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案

2024-09-12

《小数加减法》教案(共10篇)

1.《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一

第2课时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

2、“做一做”及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2.提高解题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小数加减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下面各题: 8.102+15.28 【新课讲授】

1.出示例2: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讨论,列出问题。(1)一共花了多少钱?(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3)《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提问: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呢?

(1)6.45+8.3=14.75(元)8.52-5.75

1.25+16.7

(2)(3)8.3-6.45=1.85(元)2.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3元5角+7元8角7分= 8千克-4千克50克= 提问:这些题目和以前做的小数加减法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因为:3元5角= 3.50元7元8角7分=7.87元

所以:3元5角+7元8角7分=3.50元+7.87元=11.37元

学生独立完成:8千克-4千克50克=提问: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你打算怎么做? 小结:注意先将复名数化为单名数的小数,单位统一了,再按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课堂作业】

1.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4元5角8分+10元3角= 1吨500千克-800千克= 1米6厘米+65厘米= 5米4分米-176厘米= 2.班里要用10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足球排球冠军牌蓝天牌三风乐动2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3.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小数加减法(2)

例2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6.45+8.3=14.75(元)

8.3-6.45=1.85(元)

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2.《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二

一、前测

中午饭后, 随机选取三位优秀学生、三位中等生、三位后进生, 完成书本第93页想想做做第1、2题, 竟然一共只错两题:0.9-0.7=1.6、7.3-0.4=7.9。

二、发问

面对如此之高的正确率, 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发问:

问题1:你会将12.3+4.5列成竖式吗?

问题2:你是怎样算出第二题中一位小数加减法的?

问题3:你知道为什么0.9-0.7=0.2吗?

面对问题1, 分化明显:一类4与1对齐有3人占比33%, 理由是“凭感觉”。另一类4与2对齐有6人占比67%, 原因一是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小数点对齐的, 占多数;二是合理迁移“原先整数加法个位对个位, 所以小数也是个位加个位”;三是感觉, 说不出道理。面对问题2, 像整数一样从后往前算, 笔算化的口算方式。

而问题3只有一名优秀生说“9个0.1减7个0.1是2个0.1, 所以是0.2。”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时, 该生回答:“原先分数加减法你就让我们这么说过的, 还有前面刚学的一位小数比大小不也是这么说的吗?”看来, 还是能有学生从原先教学过程中积累方法经验、进行尝试分析应用的。

综上所述, 由于教材中整数部分全是一位数, 算式较为“工整”, 过多地停留在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是“凭感觉”的“数”的直觉, 过多地关注到算式的外显, 并不能很好地指向加减法数运算的“理”:计数单位要相同 (尽管还没教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但从中也透露出另一种讯息:通过经验与方法的积累与习得, 学生能进行合情推理或迁移。

三、实践

基于现状, 我对 《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例题教学进行调整, 并将习题中的算式进行扩充。

(一) 纯数算式的“愤悱”, 欲抑先扬后聚向解决路径

师: 比比谁厉害: 直接报出得数0.6+0.2、1.4-0.5。

生 (快速且兴奋) :0.6+0.2=0.8、1.4-0.5=0.9。

师:确定吗?

生 (异口同声) :确定!

师:那好, 谁先来说说看为什么“0.6+0.2=0.8”?学生不再那么沸腾了, 安静了些许。

师:大家原先主要凭的是感觉是不是?现在要说道理, 便遇到了困难了, 对不对?怎么办呢?可以独立思考, 可以翻书寻找答案, 也可以四人小组内商量商量。找到方法后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比比谁的方法多。

(二) 算理交互的“探寻”, 瞻前顾后中经历策略积累

实物投影交流。

生1:6角加2角是8角, 所以0.6元加0.2元是0.8元, 我是在书上学的。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都赞同) 不过如果不用角或元, 改用别的行不行? (学生没多少反应) 比如换成0.6米+0.2米呢?

生:因为0.6米=6分米, 0.2米=2分米, 6分米+2分米=8分米, 所以0.6+0.2=0.8。

师:像这样给算式中的数一个单位进行思考的方法, 和上一课学习的一位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类似, 仍然称它为“XX给单位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就曾经把小数变成分数比的。

师:真好, 学后面不忘前面, 他用转化成分数的办法解决了新问题, 我们可以称之为“XX转化法”。

生3:因为6个0.1加2个0.1是8个0.1, 所以等于0.8。

师:有道理吗?谁再来说说?

指名交流。

师:结合他的说法, 还可以画图来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一起画图) 。

师:大家知道吗, 其实我们还可以到你们的刻度尺上去数一数, 数出0.6、0.2与它们的和0.8来, 或者到数学书第88页第4题的数轴中去找一找。同桌合作, 试试看吧。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出“0.6+0.2=0.8”?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你又有什么感想?

(三) 习题设计的“拓充”, 保底扩能里强化运算内涵

基础练习:

(1) 为什么1.4-0.5=0.9?

(2) 快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第1行) 。

扩充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2行 (最后一小题进行了更换, 突出数位概念。) : 列竖式计算:3.1-1.3、1.1+2.8、7.3-0.4、16.8+3.4。

四、思考

教学设计的调整, 结合了教材例题核心立意与学生前期计算状态, 通过策略的多样化交往互动, 经历了“附值表达 (生1) ”“转化解决 (生2) ”“概念分析 (生3) ”“数形结合 (教师引领) ”等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思考。从纯“数”的理性过渡到感性的“算理”, 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拓充题16.8+3.4更是解决了教材习题全是整数部分是一位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单一性”问题, 扩充了类型, 防止思维定势, 将计算过程直指小数加减法的核心:数位对齐 (计算单位相同) 相加减。

通过对学生前在“数感”的推进与后续“数理”的挖掘, 从纯粹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数”, 到计算过程体现思维逻辑的“理”, 再从计算的“理”走向教学的“理”, 《一位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历程让我有如下的教学思考。

(一) 注重教材钻研, 也注重学情分析:从课中走向课前

如果没有意外发现学生抢做作业, 还会进行前测吗?相信会注重教学参考用书的研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处理等, 学情分析却会总体弱化。从课中走向课前, 及时分析与了解学生“前在”, 才能有效避免教学重复, 针对性提升学生素养。比如本案例便是通过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推进, 把控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二) 注重结果评价, 也注重过程表达:从结果走向过程

如果没有连续发出三问, 又会把教学关注放哪呢?通过三问与教学推进, 评价真在于“你真棒”式的定性?结果式评价的问题在于:结果正确了就一定思路对了吗?新课程标准倡导注重过程积累, 教学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从结论走向过程表达、指向方法或思路的评价, 比如“你是怎么想的”, 或者“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从中积累经验与方法。再如“XX给单位法”等,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荣誉, 也是方法性指引。

(三) 注重师生互动, 也注重生生互动:从平面走向立体

课堂教学是立体的, 师生单向对话是线性的, 而生生交互才更具“立体”。课堂也是学生交际的平台, 学习形式理应丰富多姿。比如本文案例中面对“为什么0.6+0.2=0.8”的问题解决时, 教师对于学生思考方向的暗示:独思、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等。生生互评体现了交往互动, 有利用因素在于:学生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接近、更能形成共鸣。

(四) 注重方法多样, 也注重策略培养:从方法走向策略

学生潜能是无穷的, 只要放手去思考、去问题解决, 定能回报更多正能量。比如学生对本案例中核心问题“为什么0.6+0.2=0.8”的方法便有附值、转化、小数组成, 数形结合等等的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面对问题的解决是比较“纯粹”的, 此时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引领, 提升到“策略”高度, 用策略思维去渗透和培养综合能力。

(五) 注重整体建构, 也注重前沿渗透:从独立走向体系

3.“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求知

1.以旧带新。

师: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上数学课。老师从小就很喜欢打篮球,我有一个很崇拜的偶像,是谁呢?

生:姚明。

师:我的身高只有171cm,那姚明呢?

生:226cm。

师:可比我高多了。那姚明比我高多少呢?怎样列式?

生:226-171=55厘米。(师板书算式。)

师:这是咱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整数。)

师:如果把我们两个身高用米作单位来列式,该怎么列呢?

生:2.26-1.71。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样就把整数减法变成了小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小数。)

师:这可是个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

2.尝试计算。

师:这道小数减法咱们还没学呢,你会算吗?

生:会算。

师:真会吗?有会的是不是?咱们就试着算算。拿出一张题卡,列出竖式做一做。

师:谁想上黑板来试试?(学生板演。)

3.判断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如果你旁边的同学也写完了,可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是否一样。

师:都写完了,停笔往前看,这个同学的结果和你算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这样的算法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什么地方用过呀?

生: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对,整数加减法也是这样算的。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小数加减法多了个小数点。

师:大家看,如果把小数点盖住的话,这回呢?

师:真的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加减法了,是226厘米减171厘米,等于55厘米,也就是0.55米。还真有这样的联系!

二、创编题目,探究算理

1.明确编题要求。

师:看来呀,小数加减法也不难呢,那么我们就做一道题,只会做这一种类型,就能保证小数加减法都会了吗?

生:不能。

师:那还得怎么办?

生:再多练习几道题。

师:好。按照以往呢,是老师出题大家做,咱们今天改改,你们自己出题自己做,行吗?

生:行。

师:真行啊?

生:真行。

师:当老师可没那么简单,出题就更不容易了。

师:大家认真思考下,除了黑板上这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类型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呢?把这样的新类型写出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拿一张纸,写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先写横式,再写竖式。(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师巡视选典型。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写完了,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把你写的新类型和大家介绍介绍,说说新在哪里。(交流时,教师选择一些新类型收上来。)

3.汇报交流,第二个例题。(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师:大家都交流完了,老师也选了一些大家发现的新类型,先看这一张,这是谁发现的?(实物展台出示:1.25+0.3。生举手。)

师:到前面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生:孙××。

师:孙老师是吧?大家看,孙老师写的这道题是不是新类型?

生:是新类型。

师:新在哪了?

生:这是一道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算式。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你们俩还真是心有灵犀,那咱们就把这个新类型写下来。

师:孙老师出的这个新类型你们会算吗?

生:会算。

师:孙老师,你选一个同学来黑板演示。

师:其他同学再拿出一张纸来试着算算这道题。

师:孙老师你也别闲着,咱俩一起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同学需要帮助的。(学生板演,师巡视。)

师:孙老师,你的学生们写得怎么样?

生:都挺好的,都算对了。

4.层层递进,揭示算理。

师:大家看,你算的结果和这位同学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生摇头。)

师:我记得在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是把末位对齐。(再次盖上第一个算式的小数点。)怎么这道小数减法没有把末位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好,小数点对齐。(板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板贴:相同数位对齐。)

师: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就能相加减了呢?有没有什么更本质的原因呢?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倾听。)

生:可以加上单位元来理解,就是1.25元加0.3元,也就是1元2角5分加上3角。2角必须跟3角相加才可以。

师:那么5分和3角如果加上了,得数8表示什么呢?是8角吗?

生:不是。

师:还是8分呢?

生:也不是。

师:哦,我明白了,那么也就是得相同的货币单位才能相加减,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是用举例子的办法,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抛开单位,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还可以看数的组成。1表示1个1,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3表示3个0.1。2个0.1就要和3个0.I相加。

师:同样,5和3相加得8又表示什么呢?是8个0.i吗?

生:不是。

师:还是8个0.01呢?

生1:也不是。

生2: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师: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板贴: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师:这位同学是结合数的组成,用讲道理的办法来理解,也非常好。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其实目的就是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最本质的道理。大家早就知道这个方法,但背后的道理却不简单。

5.反向观察,夯实内在联系。

师:我们再反过来看,要想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其实我们只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大家看,孙老师的这个新类型好不好?

生:太好了。

师:是啊,不但让我们知道了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它背后的道理,快把掌声送给他。

6.继续研究新类型,第三个例题。(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师:还有新类型呢?我们再来看一道,这是谁发现的新类型?(实物展台出示:1.2-0.48。)

生: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

师:王老师的这种新类型新在哪儿?

生:是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算式。

师:王老师,他说的和你的出题意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种新类型你能解决吗?

生:能解决。

师:再拿出一张题卡试试看,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写?(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写完了,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算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为了方便计算,在被减数末尾添了一个0,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最后在结果上点上小数点。

师: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黄色粉笔标记。)

生:补0是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不补0,小数点对齐了吗?

生:对齐了。

师:相同数位对齐了吗?

生:也对齐了。

师:那为什么还要添一个O呢?

生: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来用0减下面的8。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刚刚又发现一位同学是这样算的,大家看看。(实物投影出示错题。)王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呢?

生:屏幕上的算法是把十分位的8直接落下来了。

师:是直接抄下来的,那他算减法了吗?

生:没有把它减去。黑板上的同学在被减数末尾添上一个0,就可以减8了。

师:明白了,我们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把它添上了,这种新类型是不是一下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旧知识了?

生:是的。

师:这种题型是小数加减法很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有错的,把它改过来。

三、巩固练习,扩展类型

师:其实呀,同学们的新类型还有很多呢,咱们一起看看。

师:这4种新类型,你都会做吗?

生:会做。

师:从书桌里拿出白纸试一试。对照检验下答案是否一样。

生:一样的。

师:你觉得哪种最重要?和你的同桌交流下。(同桌交流并汇报。)

生1:第一种是整数减小数的,可以补0再减。

生2:第二种是竖式结果末尾是0,可以去0化简的。

师:这是根据什么呢?

生2: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生3:第三种是不但去掉末尾的0,还要去掉小数点的。

生4:第四种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师:还有很多新类型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查一查,刚才你们做的那些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把它改正过来。(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拓展提升,大数学观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回想一下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不也是要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吗?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怎么对齐呢?也就是末位对齐。(板贴:末位对齐。).

师:其实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数的加减法都是这样的,就是让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同学们不但发现了很多新类型,并且自己找到了计算方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真是太棒了!宋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

教者通过情境引入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简明又巧妙的情境将学生从整数加减法自然过渡到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小数加减法。而设计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比较更是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自然地建立起了联系。

教者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出题的活动将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思考引向深入,巧妙地揭示出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类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这里面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师在学生个体思考、集中反馈中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教师要适时捕捉、发现学生典型的情况来组织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显然是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已有的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往往只是明白如何算,也就是知道算法。但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里教者通过适时讨论,通过学生做小老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1.2-0.48这种类型的呈现,既有强化算理算法的目的,更是看出了教者对于学生易错点的敏锐把握。通过“是否添0”“为什么添0”这样的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将理法结合,进而提升认识。这4种类型题的出现是对小数加减法不同情况的有效补充呈现。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在订正中再认识,这样的计算课才更扎实。数的加减法的本质即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加减。从整数到小数,甚至是今后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法道理是相同的。最后环节的提升,彰显了教者大数学观的思想。

总之,这是一节几乎没有使用课件的素课,一节公开课中不常见到的计算课教学。但又是一节更贴近平时教学,可以给老师们更多借鉴学习的常态课。教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做小老师自已出题、大家做,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者更能牢牢把握数学本质,计算课教学的本质,在充分放手的同时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关键点。适时组织讨论,加以引导。当然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也不是一课之功,如何使关键类型得到适当重复与强化,如何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加以练习与应用,也是教者需要不断思考与深入研究的。

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难点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这里有两道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32+54

68-2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强调: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相加减。

3、哪位相加满十要像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减。

(二)探究新知

1、马上到六一儿童节了,“小叮当文具店”赶在六一前夕开业了,听说里面的文具特别便宜,走,咱们一起去看看吧!看,文具架上有好多文具呢,上面还有他们的价格,这些价格你们知道表示多少钱吗?(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同学们,这些文具中,哪个最便宜?哪个最贵呢?(复习小数的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

2、小明想买一个转笔刀和一只铅笔,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先想一想,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加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着重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让学生便于理解,计算完毕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 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得数上的小数点能不能忽略?

 计算整数加法和计算小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师生一起总结)

3、出示问题:一只带橡皮擦的铅笔比一只不带橡皮擦的铅笔贵多少钱?

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1元2角减6角等于6角。

(2)1.2元=12角,12角-6角=6角。

(3)直接用小数计算。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提出问题: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举手回答)

4、师生小结:

(1)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2)要从低位开始算起。(3)满十要进一,不够退一当十。

(4)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5、练习:

小明今天买了一个转笔刀和一只铅笔一共花了1.2元,给了售货员2元钱,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小明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小明算一算吗?(列出算式,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板演。师生一起订正)

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列竖式的时候,位数不够时用“0”补齐。

6、问答环节

出示教材情境图,教师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由学生举手提问,全班同学解答。

7、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2)我给算式治治病

5.小数加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2.5=6.03+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接着讨论:

(3)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2.让学生做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学习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78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

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6.《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六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7.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案 篇七

教学设计)

杨钱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教学难点:

1、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教学过程: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4)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3、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4、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5、完成练习九的3~5题

6、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布置作业:

8.《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八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赵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例2: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例4: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减算。本单元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集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关键: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

四、教学建议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课时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1)483.4(39.5+98.8)= 483.4138.3 =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简 算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25.42+8.58 = 17+17 = 34(秒)=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 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1.口算:2.6+0.4

9.《小数加减法》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3~105页例3、例4、例5。

【教学目标】

1蓖ü实际事例,认识含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说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

2苯岷先嗣癖液统ざ鹊ノ唬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3迸嘌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4痹谘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顺序表,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米尺、卷尺、身高计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现在你有多高吗?下面我就先来测量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在本子上作记录。(用cm作单位)

(学生依次排队测量身高。)

教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点名回答)

教师: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背鍪久壮

教师:请仔细看看,谁知道1m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m=100cm)

教师:把1m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厘米?(板书:1100m,1cm)

教师:1cm是多少米呢?(是1100m,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0.01m。)(板书:0.01m)

教师:那你知道6cm是多少米吗?8cm,9cm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35cm是多少米呢?怎样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27cm是多少米?50cm、82cm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同学的身高是135cm,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也把自己的身高改为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吧。

2毖习例3

(1)1元=角1元=()分

点名填空。

(2)想想:1角=()元为什么?5角=元为什么?1分=()元为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引导,并让学生举出别的例子。

(4)3角4分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呢?为什么?

3背鍪镜104页例4图:量身高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再全班交流。

4碧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与它们对应的小数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把厘米、角、分作单位的数分别改写成用米和元作单位的小数,

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5毖习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一个整数,让学生说出各个数位,教师板书出来。

百位十位个位

35

(2)像这些数都是小数(指着黑板上的小数),它们与整数比,在数的中间多了一个小数点。

如:36.5中小数点把这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的部分叫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叫小数部分。(教师边讲边板书)

整数部分的数位与整数的数位相同,以小数点为界,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小数部分的数位仍以小数点为界,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

位是百分位。

(3)你能说出下面的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吗?

1.3510.278.60

三、巩固练习

1钡10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分组测量,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

2钡10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蓖桌互说

同桌互相说出几个小数,并说说各个数字分别在什么数位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大家讨论吗?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09~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比醚生经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迸嘌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痹诮饩鑫侍獾墓程中,让学生体会一位小数加减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挂图,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

1鼻榫耙入

教师:小明的妈妈今天到菜市去买菜。买肉用去6元5角,买蔬菜用去3元4角。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碧岢鑫侍

教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苯饩鑫侍

(1)谁能列出算式?点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6元5角+3元4角=6元5角-3元4角=

(2)合作探索算法。

教师:这两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4背⑹粤废

0.3+7.5=9.7-5.4=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进位加和退位减

1鼻榫耙入

教师:学校举行运动会。跳远场上,几个运动员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呢。(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2碧岢鑫侍

教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苯饩鑫侍

(1)点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2-0.3=2.2+0.9=

(2)你们会计算吗?请先自己算一算,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学生先独立尝试探索算法,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4碧致郏明确算理

(1)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题(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

(2)十分位上不够减,怎么办?十分位上相加满10,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作答。

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当十分位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1,在十分位加10再减;当十分位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钡111~112页练习十九第1题和第2题

以上两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钡111页课堂活动:做游戏

先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游戏,然后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四、课堂总结

10.最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十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一般的小数加、减法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72 页的内容及第 74 页练习十七的第 1—4 题。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情景,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 相同的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 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学生自由举例)师: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到小数,那些同学有过购物经 验?(学生举例)师:非常好,大家有过购物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 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师:(课件出示第 72 页例 1 情境图)读情境图,你能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生 1:已知 《数学家的故事》 单价是 6.45 元,《童话选》 单价是 4.29 元。生 2:所求问题是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要花多少 元?

师:你能画图表示出上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 学生画图,教师 展示: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如果求一共要花的钱数,用什么方法解 答?

生: 已知两本书的单价,求它们的总价,就是把两个单价合在一起,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师:谁能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 式? 生:数量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同桌互相交流)

师:说说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上台说说,最后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 谁想把自己写的算式拿来展示一下?

生: 6.45+4.29=10.74(元)6.45 +4.29 10.74 答一共要花 10.74 元。

师: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生: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 可以相加。

2、小数减法。师: 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 1: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 2:还可以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钱?(学生画图,教师展示)师:你能画图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师: 谁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 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用减法计算。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 么算的? 生: 6.45-4.29=2.16(元)6.45-4.29 2.16 答: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 2.16 元。师:你遇到了什么困 难? 生:十分位不够减,依照整数减法的方法向前一位借 1 当十。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关于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点数位对 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和横线 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 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 位借 1 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生: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 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 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 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我知道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生 2: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

生 3: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 数学的转化思想。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特殊的小数加、减法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3 页的内容及第 74 页练习十七的第 5—10 题。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握被减数比减数少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 握被减数比减数少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整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那现在谁来说说 计算方法呢?

生: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 1;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不够向前一位借 1 当十再减。师:说得真好!再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小数 加、减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

1、特殊的小数加法。(出示情境图)师:观察情景图,你能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吗?

生 1:已知《数 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 6.45 元,》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是 8.3 元。

生 2: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本书一共花多少钱? 师:你会求两本书的 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已知这两本书的单价,求买这两本书的总价,就是求这两本书的单 价和,即求 6.45 与 8.3 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6.45+8.3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6.45 元表示 6 元 4 角 5 分,8.3 元表示 8 元 3 角 0 分,求 6.45 与 8.3 元的和时,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可,即 8+6=14(元 0、4+3=7(角)、5+0=5(分),所以 6.45+8.3=14.75(元)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竖式表示为: 6.45 8.3 +8.3 或者 +6.45 14.75 14.75 答:买这两本书需要 14.75 元。师: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特殊的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 《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师:谁能解 释一下“便宜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求“便宜多少钱”就是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 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

生:还可以说求《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比《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 多多少钱。师:谁能结合题意具体说说?

生: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就是求 6.45 比 8.3 少多少或者说求 8.3 比 6.45 多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少(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 8.3-6.45.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生:8.3 元表示 8 元 3 角 0 分,6.45 元表示 6 元 4 角 5 分,求 8.3 元比 6.45 元多多少钱,用 0.30 元减去 0.45 元,是不够减的,先拿出一个 1.00 元,用 1.00 元减去 0.45 元,得 0.55 元,再用 0.55 元加上 0.30 元等于 0.85 元,接着用 7.00 元减去 6.00 元等于 1.00 元,所以最后结果是 1.00 元+0.85 元=1.85 元。

师:上面这一过程你可以用竖式来表示吗?(演 示给学生看)〃〃 8.30-6.45 1.85 师:列竖式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我是按照整数的退位减法来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不同的是要 把小数点对齐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特殊的小数加法竖式应 该怎样计算?

生:列竖式计算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

师:小数减 法呢?

生 1: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 1 当十 再减。

生 2: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性质改写成位 数相同的小数后,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你能用自 己的语言说说怎样计算特殊的小数加、减法吗?

生:(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尾数对齐。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哪一 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 1 当十再减。

(3)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 的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减。生 2:我学会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76 页的内容及第 77 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 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师:小刚买了 3 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 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少儿绘画 ABC》单价 7.45 元,《太空漫步》单 价 5.8 元,《海洋世界》单价 4.69 元。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上 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 7.45、5.8 与 4.69 的和。

师:求和我们用什么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

生:用加法计算,列式 为 7.45+5.8+4.69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 1:先求出《少儿绘画 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 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 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 算式并解答出来。(学 生 尝 试 独 立 解 答,小 组 交 流,全 班 汇 报)1: 7.45+5.8+4.69+17.94(元)7.45 13.25 +5.8 +4.69 13.25 17.94 7.45+5.8+4.69+17.94 生

答:买这三本书一共需要 17.94 元。生 2 :(元)+4.69 17.94 7.45 +5.8 6

答:买这三本书一共需要 17.94 元。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 书,一本单价是 6.45 元、一本单价是 8.3 元。如果小林付出 20 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谁能说说“找回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 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的钱数与找回的 钱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 6.45 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 8.3 元的数花 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

师: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 6.45 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 8.3 元的数 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

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 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 20-6.45-8.3=13.55-8.3 =5.25(元 答:应找回 5.25 元。

方法二 20-(6.45+8.3)=20-14.75 =5.25(元)答:应找回 5.25 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 1:三个小数 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 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生 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 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 混合运算中。

生 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 数的和,再求差。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9 页的内容及第 80 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 用加法运算 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和 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加法 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 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

生:相等,两个小数 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 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 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 4.计算 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 的小数 如果末尾有 0 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 演展示)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整体观察算式发 现,如果交换 7.91 和 3.4 的位置,这样 0.6 与 3.4、7.91 与 0.09 都可以 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 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 获? 生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 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 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0.6+7.91+3.4+0.09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一、回顾整理 夯实基础

1、快速抢答

0.6+0.3=

5.3+3.7=

0.6+1.2=

7.6+1.4= 1.2-0.4=

7.9-0.9=

1-0.8=

12.5-2.5=(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

2、用竖式计算

12.4

12.4

12.92

12.92

+5.87

— 5.87

4.5

+ 4.5

3、问题诊断

1.4 4

4.8 3 —0.9

— 4.1

+

4.5

+ 1.6

8.1

4.1

1.8 9

5.8 9

二、对比练习

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

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自主练习

通过联系以上数据和小数的关系,再提出用小数计算的方法。

3、自主练习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数(见课件)

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课件)

3、数字游戏:

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四、归纳总结

实践应用

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

3、超市购物

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

篮球 32.5元; 布娃娃 18.7元; 薯片 8.5元; 赛车 38.75元; 笔记本 15.45元; 小刀 9.6元

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 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

五、课后实践 升华体验

上一篇:“党建之星”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人际交往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