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2024-10-01

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18篇)

1.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一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自己上幼儿园》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社会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自己上幼儿园》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我能行”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

2、培养幼儿互助、合作、友好交往等品质。

活动过程:

(一)出发前谈话,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努力克服困难的意识。

1、活动特点:

A、今天老师要带着小朋友背着书包,走着去双秀公园,小朋友高兴不高兴?

B、以前你们去过双秀公园吗?谁带你们去的?

C、今天去双秀公园与平时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以前坐车去或者骑车去、爸妈帮着拿东西。今天我们要自己走着去,自己背东西。)

D、为什么要自己走着去呢?(我们是大班小朋友了,可以走长一点的路了。我们要锻炼锻炼自己。)

E、我们走很长的路,还背着包会不会累?(对,看谁能克服困难,不怕累。)

F、那我们自己背着水、背着点心,还要走着去,背不动了怎么办?

(对,背不动了,还要坚持。只要努力走,就一定能走到。)

G、那看到别人走累了,咱们怎么办?(可以帮他拿东西,还可以为他鼓劲。)

被别人帮助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办呢?(别人帮助我还是要努力坚持,我可以有礼貌地告诉他,谢谢你,我能行。)

H、小结:好,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是大班小朋友,我们要锻炼自己。老师问问你们有信心吗?

2、活动的注意事项: 我们走在路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看路、不掉队、不打闹、互相帮助。)

好,我们背上书包,整理好衣服,准备出发。

(二)注意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

鼓励语:累不累,还走得动吗?还能坚持真勇敢,××已经累了还坚持要自己背东西。

鼓励语:看××多棒呀,走这么长路还这么有精神。

鼓励语:看××自己也走了那么长路,还能主动地帮助小朋友,真棒!

(三)在公园:

1、我们背着包,走了这么远的路,小朋友累不累?

(走了这么长的路,实际上还是有点累的,可小朋友怕了吗?没有,说明我们都很勇敢,能努力地坚持、真棒!)

2、进入公园,参观环境: 参观翠石园、入厕等。

3、二人三足游戏:

A、咱们小朋友都玩过二人三足走的游戏,以前是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玩,今天我们要玩二人三足上山坡,小朋友敢不敢玩?那好,我们一会儿分三队游戏,先到达顶峰的一队为胜。

B、有的小朋友说我累了,又要上山坡,我走得慢怎么办?(走得慢也要坚持着走,我们给你加油。)

C、没走好摔了怎么办?(站起来再继续走,我们给你鼓掌、加油。)

好,那咱们玩游戏时,看哪一队小朋友不怕困难,胜利登上顶峰。

D、幼儿游戏:

游戏中教师注意进行随机教育:

走得快的:真棒,不怕困难,这么快就上来了。

走得慢的,没走完呢,别着急,加把劲,咱们大家给他们加油。最后,但还坚持着。

摔倒的:摔了还坚持,真勇敢,加油,加油。

E、小结:两个人绑着腿走路,不象我们平时走路那么容易吧?还要上山坡,就更难了,我们小朋友登上山顶后,感觉怎么样?(很勇敢地克服困难,很高兴、自豪。以后我们再遇到困难应该努力克服,坚持到底。)

4、吃午点。

5、自由活动。(游乐场)

鼓动幼儿克服困难、友好、谦让。

(四)回园:

1、回园讨论:

A、累不累?玩了这么长时间也有点饿了吧?那我们怎么回去呀?

对!走回去。

为什么不坐车回去呢?

为什么不让老师帮你们拿着书包回去呢?

(我们要锻炼自己,努力克服困难。)

B、我们走回去,比走着来还困难,走不动了怎么办。

背不动了怎么办?真好,咱们再加把劲,努把力,看谁能坚持着走回去。

准备出发。

2、路上:及时发现,鼓励不怕困难的孩子。

A、走了那么长的路,玩了那么长时间还那么有精神,你们看××多有精神呀,小朋友是不是也象他一样不怕累,真棒。

B、能走到这儿已经很不错了,加把劲,坚持一会就走到了。

C、看××多好呀,自己也累了,还主动帮助别人。“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也很好,都累了,还坚持自己背书包。

3、到园:到幼儿园啦,你们感觉怎么样?

今天我们走了这么长路,走着去,又走回来,而且背着这么重的包,还有点饿了,咱们还那么努力坚持着走回来了,老师为你们自豪。

老师为你们鼓掌。

你们是不是也为自己特别的……(自豪)给我们自己拍拍手。

教学反思:

活动中适时地给予幼儿引导和鼓励,使他们能在支持性环境中自主地探讨和发挥。作为一个引导者,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扩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活动设计新颖,具有创新特点。

大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自己上幼儿园》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064字。

2.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二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 “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 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3.职高英语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公开课 教学反思

一、前言

公开课就是除授课教师本人外,还有其他听课人员组成的公开讲授的课,听课人员可以是同行、专家、领导或家长。公开课的形式多样,有竞赛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是教师观察、学习、成长的中心,示范、优质的公开课有助于更新教学理念,呈现专业教学前沿领域内容,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自我提升,笔者就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进行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笔者从事教学事业10多年,上一堂课容易,但上好一堂公开课绝非易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这样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由此,教学反思的作用可见一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并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成败,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笔者就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活动内容呈现

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选自职高英语基础模块3中的第10单元,是一堂阅读课,课文是一篇关于未来最好职业的论述性文章,对学生的将来就业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次课主要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标题猜出文章主旨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这些观点的论据,学会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陈述。根据余杭区高中英语“轻负高质”课堂教学评估表的要求,笔者将教学过程安排简要呈现如下:

根据课堂教学评估表,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分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从教师角度主要看教学目标、教师素质、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要求;学生层面看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目标达成等方面。上完这节公开课,通过同行和领导的评课,给笔者带来了诸多启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对照公开课评价要素,笔者从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反馈三个方面反思如下:

三、教学反思

1.课前准备。话题选择适当。此次公开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第二学期的学生,职高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工作和职业是他们即将面临而又不得不考虑的话题,既熟悉又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愿意参与其中,使活动的完成成为可能。只有当话题成为可能,才有下面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career 这一话题的选择正是符合了这一理念。

教材整合合理。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设计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整合,适当增减,有效取舍。教材的编写有其先进性和指导性,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对教材的针对性则更有发言权。因此本节课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根据教材,本单元读写训练应选取课文10,11,12,13,14,15五个部分,为了贴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笔者把第练习10讨论并选择设计成2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讨论题;把练习13的讨论并判断做了删减,因为12练习也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两个判断连在一起累赘。因本单元知识点、内容较为复杂,笔者对词句部分作了详细释义。最后结合练习14, 15 对本节课作了知识拓展,层层递进,以分层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对自己理想工作的介绍。笔者认为,教材处理过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及文章内容,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拓展了知识点,有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中活动。活动紧扣课题,目标性明确。要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少不了要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但是课堂活动要符合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活动的目标性要明确。本次公开课,笔者所有活动设计都是围绕career 这一主题展开,高二学生在本学期末要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继续留下来参加高职考试,以便将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很大部分学生则要参加社会实习,踏上工作岗位。以问题调查导入A survey——what will you do next term ? 自然而然将话题引入到工作和职业中来,问题简单易懂,易于学生回答。职业名称以图片方式呈现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下面的活动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过程中的单词和句型操练始终贯穿career这一课题,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重复使用有关职业的表述。

活动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实践活动是否具体,学生是否学有收获。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切实可行性和富有成效性。本堂课拓展部分的活动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的,活动由易到难,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笔者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my favorite job”进行陈述以及表达感受是这一节课的亮点。活动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因为工作是每位学生都会接触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美好的职业梦想,通过之前的知识点积累和老师关键词的提示,每位学生都能尝试用英语来完成这个任务,真实体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境界。

3.课后反馈。公开课结束后,按照惯例要进行本人自评以及听课人员对上课老师的评价,课后的教学研讨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很好的途径。听课教师从课堂观察和课后体会出发,围绕如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有理有据地分析、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畅谈课堂教学亮点,评议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指出平时课堂教学需要反思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是最能感受到教学效果的主体,因此本次公开课课后评价打破传统,将学生的反馈纳入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个别句子理解比较有困难,回答问题时疑滞不前;但是本次课引发了他们对工作以及职业这个话题的思考,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规划,对如何选择工作和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笔者自己的角度,本次课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明显,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目标这个维度;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材内容较难,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同学跃跃欲试,但担心出错而怯于开口,这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发现教学中的困惑,所谓 “教然后而知困”。 总之,笔者进行教学反思,是为了在反思中探求一种更适合“学情”、“生况”的教学方式,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从而感悟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4.《春雨的色彩》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四

在备课时我将课时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讲会认的生字,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第三课时讲会写的生字并做一些练习。在第一课时中,我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这个时候,学生齐读了,不符合我的预想。读完之后让学生圈出会认的生字,大约过了几分钟,我又领着学生圈了一遍生字,并且括出生字所在的词语。然后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生字注音,完成之后带拼音读。读完之后正好下课了,第二课时开始我先把拼音去掉,再让学生读。接着视线转移到大屏幕上,我带着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去品读课文,借助图片去理解不熟悉的词语,比如纺线、杜鹃花、油菜花、蒲公英花等词语。最后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三课时设计的过长,一般两课时足够。一节课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生字,包括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另一节课分析课文,处理课后练习。

2.教学环节重复死板,浪费时间。学生自己圈生字,老师又带着圈生字,这样重复作业浪费了时间。两次可以合二为一,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逐段分析课文效率低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引导情况选择段落,打破僵局。

3.学生读得太少。第一课时中学生总共读了两次课文,还有一次没按老师的要求做,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叫停。第二课时中老师读得多,并且示范效果不佳,感情不到位,学生练得少。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功课,起码起到好的示范效果。

5.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五

---郭玉红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

6.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六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

(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7.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七

一、符合典型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但是, 在筛选过程中, 我们要选的是材料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在讨论社会听证制度时, 我们讨论与会代表问题, 谈到为什么要请出租车司机代表。这一材料既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 又能联系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部分的理论知识, 可以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的技巧。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典型性。

二、符合生动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选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联想。一般来讲, 越生动越能发挥作用。正式上课之前,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 老师自己当记者, 对同学进行采访, 主题是“你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来上学?”这段视频因为是学生认识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角, 内容又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所以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放在导入部分,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也引出了课堂讨论的主题, 为后面的讨论做好了铺垫。

三、符合贴近性要求

选材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 一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是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现在学生的阅读面很广, 他们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是, 学生知道的、熟知的东西并不代表他们会从教学要求的角度去分析。我们要做的是从一个新的教学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事例材料。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中又能发现不一样的观点,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亲近感,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发散思考。在讲授“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这一部分时, 让学生讨论“无锡在哪些地方设立了站点”呢?在讨论的时候提醒学生可以从购物、旅游、经济发展、交通网络这四个角度去考虑。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站点分布,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分布并不能全面理解。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讲解, 学生更好地从不同角度理解政府决策, 学会从大局、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理解决策, 从而也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并且, 从公示中, 学生也学会了寻找更多深层次的信息, 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解决问题。

四、符合时代性要求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要吸引学生, 事例不仅要生动, 还要体现时代性。学生对实事热点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政治教师更应该在课程中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运用富有时代性特点的材料, 让学生了解社会, 教师讲课也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时代观念的学生, 材料的时代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用的要求。这堂课我讨论的主题就是“无锡建设轨道交通”, 这一事例是现在无锡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 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很有兴趣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政治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参与政治的好习惯。

五、符合实践性要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讲授的过程, 更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认真听讲是学生静态的参与,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动态的参与。动态参与需要教师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材料。这时, 教师运用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 在课堂外也要让学生有参与的空间和延伸性。在讨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部分时, 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将公民的意见传递给决策机关呢?”学生发言踊跃, 因为生活的经验让他们掌握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如市长热线、消费者协会电话、无锡二泉网网址, 等等。加上教师其他方式的介绍, 让学生对这些方式加深了印象, 达到了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的教学目标, 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8.《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八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9.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的公开课,也只是抽出午休的时间做了点准备工作。所以呀!今天上完五年级第三单元《找因数》,要反思的第一点就是课前准备不充分。虽然作为老教师的我,对这节课至少已上过不下三遍了,但是从今天的上课效果来说,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倍数与因数,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而学习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在新课讲授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合作探究。

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格子纸,让孩子们在格子纸上画出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形的个数。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动手操作能力,小组人员是由同学们自己分配的,或许是桌子摆的太多了,参与学习的这个距离太大,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尽管三个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都完成了作业,但我觉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比较欠缺,老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的体现。接下来的演示中,发现PPT课件有错误,(这个课件我是从101PPT下载的,课前我还是检查了的。)真的是太疏忽大意了,好在孩子们已经做了分享是没有被误导的,针对错误的PPT,没作过多的解释。以后课前必须要做好足够的功课,做到严谨、务实。

活动二:勇于实践。

在实践部分,老师还是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针对学生画出的几个长方形1×16,2×8,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但4×4,画出的图形应该是一个正方形,此时老师适时指导正方形它是特殊的长方形。像这样两个因数一样,我们只写其中的一个。老师引导学生有序写出16的所有因数有:1,2,4,8,16。老师追问:“拼长方形与我们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的回答是拼长方形可以写出乘法算式。对呀,用乘法算式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们知道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当然用除法,也可以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将这个数除以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所得的商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商与除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这一环节老师讲得有点快,很多同学还没有转过弯,同时从课后的作业中反映出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够好,教师需要再进一步挖掘、吃透教材。

活动三:综合实践应用。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种题型。一是应用找因数来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二是根据找因数的方法拓展延伸,理解质数的意义。48个同学在操场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这个题其实就是找48的因数即可。这个题用除法进行计算,比较容易。排成1行,48÷1=48人,排成2行,48÷2=24人,排成3行,48÷3=16人,排成4行,48÷4=12,排成6行,48÷6=8,排成8行48÷8=6,排成16行,48÷16=3人排48行,48÷48=1。

紧接着第二个练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找48的因数,是对第一个练习的巩固提高,让学生再一次认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37呢?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认为只有1和37,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这是下节课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将在《找质数》这一课,深入学习。就这一环节我觉得还是有流于形式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活动四:畅谈收获。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发言的少,总之就是不善于表达。

总体来说,这堂课讲的还是不满意,不自信,主要表现在:

1、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件问题较多。

2、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10.一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

泾县二中

何俊峰

八年级上学期,我准备的公开课的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上)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我在备课时想到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的演示尺规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四个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出示问题,节省教学时间,以便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多挤出点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出示实际问题:“在宣泾省道L(宣城—泾县)的同侧,泾川镇有两个村庄A、B,为了便于这两个村庄的住户就近看病,镇政府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个卫生所,使得两个村庄的住户都没意见,问卫生所的所址应选在何处?”然后和学生一道简要分析这一实际问题,导入新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是新课探究环节,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二是引导学生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活动三是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完成第二环节。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表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临到上课时才发现教室里的投影仪画面不清楚,演示效果不理

想,这样一来辛苦设计的课件暂时也就没了用武之地了,当时感觉挺无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临时舍弃课件,用常规方法上了这节公开课。实际授课时好多准备课件投影演示的环节临时改为板书演示,比计划中多用了不少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导入环节,事先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设置悬疑,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设计意图。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能够让学生动起手,去探究去演示,虽然八(1)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但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我感觉这个环节的教学基本是成功的,达到了“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设计意图,只是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感觉时间上没有带紧,影响了后面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前要是事先和学生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可能要好些吧。今后我要引以为戒,尽量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率。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借助上一章所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来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尝试用几何语言说明直线CD为什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将作图步骤中得到的条件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了相应的图形,而且学生在底下开始形成小组合作交流,并有了初步的证明思路,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当时没

有再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而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使学生的探究流于表面,深度明显不够。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同组的数学老师也直接指出了这一环节的存在的问题,确实值得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三是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一活动环节前一部分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猜测,并形成命题,感觉挺好的,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寻找规律,并形成命题。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的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环节后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证明所猜测的命题是真命题,从而形成定理。考虑到后面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和课堂开放式小结需要时间,我临时改为让学生将这一命题的证明留到课后去完成,虽然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如果合理调节前面几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支配安排,还是能够挤出这一命题证明的时间,毕竟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一部分。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很快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

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设计意图。

最后课堂小结环节,与学生一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并由学生代表口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虽然学生数较少,但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好的,能大声和老师一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积极举手发言,使我更加感叹前面活动环节对他(她)们的引导过多,剥夺了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11.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12.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十二

思考一:为什么学生不愿下课?笔者在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上面所叙述的是笔者在08会计 (2) 班上完“金融危机对我们就业、升学的影响”公开课的情景。尽管从教近6年, 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经历过好多次, 有几次也算比较成功, 但从没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么高。说实话, 这次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的是笔者从没有发现职高的学生有这么强的能力, 感动的是学生为这堂课所做的充分准备。细细一想, 以往的课, 笔者作为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主角的位置, 学生充其量就是个配角, 甚至是看客, 根本没机会表现自己, 仅靠偶尔的几次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何来热情呢?而这次笔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笔者只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你说学生舍得放过这样的机会吗?

思考二:为什么学生会喜欢这节课?这节课学生有收获吗?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这门课作为财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教材内容的理论性较强, 而我们的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大, 因此在这次课上笔者尝试着将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当笔者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举行辩论赛并将辩题确定下来的时候, 学生都很兴奋, 用一周多的时间积极找材料、分组讨论、写辩词, 一稿又一稿, 不厌其烦。而笔者的工作重点也由课中转到了课前: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辩题, 引导学生为所持观点搜集资料, 以及制定辩论规则和对参赛代表进行辩论技巧培训。课堂上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 参赛代表唇枪舌战, 整个课堂紧张激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发问卷48份, 回收48份,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并适应辩论式教学方法的, 而且认为收获很大, 尤其是部分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因为在辩论式的课堂中没有准备、没有探究就没有发言权。但让笔者纳闷的是我在课堂上讲得很少, 学生何来收获?他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通过找学生谈话, 笔者发现这种辩论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收获还真不少:

1.能创设生生、师生平等对话平台, 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

2.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3.能实现自由争论,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能实现通力合作, 在互助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能体现积极全面评价, 在体验成功中造就健康人生。

思考三:这样的课符合“课改”的精神吗?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学面向全体, 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而辩论式教学正是体现并实现新课改精神的最佳手段与途径。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辩论式教学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能将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能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能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能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能改变肤浅的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民主意识。

思考四:这节课有什么欠缺?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综观整节课,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气氛很活跃, 学生的发言也不乏精彩之处, 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辩论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反映出能力上的缺陷, 比如口头表达的能力、讲话的仪态等。另外, 由于是班级授课制,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 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不够, 使课堂内容从专业课角度来讲有点单薄, 如果能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链接或其他形式的专业知识补充就会使课堂显得更丰富。

13.体育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寻钦慧

我于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二节(2013年5月31日)在五(1)班上了一节有关双脚连续向前跳的体育公开课。

这学期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上体育课。说实在的上课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虽然平时经常会观看其他老师上体育课,觉得并不难,但一到真正轮到自己上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我还是很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让自己也慢慢的融入到那种氛围中。

这节公开课我设计是游戏课。游戏既是一种体育教学手段,也是一项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普遍。游戏作为人成长当中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最原始的学习活动,也是心理需要满足的一种活动。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游戏是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需要不可缺少的一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采用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身体活动类的游戏一般不需要太高的技能,规则宽松,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合乎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学生比较能够接受,也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部分平时不怎么好动,比较内向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一般就在旁边看着其他同学游戏,老师的鼓励和参与,他们也会不自主的加入进来,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更多的同学在体育课上得到真正的锻炼。

14.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十四

一、评价结果的剖析

听完这位教师的“完美”自述, 但是评委们对这样的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认为, 这堂课非常成功, 不愧为“精彩”。理由是课前准备充分, 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非常到位, 讲解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技”高超娴熟, 对课程进程的把握简直是水到渠成, 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低, 说明达到了良好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另一种认为,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能说是“精彩”, 不能说成功, 甚至没有价值。两者评价为啥反差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前者评课观点深深跟植于传统教学观, 而后者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评价观。笔者下面就以新课程的视野对这堂课做一下剖析, 探讨一下这位教师经历和感受的问题所在,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1、违背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的经历和感受 (1) 至 (7) 中, 大都以教师教的成败来论课的优劣, 属于“以教论教”的范畴:课前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 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展示自己, 以我为主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内容的烂熟更增添了表演的自信心;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应该是开放的, 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部署有条不紊、毫无差错地进行;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主体性;多媒体的过多使用, 易使多媒体成了表演的工具和舞台的道具;时间掐了太巧, 不可能给学生留有一定量的及时反刍消化的时间, 教师也不可能及时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能再一味地锁定在教师身上, 而应更关注学生主体。要“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 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改变单边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不良局面,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最高境界。

2、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课堂内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为什么在课后有些学生问这问那?在实践课上碰到的情况会更多, 说明了学生们在一些课上尤其理论课上多属被动的接受知识。究其原因,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没有明显残缺的条件下, 一方面说明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了问题, 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讨论与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 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没有营造好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在“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境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开启和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鼻、手等感官,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去建构知识, 形成综合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上面这位教师教学方式显然主要采取了“授受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偶尔体现的“启发式”双向传递教学模式也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 目的还是为了“授之于鱼”, 而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维互动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学生“渔”的本领也难以形成。试问:学生在这种过分注重教师“演技”的氛围熏陶中, 长期缺失方法与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如何能达成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目标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最终还是源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更。教学方式不变, 再精品的课程也只能变成庸品课程, 只能为教学披上华丽的外衣。

4、教师角色的单一。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除了常规的管理者、组织者等角色外, 更重要的是要扮好学生朋友、引路人和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促进者等角色,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点拨, 遇到挫折时予以激励, 与全体学生一道参与讨论和探究, 充当学生知情意行生成的“催化剂”。

5、学习达成状态过分注重知识本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应试教育的根基还是扎扎实实。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为了争夺升学率容易导致分数“军备竞赛”, 重点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论教学的好坏, 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这当然与我国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体制有关, 也与这种评价方法易于衡量且易做到公正、公平有关。但“高分低能”的事例也多不胜数。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而是应用型的人才, 在追求学生成绩的同时, 更应注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这就要求在评课时, 要注重课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评价结果的反思

上述两种评价结果的分歧, 实质上是传统评价观和新课程评价观的部分观念冲突所致。笔者认为, 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全盘否定传统评价观肯定不妥, 也不符合文化传承的习惯, 我们也不能死抱传统评价观裹足不前。新课程评价理念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 而且经过国内外学者的论证和实践检验, 它应该比传统评价观更具有旺盛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地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 了解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从思想上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并以此作为考量上课优劣的指南。教师在发挥传统“演技”优势的条件下, 要尽量缩减“演出”时间, 完成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有了课堂舞台的锻炼, 也会大大地缩短融入社会这一大舞台的时间。只有这样, 我国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5.英语公开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反思 篇十五

关键词:英语 公开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伴随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了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写译型的英语公开课很少

众所周知,英语的基本技能有五项——听、说、读、写、译,“五技”应全面发展,绝不能重此轻彼。迄今为止,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即教材中的热身(Warming-up),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和阅读(Reading)部分,写译型的课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写译型的课堂难调动气氛。上写作课,学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构思和拟稿,课堂就会出现长时间的安静,对公开课来讲,这就是冷场,是教师意识深处所避免的。上翻译课,师生必定要说中文,而说中文又违背了英语新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当堂“表演” 新课内容的要求高

我国课程改革的导向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是英语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判断英语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教师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掌握英语,实际上是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此,大部分教师误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情景表演,其课堂气氛就有所欠缺,就不能成为一堂好课。在英语公开课中,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表演,其教学时段安排在教完新对话后或简单地领读了几遍后。我认为,这是让学生为难。因为记忆力很好的学生,也难以把当堂课所学内容背诵下来,更何况还要当堂表演。当然,在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对话或课文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四、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与交互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在已有的英语公开课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不管难易程度的问题后,经授课教师倡导,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很少看到有小组间、同学间和师生间互评的其它语言。

授课教师不根据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学生,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的作用和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授课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对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的“学困生”,这种集体评价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但对中等生还可追加“What?”,对优生还可追加“Why? ”等。

五、“探究性学习”理解高深化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公开课上,寥寥无几的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与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以及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如拿来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类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根本问题是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应用这些知识或信息去完成英语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什么新教学法,我国早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只反思了英语公开课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藉此注意:要上好公开课,广大教师应抛开公开课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情出发,踏实钻研,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把英语公开课真正上成“课堂高效”的教学示范课。

16.公开课《窗》教学反思 篇十六

2、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分析人物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到位,学习效果好。

4、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

17.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一直以来自己也想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正好本次讲课要求用“生动课堂”的理念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一次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按照惯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包括两个,一是名词的分类及可数名词变复数;二是用like的各种人称和句式来谈论好恶。我也在课前设定了同样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了几个围绕目标并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但这次讲课前心里却是从未有过的没底。

四十五分钟过后,仅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这么多年来的教学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改变了从我自身的教学需要出发去实施所谓结构严谨的教学步骤,我努力让自己站到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想问题,并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问题。比如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哪些名词为可数名词,哪些为不可数名词,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锻炼表达能力,但有时偏离了学科方向,而我却未能及时阻止和扭转学生的思路,教学反思《公开课教学反思》。再比如让学生例举他们所知道的食品名称,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所有的学生都能有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性,因此课堂完全变成了他们自己学习的地方,我感受到了学生少有的热情和兴奋。我想,在这堂课上,学生们除了学到一些和英语有关的知识,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多少愿意学习英语了,至少不会像以前那么讨厌这一学科了。再有就是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心情是放松的,而思维还是紧张的。

18.反思自己的公开课教学 篇十八

关键词:思想品德,复习公开课,反思

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课是对学生初中三年来所学的五本书的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进行梳理的过程。 它通过向学生有条理地再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巩固、梳理知识, 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建立知识结构, 又要灵活运用, 提高应试能力和技巧。 多年中考的结果表明, 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最终成绩是区分同层次学生的关键学科, 思想品德成绩关乎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升学命运。 而该门学科我校在初一初二年级并没有以中考的考试要求进行教学, 学生对三年来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 总体提升该门学科成绩对复习课的依赖性比较大,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显得异常重要。

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复习课时少, 任务重, 加上南京思想品德中考分值仅有60分, 而且是开卷考试, 某些学生和家长由于认识不清, 因而平时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很不重视。 如果思想品德老师上课前再不精心设计, 就很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一是老师按部就班, 从头到尾逐一将知识点落实, 将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学生则失去激情, 味同嚼蜡;二是老师不钻研考纲, 过于增加复习课的难度, 追求难、偏, 学生像在上新课, 容量大, 压力大, 打击学生的信心;三是老师一味搞题海战术, 练习没有经过精心的挑选, 质量不高, 题量较大, 学生容易疲劳。 这样的复习课势必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怎样才能提高中考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效率呢? 我认为教师对复习课的精巧设计尤为重要, 结合2016年3月17日自己面向南京市鼓楼区全体初中政治教师开设的一节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公开课 《权利义务伴我行———八年级法律考点复习 (一) 》谈谈认识。

一、基于“整体设计”的思想, 选择典型案例巧妙设计课堂主线索。

本节课我选用了春节期间的一个社会热点———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作为主线索贯穿全课, 将本节课要复习的几个考点 (权利和义务, 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生命健康权, 隐私与隐私权) 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而不是按考点顺序一个一个简单呈现, 否则会显得零散而没有体系。

全课我采用倒叙的手法, 先用PPT呈现天价鱼事件的图片, 设计问题:“知道图片上发生的事件吗?”以此开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紧接着继续利用PPT展示图文资料说明该事件的处理结果, 随即提出问题:“店家被罚和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体现了哪些考点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复习过的考点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权利和义务这一考点, 导入本课复习课题 《权利义务伴我行———八年级法律考点复习 (一) 》。随后我带领学生回顾天价鱼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别复习依法消费者的权利、 生命健康权和隐私与隐私权等几个具体的权利。 这样的“整体设计”把所要复习的考点知识和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浑然一体, 故事性强, 吸引力大, 思考性足, 给中考的思想品德复习课注入新鲜的血液, 很好地解决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激发学生复习课参与课堂的热情,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原则, 精巧设计问题展开考点内容复习。

记得以前参加政治学科教研培训时一位专家说过, 复习课应该是利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 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梳理。 这次上课我努力践行这样一个要求, 这里所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考点内容本身的难点和疑点, 二是学生在这些考点上理解和掌握的偏差。 针对这两个问题, 我提前调查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并根据考点本身的内容针对性地选择许多生活中的短素材并设计一个个小问题, 从而展开对每个考点的重点及疑难内容的复习。

例如在复习权利和义务考点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李某用手机发布恐吓信息, 导致飞机航班延迟起飞, 给国家、他人带来严重损害。 问题:李某正确行使手机使用权利了吗?为什么? 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行使权利和坚持权利义务一致性的理解。 又如下列属于忠实履行义务的有?并说明理由。 (1) 小云的爸爸能主动到当地税务部门缴纳个人所得税; (2) 植树节到了, 小芳和同学们一起去栖霞山植树; (3) 小川积极投身环保, 不乱扔垃圾; (4) 小姜制作危害严重的网页病毒———“混客绝情炸弹”; (5) 一同学被查出患上白血病后, 全校师生纷纷慷慨相助, 点亮他生命的希望。 通过该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帮助学生对忠实履行义务要求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轻松有效地实现复习目标。基于“问题解决”的原则, 展开考点内容的复习的设计思路避免了简单的知识重复再现, 很好地突破了复习课的重难点, 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三、基于“少教多学”的理念, 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布局。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即是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 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节复习课我充分体现“有讲有练, 精讲精练, 边讲边练, 以练为主”的原则, 努力浓缩自己讲授的时间, 从而留小半节课的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自主练习, 努力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 课堂上针对复习的考点学生练习了十个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分析题, 我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当堂讲评, 对典型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 有人说练习是最好的老师, 光讲不练好比纸上谈兵, 所以讲练时间设计得当才是最好的课堂结构布局, 这样的布局大大增强复习的实际效果。

四、基于“能力提升”的目标, 精心设计素材和练习题。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 本节课基于 “能力提升”的目标, 我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的精挑细选每一个考点中间的短材料, 既典型又短小精悍, 便于提升学生的精准理解能力。 比如在复习隐私权时我选用以下一组素材: (1) 我出于好奇未经许可拆看了同学的信件; (2) 高考考场安装视频红摄像头以及拾音器; (3) 某物流公司快递员小赵出售客户通信地址等个人信息; (4) 南京市某法院在媒体上曝光了部分长期欠钱不还者的基本信息; (5) 公安机关依法窃听了犯罪嫌疑人的住宅。 问题:上述做法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 通过这些素材的设计, 很好地帮助学生对侵犯隐私权的常见现象及是否侵犯隐私权的界限都进行了很好的复习巩固。

练习题选择也是如此,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 我都精选2016年中考指导书上的典型题目, 着眼于学生的学科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在课堂练习环节选用了这样的一道材料分析题———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行人看到闯红灯现象不仅不制止, “跟风”闯红灯, 认为这是行人的自由。 有人私自将行人闯红灯拍成视频传至网络, 号召大家“人肉搜索”闯红灯者。 问题1: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问题2:结合材料, 运用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知识, 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我对该题设计了两个设问, 进行了变式训练,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加深学生对广度题和深度题区别的理解, 关注设问, 重视审题, 学会审题, 从而让学生学会按设问要求答题, 而不是拿到材料题上来就盲目找考点, 陷入机械僵化的境地。课后作业布置是根据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的———结合材料, 运用权利和义务的知识, 谈谈如何做合格的消费者? 该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权利义务关系这个核心重难点。

总之, 在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中考复习的重要性, 避免复习课常见的误区, 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一定要肯动脑, 多动脑, 善动脑, 精心巧妙设计好每一节复习课,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版.

[2]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南京出版社, 2016版.

[3]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版.

上一篇:四年级第一课练习下一篇:小学诗歌朗诵比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