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之我见

2024-11-03

南海问题之我见(共10篇)(共10篇)

1.南海问题之我见 篇一

问题之我见

学习王宝城、张洪堂同志在全市农村信用社2011工作总结会议上讲话之感想

——杨庄铺信用社 程宪敏 我社在县联社传达二位主任讲话的当晚(即2月2日)立刻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学习和贯彻,特别是对张洪堂主任所讲的“七个为什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讨论。作为一名基层信用社主任,深刻理解和明白,张洪堂主任对不良贷款压降工作的迫切心情和倍加关注,张主任的“七个为什么?”涵盖了今年来我市不良贷款处置的艰辛历程和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反思、套乱,对“七个为什么?”我有以下感想和体会。

一、我认为新增不良贷款持续反弹(2011年全市7.92亿)既有国家经济环境影响因素,又有我们自身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紧缩及信贷利率的三次上调,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这是其一;其二,今年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好多农产品企业的产品,不同程度受到市场波动较大影响,如蔬菜,特别是大蒜,开始看高,后来一路下滑,再如:帅潮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去年整个汽车销售市场是不看好的。当然这仅仅是宏观客观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内在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信贷管理、业务发展、队伍建设、客户经理的管理、考核机制落后等问题。

二、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去看待。我们强调的加强信贷管理,从源头上抓起,从贷款流程抓起,从每个业务线条抓起,必须严格执行每个环节都是对的,可以说对我我们农信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的观点:狠抓落实才是核心。如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话,是不起作用的,贵在坚持,坚持和落实需要强有力的权力机构在支撑,必须“狠”字当头。如果不落实执行,就坚决解除合同,“杀一儆百”,方能有成效。如此这般,这就延伸出一个人的管理问题,一个企业的兴衰优劣,其核心管理工作就是人的管理,但人的管理又是多方面的,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各项制度的执行者,只有加强人的管理,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以人为本,人是第一生产力,不是随便说说的问题,必须加强人的管理,特别是信贷人员的管理。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的问题,不光是加强期限贷款的催收,以及对欠息户预警,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落实债务贷款、借新还旧贷款、利随本清贷款的管理。首先,落实债务贷款,属多户贷一户用贷款(经信贷人员多次催要落实的贷款),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措,这样的贷款如果说市场(大蒜)好的话,能够压缩部分本金,能够把利息归还上,这是好的,假如市场不好,也没有流动资金搞加工的,还本息就绝对是问题,还不了怎么办?我们力度再大又能如何,到期后,无所谓,依法起诉,XXXX包括担保人,到头来,申请到执行局,又能怎样?我认为这是落实债务,形成不良的主要原因。其次,借新还旧贷款。随着岗位轮换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信贷人员每三年交流一次,说实话,新接的贷款,他从思想上到期后,谁也不愿把第一责任人承担过来,谁都想为自己打算。也可以这样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不自愿承担第一责任人。结果怎么样?办理借新还旧的好,起码不是第一责任人,只不过是管理责任人,其最终处罚结果,“不是我的责任人,我只是个管理责任人”,“谁重谁轻”的问题就显而易见。到头来,贷款只能形成不良。说到底还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假如说“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的话呢?”可能会出现另外的不同局面。再次,利随本清贷款、应该同借新还旧贷款一起说,但两者存在更深的矛盾共同体,二者XX关系比较明显,后者是因为结息方式的不同而决定着非应计贷款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不仅是从表面数字看,在执行起来非常有难度,这些借新还旧贷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确实因为(大蒜)市场因素较多,人为因素较少,纯属行业风险的范畴;一方面却是因为经营不善造成。很大部分的“借新还旧”贷款属于历年结转而来,今年到期而形成的。这部分贷款额度都偏高,没有十万元以内的。执行按月结息难度大,一旦收息失败,三个月后很快形成非应计贷款,处理起来特别有难度,更谈不上改变结息方式了。

四、学习先进理念和做法固然重要,但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能照搬硬套,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要取长补短,灵活运用。说白了,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拿来主义要不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为重要。况且只是讲一讲、喊一喊、催一催。关键是借鉴和落实,否则,学而废之,学而无用之。我之观点,创新,借鉴,推行之。

五、违规操作屡禁不止的问题。从发展角度说是一种不应发生却又应该发生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它是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有些违规问题、屡禁不止的问题,有可能不是自愿的,或者说不是从内心的。例如:日常工作中,为了某种目标任务,或者一时疏忽。可归纳为善意类别。但明知道违规为了私利,这样的情况应该另当别论,应该从严、从重处置。我认为,合规建设不拘于形式的常抓不懈,抓出实效抓出成果,可以多设“雷区”,狠抓防预。

六、顶冒名贷款的问题一再暴露却不见底,应该说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清理日趋减少,冒名贷款从目前看来已经不见了,但顶名贷款确实存在。一方面是贷户出借贷款证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自己贷了,但通过实际贷后检查和催收到期逾期贷款发现,出借问题确实存在。另一方面,个别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到位,存有个别人钻空子的现象。前者不好控制,后者通过加强贷前调查,严格操作流程,完全可以避免。

七、吃拿卡要报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信用工程建设的不断推广,以及阳光信贷的不断实施,吃拿卡要报的现象基本得到好转,大多数信贷员是好的,基本上杜绝了这种不良现象。但有个别人员,由于思想上不健康,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现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样的问题不难解决。

2012年2月5日

程宪敏

2.南海问题之我见 篇二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是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协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蔡春美, 1993) 。幼儿衔接希望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 这种衔接状态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幼儿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 然而这些不同就好比通过关节的连接而组织起来的骨骼肌肉一样, 各部分的功能虽然不同, 但却相互协调配合。从幼儿的内在学习而言, 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 使幼儿的学习仍然保持一种连续的状态, 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儿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

二、幼小衔接阶段家、园、校的合作教育

1、家、园、校座谈, 了解幼小衔接的焦点问题

通过交流和发放调查问卷, 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不正确的认识。68%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学识字、算术、拼音等, 仅有12%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而一年级教师则普遍认为孩子入学后在时间观念、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学习习惯、独立性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2、家、园、校合力帮助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a.家教论谈帮助家长达成共识, 利用开放日活动, 运用互动的形式, 请家长参与讨论评析由园、校双方共同商讨的活动方案;“关于幼小衔接幼儿园到教什么”, 通过家长之间正反双方的辩论, 教师适时巧妙引导, 家长们不知不觉达成了共识。

b.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家长观念转变了, 园、校双方共同制定家教计划, 帮助家长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 深入了解幼儿园向小学过渡这个“陡坡”的实际意义, 请家长与幼儿园一起在学习时间、学习习惯、睡眠时间、一日活动等方面对幼儿进行适当调整。如, 请家长引导孩子记录每天来园时间, 评选“遵守时间小明星”等等。使家、园、校共同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进行具有一定意义的培养。

3、家、园、校互动, 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a.园、校的教研互动活动:针对家、园、校在环境布置中的差异, 教师在参观小学的基础上, 把活动室环境做以适当地调整, 孩子们在小学的情境中进行活动。园、校双方共同确定活动教材, 双方教师使用同一教材各自进行教学, 并进行出场对比、讨论, 了解各自的教学形式及特点, 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差距, 并通过每一次的评析努力缩小差距。

b.幼小衔接对话活动:为了家长了解孩子入学前的各项准备事宜, 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每年入学初邀请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一年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对话:学校方面介绍有关升学政策, 宣传小学的培养目标及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要求;家长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请小学方面答疑解惑;由幼儿园领导、教师带家长到小学参观小学的环境、各专用室的用途, 使家长感知小学环境, 做好思想上的衔接, 安排家长和孩子共同观摩一年级小学教师的公开课, 增加孩子与学校方面的直接对话, 拉近了家、园、校的距离。

三、学前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学前阶段,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1、优质的教育环境观

Mantzicopoulos (2003) 的纵向研究表明, 接受过幼小衔接教育的幼儿在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优于同伴。但从研究的整个过程来看, 影响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 周围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因此, 幼小衔接教育的成功需要优质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持续正向的作用。在教学的“能力模式”向“表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教育者应首先考虑到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其关键在于, 教师应该让儿童在支持性的教育环境中熟悉和掌握学习的基本要求。

2、多元化视野下的个体差异

在强调儿童心理素质衔接的同时, 还应考虑文化和背景的差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差异的存在造成儿童发展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同条件下的儿童差异。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儿童的衔接问题, 还要照顾到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衔接策略很多都是平稳过渡, 对个别幼儿的衔接问题重视不够。在做好幼儿发展整体衔接的同时, 教师更要关注个体和群体发展之间的衔接。

3、鼓励参与的社会交往观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适应新的老师、同学和陌生的环境对幼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知识的准备, 而是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鼓励并带领幼儿参与社区活动, 加强幼儿与其他年龄段幼儿或者成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培养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鼓励社区居民适当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延伸教育活动内容, 扩大儿童交往的空间和范围, 为他们顺利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3.问题学生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问题;学生;关心;帮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2-01

教育不可能没有爱。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教师的工作不能只是讲道理、提要求、训斥。学生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教师不可能越俎代庖。当然,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给学生帮助、支持、鼓励,也给学生必要的保护。爱是教育的核心。可现在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我们不少教育者往往对成绩好、守纪乖巧的学生另眼相看,好的成绩“一白遮百丑”,即使有过错或缺点也往往视而不见,认为瑕不掩瑜,但换作问题学生,稍有不足,教师往往按捺不住心中的厌恶,大声呵斥。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沿不同角度探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促进“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的开展,具体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关心尊重

进行“问题学生”教育与转化的前提是将“问题学生”界定出来,在教育词典中对“问题学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大多受到了社会的歧视,被普通学校或家庭“拒之门外”,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和学校的庇佑,在思想品行方面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常言说,才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心和尊重。问题学生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

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问题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等。教师要平等地对待“问题”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地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这种人格力量折射到问题学生的身上,会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强。

二、转化问题学生要持之以恒

问题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同样,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这是因为问题学生自制力差,易出现反复。那么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怎么办?这时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地批评。欲速则不达,教师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使之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只要教师给问题学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他们一定会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

三、洞察并开发“问题学生”的发展潜能

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承认并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垦“两耳之间的空间”,使学生在其自身基础上,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在母亲的帮助下,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实践证明,不断地挖掘头脑潜能,可以“超常发挥”,使看似平庸的人有非凡的建树。人们专心投入某一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难以预料的。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质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必须从鼓励他们质疑开始。鼓励问题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

其次,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激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的一种正向动力。虽然激励是一种外力,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帮助问题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建立了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的自信心,外力就会变成动力,问题学生就能永远前进。

四、善于捕捉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问题学生的后进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不关心集体,工作怕苦,纪律松散;有的学习成绩下降,意志消沉;有的粗犷无理,对人冷漠……,在教育问题学生时,必须肯定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教师不仅要看到他们身上的污垢,更要看到他们心灵中发光的东西,透过消极的东西,看到积极的因素,重视进步的苗头,特别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根据各自的爱好兴趣激励他们鼓起勇气,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发挥个性特长,不断进取。这样,就会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使后进逐渐变为先进。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只有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往往是事倍功半,恨铁不成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调动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要因人而异,比如说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表现的心理,给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及时在公开场合给予肯定的评价;满足他们求助的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感情的需要,对他们坦诚相等,与他们交知心朋友等等。同样对于学习缺乏目标、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行为习惯养成差、综合能力差的问题学生,不能就学习抓学习,只有把非智力因素开发加强了,学习才能有效果。

4.台湾问题之我见 篇四

毛邓课程

10机电4班

李宜平

摘要: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949年 到1979年,我们把“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喊了30年;从1979 年至今,“和平统一”的政策也已出台了21年,问题仍然难以解 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用“一国两制”创造性地 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回归。现在,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 三代领导集体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了。

关键词:台湾 中国 解决 国民党 共产党 香港 澳门 社会因素 军事因素 统一

正文内容:

一、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和澳门当时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解决回归问题是 中英、中葡两国政府之间的事情,与港澳当局和居民没有直接关 系。也就是说,不管当地居民愿不愿意,我们都要收回主权。“ 一国两制”是为了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而制订的,而且事实 证明是良好的、成功的,但它并不是回归的必要条件。另外,港 澳的租期已到,又紧邻大陆,所以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台湾 的情况显然不同,它是一个由内战造成的分裂分治、由中国人自 己控制的地区。我们不可能通过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来解决台湾 问题。但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使我们又不可能用通常意义 的内政手段来解决。这就是问题的困难之所在。

中央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情况,所以,钱其琛副 总理在今年1月纪念江泽民主席发表对台8条主张5周年时,讲到我 国政府会考虑到台湾与香港和澳门的不同。朱镕基总理在今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中央 政府可以向台湾作出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嘛”。

台湾当局对中央政府的反应显然并不积极,认为那不过是“ 用大一号的鸟笼换掉原来的小鸟笼而已。”看来,近期内用“一 国两制+再让步”的设想仍然无法解决统一问题。

二、从台湾大选看统一的出路问题

1.分离倾向日益增强。现在,我们对台湾问题该是丢掉幻 想、正视现实的时候了。陈水扁以4,977,737张(占39.3%)选票 当选后,国内报章普遍认为这是国民党分裂的结果,至今也不愿 承认台独势力已有相当实力这个客观现实。这种不敢(或不想)正视现实的行为使中央政府在台湾的两次大选中一再处于尴尬局 面。台湾国民党竞选失败后,李登辉为了承担责任,辞去党主席 职务。然而,我们的报章却发表评论说,这是李登辉搞分裂的结 果,是罪有应得。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搞空洞、虚假 的宣传,这对祖国的统一不知到底有什么益处。

台湾三位主要的竞选者在大陆政策上真的有什么不同吗?我 们不妨看看他们在竞选纲要里的观点。

连战:(生于西安,现年64岁,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为李 登辉的“钦定”接班人,坚持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

陈水扁:(生于台南县,现年49岁,台大法律系毕业,韩国 庆南大学博士)“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 中华民国;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台湾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是两个互不隶属、互不统治、互不管辖的国家;两国特殊 关系的走向,以及任何改变现状的决定应经台湾人民同意。…… 我们应该以„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界定台湾海峡的现状。”

宋楚瑜:(生于湖南,现年58岁,美国乔治城大学博士)“ 中华民国自1912年创建以来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始终是个 不争事实,根本毋须争辩。两岸关系事实上绝对不是国内关系,……而应属于一种„准国际关系‟”。

由此可见,他们的本质都是坚持台湾独立,所不同的只是有 的明显一些,有的隐晦一些罢了。

2.机遇与挑战并存。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期间,他们真心地 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反攻大陆。李 登辉上台后,看到反攻大陆无望,便开始放弃“一个中国”的政 策而走向独立。国民党1991年的国统纲领其实只是一个挡箭牌而 已。虽然国民党有“一个中国,两种表述”的说法,但这毕竟还 是坚持(至少在表面上)“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也就是说,双 方还有谈判的共同基础。现在,情况不同了,陈水扁连这个挡箭 牌也不要了。虽然中央政府对台湾大选结果的反应是“听其言,观其行”,使陈水扁在就职以后如何表述大陆政策面临困难的选 择,但我们和对待大选一样,不要抱过高的期望。笔者认为,陈 水扁退回到“特殊两国论”以前的状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中央政府将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它使我们可以用新思 维去全方位地重新思考台湾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毫无疑问,两岸之间的长期隔离只能走向彻底分裂,只有扩大交往才有可能 走向最终统一。陈水扁对中央政府的坚定态度无疑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当选前后他在台独问题上作出了缓和的姿态。例如,他 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了任职期间的“五不”政策:不推动“两 国论”入“宪”、不举行有关台湾前途的全民公决、不宣布台湾 独立、不改变“国号”和不废除“国统纲领”。另外,他还提出 有利两岸交流的新举措,如高层任何议题的谈判,实现三通,加 强两岸经贸合作,等等。可见,陈水扁在两岸交往方面,比其前 任更积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其积极的因素来抑制其台独 的倾向。

顺便指出的是,我们的报章对台湾领导人有时使用不礼貌、甚至侮辱性的语言,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对一些极端的台独 分子进行严厉的抨击是正当的,但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和中央政 府的风范。否则,很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1.美国因素。我国政府一再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 大障碍。对中国来说,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历史 悲剧。美国政府和人民本来同共产党与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是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盟友(虽然内战期间美国支持过国民党,但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美之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敌人)。朝鲜战 争开始后,美国政府为了避免战争范围的扩大,抛出“台湾地位 未定论”,并命令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不再是一般 意义上的内政问题。而我国出兵朝鲜,使中美两国彻底成了敌人。台海第一次危机之后,美台之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 使得美国向台湾提供保护和援助更加“合法化”。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虽然中美之间有了3个联合 公报,但美国仍然依“法”行事,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系统,并认为任何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都会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 ”。美国不仅与台湾是传统的盟友,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也比较 相近,而且在台湾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考虑到美国对 统一的南斯拉夫尚且进行武装干涉,对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中国 就更可想而知了。

2.社会因素。蒋介石退到台湾后,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在台湾实行各种改革,并在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下,经济、社会的 发展一直非常顺畅(相反,大陆却总是动荡不止)。特别是近十 几年来,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发展得非常迅速。如,取消党禁,实 行新闻自由,公平选举等等。这次选举结束后,美国参众两院通 过决议表示祝贺。有的议员说,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第一次和平地进行权力的交接。法律上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监控系统。经济上更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高速发展,成为引人注目 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人民生活富裕(人均年收入高达11,500美元),社会稳定。这些都引起世人关注。英国《经济学家》今年3月 24日发表社论说,大陆与台湾有天壤之别:一个是第三世界,一 个是第一世界;一个相信共产主义,一个相信民主政治。在这种 背景下,统一能否得到台湾大多数居民的欢迎,动武能否得到国 际社会的认同,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3.军事因素。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 区,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都没能解决统一的问题。

台湾当局经过50多年的苦心经营,再加上美国的援助,已经 建立了陆海空立体防御网。主力战机除了美国的4架E-2T预警机、150架F-16战斗机和法国的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外,还 有130架台湾自产的“经国号”战斗机,并配备各种先进机载导弹。在海军方面,台湾拥有100多艘战舰,并配有美国先进的反舰、反潜和防空武器,同时正在积极采购4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目前在美国服役的这种8000吨的DDG-51驱逐舰装备有90枚“标准 II”型地空导弹、8枚“鱼叉”反舰导弹和Mk32鱼雷,以及大约6 4枚“战斧”巡航导弹。在今年4月举行的美台武器会议上,美国 决定暂时推迟这种驱逐舰的出售)。在陆军方面,台湾拥有从低 空到高空的各种防空系统,如美国的“爱国者”、“霍克”,和 台湾自研的“天弓”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以及“小檞树”、“ 天空卫士”、“羚羊”等低空防空导弹系统。由预警机、地面及 舰艇雷达组成的“强网”系统对台湾的整个防御系统进行统一的 管理、指挥和控制。另外,美国还会随时根据台海局势的发展向 台湾出售更加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以保持对大陆的威慑力量。

毫无疑问,上述因素都是我们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当然,这种障碍是相对于武力统一而言的。相对于其他方式的统一而言,这些可能都不是障碍,说不定还是有利因素。

四、分阶段解决统一问题

两岸关系现在正处于关键时刻,处理得好可对两岸的发展带 来新的机遇,处理得不好可能会给两岸带来灾难。通过以上分析,现在两岸统一的时机并不十分成熟。因此,现在该是用新的思 维去探讨统一途径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分阶段解决统一的问题 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其实这个思路曾经有人提出过,如美国的Ke nneth G.Lieberthal教授,只是具体方案需要进行调整。这里提 出笔者调整后的方案,与大家探讨。

第一步:启动对话,建立台海和平。启动对话是表达善意与 诚意的很好的方式。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后,海协会与海基 会的对话与磋商出现中断,至今仍没有恢复。大陆方面坚持“原 则第一”,台湾方面则坚持“对话第一”,各不相让。但问题是,拒绝对话我们并不能得到什么益处,启动对话也并不意味着我 们就放弃了原则。

中央政府和台湾当局都要充分面对现实,了解、尊重对方的 立场。台湾方面要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一历史事实;大陆方面 也要承认台湾分裂分治的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台 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的和平协议(期限为20或30年),并把 追求统一作为双方的奋斗目标。这种和平协议无疑会受到美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当然,大陆不动 武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是在台湾“不独立”的情况下作出的 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力是主权的象征。但我们 不要忘记,主权来自实力。不加强实力而空谈保留权力实际上等 于没有权力。

台海和平必须尽快建立,紧张的对峙只能使台湾离祖国越走 越远。这种紧张对峙无疑是台独分子造成的,但我们应当解放思 想,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实际上,只要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任何形式的过渡方案都可以考 虑,都是在向完全统一迈进。

第二步:扩大相互交往,缩小两岸差异。尽管中央政府坚持 认为,贫富差异和政治体制差异不是两岸统一的障碍,但台湾当 局和民众对此并不认可。我们对台动武和迫使台湾统一的理由是 行使主权和保持国家的领土完整。这无疑是不错的,但我们为什 么就不能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对台湾同胞更具吸引力的理由呢 ?因此,笔者认为,缩小两岸差异是迈向统一的有效步骤。大陆 方面要采取更加主动的行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法律上,要加强执法和立法,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一切,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在经济上,要加大市场经济的份额,并最终实现经济 的市场化。在政治上,要加快民主改革的进程。民主政治迟早都 要实行,越早越有利。政治体制改革是关键,它将极大地促进经 济和国防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健全与公正。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的 改革,不努力缩小两岸的差异,“一国两制”或“一国三制”恐 怕都难以实现统一。即使通过某种手段实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两岸恐怕也难以同心同德。

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益处是可以弱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以 及台湾拒绝统一的借口。

台湾方面也要有耐心,要看到大陆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法 律公正的光明前景(近20年的变化就反映了这种前景),并积极 投身到大陆的各项建设中,促进两岸差距的缩小。因此,现在有 人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不仅违背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而且非常短视。

第三步:和平统一。富强、统一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 望,而且富强、统一的中国对两岸都有好处。因此,在两岸差异 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两岸统一的愿望就逐步增强,并最终走向和平统一。那是一种众望所归、水到渠成的统一。当然,这需要时 间和耐心,同时也需要双方和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另外,由于美国长期介入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在不损失国家 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50多年的实践告诉 我们,与美国对抗往往得不偿失。所以,改善中美关系既可促进 我国的各项发展,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

这种分阶段实现统一的双赢方式无疑会得到两岸绝大多数同 胞的支持,因为它既反映了两岸的客观现实,又实现了全体中国 人的伟大理想;既保持了台湾的繁荣与稳定,又促进了大陆的全 面发展。

李登辉执政以来,祖国的领土台湾竟与曾对中国进行疯狂蹂 躏、且毫无悔改之意的日本联合起来,与大陆对抗,这是对大陆 中国人的严重伤害。当然,这是两岸尚未统一和台海危机造成的 恶果。只有两岸早日实现统一,中国才能进入发展与安全战略的 良性循环,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否则,中国的发展 与安全战略都将进入恶性循环,中华民族脖子上的绳索(既有内 部的,也有外部的)就会越抽越紧,分裂与内战将不可避免。因 此,台湾问题该是认真解决的时候了。

5.中日东海开发问题之我见 篇五

摘要:在东海油气田之争中,中日双方的矛盾其实在于春晓油气田和东海分界线这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中日间的东海大陆架之争由来己久,早在2004年中日两国就曾对该问题进行磋商,但矛盾逐渐升级;2006年以后中日关系明显改善,为两国就东海问题达成共识和谅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8年,中日两国此次通过协商,本着互利双赢的宗旨并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的原则,就东海问题达成谅解。虽然达成一些共识一同开发一部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由于东海大陆架事关两国的核心战略利益,而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主张截然不同,即使到现在两国很难就这一问题取得一致。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争端

法理分歧

自然延伸原则

等距离原则

国际判例

共同开发

正文:从古至今,中日可谓纠缠深重。日本在封建时期是中国的附属国,特别是在唐朝时期,中日友谊曾发展鼎盛。但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过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逐渐强大的日本野心勃勃妄图侵略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二战时期与中国殊死交战。加之两国是邻国隔海相望,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纠缠可谓错综复杂,同时矛盾重重。随着世界资源的日益短缺,各国都在为自己寻找最大的能源利益。

其中,蕴藏着大量天然气的东海就是近几年中日两国矛盾焦点。最近更加火热的钓鱼岛问题也与之密切联系。当然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导致争端的直接导火索,1969 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发表。文中提出在东海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这对资源短缺的岛国日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974年,[1]日本在东海中间线以东的争议海域与韩国订立共同开发协定,遭到中国的抗议。长期以来,日本无视东海存在争议的客观事实,将其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作为东海的“既定”边界线强加给中国,这是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中日东海油气争端源

注释:参见《海洋法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3页,第67-70页。

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逐步升级的反应。2004年5月28日,日本“对中国在紧贴中日中间线中国一侧的东海海域设置天然气开采设施一 事”表示关注,并打算“就中国之举是否侵害了日本的权益展开调查”, 2005年中日第三次油气田局长级谈判月日至月日结束了,日方第一次提出所谓的共同开发案,但双方的分歧未见缩小。由于该地区不仅事关两国的能源大计,也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一时间,东海再度成了中日关注的焦点。2008年6月19日,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就中日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向中外记者发表了谈话,解释了中日双方达成三项共识: 一是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二是在不损害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在东海选择一个区块进行共同开发。三是日本企业按照中国法律,[1]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参加春晓油气田的合作开发。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两国对东海汽油田归属和开发利用的争议。[2]此次中日双方就共同开发问题达成的原则共识是一项过渡性措施,是一种临时性安排。中方在东海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不受影响。

这里我从潜层次分析下中日深层次的分歧。首先,从简单的中日对大陆架的划界原则开始。我国奉行自然延伸原则而日本奉行等距离中线原则。分歧在于他们均受到各自法律的支持。国际上对该两种划分方式也颇有争议。

自然延伸在大陆架概念中的重要地位在首次真正提出大陆架这一法律概念毗连国家对大陆架的海床和底土行使管辖权的《杜鲁门公告》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该《公告》认为:“由于可以把大陆架认为是沿海国家的陆地在海下的延伸,因而自然地属于它;美国政府认为,是合理的、公正的。”这同样也是中国的中国的“底牌”--自然延伸原则延伸的概念。[3]其中第76条规定:大陆架是沿海国陆

注释:[1] 来自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就中日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向中外记者发表了谈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号

[2]摘自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东海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春晓油气田开发是不是共同开发取决于共同开发的定义,叫不叫共同开发并不重要,中方对此有何评论?”《人民日报》2008年6月25号第三版

[3] 鄂晓梅.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外部界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20期,22-23页

地领土自然延伸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由陆架、陆坡和 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但不包括深海海底及其洋脊。在自然延伸到大陆边外缘

的距离不足200海里时,沿海国可享有200海里的大陆架。如果超过200海里,则不得延伸到大陆边外缘的地方,最大为从领海基线起350海里或2 500米等深线100海里。

自然延伸原则能作为大陆架划界基本原则的主要理由有三点。

第一,自然延伸揭示了大陆架概念的本质特征。这里涉及的地理知识上文已经略有说明,这里不多加描述,其核心是法律上的大陆架位于领海之外,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正是这种本质的特征,体现了大陆架法律概念同其地理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把它同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区别开来。

第二,自然延伸原则是国家对大陆架主张权利的依据。正如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中所述:“一定的海底区域,如果其不构成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或者说最自然的延伸,那么,即使该区域距离其比任何其他国家更为接近,也不能被认为属于该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要对一定的海底区域提出主权方面的要求,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而对其行使主权权利,必须基于该区域是陆地领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如果不是种延伸,这种要求便是不合法的。

第三,自然延伸原则是指导大陆架划界的根本原则。于国家对大陆架的主张权利是基于国家对陆地领土的主权,这就决定大陆架划界实际上是确定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一种法律程序。国家通过这种程序来具体确定特定大陆架区域的位置和方向,而这些区域早在划界之前即已属于特定沿海国,是其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而行使主权权利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它是该国主权权利的客体,而不是相邻或相向国家共同权利的客体。因此我国确定自然延伸原则是指导大陆架划界的根本原则。

但是在日本他奉行等距离中线原则。1996年6月14日, 日本国会通过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第1条第2款规定,“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是从其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为200海里的线以内的区域, 包括海床、底土和上覆水域(不包括领海)。如果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是一条其每一点同日本领海基线的最近点和与日本海岸相向的其他国家的领海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线), 中间线(或者是日本与其他国家协商同意的其他线)将代替那条线。”第2 条第1 款规定, “日本的大陆架包括从日本的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到其每一点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海域的海底及其底土。”第2 条第2 款规定, 日本的大陆架还包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 条由日本内阁另行规定的、200 海里范围以外的海床和底土。日本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是以大西洋的地形地貌为参照而制定的, 并不适用于地形复杂的东海及太平洋海域。

同时作为佐证,根据琉球大学海洋系教授木村政昭的研究, 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属于共同大陆架, 冲绳海槽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 不能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为此, 日本主张中日东海划界应忽视冲绳海槽的法律效力, 而具体划界方法应该是从两国领海基线量起, 超过200海里的重叠部分按照等距离标准以“中间线”确定界线。似乎也没错。

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在共识法律上,东海海洋划界争端所涉及的海洋划界究竟是大陆架划界、专属经济区划界还是同时包括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显然,日方主要强调专属经济区划界,中方主要强调大陆架划界。因此各自奉行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中线原则。[1]

最终,该问题还是算和平解决了。在有争议的海域中划出一块“共同开发”的区块,本身就是双赢的,中日暂时搁置主权或主权权利争议,在相互间协定的基础上,以某种合作方式勘探和开发重叠主张海域的石油资源。它是世界上各个海域的很多国家认可和采用的一种功能性合作制度,“共同开发”的关键是“共同”,双方的政治意愿,谅解与合作精神是达成共同开发的关键因素。在有争议的地区经过双方协商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确定一个共同开发的区域,这本身就是互利双赢的体现。中日双方达成一个意见,在这个区域中进行共同开发,那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区域之外的有争议的海域不可以擅自行动,否则就是对共识的破坏。反过来讲,双方在有争议地区达成局部的某种共识,就意味着争端的平息。此次共识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它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援引的

备注:[1] 贾宇.海洋划界:大陆架具排他性固有权.环球时报,2004年7月21 日第五版

先例。

久拖不决只会令问题更加复杂,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所规定的时限,两国尤其是中国怕失去主张权利的机会。在此情况下,全面理解国际法规则,并在处理争端中,乃至在可能的国际诉讼中,正确的运用规则,就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共同开发只是一项暂时性的妥协性的行为,因为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以对这个时间作出明确的判断。随着国际法律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这个问题将有机会得到解决。

在我看来要解决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采用国际仲裁的方法。在和平解决海域纠纷的问题上,国际上是有不少先例的。比如1969年,德国与丹麦荷兰、1977年英国与法国的大架陆纠纷,1984年美国与加拿大的渔业纠纷,1982年突尼斯与利比亚、1985年利比亚与马耳他的大陆架纷争都通过国际仲裁得到解决。

国际上通行的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的大陆架原则,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挪威的北海大陆架之争和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划界之争,都是按自然延伸原则,以海沟作为划界标准,完全没有考虑所谓中间线。

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拥有令日本避之不及的大陆架依据,但却不敢轻易使用它。因为中国东海问题与中国南海问题有连动效应,而中国在南海与东盟诸国的争议海域中,几乎所有的大陆架都不在中国一方。如果中国动用大陆架原则解决东海问题,那么大陆架原则也必将成为南海问题解决的主要依据,并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于是乎我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高中是学地理的,对于中日共大陆架这种说法实在不能苟同。中国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无疑会拥有大陆架。但日本只是一个岛国,要说它与亚洲大陆共大陆架恐怕有些牵强。专属经济区以公开宣布为形成要件,同时专属经济区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海洋资源,还包括底土。而大陆架则仅包括底土而不包括海水生物等资源。故二者难免会产生重叠。大陆架所包含范围内均因属于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但是,大陆架上的钓鱼岛尚属两国争议领土,要解决大陆架的问题应先解决钓鱼岛归属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热议又重新加深了我们对中日东海油气田的关注,此处我们不多讨论。

现今将国际争端提交司法裁判的例子并不鲜见。中国在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庭都拥有本国国籍的法官具备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的条件。而且联合国规定的各国申报大陆架资源的日期日益临近。已有学者提出要警惕日本在申报报告中夹带钓鱼岛借此掠夺中国的大陆架资源。因此,我们也应当提前做好法律上的各种准备。以便哪一天对于划分有了明确适用的法律特别是国际法,我们可以有根有据的夺回属于我们的权利,而不再颇受争议,这条法律发展的路任重而道远。

其实,中日双方的努力才是关键,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我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目前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现今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紧张的时代,中日两国共同开发东海对两国应对能源危机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在世界排名靠前的能耗大国,但中国拥有自己的能源产出和蕴藏,而日本能源匮乏,基本上是一个完全靠购入能源发展经济的国家。两个相互毗邻的能耗大国,如果能够通过合作开发有争议地区资源来解决能源危机,对双方或者对整个区域、对全球都是一件好事情。

参考文献:

(1)余民才:中日东海油气争端的国际法分析——兼论解决争端的可能方案,《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新军:中日东海争端中自然延伸原则的重要地位——基于权利和划界规则之间关系,《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3)金永明:论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与发展趋势,《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4期。

(4)于辉:《共同开发海洋矿物资源的国际法问题》,载王铁崖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4年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3页。

(5)云霞:《日本恶意炒作我开发东海汕气,向中国施加压力》,《扬子晚报》2004年7月1日。

(6)陈兴华,陈晓景.中日“春晓”事件的国际海洋法思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3期(2):10-11页

(7)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6.中日钓鱼岛问题之我见 篇六

今天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日本最近会这么嚣张?

二、为什么钓鱼岛问题不会短期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日本最近会这么嚣张?我认为,原因有三:

原因一:历史问题

美国于1951年9月8日与日本缔结了《旧金山和约》,该条约在第三条中规定了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北纬 29 度以南之南方诸岛置于美国的托管制度之下。

1971年6月17日,日美又签订了《归还冲绳协定》,其中宣布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北纬24度、东经122度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及领海归还日本,日本据此取得对钓鱼岛的主权。

但是,大家看一下这几个条约的时间。1951年,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讨好美日使其继续承认蒋介石政权为中国之唯一合法政府,所以对此条款抱默许态度。到了1971年,虽然我国政府一直拒不承认日本具有钓鱼岛主权,但由于我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并不是很强,根本无法对钓鱼岛进行有力的控制。

以上原因导致日本对钓鱼岛长期具有实际控制权,背后又有美国老大的《美日安保条约》撑腰。所以,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

原因二:日本等不起

邓爷爷当年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保证了中国在上个世纪末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东海的实际开发权在我们手上,不管是按照日本划定的界限还是我国划定的界限,春晓、平湖和龙井油气田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尤其是2011年“撞船事件”发生后,我国更是理直气壮的开采春晓油气田。所以,如此拖下去,是对我们有利的。钻井平台底下的油气田却是连成一片的,十几年以后我们就会把那里的油全部的抽走,日本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他就一直闹,但不管他怎么闹,我们就是一个字,拖。

原因三:日本国内原因

今年是日本的大选年。日本民主党执政期间因为曾高调反美,但被美国一个“丰田召回门”修理的很惨。在稀土进口上也被中国弄得狼狈不堪。今年起,日本内阁与华盛顿方面关系有所缓和,两军高层签订一系列增加互信的条约。我认为,是日本民主党为了连任而做的讨好美国主子之举。此次钓鱼岛事件的升级更像是日本民主党为了赢得国内右翼势力倾心,拉选票的一个政治噱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上一直“叫”的很欢的原因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钓鱼岛问题不会短期解决

第一,我们的深蓝海军力量还不够强大。西沙保卫战的先例告诉我们:类似钓鱼岛这样的海上领土问题,靠谈判是谈不回来的,只能打。但是,现阶段的我国海军在钓鱼岛方面做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的地步。日本的反潜技术还是很先进的,更何况冲绳还有美军驻扎。虽说美国不会为了日本跟我们撕破脸皮,但给日本提供帮助的话,我们也会有不小的麻烦。所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强大我们的深蓝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管他美国帮不帮日本人,我们都照揍他丫的!

其次,我国对日本的很多产业还是有依赖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加快经济转型,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就是要断掉给日本经济输血的那些高耗能产业,同时还要控制稀土和其他稀有矿产的出口,彻底遏制住日本经济。所以,在此之前,我们是不会动手的。单从我们的原油进口率高达55%这一项看,我们的资源对进口还是很依赖的。试想,在没有完成远洋海军建设和一招置敌死命的空天武器的打造之前,贸然大打出手后能源生命线如何保障?日本有美国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而我们依靠谁呢?一旦开战,我们必将会陷入被动局面。

说到钓鱼岛,就不能不提台湾问题。众所周知,第一岛链的最前端就是台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两岸和平统一了,第一岛链将不复存在,围堵中国的包围圈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垮掉,而原来第一岛链最重的那头即日韩段,将成为孤岛,他们的生命线将操纵在中国人的手里,台湾回归以后,日韩通向波斯湾和欧洲的油路和商路有绵长将近5000海里的一段直接暴露在解放军毫无阻挡的控制之下,这种局面对于日韩来说基本上就是宣布等死!尤其是小鬼子更是无法接受两岸统一的结果,因为小鬼子很清楚,台湾问题只要一解决,什么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也都将不存在了,到那时,南海也将平静很多,小鬼子向南将没有任何的出路。所以小鬼子拼命地支持台独,暗地里经营台湾,阻挠我们的统一。

台湾的重要性已经过非常清楚了,所以我觉得,在台湾没统一之前,我们是不会主动出击的(除非小日本的自慰队上岛),就一直这样的“拖”下去。

7.会计数据失真问题之我见 篇七

一、会计凭证失真的严峻性

原始凭证是会计信息的第一道关口,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名称;填制日期;接受单位的名称;业务内容;有关人员的签章;凭证的附件。实务中, 会计人员对资料完整性视而不见, 能省略就省略, 久而久之, 造成了数据不清晰。必须注意的是:应与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区分开来, 记账凭证基本内容有借贷方向及科目名称等, 原始凭证没有, 学习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时, 应区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乱造原始凭证, 凭证不规范, 也是突出问题。白条替代凭证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己是方便了, 却遗留下后患。格式化应该成为凭证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原始凭证审核不涉及科目的问题, 审核科目是否正确, 是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原始凭证填制错误, 应重新开具, 不得在原始凭证上进行更正。

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 比如说收款凭证:涉及现金资金、银行存款收入的, 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涉及银行存款、现金付出的, 填制付款凭证。转账凭证:既不涉及货币资金收入, 也不涉及其付出的, 填转账凭证。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是最容易出事的,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或者将现金存入开户银行, 应填 (B) 凭证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通用记账凭证

判断是财会人员的基本功, 明眼人一瞅肯定不会填转账凭证, 因为只要涉及货币资金收付的, 不会填转账凭证;在本题既涉及货币资金收又涉及货币资金付, 如果都填的话就会重复, 因此, 人为的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编制付款凭证, 而不编收款凭证。

当然会计凭证传递也是值得注意的, 要知道会计凭证传递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进行传递的。众所周知,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从填制开始到归档为止。

二、会计账簿规范化的探讨

学习时, 并不是知道标志下分为哪几个类别就行了, 而是要特别注意, 什么样的账户用什么种类的账簿。如现金日记账, 按外形特征分, 一定要使用定本式账簿;从账页格式上分, 现金日记账采用三栏式的账簿;从用途进行划分, 现金日记账属于一种序时账簿。

再比如, 固定资产总分类账, 按用途分, 为分类账;按账页格式分, 为三栏式账簿;从外形特征分, 属于订本账。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 通常是卡片式明细分类账, 也是三栏式的。

账簿登记的要求虽然不是很严格, 但要明确, 做到心中有数。现金日记账的格式:可以采用三栏式, 但很少采用多栏式, 要求采用订本式日记账, 不能采用活页式、卡片式, 以确保安全性。安全方便适用是设置乃至启用账簿的前提, 而脱离实践就事与愿违。

具体到账簿的登记, 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现金日记账是出纳的职责, 会计记就有点本末倒置。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正确方法有: A.逐日逐笔登记并结出余额;B.根据业务企业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和币种分别设立日记账;C.银行存款日记账只能使用订本式日记账, 不能使用活页式和卡片式。务实性的出纳, 按部就班, 很好。而懒惰的出纳, 采取的是懒汉的办法。把业务积攒起来, 集中登记。这不容易发现问题, 也是事倍功半的。实质上, 日清月结是最合理的。

总分类账一般格式为三栏式总分类账。总分类账都要求订本式的 (外表形式) , 其登记依据要考虑账务处理程序问题, 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总分类账的登记依据也就不同。

如面试或考选择题问总分类账登记的依据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其中有一备选答案:账务处理程序或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就是根据这一依据判别的。

前人的经验是后人的财富, 一般来说, 损益类的都采用多栏式的, 对于财产物资 (库存商品、原材料) 明细分类账, 既要反映数量, 又要反映单价和金额, 所以采用数量金额式的明细分类账。债权债务的明细分类账使用三栏式明细分类账。

登账的要求实际讲的是采用什么格式、外表形式、根据什么进行登记的、怎么进行登记的。这些问题要与账簿的分类结合在一起。

账账核对是会计的必修课, 总分类账内部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进行核对;总分类账内部的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进行核对;总分类账余额和明细分类账余额核对;总分类账余额和有关日记账余额核对;这是不可避免的程序, 实务中有人为图省事, 只对其中的一部分, 出现问题就后悔了。而更有甚者将“银行日记账与额余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解析为账账核对, 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账实核对。

账实核对这道程序是形同虚设的, 我国制度、准则是不缺乏的, 缺乏的是照章办事。核对的范围有:现金日记账和现金的实存数进行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进行核对;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和财产物资的实有数进行核对;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和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进行核对。而制度是制度, 现实是现实。更有甚者, 账实几年乃至几十年不核对。家底几何, 会计说不清。损溢不及时处置,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个企业, 存货账实相差竟然达2000万元。会计这个管家, 对家底不清, 也是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容易与账账核对混淆。如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和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进行核对易误以为是账账核对。

各种账务处理程序都有共同之处:都是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根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来登记明细分类账。采用不同的依据登记总分类账之后, 总分类账与日记账、明细分类账要核对, 核对相符之后, 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来编制会计报表。而前面的问题出现了, 后面的报表就不真了。

三、错账查找与更正方法

(一) 错账查找方法

错账查找的方法:差数法 (借方发生额等于贷方发生额) ;尾数法;除2法 (差数除以2) ;除9法 (差数除以9) 。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错误的。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 而实质上能运用自如者寥寥无几。

注意考试是考试, 实践是实践, 此考点出题时, 一般已知错误, 问用什么方法查找或已知方法, 问用来查找什么样的错误。学习时应该明确什么方法适用什么情况。

如, 本来借、贷方分别计500元, 但是都计借方或贷方啦, 这种情况下, 用除2法就可以发现, 即借贷双方余额进行比较, 差数 (1000) /2=500。

有时采用除9的方法, 除9的方法通常适用情况:1.将数字写小。如本来50000写成5000;2.将数字写大。如本来5000写成50000;3.相邻数字颠倒。如本来78写成87。

有时采用差数法, 尾数的方法, 两者是有共性的, 尾数方法更直接。

(二) 错账更正方法

差错更正方法:

1.划线更正法 (记账凭证没问题, 只是账簿的错误)

2.红字更正法 (记账凭证有问题)

3.补充登记法 (凭证金额少计)

注意:原始凭证错误, 须重新开具不能更正, 此处是指记账凭证有问题, 不是原始凭证有问题。

四、对账的捷径

如今已经普及电算化了, 会核对电脑账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账套里的问题也不少, 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建账要建多栏账, 电脑账也要区别多级别科目建明细, 越详细对账越清楚。实践中有人对重大科目, 区别金额重点对账。还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老办法, 以出纳为例子。是:自己手边一本流水草账, 及时记录下重要的事项, 对账不平时翻阅草账, 有时候是百利而无一害。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 尤其是运用于对账工作非常重要。

还有一种是在账本上对容易混淆的事项, 在末尾用铅笔注明, 做提醒。查找错账的常见招是:逆行法。账不平, 做推测。比如可能发生在哪个区, 资产区、负债区、成本费用区, 善于找大头。用逆反心理来对付错账, 去伪存真, 使之水落石出。

摘要: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 引发的会计数据失真问题是会计工作的重灾区。如何消除局限, 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去伪存真的内部控制方法, 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乃至科学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8.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之我见 篇八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养成问题意识,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问。

一、课文题目开导思索

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例如《陋室铭》的教学,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学生就提了“题目中的‘铭’怎样理解?”“文章是怎样描写陋室的?”“陋室有什么值得颂扬呢?”“作者笔下的陋室简陋吗?”、“作者有怎样的生活情趣?他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已经抓住了文章的学习要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就简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文内容展开自问

具体讲析内容时,教师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问,提出问题,再共同开展讨论分析,作出解答。如《白杨礼赞》第七段的精读,分层之后让学生自提问题。第一层,学生就会提出:“‘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样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第二层,学生也提出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一步步(或一句句)是怎样揭示的?”“这几句话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象征?”等问题。然后展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上学生讨论生疑、质疑索明,自主解决问题,学得主动、积极、有效、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文结构照应之问

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首尾照应,有的文章照应很经典,而有的则留下一些遗憾,善于发现这些优点或缺点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往往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我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让学生思考课文第二段四个排比“讲究”和三、四、五、六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一照应的。我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指导学生思考,开头(第三段)排比为什么不与后文的三个事例一一照应?学生经过讨论会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用意有更深的理解,明白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照应,哪些地方该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理解能力。学生也感觉到课文处处都可有疑问,激发了他们质疑的兴趣。

四、课文学后拓展之问

课文学完之后,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课文内容、写法及感受出发。引发遐想,延伸拓展,学以致用。通过学后发问,畅谈感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如学完《愚公移山》这一课内容后,课堂上适当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愚公真的不愚、智叟真的不智吗?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可以搬家嘛,干吗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山移山呢?既然搬家更便捷,可毛主席为什么还要赞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呢?如今,我们学习这一课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吗?通过这样一些思考发问、讨论解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课文的主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9.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篇九

摘要: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在择业过程中的误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一些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市场能力竞争力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成为时下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吗?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应对?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关键是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

1、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本地企业不如发达地区好,有种好向往发达地区的趋势等不准确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2、工作经验

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3、职业生涯规划

“你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想?”,记者问。“现在没有什么想法,想着毕业后我想先不参加工作,准备考研吧”,“会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某项工作吧”,大多数的学生会或是以“考研”盖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考研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或是会的的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4、对面试技巧的掌握程度

面试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巧无疑是会对我们的面试起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有才能,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啊!

二、客观因素:

1、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

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2、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择业大学生的关注了,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3、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一般都会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

4、学校教育

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5、社会环境

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你喜欢什么工作,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10.大学生村官实际问题之我见 篇十

自2008年起,重庆启动“三万计划”,其中将会选派万名大学生村官支援新农村建设。近两年,已有5000名选派生入驻农村,在为农村干部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村官自身缺乏归属感。应该说,重庆的村官政策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两年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录用为公务员,不用再经过惨烈的公招考试。正因如此,重庆村官考试的竞争之热直逼公招,当然这是有利于发展日新月异的重庆招揽高素质人才的。但是,经过层层选拔之后的村官,来到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却很难找到归属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许多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于农村的生活只曾耳闻,未有目睹,更谈不上亲身体会,即便是部分农村的毕业生也很难即刻融入阔别几年的家乡。陌生的环境和习俗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村官无所适从,工作往往也会事倍功半。其二,重庆优越的村官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报考,最后离乡背井工作的不在少数。而“一村一官”和“三在村”的政策使得大学生村官只能分散居住,面对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以及缺少同龄人相伴的生活,“归属感”似乎就成了望成莫及的东西。

上一篇:创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儿肺炎的护理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