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鉴赏

2024-07-19

古代送别诗鉴赏(精选8篇)

1.古代送别诗鉴赏 篇一

离歌一曲情依依

——送别诗鉴赏

一、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三、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长亭、南浦、杨柳、草、山、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李白有《劳劳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许浑有《谢亭送别》;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李白的《忆秦娥》;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楚辞 九歌 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朱淑贞《江城子》中有“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杨柳、草、山。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居易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山也是离别相思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岑参“山回路远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3.夕阳、日暮。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四、抒发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3、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6、直抒胸臆: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练一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古代送别诗鉴赏 篇二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 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 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 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 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 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 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 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年级上册) 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 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 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 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 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 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 江水长则离思无涯, 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 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 景是情的体现, 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 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 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 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 或委婉曲折, 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五年级下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 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八年级上册) 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中“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 文人多伤感之情, 而有时, 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 他们反客为主, 劝慰友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中,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 (政府的藏书机构) 为道家蓬莱山, 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 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 其文章风格刚健, 下句则提及“小谢” (即谢朓) 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 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 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年级上册) 中有“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句, 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 只要你我心音相通, 为真知己, 即便身各天涯, 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五年级下册) 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 看似写景, 实则以荷花喻友人, 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 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 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 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 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 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 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 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 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 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中, 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 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字字传神, 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 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 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 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为例, 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年级上册) 是情景交融,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 比较含蓄, 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 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这首饯别诗, 如歌如诉, 感情跌宕起伏, 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 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 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 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 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 只是泛说, 为虚;后两句描绘, 展示具体形象, 为实。虚实结合, 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 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 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 境界阔大, 有“天”, 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 阳刚与柔美, 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年级上册) 中“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 前半句送别是实景, 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 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 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 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 合乎心中之情, 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 北风一吹, 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 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 竟至“千树万树”, 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 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 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五年级下册) 中“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 即体式, 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 它是为内容服务的, 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 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 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 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 体现出了音乐美, 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 讲究平仄, 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年级下册) , 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八年级上册) 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年级上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五年级下册) 。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 披文得意, 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 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 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 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 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 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 再让学生诵读, 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 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 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 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 结合离别之乐, 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 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 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 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 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 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 懂得其意, 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诗意, 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年级上册) 为例, 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可以借此拓展, 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还训练了语言, 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 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 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 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 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 不局限于教材, 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 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 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 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 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八年级上册) 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 同样于水边送别, 比较两者的差异, 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 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 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 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 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 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 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摘要: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有:对送别景物与环境的描写;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多样的修辞艺术;古体近体兼具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建议采用创设情景、联想训练和知识延伸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材,古代,送别诗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 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 《文学教育》 (下) , 2010年, 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 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 《中学语文教学》, 2013年, 第6期

3.中国古代送别诗“水”意象赏析 篇三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送别诗;意象;水;离别;友情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2-1

送别诗起于《诗经》、《楚辞》,逐渐发展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是古人表达离情别绪的重要载体和方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感叹、惆怅。发而为诗,便成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感情真实充沛,没有造作,最易打动人心。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水、秋风、落花、黄叶等。这里要拈出其中的一种意象——水,结合诗歌来加以赏析。水,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描写,通常表达出的是离别的凄凉、惆怅,友情的深厚、真挚,思念的悠长、无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这大概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悲壮、最有气势的一首,也是临水送别的古诗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亲朋好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至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此处的“水”充分表达了离别时的悲壮和凄凉,衬托出壮士出征的气势和“一去不复还”的决心。

“春色碧绿,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出自南北朝诗人江俺的《别赋》。诗句的优美之处在于借离别景色的描写,刻画出了诗人惜离别的感受。用“春色碧绿,春水绿波”,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希望无限,到处都是一片美好、温暖的景色,“春水”是希望、悠长与无限的象征。借此情此景把与心爱的人的离别衬托得更加凄凉、不忍与伤感。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丹阳送韦参军》是唐代诗人严维的名作,严维的诗以送别赠酬居多。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无限思念的深情。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深感打动人心。“寒鸦飞尽水悠悠”,是诗人眺望之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离别的气氛,从而表达诗人的悠悠情思。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作者心中无限的忧愁。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此诗中的“水”表达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浓浓熟悉和悠悠情思,他与韦参军的友情真挚深厚,对友人的思念悠长无尽。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花飞卉谢,叶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古今之情都在其中。远行之人切莫听这宫前的流水,流尽年华时光的正是此种声音。这首送别诗清雅而不落俗套,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诗人者排除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常态,把友情、沧桑情、兴亡情,都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萧条形象表现出来,融情于景。“宫前水”融入了光阴、无尽、悠长、无奈。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出自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送别的人渐行渐远了,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绵绵不断,悠悠不绝。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作《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惜别之情。“故乡水”在本诗中的应用更显曲折含蓄,源远流长,也显现出了作者愉快、乐观的心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也是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广为传诵送别诗《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水为喻,请君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江水相比究竟谁短谁长?情感是抽象化的,但是江水是具象的,绵绵不绝,延绵不继。诗中采用了设问比较的方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歌吟不断,诗赋连篇,造就多篇传世之作。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或黯然销魂,伤感痛哭;或凄凉依依,惜惜别离;或悲愤慷慨,引发动容;或含蓄比似,乐观向上……

参考文献:

[1]杨夫立,武红.唐诗三百首[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

[2]沧浪诗话·诗评

4.赠友送别诗鉴赏. 篇四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能力目标 :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

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 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别 董 大(其一)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②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__渲染离别的__。(2)(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

解析:①苍凉,悲壮。②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

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这类诗歌还包含以下情感: A、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B、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C、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D、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E、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3、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问题:⑴三、四句壮阔明朗的画面展示出诗人(),以“小谢”自比流露出诗人()⑵七、八句表现了诗人()。⑶“抽刀断水”这一细节显示出诗人()的要求。

解析①豪迈开阔的胸襟,自信。②对高洁理想境界和追求。③摆脱精神苦闷。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⒋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

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出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船行甚急,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颈联上句写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下句写日间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诗人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实则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以故乡水对自己万里送行的深情厚谊,反衬自己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5、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6、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紧接着,由顺势转入登楼送别之事,点明题意:长风万里,秋雁北归,行人将去,此情此景,让人在百尺楼头欲一醉方休!这景象有送别的惋惜,但色调开始变得明朗,诗人虽为昨日、今日愁苦,却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浩然一饮,消愁逸兴。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眺,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 这逸兴来去皆匆匆, 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 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有致,前后对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五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较复杂与多元性。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一二句写景物“春江渺茫”“日暮”,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 “客散”、“伤心”、“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

(一)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接抒情

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如柳永《雨霖铃》

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 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5、想象(虚拟):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

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6、比喻: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7、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

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 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二)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常见意象:

杨柳、杨花或柳絮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

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

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南浦 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五、分类: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六.鉴赏方法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 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 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 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 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 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 技艺。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 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 《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 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 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 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 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 “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

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 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 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 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 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 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 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参考答案:⑴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⑵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 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5.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 “互藏其宅”,可谓“妙 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 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 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 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 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 11 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 凋”等等。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

音修辞法的认识: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题曰: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 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 “诗中的折柳喻 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 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 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 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 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 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再如下面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词作,均为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 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 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 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 一江春水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 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 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 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

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 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 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 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 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5.诗歌鉴赏02·送别怀远诗 篇五

课题:诗歌鉴赏·送别怀远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三、考点解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怀远诗,指表现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情的诗歌。“怀远诗”与“离别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与“离”“别”二字相关。

四、鉴赏指导

1.了解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酒、秋等。2.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了解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2)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5)其它倾向。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4、了解送别诗的常见抒情方式及其它表现技巧。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送别诗运用的手法很多,鉴赏时应重点注意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如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写)、比喻待等。

五、例题演绎

【例1】赠友送别类1.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答: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⑧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答: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答: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答:

六、方法归纳

1.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和客体(即“谁送谁”)。2.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3.充分利用诗中的关键意象。

4.学会巧妙使用诗中体现情感思想的关键性词语。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课题: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

2、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三、考点解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怀远诗,指表现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情的诗歌。“怀远诗”与“离别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与“离”“别”二字相关。

四、鉴赏指导

1.了解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酒、秋等。

杨柳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酒在古代往往又是“愁”的代名词。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了解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5)其它倾向。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4、了解送别诗的常见抒情方式及其它表现技巧。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如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写)、比喻待等。

五、例题演绎

1.赠友送别类1.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5分)(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分)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⑧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六、方法归纳

1.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2.尽量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3.充分利诗中的关键意象。

4.学会巧妙使用诗中的关键性词语。

七、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1)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10年江西卷)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高三语文导学案 主备:刘俊林 审核:杨宽荣 包科人:严强 2010-9-6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游览这大好春光。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2分)“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

6.高中语文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篇六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2、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1)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伤感旷放,各有千秋。“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

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7.论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篇七

关键词:送别诗,魏晋南北朝,忧患意识,审美内涵

重团聚、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古人说:“悲莫悲兮生离别” (屈原, 《九歌》) “有别必怨, 有怨必盈。”“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 (江淹, 《别赋》) 古代交通不发达, 每有行旅, 动辄经年累月, 别易会难, 因而离别更为“古人所重” (《颜氏家训》语) 。士大夫们在送别时, 不仅是备酒饯行, 折柳相送, 而且常常写诗送给行者 (送别) , 或留给居者 (留别) , 作诗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诚如钟嵘所说:“若乃……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 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归……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诗品序》) 故国乡土之思, 骨肉亲人之念, 挚友离别之感, 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歌咏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 《诗经》中便有了送别内容的诗, 如《大雅·蒸民》《秦风·渭阳》;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 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别的内容:“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 (《九歌·河伯》)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汉代时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可以说也是一组送别诗, 在诗中抒发了面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感情饱满而又沉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 与送别内容相关的诗歌一直是不绝如缕的, 但是, 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题材领域, 其作者也多不可考。

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诗人们创作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定位, 加上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乱离, 送别诗得到了较大发展, 不仅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作者也大多可考, 更重要的是从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将个人的离愁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起来, 视野更开阔, 境界更高远。如魏陈思王曹植作《赠白马王彪》, 抒发了不能与白马王曹彪同行的悲愤心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作《赠蔡子笃诗》, 抒发了客中送客的离情;晋人孙楚作《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 抒写了与故人离别远行的悲伤。到了南北朝时期, 送别诗不仅数量增多, 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饯”或“送”的字样, 如南朝宋刘骏《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 齐王融《饯谢文学离夜诗》、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等均在诗题中标出了诗歌的题旨。不仅如此, 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极度动荡, 玄学的兴起, 以及山水诗的兴盛, 又使这时的送别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时代感强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 在这近四百年间, 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 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 以及南北朝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 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 少有宁日。战乱使许多人丧生, 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尤其是战争所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 使心灵敏感的作家和文人普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命运的多变难卜, 人生的祸福无常, 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时的无能为力, 因而这时的送别诗突破了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的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除了表现亲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殷殷劝勉之意外, 还表现了由于故人离去所触发的恋国思乡之情, 对社会对国事的关注, 以及动乱中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 等等。如“郁纡将何念, 亲爱在离居”“仓促骨肉情, 能不怀苦辛”“离别永无会, 执手将何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 “及子同竂, 生死固之。何以赠行, 言授斯诗。中心孔悼, 涕泪涟而。嗟尔君子, 如何勿思” (王粲, 《赠蔡子笃诗》) , “历捻共追随, 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 未有西归日” (何逊, 《临行与故人游夜别》) 等都写出了临别之际与友人分手时的悲苦惆怅之情。沈约的《别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 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 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 何以慰相思。”更是写出了暮年之别难以再会的悲苦之情, 真挚深厚, 动人心扉。社会的动乱使众多的文人被迫长期的留居异地或他国, 看到友人返归, 在为之感到庆幸的同时, 不能不触发起自己的思乡或思国之情。如王粲的《赠蔡子笃诗》, 诗人与蔡子笃在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动乱连年之际, 避乱荆州, 一同依附在刘表门下, 而如今蔡子笃得以返乡任官, 自己却不得不继续留居异乡, 那种强烈的怀归忧思可想而知, “虽则追慕, 予思罔宣。瞻望东路, 惨怆增叹”, 对友人的归去充满了无限的羡慕, 但在这送别之际又不能尽情地流露出来。遥遥眺望着故人归去的这漫漫长路, 诗人在忧愁悲伤之中又不禁增添了无穷的慨叹。而庾信的《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 秋来向南飞。”空旷绝远、荒凉凄清的环境和北雁的南飞烘托出由于故人南归所引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在送别诗中, 诗人并没有把感情仅仅局限在个人伤感上, 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对连年的征伐、社会的残破、国家的危难、民生的疾苦等现象也进行了描写。虽然这只是作为背景而描绘的一个侧面, 但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也能够反映出诗人们悲天悯人的巨大情怀。如“洛阳何寂寞, 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 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 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 荒畴不复田”, “中野何萧条, 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 气结不能言” (曹植, 《送应氏》其一) , “蔚矣荒涂, 时行靡通”, “悠悠世路, 乱离多阻” (王粲, 《赠蔡子笃诗》) , 都曲折地反映出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反映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感慨和同情。而刘琨在他的《答卢谌诗并书》中, 不仅对西晋的横遭厄运哀痛不已:“厄运初遘, 阳爻在六, 乾象栋倾, 坤仪舟覆。横厉纠纷, 群妖竞逐。火燎神州, 洪流华域。彼黍离离, 彼稷育育。哀我皇晋, 痛心在日”, 而且为他在国破家亡之际, 不能尽忠尽孝而罪己:“咨余软弱, 弗能负荷。愆衅仍彰, 荣辱屡加。威之不建, 祸延凶播。忠陨于国, 孝愆于家。斯罪之积, 如彼山河。斯衅之深, 终莫能磨”, 感情悲壮而沉痛。

二、生命忧患意识浓厚

魏晋六朝时期, 社会的动乱、瘟疫的流行、自然灾害的频仍, 使得生命显得异常的脆弱, 人或旬月而死, 或少壮而亡;或亡于病逝, 或卒于战祸;或今日一起游宴, 再日竟为鬼录;甚或数年之间, 亲故便多亡逝。“死者相袭, 丘垄相望”,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 《蒿里行》) 的现状连豪气万丈横槊赋诗的英雄曹操也忍不住嗟叹:“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曹操, 《短歌行》) 生命的死亡展示得如此惨烈。谁能把握生命?又有谁能留住生命?生命的迅速消逝催人觉醒, 魏晋时人正是在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前开始觉醒, 开始透悟到人生如朝露的生命内涵。“我们念魏晋人的诗, 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激动人的, 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感情” (王瑶, 《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 , 更何况又是在离别的感伤之际, 这种对生命的忧患意识表现得会更加强烈。“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自顾非金石, 咄咄令人悲”, “人生处一世, 取若朝露稀”, “变故在斯须, 百年谁能持” (曹植, 《赠白马王彪》) 。兄长的遽然离世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人非金石, 又怎能不死, 人生的变故是那样的突然, 谁也无法阻拦, 生命不仅必然死亡, 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 “清时难屡得, 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 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其二) , 这又怎能不让人为生命焦虑、心悲呢?

三、离情与玄理的和谐之美

自魏晋以来, 在哲学思想领域玄学兴起, 西晋时更是盛极一时, 清谈玄理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社会风气。降及东晋, 玄风仍盛而不衰, 加之佛学流行, 玄佛合流, 整个文坛也为玄风所笼罩, “永嘉时贵黄老, 尚虚谈, 于时篇什, 理过其辞, 淡然寡欲。爰及江表, 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庾诸公, 诗皆平典, 以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 (钟嵘, 《诗品序》) 。受这种创作风气的影响, 诗人们也把自己的玄学素养在送别诗中展现出来, 如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晨风飘岐路, 零雨被秋草。倾城远追送, 饯我千里道。三命皆有极, 咄嗟安可保。莫大于殇子, 彭聃犹为夭。吉凶如纠纆, 忧喜相纷绕。天地为我炉, 万物一何小。达人垂大观, 诫此苦不早。乖离即长衢, 惆怅盈怀抱。孰能察其心, 鉴之以苍昊。契在今朝, 守之与偕老。”时西晋征西将军扶风王司马骏将远行, 孙楚为其参军, 随侍同行, 乃记述属下官员相送于陟阳候亭之作。但是综观全诗, 涉及离情者, 仅发端两联, 从“三命皆有极”以下, 所云殇子为寿、彭聃为夭、凶吉纠纆、忧喜无端、达人大观, 诫此当早等语, 尽是玄言玄理。这类送别诗将离情与玄理合并为一体, 把抒写离情别恨作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 用深奥的玄谈来超越别离的痛苦, 借谈玄论理表达出对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达观和超脱。

四、渗透着山水自然之美

东晋后期以后, “庄老告退, 山水方滋”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 山水代替了玄言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 对景物的描写成为此时送别诗的重要成分。如“云去苍梧野, 水还江汉流” (谢眺《新亭渚别范零诗》) , 以云去水流来寄托自己的离思之情;“桂水澄夜氛, 楚山清晓云。秋风两乡愁, 秋月千里分” (范云, 《送沈记室夜别诗》) , 以去留两地的景色之清澄美好, 衬托出友情之温馨离别之感伤。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一首《于王抚军座送客》:“秋日凄且厉, 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 登高饯将归。寒气冒山泽, 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 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燕, 离言聿云悲。晨鸟暮来还, 悬车敛馀辉。逝止判殊路, 旋驾怅迟迟。目送回舟远, 情随万化遗。”诗中胸中之离情与眼前之山水水乳交融。又如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依然临江渚, 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 帆势与云临。泊处空余鸟, 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 晚钓欲收纶。”诗人追送刘孺但不及见, 不能够亲自话别, 只好目送帆影远去, 一幅江畔送客图缓缓展开:开船的鼓声渐渐断绝, 孤帆远影已没入江云, 停船处只剩下归巢的鸟儿, 送行的离亭也已经寂寥无人, 枯叶在寒风中飘落, 渔夫也要收起钓丝回家。四野如此空旷凄清, 怎能不令人更加伤感。这里诗人通过对江边萧瑟景物的描写, 渲染出一种悲怆凄凉之情, 生动地表现了友人远去后的寂寞怅惘之情。总之, 随着山水诗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往往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离思之情, 用对大自然的亲和与欣赏来表现离别的痛苦。

综上可见, 送别诗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 已经日臻成熟, 不仅形成一个固定的题材领域, 而且艺术上也更趋成熟, 为唐代送别诗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张明非.论唐人送别诗的审美意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年04期.

[5]秦元.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山东社会科学, 2003年02期.

[6]孟昭敏.魏晋玄言诗的起源及其意义.聊城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8.送别诗的情味 篇八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伤。送别诗中表现离愁别恨,自在情理之中。白居易《别常蓟》:“惆帐城西别,愁眉两不开。”直抒胸臆,直写离愁。杜牧《送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物抒情。感人肺腑。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一向洒脱豪放的太白,当此离别之际,也黯然泪下。

2勉励鼓舞

对方远行,或为功名、生计奔波,此时一番勉励之语,可暖其心怀,长其斗志:若对方有消沉之色,则一番鼓舞之言,亦不可少。勉励鼓舞一般避开愁苦之音,显得昂扬向上。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名。”勉励对方为保卫祖国建立汉将窦宪那样的不朽功勋。

3安慰宽解

人生遭遇挫折,本已使人愁忧;再加离别在即,更是愁上加愁。此时一番安慰宽解,或能稍解愁肠。因此,送别诗中也颇多安慰宽解语。裴说《春暖送人下第》:“雄文有公道。此别莫潸然。”是安慰落第之人。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人生何处不相逢。”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二者都安慰友人不必为离别伤感:心灵相通,重逢有期,又何必忧伤?

4同情感叹

当友人遭遇不公,处境艰难,有时安慰就显得肤浅,只好洒一把同情泪,长叹一声。宋之问《送杜审言》:“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当时坐事贬吉_州司马参军,宋之间大发感慨代鸣不平。刘长卿《送严士元》:“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感叹刚正之士的潦落途穷。

5关注忧虑

友人远行,让人牵挂。送别诗中表达对友人前途的关注与忧虑,也在情理之中。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江洲上,相思愁白苹。”颁联借“飞鸟”、“青山”表达对友人归宿的关注与担忧。后二联化用粱代柳恽的《江南曲》表达忧虑友人前途艰辛的不尽愁思。

6思恋盼归

朋友远行在外,让人思恋,唯盼故人早日归来重聚。送别诗中那浓浓的相思盼归之情,也让人感动。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一片真挚的相思之情。张谓《送裴侍御还上都》:“离魂将别楚,先尔到关西。”故人未行,相思已生。

以上所述,有送别时的忧愁、安慰、勉励、同情,也有别后的担忧、思恋等,这是送别诗主要表达的情感。当然,有些送别诗也表达了其他内容,如王昌龄《荚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时诗人正出任江宁丞,因所谓“不矜细行”而被贬,作此二句以剖陈心迹,表白自己的高浩品格。但这样的内容在送别诗中很少,应届“例外”。

二、留别诗的情味

与送别诗相比,留别诗的数量要步得多留别诗的情感与送别诗有相似处(如离愁),相异处更多。

1铭感深情

高适的《别韦参军》是首长诗。其中“二十解书剑,……布衣不得干明主”等句写他弱冠之年入长安谋取高位不成。“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写的是求仕不遇后寓居梁宋的穷困落魄的生活境况。诗中接下来写当别人把“我”当作庸碌之辈看待时,独有韦参军与“我”相亲交往,尽管自身也不富裕却不时解囊助“我”,使“我”度过了一段“纵酒高歌”的快乐时光。此情此义,自然让人铭感在心。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深情的感激。

2别时惆怅

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直抒别时惆怅之情。杜甫《赠卫八处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念及将来世事渺茫,更添惆怅。

3人生感叹

人生远行。有为功名奔波的。也有被迫离开(如迁谪)的,留别诗中少不了人生感叹。况且。离别本身就让人慨叹。张籍《留别江陵王少府》:“迢迢山上路,病客独行迟。况此分襟日,当君失意时,”自己带病远行,朋友又正当失意,此情此状,怎不让人感叹。杜甫《赠卫八处士》感叹的是人生飘忽、世事渺茫。

4诉述心志

离别之时,向友人诉述打算与追求,在留别诗中常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白自己南游的目的。盂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的是应进士不第后的归隐之志。

上一篇:愚人节 短信下一篇:老家的桑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