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精选13篇)
1.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一
农村信用社加强成本管理难点及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加强成本管理的难点
(一)政策性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些政策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用社成本管理缺乏自主性。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财务制度对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开支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信用社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对一些地方性的摊派、收费及捐赠等无法入帐,而这些摊派之类的开支又不能不出,只好变相列入成本,挫伤了农村信用社自觉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国家财税部门对随意乱挤、乱摊成本现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监督检查不力,从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农村信用社忽视成本管理的侥幸心里。另外,由于前些年农村信用社的亏损问题总以“政策性因素”做“烟幕”,对“经营性因素”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员工个人利益没有真正与企业效益挂起钩来,成本的高与低对职工来说无关紧要,这也促成了信用社对成本管理的忽视。
(二)内部环境的制约限制了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
内部环境对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主要是指信用社领导层和会计人员,硬环境主要是指信用社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从软环境上讲,企业经营决策者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成本管理的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者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尤其要懂成本管理。而现阶段,大多数信用社的决策者只重视抓资金、抓市场,而不重视成本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本管理在信用社的应用。而会计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成本管理在信用社的应用。现行粗放式的成本管理使信用社员工对成本的关注程度极差,成本管理意识十分浅薄,主要表现在:重总量增长、轻成本费用控制;重“开源”增效,轻“节流”增效。一些信用社为单纯完成存款任务而不断加大奖励力度,甚至不惜变相抬高存款利率,大多数信用社对存款工作只注重总量增长而忽视结构优化,造成低成本存款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另外在储蓄网点设置上,缺乏经济核算,只讲发展业务,只考虑人、财、物的投入,而不考虑设置网点的经济效益,结果储额增长缓慢而费用开支不断增加,直接加大成本,除了存款利息支出居高不下外,手续费、运钞费、取暖费、水电费等支出也有增无减。从硬环境上讲,电子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的应用应该说已非常广泛,但应用程度不
高,软件开发落后,还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使得成本管理的一些复杂公式及模型没法运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削弱了成本管理的作用。
(三)成本管理的方法滞后。
目前,成本管理理论教科书重点针对工商企业。由于金融行业本身业务的特殊性,使信用社会计人员难以直接借鉴现有的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成本管理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相当滞后。特别是成本管理方法,只是事后用一张成本核算表进行分析,而成本核算表无非是业务状况表与损益表有关数据的简单综合,许多信息来源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是信用社会计期末的情况总结,这些信息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用这些滞后的信息去预测、决策显然价值不大。
二、农村信用社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赋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成本管理自主权。
尽管农村信用社是合作金融组织,但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除按合作原则进行规范外,还应积极培育市场体系,真正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农村信用社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中,真正考虑依靠改进自身内部管理来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成本核算,由信用社椐据实际情况及国家规定的计税成本范围,自行确定成本范围和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并加强监督检查。这不仅可以规范信用社成本管理行为,完善成本管理制度,而且可以赋予信用社一定的理财自主权,增加成本管理的灵活性,为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创造条件。这是农村信用社重视并能够自觉应用成本管理的前提。
(二)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意识。
信用社的成本管理的应用水平如何,领导者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培养信用社领导者的成本管理意识已经成为提高信用社成本管理应用水平的当务之急。合作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领导者成本管理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运用对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要树立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市场观念要求信
用社的成本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开发与研究,对资金的吸收与运用实行成本控制;竞争观念要求信用社在组织资金、运用资金方面,不仅要注意总量的开发,更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在保证总量增长的前提下,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以达到成本效益最优化的目标;效益观念要求成本管理既要符合信用社的业务特点,又要满足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法制观念要求成本管理要步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
其次,要确立成本管理在信用社财务管理当中的中心地位。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而成本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中心,信用社也不例外。因为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运作的管理,成本管理决定了资金管理:资金投向的确定要以未来资金成本为依据、资金的使用要以经营成本为依据来计算利润„„,如果资金来源的成本高于资金运用收益,信用社何谈利润可言?这还不包括信用社的管理成本。而信用社的管理水平也要靠成本来实现:资金来源成本反映了业务管理水平;人头费用反映了信用社员工的劳动管理水平;资产质量成本反映了信贷及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财务费用成本体现了日常行政管理水平„„。总之,成本管理在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处于财务管理的中心位置,信用社的财务管理首先应侧重于成本管理,这是当务之急。
再次,要重视成本管理的软件开发。目前,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中已普遍应用,但用于成本管理的软件开发还十分落后,不适应农村信用社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应以计算机成本管理软件开发为龙头,逐步在农村信用社实现成本管理现代化,包括对资金成本、资本成本、无形、有形的资产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多方面都要纳入信用社成本管理的范畴,要树立大成本的观念,利用先进的技术及设备积极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
(三)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人是成本管理的主体及执行者,只有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决策者和全体员工都具有“勤俭办社”的观念,强化成本管理的对策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各种诸如疏通关系的人情费、招待费等“灰色”支出才能从根本上被避免或节省。为此,要从各方挖掘人的潜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一,要建立预算成本体系。按年分月下达预算成本指标,特别是对营业费用实行目标管理,并层层细化到各岗位,构筑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网络;第二,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通过县级联社对各信用社的营业支出逐项进行责任监控,通过成本管理的责任制考核,使信用社的营业支出特别是营业费用的执行情况与单位、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实行“营业费用”(包括资金来源成本部分)一票否决,从而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四)大力应用管理会计制度。
应用管理会计是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说成本管理的运用必须依赖于管理会计的应用,信用社要把会计管理提高于由事后分析向事中、事前预测扩展,由一般性管理向参与渗透性管理扩展,由简单的核算向责任会计扩展。上述几个扩展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信用社的会计核算职能向成本控制职能扩展,强化信用社的自我约束能力。农村信用社的每个部门几乎都涉及到成本问题,如存款、储蓄部门有存款、储蓄成本,信贷部门有贷款成本,结算部门有结算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门有行政管理成本。农村信用社要想获取最大利润,其主要途径应走内涵式扩大利润的路子,挖掘内部潜力,在不增加信贷规模的前提下,降低经营成本,就是增加了利润。所以实行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十分重要。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核算内容,对于事前成本的控制,就是运用会计的预测分析方法,发挥会计的规划职能,如对资金组织和融资部门的低成本控制及各类责任中心的管理费用的控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管理会计方式,对预测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分析、监督和调节,控制高成本资金来源的比例、融资方向及各类责任中心的费用支出,力争取得资产的最高回报,达到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目的。
(五)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是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职能的拓展,需要会计管理人员既要熟悉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成本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有计划地对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进行培训,加强成本管理人才的培训与智力开发,使其掌握金融管理的知识、财务管理的知识以及金融法规,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以保证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效益性,适应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的各项需要。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二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尽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着众多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 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总体来讲,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没有完善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必须在一定的资产管理体系下才可以进行, 否则的话, 没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约束, 往往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漏洞百出, 影响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集体资产管理人员问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普遍的存在着低素质、低水平、低能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三, 集体资产管理执行力度不够。有些农村尽管建立了完善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但是在执行力上又出现问题, 执行力度不够, 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无法做到认真实施。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策探析
(一) 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
强化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是做好农村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 对于资产管理人员招聘环节, 农村应该加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为农村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科学性。其次, 对于资产管理人员培训环节, 对于那些低素质低水平的资产管理人员,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包括资产基本知识、资产法律法规及以及农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培训, 提高他们资产管理的热情以及科学性。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充分挖掘村级集体资产增值潜力, 利用现有条件增加村级积累, 能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 加快新农村建没。
(二) 加强农村资产管理文化建设
农村资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资产管理工作要想时刻面对不断变化的农村发展实际, 就必须在农村资产管理文化上进行投入, 增强农村资产管理相关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 文化决定着农村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也是衡量农村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为此, 农村有关部门应该注重资产管理人员对于农村资产管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灌输, 加强资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培养, 增强农村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专业能力, 提高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另外,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平、公开、公正承包经营, 能遏制集体资产流失, 增加集体收入, 增强化解农村债务的能力。
(三) 加强农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尽管我国在农村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但是, 很多漏洞仍然存在。为此, 农村要想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农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增强对于农村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 促进我国农村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提高农村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执行力才是农村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 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例外, 建立资产管理民主制度。较大投资项目和重要资产的购置、处置, 都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其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把民主理财列入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现民主管理经常化、制度化。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有些地方集体资产流失和管理混乱现象相当突出, 并引发一些矛盾, 成为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集体资产急剧增加。因此,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在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实际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 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深入研究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策略, 为我国农村在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搞好农村财务是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近几年, 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提出, 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成为摆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这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为我国农村在集体资产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奇剑, 何斌.解决乡村债务问题任重道远[J].农村经营管理, 2010 (29) .
[2]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 2011 (35) .
[3]张建新.由一起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流失案引发的反思[J].农村经营管理, 2008 (61) .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三
关键词:农村公路;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8-01
一、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配套资金很难落实
由于农村公路的大部分的资金要靠地方政府和社会配套解决,又因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农民群众生活不富裕,地方配套资金很难落实。由于近几年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提高,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等,这些都增加了建设成本,加重了筹集资金的压力。
(二)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核算不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岗位设置不符合规定,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员素质达不到岗位需要的标准,不按建设资金使用规定,设置专户进行会计核算,帐户之间相互串户,帐面管理混乱等。如有的项目会计、出纳人员不是专业人员,甚至由一人承担两个岗位的工作,直接违反了财务管理的规定。有的项目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行核算,造成建设资金的使用、成本费用归集不规范、不准确、不及时。
(三)随意调项、挪用资金
随意调项现象严重,随意调项就是调资金,如果前期手续跟不上,后续资料又不完善,就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滞留或外流,其后果非常严重。维护项目的严肃性,其实是维护资金的安全性。
挪用资金的问题普遍存在,它严重地影响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形象,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四)资金管理分散
由于村村通工程资金来源渠道的复杂多样,导致资金管理分散。在村村通工程实施的早期形成了县财政和交通局多个会计主体管理资金局面,多个会计主体共管的局面导致施工单位拨款环节复杂,很难总体把握资金动态,不利于资金控制和结算,不利于监督管理,同时也无法编报完整的财政决算。
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建议
按照国家规定,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理顺投资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明确规定,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由交通部门管理和使用,并健全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自觉接受财政、审计、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管。
(一)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缓解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的压力。农村公路建设总的投资原则不能变,要继续坚持中央投入、省里补助、地方配套、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自愿捐资相结合的办法筹措资金建设农村公路。但是,随着社会各种因素的累加,建设成本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将会下降。因此,建议中央需适当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来缓解地方政府的筹资压力。
(二)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是干成事、干好事的有效手段。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要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按资金渠道核算分解使用。要坚持按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帐户设置、资金流程方式、基础资料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帐面清楚,资金去向明了,项目建设规范。要建立健全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核算与管理任务相适应的财务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奉公遵纪的专职或兼职财会人员。确保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财会资质的非专业人员必须坚决调整。项目资金要按照专款专用、讲究效益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方式。各级主管部门做到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项拨付;项目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审批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三)加强资金监管。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有限,要求较高,如果有限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质量就很难保证。为此,要严格资金监管,统一资金拨付渠道,确保资金有效运行。交通、财政部门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控力度,实行全过程监控,自觉接受审计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人员的作用,加强监督监察,要采取季查、年审,跟踪审,专题审等措施,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为有效管理使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打好基础。
(四)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资金是否及时落实到位;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或挪用现象;项目管理和建设单位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项目骗取补助资金的情况;是否存在擅自变更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违规调整项目计划,将建设资金用于计划外工程、扩大建设规模、拖延建设工期等情况;是否存在从国家、省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中提取管理费用,国债资金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情况。通过专项整治,确保把存在的问题查找到位,把不健全的地方规范到位,把该改进的地方整改到位,把需要长期坚持的措施制订到位。
(五)要加强协调配合
政府各相关部门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政府要强化协调统筹功能,按属地原则,处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乡镇政府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监管能力,促使农村公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结束语: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群众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利用好每一分钱,把全部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交通局
参考文献:
[1]向红.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建议[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5.
[2]安爱霞.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J].交通财会.2007,5.
[3]吴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探讨[J].青海交通科技2007,4.
4.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措施. 篇四
摘要:村民自治是反映一个村社区是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隧道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关系到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村官大学生是否把学到的知识只运用到村民自治的实际当中去,使村民村民自治沿着健康、良好的轨道发展的重大的意义,并尝性地提出相关策。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建设;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方面,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
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和人口为主导的超大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建设赖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此外,农村村民自治还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直接的参与监督,使一些腐蚀社会主义的“蛀虫”难以下手。
二、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1、制度方面,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现在的确是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2、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复杂化。现在农村都是以支部书记说了算,支部是村里一把手,也有某些村社区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委主任应该听支部书记的,这样就会导致矛盾产生,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权利往往集中在村主任一人手中,甚至是村委主
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办事不公开、不民主、不透明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的安定团结。
3、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大多数人缺乏法律意识,不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不愿意去参加与日常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受到损害。这样往往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村居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反映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大多村民在某种程度上注重个人生产经营上,而忽视集体经济的创造,这也暴露出村民自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三、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改善乡村关系,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
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四、村民自治具体运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比较单薄,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社会和谐一个重要现成部分。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对自身的权益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建设农村和谐的基本条件就是让农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2、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对农村自治的热情,大力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自治。村民之所以对农村自治存在冷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身边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村民传统观念,使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奠定村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鼓励农村各种农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使村民真正感受到自治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村民对自治的冷漠态度,使村民真正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
3、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当前大多数村级干部普遍的低素质,文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构成了影响村民自治、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成员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去把握和处理,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就非常重要了,并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为村民自治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
总之,现在农村村民自治更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地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才能把村民自治朝健康良好的方向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社区。
学习科目内容;《社区行政与管理》张堃主编
《农业政策与法规》周建华陈亚平主编
《民法理论与实务》郑玉敏主编
姓名:陈镇川
编号:096331392018号
5.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五
经济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当今政府尤其作为直面广大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氛围浓、亮点多、效果好”,现结合白沙经验,对如何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作出如下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全乡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1万人口,面积60.4平方公里,农民以种植水稻和生猪饲养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居民沿袭传统的生活模式,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大多为塑料制品、电器设备、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垃圾,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作物秸秆污染。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已成为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三)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规模养殖场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直接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四)农村面源污染。
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居民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受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养成了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直排等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居民身上根深蒂固,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二)农村环保设施使用不到位。
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长沙县拨付专项资金进行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各乡镇均建设了大量的垃圾池,发放垃圾桶,建立垃圾压缩站等环保设施。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垃圾池残全不全、垃圾桶丢失、垃圾不入箱、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农户对配备的垃圾桶弃而不用或者挪作它用;垃圾运输车因缺乏专业驾驶员而搁置;部分小垃圾池因不实用而闲置,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三、对策与思考
(一)让政府号召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宣传栏、广播、公开信等方式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仅仅只能使农村居民的环保观念局限于政府的号召,要使农村居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必须让这种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教育系统、开办国学班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用这种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让他们懂得健康与小康、发展与发病、致富与致癌、生存与生活、日子好过与好日子的关系,让农村居民明确保护环境是一种社会公德,更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向农村居民倡导“人人多一份责任,家家更整洁干净”的理念,引导农村居民自觉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一种“人人讲环保,家家争先进”的新气象。二是要树立工作典型。通过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妇女以及儿童等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工作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动员、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白沙乡先后开展的“好习惯伴我成长”、“半边天当家”、“青年先行”等“清洁家园”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妇女以及青年干部三种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将锡福村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向全乡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营造一个氛围。乡镇可采取农村环境治理现场月交流会、月评比会的形式;村(社区)可采取“组月评、村季评、半年一小结,年终大总评”的形式,使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对工作典型,先进分子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新局面。
(二)让农村环境治理带动生态产业发展。
畜禽养殖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存在经济与环境的两难选择,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仍举步维艰,随时都有反弹可能,个别农户甚至还存在直排现象。对于以上情况,要在科学划定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严格落实限养转产与禁、限养政策,大力推广干湿分离等养殖污染处理方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养殖户退出养殖,投身绿色生态产业。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项目资金、土地审批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优惠,鼓励养殖户积极投身生态产业发展;村(社区)可采取党群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形式各样的生态产业合作社,吸引养殖户参与,消除他们的市场风险。白沙乡锡福村以经济最为落后的罗王寨组作为试点,以党群共建的方式,吸引养殖户投身生态产业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了群众致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农村环境治理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六
农村会计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会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理顺农村会计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理顺农村会计管理体制,规范和完善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全市会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现状,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会计管理工作,近期对全市农村会计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主要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农村会计管理工作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各级政府对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财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新特点,立足实际,普遍实行了“村账乡管”、“村级财务集中核算”和成立“农村财务结算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阶段农村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规范。
1.基本情况
我市辖五县(市)五区,共有92个乡镇,17个市区涉农办事处,3302个行政村,会计3294人。其中:男3138人、占95.3%,女156人、占4.7%;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1213人,占36.8%;50岁以上1514人、占46.0%,40-50岁1229人、占37.3%,30-40岁495人、占15.0%,30岁以下56人、占1.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52人、占44.1%,高中1425人、占43.3%,中专以上417人、占12.6%;具有中初级会计职称的216人,仅占6.6%,无职称的高达93.4%;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1176人,占35.7%,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1013人,占30.8%;财政部门管理农村会计的乡镇数58个,占53.2%,农业部门管理农村会计的乡镇数51个,46.8%;村账乡管的乡镇数70个,占64.2%,实行代理记账的乡镇数39个,占35.8%。
2.管理现状
(1)农村会计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市乡镇对农村会计的管理体制有五种:一是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落实较好的单位是滑县,滑县22个乡镇农村会计全部由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二是农业部门管理。我市除滑县外大部分县(市)区还一直延续着农村会计由乡镇农经站统一管理的模式。三是市区涉农办事处统一管理。四是农村自行管理。五是农村无会计,只设报账员,没有明确管理部门。安阳县和内黄县大部分行政村属于此类。
(2)农村会计财务管理现状。
我市农村财务账目管理方式有四种:一是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分乡镇财政所对农村会计的经费账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实行了代理记账,有条件的乡镇财政所落实了会计电算化,实行了专人管理。二是农业部门管理。部分县(市)区乡镇农经站对农村会计的经费账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农村会计代理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农经站落实了会计电算化,实行了专人管理。三是市区涉农办事处统一管理。四是农村会计自行管理。
3.主要特点
(1)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财务管理。
部分农村的“包包账”、“短头账”、“糊涂账”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实现了农村会计财务管理“四统一”:一是统一会计核算。有效地解决了手工操作存在的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二是统一票据管理。部分县区统一印制了专用收据,解决和禁止了用“白条”向农民或单位收款。三是统一使用财务软件。落实电算化的乡镇都使用了经财政部批准使用的财务软件。四是统一了会计档案管理。所有农村的会计档案都存放在乡镇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理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实际上,我市部分县(市、区)财政部门只管理到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县办企业的会计工作,而没有对农村会计实行统一管理,导致部分乡镇农村会计工作仍由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管理,这是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2.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从调查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初中以下人员占大多数,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不符合《会计法》及《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要求。由于专业素质较差,已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难以把握。实行村账乡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代理,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的参谋、决策职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会计财务管理混乱。记账不规范,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村不能做到按时公布账目。三是村账乡管流于形式,资金代管不彻底,存在坐收坐支现象,民主理财失去意义。村账乡管多数仅对财政性资金如专款、转移支付资金进行了管理,对村级集体自收的资金如承包、出租、变卖资产等其它收入管理不到位。
4.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普及率低。
7.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七
1 管理状况
定西市辖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行政村、12687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264.99万人,农业劳力88.47万人,耕地面积51.40万hm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9hm2。近年来,定西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面向市场培育和发展以马铃薯、中医药、蔬菜、畜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快
2012年全市现价农牧渔业总产值11034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856863.48万元,林业产值9196.47万元,牧业产值194465.59万元,渔业总产值1442.6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45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比上年增加538元,增长18%。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7067.12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业增加值521635.03万元,林业增加值4399.63万元,牧业增加值138924.65万元,渔业增加值1329.4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778.32万元。
1.2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据农经统计:2012年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63357.36万元,比上年的21136.15万元增加42221.2万元,增长199.8%,人均拥有集体资产239元,其中:流动资产6181.96万元,农业资产2957.47万元,长期资产54217.93万元;所有者权益60021.81万元。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负债总额3335.55万元,资产负债率5%,其中:流动负债2355.28万元,长期负债980.27万元。
1.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
为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进程,全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村财乡管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完善了管理档案、强化了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加大了监管力度,实现了从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转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跨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目前全市乡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委托代理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乡镇农经部门代理的有临洮、陇西、岷县3个县的53个乡镇、838个村 ;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代理的有通渭、渭源、漳县3个县的47个乡镇685个村;三是乡镇政府会计代理的有安定区的19个乡镇306个村。
1.4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效明显
全市深入推进“清产核资”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清产核资统计:目前全市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村“清产核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资金5269.6万元,资产67424.6万元,资源153.65万hm2。同时,通过微机平台实现了“清产核资”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陇西、通渭、漳县等3县的巩昌、文峰、福星、陇阳、鸡川、四族6个乡镇农村集体资产网上监管平台示范点,将农村集体资产划分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3个类型,积极探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的方式。
1.5 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机制趋于完善
全市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市1829个村民委员会全部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乡镇103个,其中:涉及村1612个;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村50个。2012年底全市已审计单位612个,较上年的552个增加60个,增长10.9%;已审计单位资金总额1943.17万元,较上年的1673.8万元增加269.4万元,增长16.1%。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底子相对薄弱
2012年全市1829个村,当年675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到总村数的37 %;而当年有集体经营收益的1154个村中,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为1072个,占到92.89%;收益在5~10万元的村55个,占4.76%;收益在10~50万元以上的村21个,占1.81%;收益在50~100万元的村3个,占0.26%;收益在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占0.26%。
2.2 管理机构有待加强
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委托受权监管机构,目前市、县两级农经机构虽然健全,乡镇级农经机构在农村税费改(乡镇机构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而乡镇级农经部门恰恰是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的主力军,机构得不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将流于形式。从机构的性质看,市、县两级农经管理机构都是事业单位,行使政府委托行政职能,如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行政管理、行政指导,单位性质与行使的职能不对应,权威性不强,从而导致工作经费与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不匹配,县(区)、乡两级经费普遍短缺,工作手段落后,影响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管理水平上差异较大
全市大多数乡镇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整体上比较规范,账务设置齐全,会计核算全面、完整,村集体固定资产及财产物资由村级建立台账,一并移交代理主体管理;而个别乡镇的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甚至于没有村集体资产台账,管理人员一问三不知,业务素质较低等严重影响着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水平。
2.4 产权权属关系不明确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产权特别是最重要的土地产权模糊,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在集体所有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资产管理主体和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农民与农民之间利益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资产预期收益不明确、资产可能流失的情况下,多数村民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要求将多年的积累“分光吃光”,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给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带来了重重困难。
2.5 内部审计监督不给力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制不顺,总体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是薄弱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无论是审计的覆盖面,审计的领域,审计的深度来看都是不全面的,主要以抽查或“救火队”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查出的一些问题又无力处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体制上的问题,未建立专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机构,从而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3 措施和建议
3.1 切实强化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机构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主管部门,负有监督、管理、指导、审计、培训等职能。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3]5号文件精神,更进一步要求:“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委托代理机构、全面实行委托代理制、明确资产产权归属、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强化经济审计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突出民主管理的主导地位、创新经营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保障管理工作经费、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及时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要巩固完善市、县区农经站,建立健全乡镇农经站,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财务及资产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赋予农经管理部门执法主体地位,目前从市到县、乡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虽然都承担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任务,但因其是事业单位而只能接受农业行政部门的委托代行之,其地位、权威、作用明显受到制约,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也难免大打折扣,将市、县两级农经机构改为行政机构,乡镇经管机构作为县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依法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
3.2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实际上是对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运营的监督、控制和管理,集体资产登记制度,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有两项:一是集体资产登记。各地按照1998年农业部、财政部下发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明晰产权。在产权登记中,应注意处理好乡村组三级、乡村与集体企业、乡村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划清农村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城镇集体资产的界限,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二是建立健全资产台账。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资产台帐,如实反映集体账内外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确保集体资产真实可靠。
3.3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效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基层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管理模式:
1)村组账乡代管;
2)会计委派制;
3)下管一级;
4)会计委托代理制;
5)农村股份合作制。
在城郊结合部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集体资产的经营机制;也可按“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经营形式,把农民应分得的土地以经营权入股,实现对土地的集中统一规模经营。现阶段为适应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变化,逐渐调整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把注意力从集体资产的物质形态管理转到价值形态管理,从资产管理转到资本运营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4 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是一种双层监督,是群众的民主监督和职能部门的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是财务公开,这是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财务公开工作要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真正公开、经常公开。二是审计监督,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形式就是审计监督,虽说国务院授权农业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责无权,没有处罚权,影响了执法力度。
3.5 重新认识当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8.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篇八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53-03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1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村级事务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广大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4项民主权利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逐渐认识了现代民主运作的基本制度及基本技术、基本程序,民主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学会民主管理,锻炼和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搞好农村村民自治,就等于办好了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民主培训班。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社会民主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了国家制度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村民自治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相对稳定,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和人口为主导的超大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这正是中国民主建设赖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此外,农村村民自治还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直接的参与监督,使一些腐蚀社会主义的“蛀虫”难以下手。
2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2.1制度方面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而不是村民的代理人。
(2)村委会过度越权。自治权本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实践中,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干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3)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2.2具体运作方面
(1)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
(2)村民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冷漠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上。根据调查,只有刚满1/10的村民对选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近一半的村民对民主选举持冷漠态度。村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而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
(3)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凝聚力不强,许多村庄处于瘫痪状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付诸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治性,但在某些程度上注重了个人生产经营,却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创造。其实,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正常运转的后盾,现实中,村组织凝聚力的缺乏,使得农村村民自治难以付诸实践。村民罢免不了村主任,暴露了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2.3民主选举工作
(1)贿赂问题。在很多地方换届选举中,送钱、送物,拉拢选票等现象广泛存在,但真正受到查处的却屈指可数。
(2)非正式组织及家长制的参与,在广大农村姓氏、血缘和姻亲,依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同姓人、同族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保护、联合的关系,投票时,村民往往局限于熟人圈子里,他们相信这样的投票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主的选举发展。
(3)乡镇府不合理介入。《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有些地方图省事,往往由乡镇政府直接指派或由党支部村委会直接确定。有些地方用一纸“文件”强行将自己认为不称职的村委会干部停职、撤职等等。
(4)村民流动性强,很难展开选举,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农民离开村庄越远,参与村民自治成本(车费、来回花销等)就越大。有很多村庄参加会议仅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他们的议事和决策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展开选举。
3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3.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3.1.1改善乡村关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
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
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3.1.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1.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地方采用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以此来解决村级党政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树干部的数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解决二者关系。因为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并不要求一定要是党员,而在实际中,许多村委会主任根本就不是党员。在“一肩挑”的情况下,可能排斥非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就违背了民意和村民自治的精神。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后,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考虑“一肩挑”,这样,既减少了村干部数量,又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
3.2具体运作方面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文化水平落后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和民主作用都很难树立,而愚昧、盲从现象却盛行,这样,务必制约村民自治活动的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2)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对农村自治的热情,大力引导村民参与农村自治。村民之所以对农村自治存在冷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身边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村民传统观念,使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奠定村民积极参与农村自治的物质基础。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鼓励农村各种农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的发展,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使村民真正感受到自治的好处,从而逐步改变村民对自治的冷漠态度,使村民真正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
(3)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当前中国村级干部普遍的低素质构成了影响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障碍性因素。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需要党支部的于部与村委会的成员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去把握和处理,‘而中国农村村级干部素质相对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看,村里两委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支部身上,因而尤其要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
3.3规范民主选举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治,强化监督。在确定为候选人和正式选举期间,上级应该专门设立临时督察小组,对候选人进行监督。科学、有效的监督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下行监督与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有机统一的双向运动过程。一经发现并查实不当行为,立即取消被选资格,同时,村民也要积极举报并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2)对家长制残余比较严重的村庄的村民进行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民主选举是为了实现他们自身长远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压力”、“面子”、“交情”而置本村的长远发展于不顾。选举是公民自身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也就是通过捍卫自身政治权力进而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因此在投票时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利,慎重考虑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消除非理性的、狂热的、偏激的或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意识,确立一种民主的、正确的选举观。
(3)针对农民流动削弱村民对村务的参与。建议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对他们进行选举动员。这样既降低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成本,也使村委会工作更易开展。村民自治制度应该服务于当地农村特殊人口结构形成的特殊需要,加强保障及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协助照管老人妇孺等方面的工作。
9.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九
摘 要: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收入,就应该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不断的对管理活动优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确保其合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文章具体的讲述了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化;研究总结;方案设计;管理应用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要想确保农村经济朝着健康稳固的方向发展,就要积极的发展完善财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带动农村改革模式的优化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稳定,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农村基层党建设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保证财经组织稳固,促进农经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升,确保相关规章制度体系的健全,促进农经执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深化,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更新。
在当前时期,要想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权。要真正的尊重广大群众本身的意愿,不断的深化发展会计代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体系完善,防止集体资产外流问题发生,而且要切实的完善债务体系,确保其合乎经济发展规定,切实维护群众的真实权益,带动经济组织模式优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朝着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第一,为了确保工作得以顺畅的开展,就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民主理财体系,保证村级财务体系设置合理,保证财务公开。对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优化,保证相关原则得以有效的落实,满足监管工作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带动审批工作的开展,促进农村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健全。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积极的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不单单是当前农业机构的主要职责,同时还是当前时期强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要当成重点来对待。具体的来说要做好如下的这些工作:认真的管理承包档案,此档案是开展承包工作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原始依据,是党和国家农村基本政策在基层的历史记录,应该存放好,并且认真管理,防止其丢失,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切实的结合档案法相关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承包管理体系,确保合约以及台账等完整有效。
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完善土地承包体系,要保证其中的各个运行步骤合理恰当,对具体的工作内容优化,确保其对相关农村土地法律的应用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确保农村土地环节的有效应用,实现土地流转环节的有效管理,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该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确保整体土地运作环节的完善,确保该环节的综合效益提升,促进农村经济运作环境的稳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加紧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提高合同签订率,使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流转规范管理工作,探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强制农户流转的现象,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必须要认真处理严肃对待,而且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要适时地对土地承包管理体系发展完善,保证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有序的运作,保证承包管理工作顺畅开展,以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促进相关土地承包经营环节的协调,促进内部环节的深化应用,确保工作经费环节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应用,确保土地规模经营环节的优化,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实际用地难题的解决,进而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要认真的贯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理念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以维护,确保群众的物质方面的权益得以保证,不单单是落实法规条例时首先要分析的内容,同时还是执行条例规范时要认真参照的标准。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区域的农村,存在很多的荒废土地,这显然对于农经的发展很不利,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就应该积极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不断的优化方法,切实的提升群众的承包权益,保证流转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确保土地流转规范体系的健全,保证自身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积极的协调,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流转规范制度的健全,应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保证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合理的发展合作社,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合作社的存在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能够提升群众的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保证当前的农业活动朝着规模化等的方向发展,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自主兴办,秉承着农户志愿加入的原则,创建新的合作组织。
除了上文讲到的优化内容之外,还应该对管理工作的后续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形,保证后续工作体制设置得当,不断的优化发展,做好协调,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促进整体经济管理环节的优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全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断的转换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深入到农村之中,融入到农民群体中,做好真实的调研工作,尤其是对那些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要认真的对待,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可以为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照信息。结束语
在当前时期,要想缩减城乡差距,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就要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空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管理环节,不断的建立并且完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发挥作用,才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0.如何加强农村市场专卖管理 篇十
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带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为烟草行业的在农村市场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农村市场是一个的大市场,加强对农村卷烟市场的管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净化率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的工作。从近期查获的假烟销售网络案件分析,农村是大部分违法烟贩的低档卷烟销售的大市场。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农村市场的专卖管理工作。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为专卖管理奠定基础。由于很多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透彻,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在专卖执法过程中极易发生矛盾、冲突或者暴力抗法等类似事件。因此,我们在对农村市场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好对法律法规和假冒卷烟识别的宣传教育,提高零售户的守法经营意识等方面的工作。比如:利用农村市场赶集日,在集贸市场或人口密集地向消费者散发宣传资料,做好典型警示案例的宣传,特别是假冒卷烟的危害,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惩处等方面的宣传,以及典型的暴力抗法案例和卷烟违法经营案例的宣传。
二、打击违法经营终端,规范卷烟市场农村市场。根据地理因素、交通等原因,在专卖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特别是一些小、远、散的乡镇,在专卖管理上更存在一定的障碍和漏洞。农村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特点,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应用打蛇打七寸的道理。农村市场的卷烟销售主体一般都集中在部分零售户,做好这些零售户的管理工作,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堵住非法卷烟的销售终端。因此,必须做好农村市场重点零售户的管控工作,规范其进货渠道。
农村市场的重点户大多数都有较大的销量和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对重点户的实际销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根据其实际销量情况,在供货方面尽量满足其在卷烟销售中的品牌和数量需要,奠定守法经营的基础。
农村市场的专卖稽查人员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和零售户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重点户的各自特点,鼓励他们守法经营,杜绝非法渠道进货等违法经营现象。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合理定量,保证满足日常销售的合理库存,只要让他们的卷烟销售利润得到充分的保证,卷烟市场的规范有序也就有了保证。
三、加强沟通协作,降低难度提高力度。很多农村市场的零售客户的法制观念淡薄,在我们的市场检查过程中,经常都会发生零售户拒绝、阻碍百般阻挠执法检查的情况。还有一些零售户在被查获并先行登记保存违法经营的卷烟时,就难免有抗拒执法的情况,更有纠集亲戚朋友哄抢违法卷烟的现象。这些情况一方面对执法人员在农村市场的专卖管理工作上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增加了执法人员在农村市场的专卖执法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矛盾冲突的产生,会造成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观和起哄,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烟草专卖的执法形象和执法力度。
针对以上情况,执法人员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地区人文风俗习惯、市场情况等,清楚熟悉零售户的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零售户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提高专卖管理效率。二是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开展执法大检查,对一些违法经营的不法分子产生一定程度的震慑。在一些偏远乡镇的日常管理中,还应该加强与基层派出所和治安管理员的联系,他们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同时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威望和说服力,一旦发生矛盾冲突,可以尽快的将事态得到平息和控制,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的执法难度。三是在执法过程中,我们专卖稽查人员应坚持做到文明执法。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耐心解释和说服教育;面对有群众围观起哄的时候,要尽量疏散人群;面对阻碍或暴力抗法的时候,要敢于斗硬,不畏惧,不退缩。保证烟草专卖的执法力度,维护专卖执法形象。才能保卫好农村卷烟市场这个重要的阵地不被违法经营所侵蚀!
四、管理和服务并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烟草专卖管理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执法和管理,更应将专卖管理工作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专卖管理工作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在我们农村市场的专卖管理工作中,更应将服务型管理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农村市场的零售户和消费者虽然法律文化素质不高,但是多数人重情意,讲情理。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奠定了专卖管理工作坚强的基石,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就是架设了一座烟草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农村市场规范合法经营的保证。服务型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广大的零售户和消费者,他们既是卷烟经营的“上帝”,也是被我们管理监督的对象。如何在农村市场做好“服务型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烟草专卖执法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起“服务型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理论修养和品德修养,改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作风,要坚持文明礼貌,杜绝粗暴执法;多解释说服,多教育帮助。其次,应该不断加强与农村零售户的沟通交流,多走访多了解,多增加对零售户的关怀,努力提高亲和力、感染力。多听取零售户和消费者对专卖管理工作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我们专卖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主动介绍宣传行业政策,增强和管理对象的情感交流,争取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昭人”。
11.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十一
摘 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对推动我省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十分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结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以明晰的思路和规划指导和推动建设;要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党内民主提供重要保障;要加强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整体意识;要重点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要创新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激发党内民主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43-02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近9000个。十六大以来,我省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党内民主的制度更加健全,党内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党内民主的程度普遍提高。但也必须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是在农村党员中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党内民主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三是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不完善。四是在党内民主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重安排、轻执行”的问题比较突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有利于提升我省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示范和带动农村人民民主发展,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实践;有利于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推动我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明晰的思路和规划指导和推动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力,不断创新和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农村各地的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已经取得的好经验和好作法,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顶层设计,从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将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我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规划,保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党内民主提供重要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整体素质。要统筹推进区域合作共建,提高场乡、林乡、企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在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壮大集体经济,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提供经济上和机制上的保证。
三、加强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整体意识
要在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中广泛开展好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工作,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一是在基层的普通党员中,要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和《党章》学习,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对一般党员干部则要重点开展党性修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开展党内民主的方法,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要抓好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增强民主观念和民主作风,提高民主意识修养。教育方法和载体上要不断创新,要采取生动和灵活的教育宣传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点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
(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直选范围。应在继续巩固好“公推直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应着重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及相关负责人都能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应在一些条件成熟村级党组织中开展“无候选人一票直选”工作试点,所有基层委员会及其书记、副书记等都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应探索多种形式的候选人提名方式,特别是实行“上下结合”的提名方式,切实将大多数党员群众的意愿作为推荐候选人的基础。应在更大范围内赋予更多党员和群众的提名权,试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个人自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些选举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县、乡镇进行党员、党代会代表联合提名或推荐的试点。
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在进一步完善选人酝酿办法的基础上,要将差额原则贯穿于推荐、考察、选举等工作的全过程,要逐步扩大农村基层“两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突出解决好部分地方存在的差额比例过小、竞争性不强和“陪选”等问题。在县、镇一级进行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选举中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差额比例。
(二)规范和完善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度
建立健全党代表直选产生制度。应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党员代表提名制度,党代表的产生要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遵循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党内逐步形成竞选机制。
健全和完善党代表职责规范。通过规章制度来明确,党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的职责。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和保证在闭会期间,党代表能够通过有效途径参与同级党委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同级党委、纪委及其成员的工作实行监督;对同级党委所辖区域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健全和完善保障党代表履职的制度。
(三)规范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规范党务公开范围。对于涉及农村全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建设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不仅要在党内公开,还要同步向社会公开。对于一些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内容及事项,应先在党内公开,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公开。
完善党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对于上下关注的重大决策和党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应全面如实公开。对于连续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应实行重点公开。对于需要党内和社会监督的问题应选择时机,严格按照政策界限公开。应逐步增加和扩大党务公开内容,并将公开的内容与公开形式紧密结合,不断改进党务公开形式。
(四)健全和完善党内决策制度
健全完善征求意见和咨询论证制度。应建立党内决策的信息收集和调研制度,多方听取意见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党代会、常委会、全委会要决策的重大问题,关系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应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地系统咨询和论证,特别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决策风险评估。
健全完善会议讨论和决策制度。对于党代会、常委会、全委会需要确定的事项,应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进行讨论和决策。对决策事项意见比较一致时可进行投票表决;对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应暂缓表决,经修改完善和沟通协商后,提交下次会议讨论表决。在决策的表决方式上,对于“三重一大”的事项的决策应实行票决制;对干部人事任免问题应实行无记名表决;对关系农村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应采取记名表决,并与责任追究制相衔接。
健全完善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决策做出后和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展事后监督和检查,及时完善和修改各项工作,确保决策符合实际和收到实效。应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明确决策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内容,细化责任认定和处罚标准。
五、创新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激发党内民主的内生动力
(一)将党内民主建设寓于创建“三型”基层党组织之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时期一项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来抓。基层党组织应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寓于“三型”基层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将党内民主制度、规范、程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将党内民主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增强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应在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机制创新。应将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创建“三型”基层党组织考核中。
(二)探索和试行全委会的集体领导机制
应选择条件成熟和有代表性的县(区),探索开展全委会的集体领导的工作方式。通过县党代会选举产生县委会(全委会),“全委会”作为党代会的常设机构,领导县委的日常工作。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界定党代会全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全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成为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执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党代会闭会期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的任免。
(三)结合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来推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支部+协会(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党员+农民股份公司”、“支部+科技示范工程”、“党群共建致富联合体”等党组织设置已经在农村党组织建设中普遍推广,这使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工作有了更加有效的载体,专业性的党支部使民主决策贴近实际。在创新党组织设置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大力推动党内民主活动在新设置组织中的开展,将组织建设与党内民主建设有机的结合。专业的组织设置,能够使广大党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充分表达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营造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和坦诚交流的宽松环境与良好氛围,使党内民主生活的质量得到提升。
(四)开展听证和恳谈等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协商
应借鉴其他省份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方式的好做法,以民主恳谈会、上下级协商等温和民主形式入手,淡化和消除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观望等待心态和戒备心理,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素养。应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内听证会和恳谈会制度》,对基层党组织在方向性、事关党员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可采取党员听证会、辩论会、恳谈会的形式进行党内民主协商。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员提案(建议)制度》,鼓励党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定的方式,积极向党组织献计献策,落实好党员的建议权。
(五)“设岗定责”为党员民主权利实现提供岗位平台
1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 篇十二
高校科研活动中, 大量使用计算机和各类电子载体 ( 如U盘) 。这类设备会存储大量科研技术秘密, 并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 所以在现在办公和科研中的广泛使用。在高校这样的群体中, 由于普遍成员知识层次比较高, 易于尝试高科技物品, 因此在高校中计算机和电子载体更是人手必备。
计算机和各类电子载体的多样化固然给科技保密增加了难度, 而高校保密管理中最难的是对人员的管理, 因为各种电子载体都是为人所用的。众所周知,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因需进行人才培养而使涉及科研和设备的人群, 相对于一般科研院所等单位而言更加庞大、复杂。在高校中, 因教学互动、学术交流频繁, 载体外联、交叉使用等现象突出; 载体保密管理仍然存在重视不够、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泄密事件时有发生, 泄密危害严重, 迫切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涉密科技成果的保密管理, 切实抓紧抓好。
一、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 因其职能较多和开放式学术氛围及特殊服务对象, 其保密管理存在的保密问题有其特殊性。
1. 人员思维活跃, 保密意识淡薄。高校是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求教师们必须紧紧跟随世界新技术和新思维的更新。这一要求使得广大教师学术充分自由、思维相当活跃、交流相对开放, 甚至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高校承担的是二三级配套产品, 没有什么秘密可保。而这对于科技保密管理工作来说, 其思维方向显然是与之相悖的: 科技保密管理要求各位职员按程序开展各项事务, 计算机和电子载体操作按进程进行记录和控制, 相当刻板和教条, 最好不要有什么创新与例外, 严肃而又严谨。
2. 人员构成复杂, 保密难度很大。高校的人员类型构成相当庞大、复杂。首先, 有人员众多、构成复杂的教职工群体。一所普通高校中既有教学研究系列的教师、实验工程系列实验人员、厅局县处级的行政管理干部, 又有会计系列的财务审计业务人员、研究馆员系列的档案图书杂志业务人员及后勤管理员工等。教职员工构成的复杂多样为科技保密工作带来了难度, 增加了科技泄密的可能。第二是相对于其他单一的研究院所等单位而言, 高校人员最大的不同在于还有数倍于教职员工的学生群体, 包括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一般是其教职工的10 ~ 12倍。教职工是高校的正式编制人员, 可以进行经常性的科技保密教育管理, 但是对于四年或三年即将毕业而必然会离开学校的学生来讲, 对其进行科技保密教育和管理, 难度相当大。学生, 严格来说是高校教学服务的对象, 不是教职员工, 不能以严厉的的保保密密责责任任约约束束其其参参加加涉涉密密事事项项的的行行为为后后果果。。而而如如果这些学生的行为后果都由教师负责, 那对于教师的保密要求又太高而无法贯彻执行。
3. 保密对象广泛, 管理布控不易实现。高校学科与专业数量众多,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专业数量大增。这使科技成果保密的范围扩大, 保密对象广泛。同时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保密要求, 其中既有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研项目, 又有涉及学校经济利益的应用开发项目。而高校教师因其职称评审制度的要求, 必将发表所研究技术的学术论文、技术发明专利, 其承担需要保密的科研项目与其平时的学术方向往往相同。其发表的论文和专利难免会涉及研究领域的技术成果, 从而加大了失密的可能性。
4. 管理体制不充分, 保密措施难以贯彻。科技保密管理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高校法人负责。但是高校的科研承担方式, 决定了重大技术秘密是掌握在教师个人手中, 项目研究往往是一个教授带领一个讲师和数个研究生来开展艰巨的重大技术攻关, 那么这种方式会产生两个可能隐患: 一是缺少专业的保密技术管理部门支持。一般高校保密管理工作由党办、科技处和信息中心进行统筹管理。这些部门都有繁忙的自身业务工作, 造成了兼顾保密管理工作而力不从心, 而项目组不可能设立专职保密人员跟随项目进展而开展保密工作, 只能由项目组人员兼职。这种状况使学校管理部门和底层项目组都不能有效保证保密工作系统推进。二是高校机关管理不可能介入涉及国家利益的科技项目的研发, 对项目密点不是非常熟悉, 而课题责任人一旦因故不能正常开展研究工作, 很可能造成技术秘密失控或遗失, 从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有效解决高校科技保密管理问题的对策
属于国家秘密资料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需要持有单位或人员妥善保管, 不能泄露。对于涉及学校经济利益的成果也应予以保密。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集中, 人员众多, 易于泄漏,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措施, 改善管理, 做好成果保密管理。
1. 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科技保密教育。有效提高保密管理成效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师生的保密意识, 加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一是进行保密法的普及教育。对于涉密人员 ( 例如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人员) 行为效果, 高校可以采取加强保密教育培训的对策, 保密法要求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 如果效果不明显, 建议加长培训时间或增强培训强度。二是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市场经济意识, 强化对本校经济利益的保护意识, 对一般性的科技产品开发成果也要注意保密, 防止失密后对本校和合作方造成损失。
2. 严格科技保密制度, 强化奖惩。面对新要求新工作, 明确制度、强化执行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特殊的思维活跃和学术自由氛围, 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予以爱护和支持, 一方面要统一思想, 坚决按保密制度执行, 重奖科技保密先进行为而树立典型, 严惩保密违规行为而以警效尤。唯有如此, 才能使科技保密要求得到贯彻, 使科研人员提高保密意识并付诸行动。
3. 加强涉密计算机和载体全过程保密管理。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师生使用计算机和载体的特点,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涉密载体全过程各环节的保密管理, 建立涉密载体“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销毁”的闭环审批登记模式, 确保涉密载体的可控; 应当严格保证非密载体与涉密信息的物理隔离, 加强监督, 严禁违规行为, 严格责任追究; 重点抓好涉密计算机的使用, 加强技术检查力量, 杜绝失密现象。
4. 强化涉密参与人员的管理。在高校中, 要加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特别是要限定其参与科研学生的人数, 尽量减少参与人员数量, 严格控制涉密知悉范围, 做好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保密责任和离岗承诺, 制定其严重违规行为与毕业学位挂钩的措施。
5. 设立独立部门、配置专职保密管理人员。高校应当设立独立的保密办公室, 使其承办保密委的具体工作。其人员从党委、科研和信息技术三部门抽调。保密办公室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 专门从事日常保密管理工作, 从制度修订、文件审批、日常监督等方面加强保密管理能力, 遇到问题及时向党委、保密委反应, 切实贯彻好校保密委的工作布置。学校分管领导也应定期检查、询问保密工作开展情况, 关心和爱护一线保密工作人员, 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以确保科技成果秘密安全。
高校做好科技保密工作虽然相当困难, 但只要高校领导有信心做好保密工作, 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 各级管理部门切实了解保密工作实际情况, 采取适当措施, 配置合适的人、财、物, 切实贯彻保密工作条件和实施办法, 基层科研人员认真履行保密工作程序、遵章守法, 全体人员齐心协力, 构建保密有序体系, 就必然能够做好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工作, 维护国家和学校利益。
摘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 因此与单一职能的科研院所等单位相比, 其科技保密管理存在较大难度。高校科技保密的对策有:加强对高校师生的保密教育;严格保密制度, 强化奖惩;加强涉密计算机和载体全过程保密管理;强化涉密参与人员的管理;设立独立部门, 配置专职保密管理人员。
关键词:高校,科技保密管理,难度,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Z].2010.
13.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意见 篇十三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集体“三资”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但是,目前仍存在集体资产被贪占、挪用、挥霍浪费、随意平调或无偿占用,财务管理不民主、不公开,集体资金不代管核算、集体资产、资源被低价承包、变卖、折股等问题,有的引发群众上访,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从2015年3月起,各村、办事处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申报制度(见附件3),增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严格制度,加强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
(一)村集体收入管理制度。凡有集体收入(指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发生时,做到应收尽收,收款三日内将资金上缴核算中心专户(镇经管站)储存,严禁村坐收坐支,不及时上缴也不上报领导的,镇农经站则不给于做账务处理,追究所辖办事处书记的责任,按有关制度规定将所坐收的款项限期交经管站代管并扣村班子当月的工资;私存时间超过三个月的,视为贪污行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直接责任人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数额较大的移交纪检、检察机关处理。
(二)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1、村级库存资金控制在2000元以内,由村现金保管员管理,其他多余资金全部纳入农经站专户储存,各村根据需要,填写资金用款申请,经办事处书记、包办事处领导、经管站负责人、分管领导、镇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后,核算中心根据用款事项或村级工程合同付款。
2、各村应有报账员和现金保管,严禁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管钱管账。村提取代管金应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现金保管和报账员参与,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
(三)村集体支出的管理制度。村集体支出资金来源只有一个,即申请提取的村级代管金。集体资金必须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经审批后才能使用。否则视为个人行为,不予入帐。严禁任何人借用、挪用集体资金。因办理公用事业当月无力支付的,必须进行挂帐处理,否则下月不予认可,村集体支出报帐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发生支出时索要正式发票或单据,需附明细说明的要有附件,经办人注明支出事由并签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审核签字(书记主任一人兼的由副书记或副主任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并加盖专用章由报帐员整理报帐;一次性开支500元以下的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共同审批;一次性支出超过500元以上不足1000元的单据由办事处书记签字,1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经办事处书记、包办事处领导签字后方可作报账处理,5000元以上的重大开支按照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执行,并由当事人在村主要负责人和办事处书记的陪同下直接到镇经管站支取,涉及到工程款的需由施工方交齐税款后,凭完税证明支取。
1、生产性支出的管理。
(1)依据《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严禁村级坐收坐支,对一般性支出,有代管金的村,支出由经办人员先行垫付,凭发票在完善好各项手续(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后到镇经管站提取代管金付给经办人;无代管金的村,更应严控支出,非发生不可的支出,也应在完善好各项手续的前提下到镇经管站挂账,有了收入及时兑付经办人。
(2)村级5000元以上支出按照村级重大事项申报规定必须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向群众公开。村级重大支出,如修路修桥、环境整治、农村线路改造、农田水利建设、自来水改造维修、办公场所建设及固定资产形成工程要有村民代表会议记录、村两委会决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意见,工程的预算报告。由镇村级重大工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计完工程预算后,再报镇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到镇经管站备案。发出公告,实行工程招投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完税证明等文件(见附件4)。镇经管站可按合同规定支付款项,否则不予支付工程款,谁经手谁负责。
(3)村集体购物、租雇机动车、工程车、建筑工程等大额支出必须索取标准发票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并签字后方可报销。一般性支出也应索取有关收据,坚决杜绝白条入账。
2、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制度。
(1)招待费的管理。镇、办事处干部下村一律不准在村就餐。若因村务确需招待的须经办事处总支书记签字后方可列支,同时实行上限控制,1000人以下的村标准控制人均不超10元,1000人以上的村,招待费不超过10000元/年。因重大工程、招商引资事项确需招待的必须本着节约原则执行,严禁铺张浪费。并由办事处书记、包办领导、分管领导审核签批后方可列支。严禁任何村队出现举债招待现象,一旦出现举债招待费用由村书记、主任以及当事人自负。招待费用发生时必须索要有效发票,并附有菜单,且须注明用餐事由和参加人员,坚决杜绝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机关干部之间公私不分,相互宴请村集体列支现象发生,对于变通报销的招待费一经查实按贪污处理。
(2)村级租车费用报销,镇区范围内租车费严格控制在1000元以内/年,超出部分也不得变通报销。到县、镇及外地开会或出差一律按有关规定凭票报销差旅费。
(3)办公电费的管理。村有公共办公场所的电费费用实报实销,无公共办公场所(租赁)的电费实行每月40元上限控制,超支自付。
(4)报刊费的管理。村级所用报刊均由镇政府统一订阅,除此之外,谁订阅谁付款。
(5)村级零工管理(见附件5)。零工支出要详细规范,具体内容包括:出工日期、出工事由、工日、用工金额,记工人签字、出工人签字并按手印,金额上限应控制在100元/人以下。
(6)办公用品的管理。村办公用品主要指帐簿、凭证、信笺、表册等,由县农经局统一印制,其他办公用品如笔、纸等低值易耗品也应严格控制,避免浪费。
(7)严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他班子成员用村集体资金以村名义参加各类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而变通支出单据。
(8)村“两节”期间发生的慰问党员及老干部,按照“注重精神关怀”的原则严格控制支出。
(9)村主要负责人(村主要负责人,原则上支部书记,无支部书记为主持工作的人员享受)电话费按每月60元补助,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享受每月5元电费补助。
(10)严禁办事处向村收取办公费或变向收取款项加重农民负担,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四)加强村级债务管理。按照国家、省、市、县各级要求,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不准举债搞建设,严格不良债务的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各村每年搞好预、决算,量入为出,避免出现脱离实际提出高指标、寅吃卯粮搞建设的现象。各村要依据本村的每年实际收入,首先保证开支,量力而行搞建设,各村当年原则上不得增加新债务。禁止村借(贷)款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垫支应上缴税费增加村级债务,否则由擅自决策者自己负责偿还。严禁村集体用高息借(贷)款。本规定实施后任何村队不得再出现新的债务,否则由其借款人自行承担。
如确需借款,需提前向办事处写申请及借款理由,办事处书记签字把关,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报镇政府备案。申请必须注明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时间、在届内还清的原则,经审批的申请及借贷赊欠单据一并入帐,未经审批视为经办人个人行为,村集体不予认可。村级所有债权债务应进行挂帐处理,对村级往来帐上没有的事项一律不予认可,由经办人自行负责。一旦发生借贷行为,款项需先交经管站代管,不代管的,坐收坐支的一律不予入账。凡是增加不合理的债务,谁签字谁结算,一律不准上账核销。
(五)严格村级报账制度。每月21日至月末是村报账时间(各村报账时间见附件2),村会计负责把本月收支严格按照财务规定下账,并领取当月工资200元。实行零报账制度,当月没有收支发生也需到经管站签字确认。本月发生收入没有下账或者费用没有下支出也没有挂账的,并追究会计的直接责任和村主要负责人的主要责任,并罚没村主要负责人及会计当月工资。
三、债权债务要全面清理,认真核实,做好村级财务交接工作。
各村要继续开展债权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本着杜绝新增债务,消化原有债务的原则,摸清家底。一是核实应收应付款项,分别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核实并签字认可。二是清理核实村组借贷款,分别对借款人和贷款单位进行核对并签字认可。三是清理核实会计手中的借、垫支款项,并进行核实签字认可。四是清理核实结束后,将清理核实结果逐笔逐项写榜,张榜公布并召开群众或农户代表会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实行债权债务台账管理制度,对清理核实确认的债权债务,一律分户建卡立账,今后一律依据台账追索债权偿还债务,对没有纳入台账管理的债权债务集体有权拒付。本次债权债务清理和村新老班子账目交接工作于2015年4月20日前完成,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村代管金一律不允许提取,并对村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4月底前完不成任务的村,免除村主要负责人的职务。
四、规范程序,完善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制度。
(一)资产、资源登记台帐制度。定期进行资产、资源清查,建立村集体资产、资源台帐,做到帐物相符,确保村级资产、资源的安全。
(二)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经营审批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出让要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在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前要事先由村写出申请及草签协议(注明承包方式、时间、期限、面积、金额等)经村级重大事务领导小组审核,报镇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经批准实施的正式合同留经管站备案。
(三)各村签订各类承包合同时,要按下列程序进行:召开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成立组织、研究发包方案、民主议定、公告、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合同需由镇司法所审阅和办事处把关无异议后由村委会主任签订。各村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相关程序及步聚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并到镇经管站备案。没有备案,并且未经请示擅自签订的合同,经管站一律不予鉴证,出现争议、纠纷、上访的,由各村自行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村集体所有的决定必须在事前向镇政府及有关站所审批和备案方可实施执行。
五、搞好监督,增加“三资”管理的透明性。
(一)事前监督,民主理财。各村应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做到重大事项先议,再报,后批;做到报帐核算时先理后报。
(二)事中监督,严格把关。每月21日至月底为村统一报帐时间,本月收支单据应全部为本月实际发生事项,出现以前单据,一律不予入帐,由经办人自行负责。镇村级重大事项审批领导小组在每月5日前批复上报事项和会审财务问题,做到当月问题当月处理。
(三)事后监督,财务公开。村报账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在每月“民主议政日”会上向村民代表公布上月收入支出明细账,并在公开栏张贴。公开的内容:(1)本月财务收支计划。(2)上月各项收入。(3)上月各项支出。(4)账面余额情况。(5)需说明的其他情况等。会议公开必须有会议记录,记录公开内容和所参加的人员名单并留存村务、财务的公开底稿。
民主议政日由办事处监督将核算中心统一打印的公开榜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党建办和农经站对公开情况进行抽查。
六、加强审计,严肃“三资”管理工作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镇审计所不定期对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查出侵占、挪用、私分及挥霍浪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问题的,要依法或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违犯资金管理制度的,凡村集体资金不代管核算,坐收坐支的追究村书记、主任责任,视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对违反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未经审批私自对外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或未签订合同的,将追究村负责人责任。
七、农村财务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镇党委、政府与办事处签订责任状,对所辖村出现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搞体外循环,出现悬账、无头账,一年内出现一起,取消所在村的年终所有奖励;一年内出现一起因财务问题引发群体上访情况的,取消办事处及所在村的年终所有奖励,对于“三资”管理制度执行好的办事处、村将给予表彰奖励。
八、加强领导,落实“三资”管理工作责任。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浅探】推荐阅读: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10-20
加强农村财政财务管理07-05
加强阿克苏农村宗教管理工作的思考10-07
如何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站点管理员队伍建设10-02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自查报告10-15
加强“三资”监管促进农村和谐11-18
中国农村标语大全2003加强版06-13
为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