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2024-08-14

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11篇)

1.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一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故事。本课教学时,要珍视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中的一些线索,建立起预测的意识;然后借助旁批,培养学生主动预测的能力。

一、课前游戏,无痕渗透

本课的课前游戏,我借助不久前写过的单元作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们根据外貌、身高、性格等线索,大胆猜出的同学。有了前期的作文铺垫以及大家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的了解,设想是在玩中无痕渗透给孩子们猜测要有依据的意识。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太紧张了,在试教的时候那种活跃的、孩子们争着抢着提问的气氛没有呈现出来。

二、依托初始体验,培养预测的意识 与往常的课不同的是,本课我没有安排学生预习,目的是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种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之初,我利用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预测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为什么?学生在感受老屋的古老与破旧,体会老屋的孤独与寂寞的基础上,再度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二、根据旁批,渗透预测的方法

在学生对预测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教学中我利用“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的语言张力,结合第一、二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而预测打算倒下的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依据什么来预测。比如,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告诉学生这是一位小朋友阅读后的做出的预测,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预测。学生一定看过与魔法有关的神话、童话。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来猜测的。另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内容等处的旁批,告诉学生各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比如第三自然段,“我猜到了老屋是怎么回答的。”就是通过联系前文内容而做出的预测。最后,引导学生对预测内容进行审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预测和与故事的内容一样吗?无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与后面的内容一致,都要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只要有依据,预测的正确与否都值得肯定。

四、小结课堂,巩固对预测的认知 帮了小猫之后,老屋又一次想倒下了。这次有没有倒呢?你又是根据线索来预测的?学生谈到了“题目、上下文的内容等”。这其实是对前面预测方法的一次回顾。在孩子们交流后教师总结:预测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最后,我出示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明白,本单元都要用预测的方法来读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用“预测”的方法来学课文,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学习会大大降低猜测的趣味性,所以这一课,我一直在无痕渗透,到课堂的最后才总结阅读方法,出现“预测”这一概念性的词语和句子。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个诙谐幽默有趣的故事,故事中都是围绕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而展开的一个个故事。本个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了别人的;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阅读信息;通过故事学习知道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活动开始环节我采用了谜语引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都纷纷加入到了猜谜语中来。在活动开始部分我首先吸引的学生的兴趣,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接下来的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而且当我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都能积极的回应。因此我认为,每个活动的引题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始能为接下来更的开展活动做好铺垫工作。但是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不足之外,活动后我也做了反思。在活动中老师主讲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比较少,而且我还是一个比较心急的人,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之时当我一听到是我想要的答案,就是迫不及待地接下去。提问中我的语言组织得也还不够精练。但是我最大的问题是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绘本学习就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同时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阅读信息。这样就可以挖掘绘本中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绘本中,学生能展开想像,大胆讲述,我就要改动我的课件,可以把一个场景的图片放在同一张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观察,更好地理解。整个活动下来,我也梳理了,总结了一下,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讲的太多,留下学生讲的机会少,教师讲的很累,而学生发表的计划却被束缚,早期阅读这样的教学应该放手给孩子说的机会,让孩子自主、自由的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所思所想,再有教师来补充,这样放手给孩子的机会就更多了。那么在今后的绘本教学中,我也会不断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

14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环节安排不够合理。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我在教授时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示三个结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

2、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示的环节,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被漏掉,这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到位。

3、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合理。

个别问题太浅,不值得探究,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4、教师功底还很欠缺。

表现在教者启发、评价的语言不够恰当。不能给学生准确的点播和引导。把握课堂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5搭船的鸟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背诵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孩子记忆背诵,效果不错。同时,也帮助孩子们理解着去记忆翠鸟的外貌特点,长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记硬背。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阳)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春阳)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16《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特别适合孩子的口味。在写作特色上,描写细致生动,抓住了时间的变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读起来很优美。因此在教学中,用一“读”字为教学手段。通过本人的教学设想,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同步习作练习,都落到了实处。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特别是我们山村孩子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可以喂猪,牛、羊等动物都喜欢。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许多了解。于是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要用不同的语调变化,把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把草地上玩耍游戏的童真童趣体现出来,语气要轻松活泼,节奏速度较快。(在这一过程中,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指导上的重点,给足时间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品读、跳读、引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孩子们在平特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

为了突破难点,再次出示第3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找出原因。)出示:例子(我家种了几棵向日葵,我每天都去看望它们,有一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学生掌握比较好。

总之,学语文,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读,有兴趣去写,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能体现语文的实质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7《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分享:

17《望洞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同时,通过图文猜想,找出了诗中所暗含的三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缺少对作者的介绍,该作者的诗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应对作者加以简单的介绍。

本节课的改进措施:本节课的板书,总结洞庭湖山水的特点,应让孩子们上黑板自行总结,边总结山水特点,边进行古诗背诵,做到理解的同时就是最好的记忆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海防前哨”。再读课题质疑,从而理出“西沙群岛是怎样富饶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检测学生在预习时认读词语的效果,正音,巩固。然后由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句“哪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这一句学习课文,着重学习第二段和三四段。第二段主要是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而课文对物产丰富的描写篇幅较多,我把三四段列为重点,其余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对于第二、三、四段,我主要采用通过让学生朗读,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再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反思一节课,我个人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教学各环节过度也比较自然。在进行第四段教学时,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的影片剪辑,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产物,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利于朗读感情的提升。而二、三、四段除了指名读外,我还安排了齐读、填空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19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本人教学体会如下:

1、图文并茂,重点点拨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课件的展示,节约了课堂的大量教学时间,同时使课堂教学更衔接,整个课堂高潮迭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互相合作、探究,积极独立思考,挖掘出了课文的深层含义。

3、师生互动放飞学生的童心,师生在教学中教学相长,同时师生互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成了课堂中的主角,真正的演员。

4、教学的不足,就是教学条件的限制,若能真正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我认为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总之,这堂课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了新课改教学,理解了新理念,新课标。

20《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反思

1、这一课,因为课文容量较大。而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内容,在学法,步骤上基本一致。于是,我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进行教学。在对”春天"这一小节重点指导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法。然后再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其他的三个季节景物的不同变化。刚开始学生发言有些拘谨,回答也缺乏层次性。于是,我鼓励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才逐渐地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地描述四季树海的不同景物。

2、朗读的不多。因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归纳文章能力没有充分锻炼。因为学生交流的东西比较零散,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归纳这一环节上,没能有足够的时间训练。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今后要培养学生动笔写话的能力,尽量在课堂上进行。每上完一堂课,我都感受到了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需要老师能很好理解文本,了解学生,同时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停地积累教学经验。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三

这个单元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我按照教参进行了教学。我在读数时特别注意了读数的要点强调,每一级的数都按照各级的读法读,只是读完后在后面加上它的计数单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全班一致攻克了读数这难关。写数也是一样,先要找出带“亿”、“万”的计数单位,弄清楚每个级里面的数到底是多少,在依次在每个级里写出相应的数,学生们这些都掌握的比较好。对于组数的教学,在读题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反复读三遍,把要组的数先能读出来,读数会读了,写数自然就轻松了,按照这样的规律,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学生们做类似的题目也稳定了。省略尾数也是一难点,我首先就规定遇到大数必须给我先分级,好确定省略 的部分,在合理的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最后再按要求改写,这样学生们掌握起来会容易的多。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平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同时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

而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片面的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忽视了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在平常的作业中也很少有这样的练习,因此出现了学生曾经能发现的东西到时却无法灵活运用的情况。看来我们在积极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能对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完全舍弃,相反应该对它们重新理解、发掘并利用,将传统和现代有效结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应该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反思的过程。

针对本本单元,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这一周的教学任务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好,错题的类型很多。我仔细地分析了学生的错题,发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负迁移的干扰比较大。

1、商的位置写错,因为,试商的时候是将80除以20看成8除以2来看的,所以就将商写在十位上了。这是试商带来的负影响。

2、除的时候不该落下的零就落下了,主要出现在商是两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上商的时候,除数的个位上本来不需要落下来,也就错误的落下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了末尾有零的乘法的影响。

3、基础问题也是运算错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同学不会退位减法,尤其是连续退位减法;乘法口诀也不熟练。

4、还有部分同学,计算竖式完全正确,但在横式后写结果的时候,抄写错误,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验算习惯,完全是任务观点。计算错误,验算却是正确的。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总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效果不好,原因很多,总觉得学生在低年级学得很不扎实。也许是训练不到位;也许是本来计算就枯燥,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

条形统计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中能有话说,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我选择以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这个素材虽然相对于教材提供的“城镇人口情况”更为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侃侃而谈的效果,这个“熟悉”似乎没有占到丝毫的优势。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在探索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是牵制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这里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去探索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在原先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去探究的能力,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各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显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了新意,有些环节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加上自己不能很好地驾驭学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致使在每个反馈教学上有“走过场”的感觉,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因此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之间教师对纪律的重整,组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应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当前的表现,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4.六年级语文上册每单元教学反思 篇四

柏辉

六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作者通过精彩的文笔,细腻的描写,运用大量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进有灵性的魅力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融。如何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是我们老师该思考的问题。

美是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领悟出来。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是关键。《山中访友》作者把古桥、树林、瀑布、山泉、悬崖等当作知己朋友,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教学时,我一是通过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二是通过角色的转换,一部分学生当山中的古桥、树林、瀑布、山泉、悬崖等,一部分学生当作者,让他们进行对话与交流。课文学完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初步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没有深刻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

第二篇课文《山雨》,作者全身心投入雨中,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作者把雨中的树木、小草、岩石比做一把巨大的琴键,把飘飘洒洒的雨丝比做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做一首优雅的小曲,面对如此美妙的文章,我深深地被感染,因为我和作者一样钟情于大自然,迷恋于大自然,而如何让学生感受这种情感又成了难题,在我们淳化有一个人间仙境--东沟,很多学生都游玩过,在课堂上我试图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境界,走进东沟,反复诵读精彩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美,当我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置身于东沟,置身于雨中,我们侧耳倾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听到了小草的滴答声,树叶的沙沙声。”我笑了,“难道雨中的小草是坚硬的吗?根据我在雨中的聆听,小草发出沙沙声,树叶是滴嗒声,而岩石是叮咚声。”“同学们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琴键,希望你们置身于雨中,用心弹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于是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在桌面弹奏起来,至于现在的琴键、手指、以及优美的小曲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全然忘记了。学生是好动的,也许他们关注的世界和成人根本不同,课上到这里我好困惑,学生只能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情感,要他们深入作者的内心,身临其境地感悟大自然的美妙还是达不到。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聆听还是欠缺。我利用课余调查了学生,面对一处令你赞叹的美丽景色,你们是静静地观察,还是尽情地高歌或游玩,90%的同学表示是后着,我也理解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他们小小的心灵世界是清纯的,无忧无虑的,而成人平时生活的艰辛,太多的责任使他们倍感身心疲倦,偶尔走进一片绝妙的美丽境界是全身心的放松,甚至是完全陶醉,只有他们才能用心的感受大自然的赐予。

课堂是生活的浓缩,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独特的见解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柏辉

本单元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这单元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教学工作如下:

一 是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方面,我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下基础。

二 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的就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作业方面。一部分学生作业虽然能按时按量完成,但书写较差,更谈不上作业的正确率。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与家长联系过,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其次,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很多时候我发现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

三 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个比较难,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读,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去读,让他们在书中去陶冶,在书中去积累,在书中去自我提高。

四 是要继续教育教学的思考,不断探索、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喜欢你的语文课,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力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而又学得扎实。

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下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今后我在工作中将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柏辉

本单元是“珍惜我们的家园”为专题。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基本围绕专题及单元重点展开,学生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懂得珍惜资源,能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个别生有自己的认识,既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同时也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使经济得到发展,又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另外在文章写法中有适当的点拨指导。如:《只有一个地球》的写法:(没有体现在教案中)1。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2。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体现了科学小品的语言生动形象性。《大瀑布的葬礼》写法:1。采用倒叙法。2。运用对比描写事物。

当然,本组教学中也有不完美之处: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分布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决定我们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完善。

走近鲁迅 教学反思

柏辉

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是以文学人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这样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在五年级上册也编排过一组——就是 “走近毛泽东”)。

这个单元,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尽管鲁迅是这组课文的灵魂,但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鲁迅,丰满鲁迅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诸多困难。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也不会很多;困难三,鲁迅生活的时代,与现今有较大的差距,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做法,学生难以想像。因此,时空的拉开,距离的拉大,都容易造成学生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易体会。

不过,小学教学对鲁迅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避免教学时过于拔高要求,使学生对鲁迅以及他的作品产生逆反心理、或高不可攀的恐惧心态,从而错过了与这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精神对话的时机。

走近鲁迅 教学反思

柏辉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何达成目标,我们凭借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本组课文,既有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又有他人笔下描写鲁迅的外貌,虽然都写外貌,但方法各不一样。如闰土,鲁迅在《故乡》中对其少年、中年时期进行了描绘,虽描写的点相似,但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一面》中阿累描写鲁迅,却是在同一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表达非常细腻、准确,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

现在来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鲁迅笔下的外貌描写。《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P84T4“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再体会体会。”通过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然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外貌,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能够丰满闰土的形象,同时带给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造成较大的震撼。还有我们老师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人物的描写。

这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再来看看阿累笔下的鲁迅,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老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细细梳理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面》中的三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最能突出鲁迅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第一次描写视角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第三次的描写是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是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这样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时,总结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①抓特征。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描写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最后我们也可以当堂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写一写外貌。

2.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组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读写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好几处,如:《少年闰土》中写道,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但不管是哪一处我们的理解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如谈碰壁,就要联系当时的白色恐怖社会;谈四角的天空,就要联系鲁迅小时侯的家境、所交往的朋友„„而这些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好学生对“鲁迅的一生”这一综合活动的开展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带问题的探究性阅读,通过互文的补照,了解鲁迅的生平,知道当时他生活的环境,这为我们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铺平了道路。

3.在回顾拓展中,提升鲁迅形象

鲁迅是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和实践已有所了解,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对鲁迅各方面的成就能说出一二,所以在交流这方面的内容时向学生强调一点:抓住你认为鲁迅最了不起的一个方面做反馈。于是学生就从“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坚强的战士”、“出色的版画家”等内容入手谈所了解的鲁迅。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怎么不受人爱戴呢?

第六组轻叩诗歌大门 教学反思之让学生与诗歌同行

第六组是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分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个阶段进行。

一、诗海拾贝,聚焦实践点

要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又是文学的起源,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歌向学生奔涌而来。面对这浩渺的诗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诗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斓的贝壳,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诗海拾贝中有六首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诗的开创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国内的诗作到国外的名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起始课,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确定实践的主题。

二.与诗同行 欣赏模仿

如果说《诗海拾贝》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6篇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实践主题的话,那么《与诗同行》这个板块,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孩子们在诗海拾贝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写诗的热情和冲动,很想亲自试一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可以先带领学生品析赏读几首儿童诗特别感兴趣的诗歌,如《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

接着还可以准备一些灵动、好玩而富有情趣的诗歌,如:《云》、《风》、《雨滴》、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英国著名儿童诗人米尔恩的《小山上的风》等二十多首,让孩子们有选择的品读涵泳,说说各自的喜欢理由;谈谈诗歌的创作技巧;品味它们巧妙独特的构思„„渐渐的,渐渐的,孩子们就会更深的领会到了写诗的一些小窍门: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大胆想象、运用假设等。这时候学生也会迫切的希望自己能亲自试一试。这时你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写诗了。

三、扣开诗门 精彩纷呈

学生在第二板快实践中,学生肯定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诗歌整理成集,可以是分小组的,也可以是个人专集的形式,然后可以进行一次诗歌品评会,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推上一个高潮。《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

柏 辉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是不是也象以前一样一课一课地教呢?我想肯定行不通。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向同年级组的黄老师、蔡老师等请教,最后我们商量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分五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诗海拾贝”的内容,(“诗海拾贝”包括四篇古诗和两篇现代诗)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允许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等途径来完成。

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在交流的同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随堂作业本上有找同名诗三首的作业,于是课后布置让学生再去找**诗(同一个诗人写的不同诗)和同类诗(比如都是写春天或花等同一类的诗句)等。有默写词《水调歌头》《虞美人》等,就结合音乐课教学生唱会这些词写成的歌。

第三步: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不但要求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在学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和《白桦》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诗歌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有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等。

第四步:共同赏析“与诗同行”的内容。除了一起读读与学生同龄人写的儿童诗外,有《爸爸的鼾声》、《致老鼠》等,同时和学生一起讨论──其实生活就是诗。你可以写你喜欢的一物,表达你的喜爱之情,你也可以写生活一现象,一感受,一灵感,比写作文自由,抒发感情更直接。很自然,在与学生的聊一聊后,很容易地激发起学生写诗的欲望。然后,再给学生说说一些诗的故事,比如“给诗加腰”、“诗中的秋”等。学生逐渐明白了写诗并不可怕,有时还要掌握一些技巧,写诗和读诗一样有方法,可以想象,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学生疾笔写诗一首首,大家互读互评一起分享。

第五步:学生在一点一点地积累着诗歌的知识,如果把它贮存和消化一下该多好。于是,在整个星期,包括两个双休日,我布置学生做《诗集》。内容可以自己定,有五个内容必须包括,分别是“书法作品:喜欢的诗一首或几首”“给一诗配上一画”“同名诗或同类诗或**诗”“作诗两首以上”“活动总结一篇”。我还给学生承诺:这诗集作为单元测试的成绩60%。学生热情高涨,交上作业令人惊喜。另外成绩的40%是诗歌表演,在周五班队课上进行,可以是唱词《满江红》等,可以是朗诵诗歌,也可以是有关诗歌的相声、小品。形式可以单独,也可以小组合作,不过人人要参与。结果,我为没把学生那一幕幕精彩的镜头拍下来。

第七单元 人与动物教学反思

柏 辉

本组教材以“人与动物”为专题,讲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老人与海鸥》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另一篇精读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刻画了动物平时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即将结束,便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坑埋葬自己的故事。《金色的脚印》不是新选文章,老师们比较熟悉。《跑进家来的松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把糖、面包皮叼到大柜上“储存冬粮”;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晾上;把手套、头巾叼到烟囱里做窝过冬。这篇文章与其他三篇文章角度略有不同,似乎“情感”主题不突出。其实,“我们”一家人不干涉小松鼠的活动,正是对这个小动物的尊重和爱护,所以松鼠才得以在我家“胡作非为”。

本组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因而,“导语”中提出: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导语”中还提出要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在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均有相关的练习。这组课文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叶圣陶讲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而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理清思路更显重要,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习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了解。《老人与海鸥》一文主要分两部分来写:一是老人喂养海鸥(写了三部分: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二是海鸥哀悼老人(写了鸣叫、守灵、送行),展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以时间为序,扣住了四个感人的环节来写: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记录了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跑进家来的松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后叙述了小松鼠“储存冬粮”、晾晒蘑菇、烟囱里做窝的有趣的故事。《金色的脚印》则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为明线,写了“老狐狸设‘调虎离山’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深入‘虎穴’喂养、营救小狐狸”。

二、紧扣重点,潜心揣摩真挚情感 1.找准切入口,揣摩真情

对于本组教材,文本篇幅较长,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课文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切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老人与海鸥》一文为例,谈谈教学思路。

文中写到P116“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意想不到”学习课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①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②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③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④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引导学生品读,充分理解和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如:对第一句中的“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比较,想象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会有哪些不一样,感悟海鸥发现十多年来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与往常不一样时惊恐、疑惑、悲伤的情感。再如,第四句中有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字?通过探究,体悟海鸥的深情。

在理解和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的基础上,学习“老人喂养海鸥”部分,使学生知道这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2.紧扣要点,感悟真情

对于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课文,可在引导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突出中心的部分重点讲读。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跳跃过去。

三、简要复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要复述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作取舍、补充、重组和改变,这要比较,要思考,毫无疑问,复述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组课文都是篇幅较长的文章,情节性强,除了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之外,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中的故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一些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些故事的趣味性都很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充盈本组阅读主题

5.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篇五

连州师范附属小学

唐艳芳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静夜思》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十二月歌》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石榴笑了》语言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浪花》描述了海边活泼的浪花,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语文百花园六共安排了六项内容。分别是读词语、我爱识字、找反义词、读背古诗、看图说话写句子以及口语交际。这些学习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回顾本单元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在于: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以读为本,以“品”为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石榴笑了》这一课时,我紧扣“笑”字,带着学生逐层深入,将每一段的笑都很清晰地展现出来了。第一自然段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对于这个“笑”字,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初步感知,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语锋一转:妈妈说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们小朋友的笑一样吗?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都知道不一样,妈妈说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通过读、想、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为后文的笑做好了坚实的铺垫。课文第三自然段“石榴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笑了。”我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紧扣“慢慢地裂开嘴,露出牙齿”这些关键词语来读、悟、品,感受石榴’笑”的具体过程。当学生对石榴一笑中的笑有了深刻地感悟之后,再次联系王力力的笑,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不同的意思,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

不足之处在于:

一、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二、不同的学生要注意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6.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六

第三单元主要内容为Askingtheway,教学后发现学生对turnrightorturnleft混淆不清。由于去年教学中没有发现类似的问题,所以今天的教学中就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加探讨。复习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扣分极多。认真分析后发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学生是确实分不清左右,另一种学生是不知如何来做题。就第一种学生,让他们伸出左右手,认真区分左右。而第二种学生就应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单独辅导。先让他们指出问路者的所在地以及问路的目标地,然后标出路线,最后假定自己为问路者,使路线图朝向自己,沿路线前进。至拐弯处伸出左右手进行分辨,这样学生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定下心来分析一下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描述目的地的方位、问路、为人指路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本单元从表述地名postoffice(邮局),hospital(医院),cinema(电影院),bookstore(书店)等基础上,熟悉英语中方向的表达及如何到达目的地的方法和途径,内容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熟记本单元的四个方位词north,south,west,east,我把它们编成一首歌谣:North,south,let’sgonorth.South,north,let’sgosouth.East,west,let’sgoeast.West,east,let’sgowest.这四句每一句都是四拍,很有节奏感,而且辅助于动作,琅琅上口,学生便于识记,教学效果不错。Chant的目的在于巩固四个方向,为方位的描述打下基础。另外,在教学中,采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类活动中去

英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了大量听、说、读、写的单独练习和混合练习,练习的设计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听说到读写的规律,如:猜词语、猜名胜、连词成句、阅读短文、书写句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活动,旨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7.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七

教学本课后我的感受是:

1、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这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3、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特别是多向同年级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视了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

8.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八

1.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本组课文,既有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又有他人笔下描写鲁迅的外貌,虽然都写外貌,但方法各不一样。如闰土,鲁迅在《故乡》中对其少年、中年时期进行了描绘,虽描写的点相似,但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一面》中阿累描写鲁迅,却是在同一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表达非常细腻、准确,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

《一面》中的三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最能突出鲁迅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第一次描写视角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总结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①抓特征。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描写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最后我们也可以当堂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写一写外貌。

2.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9.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陈志坚

《分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二单元中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我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帮助学生真正意义的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除数的倒数。但如果开始就举一个数除以分数的例子,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先通过例2学习分数除以整数,再通过例3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加以归纳,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能够分析思考进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并根据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足够的掌握。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问题。

二、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问题的研究。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10.六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word版本) 篇十

本节课是节词汇课,主要学习6个关于职业的单词,初步认知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不同的方法教授新词,比如用teach+er引出有些动词后加er变成名词的规律,教授新词singer, writer,同时完成let’s start;用学生学过的职业单词policeman和policewoman,引出英语有些职业有男女之分,教授actor和 actress,同时学习C部分的good to know;用卡片直接教授artist和TV reporter。用不同的方法教授新词,避免单一的卡片教学,而且灵活处理教材,把整个单元中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都融合在一起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操练单词时,不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是把职业单词放在句型She/He is a/an…里面操练,做到在句型中操练单词。在学完问句What does she/he do?并进行操练时,虽然课文里的句型问的是父母的`职业,但由于班上学生父母的职业不在本课所学单词里,而且很多家长无正规职业(课前我做过调查),如果让学生问答父母的职业,交流起来有困难,所以我放弃了让学生问答其父母的职业,而是让学生问答熟知的影视明星、作家、画家、记者这些和本课职业相关的,比如What does Zhou Jielun/Bing Xin do?这样不仅交流起来方便,而且很好的操练了本课所学单词,学生兴趣也十分高涨。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切问题。比如singer的发音虽然老师强调了,但学生还是容易读错,需要作进一步讲解;学生对a/an的用法容易出现混淆,在板书设计上应该在每个职业单词前都加上a和an,也需要反复强调。

11.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一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A部分 “let’s talk”的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听懂和会说Is there„?Yes, there is.No, there isn’t.2,掌握Is there„?的肯定和否定回答方法。

Step1.Warm up and Revision

① Greetings.② Play a game.首先开火车复习river,forest,grass,path,lake,flower

这六个单词。接着呈现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 “there is a river”等句子。

Step2.Presentation

① 呈现一副公园的图片给学生,并引出Isthere a river in the nature park? Is there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等句子。学生看图回答后,并让学生跟读Is there„?3遍。

② 引导学生用歌曲“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歌。

Is there a monkey,is there a monkey.In the tree,in the tree ?

Is there a bird,is there a bird.In the sky,in the sky ?

Step3.Practice

1)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讲台上表演

Step4.Homework

课后跟同桌练习对话部分

课后反思:

本次课教学步骤紧凑,课堂氛围活跃。尤其是在“play a game”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能够灵活运用there is句型。在Presentation部分,学生对自编歌曲非常感兴趣,基本上能够利用“两只老虎”的曲调把呈现的新歌唱完。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根据图片说句子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方法,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脑思考,都依赖组内基础好的学生来回答。

上一篇:崔家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下一篇:我喜欢的秋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