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2024-08-27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精选8篇)

1.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篇一

园林技术员的基本职责

职责:

1、针对不同单位和庭院的园林植物养护能高效、科学的制定出养护方案并有效实施;

2、能够组织工人合理的实施,最大程度的降低养护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养护景观效果,保证养护的经营效益和效果;

3、根据现场和养护方案,能较准确的测算出、单次、单项的养护成本价格供领导和客户参考;

4、整理养护相关资料,确保项目资料完整无误;

5、其他协助性或临时性工作;

任职资格:

1)吃苦耐劳,___年或以上园林施工、园林养护、苗圃养护等相关工作经验,园林、植保等相关专业。

2)长期从事园林养护事业,职业道德良好,主动性和责任心较强。

3)掌握园林常用苗木的栽植和养护方法,掌握常用植物的基本属性和养护原理,具有一定的识图和CAD软件使用能力。

4)能够勘察现场并对园林植物制定针对性的养护实施方案。经验___年

5)能够适应外派出差优先考虑;

篇二

职责:

1、编制、审查景观植物种植计划、制定设计标准、完善景观设计、控制景观植物实施效果;

2、组织苗木材料的选样及顶板工作;苗木进场的验收把控;

3、负责景观种植工程竣工验收、监控施工进度、质量,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4、组织落实景观植物设计工作,控制图纸及变更的交付进度、深度及合理性;

5、主管景观植物设计方案、施工图等文件的审核;

6、会画竣工图;

任职要求:

1、园林、园建及相关专业,园林企业工作经历、项目经验者优先也可接受优秀应届毕业生;

2、熟悉北方常用苗木特性,善于现场布景,能独立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工作,能有效的把控工期和植物景观效果;现场放线具有可观性;

3、能够看懂图纸,熟练使用CAD,会使用测量仪器,会放线;

4、熟悉国内常用植物品种,对植物养护有一定的经验;

5、熟悉园林施工规范规程,有大型园林施工项目工作经验者优先;

6、形象好、沟通协调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篇三

职责:

1、熟悉花卉培育种植技术等;

2、熟悉除草、病虫防害技术;

3、为公司提供全面的种植技术支持和种植方案;

4、结合公司产品和相关作物制定试验并实施;

5、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种植方面的培训。

任职要求:

1、园艺、植保、园林绿化、农学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优秀应聘者可放宽条件;

2、至少___年以上园林种植和管理经验;

3、了解各种绿色植物栽种及生长条件。

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篇二

1.1 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可以将原本独立的设计要素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进而使人们更容易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设计的过程中, 虽然会使用到各种不同的材料和要素, 但这些种种却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当中, 换言之, 就是将一组相似的要素组合成为一个线性排列的整体。由于园林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 使其与一般的工程设计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当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满足人们对园林观赏性需求的基础上, 促进园林持续发展。

1.2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是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而自然界则是园林设计的起点。园林设计属于一门协调环境的学科, 这里环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 如场地的自然环境、建筑物、构筑物等。所谓的协调性就是指各种设计要素应当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它是针对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通过协调的设计不但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 还能在使用上为人们提供便利。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 设计人员必须以协调性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中的潜在涵义为均衡与稳定,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安逸、宁静的心理感受。通常情况下, 在园林设计当中, 为了进一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设计人员往往会设计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景观及构筑物。但是它们的出现可能会与周边的环境产生不均衡性, 所以在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整体布局上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采用对称或是非对称的设计手法来实现, 前者能够营造出一种庄重、大气之感, 后者则能营造出自由和流动风格。

2 园林设计与园林养护的关系

(1) 在园林景观设计上, 应当便于后期的成品保护、维修和保养, 例如, 亭台等构筑物的防锈, 喷泉等水景的清理等。换言之,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景观的维护性, 不能仅仅以艺术和美观为主,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应当予以注。 (2) 在水电等系统的设计上, 除了要便于绿化和水系用水之外, 还应当便于后期的电器维修。如果在水电设计方面未能充分考虑后期的维修问题, 则会给维修增添一定的难度。例如, 某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将灯柱外立面设计成了永久性的外挂石材, 并且没有预留出检查口, 这样一来, 当灯出现故障问题时, 便需要将灯具附近的石材切除后才能进行检修, 而且修复之后还要进行重新安装, 不仅耗费工时和材料, 而且维修也比较困难, 若是在设计灯具设计时, 预留出一个检查口, 这样的问题便可以避免, 后期的养护维修也方便很多。 (3) 在园林绿化设计上, 应当按照苗木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选择, 这样既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而且还便于日后养护工作的进行。

3 园林养护技术要点

3.1 乔灌木养护技术要点

(1) 修剪。通常情况下, 大部分乔灌木的休眠期都在冬季, 即11月~翌年3月, 该阶段为乔灌木的芽萌动前期, 此时对树木进行修剪, 不会使其生长周期受到影响。当乔灌木处于生长期时, 应当以月为单位进行定期修剪, 并将重点放在荫枝、下垂和干枯枝叶的修剪上, 以此来确保乔灌木的生长发育正常。 (2) 施肥。在对乔灌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 施肥季节的选择是关键, 若是施肥过早不利于植物吸收, 如果施肥过晚, 则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所以必须选择最佳的时间进行施肥。根据以往的养护经验, 在春季和秋季对乔灌木进行施肥的效果最好。 (3) 植株补充。在实际养护中, 应当将人为及病虫害影响的矮小或枯萎死亡的植株清除掉, 并补充上健康的植株。在补充过程中, 除了要选择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植株外, 还要确保其与原设计相吻合。此外, 补充种植最好选择在阴天进行, 这样有助于提高补植效果。

3.2 宿根花卉的养护技术要点

在对宿根花卉进行养护时, 应当结合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当宿根花卉开花之后, 可对不具备观赏价值的旧品种进行修剪, 当其进入休眠期时, 应当将花卉周围的枯枝残叶清理干净。同时, 要合理调整花卉的栽植密度, 在休眠期可进行分墩重栽。在冬季来临之前, 应当对耐寒性较差的花卉进行培土保墒, 并做好相应的防寒措施。

4 结论

总而言之, 园林设计与养护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 除了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之外, 还应当充分考虑设计与养护之间关系, 并确保全部设计都便于养护。同时, 在对园林进行养护时, 要了解并掌握养护技术要点, 借此来提高养护质量, 确保花草树木健康茁壮生长, 这有助于园林景观绿化作用的发挥。

摘要:首先阐述了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进而分析了园林设计与园林养护之间的关系, 并在基础上提出园林养护技术要点。期望能够对园林设计与养护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园林,设计,养护技术

参考文献

[1] 曹媛, 张红旗.城市园林特殊绿化空间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5)

3.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篇三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景观艺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而倍受重视的一门集社会、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景观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类文明和大众审美的综合表象,景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的空间形态和质量,它给人们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相互协调关系,创造出融自然、历史、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对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规划与设计是其关键。

1.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1.1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1.2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

1.3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住宅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住宅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1.4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2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3.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大到整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小到一个公园、一座校园、一幢房子的花园,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有见地的社会公民都对园林景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园林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自然植物生长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与社会接轨的景观设计,将更好的景观呈现给人们。

参考文献

[1]吴龙辉、陈伟新.河源市九和温泉 旅游 度假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2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3]刘滨谊《滨水景观设计》

4.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篇四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选什么样的植物?

2、选多大植物?

3、选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1-4 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一)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图表资料:

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二)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植物品种的选择,

2、植物大小的确定,

3、植物数量的确定,

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在国内,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时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获取及时效果的方法都是最愚蠢的方法。

关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和栽植间距,国外有一些习惯性的数据可供参考。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三)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

由于交织着生态、美学乃至经济和其他等多种因素,植物景观配置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纰漏是难免的。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完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审评复检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审评主要进行两大方面的审评:美学原则审评和生态原则审评。审评程序主要由审评内容,审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组成。比如说平衡原则的审评程序大致如下:

1、审评内容

设计是否符合平衡原则

2、审评方法

1)找出设计区域或分区的中心点

2)以中心点为交点绘出两条正交轴线

3)比较两条轴线两侧的配置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和数量等

3、评定标准

两条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数量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即可作为是设计者自检之用也可作为甲方和第三方对设计结果评审之用,

并且不仅需要在整个设计完全结束后进行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 阶段性审评。

植物在景观表现中的质感和美感

植物质感在景观表现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景观营造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植物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的关系。

摘要:植物质感在景观表现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景观营造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植物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质感 人工质感 景观表现

随着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形式的增加,人们对植物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简单的类别、图案、色彩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并研究植物的质感。

总体来说,质感是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态、液态、气态如的特质的感觉。包括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其中,天然质感是指物质表面的自然特质,如水、岩石、竹木等;而人工质感是指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如砖、陶瓷、玻璃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不同的感觉,如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

对于自然界群落中的植物而言其质感无疑只是天然质感,但是,随着植物生产的日趋产业化发展,以及由于迎合审美要求而对植物所作的一系列处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植物质感已经不仅仅再只是单纯的天然质感,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一些人工痕迹。另外,质感是人的视觉以及触觉感受,是一种心理反应,这就决定了植物的质感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总而言之,植物质感不是单一不变的,随着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观赏者以及观赏者心境的变化,植物质感也随之变化。正是植物质感的这种不确定性,却能促使景观表现更加的丰富、多样。因此,在景观表现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植物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的关系。

1 植物质感影响因素及分类

不同的植物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其株型、花果稠密度、颜色等都会影响植物的整体质感。如榆树、木槿、毛白杨、玉簪等比较粗放;银杏、铺地柏、黄杨、菊花则属于中等;而柽柳、桂香柳、黄栌、棣棠等则比较精细。另外,植物单独某个部分如树皮、叶、花、果等由于其不同的形状和质地,其质感也有差异。如重瓣榆叶梅树皮黑褐色并且反卷比较粗放,而三球悬铃木的树皮薄片状剥落之后灰褐色斑块则显得光滑细腻;另外,构树的叶片大而粗糙,小叶黄杨叶片则厚实有光泽更显精细。

除了植物材料本身的质感特征外,观赏距离、人工修剪、环境光线以及其他景观材料的质感特征等也会影响植物材料的质感。

2 植物质感在景观表现中的应用

植物质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质感的植物在不同景观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景观表现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植物纯粹材料的自然质感的美感和人工质感的审美美感之间的关系。

2.1 合理使用不同自然质感的植物

植物质感的不同,决定了其景观效果的不同。

粗质型植物有较大的明暗变化,看起来强壮、坚固、刚健,外观上也比细质登植物更空旷疏松,当将其植于中粗型及细质型植物丛中时,便会跳跃而出,首先为人所见。因此,粗质型植物可在景观中作为焦点,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也正因为如此,粗质型植物不宜使用过多,避免喧宾夺主,反而使景观显得零乱无特色。

而细质型植物比较柔和,没有太大的明暗变化,外观上常有大量的小叶片和稠密的枝条,看起来柔软纤细。因此,可大面积运用细质型的植物来加大空间伸缩感,也可作背景材料,显示出整齐、清晰、规则的气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景观设计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完成的。而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质感种类太少,容易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但如果质感种类过多,其布局又会显得杂乱。有意识的将不同质感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能够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映衬的作用,使景观更加丰富耐看。大空间中可稍增加粗质感植物类型,小空间则可多用些细质型的材料。粗质型植物有使景物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使空间显得拥挤,而细质感植物有使景物远离赏景者的动感,会产生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

如图1所示,为中国人名大学一处景观,其中,主景是粗质感的白蜡,在阳光照射下,略微纸质的膜质叶片呈半透明状,有光影闪烁的感觉,配合其明亮的色彩,让人有一种热烈奔放之感。而作为背景的绦柳,其质感细柔,轮廓清晰,有一种远离赏景者的倾向,让观赏者产生一种与植物间的可视距大于实际距离的错觉。

2.2 恰当利用植物质感的可变性

由于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以及观赏距离、人工修剪、环境光线或者其他景观材料的质感特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植物材料的质感,所以,植物的质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确定的。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植物质感的这种可变性,综合把握整体环境和非植物材料的质感,营造符合主题且具特色的景观。

近距离可以观察单株植物质感的细部变化,较远则只能看到植物整体的质感印象,更远的距离则只能看到不同植物群落质感的重叠、交织。环境中光线强弱和光线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强烈的光线使得植物的明暗对比加强,从而使得质感趋于粗糙;相反,柔和的光线使得植物的明暗对比减弱,质感趋于精细。另外,通过修剪、整形等操作手段可以改变植物的轮廓和表面特征,进而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也可以大大改变植物本身的质感。例如,绿篱的质感在修剪后由柔和变得硬朗,草坪的质感在修剪后由粗糙变得精细而富有弹性,盆景摘叶后叶片变得细小轻盈。而同种植物与不同材料对比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比如书带草栽植于毛石砌作的种植池中显得精细,而栽植于抛光的花岗岩种植池中则显得粗糙。

如上图1所示,水池周围配以白色卵石,尽管柔美恬静,质感精细,却稍有冰冷感,正好能够凸现粗质感白蜡欣欣向荣的气象,也能与质感细柔的绦柳形成一种呼应。

而图2所示,桥面的地板采用了抛光效果的木材,给整个景观空间带来洁净简练之美,同时也与地板左侧草坪形成对比,原本质地细软的草坪在地板精细纹理的映衬下显得粗糙很多。整个景观地面均配置草坪,阴天背景和绿色草坪相映成趣,让这里的空间通透而又宽敞,中间规则地群植细质型的红桃绿柳,不仅丰富了景观的深度空间感,也增加了层次感,整个画面有一种朦胧淡雅感。

3 总结

利用植物质感表现景观时,不仅需要恰当搭配植物的自然质感,或者适当表现其人工质感,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植物色彩、姿态等其他因素,从整体出发,营造特点鲜明且丰富多样的景观。

植物造景初探

适当的重复和变化就会产生节奏和韵律。没有重复和变化便没有节奏韵律。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重视重复和变化的巧妙运用。如运用得当,置身其中就如同置身于一个音乐的世界,能使人充分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作为园林工作者,一直以来,笔者都在苦苦思索,究竟什么样植物景观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植物素材要怎么样配置,其形成的景观才能让人身心身愉悦?最近几年,通过许多实例的比较,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我想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平面设计要有造型

在绿化隔离带,道路分隔带或绿地等较大面积的绿化设计过程中,在做平面设计时要考虑怎么样去造型,因为如果没有造型,绿地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和呆板。当然这种造型既可以是规则式的几何造型,如环形、圆形、棱形、半圆形、半环形、环带、半环带等等;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自然造型,如云片状、浪花状、动物形等。规则式的几何造型做得较好的如钦州港的果鹰大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的绿化造型,由机动车道到百机动车道依次是半圆形的铺地黄金,半环形的紫背万年青,半环形的黄素梅,半环形的美人蕉,半环形的龙船花(或鹅掌柴)。在这里,植物造型还需注意的是,在同一条道路或同一块绿地内造型基本单元(一个基本单元可包含几个几何图形)不宜过多,过滥,一般以1-3种左右为宜。

二、立面设计要有层次

在道路分隔带,防护绿带等绿化地段,绿化设计也要体现出层次分明,高低有序的原则。具体来说,在离人视觉越近的地方就设计种植较低矮的树木或地被,在离人视觉越远的地方就应设计种植较高的树木。这样人看上去就产生高低层次感,这种高低不同的层次,数量上也应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一般以6-8层为宜,不宜过多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南宁市民族大道的中间分隔带,从两侧向中央依次为第一层地被(高3-5cm)的马尼拉草,第二层草花为(高25-30cm)万寿菊,第三层为(高35-40cm)草花鸡冠花,第四层灌木为(高50-60cm)黄素梅,第五层为较低的(高150-180cm)黄金榕树墙,第六层为较高(高300cm)以上的垂叶榕树墙,第七层为高大(高600cm)的木棉树。这样的分层种植,让人感受到如同远近不同的高山叠翠,层次分明。在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立面层次过于简单则显得单调乏味,过于复杂则显得杂乱无章。

三、季节更替有变化

在植物造型中也应该考虑到各种植物季相的变化特点,如常绿树与落叶树,以及花色、花期不同的树木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间种。如北京香山的红叶,南宁青秀山的桃花等都是季相变化较为突出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在列植时,同一高度层次的植物选用的品种不宜过多,以2-3种为宜,而在片植或组团种植时则不受此限。

四、相邻色彩有差异

在平面造型和立面层次的布置中特别要考虑的是相邻两种植物的区别,如叶形、叶质、树形、枝形、叶色等的区别,尤其是叶色的区别。因为植物的叶色是引起视觉区别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邻两种植物的叶色区别越大越好,区别越大形成的层次感越强,从而产生的立体感也就越强,视觉效果也就越好。如黄素梅(翠绿色)与红继木(红色)相邻种植,就比黄素梅(翠绿色)与黄金榕(翠绿色)相邻种植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南宁市民族大道中间分隔带的绿化布置,由两侧向中间依次为绿色的马尼拉草,黄色的万寿菊,红色的鸡冠花,翠绿色的黄素梅,浅绿色的黄金榕,深绿色的垂叶榕。

五、布置要有节奏和韵律

5.园林景观施工图有哪些基本内容 篇五

园林景观施工图有哪些基本内容

园林景观施工图有哪些基本内容

施工图尺寸和高程均以米为单位,要写到小数点后两位。施工图设计分为种 植、道路、广场、山石、水池、‘驳岸、建筑、土方、各种地下或架空线的施 工设计。在初步设计批准后,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文字说 明和预算。施工图尺寸和高程均以米为单位,要写到小数点后两位。施工图设计 分为种植、道路、广场、山石、水池、‘驳岸、建筑、土方、各种地下或架空线 的施工设计。有两个以上专业工种在同一地段施工,需要有施工总平面图,并经 过审核会签,在平面尺寸关系和高程上取得一致。在一个子项目内,各专业工种 要同时按照专业规范进行审核会签。1.施工总平面图

(1)应以详细尺寸或坐标标明各类园林植物的种植位置、构筑物、地下管 线位置、外轮廓。

(2)施工总平面图中要注明基点、基线。基点要同时注明标高。(3)为了减少误差,整形式平面要注明轴线与现状的关系;自然式道路、山丘种植要以方格网为控制依据。

(4)注明道路、广场、台承、建筑物、河湖水面飞地下管沟上皮、山丘、绿地和古树根部的标高,它们的衔接部分亦要作相应的标注。(5)图的比例尺为 1:100-1:500, 2.种植施工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平面图

①在图上应按实际距离尺寸标注出各种园林植物品种、数量。②标明与周围固定构筑物和地上地下管线距离的尺寸。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施工放线依据。④自然式种植可以用方格网控制距离和位置,方格网用 2 米 x2 米一 10 米 x10 米,方格网尽量与测量图的方格线在方向上一致。⑤现状保留树种,如属于古树名木,则要单独注明。⑥图的比例尺为 1:100--:500 o(2)立面、剖面图

①在竖向上标明各园林植物之间的关系、园林植物与周围环境及地上地下管 线设施之间的关系。②标明施工时准备选用的园林植物的高度、体型。③标明与山石的关系。④图的比例尺为 1:20-1:50.(3)局部放大图

①重点树丛、各树种关系、古树名木周围处理和覆层混交林种植详细尺寸。②花坛的花纹细部。③与山石的关系。

(4)作法说明 ①放线依据。②与各市政设施、管线管理单位配合情况的交代。③选用苗木的要求(品种、养护措施)。④栽植地区客土层的处理,客土或栽植土的土质要求。⑤施肥要求。⑥苗木供应规格发生变动的处理。⑦重点地区采用大规格苗木采取号苗措施、苗木的编号与现场定位的方法。⑧非植树季节的施工要求。(5)苗木表 ①种类或品种。②规格、胸径以厘米为单位,写到小数点后一位;冠径、高度以米为单位,写到小数点后一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观花类

标明花色。④数量。(6)预算 根据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按实际工程量计算,内容包括: ①基本费。②不可预见费 ③各种管理、附加费。④设计费。3.竖向施工图

(1)平面图 ①现状与原地形标高。②设计等高线,等高距为 0.20 米一 0,5 米。③土山山顶标高。④水体驳岸、岸顶、岸底标高。⑤池底高程用等高线表示,水面要标出最低、最高及常水位。⑥建筑室内外标高,建筑出人口与室外标高。⑦道路、折点处标高、纵坡坡度。⑧绿地高程用等高线表示,画出排水方向、雨水口位置。⑨图的比例尺为 1:100--1:5000 ⑩必要时增加土方调配图,方格为 2 米 x2 米一 10 米 x10 米,注明各方格点 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列出土方平衡表。

(2)剖面图 ①在重点地区、坡度变化复杂地段增加剖面图。②各关键部位标高。③图的比例尺为 1:20--1:500(3)作法说明 ①夯实程度。②土质分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微地形处理。④客土处理。(4)预算(略)4.园路、广场施工图

(1)平面图 ①路面总宽度及细部尺寸。②放线用基点、基线、坐标。③与周围构筑物、地上地下管线距离尺寸及对应标高。④路面及广场高程、路面纵向坡度、路中标高、广场中心及四周标高、排水 方向。⑤雨水口位置,雨水口详图或注明标准图索引号。⑥路面横向坡度。⑦对现存物的处理。⑧曲线园路线形标出转弯半径或以方格网 2 米 x2 米一 10 米 x10 米。⑨路面面层花纹。⑩图的比例尺为 1:20--1:1000(2)剖面图 ①路面、广场纵横剖面上的标高。②路面结构:表层、基础作法。③图的比例尺为:1:20-1:500(3)局部放大图 ①重点结合部。②路面花纹。

(4)作法说明 ①放线依据。②路面强度。③路面粗糙度。④铺装缝线允许尺寸,以毫米为单位。⑤路牙与路面结合部作法、路牙与绿地结合部高程作法。⑥异型铺装块与道牙衔接处理。⑦正方形铺装块折点、转弯处作法。(5)预算(略)5.假山施工图

(1)平面图 ①山石平面位置、尺寸。②山峰、制高点、山谷、山洞的平面位置、尺寸及各处高程。③山石附近地形及构筑物、地下管线及与山石的距离尺寸。④植物及其它设施的位置、尺寸。⑤图的比例尺为:1:20--1:SOo(2)剖面图 ①山石各山峰的控制高程。②山石基础结构。③管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位置、管径。④植物种植池的作法、尺寸、位置。

(3)立面或透视图 ①山石层次、配置形式。②山石大小与形状。③与植物及其它设备的关系。

(4)作法说明 ①堆石手法。②接缝处理。③山石纹理处理。④山石形状、大小、纹理、色泽的选择原则。⑤山石用量控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预算(略)

6.水池施工图(1)平面图 ①放线依据。②与周围环境、构筑物、地上地下管线的距离尺寸。③自然式水池轮廓可用方格网控制,方格网 2 米 x2 米一 10 米 x10 米。④周围地形标高与池岸标高。⑤池岸岸顶标高、岸底标高。⑥池底转折点、池底中心、池底标高、排水方向。⑦进水口、排水口、溢水口的位置、标高。⑧泵房、泵坑的位置、尺寸、标高。(2)剖面图 ①池岸、池底进出水口高程。②池岸、池底结构、表层(防护层)、防水层、基础作法。③池岸与山石、绿地、树木接合部作法。④池底种植水生植物作法。(3)各单项土建工程详图 ①泵房 ②泵坑 ③给排水、电气管线。④配电装置。⑤控制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6.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篇六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制度和标准是逐步规范的。1997年,建设部提出了12条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建设部下发《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在申报范围、程序上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此次出台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内容上更规范,对申报城市要求更高,审查机制更严谨,更公开透明。

申报须符合四个条件

根据新标准,申报国家园林城市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分别是已制定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并实施3年以上;对照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自检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已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必须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年以上;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新标准把“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时间由每五年一次缩短为每三年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复查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大基本指标上调

在新标准中,园林城市的三大基本指标较之前有所提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提高了1平方米。此外,在“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中不再简单地把城市列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取而代之以人口数量作为标准,分为100万以上人口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城市、50万以下人口城市,适应了现在城市人口急剧变化的现状。申报园林城区范围扩大

原来的申评办法规定只有直辖市的城区才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区,新办法将其扩大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区。总体来说,我国园林绿化的发展东部优于西部,这是由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就是同一个城市,也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整个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有困难的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区申报,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的进步。已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所辖城区,不能再申报国家园林城区。审批程序更严格

以前各个城市申报后,由建设部统一组织对申报城市进行遥感测试,三大基本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后,建设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结束后,专家组把评估意见报给建设部,再由建设部城建司审查,报建设部常务会议审批。修改后的审批程序在评审中增加了一个环节,专家组评估报告出来后,需要再向建设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报告,由评审委员会对专家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评审,然后由建设部审批。此外还增加了公示内容,通过综合评审的城市需通过为期10天的公示。

增加立体绿化、驳岸治理

新标准鼓励实行立体绿化,规定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以此调动各城市进行立体绿化的积极性。

新标准首次提到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的绿化要求,纠正目前许多城市采用水泥治理滨河和驳岸的错误做法,提出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

7.慈竹的基本特性及园林栽植技术 篇七

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 又名茨竹、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毛毛慈{笋壳有毛}、苦慈、吊竹、子母竹等, 属禾本科慈竹属。因新竹旧竹密结, 高低相倚, 老少相依, 故名慈竹。慈竹“其形紧而实, 一丛几十根, 即令数百根, 笋不外迸, 只向里生”[1], 冠型非常优美, 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园林景观竹种 (图1) 。

2 慈竹的基本特性

2.1 慈竹的特征

中型竹类, 秆丛生。秆高5~10 m, 梢端细长作弧状弯曲或钓丝状下垂;秆壁薄, 中空甚大, 秆节平滑, 秆环明显[2];新秆绿色, 微备白粉, 老秆随竹龄增加逐渐变黄。全秆约30节左右, 节间圆筒形, 最下的节间长18~35cm, 中上部的节间长可达60多cm, 直径3~8cm。枝条在秆上的每节上多数呈半轮生状, 主枝明显, 较侧枝粗壮, 各枝常作水平方向开展[2]。叶片窄披针形, 每小枝具叶数枚至10枚以上, 叶片长约14~25cm、宽约2~3cm, 表面暗绿色, 背面灰绿色, 小横脉不明显。笋期6~10月, 地下茎合轴丛生型。

在湖南除慈竹外, 还有1个栽培变型金丝慈竹N (eosinocalamus affinis f.viridiflavus.) , 它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秆节间或至少下部节间有宽窄不一的黄色条纹[2], 景观特征明显。

2.2 慈竹的习性

慈竹性喜温暖湿润, 土壤肥沃, 适宜在江湖、河岸栽植, 可耐-7℃的低温[3]。适生于海拔800 m以下、年平均气温18℃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地区。在土层厚度50cm以上、肥沃湿润、结构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长良好。不宜在干旱瘠薄、石砾太多和粘重土壤上生长。

2.3 慈竹的分布

慈竹是我国西南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篾用竹种之一[4], 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北、陕西、甘肃及湖南的湘中、湘南、湘西南等地有分布[2]。平地、溪流两岸、丘陵山麓地带有自然生长, 村庄、“四旁”以及南方各地城市园林有栽培。

3 繁育技术

3.1 圃地准备

3.1.1 圃地选择

圃地应选择在交通方便, 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的地方, 一般坡度以不超过10°较为理想。

3.1.2 土壤条件

要选择背风向阳、潮湿的环境, 土壤结构良好, 土质深厚肥沃, 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肥力中等以上, 土层厚度在60~70cm以上的偏酸性的壤土或砂壤土。

3.1.3 整地

要将圃地土壤深翻, 清除土壤中的树兜、杂草、石块等杂物;按照宽1.2m, 高30cm, 长度依地形而定, 留步道30cm宽的标准作床;开好排水沟。

3.1.4 施肥

每亩施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50~400kg, 或者每亩施厩肥、堆肥1500~2000kg。

3.2 繁殖技术

慈竹的繁殖方式有母竹移植法、埋秆植苗法以及埋枝、移鞭等方法。在此, 重点介绍母竹移植法和埋秆植苗法两种繁育方法。

3.2.1 繁殖材料

选择1~2年生、直径2~4cm、秆长60~80cm, 节芽饱满、无病虫害、竹蔸秆基芽眼饱满充实, 须根发达的健康小母竹为繁殖材料。

3.2.2 土壤消毒

所谓苗圃土壤消毒就是消灭苗圃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 确保苗木的安全生长。消毒的方法很多, 最常见的有喷淋消毒法, 即将药剂用清水稀释成一定浓度, 用喷雾器喷淋于土壤表层, 使药液逐步渗入土壤深层, 杀死土中病菌。常用消毒剂有福尔马林、波尔多液、多菌灵等, 防治苗期病害, 效果显著。

3.2.3 母竹移植法

每丛留竹5~8株, 土球直径40~50cm左右。取竹时不要摇晃竹秆, 以免损伤鞭系上的“螺丝钉”。栽植穴的大小视母竹土球大小而定, 一般挖穴规格为穴50cm×50cm×50cm。先在穴低撒上一层混合土杂肥或腐熟了的有机肥, 垫15cm厚松土, 然后将土球放入穴中, 填土踩实, 使土球与土壤密接, 浇透水, 再加盖一层松土, 覆土深度比原母竹的入土深度稍高2cm为宜。

3.2.4 栽植密度和配植方式

慈竹育苗栽植株行距为以1m×1m为宜, 品字型排列方式配植较为理想, 即每床栽两行, 平行四边型配植。

3.2.5 育苗季节

慈竹无性繁殖育苗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最为适宜, 因为这时既不是慈竹地下抽“鞭”孕笋之季, 也不是竹笋出土之时, 母竹移栽后不会对栽后成活造成影响。

3.2.6 埋秆育苗法

经试验埋秆育苗以单株带蔸斜埋秆植苗法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挖70cm×30cm×30cm的长型穴, 将截取的单株带蔸母竹竹秆与地面呈5°左右的倾斜角度斜埋于穴内, 竹蔸弯曲部分朝下, 马耳型切口朝上, 露出地面5cm长, 其余竹秆全部埋在地下, 覆土踏紧[5]。植苗之前, 应将竹蔸打上加入浓度为20×10-6生根粉的泥浆, 促进长鞭生根。栽植完毕后, 表面覆盖5~8cm厚的松土, 然后在竹蔸处覆盖稻草或谷壳, 以利保水保湿。栽植密度按80cm×100cm的株行距, 每亩植苗800株左右为宜。

4 园林栽植技术

4.1 整地

一般园林绿化地段大多是在建筑工程建设完毕后, 才可以进行绿化苗木栽植, 难免存在一些未清理完毕的建筑垃圾, 比如砖块、石板、水泥渣、木料等。所以, 绿化地的整地首先要认真清理建筑垃圾, 然后要增加客土, 同时适当准备一些堆肥或者厩肥施入穴中。

4.2 栽植季节

慈竹栽植最好在春季2~3月竹子芽眼尚未萌发、竹液开始流动前进行最好。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在雨量充沛的夏季, 选择雨前栽植, 成活率也比较高。

4.3 园林配植

如果用作主体景观片植或群植时, 株行距可选择80cm×120cm, 每丛10株左右即可, 做到即时栽植即时成景, 达到扶起篱笆就是墙的效果;如果用配景、点缀栽植时, 每丛可栽植10~20株甚至更多, 需视情况而定。

4.4 栽植方法

将竹苗放入穴内, 先将表土填在土球周围, 然后用心土将穴分层填满踩实, 栽植深度比原土印深2~3cm即可, 浇足定根水。栽植后期管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分充足, 因为栽植地属于城市生态环境, 空气湿度小, 硬质地面逆辐射量大, 如果没有充足水分供应, 竹苗成活将难以保证。

摘要:指出了慈竹是我国西南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篾用优良乡土树种之一。阐述了慈竹的基本特征与习性, 详细分析了其繁育技术与园林栽植技术, 以期为繁育慈竹提高慈竹成活率及良种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慈竹,特性,栽植技术

参考文献

[1]佚名.慈竹[EB/OL].[2008-03-19].http://www.qc99.com/baike/nongyebaike/huamubaike/080821649.html.

[2]杨保民.湖南竹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刘今.观赏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竹类研究室.竹林培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8.高标准基本农田如何建? 篇八

重视机制体制创新

谢炳庚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机制体制创新问题:一是要注重土地整治项目尤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任务分解,注重和正在组织编制的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融合。新一轮的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要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同时建议借鉴用地年度计划,逐年编制土地整治年度计划,强化土地整治规划在指导、调控土地整治和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完善土地整治各参与方的利益分享机制。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是不够的,需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利益分享机制对于吸引民间出资方和参与方是很重要的。三是建设完成后,耕地在使用和养护过程中的保护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

关注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

段建南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集中在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很快就能见效。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壤的质量问题,土地的核心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里明确规定了耕地的有效土壤层要达到60cm,耕种土壤达到30cm。因此,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还要关注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的提升,而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比较明确地规定和措施。同时,土壤改良和治污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需要国家投入资金加强技术开发和推广。

高标准避免三重三轻

蒋平 湖南省农业厅土肥站高级农艺师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一是重北方轻南方。标准主要由北方的专家来确定,很少考虑湖南水田的情况。就水稻种植来说,除了要用水灌田,在分蘖期更要断水晒田,而现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没有考虑水田排水的问题。洞庭湖地区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水排不出去,因此洞庭湖地区的水稻产量反而不如邵东、湘乡等丘岗地区的原因。在我们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重大工程时,一定要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修正。二是重外观轻内在质量。目前在土地整治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注重外在的美观,比如排水沟必须修建在地表80厘米以下,才能将地下水排出去,但是一些地方为了美观将灌水沟和排水沟建在一起,结果导致水灌不进来也排不出去。三是重渠轻沟。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除了灌溉渠的建设,还要重视排水沟的配套。排水沟主要分四种:排洪沟、排涝沟、排地下水沟、泄洪沟。目前的标准对沟的规定不是很详细,在下一阶段的工程建设中要加强沟的建设。

谢庭生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

按照国土功能区划进行下一轮土地利用修编,并重视乡一级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的规划与保护落实到具体地块。

苏忖安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湖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大力推进市县两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层层分解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投入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去。

罗士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尽快启动市县两级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编制,要做到与市县两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省的土地整治规划相结合,分解好全省土地整治工作的各项任务。合理安排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周期,具体体现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预算编制,提高项目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在后期施工中不断改变施工方案。

刘芳清 湖南省农科院区划所所长

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王良建 湖南大学教授

采取措施增强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积极性,可以考虑成立村里的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资金的投入和管理,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监督,以及后期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制。另外,要建立起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参与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激励机制,在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上给予投资企业一定倾斜,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

吴立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

上一篇:工作场所安全下一篇:季节性运行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