门与贵子
这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这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第一个贵是尊贵,第二个是昂贵.这个时代最可悲的在于寒门出了“贵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体型微胖的女人在拉扯一个体型消瘦的环卫工的头发,而这个环卫工人正是这个女人的母亲。她向老人索取钱财未果便大打出手,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个女人早已不是未成年,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而且已经像母亲索要了很多次的钱财。而这一次,更是要找她讨要好几万的钱财。老人不给,便上演了这让人心寒的一幕。
一向以来不思进取,堕落,没有担当等等都是人们给富二代贴的标签,但是近来这些标签却悄然转移当另外一群人身上——寒门“贵子”。
寒门“贵子”是怎样来的?
“贵子”们的父母大多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品尝过无数次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期望自己的孩子不再受这样的苦,于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这个现象在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身上尤其明显,在十分六加一模式下,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全部,容不得孩子收到一点点的委屈。所以造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懂得分享与承担职责。我曾不止一次的看到有的孩子对爷爷奶奶大喊大叫,指手画脚,而爷爷奶奶们则低声下气的答应着孩子们的各种各样无理的要求。到底谁才是孙子?!而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总是觉得自己要被关注,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完全失去了同理心。进入了青春期便开始了无止境的攀比,家人一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再为他们那脆弱的自尊带给家庭的资源。直到寒门出了个“贵子”。
寒门“贵子”将会成为怎样样的人?
“贵子”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甚至连生活的麻烦都没经历过。他们没有洗过衣服,他们不知如何做饭,他们不懂交际,他们只明白我学习好就行,其他事父母家人都能够解决。于是邮政为“贵子”们开通了邮寄脏衣服回家洗的业务。这不仅仅仅是教育的缺失,更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因为他们那可笑的自尊心,不愿意去尝试任何可能证明自己出生平凡的事情,明星的孩子去做兼职是感受劳苦,而让“贵子”们去做兼职则是看不起他们,于是他们便在朋友圈炫耀由父母的血汗支撑着的诗和远方。当哪天父母家庭再也不愿意支撑的时候,“贵子”们便开始压榨家人们,便如开头那个女人一样。他们的理论还无懈可击——你们给了我生命却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那是我的错?致此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贵子”便由他的家人和他自己创造出来了。如果真有一句话评价“贵子”们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贵子”们的未来在何方?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好像在问养殖场的动物结局如何。在“贵子”们心中世界是要去适应他们的,他们的存在便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好处。而当他们被社会折磨得痛苦不堪时,发现自己要去适应它。但是没人给他正确的意见,家人因为见识的束缚,思维的落后,给不了他们任何的规划。他自己因为不善于人际交往,没人愿意帮忙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试过忍耐,试过尝试。但是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苦,他们的承受力极弱。慢慢的,他们只有失败,只有不如意,慢慢的发现,除了啃老自己什么也不会。网上有篇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里面讲了许多同样努力的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最后发现穷人的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仍旧是穷人。努力的人孩子努力过尚且如此,这些“贵子”们的未来又能怎样?往后但是是日复一日的抱怨政府,埋怨时运不济。为下一代穷下去打下“基础”。
“寒门”贵子怪谁?
社会?学校?家庭?父母?自己?
看到这个问题不经想到了自己。我是独生子女,并是家族里唯一的男孩儿,从小家人都个性的照顾我,在我10岁的时候爷爷奶奶搬过来与我一齐居住。由此便从个性照顾变成了溺爱,过上了“贵族”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偷偷打游戏被父母发现,爷爷奶奶都会帮我说话。好东西都是我的,好吃的都会给我,渐渐的失去了感恩之心,对待亲情极度冷淡。之后因为一些原因爷爷奶奶搬走了,便结束了这样的状态,自己的事要自己干。虽然在最开始极度抗拒,十分难受,但是之后习惯之后发现其实这些本来就是我就应承担的职责。这天我们讨论的是“贵子”的问题,由我亲身经历能够看出寒门“贵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的问题。父母受过苦于想是让孩子物质条件好点,但是却缺失了精神上的培养。父母使出浑身解数花大力气来了个学区房,但是自己却不读书,自己却不学习。这样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可能性有多大?我想起了苏洵教孩子们读书的故事,苏洵用的方式并不是此刻父母用的强制性的要求,硬性规定。当两个孩子正在玩闹嬉戏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拿着一本书,假装在偷偷看,而且不时笑出声来,孩子们因为好奇,就跑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他反而把书藏起来,不让他们看。这样一来,孩子的好奇心更重了,等到
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两人就偷偷把父亲的书拿出来去看,反而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这个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自己动手,自已愿意去看,而不是像此刻的家长强迫他们去学这个,又学那个的。在我们没有学会适应社会的时候走上了社会,在我们没有学会过日子的时候结了婚,在我们没有学会教育的时候有孩子。于是便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给了他,便把他养成了“贵子”。
寒门“贵子”看似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多是是教育的缺失,文化的缺失。曾国藩曾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能够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而看看如今有多少孩子以上事情都没做过。最简单的事都不曾做好,又谈何诗和远方?
如今寒门贵子越来越少,而寒门“贵子”却越来越多,心疼又无奈。
2.寒门贵子何以出散文 篇二
寒门贵子,寒门出贵子,说的就是一些出生卑微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最终有所成就!在过去,很大一部分出生清贫的人,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拼搏,亦或是通过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来改变命运,确实,经过努力,他们也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因此,寒门出贵子,这一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寒门贵子最典型的案例,比如说如今电商行业的佼佼者刘强东先生,教育行业中的佼佼者俞敏洪先生,他们绝对不负寒门贵子这一说法。
是的,在社会经济还不算发达的过去,在城乡差距还不是很大的过去,寒门还是多出贵子的,一代又一代为了改变穷苦命运的寒门人,可谓付出了不少的艰辛,而最终才能龙门一跃,成为百姓口中的贵子。而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城乡贫富差距增大,寒门的物质条件以及精神条件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很匮乏,寒门虽依然能出贵子,但是已经少之又少了。
刚刚结束的高考,河北女生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同样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云南砂浆小伙崔庆涛,他们被作为寒门贵子的案例被多方媒体纷纷报道,可是,这样的案例在近年来似乎已经只是个例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到1978年至,北大学子中有三成来自农村,而至,农村学子在北大只有近一成的席位。无独有偶,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仅占总人数的17%。在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北京985高校中来自农村的`考生比例仅为20.8%,而如今,已经七年过去了,这样的比例可能会变得更小。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更让人惊心的事实是,近年来农村参考学生人数已经远远大于城市参考人数,并在持续增长,可见农村考生在优质高校中的录取率有多低。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逐年扩大招生比例,录取人数连年增长,至少让农村考生还有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哪怕只是普通二本,甚至是专科。
在这些我们不忍直视的对比背后,我们也不得不忍痛承认,寒门,出贵子,真的已经是难上加难了。在今下,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从最初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再到中学教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城市学生可以比农村学生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里的家长会比农村家长有更多的物质基础用于孩子的补课以及兴趣发展。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一定情况下城市父母相比于农村父母,不论是在思想开放程度上还是在眼界、眼光上都更胜一筹,他们可以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更多更准确到位的精神支持和日常辅导,而在这一方面,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就明显缺失了。
这仅仅是在教育方面,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寒门,其难度还是很明显的,有时候甚至会是一种奢求。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非要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寒门命运。可是,就算是通过其他方式,难度依然不会小,就算是创业,来自资金上的支持,农村孩子依然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得到满足,白手起家,尤其是在如今更是难以想象。
寒门贵子何以出?我们不得不再次发问。不过,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前行,我们依然需要为改变命运而努力奋斗。社会的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适应社会,从我们自身出发,努力提升自我,不抛弃不放弃,就算不会是贵子,但至少也不会太差。
3.寒门很难出贵子调查 篇三
2016年,李中清(右)与其父李政道合影于李政道90岁生日当天。图/受访者提供
李中清:
破译中国精英教育的生源密码
本刊记者/霍思伊
本文首发于总
作为加州学派的代表史学家之一,无论从履历还是研究成果上看,李中清都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占有一席之地,无须靠父亲扬名。
从小他就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因此选择与物理截然不同的历史作为发展方向。他研读繁体典籍,苦练中文。他咬字清晰,表达流畅,虽然带着“美国腔”。“中国正在从考试国家变成考试社会。”他说。
这是2017年12月的北京。李中清获邀作一场题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演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民国时期的各高校单独考试,多校联考,到1952年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建立,李中清认为,高考改变了中国。
父亲的熏陶
从小,李中清就常听父亲说,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1943年,17岁的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此前由于战乱,他数次辍学,辗转多地,始终没有获得过任何正式的小学、中学文凭。
当时,中国高校普遍采取灵活多元的招生方式,单独招生与联合考试并存,只要年龄和成绩达标,不需初高中文凭,也可以直接录取。
考入化工系后不久,在浙大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引导下,李政道的兴趣逐渐转向物理,并在大二转入国立西南联大就读。后在吴大猷教授的推荐下,他大学未毕业便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由于表现优异,芝加哥大学教务长亲自给校长写信说明情况,李政道被学校破例录取,成为世界级物理大师恩里科·费米(Enrica Fermi)的研究生。
讲到这里,李中清停顿了一下,他睁大眼睛,自己笑开了。“所以,我爸爸高中文凭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博士是他唯一的文凭。”
博士毕业七年后,31岁的李政道因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中清常听父亲说,他的事业是从高考开始的,没有高考制度,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政道。
李中清15岁读高中时,对父亲说,自己以后不要学理科,不从事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要研究人文社会科学。
1970年,他以SAT满分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考古学家张光直,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1974年至1983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继续攻读硕博,导师是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
何炳棣的研究领域是明、清中国的人口和社会结构问题,致力于探索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
何在《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一书中指出,明清中举者中大约有40%出身于前三代无功名的寒门之家,中国教育与政治精英的来源相当多样化,阶层流动性较强。
但1865年以后,清朝进士获得者一直为官宦子弟垄断,科举制之下的社会流动性降到了最低。
有学者指出,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只有约三百个大家族,且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
何炳棣对科举制与明清社会流动的研究,给了李中清很大的启发。他从科举想到了高考。
在帮助父亲处理大量的学生申请材料时,李中清对高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
从1979年开始,李政道牵头创立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通过与美国高校合作、自主命题的方式,用CUSPEA考试取代了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开展的TOEFL、GRE等成绩认证考试。
每年,李中清都要整理一百多份申请材料。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优秀学生的来源非常多样化,既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老牌名校,也有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偏远地区的大学。这与美国的精英学生集中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联盟的情况非常不同。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源逐渐集中化,从原来的“遍地开花”,变成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少数几所大学。
李中清很快意识到这个转变,他对变化背后的逻辑愈发好奇。
1973年,李中清
每天,都有人向李中清宣扬社会主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劣势,由于语言不通,反驳往往是无效的。“他们态度很硬,很硬地压我,我有一点反感。”
另外两位华裔后代回国后均写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但李中清没有。或许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在思考问题时,他明显有一种理科式的严谨和注重证据的习惯,因此情绪上的感受并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这个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李中清研究的一个发端。而他对高考的关注,在1998年迎来了一个契机。
学籍卡中的秘密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为了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北大提议将现存档案数字化。当时正在北大做客座教授的李中清,对建立数据库很熟悉,愿意提供资金支持。
他很快发现,这些需要电子化的档案包括大量的学籍卡信息,而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他多年来一直渴望揭开的秘密:高考。
于是他跟时任北大副校长迟惠生、分管档案的副校长何芳川商议,能否把这些学籍卡信息单独整理出来,创建一个数据库,并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但对于能得出什么结果,李中清不敢保证。
从1983年起,他就开始收集中国东北各地的历史人口史料,并建立起基于八旗户口册的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
北大的一个顾虑是,学籍卡信息涉及到大量学生隐私,如何在合法范畴内进行学术研究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研究结果是否会对学校的形象造成影响。
上世纪90年代末,舆论对北大多有批评,“寒门再难出贵子说”广泛流传。根据当时影响甚广的“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假说”,在某一给定教育阶段上,较高阶层总是教育扩张的最先受益者,只有当他们的需求完全满足后,教育扩张的好处才会轮到较低阶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后来的研究似乎印证了这一假说。据她统计,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学籍卡为判断一个学生的社会来源和教育上升途径提供了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学籍卡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父母单位、父母职业、家庭出身、家庭地址和主要求学经历(入学前毕业学校)等,少部分学籍卡还提供了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状况等内容。
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北大校方最终同意,李中清团队在不直接接触数据的条件下,可以使用进行研究。
北大先将1952至1999年间64500多位北大学生的学籍卡数据,手动录入电脑。为保护学生隐私,一律隐藏了学生的姓名和照片。李中清团队将统计软件在储有数据库的电脑上运行,不能提取原始档案。
李中清说,他们一共被允许进馆三次。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梁晨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接触数据困难,每次进馆前,他们都要开很长时间的会,论证各种可能性。
以职业为例,他们一开始认为可以把村主任算作农民,但运算后发现,北大学生父母是干部的比例有点低,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于是最终将村主任划入干部一档。
与北大相比,苏州大学的态度要开放一些。自2007年开始,李中清团队开始将苏州大学1933~2003年间的86393份学籍信息录入数据库,与北大的分析同时进行。
北大和苏大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和江苏省高校的代表,其生源构成,分别反映了全国范围精英教育的生源状况,和省级高校的生源状态。
2008年,研究已经初步完成。当年1月,李中清团队对北大公布了研究成果。
会议由现任北大校长、时任常务副校长林建华主持,教务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及社会科学部的领导均列席在侧。
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林建华后来告诉李中清,北大确实有些担忧,不知道会揭示出什么样的结果。
令李中清意外的是,结果与他预想的非常不同。他的团队此前认为,中国的精英教育应该在改革开放后,越来越接近西方社会,不平等问题较突出。
而研究表明,在中国的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约有35%~40%的教育精英来自工农家庭,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
即便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财富不平等的加剧,精英大学中工农家庭学生的比例依然相当稳定,能够保持在1/3到四成之间。
而在美国,半数以上的精英大学生来自5%最富有的家庭。
因此,在实现精英教育生源多样化,给予社会中下层子弟教育晋升途径方面,新中国通过高考所取得的成绩,不仅相对于自身传统(科举)是成功的,也优于欧美发达国家。
4.读《寒门再难出贵子》有感 篇四
两年前,各大头条刊登着阿里上市,马云走向了人生巅峰的重磅消息。一时间,屌丝攀上了神坛,被众多吃瓜群众所津津乐道。但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寒门的学子,终究是要起于平凡,终于尘埃。正如朱自清老先生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无独有偶,在午后小憩时又读到了一篇经典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我颇为感慨,今日之中国,绝非十年前之中国,更非马云创业的那个年代。当人们一再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我标榜时,是否有想过穷人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这种催人发奋的口号应该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主要讲述了某个企业不同背景的名牌大学生,有农村出身但学习优秀,有知识份子家庭出身,也有父母是企业家。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为人处事,协作交流的对比来折射出农村家庭的孩子的整体综合能力远低于知识份子和企业家家庭,从而得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文章虽然局设于某个特定的背景,但却真真切切的反应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社会现状。
时常在脑海中浮想起“土豪”、“富二代”这些在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词汇,某种程度他们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是社会资本急剧变革的三十年。处在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往往能够抓住机遇,一夜暴富。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子女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着更加优秀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继而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英,完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反观,当公平,社会制度透明化还是一纸空文,当改革的呼声还不足以捍卫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根基时。寒门学子,出身在社会的最底层,很难接触到上层社会,即使有抱负,也难以施展,终究碌碌无为。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在《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一书中所提到的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当今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两极风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寒门学子要想有所作为,往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艰辛。
事实上,制约着寒门学子成才的不仅仅是社会因素,更多的是他们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
俗话说:性格决定成败。出生于寒门的年轻人,大多从小就有明显的不足:交际能力。他们往往性情较孤僻,难以融入社会群体。《寒门再难出贵子》中描述了那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害怕与领导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会碌碌无为的工作。当今时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需要的是毛遂自荐,而不是孤芳自赏。中国每年有着超过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制造”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能力普遍缺失,寒门学子如果不敢站起来表现自己,抛弃那些木讷的,内敛的特征,何以在茫茫人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做一番事业。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今中国社会盛行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差距远不如此,早在牙牙学语之时,寒门的学子还在玩着过家家,看着喜洋洋之时,富人家的孩子早已经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附加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我不是说要强制孩子学什么,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原本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度的培养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寒门学子在个层面显然就已经输了一大截。
或许你会问,寒门就真的不能出贵子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人们在任何时候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个人的努力是可以造就他的成功,只要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中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国家正在走向更加开明,更加公正的大道,也给了寒门学子更多的机遇和憧憬。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贵只是狭义的贵--财富。而社会价值观所倡导的贵是---高贵。中国有太多的人富而不贵,“暴发户”就是这类人的标签。当人们在盲目追求物质文明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出身寒门的学子可能是物质上的侏儒,但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巨人。“达则兼具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重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己在精神文化上保持一种贵族气息,这才是社会文化所提倡的高贵,也是寒门学子所应该学习的贵。那些以财富来标榜人生,以金钱来衡量社会地位的贵,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5.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篇五
浙江省社科院的专家调查显示,“寒门出贵子”这一传统励志的现象越来越少见。有数据统计,农村大学生比例已降至30年前的一半,而论综合素质,贫寒家庭出生的小孩远不及富裕家庭。对此,专家认为,近年来,社会底层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渠道有变窄趋势。
对小学生小强(化名)来说,每周一次的萨克斯课着实有点烦。
他的同龄人小雨(化名),却渴望着上一节美术辅导课,哪怕一节也好。
他们分别来自富贫两类家庭。
浙江省社科院的专家调查显示,“寒门出贵子”这一传统励志的现象越来越少见。有数据统计,农村大学生比例已降至30年前的一半,而论综合素质,贫寒家庭出生的小孩远不及富裕家庭。
对此,专家认为,近年来,社会底层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渠道有变窄趋势。
课外辅导:支出让贫困家庭倍感压力
小强,13岁,杭州濮家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雨,12岁,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五年级学生。
在学校,他们的生活并无不同,一样的上课。他们的差距体现在课后。
小强一年级时,每天放学后都要到一个退休老师那里补习语、数、英三门课,每月学费约1000元。
小雨唯一上的补习班,是每周六上午两个半小时的英语课,每年学费1500元。
她之所以上补习班,着实是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在拉开。
因为早在一年级甚至幼儿园阶段,她的同学已接受各类英语教育,有的甚至过了少儿英语三级。为了女儿的学习,小雨的父亲一咬牙,挑了家相对廉价的英语班。从三年级开始,小雨每周都会去五公里外的英语班补课。
她成绩提高很快,这让全家倍感欣慰。
在中国,“分是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仍占很大的地位,课外辅导日渐成为新的教育投资热点。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学生都参加过课外辅导班。
记者发现,在城市街头,越来越多的涌现出各类教育辅导机构,囊括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课程也涵盖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等等。
“改变孩子的未来!”这些机构打出的广告无一不让家长心动。但是这笔费用并不轻松。
记者咨询了杭州市多家一对一辅导机构,被告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主课中任意一科,每周末补课一次(约两小时),每月学费约为1000元。
以此计算,三门课若全部补习,每年需要花费36000元。中学课程补习收费会更高。
而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分别为13071元和30971元。
综合素质:特长班是困难家庭的奢侈
如果是课外辅导的费用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在比拼综合素质时,富裕家庭的学生还是会略胜一筹,因为兴趣班的价格更为昂贵。
每天作业完成后,小强会练会萨克斯。经过两年学习,他已能吹奏《隐形的翅膀》等数首歌。
每周日上午,小强会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往萨克斯班学习一小时。课时费每小时120元,但他依然时常抱怨乏味。
按父亲计划,他今年要考萨克斯六级。
小雨也有爱好。她收藏了一卷画纸,是她对美术的渴望。可家里的确拿不出更多的钱为她报特长班,哪怕只是一个。
五年前一场高烧,让她的父亲落下残疾,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售货员妈妈的`工资、父亲的低保补助和七旬奶奶的退休金,构成了四口之家的经济来源。光房租,就要花近一半的月收入。
对于课外特长班的价值,专家认为,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将孩子送入自身所感兴趣的特长班学习,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拓展和自信心的积累。合理的特长班,既能引导孩子积极享受生活,又会反过来助于文化课学习。
因此,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报一个兴趣班是必须的。
专家:教育资源拼抢激烈致寒门处下风
小强和小雨,是当下社会不同层面子女受教育的缩影。
教育,是现代社会不同层面流动的关键渠道。自1978年恢复高考(微博)(微博)制度以来,大批寒门青年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
“寒门贵子”,这一符合国人传统励志逻辑的现象,如今却越来越少见。
有数据统计,近年来城乡大学生比例约为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三成以上。
“底层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小,教育渠道有变窄的趋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调研员王平分析,家长盲目干预孩子教育,导致教育资源拼抢激烈,是造成近年来寒门子弟鲜有贵子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家长对教育的动机相对单纯。家长对教育的干预较少。而如今,家长将“孩子的教育”与“家长是否负责”绑架在一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共识。在当今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条件下,寒门在教育资源的拼抢中只能处于下风。
王平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资源信息平台,让教育资源透明化,通过行业自律和专家引导的方式,让家长们避免盲目性拼抢和争夺。
同时,浙江省社科院的调查也显示,寒门学子获得教育资源的方式正在变得更为恶劣。
王平曾在杭州市中心选取了一条街道,对其中拥有中小学适龄孩子的90户家庭展开调查。除其中一户曾将孩子送入民办学校读过三个月书外,其他89户家庭的孩子均未能在中小学阶段进入民办学校学习。
5月6日,一条反映一位母亲为让孩子进入民办中学,而在面试环节苦苦哀求仍被拒绝的帖子,被发至杭州著名社区网站“十九楼”置顶。该帖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纷纷讲述自己在争抢进入民办学校时的种种辛酸。
从某种程度来说,寒门子弟极少有人能进入民办学校学习。
6.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篇六
在衡水二中为防止学生跳楼而安装护栏与亚投行女儿那让人惊叹的学霸经历慢慢淡出网络时,恰恰是反思一些问题的好时机。寒门出贵子才是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吗?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差距是不是越来越大?以及教育公平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不同阶段,教育公平的含义不同
在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一文中,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另外一个是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而1949年以后的教育史,则是从权利平等逐渐过度到了机会均等,而如何更好的实现真正的机会均等,则是现在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从历史的不同阶段来看,精英、平民、教育公平都有着不一样的含义,这些含义有的受到意识形态的特定影响,有的受国家发展目标及发展模式的影响,有的则受到社会转型后市场化的影响。
概括来说,当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时,教育的机会更多的给予了出身好的农民与工人,而那些出身不好的人,教育公平的天秤无疑很难倾向于他们。按照杨东平的话来说,这时的教育公平,体现在阶级内部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还没有普及。
而当强调工业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时,此时的教育则慢慢从之前的阶级内部的平民化转向精英化,甚至要求建立一种类似“小宝塔”式的精英教育,这样的精英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中小学里设定一定数量的重点中小学,数量多少则取决于对应的重点大学的多少,两者之间要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对应关系。
当社会需要转型,开放市场,形成市场化办学时,所谓的精英就不再是出身好的工人与农民,也不是侧重高科技的技术人才,而是慢慢与金钱挂钩,与权力结合。当然,此时的教育公平不再仅仅体现在“权利平等”上,而对“机会均等”的诉求慢慢凸显出来。
硬性与软性两方面条件体现教育公平
当我们看到贵州山区里的儿童很有可能因为家境情况,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看到超级中学里的学生成为应试大军里的一员,就为了拿到一张名牌大学的入场券,甚至看到网上对亚投行行长的女儿的评价:初中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时,过度关注于他们之间家庭环境的不同,出身不同,因此才将焦点集中在了“寒门不再出贵子”,好像只要寒门不再出贵子了,教育便不再公平,但我认为,中国教育的不公平,并不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上。教育公平受两方面条件影响,一种是硬性条件,受制度影响,一种是软性条件,受环境影响,诸如家庭环境。在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制度设计方面,比如:城乡之间受教育的不平等、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受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区受教育的不平等。除此以外才是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会出现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
前一种不公,堪称中国特色,原因很多,有户籍制度的影响,形成了城乡二元间的对立,教育资源的投放也随之倾斜于城市;有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异而导致最终产出的差异,发达地区更容易受到好的教育,而落后地区则次之;当然就高考而言,地方保护主义更使得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
后一种不公,也可以说是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博弈,就是教育到底应该倾向于平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让全民受教育呢,还是倾向于精英,推行更为精英的教育。或者说,有没有可能,提供多种机会,让精英人群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大多数人不至于辍学,也能接受到教育? 如何从美国教育平权中吸收经验
美国的教育史上也有类似中国这样的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的发展过程。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民权利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被统称为“肯定性行动”的法律,规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企业竞争中受到“优先照顾”,这场发生在60年代的平权运动,让少数族裔,尤其黑人,拥有了与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而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乃至其后的,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让女性逐渐拥有了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
通过这些平权努力,使得弱势群体得到了特别的“优先照顾”,看起来实现了教育公平,但事实上,在获取教育资源,以及从家庭环境来看,弱势群体依然弱势。
在薛涌《美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一文里写到,美国常青藤联盟最初就是富人的俱乐部,但经过了诸如取消希腊语、拉丁语考试、引入SAT入学考试、推行奖学金制度、对退伍军人入学的优惠政策、平权运动的开展等一系列的措施,让美国教育看起来越来越公平。至此,我们很难相信,在美国,寒门也是很难出贵子的。
薛涌在文章里继续引述了耶鲁校友杂志上一篇文章里的数据“2013年录取的耶鲁新生,只有15%的家庭年收入在6.5万美元以下。考虑到美国中等年家庭年收入仅为5万美元,这意味着占绝大多数的美国家庭的子弟,只能在耶鲁占据15%的位置。另外16%的学生,则来自年收入在6.5万-12万美元的家庭。剩下的69%,来自年收入在12万美元以上的家庭。这大致就是收入在顶尖10%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与我们一般认知完全不同的事实呢?作者认为,主要在于美国的贫富差距太大,哪怕政府想要推行教育平权,但胳膊要想扭过大腿是很难的。
看到这,是不是认为,美国在教育平权化上的努力就不值得我们学习了呢?恰恰相反。在《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文章里,介绍了美国如何通过民间努力,建立民间组织,帮助那些穷人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比如1989年,温迪·库普与其丈夫理查德·巴斯创办了公民组织“美国援教”(Teach For America),该组织与那些常青藤联盟毕业的志愿者签订两年的服务合约,让他们到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教任教,服务于落后地区。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可以说,虽然贫富差距导致穷人与富人之间受教育的机会还无法均等,但无论是通过一系列的平权运动,还是民间努力,政策支持,机会均等都是一个可以被实现的“美国梦”。
但在中国,教育不公平,关键还不仅仅在表面看到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也不仅仅是寒门难出贵子的问题。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虽然拥有了表面的权利平等,但实质上,农村与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受教育的机会根本不均等。同时,伴随着大学扩招,看起来上大学的人数增加了,但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质量大大缩水,上大学就等于失业。
7.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篇七
2014年宿州政法干警面试热点解析:寒门如何出贵子
宿州中公教育网 http://szhou.offcn.com/html/
为您提供2014年宿州政法干警面试热点解析:寒门如何出贵子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笔试部分已经结束,在政法干警面试的考核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面试热点问题,学会根据面试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为了让政法干警考生们顺利备考,现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面试热点并进行解析,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热点背景】
2014年7月3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先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逐步可在当地高考。这一举措是异地高考的一小步,更是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大步。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教育公平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理论分析】
不得不说,尽管异地高考具有一定的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首先,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配不均;其次,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城乡师资发展不均衡,不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师数量都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地区不管是教学手段还是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再次,公办学校对于不同学生实行不同待遇,本是公共资源,一些享受政策倾斜的重点学校却私收高额择校费、赞助费,还不用交税或上交。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包括城乡分配不均、区域分配不均、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分配不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配不均、相同区域不同学校分配不均等,而这一问题又与教育投入及户籍制度等问题相互关联;其次是制度不公平,户籍制度使很多人无法享受与他人同等的教育条件,例如外地户口的学生无法在本地读书,即便可以也要缴纳借读费。高考制度,一种畸形的制度,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基础教育,而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又缺失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远。
【真题示例】
近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趋势明显。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学生中的农村生源仅占总人数的17%。请你谈谈对“寒门难出贵子”这一现象的看法。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解析】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考生必须先抓到现象背后反应的本质问题,它反应了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寒门学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和出台制度进行管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久而久之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第一,它直接摧毁贫家子弟的上升渠道,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流动而不是凝滞,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应该让一个人再贫穷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精英,而不是代代贫穷;第二,它更加让农民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辍学早踏入社会。这种对文化的不重视,在长远的未来后患无穷;第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寒门难出贵子,社会公平将被釜底抽薪。
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专家认为,首先要多增加让农家子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并建立长效机制,不能让贵子在毕业后又回寒门,建立能力本位的就业评价机制,尽量排除家庭背景在就业中的影响;其次,为了避免新的不公平,高校在招收贫困地区生源的时候,有必要从源头把控,防止投机分子改变学生户口获取利益,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助学金、奖学金。不能忽视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公平,只有不断加大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资源的力度,让农村子弟和城市子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8.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篇八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截至昨日,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发帖网友linyang222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linyang222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linyang222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
他的观点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有网友跟帖说:“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我亲戚家的孩子才五岁,在教育上已经投入六位数了,学了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现在小升初考试比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和英语。这两门就得家长去砸钱上培训班。
网友“小洋很忙”说,以某重点高中来说,今年上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 985的高校。全班62个人,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差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
“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网友“青青木瓜香”说。
“面对城市学生,我们丧失了基本竞争的机会”
昨天下午,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还在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三天前,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经历的稿子《走到只剩我一个》。这两天,他接到了邻镇好几个大学生的电话和邮件。之前他们素不相识,这些人辗转找到他的联系方式与他联系,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看了你的稿子我们很感触,感同身受。”
农村尖子=城里差生?
雷磊的经历是众多农村大学生的缩影。他出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过了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选择复读。一年后,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但一进学校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从她的口中他得知,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竟然达到了97%。“我的成绩太差了,只能上这所学校。”女同学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
“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雷磊说。小学时,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每天早晨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到教室就筋疲力尽,很多学生一去学校就打瞌睡。
他们邻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只有五、六个人能考进县中。而有时候,全县一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几率几乎跟买彩票差不多了。”雷磊自嘲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
想上好大学全凭自学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他们考不上好大学。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雷磊说。“这些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在农村,不要说培优,连幼儿园都没有。
农村学校待遇差,没有老师愿意去。像他所在的八仙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中专毕业,毕业于陕西师范的老师一个都没有。
上大学的N个条件
雷磊总结说,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必须具备N个条件:首先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可以供得起你上学的花费;其次你的父母要有很强的意愿培养你成才;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门心思学习;最后,你还得有个聪明的脑子。“要同时具备所有条件,你才有可能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差一个都不行。”
据他了解,他们全镇有史以来考上全国排名前15大学的人只有四个,还全是复读生。
上大学太难很多人放弃
由于读书那么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么小,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抬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了。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下降。
“这可能不仅仅是人口自然减少的原因。”雷磊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们那里上小学,每天要行走7公里,由于中午吃不到饱饭,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别矮,而且每天支出10多元,一般家庭都有2个孩子。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概在50元左右,要是供两个孩子读书,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这些隐形的条件就把很多农村孩子淘汰掉了。”
现在他的压力也很大。10年前,他们家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楼房的。但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到现在房子都没装修。而村里其他人家早就盖好楼了。雷磊说,“家里很多亲戚都不相信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说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划不来。”
今年,他家一个亲戚的女儿考上三本大学,女孩的父亲没让她去上,说还不如出去打工。这也让雷磊感到很茫然。
资源不平等
昨日,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向记者证实,近几年,他接触到进入北大的湖北考生,绝大部分家境殷实,父母不是公务员就是知识分子。
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
么?对此,朱怀球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暑假期间,武汉市25中语文老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林晓红和同事一起进行了家访。她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
9.金秋寒门出贵子 八月人大送真情 篇九
烟溪镇新云马村位于该镇西部,因山形酷似天马行空而得名。该村十组又名安宿溪,是烟溪镇远近闻名的“状元组”,自2008年以来,该组平均每年有3个高中学子鲤跃龙门,考上各类重点院校,这个仅220余人的小组目前已有21名大学生!然而,该组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种田和打零工是该组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每到开学之际,许多学生的父母开始东奔西跑去借钱,甚至不惜贷款送读,而这些筹来的钱也难以供养一名大学生,这些家庭的生活陷入捉襟现肘的境地。
烟溪镇人大代表尹掌华反映的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镇人大的高度重视。8月24日上午,烟溪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李志生,人大副主席、武装部长贺建华一行4人前往该组了解情况,并给贫困大学新生送来了镇人大的关怀。据悉,今年该组共有4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子考上本科、研究生等院校,在他们家中,李志生主席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情况,详细地了解了他们的家庭困难;他再三激励家长们要克服一切困难送子女完成学业,反复勉励学子们要放下所有包袱让自己全面发展;最后,李志生主席代表烟溪镇人大给这4位学子每人送上2000元慰问金。几位家长纷纷感谢镇人大替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并保证会举全家之力送子女读书;几位学子则表示将刻苦学习,日后以同样的爱心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当天下午,李志生主席一行还前往烟溪镇丰里村,为该村的两名特困大学生也各送去了2000元的慰问金。
古人云,自古寒门多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寒门学子因为家境困难,往往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渴望自己学业有成后能改善家庭的现状。然而,高昂的学费却使他们光明的前程蒙上一层阴影,烟溪镇人大此次送温暖行动充分体现人大机关“察民情,体民意”的情怀,该镇人大表示将继续关注贫困学生的生活情况,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支助贫困学生的行动中,让这些学子能安心完成学业,早日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