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共9篇)
1.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一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市水利局
尊敬的市人大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局在工程推进基础上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全力冲刺到村入户全覆盖目标,年底确保“家家喝上放心水”,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工程建设管理情况
一是水投公司管理工程建设。根据市长办公会精神,今年3月份,我局抽调4名系统内兼职业务骨干组建了**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水投公司已经全面接管区域管网、加压站以及镇村管网的投资建设,履行工程建设投资主体职责,承担工程招投标工作责任,负责镇村水厂资产处置和管理。8月初,按照陈平市长督查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要求,我局又成立4个督查工作小组,分片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监督管理和矛盾协调。同时,水投公司积极筹集项目资金,近期已向**农商行申请贷款0.5亿元,并向省农发行申请1.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二是全面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今年工程预算投资近2亿元,3月份确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任务以后,以市水投公司作为投资实施主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成各项工程的勘探和施工图设计,招标落实设计、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单位。目前已完成的扫尾工程,20工程进展较快,一是15公里主管道工程(**-龙堤段7.5公里、开发区-西团段7.5公里)。主管道材料全部到场,由于涉及新的226省道(**至龙堤段)扩宽,导致开工后又停工,只要待确定规划线路、清障协调到位后,2个月即可全部竣工。该工程为区域环网主管道,不影响年底通水。开发区至西团片区加压站的主管道工程材料已经到场,并开工建设,确保10月底铺设完成。二是280公里镇到村管网铺设工程(其中万盈镇区域内29公里、大桥镇区域内41公里、草庙镇区域内52公里、刘庄镇区域内31.9公里、白驹镇区域内50.9公里、草堰镇区域内36.2公里、小海镇区域内21.1公里、新**区域内17.9公里)。目前,草庙、大桥、草堰、白驹、刘庄、新丰、万盈、小海等8个镇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已经完成de110-400PE管道铺设180多公里,近总工程量的`70%,9月份全部贯通通水,片区加压站和镇加压站将全面实施运行。三是改造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村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施工图勘探设计时间长,对招投标的付款方式、质量控制、供货及施工工期要求高,有些材料供应经过多次招标才落实供货单位,持续到7月份相继落实材料供应、施工主体。目前,已有6个镇区和43个村材料陆续到场、开工建设,完成管道铺设320公里,计划12月底完成22个镇区和91个村的管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进村入户供水全覆盖。
三是配合各镇加快镇村水厂处置。以各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我局积极配合,加快推进镇村水厂处置工作,实现“工程到位、处置到位、运行到位”。全市镇村水厂共206个,其中镇级水厂27个,村级水厂179个。目前已经完成21个镇级水厂(余:三渣、三圩、川东、沈灶、草庙、老**)和133个村级水厂处置,并成立13个分公司(仅剩草庙一个分公司),预计8月底全部完成镇村水厂处置工作。
四是强化建设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根据市长常务会议精神,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区域供水主管道、加压站、镇村管网及镇村水厂处置资产等归政府所有,水投公司通过委托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原镇村水厂改制后留(录)用和劳务外包人员由**市城乡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市自来水公司下属子公司)成立分公司根据运行需要接收并统一管理。目前已成立分公司13个,已正常开展运行管理。
五是加快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备用平原水库工程建设,可满足市域范围内7天的应急供水,财政、水利、国土、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各项工作。4月26日,我局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8月初,该项目建议书已获市发改委批复,住建局已对该项目进行选址地形图的测量。目前,我局已确定了项目的招投标代理,并起草好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招标文件,只待项目资金落实即可发布招投标公告。
二、工程推进中的问题
目前,工程推进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镇村水厂处置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镇级难度较大,不但涉及资产而且涉及人员,因此少数镇处置还没有完全到位,从而影响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建设过程中管理缺乏应急处置机制,工程运营难度加大,(www.fwsir.Com)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三是现在工程建设主体是水投公司,需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造成工程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同时,夏收前和雨季时间较多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快速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抢工会战全力攻坚。今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涉及面广、点多(22个镇、91个村),战线长(15公里主管道、280公里镇到村二级管网、2700公里村级管网)、时间紧(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局将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时序意识,全力以赴加快施工进度,倒排计划,一着不让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目标任务,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是建设管理齐头并进。我市属于沿海地区典型的地广人稀、农村居住分散的地区,镇村供水设施战线长、涉及面广。目前工程处于边建设边管理过程之中,建设过程中监管缺乏机制矛盾已渐凸显,有些单位和个人对供水管道无安全保护意识,致使下游用水户饮水困难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正在拟定《镇村供水设施管理办法》,到时提交市政府审议,以规范**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并明确责任追究。同时,请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早日出台《管理办法》,确保镇村供水设施建好、用好、维护好!
三是加大筹资和处置力度。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资金的资金流,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今年计划投资约2亿元,这项工作水投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以保证工程建设所需,请希望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请市级财政积极扶持。同时,由于少数镇村水厂处置不到位、不彻底,成为工程开工及推进的另一大障碍,也需请请人大领导帮助积极呼吁。
2.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二
一、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作用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清洁水资源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的实现和实施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的一份子。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优化配置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改善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用的方式比较粗放以及水环境生态恶化的现象。
二、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分析
1.强调管理, 领导力的体现
大局统筹, 政策具体实施, 饮水工程已纳入榆林市的规范化管理, 充分保证工程效益, 确保饮用水的水质保障具体政策比如成立专门的一用水质检部门;完善内部管理机构, 规划管理, 各站点专人负责, 统一严格标准要求上岗;建立规章制度, 按条例办事, 使水站的生产经营, 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制度的执行者, 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作则, 才是城乡供水经营实际操作的重中之重。
2.强调统筹, 执行力的规范
榆林市的具体地域情况复杂, 经多方面研究, 由上到下, 由整体到个体, 逐级下放,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整体规划, 全面覆盖, 在保证整体供水面的基础上细化榆林市每一个需要供水的地点, 下级地方也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 做好每一项为民服务的水利政策, 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个详细的任务指标, 为民谋福利, 强调执行力, 心无杂念的只去做好工作就可以。国家不会亏待付出的人, 人民更会感恩为他们谋福利的每一位执行者。
3.确保质量, 严格把控项目管理
成立专门的饮水工程项目部, 具体负责项目建设, 严格按照原则政策办事, 在施工过程中, 由单位法人负责整个项目建设, 协同相关部门实施,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招标投标实施工程, 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 现场监督, 专人监管, 科学控制施工进度, 降低工程造价, 不合格就返工,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而且要运用先进技术, 新设备, 不断优化配置, 降低生产消耗, 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 而不是采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 不然钱多花, 质量不到位, 使用年限短, 这就是浪费。
三、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用于供水的设备使用时间过长, 出现的老化现象
从当下全省建设的供水部门来分析, 大部分的自来水公司都在亏损中经营, 有的自来水公司的负债甚至超过了总资产的一半, 这些自来水公司在大多成立的时间较早, 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自来水公司建立的时间距现在可能已经很远, 在经营过程中供水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所以到现在有一大部分的供水设备失修、供水和回收废水的管道都有所老化, 加上榆林市乃至陕西省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 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供水和用水需求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如果将供水管线统一更换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省市、县又比较多, 资金的投入量难以估计, 由于在管理职能方面不断地被转移, 上述所说的困难全都转移到水利部门等待解决。
2.思想观念落后, 增加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在供水一体化问题上的认识与想法不尽相同, 有些就职于水利部门基层的负责人员, 注意力都在国家投资的申请上, 从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并且在水利事业发展中, 基层负责人员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 再加上自身的科技条件没有得到加强, 导致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出现问题时基层负责人员互相推诿责任, 对问题置之不理, 从而加重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客观方面,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人群, 形形色色, 各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因素纠缠不清, 最终导致了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社会各界都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实施方案, 比如申请假投资, 每个企业单位都想将资金拉到自己的地方来, 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想法很对, 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和布局, 使社会各界觉得不公平, 从而难能达成一致。每个人的想法其实都正确, 只是看他是否可以站到宏观角度上考虑。许多比较好的水利政策不能如愿实施的原因就在这儿, 再加上榆林市本来就属黄土高原地带, 水资源短缺, 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以及利己行为的出现也情有可原, 但是这种行为会对供水经营一体化的实施造成影响。所以有必要要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基层工作, 勇于承担责任。
四、城乡供水经营一体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减缓老化
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尽量使设备的老化减缓, 必要时将供水设备进行更换。对部分老化严重的供水或者废水回收管道进行更换, 并进行定时保养。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水平等。
2.改善思想观念, 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负担
改善水利部门尤其是工作在基层岗位上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将重视向国家申请投资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通过行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上, 使自身的科技条件得到加强, 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效益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各部门人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避免基层负责人遇见问题互相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遇到问题积极承担、积极向办法讨论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使困难被化解。齐心协力将供水经营管理做好, 从而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减轻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
需要提高全民意识,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全民勇于奉献, 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减轻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从宏观方面考虑, 各地方间应该互相协作, 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还可以使得合作伙伴间的经济实力也得到提高, 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方面的政策可以正常顺利地进行实施和推广, 榆林市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该重视基层工作, 勇于承担责任, 互相支持、合作, 形成社会凝聚力, 以达到减缓社会方面带给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阻力, 促进其发展。
五、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后的实效
我省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 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 并使之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用于饮用水提供场所的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供水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和以前相比, 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以后, 自来水公司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 亏损经营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而且, 处理饮用水的设备和经济指标也得到了提高, 并且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评价, 比如, 由于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实施, 某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与之前相比增长了20%, 水费的回收也提高了许多, 达到85%左右, 扭转了亏损经营的局面, 并开创了经营管理新局面。
2.供水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 使水资源得到了统一调配, 优化配置和合理地利用。各地供水部门可以积极地将地表蓄水设施的作用进行发挥, 形成新的供水格局, 供水部门直接管辖的城乡饮水水源、农田灌溉的水源与自来水管网进行并接, 形成城乡供水联网互补的格局, 进而使城乡自来水水资源匮乏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居民由于担心缺水问题而人心惶惶的局面得到稳定, 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也是农村供水向城市化方向迈进的表现。
摘要: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不仅是使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同时还是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管理效益得到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统筹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了分析, 并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加友.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5.
[2]万灏.平原县水务信息化规划[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5.
[3]郑志华.江西省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 2014.
3.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三
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对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
社保网越织越密
探索社僳体系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起覆盖城参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金维刚表示。
金维刚说,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低,老百姓必定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产生担忧,即使收入提高了,也过得不安稳,不敢消费,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并拖累整个经济运行。
健全社保体系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将过去缺乏社会保障的各类人群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过程,这也会使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受益。社会保障还能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研究显示,很多国家初次分配基尼系数在0.4甚至0.5,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基尼系数会降到0.3以下。
金维刚认为,收入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但社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则完全可以推进得快一些,并尽可能将所有人都纳入进来,实现“全覆盖”。
展望“十二五”,健全社保体系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
金维刚表示,首先要瞄准“空白点”,健全体系。比如,新农保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但城镇居民养老还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下一步应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此外,还应当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其次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的重点人群有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
第三是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台。
此外还要提高待遇,并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他谈到,“十一五”期间,我国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未来5年,国家应着力于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继续改善退休职工待遇。
金维刚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在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空间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让百姓安享幸福生活。”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国家这些年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们深有体会。”家在东北的刘文松、李慧娟老两口说,5年前两1人的退休工资共有4000多元,现在涨到了7000元左右。“牛奶、水果天天有,吃药打针不犯愁,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吃穿住行,改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比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比如在全国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迟福林认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老百姓为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消费,要求增加收入;为谋求价值体现和社会尊重,要求劳动报酬更加公平公正。此外,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了,才敢消费,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迟福林说。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迟福林说。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一些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扎实推进,有力缓解了收入再分配的矛盾,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缓冲、稳定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当前举围上下的共识,为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和理念支撑。应该说。‘十二五’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既必要也可行。”迟福林说。
“可以预见,‘十二五’我们的经济蛋糕会越做越大。”对于如何“切好蛋糕”,迟福林认为,一是要明确目标,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至50%左右。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税种,减少创业、就业税收,通过税收的二次调解,缩小贫富差距。三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少盖豪华办公楼,多建医院学校”,增强“再分配”的调剂作用。四是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起规范化的收租分红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租金、利润的比重。五是建立工资协调机制,增强工会的议价谈判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最低工资限额。
“如果我们能在‘十二五’期间坚决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初步规范分配秩序,基本健全新型收入分配体系,到2020年以后,中国社会将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迟福林说。
缓解看病难和贵
通过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
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
“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期待。
坚冰已破,但路途尚遥。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的任务开始明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医疗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认为,“十二五”阶段,深化医改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
周生来分析,通过深化医改,百姓可以得到以下实惠:
平时少得病。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重治疗轻预防,由此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患者多。导致看病难。新医改倡导预防为主,通过扩大和加强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体系建设,到2015年,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全体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看病更方便。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是“十二五”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个亮点。通过完善全科医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政策。使社区医院摆脱“庙小没菩萨”的人才困境,切实履行“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降低医药费。“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弱势人群救助能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措施,切实减轻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国情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时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基础。五中全会把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压力依然巨大,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计生工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切实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着力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力度。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政策,各项惠民政策中要体现对女孩家庭的照顾和倾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实施积极、健康、保障、和谐的人口老龄化战略,迎战“未富先老”的冲击。
4.城乡规划一体化 篇四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得到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和东部沿海一带,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融合,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而当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核心,实现其他几个统筹的前提和途径。
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展示城乡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据和方向。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农田村庄现在已经变成繁华的街区。但是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依然没有改变,依然适用于两部法规——《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种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把城市和乡村相互割裂,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使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特别是对乡村规划的管理非常薄弱,现有的一些规划甚至无法体现农村特点,农村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严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着手制定一部规范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法律。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城乡规划法》。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体制,进入到一个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全新时代。
在这部法律中,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我们认为,不仅要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向“三农”倾斜,而且要靠工农、城乡的直接互动,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最大的障碍就是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体制、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5.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 篇五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4-15 5:50:35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5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竞争力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体系。
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既关系城镇,又关系乡村;既关系工业,又关系农业、服务业。可以说,城乡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打破城乡界限,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通过编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构建城乡发展空间体系,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规划全面覆盖。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实现城乡规划的全面覆盖。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设计规划等,并根据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对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实现规划的有序动态更新。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市县发展规划、乡镇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合理确定以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配套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重点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城乡居民点为重点的社区和村庄建设空间格局,形成全面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规划指导。
扎实编制新农村规划。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由分割转变为互动、融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在新农村规划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增强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引导性。这就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有针对性地与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加深对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应丰富新农村规划的内涵,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农村规划体系,使规划的编制实
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新建村民住宅应按照相关规划实施,安排到规划的居民点上,避免房屋反复拆建造成浪费。对规划保留的居民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财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及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应贯彻实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农村发展,也就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使农村发展得更快,使农村居民过上与城镇居民相当的生活。应通过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打造“宜居乡村”,即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管理,建设宜居之地;打造“休闲乡村”,即借助区位优势,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等项目;打造“文化乡村”,即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利用城镇和乡村文化广场,定期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实力乡村”,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转型、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6.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六
摘要:在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可谓是突飞猛进,然而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经济问题以及城乡贫富差距的悬殊。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实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方案。
关键词:城乡规划;新形势;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时代的改变也促使了城乡规划的发展,传统的城乡规划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说,新时代的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应国家发展的一种方式。然而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会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去解决这些困难?怎样推进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在此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探析。
1新形势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经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然很落后。农民的经济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城市农村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解决农村城镇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迫在眉睫,所以国家推动了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1)新形势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可以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先带动的是城市的发展,然而城市经济发展的过快由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农村城市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一方不可能脱离另一方独立发展。农村经济落后,城乡贫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则会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是改变现状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2)新形势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不是代表农村资源的匮乏,只是由于前几十年国家投入集中在城市,没有发展农村经济。现在实行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可以使农村资源得以利用。例如土地资源的利用,现在城市土地已经到了“寸土寸金”的`情况,而农村土地仍然很廉价。所以说利用城乡一体化,解决城市土地贵的问题,使农村土地价值得到提高。还有就是农村的农产品资源,城市中可能存在“果蔬要比肉类贵”的现象,而在农村许多产品可能因销售不出去而坏掉。这就是农村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说,实行新形势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更可以改善城市人民生活质量。
2现今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当今社会,农民为了得到经济效益会选择出去城市工作。这就导致农村土地无人耕种而荒废。同时城市的扩建往往会使用周边的耕地,这就导致了耕地的进一步减少。部分耕地被利用建立工厂,加剧了耕地减少的速度。以农村的角度看,农民以种地为生,如果农民丧失了土地,那他该怎样生活?这样的发展方式肯定会导致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如果耕地得不到保护,耕地面积过度减少,最后肯定会带来粮食不够的尴尬局面。在新形势下如何主动利用好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的手段,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土地的价值,是基层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2)乡规划设计管理方式有待优化。在如今的城乡规划中,管理方式存在许多不够标准,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比如说因地方制度或者政策的不到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因个别管理者的失误,使得一个地方的经济变得落后,又或者因为投资商的原因,改变了投资方向,使得经济建设被停滞。所以说,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而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必须要走的过程。
3如何去推动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实行新形势城乡规划设计管理。那么如何去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呢?那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摒弃原来的旧方案、旧体系,采用新形势下的新策略、新规划。由于现存的城乡规划管理方式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古话说:“穷则思变”,所以必须要使用新的方法新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新的策略、新的规划要使城乡能够协调发展,在确保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率。(2)抛弃旧思想,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方案。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领导人的带领密切相关。领导人一味的固步自封,只知采用原来的发展方式去发展经济,很可能造成经济得不到发展。因为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一种方式不可能适用与长久发展,只有敢于去探索发展方式,不断的去尝试新的方案,最终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案去实施。才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比如说现在的耕地问题,如果对耕地面积的减少领导人还是不闻不问,还是采用原来的管理办法,那么这个问题还是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就应该需要去创新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对土地进行一些适当的变革,阻止城市企业过度的占领耕地,鼓励人民去利用土地资源,对耕地人民进行一些补贴等等措施。只有去创新,从不同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我们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方案。(3)优化管理方式,加快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建设。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说:重城市发展,轻农村经济的现象,还有就是有一些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政府的政策得不到具体的实施。这些都是阻碍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因,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了。我们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建立全面的城乡通讯网络,使党的建设方案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网络的建立可以增加人民与政府的联系,使领导人能够接受人民的监督。所以说,用科技优化管理方式也是推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4结语
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虽然这些问题很难解决,但是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只有加快推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改变现存的处境,从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雅琴.基于GIS的城乡规划审批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周星宇.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模式初探[D].天津大学,.
[3]余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一体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7.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七
今年,孝昌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定位,在实现空间布局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及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中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推动了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落脚点,着力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协同推进
近年来,该县重点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着重推进两型产业园的编制设计工作。由于受基础设施过河的限制,为快速承接产业转移,结合城南新区规划,工业园区向两型产业园东拓展,遵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区,开辟新型工业发展的新战场,打造工业洁净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两型”产业新城。
同时,该县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以明末清初孝昌著名画家、收藏家程正揆的名画《江山卧游图》为设计理念,把城区“三河六岸”作为城市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建设“三河六岸”城市公园,跳跃式谋划城区发展布局。
城乡市政工程规划也毫不放松。该县突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设计,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老城区“一河两岸”改造,不断完善城区道路、教育、卫生、强弱电、绿化、燃气、供排水、广电通信等专项规划,做好小区垃圾箱、果皮箱、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场、园林绿化、公共娱乐场地等基础设施规划,并加强对小区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管理,努力实现了城区总规、详规和专业规划协调统一。
以加快制度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为了完善规划审查决策机制,按照“政府决策、规委审查、部门把关、专家咨询、社会监督”的决策机制,孝昌成立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规划设计方案会审制。对重大项目规划,以及可能对周边相邻建筑关系或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规划,及时进行批前批后公示。通过规划局网站及时公示项目规划总平面图、“一书两证”审批情况;通过现场设立规划公示牌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重大项目规划情况;通过施工现场张贴告示方式,充分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等等,不断扩大公众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了城乡规划决策与审批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有了好的决策机制,监督检查也必不可少。孝昌县为确保规划严格实施,严格项目联合放线制度、规划验收制度、规划听证制度,强化项目放线、验线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做到手续不齐不放线,对建设工程未经核实或者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不允许组织竣工验收,及时纠正违反规划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近三年来,已对174个审批项目组织了放线,对174个项目组织了验线,对159个工程依法进行了规划验收,有效保障了项目规划实施不跑调、不走样。
孝昌县城乡规划局还组织专班,对县城规划区内21起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存在报建手续不完善、方案变更、超容积率、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不明确等情况,已对存在问题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有针对性地下达了整改通知书,采取了依法罚款和补交土地出让金等强制措施,取得了开发商的一致认同,社会效果良好。
以查处违法建设为攻坚点,着力规范城乡建设秩序
为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构建规范、有序的规划建设秩序,该县针对城区部分群众无视规划违法乱建私房的势头,重拳出击,高压打违不放松,深入开展拆违专项行动,巩固和扩大城区拆违战果,始终保持打击违建的高压态势,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影响公众生活的违法建设行为,坚持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坚决予以拆除,决不手软。
按照“统一行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要求,孝昌县城乡规划局共组织城区大小拆违行动86次,查处违法建设448起,强制拆除违建48处,强制回填、推平恢复土地原貌13处。通过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很好地打击了规划区内未批先建、少报多建和种房圈地等违法行为。
在执法过程中,该局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过程控管工作思路,即“1234567”工作机制:一个关键,即制止违法建设最好最有效最关键的办法是消灭在萌芽状态;二个依靠,即依靠乡镇区党委政府、村(社区)支部村委会;三个制度,即全天候巡查、违法公示制、违法建设查处联动机制(公安、保安、土地、建设、房产、信访、卫生、消防、水务、电力等);四个意识,即服务意识、快速意识、大局意识、自律意识;五项措施,即思想政治建设、业务素质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廉洁从政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位,即1.大型房地产开发、现场安装天眼、电脑控制;2.工程开工前放线人员必须到现场,开放线通知单,灰线检测、定桩;3.±0时必到现场验线;4.底层动工必到现场;5.结构开动工必到现场;6.封顶必到现场;七条原则,即法律原则、技术规范原则、组织原则、服务原则、秉公用权原则、疏堵结合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全天候巡查相结合的规划监管办法,坚持完善网格化管理,把项目和区域定格到人,发现违法建设动态苗头及时上报。实行个人巡查日志制度,坚持全天候巡查,尽量把违法建设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巡查不到位,报告不及时,制止不得力,发生新的违法建设的,严格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坚决遏制城区违建的泛滥蔓延。今年上半年,对事不对人,通报处分6人,按制度处罚4人,罚款6000元。法定节假日和平常节假日期间,规划执法大队都是坚持巡查不休息,丝毫不敢懈怠,始终保持严防严控态势,有效强化了城区日常监管。
以机关效能建设为立足点,着力强化干部队伍素质
孝昌县城乡规划局以提升队伍素质为核心,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坚决去掉二级局养成的小家子气和不规范的行为习惯,做到队伍建设经常抓、抓经常,塑造了规划系统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做好规划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该局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并举的方针,并与干部升迁和待遇相结合,制定了学习培训方案,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创新学习方式,在全局掀起了“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的热潮,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百名岗位和百名股(科)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解放思想纠风正纪促跨越等活动为契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把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改革创新、政务公开、服务效能、依法行政等结合起来,切实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全方位、多层次优化服务,提能增效,有效地治理了官僚习气、衙门作风等不良风气,切实地增强了服务全局、顾全大局的意识。
8.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 篇八
乡村景观是一种景观综合体,它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文化,并将两者高度融合在一起,具有生产、社会、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乡村景观丧失了原有功能,从而对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不少特色景观遭到了人为破坏,使原本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利于乡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做好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和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景观现状
1.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社会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这种划分最终会制约国家的发展,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结构性的划分会阻碍城乡之间的关系朝着利益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阻碍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行城乡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文化等等条件,对城乡的空间利用、人口分布、交通情况、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等进行统一规划,使城镇和乡村能够协调发展并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
2.乡村景观的结构
乡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了自然基底、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自然基底也就是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天然要素,而硬质要素则是人类在自然基底的基础上所建设和创造的一些人文景观。而软质要素则是指人类在长期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乡村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等。
3.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乡村景观千村一面
很多乡村景观的规划并没有和当地具体的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对景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没有一个明确思路,也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资源,拆旧建新的现象频繁,而且一味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使得乡村景观失去特色,千村一面。
(2)规划缺乏综合性
乡村景观的规划涉及到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决策者及时地跟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进行沟通,争取使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由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依旧处在自行探索的阶段,因此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对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使乡村景观出现退化现象。
(3)乡土文化缺失
乡村景观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乡土特色,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有些乡村为了发展将一些西方的景观模式照搬过来,这就使得原本极具特色的本土乡村景观丧失了活力,使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陷入困境。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了土地平整、农业机械化建设、农田路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灌溉渠网建设等等。这些一般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但是由于受资金条件限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水平较低,因此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的发展需求。
(5)原生态条件被破坏
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过程中,生态和环境是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有些乡村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过度开发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也因此开始退化,人工的乡村景观无法和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使得乡村景观的质量大大降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体化趋势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要顺应其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和现代生活的发展出现严重的脱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一体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资源,开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景观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自身的产业文化,和乡村的经济一起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一体化。
2.乡村景观规划的本土化趋势
乡村景观的本土化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尊重,因此进行本土化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坚持保护好本土的乡村景观特色,用创新的手法建设乡村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发扬本土化的乡村文化。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所处位置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并确保具有“乡村性”。
3.乡村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趋势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对乡村的整体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和谐、环保、绿色、舒适、便利的乡村景观,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种归属感。因此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的序列组织、视觉尺度,并建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4.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也不例外,要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发展。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区域的具体生态情况,结合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促进景观规划的生态化。
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1.乡村景观规划的格局变迁
乡村景观的规划格局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变迁。一般影响乡村景观规划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其中人类的活动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影响最为突出。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需要进行产业调整,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民就开始大量建房改善居住环境,这就使得乡村景观的规划需要随之不断进行改变。因此要确保乡村的人类活动处于乡村景观容量阈值以内,乡村景观才能保持原有的特色。
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乡村景观效应
(1)环境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吸引着更多的人群前去参观,因此不少乡村开发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些特色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业特色,并设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注意不能过度开发,以免造成破坏。
(2)生活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理念和信息不断冲击着乡村原有居民的思想,而乡村景观旅游的开展也使得乡村的经营竞争变得激烈。因此乡村景观规划的另一个格局变化就是坚持好乡村本土的文化核心价值,坚持乡村文脉的延续,避免因为盲目模仿城镇而丧失传统文化。
(3)聚落景观变迁
乡村景观的建设必然会改变一些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一部分土地会从生产性质转变为服务性质,景观要素也出现了更多的组合方式,使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格局的规划时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乡村景观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不能过于追求“洋”化,保持原来的特色。
(4)经济景观变迁
随着城乡一体化,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日益进步,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景观格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带来的经济收益,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并且保护乡村居民的基本利益,促进经济景观的飞速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的优化
1.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创新式的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其具有独创性,因此防止过度模仿城市建筑,在乡村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别出心裁的景观文化,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思路。
2.加强规划的综合性
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相关的决策者要及时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立足于景观规划的整体格局,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并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3.保持原本的乡土文化
乡村景观规划只有保持了原本的乡土文化,才能使乡村原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有利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而且对乡村传统的文化景观还会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乡村所蕴含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扬。
4.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
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条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乡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保护好原有农田、池塘、果园等等乡村景观,并对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乡村景观。
结束语
9.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篇九
县城乡供水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创机制 强化管理增效益 努力推动我县城乡供水持续快速发展 我们XX县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水大县。 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 “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办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补偿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工程建设狠抓落实 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县上下互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部署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材料关”和“验收关”。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按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富平县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材料采购,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质量。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渭南市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程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了优良以上标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 ”,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保证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在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长期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保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成本,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安装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安装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 由于我们转变经营机制,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缺水区家庭的主要劳力不再为找水而长年奔波,为从事其他劳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仅此一项,年可节约400万元;二是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氟病区氟斑牙、萝圈腿等困挠群众身心健康的氟骨症将成为历史;三是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一些严重缺水地区群众不再远距离拉水了,现在水龙头都通到了灶房。过去,农民在家里一年很难洗几回澡,现在大部分村镇都有浴池,一些有条件的农户和城里一样,家里装有暖气,设有卫生间,洗澡、入厕方便多了。同时给洗衣、打扫卫生、养花种草等也创造了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农村人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四是支持了相关主业的发展。通过供水工程水源建设,富余水可用于支持相关用水产业的发展。县陶艺村用上城区矿泉热水后,温泉浴已成为宾馆一大特色,同时,新建的千亩世纪观光、生态农业的节灌工程水源也有了可靠保证。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解决,以保证我县的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⑴是利用苦咸水项目,加快“380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建设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决4个乡镇7万多人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问题;⑵是继续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城乡供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城乡供水工作新局面,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推荐阅读: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12-03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11-05
如何城乡一体化发展11-15
对城乡环卫一体化12-08
城乡环卫一体化方案01-06
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07-23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12-12
城乡一体化推进调查报告07-26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经验交流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