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2024-10-09

广东自考考试大纲(9篇)

1.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篇一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

会展心理是会展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探讨会展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为会展从业人员了解会展消费者心理,制定会展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心理依据。本课程内容是会展管理及会展旅游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会展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2.课程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从会展消费心理和会展服务心理两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会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了解会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掌握会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会展的参展商和会展消费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懂得优秀的会展工作者应该具有哪些良好心理素质、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实现优质的会展服务、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处理会展服务工作中的各种人际难题、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做好会展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

3.课程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包括:第四章“需要、动机、态度与会展消费”、第五章“人格、社会与会展消费”、第六章“会展服务过程心理”、第七章“会展服务阶段心理”、第八章“会展商品销售服务心理”、第九章“会展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第十章“会展企业的管理心理”。

4.本课程的知识基础

会展概论与会展营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应考者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会展学和营销学的知识基础。

II.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会展业心理综述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会展的内涵、构成要素、功能与分类;理解会展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深刻理解会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会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

1.会展的内涵、构成要素、功能与分类

2.会展心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3.会展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及国际和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会展的构成要素;会展的分类;会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领会:会展概念的内涵;会展的功能;会展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3.综合应用:会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国际和国内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第二章 参与会展与购买会展产品的决策者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参展商的心理、会议消费者的心理以及会展产品消费者的心理;掌握参展商参展的心理目标和影响参展商与会展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

1.参展商参展的心理目标

2.影响参展商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3.会议消费者的心理期望

4.会展产品的内在性质与外在形象

5.影响会展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影响会展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会议消费者的心理期望。

2.领会:参展商参展的心理目标;会展产品的内在性质和外在形象。

3.综合应用:结合案例阐述影响参展商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第三章 知觉对会展消费的影响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感、知觉的概念与联系;理解知觉的特征与心理定势;掌握会展目标和风险、会展地域和层次对会展决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与联系

2.知觉的特征

3.知觉的心理定势

4.会展目标和风险对会展决策的影响

5.会展地域和层次对会展决策的影响

三、考核要求

1.识记: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与联系。

2.领会:知觉的特征和心理定势。

3.综合应用:会展目标和风险、会展地域和层次对会展决策的影响。

第四章 需要、动机、态度与会展消费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需要、动机和态度的概念;理解会展主体的需要与会展消费之间的关系;掌握激发会展消费者参展的动机、改变会展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1.需要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会展消费主体的需要与会展消费的关系

3.会展动机的形成于激发

4.态度的概念、构成与特征

5.影响和改变会展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三、考核要求

1.识记:需要的概念、类型与特征;态度的概念、构成与特征。

2.领会:会展消费主题的需要与会展消费的关系;

3.综合应用:结合案例分析激发会展消费者参展的动机和改变会展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第五章 人格、社会与会展消费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人格的概念、特征与类型;认识几种基本的人格结构理论;理解影响会展消费的社会因素;掌握人格结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参照群体和社会文化对会展消费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

1.人格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2.几种基本的人格结构理论

3.人格结构对会展消费的影响

4.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与会展消费的关系

5.影响会展消费的社会因素

6.经济收入、参照群体和社会文化对会展消费的影响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人格的概念、特征与类型;生活方式的概念。

2.领会:几种基本的人格结构理论;影响会展消费的社会因素。

3.综合应用:人格结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参照群体和社会文化对会展消费的影响。

第六章 会展服务过程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服务态度、服务语言、服务技术、服务时机和个性服务的心理功能;认识确立正确的会展服务态度的方法;掌握会展服务时机和个性化会展服务策略;熟练掌握会展服务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会展服务的基本技能。

二、考核知识点

1.服务态度的心理功能及确立争取会展服务态度的方法

2.服务语言的心理功能及会展服务语言的表达技巧

3.服务技术的心理功能及会展服务的基本技能

4.服务时机的心理功能及会展服务时机策略

5.个性化服务的心理功能及会展个性化服务策略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会展消费者的心理发展过程。

2.领会:服务态度、服务语言、服务技术、服务时机和个性服务的心理功能;确立正确的会展服务态度的方法;会展服务时机和个性化会展服务策略。

3.综合应用:会展服务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会展服务的基本技能。

第七章 会展服务阶段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会展消费者在会展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掌握会展服务初始、中间和终结阶段的不同心理策略和服务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

1.会展消费者在会展服务的初始、中间和终结阶段的心理特征

2.参展商在会展服务初始阶段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

3.会展现场的客户沟通技巧

4.投诉处理程序

5.有效结束谈话的技巧

6.建立良好跟进系统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展览会的基本类型和展位的类型。

2.领会:会展消费者在会展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投诉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及投诉处理的程序;建立良好跟进系统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3.综合应用:从展位设计和工作人员的个人形象设计两个方面分析参展商应如何为会展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懂得如何通过促销工具的使用、现场气氛的引导吸引会展消费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束与参观者的谈话。

第八章 会展商品销售服务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会展参与者的组成与分类;认识会展商品的性质、外形、包装、成列及展品演示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掌握会展商品销售服务心理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

1.会展主办者的类型;

2.会展承办者的资格与职责

3.参展商的筹备工作

4.展会观众的分类

5.会展商品的性质、外形、包装、成列及展品演示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6.会展商品销售服务心理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会展主办者的类型;会展承办者的资格与职责;展会观众的分类。

2.领会:参展商的筹备工作;会展商品的性质、外形、包装、成列及展品演示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3.综合应用:结合案例分析会展商品销售服务心理策略。

第九章 会展从业人员职业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会展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意识、心理素质;掌握会展从业人员的待客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1.会展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意识;

2.会展从业人员应有的心理素质;

3.会展从业人员的待客心理策略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会展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服务意识。

2.领会:会展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意识、心理素质。

3.综合应用:结合案例谈谈会展从业人员的待客心理策略。

第十章 会展企业的管理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会展业员工的个性心理、人群心理,理解会展企业管理心理的重要性,掌握会展企业激励行为、领导行为、决策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

1.会展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2.需要、期望、挫折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3.人性管理策略;

4.非正式团体和正式团体的产生与功能;

5.激励的内涵与方法;

6.有效领导的策略

7.决策一般步骤与影响因素;

8.有效率组织的特点与会展企业组织部门的设计。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会展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非正式团体的概念、激励的概念;有效率组织的特点;会展企业的职能部门

2.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及其应用;人性管理的策略;激励的方法;有效领导的策略;决策一般步骤与影响因素。

3.综合应用:举例说明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差异,阐明非正式团体存在的理由;结合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层的激励、领导、决策和组织工作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

第十一章 会展企业的公关心理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公众的一般心理特征、公众心理倾向;掌握认知公众心理的方法、与公众进行心理沟通的途径、影响公众心理的方式方法,认识企业形象与公众印象、企业形象与公众态度、企业形象与公众舆论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1.公众的一般心理特征;

2.公众的心理倾向;

3.对公众心理的认知;

4.与公众进行心理沟通的途径;

5.影响公众心理的方式方法;

6.企业形象与公众印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的关系。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信息沟通的内涵与方式;特殊公众的内涵;

2.领会:公众的一般心理特征;公众的心理倾向;影响公众心理的方式方法。

3.综合应用:举例说明认知公众心理的途径和方法,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识别和预见公众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认识企业形象与公众印象、企业形象与公众态度、企业形象与公众舆论的关系。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本大纲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性质与设置的规定,是制订第二部分关于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的基本出发点,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则是本大纲的主体部分。为了使主体部分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与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制订大纲的指导思想

(一)考试内容具体化

《会展心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但本大纲对考试内容和考核的知识点,做出了尽可能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样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学、助学和命题的盲目性,便于学习和掌握本课程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形式标准化

为了保证自学考试这一国家学历水平考试的质量,使各地的自学应考者、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者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考试要求可遵循,本大纲在考试内容具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力求考试要求的标准化,并按照识记、领会和综合应用各个层次来规范考试内容的能力程度要求。为此,本大纲不仅对各部分考试内容提出了总体性考核目标要求,而且,尽可能地将能力层次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点。对各考核点的能力层次规定,就是对自学应考者进行考核的水准要求。

(三)考核目标规范化

本大纲在各章中提出如下三种知识能力、层次要求:

1.“识记”是知识能力的最低层次,要求自考者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能够认识和记忆,并能够作出扼要、准备、完整和规范性的表达。

2.“领会”是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述,又能够准确判断其内在的联系区别,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

3.“综合应用”是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要求在“识记”、“领会”的基础上,用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准确分析和判断解决综合性问题。

二、关于教材与参考书

(一)指定教材:

1.谢苏主编。《会展心理》(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会展专业组推荐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二)参考书:

1.刘纯。《旅游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孙喜林。《旅游心理学》。东北财大出版社,2004年。

3.叶弈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个人自学、教师辅导、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来考核应考者掌握专业

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应考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应考者在自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大纲,学习好本课程。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教师辅导、自学成才和社会助学的依据,应考者应根据本大

纲规定的要求和范围,认真地系统地学习好指定教材。大纲只是教材内容的重点与纲领性提示,并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学习者应通读教材,对有关的内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实践环节。

2.正确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考生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

基础上掌握重点内容、切忌猜题、押题。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才能发现重点、理解重点和掌握重点。否则,若孤立地去猜重点,背重点,不了解重点的来龙去脉,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应考者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要上好辅导课,课后要认真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记忆好理解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因此在考核要求部分,区分了识记、领会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识记要记住一些常用的术语和概念;而领会是要掌握会展心理的原理性的内容,而综合运用是指理解性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不能将书中概念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考生应注重分析会展心理,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参与会展活动,做到融会贯通。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及参考书。对自学

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独立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五、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本课程命题以指定教材《会展心理》为依据,以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展心理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内容作为命题范围。

1.考试方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100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考生可以携带铅笔和橡皮(草稿用)、彩色铅笔或彩色水笔、黑色钢笔或黑色墨水笔,40CM以内长度直尺,参加本课程考试。其余材料一律不得带入考场,草稿纸由考场统一准备。

3.本课程考试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4.试题中名词解释题占12%,单项选择题占30%;填空题占18%;简答题占20%;论述题占20%.5.试卷中试题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各种难易程度的试题所占试卷分数的比例大体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在识记、领会和综合应用各个层次都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

6.本课程指定教材中所有章节均为考试内容。综合应用部分所涉及内容不要求死记硬背,要求在理解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去实际运用和综合灵活地使用。

IV.[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根据会展内容,会展分为()。

A.贸易、消费和综合性展览 B.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

C.定期展览和不定期展览 D.室内场馆展览和室外场馆展览

二、填空题

会展心理研究的对象包括会展消费心理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会展

四、简答题

简述会展服务时机的心理策略。

五、论述题

结合当前国际会展业的发展形势和我国会展业的特点,论述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趋势。

2.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篇二

新课程全国高考和广东高考大纲物理实验部分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 全国考纲中的实验 (包括选考) 是16个, 而广东大纲中的实验是13个必考实验, 这和2009年以前的考试大纲不一样, 以前全国高考大纲涉及19个基本实验, 考查说明中, 多了温度计的读数。下面再来看下2010~2011年全国物理试卷和广东A卷的实验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

从表可以看出, 在高考物理对考生5个能力要求方面, 实验能力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高考中以两道实验题出现, 共18分。实验能力考查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在课本原实验基础上做一下变动; (2) 仪器的使用; (3) 设计与创新, 就是运用已学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解决问题 (其中伏安法测电阻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

在高考中, 要想解答好实验题, 平时实验教学应要求学生:1.能独立完成上表中所列的实验, 能明确实验目的, 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能控制实验条件, 会使用仪器, 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并得出结论, 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2.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制定解决方案;3.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 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通过分析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 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分值和考点分布:实验分值18分, 电学分值最高, 其次是力学。所以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以电学为主, 力学为辅, 兼顾其他;重基础, 尤重迁移。特别是电学部分难度较大, 不易得分。

2.力学实验:考题常常是在原实验题基础上进行的改编。

3.电学实验:考查主要集中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两个实验上。“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是历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重点考查的实验之一, 同时也要防止“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这个实验, 这三个实验是电学部分常考内容。

4.其他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和光学实验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热学中实验也应该注意。具体实验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是电学和力学实验常用仪器, 读数考查的几率非常高。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电表、秒表的读数方法也应掌握。

2.从能力考查来看, 分常规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常规实验直接考查课本实验内容, 只要对课本实验知识熟悉记忆, 就能顺利解题。设计型实验是在给定仪器设备条件的基础上, 要求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学的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按试题的要求完成实验, 因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设计型实验, 在电学实验考查中出现较多。广东近两年高考试题中还未出现设计实验, 但是, 并不表示不会出现, 要防范。重常规, 防设计是复习备考的基本要求, 虽然现在对设计性实验考查得少, 但还是要加以防范的。

3.提高重视程度, 全面复习, 一个不漏:考纲上共有13个学生实验, 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一个不漏地做, 并认真掌握。从这两年的广东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看, 多数考题出自这些学生实验, 即使有变动, 也是源于课本的实验,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才能解决变化的题目。因此复习中应要求学生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抓住了原理, 即抓住了“纲”, 才能做到“纲举目张”。而仪器的选择, 步骤的排列等应符合原理, 要为目的服务;误差分析是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不尽合理之处进行修正与分析。

4.加强实验情景复习, 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一些演示实验以及不易观察到的实验情景再现出来,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表象, 便于记忆、迁移。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到实验室看一看, 摸一摸, 做一做。

5.加强题目训练:现在的高考还是“纸上谈兵”, 还得从题目得分上判高低, 在复习教学中要在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中编入适量的习题 (习题要以力学和电学为主, 热学为辅) , 把阶段性训练和终结性考查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素养及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物理成绩优劣的分水岭。实验题应该比较容易、比较常规、又比较容易丢分, 比较有“投资”价值。实验题的训练要狠抓热点 (分析纸带、测电阻、常规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有效数字、实验误差分析) , 关注实验原理和方法,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规范。重视动手操作, 突出实践性, 实验专题复习不能光是纸上谈兵, 要让学生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例如电路实物连线的问题, 应在学生进实验室连线之后, 再强调注意事项。总之, 在物理实验复习中,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又不能照搬课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迎接高考、适应高考。

参考文献

[1]陈刚主编.新编物理教学论 (第1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祥勇.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华章, 2011 (19) .

[3]王克强, 潘玲珠.通用物理实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3.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篇三

关键词:化学技能证;中职化学;实训教学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其中化学课程考试由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考生两项考试成绩均达到条件即可得到相应等级的化学技能证书,该证书可作为高职类院校招生考试的报考资格。操作技能考试采用考生按考纲规定的十五道实验样题中随机抽取(详见表1),并在考官监考下于规定时间完成实验操作,考官根据考生的操作情况按评分点分值评定成绩,每题满分为100分。

我校作为省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化学科目操作技能考试考场,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进行两次技能考试,并根据考试报名情况和时间安排,组织专业实训教师为考生提供十六个课时的考前操作技能培训。由于培训内容较多且难度不一、培训时间和地点安排非常紧张、考生数量较大且水平参差不齐,与平时上实训课有一定区别,培训难度可想而知,本文分享了三年来为考生培训得出的一些心得与拙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确立目标,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的是,参加考前培训的考生,应该在实验实训课程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基本的化学操作,了解一些常用的操作规范,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而不是对化学实验规范和常用的玻璃仪器一无所知、毫无头绪。另外很多考生会问多少分及格,这里就要向他们强调无论是操作技能考试还是理论考试,分数越高最终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应该以高分为目标。因此考前培训的目的是对考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强化,对考生平时做实验时不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必要的强调,对考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习惯进行纠正,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突出要点,把握细节

要实现上述的培训的目标,首先要了解每个实验样题对哪些的操作步骤和细节进行考查和评分,并做好教学计划。同时,每个考核要点有相应的若干评分点,在评分表中一目了然,有的评分点针对考生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遗漏某些步骤,有的评分点针对考生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因此老师在培训前有必要对试卷和评分表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哪些操作细节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哪些要点是学生在平时已经掌握得熟练的,哪些要进行重点强调和解释的,哪些操作失误或不规范的操作是比较普遍的,在培训的过程中给每道题分配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完整的操作示范,同时有针对性讲解重点、难點,这样既能突出要点避免泛泛而谈,又全面涵盖每道题的操作过程。

三、明辨差异,破解疑惑

要注意提醒考生类似的题目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到底是考核要点不一样,还是某些评分点不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滴定管的题目,第十题和第十一题是需要滴加指示剂并对滴定终点颜色进行判断的,如果滴过量会被扣分,而与之类似的第七题和第八题虽然也是重点考查滴定的操作,但是区别在于没有滴加指示剂,即不要求考生对滴定终点进行判断。

四、纠正错误,正面激励

这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都是为了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指出每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出现操作错误,要求考生对不熟练的、难度较高的题目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差的考生,要多留意他们的练习情况,多辅导,多交流,不要留下误区和疑惑。另一方面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树立信心。

结语

开展化学操作技能考试考前培训之目的,是为了让考生能更好地掌握考评内容,提高其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清晰掌握每道题对哪些的操作步骤和细节进行考查和评分,授课时既要讲得精,又要讲得全,举一反三,破解疑惑,合理分配讲解的时间,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强辅导,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考试,更能拿到高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大纲及样题:化学课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陈艳.无机化学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龚拥政.浅议如何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6).

4.广东省自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篇四

在广东省,具有担任自考本科主考院校资格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报考院校不同所开设的专业也是有差别的。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广东省自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东自考报名条件:

凡在广东省居住和工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我省自学考试。港澳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外籍人士,也可参加我省自学考试。服刑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参加我省自学考试。

凡有学历需求的人们均可报名参加广东省自学考试,报考条件较宽,不限制考生的年龄,学历等,但是申请自考本科毕业的时候,需要有国家承认的大专证。

自考也就是自学考试,全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采取单科考试的`形式,及格一门颁发一门合格证书,只有所有考试科目及格后才可以申请毕业,毕业文凭含金量仅次于统招学历,可用于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找工作等。

自考怎么选择专业与学校

一般来说,选择好的专业更加重要。毕竟自考需要我们自己复习报考,只是一味地在乎名校学历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所要学习的东西不利于我们自考的通过率,而且同样不利于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因为参加自考的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想要在工作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历,更多的是想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

5.广东商学院自考市场营销本科范文 篇五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本科)

毕业学校:广东商学院

广东商学院自考培养目标:市场营销高职专科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市场经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既懂得市场营销实务和管理,又熟悉国家经贸政策和法令,能熟练运用计算机。

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谈判、毕业论文。

加考科目:管理学原理

(一)、企业形象设计(CIS)

说明: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非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管理学原理

(一)》和《企业形象设计(CIS)》两门课程。广东商学院自考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劵、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工作。

广东商学院自考报读说明:

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或同等水平的有志社会青年(报读本科需大专毕业或大专在读生)不受性别、年龄、户口、民族等限制均可报读。(免入学考试)

广东商学院自考收费标准:业余:学费4200年;全日制:6500 9800年。详细情况请咨询本学院招生老师。

报名电话:020-89104360*** 梁老师

020-84450972*** 赖老师

咨询QQ:1076816425 广东商学院自考指定报名中心: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81号中电数码城三楼X311自考招生办(地铁八号线鹭江站A出口,公车客村站)

6.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篇六

据悉,对比以前的自学考试管理系统(www.stegd.edu.cn),改进后的该系统新增了考籍管理和毕业办证两大栏目。

「系统使用」

部分个人信息可自行更改

目前,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测试系统已经开通。考生可凭借准考证号和在电子摄像或预报名时设置的密码登录该网站。忘记密码的考生可自行在网上输入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设置新密码一次。第二次忘记密码必须凭身份证和准考证到区自考办设置新密码。市考试中心提醒考生,考生在录入信息时,必须选择受理的区考试中心名称,例如禅城考生应选择禅城自考办。

在考籍更正栏目中,考生可自行进行毕业专业、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信息更改,不需取得区考办审批;但是,如涉及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和相片等数据,考生必须先在网上提交申请,然后准备有关资料,如身份证、户口本、成绩合格证等复印件到所在区考办办理。

「考籍管理」

转考、免考网上办理

以前,考生的考籍要转入或转出,又或者申请免考,必须到当地自考办手工填写大量的数据,并由考办工作人员将数据录入电脑,手续甚是麻烦。如今,通过更新后的自考管理系统,考生可轻松办理转考、免考手续。

据介绍,当考生办理考籍转入时,考生需持广东省自考有效准考证号登录网站,并填写转入的外档号,查询本人姓名等信息是否已到档,然后再到区考办办理确认手续。考籍需转出的考生,也必须先在网上提出申请。市考试中心提醒,转出的课程成绩将不能再在本省使用。

考生还可以在网上申请免考科目,并选择办理的区考办,然后带上毕业证、成绩单等有关资料,到区考办进行初审。如果考生有多个准考证号,考生可在网上合并准考证号,即考生利用一个准考证号登录,然后填写另一准考证号,选择转出的课程,提交申请。被转出的课程,将不能再继续使用。

「毕业办证」

须先进行网上毕业登记申请

市考试中心通知,下半年自学考试毕业办证网上登记时间为12月15日~20日。佛山考生需在该时间段登录考试管理系统办理申请毕业登记。考生必须满足6大条件,方能成功申请毕业,即必修课成绩全部合格;选修课达到最低要求科目数;加考达到最低要求科目数;如有违纪记录,已达到推迟毕业年限;考生的实践课、论文与所选专业、主考学校一致;未办理过该专业的毕业证。

考生在网上进行毕业办证时,管理系统将自动进行新旧课程顶替,并判断是否满足了以上的毕业条件。如果满足毕业条件,考生可以成功提交毕业申请。如果考生认为通过自行选择课程顶替可以满足毕业条件,则应进入“手工判断”页面。如果考生无法在网上办理毕业申请,考生可在规定时间段到所在地考办办理手续。

7.广东自考考试大纲 篇七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二、考试方式

(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解释名词题:15%;问答题:30%;判断题10%;选择题:15%;论述题:20%;填空题:10%。

(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

较易:40%;中等难度:50%;较难:10%。

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基本要求:对外开放政策与开放格局;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考核重点:对外开放政策、出口商品战略、科技兴贸战略概念;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第二章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基本要求:西方传统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考核重点: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

第三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对外贸易与工业化;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考核重点:技术进步的方式;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外贸易依存度。

第四章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考核重点: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何种关系。

第五章对外贸易立法管理

基本要求: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对

外贸易立法渊源;对外贸易基本法;货物贸易管理立法;

技术贸易管理立法。

考核重点:《外贸法》的立法宗旨;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第六章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经济调节手段的特点;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对外

贸易的必要性;对外贸易税收制度;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必要 1

性;汇率及汇率制度;进出口信贷制度。

考核重点:对外贸易经济调节手段的特点;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对外贸易税收制度;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必要性;汇率及汇率制度。

第七章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对象和特点;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对外贸易经营管理;货物进出口管理;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

考核重点:对外贸易经营管理;货物进出口管理;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

第八章 对外贸易价格与经济效益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价格概述;我国处理国内外价格关系的政策,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以及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对外贸易经济

效益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考核重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形成;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因素;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中国外贸经济效益与外贸盈亏;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九章 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基本要求: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国际直

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中国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的实践分

析;中国对外投资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贸外资政策的调

整。

考核重点: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中国对外投资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贸外资政策的调整。

第十章技 术 贸 易

基本要求: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和特点;中国技术进

出口发展概况;技术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

技术进出口政策;中国技术进出口管理。

考核重点: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和特点;中国技术进出口政策;中国技术进出口管理。

第十一章 服务贸易

基本要求: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与措施;中国服务出口贸易;中国服务进口贸易。

考核重点: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与措施;中国服务出口贸易;中国服务进口贸易。

五、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名称

8.审计学自考考试重点整理 篇八

二、审计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①机构独立;②业务工作独立;③经济独立。

启示:1.注会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注会审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注会审计具有客观、独立、公正的特征。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查询法、鉴定法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

审计的作用审计具有制约作用、促进作用、证明作用。

注会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注册会计师职业纪律、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独立、客观、公正(结合第二节独立性)2.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①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②专业胜任能力的保持)3.保密)4.职业行为②对客户的责任:竭诚为客户服务,按照业务约定履行对客户的责任;秘密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形式为客户提供鉴证服务。)5.技术责任 独立性:要求形式上的和实质上的独立。影响因素: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

收费考虑因素: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需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所需时间、所需承担的责任。

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

审计质量控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符合注会执业准则的要求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内控制度

在审计实务中,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在制度上保证了质量控制制度的地位和执行力

业务执行:指导、监督和复核

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责任——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经营失败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违约、过失和欺诈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具体措施:1.完善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2.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3.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4.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5.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6.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7.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将审计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或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审计具体目标——在审计总目标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审计项目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最终结果,它是对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1.具体审计目标是根据认定来确定.)2.对应关系)3.具体目标是对认定的确认

审计程序:接受业务委托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时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业务约定书:指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定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审计重要性运用的情形:①审计计划阶段,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报或漏报的限度②评价审计结果时,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水平:

1.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表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2.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反向关系。

3.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注会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

推断误差——注会对不能明确、具体地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

①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注会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②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或接近重要性水平或低于但接近于重要性水平: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

报表降低审计风险,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相爱无报表并且扩大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会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则考虑出具非无法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若汇总数接近,则考虑是否可能超过了

计划审计工作——指注会为了完成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大道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合理规划和安排,即制定审计计划。

2、初步业务活动:①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股东、管理层和治理层是否诚信,项目组是否具备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能力以及必要的时间和资源,会计事务所和项目组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②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③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

3、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内容:①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②想具体审计领域分配资源的数量③何时调配这些资源④如何管理、指导、监督这些资源的利用

4、具体审计计划——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策略所需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所作的详细规划和说明。

包括:风险评估程序、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他审计程序

5、其他相关要求:①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计划审计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整个审计业务中)②指导、监督与复核(对项目组的成员工作,影响因素: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审计领域,重大错报风险,项目组成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③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内容: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计划的重大修改等记录)④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

一、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内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由被审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关书面文件。

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

虽然一般情况下外部证据的可靠性高于内部证据,但是审计工作不可能甩开内部证据而只依靠外部证据,相反,注册会计师还是需要大量的内部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2、审计证据数量与质量特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注会的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考虑因素:审计风险、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注会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经验、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报或舞弊、审计证据质量、总体规模与特征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相关性和可靠性

1.相关性——注会只能利用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来证实被审计单位所认定的事项。

2.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

4、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类型---按目的划分

①.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②.控制测试----A.在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B.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③.实质性程序----A.细节测试

B.实质性分析程序

二、审计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目的:①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②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会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2、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的目的:①安全保管并对其保密②保证其完整性③便于其使用和检索④按照规定的时间保存

3、审计工作底稿的存在形式----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可以同时使用其他文字

4、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因素:①审计程序的性质 ②已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 ③审计的范围 ④已获取审计证

据的重要程度 ⑤已识别的例外事项的性质和范围 ⑥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工具

5、要素:①被审计单位名称、②审计项目名称、③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④审计过程记录、⑤审计结论⑥审计标识及其说明、⑦索引号及编号、⑧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⑨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⑩其他应说明事项

7、需要变动情形:1.注册会计师已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到了恰当的审计结论,但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够充分。2.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结论。

风险评估程序: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实施分析程序3.观察和检查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控制的设计、获取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了解内部控制与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的关系。方法有: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

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内部控制的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过程3.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以下风险评估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1.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

2.观察特定控制的应用3.检查文件和报告4.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1)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

二、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

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

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三)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报表层次(控制环境)、认定层次(业务层面内控、业务活动)

特别风险——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此类风险称之为特别风险。

(一)确定特别风险时应考虑的事项: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风险是否属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交易的复杂成度、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

2、下列情况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了重大错报,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些重大错报(2)控制环境薄弱(3)存在高层管理人员舞弊迹象(无论涉及金额大小)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1、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

2.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 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2.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类型: 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3、控制测试——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获取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的方法:①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②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③控制由谁执行④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

控制测试并非在任何情况都需要实施,实施的情况有: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地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控制测试的性质——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即方法)

方法有: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重新执行(最可靠)

控制测试的范围: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

影响因素:①控制执行的频率,成正比 ②控制运行的有效时间长度 ③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程度④获取的审计证据的范围⑤控制的语气偏差⑥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4、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的性质——实质性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实质性程序基本类型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

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程序,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只是将该技术方法用做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范围: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结果

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1.适当的职责分离2.正确的授权审批3.充分的凭证和记录4.按月寄出对账单5.内部核查程序

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1.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2.检查涉及应收账款的相关财务指标3.检查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是否正确4.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5.确定已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6.对未函证应收账款实施替代审计程序7.检查坏账的确认和处理8.抽查有无不属于结算业务的债权9.检查贴现、质押或出售10.对应收账款实施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1.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2.授权批准制度3.账簿记录制度4.职责分工制度5.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6.定期盘点制度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2.进行分析程序

3.函证应付账款4.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5.检查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

编制存货监盘计划时的审计程序:1.了解存货的内容、性质、各存货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及存放场所2.了解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3.评估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重要性4.查阅以前存货监盘工作底稿5.考虑实地查看存货的存放场所6.考虑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7.复核或与其他管理层讨论其存货监盘计划

存货监盘程序:1.观察程序2.检查程序3.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存货的移动情况、存货的状况、存货的截止4.对特殊类型存货的监盘

期初存货余额的审计:查阅前任注会的工作底稿2.复核上期存货盘点记录3.检查上期存货交易记录4.运用毛利百分比法等进行分析

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1.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的余额2.实施分析性程序3.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4.函证银行存款余额5.抽查大额银行存款收支的原始凭证6.检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7.检查披露

审计报告——注会根据中国注会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作用:鉴证、保护、证明的作用

9.《电视画面编辑》自考教学大纲 篇九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视编辑)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专门研究电视创作中最基本环节之一——镜头组接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课程。在系统讲述镜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性,结合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规范化地总结了电视片的编辑特点和剪辑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电视剪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树立电视编辑意识。

课程设置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电视画面编辑基本理论和技巧的讲述,使学生全面了解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认识画面编辑对于电视制作的重要意义,了解电视语言特点及其对节目编排的影响;从理论高度认识镜头语言的组合特点及原理;掌握各种电视剪辑技巧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课程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从理论上认识电视画面编辑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意义;

3.要求学生认真自学课程涉及的各种理论和剪辑技巧,认真思考各章思考题; 4.能够掌握所学的剪辑技巧,并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 5.在掌握所学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相关课程衔接:

由于本课程是讲授电视节目创作后期编辑工作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电视观念和摄像基础。其前续课程为:电视摄影技术、电视摄影构图、电视制作技术等。

Ⅱ.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第一章:电视画面编辑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对电视编辑工作进行了整体阐述。介绍了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电视编辑工作的流程以及电视编辑的分类方法。同时对当代电视编辑工作的一些观念进行了介绍。

要求学生能够细致区分电视编辑工作的双重含义,了解电视编辑工作的性质、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方法。认识到电视作品既要服从艺术表达规律,又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受到双重规律影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

重点、难点:掌握“电视编辑”的双重含义;了解电视编辑工作流程;理解艺术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对电视编辑的双重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视编辑工作的概念

(一)电视编辑工作的双重含义:既指代一个工种,又指一个创作环节。

作为工种的电视编辑,是电视节目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在电视剧、电视文艺节目中称之为导演、编导)。负责整个节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工作。在节目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创作环节的电视编辑,侧重于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剪辑是按照视听规律和影视语言的语法,对影视作品的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编辑”与“剪辑”两个词常被交替使用,但前者侧重思维意义和艺术表达,后者侧重操做层面的技术意义。

(二)电视编辑工作的任务和意义:电视编辑的任务在于完成叙事,表达内容。是技术与艺术的巧妙融合,渗透着美学追求。电视编辑决不是简单的镜头的堆积,而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电视节目的二次创作。

(三)电视编辑工作应上升到观念层面,贯穿到电视节目创作的全过程中。不仅后期编辑需要编辑思维,前期策划、采访尤其拍摄过程中,都需要具有编辑意识。

第二节 电视编辑工作流程

电视编辑工作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修改脚本 2.协调人员 3.准备设备 4.熟悉素材

5.撰写编辑提纲

(二)编辑实施阶段

1.整理素材

2.挑选镜头(粗编)3.编辑(精编)

4.检查(声音、画面、意义表达、逻辑表述)

(三)合成阶段

1.解说 2.字幕

3.音乐音效

第三节 电视编辑的双重特性

(一)电视编辑的艺术特性

电视同电影一样,依靠视听元素的结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电视编辑的过程需要调动起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电视素材进行积极的搭配组合,运用光线、色彩、运动、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对原始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这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需要遵循影视艺术共同的表现规律的制约。

电视与电影在画框大小、图像清晰度、题材和内容的表现力方面又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了电视更强调语言对话交流、重视内容表达的贴近性。电视有着与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要求。

(二)电视编辑的大众传播特性

除了艺术特性,电视更是大众传播的媒介,这决定了电视编辑工作同时需要服从大众传播特性的制约。

1.电视编辑工作要服务于观众的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2.电视编辑工作要在追求视听语言的流畅和艺术性基础上,重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3.电视编辑工作要重视电视媒体的特性,重视现场感、时效性等。

4.电视编辑工作应重视传播效果,根据观众观赏电视的随意性、选择性等心理,调整镜头组接和节目编排。

第四节 树立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伴随人们对电视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本体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电视编辑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电视编辑观念有如下要求:

(一)重视电视的纪实性

(二)重视电视的直观性、时效性和现场感

(三)重视多种电视手段和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

(四)重视电视图文的共时性传播

(五)重视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

(一)电视编辑的概念

(二)电视编辑工作的流程

(三)电视编辑的双重特性

(四)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四、考核要求

(一)电视编辑的概念

1.识记:(1)两种“电视编辑”概念;(2)电视编辑工作的任务和意义。

2.领会:(1)“电视编辑”的两种含义;(2)掌握“编辑”与“剪辑”的联系和区别。3.应用:将电视编辑思维运用到电视节目创作的全过程中。

(二)电视编辑工作的流程

1.识记:电视编辑工作的三个阶段

2.领会:电视编辑工作各个环节的内容

3.应用: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如何合理安排电视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电视编辑的双重特性

1.识记:电视编辑的两种特性。

2.领会:(1)电视和电影在视听表达方面的异同点;(2)大众传播特性对电视编辑工作提出的要求。

3.应用:电视编辑的双重特性对于电视编辑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四)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1.识记:现代电视编辑观念有哪些 2.领会:现代电视观念的各自含义

3.应用:论述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对现代电视观念的确立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 蒙太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础语言手段,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本章着重介绍了蒙太奇的产生和理论发展、流派。使学生对蒙太奇理论有基础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蒙太奇的两层概念,了解蒙太奇的产生、发展和理论流派。并能够联系实际,通过掌握蒙太奇理论的画面基础和心理基础,熟练运用各种蒙太奇表现形式。同时,重点掌握长镜头的概念、与蒙太奇的关系及其表达形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蒙太奇的概念

(一)蒙太奇的概念

蒙太奇(montage)来源于法语,原意是建筑学上的“安装”、“组合”、“构成”。借用到影视创作当中,形成了影视画面镜头的“组接”、“构成”之意。

蒙太奇的解释有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层意义:

1.蒙太奇是影视创作中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和镜头组合技巧的总称。它既指影片的总体结构安排(包括时空结构、段落布局、叙述方式等),也指镜头的分切组合、镜头的运用和声画组合等技巧。2.作为一种影视创作思维方式。是指电影电视所具有的时空高度自由的形象化思维方式,是创作者从高层次把握创作风格和运用创作技巧的出发点,是影视艺术构成形式和方法的总和。

第二节 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电影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摄制:用摄影机对准拍摄对象,使用固定的全景一直拍摄,直到胶片用完。没有分镜头,没有视角变化,没有任何视觉表现。最初的进步始于“停机拍摄”,人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活动片断连接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影像语言也开始朝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是忠实记录现实生活的纪录电影,一是虚构情节的故事片。

(二)使“蒙太奇”迈出决定性一步的,是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格里菲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分镜头的方法,多视点、多空间地展现拍摄对象,开始运用不同的景别。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使影片在叙事、表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使电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和语法。这些探索活动,使蒙太奇第一次具有了美学意义。

(三)使蒙太奇真正上升到美学理论体系的,是以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

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单个镜头不具备独立和明确的表意功能,只有镜头的组接才能产生意义;镜头组接的顺序不同,其产生的意义也不同。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他提出“理性蒙太奇”的概念,认为镜头之间的组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可以造成视觉的隐喻和象征效果。他强调镜头之间的冲突性和隐喻性,强调镜头组接的思想意义。并将理论贯彻到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创作出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片中运用大量隐喻、对比的镜头来表达思想和情绪。爱森斯坦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拓宽了蒙太奇的表现力。

(四)在对蒙太奇的探索和实践中,电影被赋予了极大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但随着人们对视听语言表现手法探索的不断深入,一些电影理论家们开始对蒙太奇进行反思,从理论上开始研究电影与真实、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将长镜头的运用提升到理论的和美学的层面。强调如实展现事物的真实性,反对将电影的时空割裂。

(五)蒙太奇的内涵和形式是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人们对蒙太奇的理解和解释也不断变化。但蒙太奇作为画面组接的基础技巧和影视创作的基础因素,仍被人们所公认。

第三节 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一)蒙太奇的画面视觉基础

1.影视画面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单一的镜头画面适于展现具体的人和物,而不适于表达抽象的概念。

2.画面的意义可以进行延伸。画面并非只有一种意义,经过人的思考,会引申出比直接的形象含义更为丰富的意义。蒙太奇会使画面的含义更加丰富。

3.画面解释存在随即性。需要通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搭配以及解说词、声音的综合使用,消除歧义。

4.画面造型的审美性。电视画面除了叙事功能,还具有造型的表意功能。叙事与造型结合,才能创造出立体的影像世界。

(二)蒙太奇的心理基础与效果

1.观众的视听感受。观众具有一定的视听经验和视听感受,并具逻辑思考能力,能够主动去寻求上下镜头之间的逻辑联系。

2.蒙太奇的效果。蒙太奇本身具有以下功能:(1)选择与概括(2)引导注意力(3)结构时空(4)创造节奏(5)创造悬念(6)创造情绪(7)创造思想。

第四节 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一)各种蒙太奇表现形式:

1.平行蒙太奇:或称并列蒙太奇。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两件或更多的事情,在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展开,彼此互相呼应,互相联系,并彼此促进或刺激。

2.对比蒙太奇:将意义相反的、对比强烈的两组镜头相互对照,从而产生强烈情绪的蒙太奇手法。

3.反复蒙太奇:相同的内容、表现形式的镜头画面反复出现,起到强调、烘托气氛的作用的蒙太奇手法。

4.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组内容交叉地组接起来,并在某一点上使两组情节交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气氛,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分钟营救”手法。

5.积累蒙太奇:从内容到性质一致的同一类型的画面,表现主体不同,但按照动作和造型特征组接起来,形成紧张的场景,造成气氛和节奏。

6.象征蒙太奇:根据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利用带有象征意义的镜头来说明创作者主题思想和人物内心活动。

7.联想蒙太奇:将内容截然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让人们主动在两组镜头之间形成意义的联想和想象,起到启发的作用。

此外,还有错觉蒙太奇、叫板蒙太奇、扩大与集中的蒙太奇等各种蒙太奇表现形式。

第五节 长镜头

(一)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内,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甚至一个段落。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从摄影角度来看,长镜头的变化主要是机位角度和镜头内部的景别、焦距等变化。从剪辑的角度来看,长镜头是用一个镜头担负起一组蒙太奇镜头分切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或称为机内剪辑。

(二)长镜头的特点 叙事结构特点:

1.在镜头内部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使其传达的信息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2.具有相对的真实性;

3.能够表现事态进展的连续性。时空结构特点:

1.具有屏幕时间和实际时间的同时性; 2.具有时间进程的连续性;

3.空间上,展现空间的全貌,以及空间的复杂性。

(三)长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与分切蒙太奇的比较 1.分切蒙太奇的叙事是主观的,长镜头叙事则是客观的;

2.分切蒙太奇侧重剪辑的于表达、表现,长镜头侧重于叙事、再现; 3.分切蒙太奇强调形象的队列,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4.分切蒙太奇是强制、封闭的叙事,长镜头是非强制的、开放的叙事。

三、考核知识点

(一)蒙太奇的概念

(二)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

(三)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四)蒙太奇的主要表现形式

(五)长镜头

四、考核要求

(一)蒙太奇的概念

1.识记:蒙太奇基本含义

2.领会:蒙太奇包含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二)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

1.识记:(1)大卫·格里菲斯和《一个国家的诞生》;(2)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3)爱森斯坦的理论观点和《战舰波将金号》

2.领会:蒙太奇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3.通过实际观摩影片,掌握蒙太奇的基本理论体系

(三)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1.识记:(1)蒙太奇产生的两种基础:画面视觉基础、观众心理基础;(2)蒙太奇的功能和效果。

2.领会:(1)画面特点对蒙太奇产生的影响;(2)观众心理对蒙太奇的影响

3.应用:了解画面语言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编辑画面。了解画面的特点和观众观赏时的心理,并思考与蒙太奇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蒙太奇的主要表现形式

1.识记:(1)平行蒙太奇(2)对比蒙太奇(3)反复蒙太奇(4)交叉蒙太奇(5)积累蒙太奇(6)象征蒙太奇(7)联想蒙太奇等概念

2.领会:(1)各种蒙太奇表现形式的涵义及其相互区别(2)了解其他类型蒙太奇的涵义。

3.应用:通过实际片例,灵活掌握各种蒙太奇形式。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实际创作。

(五)长镜头

1.识记:(1)长镜头的涵义(2)长镜头的特点(3)长镜头与蒙太奇的主要区别

2.领会:(1)巴赞和长镜头理论的产生(2)长镜头是一种特殊的蒙太奇(3)长镜头与纪实风格的关系

3.应用:思考长镜头对于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有何种意义。

4.综合应用: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蒙太奇手法和长镜头表现方式进行电视片的剪辑,并思考不同手法对于电视片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 电视编辑中的时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高度自由的时空结构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基础,时空处理也是影视剪辑的基本问题。蒙太奇就是对现实的时间、空间进行重构,从而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无限的艺术创造。

要求:学生观摩大量片例。掌握学生掌握蒙太奇的时空结构观念及表现技巧,并要求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的画面编辑练习,了解电视画面编辑中的画面逻辑性。重点、难点: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蒙太奇手段,对电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结构。重点理解各种时间的表现形式和空间的表现形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电视叙事中的时间

(一)影视中的三种时间形式

1.播出时间:影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影视具备高度自由的时空,但需要受到播出时间和屏幕画框的限制。

2.叙述时间:指影视片中所表现事物的时间,是创出来的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就是蒙太奇时间。

3.心理时间:前两种时间综合作用在观众心里所造成的时间感。是一种主观的时间形态。

(二)叙述时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叙述时间与现实时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叙述时间打破了现实时间的连续性,而创造出一种片断的、打乱的、但在观众的感受上是一种连续的时间。

叙述时间的表现形式包括:

1.时间的延长:通过影视的剪辑,可以将现实的时间延伸扩展为更长的时间,给观众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满足好奇心和营造某种情绪效果。通常可以使用:

(1)重复(2)反复切换(3)慢动作 等几种手法实现时间的延长。

2.时间的压缩:是影视处理的基本方式,也是蒙太奇的基本功能。可以省略无关紧要、多余的内容,精炼地实现叙事,并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效果。通常可以使用:

(1)片断省略(2)插入镜头(3)快动作(4)隐喻和暗示(5)运用特技效果 等手法。时间的压缩虽然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和创造,但却符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感知经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影视语言剪辑方式。

3.时间的静止:在影视叙事中,根据表达需要或叙事结构中人物待定的心态,利用特技让时间暂时停滞的一种时间方式。它是一种很主观化的时间形态。可以通过定格(静帧)、音乐、音响或其他方式来实现。

静止的感染力来源于运动与静止的对比。通过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和戏剧效果。

4.时间的交错:一种打破正常的时间进行顺序,对时间进行重新结构的方式。蒙太奇可以对时间进行任意的选择,选择追溯过去或者是展望未来。通过解说词、资料、闪回、特技效果等,表现过去或者未来。

第二节 电视叙述中的空间

(一)影视叙事中的空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而是经过镜头的转换和取舍,在屏幕上展现出来的受到限制的空间。屏幕的画框局限了观众的观察,使空间被分割成不同局部、不同的视角。但正因为这种限制,也使得空间的表现具有变化和创造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蒙太奇的剪辑,使得空间可以自由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画面意义和思想意义。

(二)空间的表现形式

屏幕空间:指屏幕画框内表现出来的影像空间,是电影、电视造型赖以存在的基础。究其艺术性而言,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受到透视、光影、运动、剪辑等因素影响的视觉空间,并非现实空间本身。是一种蒙太奇的空间。包括再现的空间和构成的空间两种形式:

1.再现的空间:指通过摄像机的记录特性和运动特性,再现物质的直观行为空间,由于摄像机可以将形象的形态造型、环境背景、运动方式等逼真地记录下来,从而产生较为真实的空间感。

从传播的角度看,再现的空间是通过电视叙事反映的真实空间。但事实上,客观的再现并不代表着完全真实地再现了空间。影视画面的二维特性决定了无法完全真实还原三维立体的客观空间世界。影视创作者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利用镜头特性、拍摄手段和编辑手段更加逼真、完整地再现现实空间中的层次和信息。包括

(1)景深镜头:同时表现不同空间位置的动作,立体化再现空间,增加信息量,产生戏剧性效果;

(2)移动镜头:通过镜头运动多层次、多角度、连续地反映空间;

(3)长镜头:更加真实地再现复杂空间和人物动作,强调人和环境的关系;

(4)蒙太奇的表现:再现现实空间丰富性和真实性,已经不完全是前期摄像的任务,后期编辑需要从叙事需要出发,考虑镜头组接对空间环境信息的完整性的影响。

2.构成的空间: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空间的片断,经过选择、取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它并不是真实空间在屏幕上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剪辑创造出来的综合空间。是电视叙事中最基础、最具活力的表现方式。

电视利用自己的画框把空间进行分割、压缩,又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和心理机制是空间扩展、延伸。在一种独特的运动形态中提供空间表现的自由。

(1)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是指由画面内容延伸出来的存在与人们观念中的空间形态,是画内空间的统一体。

屏幕只是影视蒙太奇空间看得见的一部分,蒙太奇语言的发展使得影视空间表现突破了画框限制,画内看得见的空间和画外看不见的空间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整体面貌。

(2)从叙事表意的艺术功能来看,构成的空间创作有如下作用: A.通过局部空间组合,表现事物的全貌

B.利用跳跃性的空间,连续突出高潮点,简化叙事过程 C.引导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D.利用空间队列,创造情绪性或戏剧性效果,丰富画面空间 E.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F.形成多种节奏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影视中的三种时间形式

(二)时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三)影视空间的含义

(四)“再现”和“构成”两种空间表现形式

四、考核要求

(一)影视中的三种时间形式

1.识记:(1)播出时间(2)叙述时间(3)心理时间 2.领会:三种时间各自的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3.应用:观察日常播出电视节目,对应所学,理解三种时间。

(二)时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1.识记:时间的表现形式有四种(1)时间延长(2)时间压缩(3)时间静止(4)时间交错

2.领会:每种形式的表现技巧:

(1)时间延长:重复、反复切换、慢动作

(2)时间压缩:片断省略、插入镜头、快动作、隐喻和暗示、运用特技效果(3)时间静止:定格(静帧)、音乐、音响等

(4)时间交错:解说词、资料、闪回、特技效果等

3.简单应用:通过观摩片例,掌握各种时间形式及表达技巧 4.综合应用:灵活掌握所学,进行实际编辑创作,熟练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创造时间变化。

(三)影视空间的含义 1.识记:影视空间的含义

2.领会:屏幕画框限制了观众的观察,同时使得空间的表现具有变化和创造的可能性。

(四)“再现”和“构成”两种空间表现形式

1.识记:(1)屏幕空间(2)再现的空间(3)构成的空间(4)画外空间 2.领会:

(1)再现空间的手段和方法:景深镜头、移动镜头、长镜头、蒙太奇手段等各自含义和使用方法

(2)构成空间的表意功能:

A.通过局部空间组合,表现事物的全貌

B.利用跳跃性的空间,连续突出高潮点,简化叙事过程 C.引导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D.利用空间队列,创造情绪性或戏剧性效果,丰富画面空间 E.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F.形成多种节奏

(3)再现空间和构成空间的区别 3.简单应用:

(1)思考屏幕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

(2)实际观摩片例,思考景深镜头、移动镜头和长镜头等对于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有何作用。

4.综合应用:利用所学,剪辑电视片,综合运用时间表现和空间变化形式。

第四章 电视画面的特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包括镜头景别、角度、运动等和画面的方向性等特性,直接决定着画面的组接的连续性与逻辑性。电视编辑只有通过镜头画面的运动、景别与角度的多边、画面方向的统一,并结合主体运动、时空关系来处理镜头画面,才能达到蒙太奇语言的准确、流畅。熟练掌握画面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画面的方向等画面特性,是进行影视剪辑和画面编辑工作的基础。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画面的分类和画面方向性的影响,了解不同类型的镜头的表意功能和视觉效果,以及画面方向对于画面连续性的意义。并运用在实践当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镜头画面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镜头画面可以有景别、角度、运动等镜头分类方法。

(一)景别:景别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视域范围。不同的视域镜头形成不同的景别。景别的划分可以根据主体在画框内的大小划分,也可以根据成年人的身体来划分。通常情况下采用第二种方法。

1.远景:涵盖广阔的空间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的比例很小。远景常用来展现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也可以表现自然景象的空灵开阔。是一种情绪性景别。

要求:由于画面包含内容信息较多,看清画面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编辑时应留有足够时间,运动速度应慢。同时电视由于画框限制,远景画面的表现力不如电影。2.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食物发展的整体面貌,确定人物、事件发生的孔家范围。是一种基本的介绍性景别。

要求:全景重点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前期拍摄必须要保证的景别。

3.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的局部的景别。主要介绍主体、人物的状态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最常用的叙事性景别。既包括了局部空间,又较好地展现了人物动作和表情。

要求:中景是最适于电视观众观看的景别,最利于展现人物动作或人物之间的交流。4.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主体的局部的景别。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席位动作。比中景更能够贴近地观察画面内容,突出交流感。

要求:最能够体现亲切交流的景别。

5.特写: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主体细部的画面景别。具有强烈的强调性和暗示性,常用来强调某一细部特征,表达特定的含义或情绪,制造悬念。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性镜头。

要求:不仅经常被用于制造戏剧效果上,也常被用来作为间隔镜头弱化剪辑上的一些失误。可以强调和揭示事物性质、制造悬念、代替动作、转移观众视线和注意力等。

(二)角度:拍摄角度,是摄像机光轴与被摄主体之间形成的角度。

1.摄像高度: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者高度。

(1)平角度: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人们的视点相近,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公正、客观、亲切、冷静。

肩扛摄像机的角度正好是平角度,是一种典型的新闻摄像高度。

(2)俯角度: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的、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的角度。

俯角度有利于如实交待环境位置、表现场景的全貌,气势。但不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拍摄人物时,通常会给观众以贬低、蔑视被摄主体的意味。

(3)仰角度: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主体水平线的、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的角度。

仰角度有利于强调高度和气势。被摄主体通常会显得高大威严,有权威性。带有颂扬的性质。但容易造成画面主体的畸变。

(4)此外,还有悬空、鸟瞰等特殊俯角度。

2.摄像方向: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所形成的角度。一般包括正面、前侧面、正侧面、后侧面、背面。

(1)正面角度,容易突出主体,但画面人物容易呆板,不够灵活。(2)侧面角度,镜头比较生动,有利于展现人物之间的交流。(3)背面角度,拍摄一般带有一定悬念,或是跟踪带领的拍摄。

3.除了摄像高度和摄像方向,按照人们日常生活的感受不同,又可分为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

(1)客观视角:人们观察日常生活所用的角度。是在电视节目、新闻中运用的最为普遍。平易近人、贴近生活。

(2)主观视角:模拟人的视线的拍摄角度。是一种拟人化的视点,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和兴趣。

(三)镜头运动:镜头运动分为画面内部运动和画面外部运动。画面内部运动主要指被摄主体的运动;画面外部运动指摄像机运动,即在拍摄一个镜头过程中,通过移动摄像机位,或变动镜头光轴、镜头焦距而产生的镜头运动变化。

1.推镜头:被摄主体位置不动,摄像机机位或镜头焦距逐渐推近被摄主体,焦点亦随之改变的镜头运动。

推镜头可以有效突出主体和重点形象,突出细节。起到强调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进行观察,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镜头。2.拉镜头:摄像机位置远离被摄主体或通过焦距变化将镜头从被摄主体拉开的运动。表现人物即将开始的行动以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拉镜头主要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制造悬念和 增加戏剧性效果。有利于产生余韵,形成情感氛围,经常作为结论性的结尾。是转场的契机。

3.摇镜头。机身不动,镜头光轴线作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运动。

摇镜头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镜头,接近人们日常生活中转头观察环境。介绍环境、跟踪人物以及表现各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展示空间,扩大视野,在小景别中增加信息量。同时有利于表现主体运动。

4.移镜头:随着摄像机机位的横向水平移动而变化的镜头运动。(注意与摇镜头相区分)移镜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边走边看的感受,有利于展现大场面、大纵深、多层次的复杂场景。

5.甩镜头:一种快速的摇镜头。

甩镜头有利于造成强烈的动势和紧张感。在转场的时候经常使用。

6.跟镜头:摄像机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运动的拍摄,在行动中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动作、表情。

跟镜头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交待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从被摄主体背面跟拍,在纪实性拍摄中具有重要作用。

7.升降镜头:摄像机从平摄慢慢升起形成高角度的俯拍,或者从高角度下降的运动。升降镜头带来画面视阈的扩展或收缩,展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常用来表现场景的宏大气魄。有助于增添戏剧效果和气氛渲染、环境介绍。

第二节 镜头画面的方向性

镜头画面的方向,除了镜头机位和镜头本身的运动方向,还包括镜头内部人物、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在实际拍摄和编辑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地方、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运动的镜头,按照规律加以编排,形成统一的方向。否则就会因方向的错乱而造成叙事不清、观众理解混乱等问题。

(一)画面内部运动方向:包括人物和其他画面内的各种事物的方向。在拍摄时需将画面内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向协调起来。需要考虑以下各方面内容:

1.主体运动方向 2.背景的方向 3.光的方向 4.风的方向 5.声音的方向 6.色彩的方向

(二)视线的方向:指人与人进行交流或者观察事物时,眼睛与眼睛或者眼睛与事物之间形成的一条假象的“直线”。构成了人的视线,即观看的方向性。

视线使人与人、人与物的画面联系起来,常作为视线观察的结果来表现一种对应关系。视线的落点出了作为剪接点的依据,还是表现人物活动和人物之间感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画面编辑时,要注意画面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关系。

1.有对象时的视线方向。需要保证务必使画面人物的视线统一,否则容易造成观众方向感的混乱。

2.没有对象时的视线方向。要注意防止视线过分跳跃,考虑上下镜头之间动作不要存在过大的差距。

(三)轴线:是影视片中表现人物(或物体)的行动方向、人物的视线方向和任务之间交流而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轴线直接影响着镜头调度。保持轴线的统一,才会使画面的空间感保持统一。

1.轴线关系

(1)动作轴线:指人或其他主体进行运动时,运动方向与目标之间的形成的轴线;(2)方向轴线:人物在静止观察周围某物体时,任务视线与物体之间构成的轴线;(3)关系轴线:人物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时,在两人(或三人)之间形成的轴线。

2.轴线原则:一般情况下,摄像机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不能随意越过画面中的轴线,而只能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进行拍摄。否则,就会出现任务动作、方向和关系的偏离,称之为“离轴”。

3.越轴:当空间关系明确后,有意识地将镜头离开原来的总角度,跳跃到轴线的另一侧进行拍摄时,就形成“越轴”或“反打”。

方法有:

(1)保持画面动作和摄像机运动的连续性,在一个镜头的拍摄过程中将摄像机移动越过轴线;

(2)在两个形成越轴的镜头之间,插入一个表现人物或景物的特写镜头;(3)在两个越轴镜头中间间隔一个中性镜头;(4)通过大动作中的剪辑点越轴

(5)当不同主体产生两条以上的轴线时,运动主体离开原来的轴线转弯而成心的轴线,镜头可以越过原来的轴线而形成新的角度。

(6)反复越轴造成视觉节奏

三、考核知识点

(一)镜头画面的分类

(二)画面的景别

(三)拍摄的角度

(四)镜头的运动

(五)画面的方向性

(六)运动方向、视线和轴线

四、考核要求

(一)镜头画面分类

1.识记:根据不同标准,镜头画面可以分为: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运动等。

(二)画面的景别

1.识记:(1)景别划分的依据(2)五种景别的概念和各自含义(3)五种景别的特性 2.领会:(1)各种景别对于画面表现的意义(2)不同景别对于拍摄和编辑的要求 3.简单应用:(1)分析片例,加深对于景别的认识(2)思考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的规律性

4.综合应用:拍摄短片,在实际创作中体会景别的作用。

(三)拍摄的角度

1.识记:(1)拍摄角度的概念(2)摄像高度的概念(3)摄像高度包含的几种形式(4)摄像方向概念(5)摄像方向包含的几种形式(6)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

2.领会:(1)各种拍摄角度的含义(2)各种拍摄角度的特点和作用(3)不同拍摄角度对于画面编辑的影响和要求

3.应用:(1)思考拍摄角度对于镜头表达意义的作用(2)观摩片例,灵活掌握各种拍摄角度。

(四)镜头的运动

1.识记:(1)镜头的各种运动方式(2)各种镜头运动的特点

2.领会:(1)画面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2)各种运动镜头的使用技巧和作用(3)了解掌握各种镜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摇镜头和移镜头、摇镜头和甩镜头、移镜头和升降镜头等

3.应用: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各种镜头进行实际拍摄

(五)画面的方向性

1.识记:画面方向性包括的内容

2.领会:画面方向性对观众观赏影视作品的影响

(六)运动方向、视线和轴线

1.识记(1)对画面方向性产生影响画面内容要素(2)画面的视线方向(3)轴线及轴线原则

2.领会:(1)画面内部各种内容要素对于方向性的影响(2)如何创造统一的视线(3)各种轴线关系和越轴的处理办法

3.应用:(1)思考视线关系对于剪辑点的寻找有何意义(2)思考观众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接受“越轴”拍摄

第五章 电视画面编辑的规则和技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介绍电视画面编辑的各种规律和技巧。包括匹配原则在内的各种剪辑规则,是支撑影视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这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所在。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观摩片例,理解并掌握各种剪辑的规则和技巧,了解各种画面要素对于剪辑的影响,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水平。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剪接点、匹配原则、景别安排和画面造型对剪辑的要求;难点:掌握运动剪辑的方法和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画面组接的剪接点

剪接点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

剪接点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否满足节目的叙事需要,是否能体现艺术的节奏。准确掌握镜头的剪接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选择恰当的剪接点是电视剪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总体而言,剪接点可以分为两大类:画面的剪接点和声音的剪接点

(一)画面的剪接点。包括: 1.叙事剪接点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情节发展)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依据的剪接,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画面剪接不仅是创作者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时必须考虑观众观赏的需要。每一次镜头转换都意味着观众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叙事剪接点是从一个视觉形象转移到另一个视觉形象的转换点。需要保证让观众看清画面的内容,理解画面的含义。

镜头长度的取舍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保证镜头的“低限长度”,即观众看清内容的最低限度的时间长度即可。通常,在没有连续动作衔接或者情绪、戏剧效果的要求前提下,可以通过主题的统一将不同镜头衔接起来,让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满足叙事需要即可。以镜头“低限长度”衔接,表现主题,这是电视编辑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

2.动作剪接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确定的剪接点。这种剪接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目的是使内容和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

动作剪接也是为了使叙事更清晰明白,但更着眼于动作的连贯性,着眼于人们视觉、心理的感受。

除了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之外,摄像机的运动方式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向、速度、方式、起幅和落幅对镜头衔接的视觉连贯性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寻找最佳的间接点,会使动作剪辑产生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视觉感受。

3.情绪剪接点

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作为依据确定的剪接点。情绪剪接点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情绪剪接点要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喜、怒、哀、乐为依据,结合镜头的特征选择剪接点。

情绪剪接是主观色彩比较明显的剪接。在以情绪为依据进行剪接时,画面视觉的流畅性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才是最主要的。它可以很好地表现创作者情绪的起伏和叙事的跌宕。

4.节奏剪接点

影视作品在叙事和表现的过程中,其动作、情绪、剧情等,都会产生一定的节奏。以这些节奏为依据,用比较的方式来处理镜头的长度和衔接位置,结合画面的造型元素来确定的剪接点。

节奏剪接点的选择一定要在节奏上体现出来,同时节奏又必须与内容相匹配。节奏剪接点要通过镜头的长短搭配,形成一定的节奏,而节奏的依据则应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情绪和剧情来确定。

(二)声音的剪接点。包括: 1.对白的剪接点

对白的剪接主要以语言为基础,以对话内容为主要依据。结合剧情和人物性格、语言速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

2.音乐的剪接点

主要以片中出现的乐曲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等为基础,以剧情内容,主体的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规律,处理音乐长度,准确选择剪接点。

3.音响的剪接点

包括歌舞、戏剧及各种特殊效果音响。需要根据剧情的特定情境,以人物的动作和情绪为依据,衬托人物情绪、渲染人物内心活动、烘托人物性格。在剪接时要注意音响“强”与“弱”的搭配。

音响的剪接不像对白和音乐那样受画面的严格限制,它既从属于画面,又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主要根据剧情、氛围的需要来确定。

4.解说词的剪接点

以解说词的内容为依据,根据画面内容和解说词的内容的比较来确定剪接点。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主要考虑内容的对位或交错,与画面内容搭配进行剪接。

(三)总的来看,尽管可以将剪接点的选择分为各种类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种剪接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画面、声音、剧情、情绪、节奏等,都对剪接点的选择产生影响。作为创作人员,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剪接点选择的最佳方案。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经验,从而培养编辑人员的画面感觉。

第二节 画面组接的逻辑性

(一)画面的逻辑性

各种影视作品,在镜头组接时都要考虑镜头衔接、场景转换、段落构成的逻辑性。它包含三个主要方面:

1.故事情节进展的逻辑 2.人物事件关系的逻辑 3.时空转换的逻辑

也就是说,镜头画面的剪辑需要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同时还需要符合人们观赏影视作品时的视觉逻辑,也就是人们在观看影视片时的心理活动规律、思维逻辑。在剪辑中正确处理三种逻辑关系,才能够使视听语言的表达准确流畅。

画面组接的逻辑性,亦称镜头组接的连续性和联系性。一般来说,连续性是指外部画面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续;联系性则指戏剧动作内容上的有机联系。

(二)连续性和联系性

1.画面组接的连续性,是指外部画面造型因素和主体动作的连接。也就是说在两个或多个相互衔接的镜头中,外部画面造型能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事物的动作连续。剪辑和组接镜头时,侧重于外部造型因素,表现动作的连续。

2.画面组接的联系性,是指戏剧动作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如果说连续性侧重于外部画面造型因素和明显的主体运动,联系性则侧重于戏剧的内部动作,即:戏剧动作的内在逻辑和主体内在的心理、情感。影视作品中很多镜头的组接不是以动作、时间、地点为依据组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段落。这些时候的组接依据往往不是直观可见的,而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心理之中,存在于画面组接的内在逻辑和戏剧内容之中。

3.连续性与联系性的关系:尽管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般情况下,画面的造型因素和主体运动总是在或隐或现地表现着戏剧内容,而戏剧内容的展示又依赖于画面的造型因素。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这两个方面总是随着影视片内容的变化而时有侧重。

经过剪辑后,每个镜头的主体动作与情节的发展是否连贯、完整,主要取决于镜头组接的连续性与联系性是否处理得当。

第三节 匹配原则

匹配原则概述

1.电视画面的造型要素,如景别、运动、影调、色彩等,直接影响着视觉的信息接收。这些要素有机、和谐地变化,是形成视觉连续感觉的基础。其冲突对比和大幅度的变化,形成的则是视觉的变化感受。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去控制各种造型要素之间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画面的编辑过程,就是创作者对各种画面造型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控制,以适应观众业已形成的收视心理的过程。这就需要遵循“匹配”的原则。

2.所谓“匹配”,是指上下镜头在进行组接时,所应该具有的流畅的、一致的或是对应的关系,从而保持视觉的连贯,符合人们的日常视觉心理体验。这种“匹配”是通过人物的位置、视线、运动方向、动作、色彩、影调、景别等各种要素及剪接点的选择来体现的。

(一)景别的匹配

不同的景别代表着不同的画面结构方式,其大小、远近、长短的搭配变化,造成了不同的表意和视觉效果。

1.景别的视觉效果

(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景别越小,时间感越长。

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剪辑时间应该小于大景别。原因是大景别包含的内容信息更多,需要留给观众更多的时间看清楚画面内容,而小景别如时间过长,会给观众以冗长、缓慢的感受。但在追求特定的艺术效果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别的大小决定着时间的长度。

(2)同一主体在相同的运动状态和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烈。

在表现快节奏和强烈动感的电视片、广告片时,选用小景别表现动作是一个剪辑的基本法则。同理,在用特写等景别表现细致动作时,经常要放慢动作的速度,以使观众看得更清楚。

2.景别的组接效果

(1)同一主体(或相似主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宜过大或过小,否则都会带来视觉上的强烈跳动。一般的解决办法是插入其他镜头作为过渡,或者变化角度。

(2)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景别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安排,符合一般人们观察生活的心理感受和逻辑,是一种常见的平铺直叙的方式;有时为了制造悬念,可以反向安排景别。

(3)利用镜头连接中景别的积累或者对比效应,营造情绪的氛围。

一定形式的有规律变化的景别,可以产生积累或者对比的特殊视觉感受,进而影响观众的情绪。同类景别的组合,在相似的积累过程中,同样的元素被强调,制造一种积累效应;两极镜头的对比和连接(大远景和近景、特写的组接)容易加剧视觉的震惊感,切换速度慢时还可营造凝重肃穆的氛围。

3.景别剪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镜头时,在保证镜头内容意义的前提下,考虑到景别的作用,注意建立景别成组运用的意识。

(2)注意运动镜头内多景别的变化。

(3)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景别关系,尽量用更丰富的景别表现同一主题和内容。(4)景别的选择必须服从于内容的表现以及意义的表达。

(二)运动的匹配 1.屏幕运动的方式

影视语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表现运动。表现运动和运动的表现,是影视语言区别于摄影、绘画等艺术的最根本标志。构成屏幕运动的方式有三类:

(1)画面内部主体的运动:画面内部主体的人或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直接影响着剪接点的确定;

(2)画面外部镜头的运动:摄像机机位、镜头的运动变化所引起的运动,对观众的视觉感受起到重要的影响;

(3)剪辑率:单位时间内镜头变化的多少,标志着镜头转换的速度,更影响着影视片的节奏。

主体运动、镜头运动和剪辑率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影视运动的剪辑。要求创作者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各种因素,使剪辑既保持外部运动的流畅,又符合内部的运动逻辑。

2.运动剪辑的基本要素

(1)运动的方向。这是影响影视知觉最重要的因素。在影视表现中,应尽量保证运动方向的一致性,从而保证观众观赏心理的顺畅。

(2)运动速度。包括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和镜头转换的速度。都会对观众心理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速度快的运动给人以紧张、刺激、热闹等感受,反之则具有抒情性、肃穆感等感受。

(3)动势。当物体移动时,人们不仅仅看到物体的位移,还能感受到动作的动势。在剪辑中,应该充分考虑上下镜头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动势的关系。(4)主体动作的连贯。指镜头内主体动作的各个部分依据动作剪接点进行有机衔接,以保证动作的连续,并且清楚描述一个动作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屏幕上的动作过程是将不同镜头重新安排剪辑后重现的动作,并非实际动作的全过程。包括了动作的分解和组合。

主体动作的连接大致分为同一主体动作的连接和不同主体动作的连接。其中在同一主体动作表现上基本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角度、不同景别镜头来表现一个完整动作过程;二是动作省略,即一个完整动作由若干主要动作片断构成而省略了其他无关紧要的其他过程。

一般情况下,人的动作在运动幅度的起点、落点以及动作高潮点(动势最大点)上都分别有1—2帧的停顿瞬间,这个静止点一般是动作、景别转换的时机,也就是运动镜头的剪接点。

A.分解法。对总体动作过程不作省略,用不同景别或角度表现同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基本上可概括为对半式剪辑,也就是上一镜头是动作前半部分,下一镜头是动作后半部分。动作变换的停留处、高超点也就是镜头的剪接点。

B.省略法。着眼于动作片段的组合,省略了部分动作过程,依靠有利的转换时机使被省略过的动作组合仍然能够建立起完整连贯的印象。可以用代表性的动作片断直接跳接或插入镜头是两个动作局部被连接在一起。

C.错觉法。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和上下镜头内主体动作在快慢、景别、运动方式、形态、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相似,将不同动作片断连接在一起,造成视觉上动作连续的错觉效果。错觉法常用来弥补主体动作不连贯、节奏感不强等失误。在主体动作剪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利用主体运动方向和动势的一致性,利用画面主体位置的相似性。

(5)节奏。在表现不同主体的运动时,不为了描述运动状态,而为了表现一种运动的韵律和节奏,营造某种情绪效果和气氛的剪接。

在表现有秩序的运动时,尽管主体不同,但运动方式、方向是有规律、一致的。

在表现较杂乱的运动时,每个运动的主体没有统一的方向和运动规律,只有一种运动的爆发力。突出强烈的气氛和情绪效果。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同样可以制造出各种节奏。3.运动镜头剪辑的原则——动接动、静接静

对于主体运动的镜头剪接,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指的是在剪接点前后的主体或摄像机的运动状态应保持一致。

从运动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镜头的运动和静止、画面内主体的运动和静止,这就是的动静关系的组接具有多种可能性。“动接动、静接静”有助于保持视觉的流畅和谐,但这种衔接不是绝对的、教条的。

(1)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

上下两个固定镜头的衔接,主要考虑主体动作和造型因素的影响。当镜头内主体都是静止的,根据内容需要和情绪来取舍镜头长短;当主体运动有动有静,一般选择动作相对静止的停歇点上,作为“静接静”剪辑;当主体都是运动的,则根据动作衔接的连续性,在动作中作为“动接动”剪辑。

(2)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

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应保证运动镜头具有一定的起幅和落幅。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镜头。运动镜头的组接,一般采取“动接动”的方式,在运动中去掉起幅和落幅,保证视觉的连续性;或保留起落幅,作为“静接静”剪辑。在此基础之上对画面内部的主体运动进行处理。

(3)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

一般情况下,运动镜头难以与固定镜头组接,所以通常保留运动镜头的起落幅,与固定镜头作为“静接静”的方式剪辑。(4)除了遵循上述各种规律之外,还可以利用主体动势、因果关系、情绪节奏的变化和利用相对运动的因素(如:遮挡)等手段处理动静关系。

总的来说,动静关系不仅是镜头、主体的运动和静止,也包含着内在形象或内在节奏的动静协调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位置的匹配

指上下镜头的同一主体在同角度或同方向变化景别时,要保持在上下画面中大致相似的位置上。具有对应关系的不同主体应放在相反的位置上。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应该有一种空间上的统一性,从视觉的角度爱说要有一种流畅和呼应。

上下镜头中的同一主体,在画面的位置一般应保持在画面的同一侧;当主体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剪接点的位置应选择在上下镜头主体形象重合的时候或者在同一区域中的时候;在组接大全景时,还可以考虑将主体放置在对称位置上进行镜头组接。

(四)方向的匹配

在画面特性中强调了:

1.画面物体运动方向的统一 2.视线的一致性 3.轴线

在电视作品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镜头段落都是由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构成,在剪辑时需要注意各种关系,设定相同的方向。否则就会造成方向的不匹配,从而导致观众的理解混乱。

(五)色彩、影调的匹配

一般情况下,在选择镜头和连接镜头时,还需要考虑影调、色彩的统一和匹配,在总体上保持色彩、影调的一致,使画面风格统一。否则会因为色彩和影调的反差而导致视觉跳动,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感受。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意的明暗搭配、色彩变化来抒发特定的情感,表达特定的情绪。总结:以上介绍了镜头组接的匹配性原则。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原则都是镜头组接的一般性规律。但在实际创作中,往往处于某些特殊的目的,要达到特别的艺术效果而有意打破这些原则,创造出特殊的情绪和表达方式。因此对于匹配性原则,不能当作教条来理解。而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掌握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一)剪接点

(二)画面的逻辑性

(三)匹配原则

(四)景别匹配

(五)运动匹配

(六)运动剪辑原则

(七)其他匹配

四、考核要求

(一)剪接点

1.识记:(1)剪接点的概念(2)剪接点的分类

2.领会:(1)各种剪接点划分的依据(2)叙事剪接点中的“低限长度”的含义 3.应用:通过观摩片例,分析、理解电视片中的各种剪辑点

(二)画面的逻辑性

1.识记:(1)画面逻辑性的含义(2)画面逻辑性包含的主要方面 2.领会:(1)连续性和联系性的含义(2)连续性和联系性之间的关系

(三)匹配原则

1.识记:(1)匹配原则的概念(2)匹配原则所包含的方面

2.领会:(1)电视剪辑要遵循匹配原则的原因(2)电视画面造型元素对匹配原则的影响

(四)景别匹配

1.识记:(1)景别匹配包含的内容(2)景别匹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2.领会:(1)景别视觉效果的内容(2)景别组接效果的内容(3)运动镜头内部多景别的处理方式

3.简单应用:(1)通过观摩电视片的景别变化搭配,分析景别匹配对于观众收视心理的影响(2)思考景别的选择与电视片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实际编辑短片,深入体会景别匹配的原则

(五)运动匹配

1.识记:(1)构成屏幕运动方式的种类(2)剪辑率的概念(3)运动剪辑所包含的基本要素(4)主体动作连贯的含义

2.领会:(1)剪辑率对于影视片节奏的影响(2)运动剪辑的各种基本要素对于剪辑的影响(3)动作剪接点的选择(4)主体动作剪接的方法(5)节奏对于运动剪辑的影响

3.简单应用:(1)思考运动剪辑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2)在主体动作剪辑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主体运动方向和动势的一致性实现运动的匹配(3)除了课程介绍的内容之外,思考如何利用因果关系、情绪节奏变化等其他手段实现运动的匹配

4.综合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对进行动作的剪辑,同时思考运动匹配规律同主题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思考创造性运用匹配规律的可能性。

(六)运动镜头剪辑的原则 1.识记:运动剪辑原则的内容

2.领会:(1)动接动、静接静的含义及其应用(2)电视片节奏中存在的动静协调 3.应用:掌握各种“动”与“静”之间的搭配组合规律

(七)其他匹配原则

1.识记:匹配原则包括的方面

2.领会:(1)方向匹配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2)色彩、影调匹配的含义

3.应用:(1)通过对本章所学的综合理解,思考“匹配”和“不匹配”在实际创作实践当中的试用范围(2)如何创造性地应用“不匹配”原则

第六章 场面的转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场面转换是电视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介绍了场面转换得以进行的视觉和心理依据,并着重介绍了各种创面转换的方式和技巧。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从理论高度把握面转换的视觉基础和心理依据,熟练掌握技巧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的基本方法和使用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场面转换的含义

(一)场面转换,又称“转场”。是影视作品根据内容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的段落和场面的划分和转换,其目的是为了使内容的条理性更为明确,层次的发展更为清晰。

(二)场面转换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1.场面转换首先是镜头之间的对列和组接关系,以及一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之间的对列和组接关系。场面转换首先是一种蒙太奇镜头段落的转换。

2.场面转换其次是指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性转换。

如果将蒙太奇的镜头段落组成的场面是一句话的话,那么情节段落就是一个自然段。情节的段落是由若干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

第二节 场面转换的依据

(一)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

对观众来说,场面转换应符合观众收视时的视觉和心理要求,即场面转换时,要保持观众视觉的连续性,并造成心理上的隔断性。

1.视觉连续性,是利用各种画面造型元素和转场手法,使人们在观看场面转换时,在视觉上感觉过渡自然、流畅,没有太大的跳跃性。

2.心理的隔断性,是使观众有明确的段落感,知道在此刻是一段情节、故事告一段落,另一段情节、故事将要开始。使观众明确地意识到内容的隔断,从而清楚地了解电视片的脉络发展、层次。

(二)场面转换的画面依据

在电视叙事过程中,清洁和段落需要根据具体的画面内容来进行转换,包括时间、空间以及故事情节等。

1.时间转换:电视拍摄过程中,在时间上如果发生明显转移,有明显的省略或者中断,可以将其作为时间变化的依据来进行转场。这是对真实时间的压缩,如日出日落、季节变换等。

2.空间转换:前后镜头空间的变化,经常意味着场面也发生了变化。这需要利用各种转场手段和技巧,将不同空间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需要不同的镜头策略。

3.情节转换:电视片的情节结构一般都有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束等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个情节的段落。情节段落相衔接,也就是情节段落的转换。这需要根据情节的变化来进行转场。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电视片还存在一种剪辑上的外在节奏,为了观众欣赏电视片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进行剪辑时也要安排外在节奏的变化,通过剪辑率、镜头和画面主体的运动等多种因素来实现转场。

第三节 转场的方法

(一)转场的分类: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依据不同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两类:

1.技巧性转场:用特技手段进行的转场处理;

2.无技巧转场:利用镜头的特性和内容,作自然过渡的转场。

(二)技巧性转场的方法

用特技方式连接镜头、进行转场,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不同的特技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从而影响到影视作品内容的表达和情绪的传递。其特点是:既容易造成视觉的连贯性,又容易造成段落的分隔。

电视语言由于其特技的视觉风格丰富而明显,使之具有比电影更为丰富的表现样式和表现功能。

1.渐隐、渐显(淡出、淡入)

渐隐,又称淡出。是一个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光度逐渐减到零点,画面由明逐渐变暗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常用于段落或者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具有韵味,可以激发观众的情绪。

渐显,又称淡入。与淡出相反,是一个段落第一个镜头的光度由零逐渐增加,画面由全黑逐渐明亮直至清晰。常用于段落或者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将观众引领至情节之中。

渐隐和渐显二者经常连接在一起使用。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是最为普遍的转场手段之一。它适于表现大幅度的时空变换,给观众带来余韵,具有制造视觉节奏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渐隐和渐显时间长度各为2秒。但实际运用的长度是由电视片的情节、情绪和节奏来决定。可以放慢速度(缓淡),也可以加快速度。如果加快速度并加白,就变成了特殊的“闪白”效果,可以掩盖镜头剪接点,又可以增强视觉跳动。

注意事项:由于渐隐渐显一般表现的是大的时空变换,所以不宜频繁使用。否则会造成结构松散、拖沓,使观众产生厌倦。

2.叠化

上一镜头完全消失之前,下一镜头已经开始显露,两个画面有短时间的重叠。当前一镜头完全消失时,后一镜头完全显现。

(1)叠化可以表现明显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过渡,强调前后段落或镜头内容的关联性和自然过渡。

(2)适于表现时间的流逝感。

(3)一组镜头的连续叠化,可以营造氛围、传递情绪,视觉流动感强。(4)叠化的时间和速度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效果也不同。

(5)适于做“软过渡”镜头,用以弥补上下两个镜头组接不畅所带来的跳跃。3.划像

前一个画面从一个方向退出画面,后一个画面随之出现,开始另一个段落。一般用于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的转换。随着电视特技技术水平的进步,划像的呈现形状、方向可以演绎出几百种样式。

划像可以造成时空的快速转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多种内容,节奏紧凑、明快。需要注意的是人为的痕迹明显,在纪实风格的电视片当中的使用需要慎重。

4.定格

定格,又称做“静帧”。指前一段的结尾画面作静态处理,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下一段落的画面,比较适于不同主题段落之间的转换。

定格一般具有强调作用,可以引起观众的关注、思考。还可以弥补由于镜头表现不足而造成的后期剪辑困难,是一种流畅地组接镜头的手段。

5.翻页

第一个画面像翻书一样翻过去,后一个画面随之显露出来,开始另一个段落。在表现技巧上与划像比较类似,在运用时需要根据内容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决定翻页的速度、方向、方式等。

6.变焦点

又称“虚实互换”。利用镜头的变焦点将画内的形象放置在不同的景深内,使得画面内部的不同主体的虚实不同。利用变化焦点的方式,将主体的虚实呼唤。起到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不变换镜头就可以改变构图和景物。

7.多画屏分割

在屏幕上同时出现多幅同一影像或多幅不同的影像,构成多画屏,产生多空间平列、对比的艺术效果。可以使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关事物同时出现,各自表述。

多画屏技巧可以大大丰富画面内容,拓展屏幕表现空间。还可以通过画面对列来深化内涵。8.电脑特技

非线性电视编辑、电脑动画以及各种图像制作软件,大大拓宽了电视特技的视觉样式和表现手段。技术进步为艺术表现带来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在非线性编辑中,电视画面不再是一个接一个的组合,而是后期制作根据整体特技效果的恶化及,将各种视觉元素加以创造性地融合。应该特别数字特技和电脑动画对于电视语言意义深远的影响,从而开拓电视画面难以估量的表现潜力。

(三)无技巧转场的方法 1.无技巧转场,是利用无特技技术的直接切换,利用上下镜头之间在内容、造型上的内在关联来转换时空、连接场景。使镜头连接、段落过渡自然流畅,无附加技巧痕迹。无技巧转场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元素,使之具有视觉的连贯性。在大段落的转换时还要顾及心理的隔断性,表达出间歇、停顿。

2.画面合理过渡因素

(1)相似性。两个相连镜头在主体或画面结构上有形式上的相似,如数量相等或上下两个镜头包含同样或相似的主体。

(2)逻辑性。上下两个连接镜头在发展的情节上由逻辑关系,如因果对应等。

(3)比喻性。上下两个相连镜头在画面内容上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后一镜头对前一镜头有比拟、象征、隐喻等作用。

3.无技巧转场的方法

(1)相同主体转场:上下两个镜头通过同一个主体进行转场,或跟随主体由一个场景转移到另一个场景,实现自然转场。

(2)相似主体转场:上下两个镜头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但是同一类,或者在运动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根据其形状、位置等进行转场。

(3)主观镜头转场:借片中人物视觉方向所拍的镜头进行转场。是按照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处理转场的手法之一。要求前后镜头在内容上有因果呼应、平行等关联。

(4)遮挡转场:又称“挡黑镜头”转场。镜头被画面内某形象暂时挡住,包括主体迎面遮挡住镜头,或是画面内其它前景暂时挡住镜头的内的其它形象。这个时刻往往是转场的时机。

遮挡在视觉上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同时制造悬念,省略过场,加快叙述节奏。

(5)特写转场:特写具有强调画面细节的特点,暂时集中人的注意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时视觉的跳动感。

特写常常作为转场困难的补救性手段被使用。

(6)动作、动势转场:利用人物、主体动作的动势存在的可衔接性、相似性,作为转场的依据。前后镜头当中的动作动势相似,但时空场景已经变化。大多强调前后镜头中的内在关联性。

(7)镜头运动转场:利用摄像机运动显示空间的调度关系。如镜头从某个形象摇向天空,意味着一个段落的明确结束。

(8)承接式转场:按照上下镜头中的逻辑关系进行的转场,也就是利用情节上的承接关系。

(9)空镜头转场:当情节、情绪发展到高潮的顶点时,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使观众能够回味作品德情节和意境。多利用插入一定长度的景物来转场。景物镜头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为情绪发展提供空间。在选择镜头时应注意内容情绪的关联性,考虑画面造型匹配的问题。

(10)利用声音转场: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通过与画面的匹配实现转场。用完整的声音过渡到下一场景,包括声音的延续、声音提前进入、前后镜头中声音的相似部分的叠加等。也可以利用声音的呼应或前后反差,实现时空大幅度转换。

(11)两极镜头转场:两极镜头具有强烈的心理隔断性,适于用在大段落的场景转换情况。但小段落转场不宜过多使用,否则会造成节目凌乱、不流畅的感觉。

三、考核知识点

(一)场面转换的含义

(二)场面转换的依据

(三)场面转换的分类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场面转换的含义 1.识记:场面转换的定义

2.领会:场面转换的两层含义

(二)场面转换的依据

1.识记: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的内容

2.领会:(1)场面转换的要求(2)视觉连续性、心理隔断性的含义(3)场面转换的画面依据的内容

3.应用:结合所学,思考节奏的变化对于转场会有何种影响

(三)场面转换的分类和方法

1.识记:(1)转场的分类(2)技巧性转场的概念及其各种手法(3)无技巧转场的概念及其各种手法

2.领会:(1)各种技巧性转场的方法及各自特点(2)各种无技巧转场的方法及各自特点(3)无技巧转场的画面合理过渡因素

3.简单应用:(1)利用所学,结合观摩片例,熟练掌握各种转场技巧(2)思考技巧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在观众视觉、心理造成的影响有何不同

4.综合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各种转场方法

第七章 两种剪辑形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蒙太奇思维既是画面镜头的剪辑,也是场面之间的转换,同时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接。本章介绍段落的组接,以及叙事剪辑、表现剪辑两种类型的剪辑形式。

要求: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两种不同的剪辑形式,较好地掌握段落组接的方法。提高蒙太奇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难点:区别表现的剪辑中,象征的剪辑和隐喻的剪辑两种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两种剪辑形式

段落是电视作品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层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大段落与小段落、主导段落与过渡段落、叙事段落与情绪段落、发展段落与高潮段落等等,很多种分类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法,就剪辑而言,都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

1.叙事的剪辑 2.表现的剪辑

第二节 叙事的剪辑

(一)叙事剪辑的含义和依据

1.叙事的剪辑:又称叙事蒙太奇,是以展现时间、说明事实、交待情节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叙事类型。

2.叙事剪辑的依据:叙事剪辑的根本依据,在于生活的逻辑性。表现在时空关系的连续性和联系性上。

(二)镜头的叙事方式

叙事剪辑的目的,主要在于叙述一段情节,展现一系列事件过程。是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讲述清楚动作过程或事实。一般来讲,分为三种形式:

1.前进式(顺叙式)

叙述由远到近,景别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依据人们了解事物的心理重点和观察事物的视觉重点,对观众进行引导、展开叙述的方式。

2.后退式(倒叙式)叙述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到大的叙事方式。比前进式叙事更容易产生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视觉刺激较强。

3.片断组合式(省略式)

将一个完整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片断组接在一起的叙述方式。并不侧重景别表现的意义,而是强调突出必备内容,省略不必要的中间过程。是一种简洁的叙述方式。

(三)镜头的关系

叙事剪辑作为基础的叙事形式,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的变化,而是一种叙事思路。其次,叙事的剪辑通常建立在镜头关系之上。包括:

1.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主镜头,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关系镜头,是用于交待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镜头。又可细分为插入和切出镜头。2.分剪与分剪插接

分剪,是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放在不同的位置是用。

分剪插接,是分剪的特殊表现。即将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以上,然后按一定叙事或情绪表达需要顺序交替组接。

分剪可以弥补画面素材在数量和匹配方面的不足,制造紧张气氛和戏剧效果,渲染情绪,调整叙事的节奏和丰富画面表现空间。是电视段落剪辑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第三节 表现的剪辑

(一)表现剪辑的含义和依据

1.表现的剪辑:又称表现蒙太奇,是一种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要目的的剪辑类型。它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不同内容镜头的对列形成的冲击,来产生比喻、象征、联想等效果。

2.表现剪辑的依据:表现剪辑的目的,不在于叙述情节,而在于表达意义、哲理。其镜头组合的逻辑依据不是连续的时空关系,而是上下镜头之间的意义。

(二)表现剪辑的各种形式 1.平行的剪辑

在一个蒙太奇段落中,把两条以上不同时空、相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地异时的线索交替出现,平行发展,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情节。强调内在的逻辑性。

2.对比的剪辑

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强化作者所要传达的情绪、思想。对比的因素包括:

(1)画面内容的对比(2)画面造型的对比(3)声画的对比(4)节奏的对比 3.积累的剪辑

将一组在内容、性质、景别、运动等要素方面有联系或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不断叠加的积累效应,树立一种主题或思想。又称为“主题蒙太奇”。

积累的剪辑,其画面组接的依据不是时空或情节上的连贯,而是画面内含或外在形式上的类似。可以建构一种诗意的效果,传递强烈的情绪。在运用时要注意选取同类的、成组的、富有典型形象的镜头。

4.象征的剪辑 在画面组合时,借助某一视觉形象,让观众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引伸的涵义。以情节中特定的情境为依托,经常源于共通的文化语境产生象征涵义。具有较为强烈的情绪色彩,是创作者艺术化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思想的方式。

5.隐喻的剪辑

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或交替,将具有某种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传递某种情绪色彩。

与象征剪辑不同,隐喻的剪辑是要通过两个视觉形象的对比来说明问题,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比喻另一个形象的意义。而象征剪辑经常情况下只是对一个画面形象的引申。

隐喻剪辑应寻求一种贴近和自然性,不能牵强,也不能太直露,而应追求新颖、含蓄。

三、考核知识点

(一)叙事的剪辑

(二)表现的剪辑

四、考核要求:

(一)叙事的剪辑

1.识记:(1)叙事的剪辑的涵义(2)叙事剪辑的依据(3)叙事剪辑的三种类型

2.领会:(1)叙事剪辑三种类型各自的涵义(2)主镜头与关系镜头的含义(3)分剪与分剪插接的含义和作用

3.应用:结合片例思考前进式、后退式和片段组合三种叙事方式的特点及作用

(二)表现的剪辑

1.识记:(1)表现的剪辑的涵义(2)表现剪辑的依据(3)表现剪辑包含的各种形式 2.领会:(1)各种表现剪辑方式的内容、特点和要求(2)区分象征剪辑和隐喻剪辑 3.简单应用:思考叙事的剪辑和表现的剪辑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4.综合应用:熟练掌握各种剪辑的方式,进行实际创作

第八章 节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影视画面的节奏是影响画面表现力、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节奏的观念必须贯穿于电视编辑的整个过程当中。本章介绍了视听语言中节奏的性质和作用,并介绍了节奏的运用和创造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节奏对于电视画面编辑的重要性,并初步具有节奏编辑的意识。能够在实际创作中,自觉和熟练运用节奏的表现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节奏和节奏产生的依据

(一)节奏

对于影视创作来说,节奏就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奏规律,也就是通过剪辑,对镜头长短进行有逻辑性和有规律性的安排。它是对影视作品德画面感染力和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还会直接影响电视片的质量和性质。

节奏源于运动。有运动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会产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产生节奏。影视语言是一种视听语言,表现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和变化中。因此,影视的节奏也就依附于活动的影像和声音当中。

从观众的感官角度来说,节奏可以分为:

1.视觉节奏:通过镜头画面形象表现出来的节奏,如影片中的场面调度、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蒙太奇组接中镜头的长短、视觉形象的张弛、快慢、长短等。

2.听觉节奏:通过听觉形象表现出来的节奏,如人物的声音、环境同期声、音乐音响的轻重、长短、快慢等的交替,而产生的声音层次。视觉节奏于听觉节奏不可分离,在影视编辑过程中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结合使用,共同产生一种统一的节奏感。

(二)节奏产生的依据:节奏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情绪。当视觉、听觉元素对人的感官产生作用,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会随之产生。而当视听觉元素变化时,人的情绪会产生新鲜感,心理上也会随之产生或规律或不规律的感受。这就是节奏产生的依据。

节奏通过对运动的快慢、缓急、强弱的变化反应,不断巩固或破坏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而促进心理活动的增加,造成新鲜感。

节奏受多种因素影响。编辑通过对情节发展、影响造型、镜头组接和转换、光影、色彩等视听语言的变化,来强化和控制节奏的变化。

第二节 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

(一)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

影响节奏变化的,包括镜头的外部切换,也包括了镜头内部主体的运动形态和情节发展。也就是镜头的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

1.由视觉、听觉元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从而产生的节奏,我们称之为外在节奏。如主体运动、镜头运动、镜头长短、组接频率、音乐节奏等。

2.由影片叙述中,情节的内部冲突、人物情绪、故事起伏等引起的人们内心感受的变化也可以形成节奏,称之为内在节奏。它是一种内在观念形态,只有通过审美的知觉去感知。

(二)两种节奏的关系

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不可分离,必须在剪辑的环节上完成有机的统一。尽管在表现形态上可以有局部的形式上的不同,但其深层结构上必须保持一致。

外在节奏既要考虑镜头段落中向对独立性,又要保持与影片总体内在节奏统一,其最终是为叙述目的服务。内在节奏是一种叙述性节奏,要是叙述有层次变化,从而使观众获得最大的审美和观赏效果。

内在节奏是决定电视画面的第一因素,外在节奏从属于内在节奏;同时内在节奏也只有依靠外在节奏的多种表现形态才能够得到体现。可以说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现形式,内在节奏的外化。

通常情况下,内在节奏紧张时,外在节奏的表现形态就比较快速、紧张;反之当内在节奏缓慢时,外在节奏的表现就松弛、缓慢。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也会有内外节奏背道而驰的情况,但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突出表现效果而采取的手段。从深层次说,仍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统一。

第三节 影响节奏的要素

(一)运动主体

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幅度、方式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影响。通常情况下,主体运动速度快,节奏感快;同向主体动作顺势剪辑,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剪辑,节奏活跃。

(二)摄像机运动

摄像机运动速度的快慢、方向同主体运动一样,都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同时,摄像机运动还会对静态物体也产生节奏感。

(三)景别

利用景别的大小来调节视觉节奏。一组相似景别剪辑会显得平稳,而大小景别的穿插变换会造成跳跃感。在一组小景别当中插入大景别或在一组大景别种插入小景别,都是打开视觉空间或者改变视觉重音来转换节奏的方式。

(四)色彩和光影 色、光、构图等,都是电视画面中的重要视觉因素,而且是流动的视觉因素。这种流动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暗色调中突然出向亮调、高调画面就改变了原有的视觉节奏。明暗变化的规律性也对节奏感产生影响。

(五)声音

声音本身就具有长短、强弱的变化。音乐更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因此声音对于节奏的影响就更富于变化性。

1.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组合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 2.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可以增强虚实内在节奏感

(六)剪辑节奏

通过镜头长度变化、镜头转换速度、镜头结构方式等剪辑手段来形成节奏,是电视剪辑节奏控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镜头长度、转换速度的变化体现为剪辑率的变化。剪辑率高,结构快;剪辑率低,节奏慢。镜头结构方式体现为镜头连接顺序,也体现在镜头连接的技术方式,如叠化、渐隐渐显、编校的速度等。

三、考核知识点

(一)节奏

(二)节奏产生的依据

(三)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

(四)影响节奏的要素

四、考核要求

(一)节奏

1.识记:(1)节奏的概念(2)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

2.领会:(1)节奏的含义(2)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划分的依据(3)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的关系

3.应用:影响视觉节奏、听觉节奏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二)节奏产生的依据 1.识记:节奏产生的依据

2.领会:节奏产生的心理基础

(三)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

1.识记:(1)内在节奏的含义(2)外在节奏的含义

2.领会:(1)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关系(2)内外节奏形式上和本质上的统一

3.应用:思考在何种情况下,内外节奏在形式上可以分离,这种分离对于主题表现有何意义

(四)影响节奏的要素

1.识记:影响节奏的要素有哪些

2.领会:(1)各种要素如何对节奏产生影响(2)声音对于节奏影响的复杂性和丰富性(3)剪辑率与镜头结构方式对节奏的影响

3.简单应用:思考紧张节奏是否可以通过慢速剪辑来造成,慢节奏是否可以通过快速剪辑来造成。如有这种可能,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应用:通过实际拍摄,系统、全面掌握节奏的运用方式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并作具体实施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本大纲是《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学生需在大纲的统领、引导下,认真去理解、把握考核目标、考核要求所规定的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参照教材和其他参考书目,具体掌握各知识点。

2.关于考核目标。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够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应用又分为简单应用与综合应用。简单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学习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电视画面编辑》

王晓红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推荐参考教材:

《电视画面编辑》

何苏六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8月版 《电影电视编辑学》 傅正义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1.学生需全面、系统地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掌握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1)应全面、系统地对各章进行细致学习,记忆大纲中要求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了解各种概念、名词的内涵和外延;

(2)需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分相似和类似的概念;

(3)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各章节知识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掌握重点章节。但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的情况下孤立地去学习。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电视画面编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较有理论深度的课程。单纯侧重理论或者单纯侧重操作的学习方法都是片面的。应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善于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深入地领会所学内容。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学习人员应根据本大纲的规定,认真学习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参考相关的教材,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辅导教师应对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防止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正确把握社会助学的导向。

2.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相联系,把基础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社会助学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以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应提供DV摄像机、对编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命题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应严格按照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考试目标来确定。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考核的要求。

2.考试命题应能够覆盖到本大纲的各个章节,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和内容。

3.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40%;领会占20%;应用占40%。

4.考试命题的难度结构应进行合理安排。试题按难易程度可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比例应为:容易占30%;较容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10%。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检验的层次不同。各种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命题考试采用的题型一般有: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1.蒙太奇——

答案:蒙太奇(montage)来源于法语,原意是建筑学上的“安装”、“组合”、“构成”。借用到影视创作当中,形成了影视画面镜头的“组接”、“构成”之意。

2.转场——

答案:场面转换,又称“转场”。是影视作品根据内容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的段落和场面的划分和转换,其目的是为了使内容的条理性更为明确,层次的发展更为清晰。

二、单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主体细部的画面景别,具有强烈的强调性和暗示性,常用来强调某一细部特征,表达特定的含义或情绪,制造悬念。这种景别是()。

A、远景 B、全景 C、中景 D、近景 E特写 正确答案:A

2.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组内容交叉地组接起来,并在某一点上使两组情节交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气氛,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这种蒙太奇手法被称作()。

A、平行蒙太奇 B、对比蒙太奇 C、象征蒙太奇 D、交叉蒙太奇 正确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个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长镜头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包括()。

A、在镜头内部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使其传达的信息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B、具有相对的真实性;

C、能够表现事态进展的连续性。D、具有时间进程的连续性; 正确答案:A、B、C

2.下面各项中,属于技巧性转场的有()。A、渐隐、渐显 B、叠化 C、空镜头 D、定格

正确答案:A、B、D

四、简答题

1.现代电视编辑观念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

(1)重视电视的纪实性

(2)重视电视的直观性、时效性和现场感

(3)重视多种电视手段和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4)重视电视图文的共时性传播(5)重视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2.蒙太奇具有哪些功能: 答案:

(1)选择与概括(2)引导注意力(3)结构时空(4)创造节奏(5)创造悬念(6)创造情绪(7)创造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论述长镜头与纪实风格之间的关系。(答案:略)

2、镜头画面的拍摄角度有哪些?不同角度对于镜头表达意义起到什么作用?

上一篇:无因管理下一篇:高三作文美就在我身边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