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体育总结

2024-09-21

农民体育总结(精选7篇)

1.农民体育总结 篇一

项城市“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工 作 总 结

项城市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四日

项城市“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项城市总人口118万,15个乡镇、6个办事处,468个行政村,河南省6个扩权市之一,是全国体育先进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和周口市体育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和《河南省全民健身发展条例》,以市、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主抓手,以体育场馆建设为中心,推进了全市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劳动强度不断减弱,致使部分农民农闲时无事可做。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等现象时有发生。该项目的建设,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体育运动和健身场所,不仅能稳定社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能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体育服务功能和活动环境条件,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关心农民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建设工程措施: 根据《“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及省发改委、省体育局文件精神,我局召开了各乡镇、办事处负责人参加的农民健身工程实施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要求,结合项城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确定建设规模和内容,形成了一定的群众体育设施网络,并辐射到周边的行政村,促进了当地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深化改革,向管理要效益。节约建设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保质保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项城市体育局与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协议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2、场地建设资金采取先建后补,先由施工方垫资,场地建成经市农民健身工程领导组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工程款。

3、明确项目主体,落实哦工程项目主责任制,履行合作管理

4、推行了施工招标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科学、择优”的原则,选择良好的施工队伍。

5、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施工中,请有资质的监理人员对项目全过程监理,抓好了工程进展,提高了工程质量。

6、各县、区抽调了有关人员,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定期深入实地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了工程质量。

7、加强资金管理,建立专用账户,明确专人管理,严防资金的滞留,挪用、占用和流失。保证工程顺利开展。

二、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完成情况及工程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我市共有468个行政村,行政村人口102万人,“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定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3个,07-09年完成了55个,28个正在建设当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共投资16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5万元,省级投资85.25万元,地方投资24.75万元,受益行政村人口达12.1万元。

三、选址位臵及使用情况

按照国家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地建筑标准》要求进行实施,场地硬化标准为沙石、水泥混凝土,厚度为10至15公分。根据乡镇、办事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废闲地,选址行政村附近27个,学校附近28个。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280平方米,人均面积为0.40平方米。

四、建成后的使用效果、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强身健体的群众越来越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在农闲时间去掉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大大改善了体闲娱乐的环境,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体育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行政村专人管理,地方财政每年下拨1000元的维修费,每星期都有活动,行政村于行政村之间互相交流比赛,特别在农闲时搞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运动会,提高场地实用率和良好的效果。

五、存在问题

1、有些边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用率不高。

2、有些器材达不到使用年限。

项城市教育体育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四日

2.农民体育总结 篇二

关键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 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依附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 因此在流传至今的同时, 仍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族特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养生、娱乐、交际、旅游等特征, 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在全民健身工程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启动以来 , 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能够对“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农民体育健康工程 ”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互动的可行性

首先, 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具有乡土文化的特征, 所以比较容易被当地的农民群众所接受。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特征和外在开展形式来看, 都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文化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很自然被农民接纳, 并积极的参与到传统体育运动中来, 这就为“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经历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特色化的运动特征, 不仅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还能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芒, 所以“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 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创新, 是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次,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基本的娱乐健身功能, 其开展过程对场地、年龄、性别等的限制相对较少, 而且通常都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建设基础, 后期开展的经济投入不是很大, 有的运动项目甚至可以就地取材、自行加工, 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等问题, 很好的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

2、“农民体育健康工程 ”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策略

2.1、当地政府要加强投入与引导

“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融合 , 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 对农村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 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工程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对此, 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完善的引导政策和管理办法, 还要拓宽思路和视野, 执行具体、可行的互动方案, 安排专人对相关工作进行负责, 并将相关考核工作进行量化, 确保对各项措施进行深入的贯彻与执行。

2.2、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期间, 往往是引导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最佳时间, 因此镇、村两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有利时机,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尤其是那些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要积极纳入到农村的民俗节庆文化体系当中来, 这无疑是加强“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的一个有利契机。此外, 由于乡村民俗节庆活动具有民族性、周期性、岁时节令性的特征,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能够赋予“农民体育健康工程”更多的文化内涵, 提高“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层次。

2.3、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在“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进程中, 资金始终是最核心的因素, 是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物质保障。目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和村民自己筹资, 这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 因此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对此, 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要鼓励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参与到村级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来, 并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期性、持续性。

2.4、深入挖掘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积淀, 其多元化的体育功能、深厚的文化地域、独特的民族特征都能在“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没有对其健身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 也没有将其有效纳入到“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体系当中, 从而限制了其综合价值的发挥。因此, 有必要借助“农民体育健康工程”建设的有力时机,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深入挖掘,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也能够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和功能结构, 对“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的建设能够形成良好的促进, 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不仅很好的满足了农村群众的运动健身需求, 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很好继承与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敬华, 邓梅花, 任保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J].体育与科学, 2010, (02) .

3.农民体育总结 篇三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民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对于体育场地具有滞后性、强依赖性、形态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和需求的高层次性等特征,而影响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体育场地的公共属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体育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场地;需求特征;需求影响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地在规划与布局时忽视了场地供求的群体特征,使得在体育场地建设后的使用过程中门前罗雀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民是我国基数最大的群体,也是我国国民体育活动基数最大的群体。农村体育作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同样备受关注。农民作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使用主体,清楚认识农民场地需求有何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好了,能有效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运动中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农民对于体育健身参与性不高,致使体育场地的低效使用和闲置浪费。

1农民对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

1.1具有滞后性和强依赖性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特征是多方面原因决定的,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制度分析层面来看,导致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制度外供给这一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即通过提留统筹、集资摊派等方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1]。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制度依赖性。此处谈到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滞后性和强依赖性特征认识并不是说农村体育发展的滞后和依赖,而是阐明这本身就是农村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要符合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在合适的时间,科学的评估农村、农民体育需求的现状,并做出合适的决定是关键中的关键。

1.2具有形态的地域性和文化的传承性

农村居民的生活活动范围具有地域上的限制,即地方性,农村体育活动内容的地域性和文化传承性特征也正是取决于此。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形成的生态基础。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又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变迁。生活在草原、高原等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地区的民族,孕育出的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竞技性。反之,生活在盆地、平原地区的民族,孕育出的传统体育则带有明显的娱乐性特点。其次,生产方式是体育活动内容地域性特征的决定因素。如蒙古族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赛马、射箭,汉族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舞狮、踏青、赛龙舟等。最后农村文化具有流动性弱的特征,其传承仅限于家族家庭或熟人介绍,对收徒有严格要求,使得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承性特征。

1.3需求具有高层次性特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龙新民在研究中按照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层次将其分为生存满足型和发展满足型两种农村公共产品[2]。其将水利设施、道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归为生存满足型(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消费需求;将民主参与政治、义务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归为发展满足型(满足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消费需求。按照这一分类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对于现阶段中国农民来说是相对的高层次需求。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经济水平是农村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前提。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最为迫切的需要是生存满足型需求,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农村体育产品此类公共产品不仅是在公共产品需求中具有高层次特征,而且在农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中也表现出高层次特征。李文龙的观点也佐证了这一点,其将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分为初级文化需求、中级文化需求和高级文化需求三类。而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属于高级文化需求[3]。由此可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此类公共产品就农民需求而言是具有高层次特征的。

2影响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2.1农村体育场地的公共属性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来判断农村体育场地的性质标准是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其标准就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一个人的使用是不会妨碍到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或者是说一个人对体育场地的使用是不会影响排斥他人的使用和减少他人对体育场地使用的。甚至在体育团体项目中,还需要人们一起共同努力和团结合作。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可行,而且也有悖于体育场地社会效益的发挥。也就是说,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经济上的排他是不可行、不成立的。因此,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也具有非排他性。所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符合公共产品的判断标准,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公共产品范畴[4]。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产品的本质属性是公共产品属性,其具有的无偿性、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等特征,使得国家在建设过程初就陷入了误区。国家体育场地的建设路线是首先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农民需要何种、何类体育场地,然后进行数据统计,最后统一推出建设场地的大致类型。按照常规产品的需求调查来说,这是个很中肯也是最有保障的调查方法,但不能忽视的是常规产品是建立在支付消费能力上的,是自身付出了一定经济代价而获得产品的使用能力。反观农村体育产品整个建设过程,不正是忽视了产品的价格因素,即农村体育产品的公共的属性。产品价格的缺失,致使国家的调查陷入虚假需求的误区,而无法获得农民真实有效的需求信息。正如萨缪尔逊(1954)所言,由于供给方的政府往往难以获得人们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信息,促使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成为了一条虚假的需求曲线[5]。农村体育场地的建设投资几乎由国家一力承担,整个过程农民无需承担任何经济压力和物力压力,使用也不需要承担任何支付消费。这就使得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农村体育场地变味了,因为农民自身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体育场地的使用权,非必需品自然而然成为了可能必需品,而可能必需品则成为了必需品。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非必需品成为可能必需品是对国家资源的最大浪费,因为这个阶段农民的需求反观其自身而言,其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体育对其自身而言本就是非必需品,可以说是根本就不需要的产品,即使拥有了体育场地对其而言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这个阶段却占据国家调查的绝大比例,这就导致了场地设施建成后的极大浪费。

2.2农民的收入水平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但这是建立在整个社会都在提高改善的基础上,农民的经济消费主要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为主,更有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还处于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根本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来支付体育消费。因此,国家在向农民提供体育场地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民情的复杂性,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在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建设场地,也需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能否支撑其相应的体育消费,当地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有多大,再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体育场地,保障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不浪费。而不是采取“一刀切”政策提供体育场地,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供应体育场地。

国家在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过剩现象不可避免[6]。对于供给过剩而言,存在着绝对供给过剩和相对供给过剩两种可能。绝对供给过剩是由于国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结构远远超过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出现的消费不足现象,最为常见的现象就场地设施闲置,没有达到被消费使用的效果;而相对供给过剩的出现是由于国家所提供公共产品种类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或是对于该公共产品的消费远远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所致,如国家在农村发展篮球、羽毛球类城市体育项目,而农民参与此类运动项目就会产生必需体育消费,如购买球、球鞋、球拍等,而这种消费超出了农民对体育消费的实际支付能力,导致农民健身积极性降低,而场地也遭到闲置荒废的现象。基于公共需求的扩张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7],研究分析认为,当前农村体育场地过剩现象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联,而农民的收入水平又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农民的收入能够直接影响到其对体育产地的需求数量和种类结构。

同时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农民的实际需求决定了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种类和数量,而农民的需求由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所决定。换而言之,即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此地区需要何种何类的公共产品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农民对于公共产品需求的本质是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需求[8]。因此说,在影响农民对于公共产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农民收入水平是较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相关研究学者[9]的广泛认同。而又基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过剩现象的本质认识,研究认为,当前农民对于体育场地的需求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在使用体育场地参与体育健身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运动器材、运动服等超过其实际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时,场地荒废闲置现象便会随之出现。并且公共体育场地的供给主体往往是政府或代表政府投资行为的集体。而又由于公共体育场地的公共产品特性或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或集体投资的公有行为。

2.3农村体育文化

首先,农村文化孕育了农村体育文化,其根植于农村文化土壤中,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容易被当地人民接受。其往往和传统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征,如蒙古族的赛马射箭、黎族的竹竿舞、汉族的高跷秧歌等,都是不同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而诸如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更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在这一天,人们穿上特定的服装,用特有的体育文化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其次,农村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娱乐性和兴趣性,如踢毽子、扭秧歌、坝坝舞等。这些体育项目具有简单易学,且不会受限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而深受农民的喜爱。最后,受限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体育项目的经济造价一般不高,对于场地器材并无过高要求,农民很容易就可以参加到体育健身中来。大型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的热播和高收视率就是得益于其立足于农村文化土壤中,整部电视剧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农民大众感到亲切而自然,受到人们热捧就不足为奇了。《乡村爱情》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农民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农村文化土壤,因地制宜才能被广大的农民接受并得到发展。因此,要有效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就必须得立足于其自身文化,占据其所需体育文化的制高点,充分把握农村体育发展过程和方向的主动权。目前,我国在农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植入城市体育文化,以城市文化作为导向来发展农村体育,而忽视了农村体育文化自身的表率作用,致使国家发展的城市体育项目在农村遇冷,场地设施荒废无人问津成常象。

在城市文化引导下的农村体育,难以适应其城市化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体育文化也与其格格不入。当然这并不是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完全否定,城市体育文化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化和当前主流文化,其优秀性、科学性、时尚性毋庸置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但是用城市文化强行取代或者压挤农村文化的发展空间是肯定不可取的,文化之精彩就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才是文化繁荣的真义,才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两种异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必然产生文化碰撞,而文化碰撞恰恰就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是一个交流融合的过程,但就目前农村体育发展情况而言,农村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的负极效应是远大于积极效应的。农民对于这种城市体育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内心接受程度(认可性)也较低,导致其对于城市体育项目并不热衷,参与程度也并不高,农村体育发展陷入瓶颈就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36-40.

[2]龙新民.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16-17;48-49.

[3]李文龙.甘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7.

[4]侯斌,陈元欣,雷哲.公共财政视角下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9.

[5]孔庆波,崔瑞华.基于供求理论反思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布局[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32-36.

[6]苏晓艳,范兆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与公共产品供给[J].统计与决策,2006,(10):90-92.

[7]叶可新,邓智团,徐靖.中国城市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9(5):8-14.

[8]张素罗,张义珍.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基于河北保定120个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2007,(4):76-78.

[9]赵海燕,尚杰.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相关性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8,(1):75-77.

基金项目:

4.农民体育总结 篇四

为了解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个体的文化水平、体育意识、余暇时间和个人收入水平,影响了农民体育发展的`广度、深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社会化程度、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影响了农民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作 者:任远金 BEN Yuan-jin  作者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刊 名:体育科学研究 英文刊名:SPORTS SCIENCES RESEARCHES 年,卷(期): 13(1) 分类号:G812.42 关键词:中国   农民体育   影响因素  

5.农民体育总结 篇五

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繁荣农村文化氛围,经镇领导安排,决定在五月中旬在戴楼镇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

一、指导思想

本届农民体育运动会是继续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要指示,坚持“促进城市、发展农村、重在基层、面向全体”体育方针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农民体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障。为了运动会的有序进行,现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二、组织机构和组织领导

本届农运会决定成立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在组建组委会的同时,成立宣传组”,负责指挥、实施各项工作。

(一)组委会:组长:李一凤

副组长:闵凌艳

成员:李广彬,涂芬

(二)运动会宣传组:组长:涂芬

成员:吉梅兰,王尚琴。

三、运动会裁判长:李广斌

四、运动员资格

参加本届农民体育运动会运动员是全镇各村农民年龄

1不限。每个运动员只限一个参赛项目。

五、运动会议程和程序

本届农运会的议程共四个,即开幕议程、比赛议程、表彰议程和闭幕议程。

运动会开幕式:1开幕讲话(代开幕词);2裁判员宣誓;3宣读竞赛规程(规则);

运动会竞赛:各竞赛由裁判宣布本项竞赛的规定,计时比赛,比赛结果由裁判核准,再由裁判长转宣传组组长,为颁奖大会作好充分准备。

表彰和运动会闭幕式:

①大会由裁判长宣布本次运动会比赛结果;

②大会由组委会宣布本次运动会竞赛获奖的名单; ③授奖;

④其他;⑤由组委会主任委员致闭幕讲话(代闭幕词)。

六、运动会会场和赛区地点

1、运动会开幕(闭幕)式会场地点设置在文广站院内。

2、运动会赛区地点设置:①农民自行车慢骑;②拔河;③乒乓球。

七、运动会竞赛纪律

1、运动会是在大会组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运动会竞赛的各项赛事,组委会授权由裁判长全权指挥,各赛区的裁判员全权指挥本赛区的各项赛事;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竞赛规程认真组织实施。竞赛之前认真了解规程要求,规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应与运动员共同商定补充规定,将补充规定报告裁判长。总之,在比赛之前,把复杂的问题

解决在前头。

2、全体运动员在比赛中,应服从大会组委会的领导,听从裁判人员的指挥。在竞赛中,如有侮辱、谩骂执裁人员,经调解无效者,应由仲裁委员会进行再次调处,如事端属运动员本身,对调处无效者,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可取消该运动员参加本次比赛的资格,报组委会备案。

八、奖励办法

运动会是本着以崇向科学,坚持科学健身为目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为前提,在竞赛中以坚持“健康第一、友谊第一、安全第一、风格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贵在坚持、旨在健康、输赢两欢”的宗旨,对比赛获优者给予奖励,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计奖时,项目个人分一、二、三等奖,各授奖状一面,另加适量数额资金,进行表彰奖励。

九、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竞赛规程另附。此实施方案特呈报镇党委、政府审定。

恳请批复。

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

二0一 一年四月二十日

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

关于自行车慢骑、拔河、乒乓球竞赛规程

一、竞赛日期、地点:

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初定于2011年5月 日上午9时在文广站院内举行。

二、参加办法:

1、运动员年龄、资格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

2、参赛运动员必须是在2011年5月10日前各单位报送来并经第一届农运会运动员资格审查后的运动员。

三、录取名次和奖励:

本次运动会在竞赛中如何录取优胜者的名次,经组委会决定,各种比赛项目录取名次是:如本项目参赛运动员人数5人以上(含5人),录取优胜名次取前3名进行奖励;如参赛运动员人数4人,录取优胜名次取前2名进行奖励;如参赛运动员人数3人,录取优胜名次前1名进行奖励。如参赛运动人数2人,只选1人获优胜奖。

奖励办法:

运动会本着以崇向科学,坚持科学健身为目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为前提,在竞赛中以“坚持健康第一、友谊第一、安全第一、风格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贵在坚持、旨在健康、输赢两欢”的宗旨,对获得优胜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运动员获得比赛单项一、二、三名或获胜的个人,分别授予奖状一面,另加资金一份。

本次农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会场设置在戴楼镇文广站院内,运动会各竞赛项目的竞区地点分别设立在:

①农民自行车慢行设置在戴楼镇文广站院内;②拔河赛场设置在戴楼镇文广站院内;③乒乓球赛场在政府二楼;

四、竞赛纪律

1、运动会在组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对整个运动会的赛事,组委会授权由裁判长负责全权指挥,各赛区的裁判员,有全权指挥本赛区的赛事;全体裁判员在竞赛中,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竞赛规程认真实施开展比赛。在竞赛之前,应认真熟悉竞赛规程要求,如发现规程中的细则有不完善之处,应与运动员共同商定补充规定,并将补充规定报告裁判长同意,否则不能开始竞赛活动。

2、全体运动员,在农运会比赛中,应服从大会领导,听从裁判人员的指挥。在竞赛中,凡是有侮辱、谩骂执裁人员,经调解无效者,应报告仲裁委员进行调处,如事端属运动员本身,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取消该运动员参加本次竞赛的资格,并报组委会备案。

五、其他:

本规程解释修改权属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竞赛组。

戴楼镇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

6.农民体育总结 篇六

一、河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服务对象的现状

在“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 仅按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标准, 还没有考虑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占调查人数的7.1%, 也才与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布的7.13%的结果相近, 低于2002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的8.4%的比例。农民活动的场所和地点, 大多数是在自家庭院、田头路边及空地以及树林、河边等场所, 与个人、自发锻炼为主的形式吻合, 说明农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缺乏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和有效的组织活动。农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和需要。而农民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个原因除了缺乏场地、器材、没有精力和时间、无人指导、对体育不感兴趣外, 还有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因素, 而且农民中有这种认识和观点的人还不少。所以, 农民的体育意识还有待于加强和提高。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一般愿望”、“可有可无”、“没有愿望”和“较强愿望”的分别为41.1%、26.6%、16.5%和15.8%。如果将“可有可无”和“没有愿望”两项相加, 达到43.1%, 即靠近半数的农民几乎是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说明较多的农民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意识, 参与性不强。关于农民对体育科普知识和体育文化信息的需要程度和态度的调查示, 如果村里的报刊阅览室和宣传橱窗内有体育文化信息和科普知识的宣传, 回答需要并经常去的只占27.9%, 偶尔去的人占45.8%, 不去的人占26.3%。不去的原因, 排序分别为无时间、无兴趣、无文化。如果将偶尔去和不去的人数比例相加, 占72.1%, 说明大部分农民对体育科普知识和体育文化信息的需求程度不高, 态度也不是很积极。

二、河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乡镇中, 乡镇政府没有全民健身体育领导机构, 没有乡镇干部分管体育工作, 没有农民体协及其他农民体育组织的分别占52.3%、47.63%。在被调查的行政村中, 没有村级体育领导机构、没有村干部分管体育及没有村农民体育组织的分别达到84.3%, 74.8%和86.9%, 个别地区这几项“没有”的比例甚至超过90%。乡镇文体站 (体育指导中心) 、体质测试站 (点) 和村体育指导室、健身点情况在被调查的乡镇中, 没有文化体育工作站或体育指导中心的乡镇占46.1%, 没有体质测试站 (点的乡镇占61.7%。村体育指导室和体育健身活动点的数量也很少, 没有的比例分别高达85.6%和65.9%。乡镇、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在被调查的乡镇中, 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即专职体育工作人员只有8人, 平均约5个乡镇有1名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81人, 平均每个乡镇有2.7名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行政村就更少了, 平均每个行政村只有0.37名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即平均约3个行政村才有1名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河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人力资源体系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大部分地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不足, 体育指导员从数量到质量与农村需要的差距较大, 文化程度偏低, 从事体育工作年限不长, 数量少, 指导力量很薄弱等。经过体育指导员培, 有体育指导员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 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以兼职为主, 服务效率不高, 且指导员的人数太少, 导致对农村体育锻炼者指导率偏低, 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大部分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农村体育组织的指导大多依靠志愿人员.此外, 指导对象主要以老年人为主, 这样远远不能满足不同行业, 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 也是导致服务效率不高的原因。

四、河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物质保障体系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近2年31.6%的乡镇和48.4%的行政村没有体育经费添置体育设施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在有体育经费使用的乡镇和行政村中, 其经费来源的渠道都是以本乡镇和本村财政支出为主, 列在第一位, 辅之以村及村民的层层摊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虽也有一定的捐赠和赞助, 但比例不高, 而县财政拨给乡镇的体育经费在经费来源的因素中所占比例更小。本次调查分别就行政村中、小学内体育设施和中、小学以外的体育设施进行了调查近年来, 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能配有简单的体育设施。除中、小学以外, 在被调查的行政村中的室、内外体育场所与设施数量都比较少, 没有室外、室内体育场所与设施的比例分别为62.1%和58.7%。

五、结论

7.农民体育总结 篇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江西省;体育消费;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作为城市里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成为城市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部分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但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在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类型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要求: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农业户口;从事非农业工作;在本市工作超过3个月。

1.2 研究方法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958份,回收率为79.8%。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最后的936份问卷作为分析数据,有效率为97.7%。运用SPSS 13.0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2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人们的体育消费对象包括各种类型的体育产品,而体育消费类型是按照体育消费对象而言。它反映了人们体育消费的选择倾向,是消费特征的重要观测指标。因子分析方法用于本研究,主要是用于处理新生代农民工众多的体育消费类型问题。研究预期将诸多不同消费类型之间的联系用少数几个因子描述出来,每一类消费类型组成一个因子,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的众多信息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出来。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有很多,同时消费类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调查问卷的设计应该遵循因子分析的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原则。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第一轮初选15个消费类型指标作为专家咨询的候选指标。通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剔除重复性、无效性指标6个,形成一个包含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杂志书报、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电视、网络收看体育比赛、体育彩票、体育俱乐部会费、体育指导培训、体育旅游等9个测量指标的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量表。经测量得到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3 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因子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际观察,我们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类型因子分析结果归纳为实物型消费、精神型消费和劳务型消费。

2.3.1 实物型消费

可以看出,与实物型消费因子相关性强的消费类型指标是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杂志书报。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1.325%,是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结合实际,将因子1命名为“实物型消费”。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表明他们相比老一辈的农民工更注重时尚运动的消费产品。然后,由于体育实物型产品既可用于体育运动,也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双重性功能,体育实物型消费也就有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效用。第三,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特性,决定其会选择那些穿着舒适、质量低廉、价格优惠的体育实物型产品。

2.3.2 精神型消费

与因子精神型消费相关性强的消费类型指标是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电视网络收看体育比赛、体育彩票。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23.083%,是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次要类型。结合实际,将因子2命名为“精神型消费”。从这点我们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消费产品中,精神型消费显著增加。他们除了实物型消费支出,会适当安排一定的费用用于购票现场观看体育比赛。除此之外,购买体育类杂志书报,实时关注体育赛事报道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消费习惯。

2.3.3 劳务型消费

与因子劳务型消费相关性强的消费类型指标是体育俱乐部会费、体育指导培训、体育旅游。其特征值贡献率达14.832%,是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实际,将因子3命名为“劳务型消费”。健身房锻炼、体育俱乐部消费、体育旅游等劳务型消费要求消费者具备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充足的空闲时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能满足此两项条件的很少。虽然此项因子的贡献率最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务型消费已经成为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内容。由此我们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群体的工资待遇正逐年提高,他们的劳动保障体系也随着日渐健全,让新生代农民工有条件有时间参与劳务型体育消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现阶段受工作性质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是以服装、器械和报刊等为主的实物型体育消费。精神型消费已经占有一定比例,成为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习惯性消费。劳务型消费虽然远低于其他类型,但它的出现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在逐渐提高。

3.2 建议

加大体育消费产品的营销,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征积极开发精神型和劳务型体育消费产品。建立健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障体系,提高其收入水平,为其体育消费打下经济基础。着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兴趣,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培育良好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4):80-84.

[2]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69-71.

[3]夏冬.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2):14-18.

[4]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院版),2012,10(01):128-130.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10(3):141-142.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農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001).

上一篇:中小学生清明节扫墓仪式发言稿下一篇:零件加工项目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