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2024-06-19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共16篇)

1.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一

安化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赵献英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有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教师要深刻的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跳出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而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我谈谈从圆的认识教学,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 感悟画圆方法,建立圆的动态表象

在下乡视导中,我随堂听了3节圆的认识,在学习画圆步时老师们都采用根据书本的插图采用演示指导法教这个环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画圆的过程,没有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形成圆的这条曲线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因画圆而画圆的纯技术层面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指导。

同学们,你们能画圆吗?准备怎么画?(用圆规画)试一试,展示学生失败的作品问:这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说说看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画圆的两脚的距离变化了;中心点移动了;画圆时没有一次画完;画圆时没有用手捏住把手进行旋转、、、、看来圆这个特殊曲线围成的图形不是随便能画出来的。那么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方法。

二. 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概念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56页例2,是让学生通过剪圆,折圆,反复折圆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让学生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深刻认识。我认为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对圆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半径大小与圆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请同学们画3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上台进行描述,同学们可能把画的圆放在投影仪上一看就知道了。如果远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想听听你对圆的描述,你能描述出来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来说。看来同学们对圆的描述困难很大,那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两脚之间的距离小,画的圆小。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画的圆大)。请同学们在每个圆上画出两脚之间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两脚之间的距离叫什么吗?导出半径,直径和圆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再提问,现在同学们能描述圆的大小了吗?试一试,指名回答,如画了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了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元等,再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你画的3个圆的大小。

三.展开圆的想象,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展开想象较好理解圆的特征。可以这样教学;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出示演示过程,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通过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拓展圆的知识,加深对圆的深刻认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习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作业层次化,同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圆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题:

1.基础练习:

①我会找直径和半径,58页做一做的第1,3题,②我会判: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 ),两端都在圆上的直线叫直径。( ) 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半径1厘米的圆比直径2厘米的圆小。(    )③我会填:练习14的第二题,用表格出示,④我会画: 做一做的第二题。形式多样和具有层次性的练习,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拓展练习

①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下水道的管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②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 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创造性练习

在纸上画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设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人文与圆

用多媒体出示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中国人剪圆形的窗花迎接过新年,古代的赵州桥的拱是半圆形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的美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作为教师,既要用好教材,又要充分挖掘教材,还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教材这个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生成。让教学成为教师富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2.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二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 我有这样一种设想:把“作三角形”的内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 先让学生有“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教学, 事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前一轮的学生好, 学生能够按照书上指导的方法进行画图和作图, 也能对图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较明确的判断, 即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 等等, 学生只要对两个通过作图得到的三角形进行重合比对, 就能从感性上先得知这样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为后面的理性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础。

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变一变,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变和创新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 以学生的知识发展为依据, 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思考问题可能会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例如, 我在教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时引导学生先认识“三线八角”, 再认识平行线的性质。书上是根据直观的认识认识同位角, 我对同位角的“同”进行解释:同即同方位, 同侧, 同上或同下。我根据知识的统一性, 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也一起认识到位。内错角的“内”是两直线之间, “错”是错开, 在异侧, 在第三条截线的不同侧, 如同一墙的一内一外;同旁内角的“同旁”是第三条截线的同旁, 如同在一墙的同边, 而内字依然是两直线的中间。我结合“看图与名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三种角, 对“三线八角”进行统一认识, 然后当节进行强化练习和巩固。这样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简单了, 也更深刻了。在后来的练习和检测中, 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比往届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 都能清楚地识别它们。这节课后, 在第二节课就八角满足什么条件时, 才会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做深入探索。从这次的教材的创新使用和组编, 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和时间宽裕了许多。

创新不是预设的, 而是一种启发, 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发散, 是对学生当时的学习内容的一种直接判断, 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再如, 在教学方程应用题时, 我用打油诗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全诗如下:

解应用题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题意现, 分析真现题中量。

设元找量列方程, 稿中已有等式现。

回头再审题意无, 方知方程妙绝伦。

耐心解题把式用, 我笑应用真简单。

其中关键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在纸上列出各量之间的关系, 把相关量表示清楚, 就会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以它为指导思想, 以实际的解题为实践,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 学生很快就喜欢解决应用题了, 对应用题的畏惧感随之减少。

我觉得在教学时, 教学手段要创新, 要不断改善, 几个轮回, 都应用老把式教学, 会跟不上时代, 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想,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革, 在学习中教学, 在适应中进一步成长, 同年轻人一起再成长, 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和活力。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创新的一种, 对内容表达的创新, 创新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有时可以适当地改变书上的参考答案。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的有效数字教学中, 对学生很难区分的有效数字问题, 我改用科学计数法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容器中的液体体积为16.7毫升, 要求近似到十位, 书上给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 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 这个数的有效数字是2。学生看完这个答案是很迷惑的, 没看前面, 看20, 认为是近似到个位 , 哦 , 是不对的。又在前面学过科学计数法, 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学计数法, 我在教学时进行改革, 把答案写成2×10的形式, 这样看, 2就是有效数字, 且数值是20, 一下子变得清晰。

3.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情境图 篇三

一、帮助学生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学生对一幅情境图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对情境图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也有所区别,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情境图的信息收集就存在差异,怎样帮助学生搜集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呢?如二年级下册70页的乘法情境图,图中的信息很多:除了两个“我采了14个”信息外,还有2棵桃树、2只猴子、4个筐子、树有5个桃子……哪些信息与教学有关?什么信息有教学价值呢?这就需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知道教学这个知识时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参与。联系下面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是: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其次,在此基础上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因此这个情境图中最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是右边四个筐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四个装桃子的筐子,从图中发现计算2个14的方法:先把左边2个10合并,再把右边的2个4合并,最后把20和8合并。

二、将“情境图”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

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课,可以编“新龟兔比赛”的童话故事:在龟兔第一比赛时,小兔比赛输了,可是它就是不服气,于是它们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一回他们比谁的车跑得快,谁愿意当它们的裁判(出示课件),这样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纷纷动起笔来。

三、创编情境图,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

4.思品课教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篇四

——新课标培训感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指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思品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同时提出了实施建议。思想品德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是教师贯彻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思品课的教学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要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以及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促使他们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我们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认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思品课教师只有找准三者之间的连接点,依据课标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做到“心中有课标,严重有学生”。是教材达到最优化。

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资源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差异性。

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精讲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设置一些高于教材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让师生共享学习成果。

四是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出颇具特色的教学环节,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篇五

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改革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学校管理理念、管理策略的改革,是教材内容的改革,为了使教育改革这场深刻的革命彻底得到胜利。首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时期教育的总纲领《课程标准》,为新时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此纲领的指引下,专家们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但共同的目的就是作好教材这个例子,为教育改革领好路。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引路导向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在这一方面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就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见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教材它无非就是个例子,它不是圣经,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许多专家也对教材做了如下的解释: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文本和中介。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创造性的使用和开发教材。新教材的编排为我们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有相当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教师去挖掘、开发、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彩世界,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权利和责任。所以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老师太看重教材,眼里、心里充满了对教材的毕恭毕敬、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绝对的权威,没有怀疑,没有顾虑、没有不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教材教教材,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日久天长,教材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的一种枷锁、一种束缚,1、目标性原则: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时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准确、科学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开发教材的有效性,那么在创造性开发教材时应以什么为纲呢?首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深入地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编者的意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任务,然后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造,更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个载体、工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主体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时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一切方法、手段都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潜能发展而服务的。凡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潜能发展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科学、正确、有效的创新,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去实践。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个性、品质、潜能等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此为核心,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确保创造的实效性、科学性。

3、新颖性原则:创造的根本特征是所创造的事物要有鲜明的新颖性、独特性,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不按部就班,不墨守成规,积极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就使用教材来说,就是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有效的改编、创编、删减、补充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的实践:

1、创编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的创造留有相当大的空间,它只是为我们教学引了个路子,指明了一个方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目标性、合理性,但它并不是很完美的。由于教师、学生的差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人、每个地区。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创

中的生字编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具体我是这样进行改编的:(1)丁丁眉毛弯又弯,冬冬眼睛圆又大;丁丁头发黑又亮,冬冬牙齿齐又白。;你的面颊红扑扑,我的嘴巴会说话,他的鼻子高又灵;天天洗脸好孩子。(2)早晨早早起,弯弯腰,伸伸胳膊,踢踢腿;动动肩膀,扭扭脖;腆腆肚子,蹬蹬脚;爱惜身体,勤锻炼。并结合儿歌内容,编成韵律操,边说边做。学生学得兴致高,对生字记得牢靠。同时也渗透对学生勤洗手脸讲卫生、爱惜身体勤锻炼的教育。这样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会收到一举两得的好效果。

2、改编教材:

改编教材也是我们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人教社第八册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平均数》一课,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这样的:有四个杯子中分别盛有高度为6厘米、3厘米、2厘米、5厘米的水,怎样才能使这四杯子水的高度一样呢?这道例题知识一般的问题陈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为我们教师创编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这道题进行了改编,为学生自然而然地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兴趣。具体我是这样改编的:上课前,我去了一趟幼儿园,看见有几名小朋友又哭又闹的,原来是这几位小朋友嫌幼儿园的张老师在分给他们的饮料少,而分给其他小朋友的饮料多。张老师分别给甲乙丙丁四名小朋友的杯子倒了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高的饮料。对此,张老师束手无策,正发愁该怎样分才能分公平。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幼儿园的张老师想想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我边讲边操作倒饮料水)同学们一听来劲了,心里会想:呀!老师都被难住了,看我们的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开始三个一团、五个一堆积极思考、热烈议论,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大约过了有十几分钟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做法,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浓浓的自主实践、协作探究、互动发展的和谐学习氛围之中。

又如:九册语文教材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现代小学生对周总理的伟大一生了解甚少,那么学生就会对“本文周总理的逝世,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呢?”这个难点很难理解。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和同学们课前一起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资料,作为本节课学习的补充资料,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攻破学习重难点。

思品课教材为我们教师补充教材留有非常大的空间,围绕教育的中心,我们可以补充更多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搜集整理更多有关的事例,以大量的事实论据教育说服学生。如:学习九册思品教材《诚实守信》一课,为了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道理,对教材做了下面的补充: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地州土尔市的一位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爬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学生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心情很激动,都暗暗为路克校长的诚实守信而赞叹不已。

4、自主开发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只是为我们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例子,教材之外更广阔的教育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眼界要宽广,要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用自己一双智慧的眼睛,为学生发现、开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北师大语文实验教材三册,学

了解。其次,通过学生调查、统计、计算活动,学生对白色污染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及家人所造成的“白色污染”表示出不好意思,并表示以后一定减少塑料垃圾袋的使用。第三、学生对减少“白色污染”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调换教材安排的次序:

如:旅游出版社的英语教材,每课在安排内容时,先是实践对话练习,再是单词学习,然后是短语对话练习,最后是课后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短语对话的练习,在学生会读单词、会进行短语对话的基础上,最后指导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的实践对话。这样学生学起来会轻松愉快地学会新知识,提高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再如:在11月13日那天,我们这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学生兴奋极了,不怕严寒,不怕风雪,在雪地里追逐嬉戏,玩得开心极了,就是上课了还陶醉在美丽的雪景之中。本来那节语文课准备上15《古诗两首》,看到学生如此有兴致,我抓住这一有利机会,立即对教学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后面的19《第一场雪》提前上,一边带领学生赏析文中的美丽雪景,一边欣赏窗外的迷人景色,两者相得益彰,交互相映,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为浓厚,效果很好。

6.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六

创造性使用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功能。而教材的功能是由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人教社赵昕主任在谈到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时,有这些观点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教材功能

(1)关于教材编写的目的

——为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提供素材和指导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首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同时,应为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一个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手段,以推进教学改革。

——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资源提供范例和空间

教材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但它所能提供的毕竟有限。特别是我们这门课程,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停留在教材所给的材料中,要结合当地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材应为开发和提炼儿童的生活素材提供范例,并为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充实学习的内容留有空间。

(2)关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融合

——教材编写要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

——教材编写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充分研究国内已有教材、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和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大胆创新

尽管我们使用的鄂教版教材,但是在教材编排上出发点,指导思想是共通的。由此,回到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问题,可以得出三点认识:

一是品社课程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材的这些特点,课程与教材本身就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教材教”,也给与教师足够的“用教材教”的空间。

二是当教师走进课程伊始,当我们真实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 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使命时,我们有“为学生教”,“用教材教”的义务。即你意识到你必须要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品社学科的价值取向是最贴近于教育本质。

三是教学工作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当智慧在课堂流动的时候,创造性使用教材正在发生。创造性就是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策略从方式方法上来说,主要是做好“用”“增”“删”“换”“合”五个字。

以“用”字为例,“用”,即用教材。教材是“范例”,在区级研究课中,努力克服两种倾向:“完全不用教材”、“机械照搬教材”。一方面是发挥教材示范特点,在研读教材,特别是用整体审视教材中,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如结合单元整组研读教材,再比如结合不同年段相同内容范畴教材的目标要求研读教材等,另一方面,有效应用教材的资源,把握其“典型性”意义,作为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真实关注,引发认知冲突。

课例一:余莉华在执教《集体的事,我应该做》一课时,就在引导学生明确作为集体一员有相应职责的基础上,用教材中的图,(班级要周六组织义场活动,而自己周六有安排怎么办?)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集体生活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怎么看,应该怎么办?教材发挥示范性作用,“点燃”学生思维。

课例二:再比如市优质课赛课《朋友之间》,对这篇教材的使用我们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推敲。这一课教材包括四大板块,第一块是以两幅图配上学生间交流介绍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文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好朋友交往中的快乐和难忘的事情,感受朋友的重要性;第二块,通过诗歌与图画,以比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朋友的内涵,吐露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期望;第三块是朋友交往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朋友间发生争吵,有些话语很伤人,从而引出友谊树设置的填空的活动,认识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行为,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还通过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帮助学生思考;第四块是一个有关朋友的故事。

实际教学中,对于第一块教材,以“用”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示例性特点,从教材中两个孩子介绍自己的朋友入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而且把握住目标,形成两个层次:一是理解朋友有很多种,玩伴、同窗、密友;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照片)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物品,交流与好朋友之间的最难忘的生活片断,一句话,一张小纸片,一个眼神,但能真正拨动心弦,激发情感体验,而且在六年级最后一学期回顾这些内容,别具意义,从而自然而然表达对朋友的理解与期望,将教材第一块与第二块结合起来。这二部分教材以“用”为主,但也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生活体验。

7.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七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选用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 但在学生的眼里, 书本中有些素材还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须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学生需喜闻乐见、特别好奇、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满足学生喜好, 以充实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秒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我巧设场景, 以“神州七号发射升空”引入, 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又通过播放视频———“新闻联播前的最后5秒报时”“交叉路口信号灯”等学生熟悉的素材, 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秒”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间, 让学习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 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 教材通过对话呈现了三种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操作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而对“具体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及其他转化方法”, 教材并没有提示, 这样, 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教学中,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先把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观察并找出转化后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再次设疑:“如果只有一个梯形, 你们有什么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 由于学生刚刚用“剪拼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知识的迁移, 有些学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转化方法。有的学生用一个等腰梯形沿对角线剪开翻转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一个等腰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长方形, 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操作, 学生不但亲自经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而且其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调整教材的编排, 使教学更有效

教材的内容结构虽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编排的, 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 所以, 在教学时, 教师有时不必严格按照教材所编排的次序逐章逐节地进行教学, 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优化组合。如:人教版第七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单元编排共配置了8个例题, 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 例4、例5是“两位小数的认识”, 例6是“认识小数的数位表”, 例7、例8是“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若教师严格按教材编排次序进行教学, 教师教起来费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尤其是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这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顺, 究其原因, 是教材中把“认识小数数位表”编排在例6,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以致于教师前5个例子的教学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学小数这单元时, 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 用实际例子引出小数后, 再出示例6, 学习小数数位表, 让学生辨清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 通过“小数数位表”再来学习例1、例2、例3、例4、例5, 认识一位、两位小数。这样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来教, 把小数数位表作为一根线, 将8个例题连接起来, 教师教得如意, 学生学得也轻松。

8.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八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1)这个月节余多少元?(2)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7-36=21,29-21=8。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7-36=21(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8(元)。”教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

9.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 篇九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做到“四度”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的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教案,几天就能写满满的一本。有些教师一本书教了多年,年年备课时再把老教案原封不动的抄写一遍,实际上是一个教案用了多年。这些教师除了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之外,更缺乏的是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一方面,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既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教师教学是良心活。教学的深浅取决于教师道德和教育智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深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深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娴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挖掘教材的深度呢?一是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明确教育目标和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三是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的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的能量。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

所谓思维的广度,是指某些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就要利用教材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总是让学生紧贴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稍微离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儿,就会被教师立刻收回来。大概凡是与教师思维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正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而那些与教师思维不一致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负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把学生才展开的思路立即又中断了,这是一种无情地斩断学生思维翅膀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要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三、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关键是一个字,可为则易,不可为则难。在备课过程中,什么是备教材要备学生?就是要慎重把握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的程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张分层教学。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区分度,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习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各获各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就要进行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一统的教学相当普遍,一个教师上课,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造成教学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样感悟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同样获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地自信和自强,同样的自尊和自爱,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感悟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安全一样的树叶,但却有一样的生命价值。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但却有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让学生接受大一统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学习的权力,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感悟和体验教育人生的权力和机会。

四、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人生苦短,在短暂的一生中,一个高层次的人的发展一般有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社会学家不仅把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而且把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储备库。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

《学记》中说,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人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科技的飞速发展推进了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不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心态提出来的,而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来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自然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的使用教材,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就是要用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发展的潜力,真正能够发现学生的生长点,切实抓住学生发展中的好的苗头,及时对学生的优点或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学生随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素材,保证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使的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就是要能够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物化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东西,把学生作为活教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体验到身边的榜样力量教育作用,自我发现,自我激励的教育作用,以形成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10.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十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2. 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如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

11.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十一

我们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学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对教材进行恰当的“调”“补”“改”“删”“合”。

一、“调”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

1.单元之间的调整

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单元之间有着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如同一语法内容或同一时态的学习等。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有些单元的知识相对独立,时效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把这一单元的内容提前或调后。比如,为了配合国庆长假,我有意把必修1中的Unit 3 “Travel journal” 放到9月底上,让学生都带着一种迫切的需要和目的去学习。

2.单元内部的调整

单元内部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部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更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学环节调整

教学环节调整是指:重新调整和组合一堂课中几个教学部分的顺序。现行的英语课堂五步教学法包括复习引入、呈现新授、操练巩固、拓展运用和作业布置。我认为,它不应成为课堂教学唯一不变的准则,教师完全有理由根据既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例如,在教授必修2 Unit3“Computers”的Reading 时,我们可以先呈现部分与电脑和网络有关的词汇,否则由于学生缺乏一定量的单词支撑,就会大大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

二、“补” 和“合”

新教材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否则很多教师会因处理不完教材或课时不够用感到困惑。人教版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有三个听力材料,他们可以用在“warming up”中, 也可以用在“speaking”或“writing”中,也可以用于考试听力题训练材料。阅读材料至少有三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材料每一单元有两套。这些都为教师整合教材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选用合适的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一定量的课外学习内容,或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增加英语学习的信息量,否则就会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英语报纸上的一些背景材料的阅读来加深对单元话题的理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还包括广播、电视、音像、网络、报刊、杂志等。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课本”学习中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大信息量。

三、“改”和“删”

“改”和“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改动或删除。按部就班地教授所有的内容(包括某些过于简单的内容),不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此时,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或取舍。譬如,我们可以借助以前的教材版本,把相同话题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12.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十二

一、挖掘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灵活性

细嚼慢“研”,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从编者的角度,理解编排意图,整体驾驭教材。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从而在教学中自觉按照发展阶段开展教学。例如关于分数的教学,两个学段都有安排,由于思维层次、侧重点、教学手段各不相同,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第一学段主要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色、折纸表示简单的分数;而在第二学段就要依靠抽象的分析、举例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教学前能很好地揣摩、理解教材,就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也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细嚼慢“研”,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弄清惑之处惑之源,从而以可靠的预设从容应对“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人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这样一则例题:一排有22个座位,有18排,350名同学来听课,座位够不够?在这一题中,如果两个数都估,18和22都可以估成20。由于把22估成20,少算了2。将18估成20,多算了2。这样,一个多算了2,一个少算了2。学生可能受之前学习平均数时“移多补少”的数学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从而误解这里也是“移多补少”,认为这样一来应该看做没估,算出来的应该是准确值。如果在课前,教师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学生可能产生疑难之处,就能确保课堂上胸有成竹。例如,虽然学生当时还没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却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的个位来判断,22×18的积的个位上应是6,不是0,因此不是精算等等。

二、整合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性

新课程“一个标准多个版本”打破了原来一种版本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这就为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扩展了空间。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是“花圃图”,从花圃图的观察中提炼问题,寻求解题策略。新世纪版教材则是创设了“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经过反复比较,我决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新世纪版情境图。理由有三:一是小兔请客属于故事情景,花圃图属于生活情景。相比之下,用故事情景来激趣更为合理;二是小兔请客中,每10个果子用一个盘子装着(几个盘子装的果子数量对应的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在接受真知的时候,更能给学生策略上的支撑;三是小兔请客的情境图中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次呈现的,屏蔽了多余信息的干扰。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无疑在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不是开放式的“问题解决”上。人教版的教材花圃图,如果一次呈现三种花,则开放性强,容易导致上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在最后的教学中,我使用新世纪版教材创设情景,完成新知的教学,而在巩固阶段,使用人教版的花圃图,设置开放式的“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一节课中将两种版本的教材统一使用到一节课中,并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

三、深化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探索性

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如:在教五下“2、5、3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探索了2、5、3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说一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5倍数的数,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再说一个数,看它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同时是2、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一下,同时是2、3的倍数,是3、5的倍数,是2、3、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后,教师可马上追问,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请举个例子,并说说为什么?那么是9的倍数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再次去探索发现。学生感到也很新奇,如果知道了一个数的倍数特征后,我们判断数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不需再去计算。这时,可能就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你还能告诉我们其它一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吗?好吧!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是4、25、8、7、11、13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索、自由交流中填补教材中一些没有的内容。

四、替换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活性

教材作为学生的“学材”,教师如果也圉于其中,而不从更高处着眼,显然是狭隘的和不利于教学的。在一节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长方形一边缺半圆,一边多半圆)地,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呢?老师意在通过割补法求面积,这时有一名学生问老师:“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怎么补啊?”老师这样回答:“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这不是真的地。”老师接着出示了第二题,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地的边是曲线)。这名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于是老师又回答:“不是说了嘛,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在一笑过后,是否也陷入了思考。第一个问题,孩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搅合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人类是从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开始的。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近似的观点来看,往深里看,就需要把地割成相等的规则的小格子,再数格子的个数(积分问题)。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却没有明白学生的理解与数学学科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尴尬。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这样才能教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13.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 篇十三

一、改变观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再创造

,我在合肥聆听了华师大版副主编王继延的报告,深刻体会到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中着力体现的现代教学的人文精神。明白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应该具备构建新颖的引导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明确这两种主体关系,我就自觉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搜集可*材料,通过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实现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的转变。

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机会均等与不等》一课时,就采用了摸奖方式引入教学。我先设计好三个摸奖箱(A箱放入十个红球,B箱放入五个红球和五个白球,C箱放入十个白球),上课时请三位学生上台摸奖,摸到了红球给予奖励,当超过三次后便有学生发现A箱总能摸到奖,B箱可能摸到奖,而C箱总不能摸到奖。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地给出可能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定义。这不仅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产生,也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了较好的开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大胆借鉴,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会数学说理,发展合情推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我在《平面的镶嵌》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把硬纸板剪成各种正多边形。上课时,大家围在几张乒乓球桌旁对镶嵌进行探究,效果就十分明显,特别是有些后进生表现得尤其出众。

合作式课堂教学的尊重、信任和共享的特性,自然的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且每一位同学也都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周密思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何尝不拿来一用?

只有大胆地借鉴和引进这些先进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创造

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实现的可能性,要考虑到授课实例是否足够的贴进学生生活,授课顺序、授课时间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授课内容是否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求真。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要足够大,使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与教师有探讨与再创造的机会。例如,我在一次课题学习的教学中,原题是要求学生去调查人的年龄与心率的跳动有何关系,但因我们的学生处在农村,受调查条件的影响,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这次学习活动,怎么办呢?我很快就从课题学习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了年龄与身高有何关系的调查活动,而这个调查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能较好的完成,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实现这种再创造的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本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教学蓝本,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授课内容的引入,授课过程、授课方式及课题学习的再创造。

四、因材施教,进行切合学生发展的再创造。

14.新教材使用总结 篇十四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教材使用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备课组的几位老师经过了差不多两年的新课改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了新课改的主旨和精神,理解了并能够按照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尤其是新教材进课堂后,如何用好它,我们下了一番苦功夫去讨论、适应。经过摸索,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我们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来指导教材的使用。

新教材的使用,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而改的。所以在使用新教材时,首先要明白和牢牢记住这样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做到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能主动投入到课改中去,主动想办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有关教材使用上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尽快适应了新的形势。无可否认,新教材在注重知识性与人文性方面,有其显著的优点,但是教材虽好,教好学生却不容易!所以我们认为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以前的教学,我们多是采用以教师的分析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主要依据的教学方法。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非常珍惜每个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阅读中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通过这样使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二、用新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新教材的变化较大,课后练习少了,题型也简单了。但是我们觉得教学并没有因此而轻松。我们认为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直强调做到这一点,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新教材的变化减轻了学生负担,但我们的教学要求没有降低甚至是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加强研讨和交流,力争做到新教材有新教法。

三、使用新教材的几个注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点注意是:

一、使用新教材要注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主张在这一基础上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使用新教材要注意别被教材束缚住。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在用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活动、提供机会,促其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

15.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四字法” 篇十五

一、“改”“删”教学内容

“改”和“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改动或删除。

高教版改版的基础英语 (1) 是面向所有专业的教材, 它无法全面、客观地顾及所有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 外贸的学生基础好, 如果英语教师不顾实际情况, 按部就班地教授所有的内容, 不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此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或取舍。比如, 第一单元里的字母分组和说唱字母歌, 已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学生的需要, 于是就选用了其他的英文歌曲来替代,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 学习效果更好。同时, 课本中有很多的活动设计显得累赘繁杂, 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删减, 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补充其他知识,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扩充了课外知识。

二、“合”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之间的整合。在学完Unit 1和Unit 2单元后我发现这两个单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Unit 1的任务是制作自己2015年的名片, Unit 2是要学会填写2015年的求职申请表, 于是我设计了大型的招聘会, 为了增加任务的真实性, 我选用当地一些大企业的名称, 如younger、杉杉等, 在全班举行招聘会, 学生竞争上岗, 但要求学生要用制作好自己的名片以及求职申请表。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1/3的学生来充当招聘的工作人员, 其余的学生充当应聘工作的学生, 在活动之前我找一位英语好的同学和我进行了一次演练。招聘会活动开展得很顺利, 学生把在第一单元中学习制作名片的知识又重新得以复习并加以实际运用,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学英语、用英语,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帮助学生完成单元的目标训练。可见, 适时地对单元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 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而且使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补”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可以有意识地补充一定量的课外学习内容, 增加学习英语的信息量。课堂上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 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因此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譬如,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阅读资料和写作训练。在课前几分钟让一名学生朗读一篇短文, 还有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 给学生补充有关的外国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 在教学sports一课时, 我通过一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和历史, 以及“soccer”和“football”的区别, 学生兴致很高;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图片演示、报纸等, 让学生从“书本”学习中走出来。

16.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教材;自己的课堂;创造性;使用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使用起来就会注入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从而在教学中体现出浓厚的个人色彩来。如何做到“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灵活性

细嚼慢“研”,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从编者的角度,理解编排意图,整体驾驭教材。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从而在教学中自觉按照发展阶段开展教学。例如关于分数的教学,两个学段都有安排,由于思维层次、侧重点、教学手段各不相同,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第一学段主要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色、折纸表示简单的分数;而在第二学段就要依靠抽象的分析、举例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教学前能很好地揣摩、理解教材,就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也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细嚼慢“研”,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弄清惑之处惑之源,从而以可靠的预设从容应对“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人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这样一则例题:一排有22个座位,有18排,350名同学来听课,座位够不够?在这一题中,如果两个数都估,18和22都可以估成20。由于把22估成20,少算了2。将18估成20,多算了2。这样,一个多算了2,一个少算了2。学生可能受之前学习平均数时“移多补少”的数学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从而误解这里也是“移多补少”,认为这样一来应该看做没估,算出来的应该是准确值。如果在课前,教师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学生可能产生疑难之处,就能确保课堂上胸有成竹。例如,虽然学生当时还没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却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的个位来判断,22×18的积的个位上应是6,不是0,因此不是精算等等。

二、整合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性

新课程“一个标准多个版本”打破了原来一种版本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这就为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扩展了空间。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是“花圃图”,从花圃图的观察中提炼问题,寻求解题策略。新世纪版教材则是创设了“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经过反复比较,我决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新世纪版情境图。理由有三:一是小兔请客属于故事情景,花圃图属于生活情景。相比之下,用故事情景来激趣更为合理;二是小兔请客中,每10个果子用一个盘子装着(几个盘子装的果子数量对应的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在接受真知的时候,更能给学生策略上的支撑;三是小兔请客的情境图中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次呈现的,屏蔽了多余信息的干扰。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无疑在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不是开放式的“问题解决”上。人教版的教材花圃图,如果一次呈现三种花,则开放性强,容易导致上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在最后的教学中,我使用新世纪版教材创设情景,完成新知的教学,而在巩固阶段,使用人教版的花圃图,设置开放式的“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一节课中将两种版本的教材统一使用到一节课中,并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

三、深化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探索性

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如:在教五下“2、5、3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探索了2、5、3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说一个既是2的倍数、又是5倍数的数,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再说一个数,看它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同时是2、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一下,同时是2、3的倍数,是3、5的倍数,是2、3、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后,教师可马上追问,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吗?请举个例子,并说说为什么?那么是9的倍数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再次去探索发现。学生感到也很新奇,如果知道了一个数的倍数特征后,我们判断数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不需再去计算。这时,可能就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你还能告诉我们其它一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吗?好吧!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是4、25、8、7、11、13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索、自由交流中填补教材中一些没有的内容。

四、替换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活性

教材作为学生的“学材”,教师如果也圉于其中,而不从更高处着眼,显然是狭隘的和不利于教学的。在一节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长方形一边缺半圆,一边多半圆)地,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呢?老师意在通过割补法求面积,这时有一名学生问老师:“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怎么补啊?”老师这样回答:“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这不是真的地。”老师接着出示了第二题,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地的边是曲线)。这名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于是老师又回答:“不是说了嘛,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在一笑过后,是否也陷入了思考。第一个问题,孩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搅合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人类是从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开始的。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近似的观点来看,往深里看,就需要把地割成相等的规则的小格子,再数格子的个数(积分问题)。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却没有明白学生的理解与数学学科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尴尬。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这样才能教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总之,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要站在学情的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凭经验想当然,也不是从唯书唯上唯专家,要时刻注意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学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自己的数学课堂自己做主。

【参考文献】

[1]张秋霞.解读教材,开发教材资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0年12期

上一篇:民生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总结下一篇:你就是我的正能量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