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2025-02-06

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精选16篇)

1.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一

一、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22分)

1、是闰年,1900年是( )年。

2、地图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绘制的。

3、一年有( )个月,其中31天的有( )个月。

4、要使□64÷5的商是两位数,“□”中能填( );

要使664÷□的商是三位数,“□”中能填(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 )周年。

6、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7、小明奶奶今年打算在小明家连续住两个月(共62天),这两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

8、一共有( )星期( )天。

9、把相同的时刻用线连起来。

上午9时 晚上8点半

下午5时 中午12时差5分

11:55 17:00

20:30 9时

10、除数是7,商是6,余数是4,被除数是( )。

11、面向东方向右转,你的后面是( )方。

二、请你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共10分)

1、被除数中间有0的,商的中间一定有0。( )

2、125÷2的商是三位数。( )

3、在除法中,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4、310÷6=50……1 ( )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

三、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共10分)

1、20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开幕,这一年有( )天。

① 365 ② 366 ③ 367

2、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人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在( )结束。

① 22:15 ② 22:05 ③ 21:05

3、算式:4008÷8商中间( )0。

①1个 ②2个 ③没有

4、阳阳晚上9时分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① 7 ② 9 ③ 8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③小华说:“我爸爸2月30日才从温州开会回来。”

四、请你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每小题1分,共10分)。

30×4= 1500÷5= 4×21= 400÷5= 20×20=

96÷3= 34÷2= 100×20= 0÷(54-45)= 297÷6≈

2、列竖式计算。(共18分)

3442÷8 = 5228÷6 = 1840÷3=

901÷7 = 8204÷9 = 156×27 =

226×22 = 408×45 = 199×34=

五、解决问题。(2分+3分+3分+3分+3分+3分+3分共20分)

1、光明小学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2、小冬家去年第四季度(10-12月)每月用电情况分别是:10月份120度,11月份128度,12月份142度。小冬家10-12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

3、三年级学生到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4、有9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桌子,如果把这些桌子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那么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5、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人数的2倍,如果有大人458人,一共有多少人参观科技馆?

6.一架客机上午11:30从厦门飞往青岛,下午2:30到达青岛机场。已知厦门到青岛的航程有2250千米,问这架客机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2.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二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3.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三

一、书写整洁美观。(5分)

二、把下面的题目默读一分钟,然后听老师读短文(两遍)。注意,听仔细了!最后完成填空题。(7分)

(附短文: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是作者站在____看瀑布。(远处、近处)

2.因为瀑布的水花是____色的,而且闪着一__,所以瀑布是一座____的屏。

3.作者把被风吹起的水汽比喻成___、___、

三、乍一看,这些字很相似,请你仔细辨一辨再组词。(5分)

析( )蜓()键( )疗( )

折( )蜒()健( )辽( )

四、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填一填,幂谁积累的词语多。(8+3+1分)

游人如()望而生()喜出()外

不()为然谈笑风()星罗棋()栩栩如() 一()风顺

你在课外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出三个就能得满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上面的哪个成语?请用上它写一两句话。

五、仔细阅读下列要求,然后填空。如果你能很顺利地写下来,那你一定是读书认真的同学。(9+10分)

1.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上我们在课文《庐山的云雾》《荷花》《望庐山瀑布》中学到的优美词句。

shǔjià

pàn wàng

( )里,爸爸带我到()已久的庐山游玩。

xiù lìlong zhao庐山的景色真()呀!那些()在山头的云

chán ràn雾,像是____;那些()在半山腰的云、

qiānzǐ bǎi tài雾,又像是____……真是()。看,那香炉峰上的瀑布,好像是银河从天上飞流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写的这么一句诗:“____,____。”山道上,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十分热闹,它们有的____,有的____,

mì fēng有的____。成群的()和蝴蝶在花piān piān pǐ wǔ间()。这么美的庐山真令人()。

六、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六首古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你能将课外积累的古诗挑选一首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分)

七、平时你有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吗?试着填填空。(4分)

1.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中,__球神童丁俊晖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获得世界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是__,国务院总理是__。

八、口语交际:学会商量。(4分)

学校开设兴趣班了,有舞蹈班、写作班、田径班、书法班、脑培训班等。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参加哪个组呢?回家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你准备参加哪个小组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小明:________

九、向你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一定很感兴趣,快细细地读一读吧!后面的题目你定能得心应手!(6+3+30分)

用砖瓦、木料、钢筋混凝土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人力和时间。可是建造一座充气房屋那就方便多了。

在工厂里,人们根据图纸,用塑料薄膜做成各种各样的套子和管道,然后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用一辆大卡车拉到工地上,再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打进去。不一会儿,这些套子的管道就被“吹”得鼓起来,一座美丽的房子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充气房屋很软,可以建得高高的。美国底特律有一座充气体育馆,有20多层楼房那么高,能容纳8万多位观众。

充气房屋搬起来很方便,只要把空气放出去,折叠好搬上汽车,就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做成展览馆、剧院、商店和住宅。

充气房屋造价低。建造一座和土木结构同等面积的充气房子,造价只是土木建筑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五光十色的充气建筑,会以它更新的奇妙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这篇有趣的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充气房屋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

(1)__;(2)__;(3)__。

2.用心读一读短文,看哪些自然段分别有下列3个意思,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括号里。

(1)建造充气房屋很方便。( )

(2)介绍充气房屋的特点。()

(3)展望未来的充气房屋。()

3.快张开想象的翅膀,你还知道或想发明哪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种。要尽量把话写明白,写具体,让人一看就喜欢。(另加稿纸)

设计理念:

本次命题以新课标的精神和实验教材要求为依据,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积累、感悟,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有意识地凸现出来,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因此在试卷命题时,从内容上来说重“综合”。笔者不仅考查了课内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考查了课外语文学习情况;不仅考察了学习习惯(认真书写与阅读、主动积累语言与获取信息等)、基础知识,还考查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

本试卷从形式上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试卷中的第四题和习作题)。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和灵活性。例如题干用语既做到要求明确,又不失真切关爱;又如试卷中第四题,它需要在学生熟读成诵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性。

希望通过试卷的导向功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不要只为命题而教书,而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答案:

二、1.近处 2.白,光泽,珍珠 3.烟、雾、尘。

四、游人如(织) 望而生(畏) 喜出(望)外不(以)为然 谈笑风(生) 星罗棋(布)栩栩如(生) 一(帆)风顺

五、shǔ jià pàn wàng xiùlì lǒngzhào(暑假)

(盼望)

(秀丽)

(笼罩)

chánrào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

piānzībǎitài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都展开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是花骨朵儿mìfēng piānpiānqǐwǔ

liúliánwàngfǎn(蜜蜂) (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

六、《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塞下曲》、《夏日田园杂兴》

七、1.台 2.胡锦涛温家宝 杨卫泽

4.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篇四

一、请你填一填。

1.今年是2008年,共有()天,如这个月刚好是6月份,有()天。

2.早晨,面对太阳时,你的右面是()方,你的后面是()方。

3.□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校操场面积为900()小青的身高132()一块橡皮一个面的面积为6()黑板的周长为9()

5、下面每个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数,使算式成立。3×□=1□6×□=2□

三、选一选。

1.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A、1 B、2 C、3 D、4

2.648÷8的商的个位上是()。

A、8 B、1 C、9 D、03、学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1)班42人都报名参加了活动,其中27人参加书画小组,24人参加棋艺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

A、7人B、8人C、9人D、10人

4、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一排,老师让他们按1、2、3、4、5循环报数,最后一个报的数是2,这一排同学有()人。

A.26 B.27 C.28

四、解决问题。

1、三年级252人要乘6辆车去参观科技馆。如果每辆车的人数相同,每辆车应坐多少人?

3.星星幼儿园每天运来水果6箱,每箱10千克。一个月按21天计算,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5.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篇五

1.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少是( )位数,最多是( )位数。

2. □730÷58,要使商是三位数, □里最小填( ),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3. 要求工作总量必须知道( )和( ).

4. 小东1991年2月21日生,到今年2月21日刚好满( )周岁.

5. 60个月=( )年 5日=( )时 4小时30分=( )分 八、九月共有( )天.

6. 660的3倍是( ), 990是30的( )倍.

7.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8倍,积也扩大( )倍.

8. 2002年是( )年,共有( )天,它的六月有( )天.

9. 小明早上7时到实验学校上课,下午5时放学回家,他在学校的时间是( )小时.

二.判断题.( 共6分)

1. 最小的三位数除以最小的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 ).

3. 求一辆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工作总量. ┄┄┄┄┄( ).

4. 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6,商不变. ┄┄┄┄┄( ).

5. 现在是下午3时,7小时前是上午8时. ┄┄┄┄┄( ).

6. 每年的最后一个月都是30天. ┄┄┄┄┄( ).

三. 选择题(共6分)

1. 3952÷38的商( )

⑴ 中间有零 ⑵ 中间没有零 ⑶ 末尾有零

2. 125×80的积( )

⑴末尾有三个0 ⑵ 末尾有两个零0 ⑶ 末尾有四个0

3. 两个数相除,余数是29,除数最小是( ).

⑴ 29 ⑵ 28 ⑶ 30

4.用24时记时法,下午5时是( )

⑴ 5时 ⑵ 17时 ⑶ 17小时

5. 下面这些年份,( )年是闰年.

⑴ 1900 ⑵ 1996 ⑶ 2002

6. 已知3棵枣树收了240千克枣,可以求( ).

⑴ 总产量 ⑵ 单产量 ⑶ 工效

四. 计算。(共40分)

1.口算题( 4分 )

1000-60= 50×20= 250÷25= 407×3=

30×50×0= 290×30= 260÷1= 680÷4=

2.估算.( 4分 )

476×3 3468÷7 2195×4 8210÷9

3.竖式计算,前两题要验算.( 12分)

① 114×19 ② 2050÷57

③ 380×24 ④ 2835÷27

4.脱式计算.(12分)

① 700÷28+120×8 ② (540-360)÷(18×5) ③ 632+(131×4-276)

5.列综合算式计算.

⑴ 48与72的和乘15,积是多少? ⑵ 1200除以25与1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共30分)

1.实验学校食堂运来一批柴油,计划每天烧柴油450千克,可烧25天,改进炉灶后,可烧30天,现在每天烧柴油多少千克?

2.甲乙两城铁路长960千米,一列客车于6月22日上午8时从甲城开往乙城,晚上8时到达。这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水果店买出28筐荔枝,每筐8千克,每千克5元。共收款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4.一条水渠全长5316米。已经修了32天,还剩452米没修,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6.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篇六

何志成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上课举手的习惯、自学习惯、质疑习惯等等。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普遍性的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班级差生面比较大,教学起点难以确定。差生的转化力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能从本学年段的知识重点进行分析命题,知识点履盖面大,分数、面积、周长、口算、单位、计算以及学生猜测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测评所占的分数比例适当。

三、考试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生大部分都能进行正确计算,能掌握本学年段所应学习的知识。

2、部分应用题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如应用题1正确率都达到90%以上。

3、部分概念学得比较扎实,能正确灵活的运用,并且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

1、部分概念学得不够深入,理解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如第三大题的第三小题:学生对于面积的概念掌握还不是很好。

2、应用题的提问能力应加强,第六大题的第五小题,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小数一个零都不读,得分率都在15%以下。

五、努力方向

1、明确目标。通过新学期的质量分析,定好本学期的努力方向。

2、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钻细研教材及课标要求,掌握教学内容、衔接性、连贯性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有的放矢,胸中有一盘棋的整体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结合各级教研活动,加强教研力度,尽量挤出时间多上网学习,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和动态。结合校本教研,强化教研流程,落实教研过程,使备课充分,听课规范,评课针对性强,使理论学习与开一面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教学质量。

4、认真研读《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与备课专辑》,并且主动与其他老师交流。

(1)加强情境教学的指导,让学生在生动个体的情境中认识数。

(2)加强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丰富学生的表象及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感悟数学参与课堂教学。

(3)加强数感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5、确保上课的有效性、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力求上课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落实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落实优化培优扶差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更快的提高。定期交流培优扶差作业,提高工作的效率。

7、掌握各单元质量检测情况,并整改出单元教学的优缺点,及时查

漏补缺,找出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为下一个单元教学作好较充分的准备。

8、做好作业的设置、批改、改正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作业的书写速度及正确率,激发作业的兴趣。

9、密切家校联系。定时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通过电话、网络、校访等方式,主动与教师联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形成全力,保证学生能更好的健康发展。

7.七年级数学(下)测试卷 篇七

1. 2m=8, 则4m的值为______.

2.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0.000 000 406, 结果是______.

3. 如图, 要得到AB∥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 (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4. 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 ∠DEF=25°, 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 再沿BF折叠成图c, 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

5. 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60°, 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边形, 它的内角和是______°.

6. 如图:内、外两个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阴影部分的宽为3, 且面积为51, 则内部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

7. 如图所示,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如果a+b=10, ab=20,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8. 若a2+ma+3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m=______.

9. 如图,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 ∠1=30°, ∠2=50°, 则∠3的度数等于______.

10. 如图, △ABC中, ∠A=90°, AB=AC, BD平分∠ABC, DE⊥BC于E, 如果BC=10 cm, 则△DEC的周长是______cm.

二、选一选

1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 是因式分解的是 () .

12.下列各组数中是方程4x+y=10的解的有 () .

A.1个B.2个C.3个D.4个

13. 下列计算, 正确的是 () .

14.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时, 有下列四种变形, 其中正确的是 () .

15.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2 B.15 C.12或15 D.9

16. 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是 () .

A. (x-3) (-x+3) B. (a+2b) (2a-b)

C. (a-1) (-a-1) D. (x-3) 2

17. 画△ABC中AB边上的高, 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 .

18.如图, 在△ABC中, ∠C=50°, 按图中虚线将∠C剪去后, ∠1+∠2等于 () .

A.230°B.210°C.130°D.310°

三、解答题

19.计算下列各式:

(1) (a+b) 2 (a-b) 2; (2) (a-3) (a+3) (a2+9) ; (3) (m-2n+3) (m+2n-3) .

20.化简求值: (2a+b) 2- (3a-b) 2+5a (a-b) , 其中

2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2.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

(1) 若用代入法求解, 可由 (1) 得:x=______, (3)

把 (3) 代入 (2) 解得:y=______, 将其代入 (3) 解得:x=______, ∴原方程组的解为______.

(2) 若此方程组的解x、y互为相反数, 求这个方程组的解及m的值.

23.如图:已知∠B=∠BGD, ∠DGF=∠F, 求证:∠B+∠F=180°.

请你认真完成下面的填空.

证明:∵∠B=∠BGD ( 已知) ,

24.已知△ABC的三边a, b, c满足a2-b2=ac-bc, 试判断△ABC的形状.

25.如图, ∠1+∠2=180°, ∠DAE=∠BCF, 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3) BC平分∠DBE吗?说明理由.

26. 已知△ABC中, ∠A=x°.

(1) 如图1, 若∠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则用x表示∠BOC=______°;

(2) 如图2, 若∠ABC和∠ACB的三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 则用x表示∠BO1C=______°;

(3) 如图3, 若∠ABC和∠ACB的n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On-1, 则用x表示∠BO1C=______°.

27. 7年级 (1) 班的同学到水库调查了解今年的汛情.水库一共有10个泄洪闸, 现在水库水位已超过安全线, 上游的河水仍以一个不变的速度流入水库. 同学们经过一天的观察和测量, 做了如下记录:上午打开一个泄洪闸, 在2小时内水位继续上涨了0.06米;下午再打开2个泄洪闸后, 4小时内水位下降了0.1米.目前水位仍超过安全线1.2米.

(1) 求河水流入使水位上升速度及每个闸门泄洪可使水位下降速度;

(2) 如果共打开5个泄洪闸, 还需几个小时水位降到安全线?

8.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八

第Ⅰ卷(必做题共160分)

一、 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 已知复数z=i2 0131-i,则复数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象限.

2. 已知全集U=R,集合A=xx-1x<0,B={x|x≥1},则集合 瘙 綂 U(A∪B)=.

3. 某校有4 000名学生,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表,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名奥运火炬手,抽到高一男生的概率是0.2,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100名奥运志愿者,则在高二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高一高二高三女生600y650男生xz7504. 投掷一颗质地均匀骰子两次,得其向上的点数分别为m、n,设向量a=(m,n),则满足|a|≥6的概率为.

5. 过点M(1,2)的直线l与圆C:(x-3)2+(y-4)2=25交于A、B两点,C为圆心,当∠ACB最小时,直线l 的方程是.

6. 如图,运行算法流程,当输入的x值为时,输出的y值为8.

(第6题)(第7题)

7. 如图,△ABC中,∠ACB=90°,∠ABC=30° ,BC=3,在三角形内挖去一个半圆(圆心O在边BC上,半圆与AC、AB分别相切于点C、M,与BC交于点N),将△ABC绕直线BC旋转一周得到一个旋转体,则图中阴影部分绕直线BC旋转一周所得旋转体的体积为.

8. 锐角△ABC中,角C既不是最大角也不是最小角,则角C的取值范围为.

9. 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A,若其值域也为A,则称区间A为f(x)的保值区间.若f(x)=x+m-ln x的保值区间是[e,+∞),则m的值为.

10. 已知F1、F2分别是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左、右焦点,B是虚轴的端点,直线F1B与双曲线C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P、Q两点,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交于点M,若|MF2|=|F1F2|,则C的离心率是.

11. 设O是△ABC外接圆的圆心,AB=1,AC=2,且AO=xAB+4-x8·AC(x∈R,且x≠0),则△ABC的边长BC=.

12. 定义域为[a,b]的函数y=f(x)图像的两个端点为A、B,M(x,y)是f(x)图象上任意一点,其中x=λa+(1-λ)b∈[a,b],已知向量ON=λOA+(1-λ)OB,若不等式|MN|≤k恒成立,则称函数f(x)在[a,b]上“k阶线性近似”.若函数y=x-1x在[1,2]上“k阶线性近似”,则k的取值范围为.

13. 设方程xln x=2 013的解为α,方程xex=2 013的解为β,则αβ的值为.

14. 在数列{an}中a1=1,an+1=anan+1,(n∈N*).设P=2 013i=11+a2i+a2i+1,则不超过P的最大整数为.

2013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三)第2页二、 解答题:本大题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并将解答过程写在指定的区域内.

15. (本题满分14分)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cos C-12c=b.

(1) 求角A的大小;

9.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期中测试卷 篇九

一、注意审题,细心计算。(29分)

1、口算(10分)

30×70= 75÷5= 25×30= 33×20= 10+3×20=

20×50= 40×11= 27×3= 72÷8×9= 45-40÷5=

2、用竖式计算,带的验算。(10分)

56×45= 76×27= 32×50=

3、混合运算(9分)

48×12-220 25+45×50 786-(253+147)

二、认真读题,准确填写。(每空1分,共26分)

1、25×44的末尾有( )个0。

2、把下面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67-25=42 42÷6=7

3、教师节( )月( )日,它在第( )季度,这个季度有( )天。;

4、最小的两位数乘以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4000米○4千米 130-83-17 ○ 130-(83+17)

2吨○1800千克 120-38×2 ○120-38÷2

6、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南京长江大桥大约长7000( )。

(2)、一头大象大约重5( )。

(3)、一架飞机自重约15( ),每小时可飞行980( )。

(4)、一头绵羊大约重45( )。

7、小华的生日是一年最后一天,是( )月( )日。(1分)

小红的生日是国庆节的前二天,是( )月( )日。(1分)

8、□1×32,要使积是四位数,□里至少填( )。

9、用2、3、4、6算24点,

10、荷兰花海每天开放时间是8时――18时,开放时间从上午( )时到下午( )时,这一天共开放了( )小时。

19:008:0024:00

晚上7点下午3:00凌晨3:30

11、观察表格,并填表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分)

1、一袋大米重50千克,80袋这样的大米重( )。

A、4000吨 B、4000千克 C、4000克

2、下面算式中,积小于的是( )

A、41×38 B、47×50 C、49×51

3、用24时记时法,正确描述下面三幅图片时间的`是( )。

A、10:00、4:00、20:00 B、10:00、16:00、20:00

C、10:00、16:00、8:00

4、科技展从14:10开始,到15:15分钟结束,经过的时间是( )。

A、1小时15分钟 B、90分钟 C、1小时5分钟

5、下年年份,有( )个平年。

1949年 22 2400年 1988年

A、3个 B、4个 C、2个

四、仔细推敲,准确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一个月里最多只有4个星期。………………………………………… ( )

2、35×4+35=35×(4+1)。………………………………………………( )

3、每年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天数相同。……………………………… ( )

4、2000千克水泥比2吨棉花重。 …………………………………… ( )

5、所有的大月都是单月,所有的小月都是双月。……………………… ( )

五、看图列式,并计算。(6分)

六、活用知识,解决问题。(29分)

1、一本书150页,小华已经看了3天,每天看32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用综合算式解答)

2、一个计算器35元,一台电脑的价钱是这个计算器的90倍,买一台电脑和一个计算器一共需要多少元?

3、李叔叔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一共给320棵果树喷洒农药,他平均每个小时喷洒多少棵?

4、大丰影剧院的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楼下有540个座位,楼上有9排,每排有25个座位。(根据条件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5、订一份大丰《电视节目报》每个季度36元,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每月21元。

(1)、订阅一份大丰《电视节目报》全年要多少钱?

10.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十

一、填空。(每题1分,共16分)

1、笔算乘法时,乘到哪一位数满几十,要向()进几。

2、计算60×70时,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

3、一年有365天,一个星期有7天,一年有()个星期,还剩()天。4、0和任何数都得(),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或者()位数。6、19×19的积大约是()。

7、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8、28×50的积的末尾有()个0。

9、从245里连续减去8,最多能减()几次。10、12除以一个数,它的余数一定比()小。0除以()都得0。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2分)

1、因数的中间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也有几个0。()

2、用十位上的2乘13积是26。()

三、爸爸栽了15行苹果树,每行13棵。(3分)3 × 1 5 6 5 „„ 5行栽了()棵苹果树。1 3 „„()行栽了130棵苹果树。1 9 5 „„ 15行栽了()棵苹果树。

四、计算题。(每题2分,共12分)

1、用竖式计算。32×13 27×56

2、脱式计算。

68+24×40 125÷5×3 978÷3÷5 125×8+231

五、解决问题。(共36分)

1、学校组组织参观兵马俑,共46人去参观,其中有18名学生。票价如下:

学生票 28/元

成人票60/元

团体票40/元(1)购学生(1)购学生票需要多少元?购成人票需要多少元?一共需要多少元?(2分)(2)如果按团体票购买,需要多少元?(2分)(3)你会选哪一种方式,为什么?(1分)

2、李师傅加工3600个零件,上午8:00开始工作,到下午4:00全部做完,李师傅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4分)

3、学校的礼堂最后一个座位18排25号,我们学校共有436人,这些座位够坐吗?(4分)

11.七年级数学(下)测试卷 篇十一

1. 2m=8,则4m的值为______.

2.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0.000 000 406,结果是______.

3. 如图,要得到AB∥CD,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4. 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5°,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

5. 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6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

6. 如图:内、外两个四边形都是正方形,阴影部分的宽为3,且面积为51,则内部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

7. 如图所示,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如果a+b=10,ab=20,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8. 若a2+ma+3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

9. 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等于______.

10. 如图,△ABC中,∠A=90°,AB=AC,BD平分∠ABC,DE⊥BC于E,如果BC=10 cm,则△DEC的周长是______cm.

二、 选一选

1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24. 已知△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ac-bc,试判断△ABC的形状.

25. 如图,∠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说明理由.(3) BC平分∠DBE吗?说明理由.

26. 已知△ABC中,∠A=x°.

(1) 如图1,若∠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用x表示∠BOC=______°;

(2) 如图2,若∠ABC和∠ACB的三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则用x表示∠BO1C=______°;

(3) 如图3,若∠ABC和∠ACB的n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On-1,则用x表示∠BO1C=______°.

27. 7年级(1)班的同学到水库调查了解今年的汛情.水库一共有10个泄洪闸,现在水库水位已超过安全线,上游的河水仍以一个不变的速度流入水库. 同学们经过一天的观察和测量,做了如下记录:上午打开一个泄洪闸,在2小时内水位继续上涨了0.06米;下午再打开2个泄洪闸后,4小时内水位下降了0.1米.目前水位仍超过安全线1.2米.

(1) 求河水流入使水位上升速度及每个闸门泄洪可使水位下降速度;

(2) 如果共打开5个泄洪闸,还需几个小时水位降到安全线?

12.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十二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1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篇十三

郑文柏

一、试卷分析

本试卷共计十大题,涵盖了本单元的所学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技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试卷内容全面,覆盖了教材的所有知识内容。试题又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二、学生答卷情况:

参考人:39人及格人:36人良好人:13人优秀人:2人

二、试卷分析及提高措施:

这张试卷主要考查图形与变换,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答得还是可以,只有少数同学答得不好。

第 1、2题:按要求归类和算一算,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区分掌握的比较好,还有对简单的除法和乘法做得很好,所以这一题没什么失分。

第3题:填一填,错题有“红领巾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和()个钝角”,由于个别学生平时缺乏观察身边的物体导致填错。

第4题用实物的图形来判断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由于学生对实物现象认识能力较强,这题失分很少。

第5题:判断题,错题有:第1题“角有大有小,边越长的角越大,边越短的角越小。”()第2题“跷跷板是平移现象。”()这两题学生做错的比较多,要进行着重讲解,同时还要进行实际的观察一下,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 6题:观察图形,对于后进生来说难度较大,有错误,需着重新讲解,并出有关的习题进行训练。

第7题:主要考查锐角、直角、钝角的辨认和实际应用,难度不大。是以钟面出现的,学生很容易断定是什么角。

第8题:数图形里面有几个角,这一题难度很大,学生做错比较严重。针对这类题要进行着重讲解,加强辅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的形式来加深理解,达到学而致用的效果。

第9题:学生做得比较好,大部分都得分。

第10题:按要求做一做共24分(含4小题),分别画出平移几个格后的图形。有的学生方法不对,应该是先在原来的图形上找出几个关键的点,把这些点按题目要求进行平移,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有的生学是理解题意出错,“分别”要求两次都是从原图开始移动,不是“先”、“再”连续的移动。

14.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 篇十四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

3、物体的`( )和封闭图形的( ),就是它们的面积。

4、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 )和( )。

5、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 )( )。

6、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字典厚约5( ) 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万( )

操场的面积是1800( ) 食指指甲的面积约是1( )

教室门的高是2( ) 课桌面的面积约为40( )

7、单位换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9公顷=( )平方米

700公顷=( )平方千米 2平方千米=( )平方米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共5分)

1、黑板的长是4平方米。 ( )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

3、一个图形的周长一定比它的面积小。 ( )

4、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5、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

三、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1分,共5分)

1、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相比,( )。

A、面积单位大 B、长度单位大 C、无法比较

2、( )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A、扭扣 B、课桌面 C、手掌面

3、下面的单位中,( )是面积单位。

A、公顷 B、千米 C、米

15.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十五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6.试卷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十六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上一篇:信用风险管理学习心得下一篇:我的“辣”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