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活动单

2024-08-24

西地平线上活动单(精选4篇)

1.西地平线上活动单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篇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丽而又淡雅宁静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向西部,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将是一幅怎样壮丽的油画。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二)理清本文思路。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五、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结合《同步导学》收获整理图表(地点景物特点作者的感受)明确: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 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 柔和、美丽、安谧

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 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

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 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

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六、布置作业:预习思考《同步导学》三题:质疑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教学目标:

3、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4、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次:落日的柔美——具有人性化,慈爱。

第二次:落日的崇高美——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第三次:落日的力量美——雄壮、惊世骇俗。

二、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三、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四、对文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一句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五、本文开篇和结尾,作者均提到“世间之大美!”你怎么理解“大美”?

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现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大美”既是自然风光的大美,更是人文内涵的大美。

六、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七、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八、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

2.西地平线上活动单 篇二

首先, 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江南的冬景》中景物多为落叶、晨霜、鸟雀、乌桕树、杂木树林、白雨、乌篷小船等, 皆为江南生活中常见之景、身边之景;人物如老翁、河流边三五人家、喧哗的酒客、村童等亦是平常普通之人。写雨, 一笔一画点染出的一幅幅江南烟雨图, 仿佛近在眼前;写雪, “能饮一杯无”、“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昨夜一枝开”, 其中的一杯、微雪、村犬、一枝亦为小情景与小情境。我们对比一下“大雪满弓刀”、“北风吹雁雪纷纷”这类写雪的豪放诗句, 更能体会到江南雪景里老友围炉、饮茗漫谈的小小温馨。因此郁达夫用“可爱”一词总写冬景特征, 映射出景物人物的小巧、可心来。

《西地平线上》的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黑戈壁、阿勒泰草原、落日等皆是辽远阔大之景。“在苍茫的远方, 弧状的群山之巅, 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背景深远, 场面阔大, 落日亦“大极了”。写云, “那火烧云, 灿烂地, 热烈地, 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巨大的辉煌灿烂的天幕落入眼帘。人物如约翰·克里斯朵夫、成吉思汗等大英雄皆不是寻常之辈, 所以无论景物人物, 都表现出“大”的特征。

其次, 审美过程的大与小。朱光潜将两种普遍存在的美学倾向划分为柔性美与刚性美,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优美与壮美, 《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一为优美一为壮美, 论者多有涉及, 兹不赘述。事实上从美发生的过程来看, 两个文本中也有“大”与“小”的对立统一以及审美境界的大小关系。

郁达夫出生江浙, 他对周围的景物人物持亲切、融合的态度, 取一种平视的角度, 将熟悉的“小”景物与“小”人物平和地倾注于笔端, 于是冬郊散步成为一种“清福”:“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 则青天碧落之下, 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 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可谓悠闲自得。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直是和谐的关系, 作者称之为可爱、明朗的情调, 所以表现为“小”美。高明的是, 这样的“小”美之中却包孕着“大”的审美境界。作者漫步在江南的冬郊, 心凝神聚, 有着与天地万物欣合无间的惬意与超脱, 甚至接近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无我境界, 这不是一片小天地中的大境界么?

高建群是陕西人,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 奇丽的风光, 每每令我惊骇”, 因为那里遍布陌生的、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场景。《西地平线上》常出现诸如“雄伟”、“惊骇”、“震撼”、“梦境”等词语, 写落日“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绚烂之后奔赴死亡的庄严和神圣, 高建群对落日持一种敬畏之情, 对在落日辉映下的匈奴民族与成吉思汗怀有崇高的敬意, 这些“大”景物“大”人物让作者感到自己的“小”:“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作者在谈起《西地平线上》写作经过时曾说:“那两次落日都带给我大惊讶和大喜悦。吝啬的大自然并不是总把这些雄伟的风景展现给人的。但是那两次它慷慨地展现给了我。它知道我能领悟它的大美。”审美主体在客体面前先是不谐和, 面对“惊世骇俗”、“大惊讶”的情景, 面对不屈、伟大的灵魂, 产生情感上的冲击与震撼, 于是生发出苍凉、悲壮之感, 崇高、敬意之心, 继而在渺小与自卑面前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的丰富, 一种对庸常生活的丰实补充, 最终转入谐和并感到“大喜悦”。如此的大震撼促使作者将这种悲感与快感并存的审美体验带给更多的人们。

再细细研读, 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审美愉悦的同时, 也在启发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主体与客体的大与小。作为主体的人在作为客体的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人类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 才能与之和谐相处, 共生共荣;如果人们时常忘记自然的“大”, 甚至无止境地破坏自然, 滥用了自己的主体性, 便会被客体吞没, 最终迷失自己。所以人类应时刻铭记主体的“小”, 在面对“大”自然时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永远聆听自然的声音, 节制地使用主体性。

再次, 艺术风格的大与小。郁达夫是现代散文大家, 他推崇表现作家个性的散文,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 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以下简称《导言》) 。郁达夫赞同这样的散文, 他的个性是不拘形式家常闲话式的絮语。他曾引用美国文艺理论家尼姊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那些不拘形式的家常闲话似的散文里, 宇宙万物, 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 可以幽默, 可以感伤, 也可以辛辣, 可以柔和, 只教是亲切的家常闲话式的就对了。” (《导言》) 《江南的冬景》可以看作郁达夫在和读者面对面地聊天、拉家常, 文中不时闪现第二人称“你”, 如写微雨寒村图, “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如此的行文方式是郁达夫的风格, 他仿佛在和“你”共同鉴赏这幅冬日农村的水墨画, 语调平和亲切, 节奏舒缓, 像和老朋友在谈心。这就是郁达夫散文风格中“小”的一面。然而郁达夫的散文绝不是一个人的絮絮叨叨, 也不是私人生活的尽情展露,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 写到了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 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 以抒怀抱,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就是现代的散文特征之一” (《导言》) 。通过“小我”的抒写来反映“大世界”, 举类迩而见义远, 是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又一层境界。《江南的冬景》里有一句话:“人到了这一境界, 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终至于得失俱亡, 死生不问了。”这句话看似平常, 背后却包孕了郁达夫对时局的忧虑以及隐居杭州后暂得的闲适、宁静、裕如。再比如写雪一段, 采取虚写的手法, 语言简省洗练, 但所包容的意境却十分丰富, 将雪的意趣向读者娓娓道出, 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粒沙”、“半瓣花”里见出社会人情, 看出自然性情, 这无疑又是“小中见大”了。

“在描摹西部风景的时候, 高建群用了‘雄伟’这个词。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了。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样遥远。” (《散文》2002年第3期卷首语) 高建群的西部散文是一种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散文, 黄土高原、渭河平原、新疆大地的大景色与大历史源源不断地从他笔尖流出, 他带领我们从熟悉习常的东部走向陌生震撼的西部, 在我们“这一种”生活体验之外渲染出“另一种”生命形态。因而高建群的散文是大散文, 落笔大、手法大、情怀大;流畅有力、大开大阖、才华充溢, 这种创作风格是迥异于郁达夫的“另一种”风格。落日是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象, 西部的落日如不曾亲历, 在相关图片影片中亦可见到, 但高建群的风格是由落日联想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的英雄:“我曾经奋斗, 曾经痛苦, 曾经流浪, 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 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这是克里斯朵夫的豪言, 也是对生命的大挑战与大创造。“让我把你紧紧抓住,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借罗曼·罗兰之口记录下自己的大激动。高建群的风格是在落日炫目的红光里看见成吉思汗魁梧高大的身躯带领铁骑席卷欧亚大陆, 这一股伟大的力量正是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所缺乏的, 却是高建群最想抓住的:“记得当时, 我感动地望着西地平线, 望着那斑驳的一片红色。我在此情此境中, 想起成吉思汗, 似乎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西部的热情已经在作者内心种下了英雄情怀、悲壮情怀, 注入了大视野下的西部文化精神。高建群曾在中苏交界的一个边防站里当过五年兵, 他坦言自己的文字“不仅仅是一个游客的观感,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兵的感情在内, 还有对自己青春与激情岁月的怀恋”。西部辽阔、厚重的大景物、大历史孕育了高建群对生命的大感悟、大胸襟、大气度。

3.《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筛选、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先从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入手,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和词语来把握全文,理解全文。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重点研读三次“落日”,把握其特征,写作手法等。在难点上,时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本。作业的设计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在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分析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大西北的三次落日的雄伟景象,利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笔涉文学作品和西部历史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深度。

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泛读、精读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分析三次落日之美和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知识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与感悟自然美的能力;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等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五、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探讨合作探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时数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西部”,大家会想到哪些形容词和名词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唐代的王维用诗的形式为我们描写了大西北的景象,其中有一句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曾给了我们对西部落日无尽的想象和憧憬,当代著名西部作家高建群更是用生命在感悟西部,歌唱西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地平线上》,具体、真切地体会一下西部落日的壮观。

(二)作者简介

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三)文本初探

1.字词积累

胭脂yān zhi脂肪zhīfáng

模糊mó hu模样mú

泥淖nào蓦地mò惊骇hài

言简意赅gāi混沌hùn dùn

混(浑)水摸鱼hún

魁梧wú安谧mì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找出文中标志性的语句)。

(培养学生的泛读能力和筛选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2-27节)分写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8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概括三次落日的总特点和作者的总体感受。找出文章的“文眼”,说说有何作用。

总特点:雄伟大美

总体感受:震撼

文眼:“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作用:总领全文。

4.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

(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把板书写完整。)

(四)文本研习

1.仔细阅读描写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

2.在三次落日中,你最欣赏哪一次?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读出相关语句,并试着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学生精读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第一次日落:

日落过程(学生朗读,并划出关键字眼):

颤抖跳跃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爱贪恋不愿意离去

(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正面描写)

第二次日落:

(让学生在《我心永恒》萨克斯独奏音乐中默读第二次落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走入音乐情境,更好地品味落日的悲壮美。)

罗布泊平原的补充介绍:一个世纪前还是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干涸的盐泽,黄沙漫漫环境极为恶劣,罗布泊平原也因此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中外学者都对此充满了探究的兴趣。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在这里留下过探索的足印,他发现这里以前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楼兰古城的所在地。上海的彭加木却在对此的探索中因帮大家找水源被黄沙吞噬,他曾说希望他的尸骨能为西部的土地多增加点有机质,余纯顺也是在探索中魂归大漠了。

这次作者看落日的方式和第一次有所不同,作者是背对着落日,作者要回头来看落日。

两次落日的对比:

1.不显明灰白色五分钱硬币天空一片浑浊太阳似乎被人遗忘

2.突然血红鲜艳温柔胭脂脸蛋作者看的非常入迷

(比喻的修辞手法;铺垫;对比;衬托;正面描写)

第三次日落:

1.火烧云的特点:灿烂热烈烧红了整片天空烤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

这次作者是朝着落日的方向走的,因此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正向那片红光走去,正向那片红光走去在这里有双关的表达效果:既是行动上的走近,又是心灵的依附。

2.在这片眩目的红光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一些匆匆的背影: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3.是真的看到了吗?还是作者眼花?

都不是,是作者的联想。

4.何谓联想?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实在的事物引出来的,写实在事物的时候加上联想,往往使内容更加深刻,更能感动人。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5.思考:作者为什么由落日会想到“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甚至可以把军队开到欧洲、非洲,他们靠的是什么?激情和雄心,力量和决心,这正好和灿烂热烈,激情万丈,光芒四射的火烧云有着相似点,因此作者由火烧云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环境恶劣的土地上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作者顿觉得自己是很卑微平庸的。人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创造出辉煌,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联想作用: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厚感,突出了落日的“大美”“雄伟”,为文章增添了一股苍凉豪放之气。

(夸张的修辞手法;正面描写;联想)

6.这样的联想前文还有,请试着找一找。

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

7.为什么作者会由落日想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形象的构思”?

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从约翰的形象去分析)

约翰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因此他必然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是个真诚勇敢的人”。同时约翰又是个悲剧式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历经重重灾难,不被别人所理解,因此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从落日想到罗曼罗兰对约翰的构思顺理成章。

8.作者三次看落日,联想到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

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递内心世界的桥梁。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要注意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命。作者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片土地,就像钟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高建群的眼里,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难忘的还是落日,作者将这份难忘诉诸笔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三次落日的描写,表达了对西部的深沉的爱。我们应该像高建群那样,用我们的明眸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美,用我们的语言去表达美。

(六)作业设计

“我身边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并尝试在文中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

十、教学反思、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完成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正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体现,达到了知识习得、能力训练、情感培养的目标。

4.西地平线上活动单 篇四

高建群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对“大美”的理解

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小红长白越女腮-李贺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李白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这,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在这越女身上,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西部是名词,它囊括了世间的一种美。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

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补充:《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霜冷长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间的文化感悟。那么在这里,我们无庸讳言这种感悟失之于肤浅,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马西部,感悟西部。他将这块土地,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挥写得血浓于水。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预习检查: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震撼”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宝》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车上。勒勒车,是西部的象征。“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柔和、美丽、安谧

联想: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拟人,将落日人格化(。联系作者本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联想: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这时,作者落泪了,作者为什么要落泪呢?是太高兴了,终于看到落日拉,还是太难过了,咋还没到目的地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落泪的?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像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出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的哭出于一种感动,感动于生命的可贵,感动于未来的希望。

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联想:匈奴民族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

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六、全文小节: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七、活动设计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上一篇:采购员工作总结与心得下一篇:留给家长的一封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