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阅读题答案(精选10篇)
1.小草阅读题答案 篇一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不少人爱杨柳,因为杨柳柔美。然而,我却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讯息报告给人们,不信你看我家门前的草坪就是这样,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每年冰雪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见一棵棵小草已经钻出像针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一阵春风吹来,小草左右摇摆,有时甚至紧贴地面,小草坪就像我家门前铺着的一块地毯。① 别看小草那么柔弱,可它永不向暴风雨低头。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下了一场暴雨。风雨过后,我赶紧看那小草。呀!小草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倒在泥水里。但是小草慢慢地又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②它们仿佛在骄傲地说:“狂风吹不倒我们,暴雨砸不垮我们,泥水淹不死我们。”③ 是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诗句写得多好!是啊,严冬一过,小草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1。短文的第()自然段是详写段。(2分)
2。请在短文中找出一句与第二自然段中 “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相照应的句子,画上“ ”。(1分)
3。仔细体会文中划横线的三句话,它们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问)写在句子号码后面的()里(3分)
(1)句()(2)句()(3)()
4。简要概括二自然段段意。(2分)
第二自然段。
5。短文的中心思想是()(1分)
(1)赞美小草能带来春天的讯息。
(2)赞美了小草永不向暴风雨低头。
(3)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
1、3;
2、末句;
3、拟人、排比、夸张;
4、小草是报春的使者;
5、(2)
2.小草阅读题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小草阅读题答案 篇三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4.小草和大树阅读答案 篇四
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一年后,夏洛蒂的《 》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 》和安恩的长篇小说《 》相继出版,最终也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的.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1、将书名号内补充完整
2、“她们的路走对了!”中的“路”是指________.
3、选择下列引号的用法:
A.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有特殊含义.
(1)“小草”、“大树”
(2)“不是妇女的事业”()
4、文中的“小草”用来比喻________ ,“大树”比喻________。“小草”变成“大树”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小草”浇灌成“大树”,“大树”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波浪线画出。
参考答案:
1.《简爱》 《呼啸山庄》 《艾格尼斯格雷》
2.“她们的路走对了!”中的“路”是指:创作小说的路。
3.(1)选择下列引号的用法:
A.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有特殊含义.
(1)“小草”、“大树”(C)
(2)“不是妇女的事业”(B)
4.(1)文中的“小草”用来比喻:成功之前平凡的夏洛蒂姐妹。,
“大树”比喻:成功后的夏洛蒂姐妹。
(2)小草”变成“大树”靠的是:夏洛蒂姐妹钢铁般的意志,罕见的精神毅力和勤劳。
5.舍弃阅读题答案 篇五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2.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2分)
3.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3分)
4.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2分)参考答案: 1.我们要善于舍弃。
2.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
3.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4.考查结合个人生活实际经历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特提供以下角度,供答题参考。
示例一: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这是有价值的。
示例二: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舍弃自己的短项,这是有价值的。
6.树阅读题答案 篇六
①在瑶村,棕树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了。
②每一棵棕树都瘦瘦的站得很直。一根主杆上去,千手佛般的叶子全聚在树冠。每一柄叶子都宽宽阔阔的,砍下来,稍稍修剪,便是一柄蒲扇。棕树的样子很像一枝擎立的阔荷,按理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
③春天黯雨夹着东风,夏季暴雨夹着南风,瑶村所有的植物,都在风雨中哆嗦颤抖。风雨过后,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不丢枝弃叶,伤痕累累,有些甚至夭折了。唯独棕树没事一般,再大的风雨,也伤不到它。它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连弯一下腰都不肯。
④瑶村的棕树一出生,就像忍者一般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出生,就像有某种神秘的使命在等待它们。它们的姿态就是一副修心炼性的姿态,这种修炼还不是无为无不为的那种,而是带有极为坚忍的色彩,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躺寒床卧草绳,连睡觉的时候也不忘修炼。这实在与南方的植物泾渭分明!
⑤南方的植物都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姿态存活,样子多是蔓蔓枝枝、松松垮垮的,风雨旱雪都可以改变它们生长的样式。譬如说吧,天旱的时候,好些南方植物萎萎缩缩的,像个落难的叫花子,一旦雨水充足了,一个个又昂扬得像个暴发户,枝那个粗呀,叶那个肥呀,好像把能吃的养料水分全吃进去了,像城里的胖娃,典型的饮食无度、暴殄天物。
⑥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们永远是精瘦精瘦的,它们的生命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经受某种磨难。就连它们的叶子也一片都不旁逸,全是围绕主心生长,一副保驾护航的模样。纱网似的叶柄把主杆像缠足般地紧紧包扎,留给主心的只有一片小小蓝天,所以主心只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蓝天攀上去。棕树也许就是因为怕受南方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影响,才会在一开始就让佛手般的叶子把自己圈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⑦修炼的棕树在忘我的境界里幻度一生,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它没有年轮。当农人每年把棕树的叶柄剥下来做蓑衣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一圈圈伤痕,才是棕树的年龄,也是它的修炼进度。据说练内功的武士一般以九重为最高。棕树呢,棕树的最高境界是几重?蓝天浩渺,如果想抵达宇宙,棕树的最高境界便是无穷了。棕树的心气实在是太高了。
⑧棕树的确是瑶村长得最高的树木之一。棕树把自己送入高高的天空,围绕主心的那一簇阔叶,就如悬在半空的楼阁,让瑶村的孩子们心生羡慕。悬在那么高的地方生活,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陆地上行走的我们当然无法领略。瑶村每天的第一缕天风,每一片阳光,第一颗雨,第一滴露,都是先由棕树品尝,然后才是其他万物。
⑨其实棕树的根基并不好,棕树的每条根都长不到拇指那般粗,这要在年年飓风横扫的瑶村生存是多么艰难。为了弥补根太细的不足,棕树长出无数的根来,并且每一条根都往土地的纵深处扎,就像叶心向着蓝天生长那样,都是一副锲而不舍的架势。所以飓风来时,其他粗枝大叶暴发户般模样的树木也许会被连根拔起,站稳了脚跟的棕树却安然无恙。
⑩我生长于瑶村,我一直认为,瑶村那些花花草草的日子太惬意了,棕树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学不来的。如果我要做一棵树,我就随便做瑶村的其他什么树好了,就不要做棕树。瑶村的第一片阳光、第一滴雨水就由它品尝好了,我甘愿睡个懒觉,迟迟起来,承受瑶村的第N缕阳光,第N瓢雨水。
而现在,城里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我对周围喧嚣的人和事常常失去兴致。我想重回瑶村,但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我只能紧闭家门,在一页一页的书卷中幻度光阴。一不小心,我就过成瑶村棕树的生活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xx年7月11日)
《一棵奇怪的树》阅读题目
5.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②段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一丝遗憾。
B.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富韵味,又表现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
C.文章⑧段和⑨段分别从长得高、扎得深的特点来赞扬棕树:长得高,所以能第一时间享受美好事物;扎得深,所以能在飓风中巍然挺立。
D.⑩段“学不来”“不要做棕树”等词句,说明了棕树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是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它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E.文章融叙事、抒情等为一体,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让个人情思与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6.文章⑤⑥段把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文章?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一棵奇怪的树》阅读答案
5.AB(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需要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A项,“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一丝遗憾。”于文无据;B项,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等“又表现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不对,叠词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这些。)
6.(4分)答案要点: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在各种环境下表现迥异,对比明显:天旱和雨水充足时,南方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况,现出随意、毫无节制的缺点,而瑶村“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永远是精瘦精瘦”;(2分)对比使瑶村棕树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棕树的独立、坚守、一心向上等优秀品性更显突出,使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2分)
7.(6分)①对被包扎及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倦;②怀想瑶村当年简单、淳朴的生活;③赞美瑶村棕树的意志品质;④对自己现今“幻度光阴”的生活和生活态度不满;⑤向往并鞭策自己能重新树立瑶村棕树般的斗志与追求。(答对一点得2分,二点得4分,三点得5分,四点得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均可)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阅读原文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风的吹拂下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⑾“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⑿“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⒀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⒁“感谢上帝!”母亲说。
⒂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⒃“现在你明白了!”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⒄“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⒅“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⒆“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⒇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21)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22)“感谢上帝!”母亲说。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阅读题目
13.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树的经历:
女孩的感受:
14.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那不关我的事!
(2)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留下了一片阴凉。
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⒀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4分)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17.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5分)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阅读答案
13.(6分)①树的经历:春天长出嫩叶——夏天枝繁叶茂,在热浪中留下阴凉——秋天衰落掉叶。(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②女孩的感受:感受春天到来,相信自己会长得更好——感受到夏中的凉爽,相信困境中也会有美好——感受到秋的安静,带着期盼安心静养。(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4.(4分)单调(孤零),狭窄(2分)意在与树的表现形成对比(反衬)(1分)突出树的顽强精神。(1分)(意对即可)
15.(4分)(1)有没有人来看望。(2分)(2)树叶忍受热浪侵袭的煎熬和默默抗争的情状。(2分)
16.(4分)示例: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出了一个美好的森林世界。②拟人。“树木凤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摆动的美妙姿态和泉水流淌的畅快。(每点2分)
7.父亲阅读题答案 篇七
2.神态 动作
3.通过儿子的神情和动作,表现了儿子对回答父亲问题的得意,这种得意从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
4.第一处是父亲担心儿子发现自己会出什么题目,从而达不到教育儿子的目的。第二处是儿子因为自负猜错题目,父亲终于可以达成目的,良苦用心不会白费了,所以他“微笑”了。
5.为了引导儿子从金钱的沉溺中走出,从而能正确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价值观、追求观的关注和对儿子真挚的父爱。
8.《听筝》阅读题答案 篇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3分)
9.《故乡》阅读题答案 篇九
19.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3分)
20.“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2分)
10.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篇十
不同点:材料一①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②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③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④绝大都数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 材料二①大多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②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2)材料一侧重于报道,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和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中青年群体;材料二侧重于报道,纸质图书阅读方式仍然受到大多数成年国民的青睐和纸质图书的阅读主体是未成年人。
(3)表现:①阅读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阅读;②阅读内容: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表现每点2分,危害2分。)
(4)根本分歧:①材料一作者认为,手机、互联网等电子工具导致了浅阅读;②材料二作者认为,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是不对的。
【小草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朋友阅读题答案】07-29
《囚蚁》阅读题答案09-27
人生如月阅读题答案06-30
扇子的阅读题答案09-15
《人猫亲》阅读题答案11-23
《光阴》阅读题及答案08-24
爆竹的记忆阅读题答案09-05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10-05
生命的价值阅读题答案10-22
《兰草》阅读题附答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