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2024-09-20

孤独不苦杂文随笔(共7篇)

1.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篇一

这篇文章我想写给我那个努力考研的男朋友,以及其他正在努力考研的朋友们。

考研就是一个很孤独的旅程,我现在来想象一下,早晨五点半起床去自习室,一坐就是一天,披星戴月赶回寝室,一日三餐也是草草了事,你的同学周末喊你出去玩,你摆摆手说不去了,你的室友晚上喊你一起开黑,你摇摇头说再看会书,你在图书馆里学习,你的旁边坐着腻歪的小情侣,他们打情骂俏,你只能苦笑一下继续埋头学习,你觉得这个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显然这是一个孤独的不得了的事情,同样枯燥至极。看着床头的日历,考研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你只能沉迷学习,日渐消瘦,你恨不得多长一个脑袋,好把知识统统塞进去,你觉得时间不够用,大学四年竟然也适合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你不再关注自己的形象,可能头发几天也不洗,任它一缕一缕的凹出造型,你学会熬夜,其实你一直都会,只不过以前熬夜是为了游戏耍乐,现在是为了学习,往往早上醒来脸上一层油脂,光泽照人。你的内分泌系统随着考研的到来,已经紊乱,甚至你的脸上开始爆痘。你的消化系统也遭了殃,被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打破平衡,你的免疫能力也随之降低,你大学四年没有感冒过,可是这次却迟迟不见好转。你身边一起考研的朋友接二连三的放弃,你开始质疑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坚持下去,碰巧学习遇到瓶颈,你又一次的出现放弃的想法。此时的你就像站在窗户旁边,看着窗外别人尽情的玩耍,尽情的欢笑。你很想出去,其实你推开门就可以出去了,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了,你会怎样选择?你会不顾一切奔向窗外?还是埋头继续苦干?

朋友说她有个姐姐因为考研瘦了三十斤,从审美层面上来说,一下子成了九十斤的女神,这个过程还是蛮励志的,结果也是可喜的。换个角度来想,考研真的是一个特别特别艰苦的过程,而掉下的三十斤肉就是最好的证明。

2014年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我很不幸运成了落榜大众中的一员,我突然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七月一日,刘同的新书出版,虽然我觉得刘同也是一个很矫情的人,但是他的故事还是有说服力的。八月一日,我带着行李顶着烈日去了学校复读。同样,我觉得复读也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晨读,七点的时候有一个二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上午上五节课,中午的时候有一个三十分钟的吃饭时间,下午四节课,晚上有二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晚上还有四节课。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过来,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学习,不管汗流浃背还是酷寒难耐。刚开始的两个月我不停地抱怨坚持不下去了,我想放弃,当时的同桌应该耳朵都起茧子了吧。最终我也没有放弃,孤独就孤独吧,就像刘同所说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总有一天,你当初的披星戴月,会成为你的光环,让你光芒万丈。

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很喜欢用陈欧的广告词: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麟伤,也要活得漂亮。只有经历孤独,才会真正成长起来吧。考研路上很难,过程也很孤独,其实最爱你的人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直到这条路上都发光发亮。

2.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杂文随笔 篇二

1.三只狗散落在我家门外屋内,凝视着远道而来的风,竭力喘息着空气与烧过的尘埃。看一片云覆在另一片云上缓缓而行,像两只蚕。闲散的人儿在树荫底下聊话,家长里短的碎语蔫了一地的马兰。阳光坠落于西山,夕阳落下最后的帷幕,堂吉诃德亦死去,而趁机而来的黑夜洞透我的身躯。呵!夏天真热。

2.今天的云也是极好的,一会像马,一会像蚕,一会倏忽的在碧蓝的天际消失。我等待着驾校教练的出现,亦等待着云的聚集,为我留下巴掌大的阴凉。就足矣。三个练科一的陌生人都是少年嬉笑打闹着,我想我也在这个年纪啊怎拥有一颗朽朽老矣的心。又一个陌生人对坐在长椅上我的欲言又止。我抬头一眼,它有些惊慌的走开以低垂的目光凝望内心。我想我们是同类。懦弱,腼腆的自己大抵少了一个救赎。

3.一瞬间的孤独的杂文随笔 篇三

有时候翻着一连串联系人的通讯录,却突然觉得孤独,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有时候喜欢一句话.一首诗.一本书,不是因为它有多优美,多出名,也不是因为故事有多么的动人心魄,只是因为它刚好符合这一刻的心情,拨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

有时候加陌生人为友,不是为了认识他是谁,只是在那一刻想有个人闲聊着差开思绪;或者突然想倾诉,想要一个听众而又不想内心被窥探。加了,说了,删了,从此陌路!

有时候忧伤来得那么突如其然,刚好懂得的人不在,在的不懂的,这一刻尤为孤单。

有时候把一个人当朋友,不是因为感情有多深,也不是为了利益,只是因为他经历过,他懂得!想从他的言语或文字中找寻一丝共鸣,获取一缕温暖。

4.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杂文随笔 篇四

1.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不想遇见幸福的话,你就呆在现在的舒适区继续过下去;但如果你想要遇见幸福的自己,想要有所改变的话,你一定要走出你的舒适区,强迫自己去做一些改变。

舒适区就是我们习惯保持的状态、角色、和人脉以及态度等,它包括了我们习惯并形成本能的一切事物。

舒适区呆久了,容易使人满足现状,没有紧迫感,没有压力,得过且过。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就如很容易被其舒适所迷惑,时间长了,会导致意志上消沉,能力上落后。

但由于这个过程是渐渐式变化的,极不易被自身察觉,当某天,所处的舒适区域被打破,习惯“被圈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将会变得无所适从,直至被“扔下地狱。

都说“适者生存”,想要不被社会淘汰,想要遇见幸福的自己,那就必须强迫自己做出改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就如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那样。

大学毕业不久的罗子君就结了婚,婚后因为老公的一句“我养你”而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学习,每天尽情的享受着阔太太的生活。

孩子有保姆照顾,家务活有保姆操持,而她自己不是购物就是追剧,不是睡觉就是约朋友喝茶聊天,呆在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内悠闲自得。

而当有一天,罗子君的老公因为出轨公司的同事主动提向她提出离婚时,她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她放下尊严和脸面低声下气的哀求自己的老公,在请求无果后,她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吃饭,也不和别人交谈。

直到在离婚官司中,她得知自己有可能将不能拥有儿子的抚养权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赚钱,用心的生活,大家都在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立足于这个社会。只有自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这时的罗子君开始觉醒,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为了能争到儿子的抚养权,她痛定思痛决定改变。

她摒弃了以往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找工作、找房子,学习职场法则。在商场卖鞋的时候她屏蔽了同事的质疑声,朋友的嘲笑声,努力工作用心服务顾客,最后成为了店里三个月的销量冠军。

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她辞职去了前夫和情敌的公司,成为了情敌的下属。

这时的罗子君又抛开了自己与前夫以及情敌的感情恩怨,虚心向情敌请教,用心完成公司的每一项任务,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勇且知性的`女人。

努力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做你以往不敢做的事,最终过你想过的生活。

2.持续成长。

无论你现在生命中的痛苦和烦恼是什么,都是因为你“太在乎”。放松下来,找到自己的中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知识、见解拉高一点,多和有智慧、有人生阅历的人聊天,带着一颗敞开的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洞见。

虽然我也经常读书,在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认为,文学也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着大智慧。

即使自己的觉悟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也会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中心,认识自己重新要学习的是什么?

想要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与比自己更高境界,比自己更优秀的、更有智慧且阅历丰富的人聊天。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和比自己年长的长辈们交谈,我喜欢聆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当与这些长辈深入交谈以后,我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困扰都会迎刃而解,以往被看得很重的东西突然变了不在乎了。

将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融入自己的想法,将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汲取适合自己的应用到生活中,人生就达到了更高一层境界。

长辈们在岁月中沉淀了内心,在生活中积累了智慧,与他们交流能在其身上吸取很多自己正在慢慢消散的能量。

带着觉知去学习,在交谈中反思,在聆听中感悟,这是一种持续成长。

持续成长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这些。

① 遇到困难,不会急于寻求别人给予方法,而是去发现问题会带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② 当自己心里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学会了觉察自己的情绪,通过觉察带动内在改变,自然的渗透到行为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③ 不再用力抓起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需要,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力量,通过一个清晰的自我意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由此带来更多面对现实的自主感和可控感。

3.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别人永远都无法给你公正的评判和对待。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利益点来看事情或评价人,几乎没有例外。

在这个主题中德芬老师提到了一个关于别人对于她婚变的一些看法。

有些人会说:“德芬好勇敢哦,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屈就。”

有些人会好奇的打探细节隐私。

有些人则会批判说:“她写了那么多书,却连自己的婚姻都弄不好,哼!”

而这些看法都是从每个人自己想要看的角度来看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点出发。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初我离婚时听到的那些不同声音。

我前夫的朋友们在一起会讨论说:“是他媳妇红杏出墙,所以才会主动提出离婚的。”

我的婆婆会跟别人说:“也不知道她怎么想的非要离婚,我们一家人也没有亏待过她,也没让她受啥委屈,而她还不知道感恩非得把这个家闹得鸡飞狗跳。”

而我的朋友和同学们会说:“你做的很好,与其要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我们支持你。你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有魄力的人,真棒!”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他所看到的就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角度观点都不一样。

而那时我已筋疲力尽,在面对这些不同的言论时,我已无力去解释和回应,众口悠悠,我无法杜绝别人的批评,也不愿去猜测别人是何用意,只是心安理得的做好自己,努力的活在当下。

因为我知道越解释越狼狈,大多数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即便事实的真相不是如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也会寻找各种方式自圆其说。

无论别人给予你怎样的评价,都不要受其影响,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别奢望别人能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5.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篇五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搁在书柜上快一个月了。今天的午后,洗完头发,搬来椅子,坐在阳台上,阳光包围全身,静静沉浸在雪小禅的文字里。

去年在雪小禅的微博下看到这本书,完全没有了解书的内容,单是看到书的名字“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悲伤与感动的情绪夹杂而来,就想着一定要去读这样的一本书。

3月初,文友勒寄来这本我心念了很久,却一直迟疑购买。我一直有这样的强迫症状,买来一批书,没有读完,坚决不买下一批,看书时,更没有规律的时间,只是突然想看了,突然不想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所以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要多久,像散文类,前后没有故事性联系,总习惯从头看。

在这里,很感谢勒的赠书。

其实,应该很早写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之一——雪小禅,在读完她的第一本书《那禅那莲那光阴》时,就该下笔写些读完之后零碎的思绪。而现在读她的.第二本书才读一两章,就这样以偏概全,急迫想表达自己的思考,似乎有点草率。再一想,她写了很多书,却读了这么点,感觉对她文字的欢喜之情不足以体现。

但我总觉得,看一本书就像听一首歌,歌不是知名歌手演唱,或者那首歌你早就听了很多遍,却在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插上耳机播放,发现自己听完会沉浸其间很久,甚至会热泪盈眶,那就代表那个阶段的你,感情的反应在一首歌里找到了共鸣。

读雪小禅的第一本书《那禅那莲那光阴》,初始几章对孤独与敏感的描写,恍如自己就这样赤裸裸站在她的面前,任由她尽情的将笔墨写进我的心里,那种20岁的年纪里关于爱情、友情与未来的迷惘、创伤、转瞬的悲喜,在她的文字里总会感同身受。

那时是大一。

和她文字相遇还要更早些,初遇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读者》或者《最美文》杂志上,于是便记得这样如她生活般淡雅娴静的名字“雪小禅”,再到每次买回杂志都会先看目录,寻找她的名字。

这位人到中年,却仍然生活的温润如少年的女子。她的文字总是充满孤独,而这样的孤独有别于消极里的自我排解,她的孤独是清冷,宁静,与心和之人却可以小酌到天亮。她敏感,她在乎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墙纸上淡粉的小花,桌上古旧的方格布,地摊淘来的陶器上的花纹,在她的眼里都是生活的气息,简单质朴。

但她的生活也过成了诗。

“每日早晨必喝茶,老白茶和普洱茶居多,喝透了方才去写作画画,什么都不干,就喝茶听戏,看着日光的影子照进来……日子是这么美,这么老。”

在她的生活里没有物质,只有真正的精神享受,即使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一个人。她说,我已经有五年没有看过电视,碰过电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会出门,衣服也有几十块钱一件,最高也就几百。

内心丰盈的人,从来不会觉得一个人叫做孤独,因为他们懂得享受敏感的小细节里带来的欣喜,他们热爱自我构建的世界。

但同样,因为这样的人轻而易举的被细节温暖,他们也因为一瞬间被忧愁。

记得很早之前,微信里一个好友说,他不太喜欢雪小禅的文字,总感觉有些矫情,没有大的情怀,多是些少女的心思,没有内涵深度。太过于文艺。

我没有回答。个人处于成长的阶段不同,对事物的感受自然不同。而我却很幸运读到她的文字,在孤独敏感里可以遇见这样的“一个人”。

另外关于文艺。我想说它不是矫情做作,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它往往是痛苦的、抑郁的,渴望在幻想的文字里找到某些不存在于自身的温暖。

就像雪小禅在《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说的。

“我们像野草、野花一样活着,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小资、文艺、优雅,我们都能吃苦,担得起风雨,也享得了彩虹,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强度与内核。它是岁月所赠,并无多少意味。”

“我们都能吃苦,担得起风雨”,所以我们更会珍惜那转瞬的温柔,我们更会表达更多的情感。我们是如此感性。

过去以为孤独敏感与热爱生活相对立,前者似乎永远充满独立下的伤感,而向往的生活里怎么可以留下这抹灰色呢?

现在,发现“岁月”正将“灰色”慢慢消淡。孤独与敏感,也可以深情的爱着生活。

一个人的路上恬静淡雅;迎面走来另一个人,莞尔一笑;若是可以停留攀谈,我们便点一盏灯共坐天明。

一首情歌,让你热泪盈眶;一篇青春文,让你思考良久;一个背影,让你心跳加速。别人带刺的话,你会留在心间,时不时垂头丧气;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帮助,你会觉得一整天都是阳光普照。

孤独,让你更会珍惜生活里遇到的每一个人。

6.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篇六

自从到徐州来,虽然住在凤凰山下,云龙湖畔,与彭祖园为邻,可是,每天的匆忙,我却从没有为身边的一草一木停下过脚步,现在,趁秋色不是太浓,趁叶子还恋在枝头,去走走,去看看吧。

幽静的小道顺着山坡弯弯延延,耳朵里听的是自己的声音,那些很早时候朗读的王君老师的文字,与我今天的心境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

“日子终于慢了下来。所有搬家的大小事务全部完成,对新学校新环境渐渐熟悉,孩子们的个性也逐步了解了,新年级的语文教学也慢慢摸到了一些门道。所有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面发展。算又一次安然经历了改变吧。忙过了,闲下来,真是极好的事。”

哈,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机缘似天定。那时的我怎会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如此的变迁,那时的我又怎会知晓与王君老师的师徒情缘。

上山的路上,耳朵里都是恩泽,心中满溢着幸福与安详。鸟儿扑啦啦地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我就停下来等等鸟儿放好了脚,再轻轻地走,唯恐惊扰了它们。

路上的行人甚少,偶有从山上晨练归来的人,擦肩而过时,身边氤氲着浓浓的蓬勃的气息。

不远处,有个庙,庙前有几个烧香的人,他们虔诚地双手合十,朝向燃着的香,那里一定有他们最美丽的期待,此时的双手合十,应该给归去后的忙碌赋予心灵更深远的意义吧。每个人都有其灵魂的朝圣,只要信仰还在,只要心怀美好,生活就永远值得期待,值得热爱。

走过庙宇,看幽幽的石阶被隐藏在松林的最深处,我竟胆怯地不敢上前了,犹豫又犹豫,还是返了下来,这陌生的小径,我是有点怕的。

此时,耳朵里师傅的文字说:“要学会撤退,学会在任何情景下保持平静的舒适的心情……”

是,要是在任何情景下都能保持平静的舒适的心情,那该多么好哦。比如在她们起哄让我给师傅唱歌的时候,比如在温岭上课前知晓学生们还不知道我上什么的时候,比如在《秋天的怀念》刚刚开场投影就坏掉的时候……能保持平静的舒适的心情,那得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来支撑啊!

修炼!需要狠狠地修炼呐!

从山上下来,顺着人行道朝彭园走去,彭园里那些纵横交错的小道,我都想布满我的足迹,此时,耳畔的声音切换到肖老师《慢下来的时光》,思绪随着声音飞扬而丰饶,一个人的行走,一个人的思绪,竟然可以那样愉悦。

雪小禅说:“孤独的人都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独自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散着步。”

其实,真正孤独的人哪里孤独啊,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在驰骋,他的精神在升腾,一切雀跃着呢。

孤独的人拥有着热闹的思绪。此时,天地万物皆可想,过往去来都可思,哪件事做得好,哪件事没做好,亏了谁,欠了谁,都在脑海里一一翻阅。

孤独的人思索着下一步要走的路。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再多的忙碌也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主次、轻重、缓急,脑海里已排出队来。

孤独的人听得见心灵的声音。忙碌的时候是嘈杂的时候,嘈杂的时候是心灵沉入喧嚣的时候,当心灵沉入喧嚣,迷茫就回趁虚而入。孤独吧,孤独的时候,心灵深处的声音会浮出水面。

孤独的人看得见真正的自我。每天快节奏的生活,极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而孤独可以让人清醒,平日里的声音,忙碌里的思绪,在孤独的时候可以越发明朗。

……

静静的石阶小道,耳朵里的声音更加清晰起来:“慢下来的时光,是什么样的时光?儿子在听着他的歌谣,一双小脚高跷在沙发上,手里是他的漫画,全然不似我现在的沉郁和挣扎。我一直说,要努力,给他一个幸福的明天,可是,他需要我去为他创造吗?需要我去为他争取吗?难道我未来的骄傲,要落在他身上去闪烁吗……”

孤独的时光,是慢下来的时光,孤独的时光,是审视自我的时光。

想起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因为年少气盛私斗,被判禁足42天,一个人被迫关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禁锢身体的自由移动,这42天对他来说无疑是孤独的,可是,在这段孤独的日子里,他的心灵得以沉静下来,心灵的沉静换来的是精神的一次次旅行,而这让他收获着一份份来自孤独的快乐。

他借着孤独的时光,徜徉在文学、艺术、哲学、生命的意义等诸多领域里,那些在孤独中产生的思想,被记录成一篇篇的文字,当42天结束的时候,他写出了42篇随感,于是就有了《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一书。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思索中,他原本麻木的思想变得敏锐起来,原本狂妄自大的他也变得谦卑自抑起来。

再想想古往今来的那些圣人,谁不是在孤独中发着思想的光呢!

7.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篇七

我们总是在时光逝去,时过境迁后,悔其所非,叹之不及,当一切已成为过往,才渐渐明白,那时潜伏着的某些事,都有着扭转乾坤的机缘,梦想最终能不能实现,都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努力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不是要向谁证明,而是源于那份挚爱,也想坚守唯一的信念,更相信,朴素的初心不会说谎。

只有自己知道,每当提起笔笔尖与纸张触碰的那一刻有多温暖,也终于明白,真正的喜欢与徒具有的虚名有本质的区别,在为了追逐梦想,努力的身影与黎明见面,历经磨难却仍然坚守信念和叶公好龙,并非真心喜欢,只是想借虚名自高自身价值中,我是前者。

20岁的我才开始懂得,那些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义理。其实,真正的学问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那些知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所得,往者不可谏,开者犹可追,我想学着为20年岁月匆匆和错失的机遇买单,于是,我慢慢开始塑造理想中的自己,那些曾经只在纸上淡兵的事,不管大事小事,我都想带着诚意去对待。

所见、所感、所悟、写稿、改稿、投稿这些让我忙碌又倍感快乐和充实着。原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并不需要坚持,无形之中有一股力量总会让你自觉的向前走去。果然,思想的准备是一切行为的先锋,曾经为了刷存在感要说没有刻意取悦别人是假的。但现在的我,更在乎踏实真实的感觉,也体会到了当自己直言想说什么说什么的时候,别人才会更加在意和尊重,因为那是自己在思考而非转述别人的思考,坚定却不强硬,温和却不软弱,我喜欢以最朴素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和别人相处。这些平凡质朴的文字打动过别人,也不止一次的感动过自己。

21岁,我渐渐开始明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说真的,外在的一些东西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决定一个人品质的是其内在的一种取向。你想和谁一起走,你想和什么样的人结伴,也要看那人愿不愿意,在乎你的人,永远把想对你说的话藏在心里,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对你自己有多在意,不在乎你的人强求也没用。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孤独,也在清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坦然从容,努力丰富着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渐渐的也慢慢发现自己的存在除了对自己而言有价值以外,父母、亲友、甚至越来越喜欢我文字的读者朋友们都是肯定我的存在的。原来,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刻意刷出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那份客观。

我不知道投出去的文章被发表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邮箱里出现被发表的通知时,我有多高兴。志之所向,无所不达,一个艺术家是天生的,而不是培养的,但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很多人就因为满足感太过,不在有天赋的基础上努力学习而流于平庸。这让我更加明天,先天的条件应与后天的努力想契合。原来,真正的长大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为标准,而不是以时间为标尺,真正的长大,不是特定的年龄界限而是开始懂得什么责任,什么时候应该对自己负责,什么时候应该对别人负责。

上一篇: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下一篇:简单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