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11篇)
1.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一
《提高农村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古宋一中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
2012年5月10—6月20日 调查对象:
古宋中一中各年级学生及家长。这次发放试卷300份。(其中家长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其中家长80份)。
2012年5月10日由小课题成员组李娟发放问卷调查表,6月15日负责收集问卷调查表。由全体成员总结及分析调查结果。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日; 活动地点:
语文集体办公室 主持人:
赵丽娜 参与人:
孟红梅、张玉梅、李娟、王娟、代贵珍、谢爱芝 活动内容:
我校全体小课题研究组成员就《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进行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提高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0日---11月15号 活动地点:
古宋一中实验班级 参与人:
全体小课题活动组成员及全体学生 活动形式及内容:
2012年6月20日 ——2013年4月2日 由课题组成员分头负责各个班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学写读后感。2012年7月2日 在全校师生中倡议“暑期读一本好书”活动。并要求写出读后感。
2012年9月3日——9月10日 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组织“暑期读一本好书”优秀读后感评选活动。
2013年元月11日 由全体课题组成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书香进校园”课外阅读倡议活动。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读书。2013年3月15日---4月2 日 由课题组成员分头负责各个班级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小故事会”“我爱阅读口语交际”等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二
一、培养读书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读书有了兴趣, 读书才会取得实效性。作为读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要
课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读书渴求, 引导学
外生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书籍。好的书籍就像营养品, 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 还能陶冶他们新疆阅河很重要石的情操, 。小学低段的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因此由于识, 字量少书籍的, 他们选择读子喜欢绘图版的书籍, 并且是充满想象的故事的●冯类的书素中段的学, 生由于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教师可以选择童话书籍让他, 加之他们去读。有梅们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对科幻、漫画类效让他们去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高段的, 学生由于有了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选择这类书籍性历史故事的知识储备、探, 险故事他们涉猎、科幻故事的内容更、文学广泛, 故事等他们对
书籍感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这类书籍让他们去读。
然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读并且是长期性去读, 使他们读后有所收获。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引导方法上和读书要求上应有所不同, 读书的形式要多样化。比如我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 选择古典名著《三国演
义》并且是通俗版本的, 这样他们很容易读懂。刚读这本书时, 学生的兴趣很高, 有的学生一天可以读十个故事左右, 少的也可以读五个左右的故事。总之, 只要有空, 学生就拿着书看, 有时看完后还会互相议论几句。这是一种好现象, 说明学生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这样, 学生读书的兴趣被点燃了, 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读。大约半个月左右, 大部分学生读完了整本书。于是, 在第一月的读书交流课上, 我出了一些简单的题让学生说说, 结果学生不是张冠李戴就是一筹莫展, 只有几个用心读书的学生说出来了。这时, 我抓住时机, 请这几个学生说说读书的方法, 结果他们的方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边读边想。我用这种方法教育了学生, 也让他们从中知道了好的读书方法。看着他们后悔的样子, 我心里明白, 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这样囫囵吞枣似的读书方法仅仅是看个热闹, 根本学不到知识。我借这次读书交流课, 向他们提出了下个月的读书要求:每个读书小组在这一个月出一份考题, 主要是围绕故事进行出题, 比如故事中主要人物、故事的发生地、主要的事件、故事的名称等, 出题的形式要多样化, 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都可以。这样, 既可以促使学生仔细去读书, 也不失趣味性。
在月末的读书汇报课上, 各个小组出的考题令人感到他们是在用心读书了。同时, 在活动当中, 大家积极回答问题, 实效性较好。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们在这一阶段是在认真读书, 并且读进去了。
为了把读书引向深入, 我又布置了下阶段的任务:读你喜欢的故事, 可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也可以合演故事, 或者以说评书的形式来展示等。学生在准备的时候, 我也参与进去, 给他们一些建议。在本月的读书交流课上, 学生的表现让人吃惊, 有评价故事中人物的, 有合演故事的, 有讲故事的等, 虽然他们的评、讲、读、演不是多么好, 但是学生的潜在能力被激发出来了。我相信, 通过长期的锻炼, 他们会有所提升的。由于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读书, 所以, 展示形式不能要求过高, 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 读书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
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读书兴趣非但没有减, 而且收效很大。我认为, 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把《三国演义》读到这种程度就够了。相信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会把这部名著读得更深。
二、培养好的读书习惯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 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因此,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正浓时, 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了。以读《三国演义》为例, 应这样培养学生: (1) 每天自己给自己规定一定量的读书任务, 根据自己的实际读书情况而定。 (2) 读了要作记录, 读才能得以体现。比如作简单的批注, 圈出精彩的词或句子, 或者写写你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半个月我检查一次, 并将好的读书笔记作为范例展出, 让同学们借鉴。 (3) 开展班级读书汇报课, 一个月至少两次。在汇报课上, 每个人都要交流, 对于读书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以此促进大家向他们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书的话, 就没法与大家交流, 这样会显得很尴尬。渐渐地, 学生就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好的读书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三、读与积累、写结合起来, 达到读的最高境界
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 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由此可以看出积累的重要性。的确是这样, 如果学生读了书, 过了眼瘾, 过后就忘记了, 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读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 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在引导学生读《成语故事》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每个故事读懂, 明白成语的引申意义, 然后简单归类记忆。比如把描写风景的归为一类, 描写人物的归为一类, 含有动物名称的归为一类等。记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可以出一些趣味题或以成语接龙的形式来记忆等。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说话, 可以是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段话。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大写作和小练笔中运用。对于运用恰当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以此带动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比如在写《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习作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人物的成语, 并且把这些成语展示在小黑板上, 再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运用其中的成语。由于有了成语的点缀, 学生描写人物的语句生动多了, 人物外貌的特点也突出起来了。
在运用的开始阶段, 教师可不限制成语的多少, 只要学生能把积累的成语运用好, 就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运用成语的习惯养成后, 教师就鼓励他们尽量多用。渐渐地, 我们就会发现, 学生作文中的成语多了起来, 大部分成语运用得比较恰当。同时, 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成语作点缀, 会给人一种妙笔生花之感, 作文中的文学味也浓了起来。
3.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三
【关键词】课外阅读 写作 结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12-0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新课标语),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则成为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不断的地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写作,可以使其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倾吐自己的思想情感。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只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被忽视、被孤立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采用以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以写作为目标带动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是破除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
迫于教学压力,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偏重于课内文本教育,只以教科书为蓝本纸上谈兵,把读记教材上有限的名句名篇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方法,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课外阅读。现行的素质教育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而课外阅读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致力于改变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我总结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发现,若能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以写作为目标带动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是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现象的有效手段。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意义
1.阅读课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良性循环,改变了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思想素材,从思维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体上的独创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范本,加强对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教师通过阅读文本的开发与阅读指导不断深化对可阅读文本的“可示范性”的认识,解决教师不知学生“有能力读什么”“需要读什么”“喜欢读什么”的问题。
2.在写作技术层面,强化文本意识,强化表达意识,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3.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平板、结构单一的现状,避免学生闭门造车,写出的作文既无章法又无文采。
4.通过可阅读文本,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时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写作实践,加强阅读中的理解,深化对阅读对象所蕴含的微妙精湛之处的体会,并将理解和体会再渗透于个人的写作实践中,从而形成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三、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 读。
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四、基于课外阅读进行写作
如果说阅读是对信息的吸收,那么写作就是对信息进行重组后的释放。信息的重组释放是要以信息吸收为基础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学生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 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精构框架和遣词造句两个方面进行。
1.突显脉络,精构框架
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谋篇布局是较高层次的写作要求,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相较于语言文字的锤炼,篇章结构设计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一旦学生掌握了,便能很有层次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成语“胸有成竹”的深层含义就是在强调,作者写作之前已对选取的材料有了整体的规划,并设计好了对应的框架和布局,下笔之后便自成章法。
要想有效地提初中学生写作中的篇章谋划能力,我提倡采用前文提及的精读课外书籍加以解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精读名家散文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长期的研读与领悟来逐渐学会构建文章篇章结构的方法与技巧。“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遣词造句,展现文采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前提,而使用语言文字则是体现写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堂中有关语法的常态教学并不能完全实现语言文字的恰当使用,它需要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对比和运用中实现。所以,语言的本质在于运用,只有明确了语言文字在运用中的异同,才能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含义,才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多写读书笔记。具体来说,可以在阅读时把有价值、可引用、可借鉴的精彩词句抄录下来,或是把对篇章谋划方面的点滴心得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能力便会步步高升。
五、读写结合教学的反思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与挑战,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习惯让我们老师和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应付考试的思想来对待语文学习,“教”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言堂”,“学”的方面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管听讲和记录,下课之后则是一头钻进各种各样的题海中。读写结合实验研究则改变了这一切,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为“师生双主体互动”,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能力意识和合作意识,旨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对当前学习考试有用而且终生管用的语文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觉得语文花时间学习与不花时间学习,结果差不多,所以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邈邈。而读写结合引发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阅读、写作、讨论,都成了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主动去读书,主动去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了,学生自然就越能感受得到读写结合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因此而产生的学习效应也就不同,师生也就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了。
3.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要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就要注意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又更充实更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语文活动,比如文学社、书协,名著欣赏活动、高分作文讨论会、作文竞赛、知识竞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让学生真正在这些活动中树立起大语文观,感受到语文对涵养自身,丰盈心灵,提升素质的作用,进而自觉地把阅读与写作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为未来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用经典作品来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要提倡学生自主写作,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新课标语),用文字、书籍对社会、自然及人生进行探索与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不断构建自身内在的精神涵养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健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靖.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3]刘贤梅.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J]. 语文学刊,2009(14).
4.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四
张成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分析课文时,问题提得稍微有些深度,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点标点,就是忘了加标题;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是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呢?方法 课堂上没少讲,为啥就是那么高投入低成效呢?
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结果是这样,却仍没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我们的阅读课依然“涛声依旧”;即使关注了,改进了,成效也不太明显。虽然新课程开始一年多了,但阅读课上:读通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 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课内如此,课外阅读更加糟糕,有些学生读了五年书从来没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直观画面的依赖,而对书的漠视却令人无比担忧。
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在书中找到过快乐的体验,因此也就无所追求,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它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做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我们以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激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兴趣的不断拓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来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
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水上飞机》,了解了说明文的写法,动员学生对身边熟悉事物加以说明介绍,进一步明确介绍事物的方法。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
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州七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四、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五、营造阅读的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我们学校为每班购进了一百册新课程必读书籍,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都可成为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作为教师,还要努力让学生轻松的阅读。所谓轻松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
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5.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五
埔上中学 陈冬枝
课外阅读作用与现状
课外阅读的作用巨大,恐怕任何师生都不否定。 首先能适应中考需要,中考课外阅读题与作文分数比例最大,如果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就像有人说的:不上语文课,照样考高分。这也许夸张了点,但却实实在在地点出了课外阅读作用之巨大。而且阅读兴趣一旦养成,多读多看,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见闻,还能培养凝神静气的心境,充实人的生活。
然而,学生阅读的情况却令人忧虑,特别是农村。据本校初三6 个班级调查显示:初三两个学期里240个学生只有23人次借过书,课外阅读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作文书,学生想从作文书上找捷径,应急也许有一点效果,可想真正写好作文,最有效的途径仍然是多读课外书。
问题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与习惯,班级与学校没有读书氛围与习惯,因此,最关键的是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提供便捷的阅读条件。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这一方案前提是教师阅读量要广,不仅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方法有:
1、上课时有意识地插入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故事等。如教学《荔枝图序》,让学生知道古代荔枝是难得一尝的珍品,故有诗“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讽刺统治者的无耻。上《父子情》一文,说说世间令人感动的父爱,甚至动物的故事。生了兔瘟的母兔硬是支撑着,多活了一个多月,把小兔生下来后才死去。当了爸爸的大狗被幸福冲昏头脑,为母狗捡骨头时被车撞了,依然把骨头送到母狗身边才倒下。
2、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课文联系紧密的内容。
如教学周建人的《蜘蛛》,周建人是生物学家,而其兄鲁迅是众所周知的大文学家。可以说说他们三兄弟的故事(还有周作人)。学生一定很关心,然后指出,这可以通过阅读《周作人印象》、《鲁迅印象》等书来了解。
鲁迅作品多,《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里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借来看一看。教学古代诗文作品时,同时推介与著名诗人相关的书,如李白、陆游、苏轼、李清照、陶渊明、王维等。让学生了解诗人经历,写诗背景,还有什么诗等等,可利用一节课或早读专题研究介绍某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它重要作品。
3、长篇故事,不妨演绎一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又如何,他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惩治小痞子,大闹野猪林,只要绘声绘色地讲上一个片段,相信学生兴趣是会被调动起来的。
又如教学《出师表》、《隆中对》,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为什么不鼓动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呢?
4、利用电视传媒的效果。如正播放学生爱看的《聊斋》鬼故事,告诉学生,书上写的有比这更精彩的,除了学过的《山市》《狼》,还有《崂山道士》《婴宁》《小翠》等,更有趣,看的同时,还可以学点文言。
提供与创设阅读条件。
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却由于借阅图书不方便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又加上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不知借什么书,怎样才能借到自己想要的书等问题,一时被撩拨起来的读书欲又被遏制了。为此,我根据本校和其它农村中学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以下条件:
1、集体借阅,统筹省时。
开学初,语文教师和语文科代表,各小组长去图书馆选书(根据后文所确定的读书计划),和图书管理员商量好,假设全班有50人,那就把本班所有同学的借书证全用上,一次性借足50本书,这样,所借的书内容丰富,不重复,省去大多数同学借书等待、查阅书目的时间,又省去图书管理员的麻烦,一学期只借还一次就可以了。书借到班上后,把书目登记好,粘贴在墙上, 同学之间再互相借阅,如果能把这50本书看完,不知有多大成效呢!
2、开辟班级图书角。每一学期动员每生借出自己拥有的一本书(愿意的可多借出几本),作为公共图书阅读,书名也在墙上列出,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借阅情况也是自己登记(若是丢失或上课偷看被没收,均赔偿损失),期末返回到各人手中。
3、捐钱订阅杂志。
每生一年捐出2 -5元钱来共同订阅几份杂志,如《少年科学》、《少年文艺》、《初中生》、《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让学生花两天的零用钱,即可每个月都读到新鲜故事,看到新鲜人物,学到新鲜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在班级内备足图书,不必为“米”“源水”而发愁,加上一些爱书人的大力提倡,相信一种读书的氛围能很快形成。
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可按年段安排,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理解能力及结合教材编排,制定计划如下:
初一:
1、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安徒生童话》、《克雷洛夫童话》、《伊索寓言》、中国现当代童话、寓言等,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等。
2、蒲松龄《聊斋》、鲁迅《朝花夕拾》朱自清、老舍、现代作家散文选集。
3、适当安排了解一些古代诗人、诗作的了解学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李清照、辛弃疾、陶渊明、曹操等。
初一暑假: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初二
1、冰心散文《繁星》、《春水》、中国现代诗选(如冯至、何其芳、郭沫若)
2、古代诗人文天祥、苏轼,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外国诗人普希金、屠格涅夫。先秦寓言集。韩愈诗文,边塞诗歌,元代小曲,司马迁《史记》,罗曼罗兰《名人传记》,
3、科学小品文,名人故事集,科普科幻故事集,。
初二暑假:《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初三:
1、宋人词(晏殊、李清照、范仲淹等),苏辙介绍,《诗经》、《汉乐府》,
2、鲁迅小说杂文评注,茅盾文集,
3、欧享利、莫泊桑中短篇小说,泰戈尔《流萤集》、《飞鸟集》、《园丁集》
初三暑假:《西游记》、《红楼梦》、其他散文等。
指导阅读方法
1、内容指导
阅读长篇名著,要注意书中各个人物、主次要人物告别是哪个人物最精彩,通过哪些故事情节来表现,如看《水浒传》,“武松”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景阳冈打虎,杀嫂祭兄、醉打蒋门神
寓言,故事分了解故事内容,领悟其中的寓意、道理,名人传记中对名人一生主要经历,主要事件能了然于胸。
短小精悍的美文,要学习美的片段,学习修辞运用,语言文采。
阅读速度训练
注意经常拿出规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一目十行的本领。
阅读时间安排
教学生学会见缝插针,利用中午、傍晚、饭前饭后等时间来阅读一些杂志短文等,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
读写结合
读书要做笔记,动手动脑,教师可定时抽查学生的笔记,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展示阅读成果,尝试阅读甜头
1、开展各类活动,展示阅读成效。
读完成语故事书,可开展成语故事,成语难写字比赛,书读得多的人,就能获佳绩,激发其它学生也学好成语,颇有用处。
还有“课外名著知多少”“古今名人知多少”等活动。
2、学写诗、童话、寓言
学了童话、寓言之后,学生学写,大部分的学生寓言故事编得很精彩,寓意明显,内容生动。拟人、比喻等手法应用得恰到好处。好的作品,把它们打印出来,编成册,具上学生姓名,学生俨然成了寓言、童话作家,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未见的大雪忽然来临,正巧学生刚学过一些现代诗,我叫学生试写,学生诗兴大发,有好几首还真不错,把它们张贴在学习园地上,学生便有了“诗人”的成就感,后面事实证明,甚至有人在作文中尝试写小诗,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可见学生的兴趣已经得到激发。
3、“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选取比较出色的读书笔记,时常展出,互相学习参考。
兴趣从阅读中来,阅读能增进兴趣,教师应多创设条件,多在指导上下功夫,相信学生能走出广阔的阅读天地。
6.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六
甘肃省陇西县崇文中学陈继勤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个多月长的时间,这么长时间也正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黄金时间。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能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阅读,不仅会让他们的寒假过得忙碌、充实、有意义,而且还会让他们在快乐中的名著阅读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来指导初中低年级学生在假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读物,并能稳定的、自觉的、如饥似渴的探索知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在推荐的书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有选择的阅读,尽量让他们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固然重要,然而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兴趣广泛,但持久性不长,盲目、从众心理较强,自控能力又较差。而过分广泛的兴趣,过分肤浅的阅读,只能给学生带来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克服自身不足,阅读好书,阅读名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制订出具体可行的名著阅读计划,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和要求,让他们带着任务去阅读名著。布置任务前要指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如摘录,做评注,写读后感,制作文摘卡等方法,让学生正确有效地阅读名著。
要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假期虽然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好机会,但因太多的因素如游戏、影视节目、游山玩水、走亲访友等也在诱惑着他们,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这些可能更感兴趣,而对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会置之脑后。因此,教师可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评语表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假期依照阅读计划督促孩子阅读,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并对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做简要评述。开学后,教师及时收缴家长评语表,了解学生在假期的阅读情况,检查读书笔记并打出等级,整理、编辑、打印优秀的读后感让学生传阅、学习、交流,以便进一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持久的阅读习惯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7.有效课外阅读指导探析 篇七
一、激发兴趣是前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把“要我读课外书”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课外书”是有效课外阅读的前奏。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寻求阅读机会,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一) 讲故事激趣
不仅是低年级, 高年级学生对听故事仍由衷地喜欢。教师可巧妙利用“没有文字”的故事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读书, 这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手段。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猴王出世》一课时, 课尾给学生讲了《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先讲孙悟空略施小计, 从铁扇公主那儿借来了芭蕉扇, 后来却发现芭蕉扇竟然是假的。讲到这儿, 笔者故意卖关子:“欲知孙悟空能否借到真的芭蕉扇, 请看下回分解。”接着, 让学生猜猜结果。这时, 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表示要阅读这部名著。这样由“听”到“读”的引导, 自然水到渠成。
(二) 提供阅读空间激趣
部分教师向学生推荐大量的课外读物, 并要求学生阅读时应在书上圈点勾画、写读后感等。这原本有助于加深印象, 提高阅读质量, 但一开始就这样要求, 很容易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还可能因此打消阅读的念头。因此,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初期, 最好不作任何的阅读要求, 只要学生读了, 不管是囫囵吞枣还是精读, 或者是跳跃性地读, 都应该给于肯定和鼓励。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 读什么或不读什么, 不该由外人 (包括教师) 来决定, 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的兴趣来决定。不管学生读什么, 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籍都可以读, 切忌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打断他们, 迫不及待地推荐名著。名篇名著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 它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力, 不是一般文学著作能比得上的, 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就要求他们阅读, 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 教师推荐名著要“观其人, 顺其意”, 针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兴趣爱好, 适时适量地推荐。当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了, 自然会对名著感兴趣。
(三) 师生共读激趣
记得有一节活动课, 一部分同学在看课外书, 笔者也顺手从学生那借了一本看了起来。一会儿, 旁边一位学生悄声问道:“老师, 你看过这本书?”“没有, 这本书挺好看的。”他听了, 便有点得意起来, “我看过, 我最喜欢……”他津津有味地讲起来, 很快吸引了其他同学过来。于是笔者便趁热打铁:“同学们, 这些课外书可有趣了, 我也喜欢看, 你们有什么好书就借给我看, 好吗?”顿时, 教室沸腾了, 学生争先恐后向笔者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从他们的眼神中, 看到了他们对课外书的喜爱。教师参与阅读, 无形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二、掌握方法是关键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如何真正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却一直处于探索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设计指导课, 教给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阅读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类书籍。一次, 笔者把《水浒传》这本书介绍给六年级学生, 并专门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课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学生喜爱上书中的人物, 同时对如何读好课外书作了方法上的指导:读懂小说就要读懂故事, 读懂故事就要读懂人物, 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之后, 便结合第一章节引导学生阅读。这样一来, 学生掌握了方法, 也增强了阅读的信心。
(二) 降低难度, 做好读书笔记
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是积累性阅读, 而摘录好词好句, 无疑是一种切合实际, 能激发兴趣, 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途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由于学生各有所好, 阅读层次不同, 基础不同, 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既不作定性要求, 也不检查, 学生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笔记就可以。况且, 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隐性的, 只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美, 受到了心灵的触动, 得到了人文的熏陶, 那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三、各种活动是平台
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必须建立一个促进课外阅读的平台, 让孩子在平台上锻炼, 逐渐形成习惯。
(一) 评选班级“阅读之星”
教师定期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评选出读书笔记内容丰富的同学成为“阅读之星”, 并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同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表扬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同学, 使学生学有榜样, 促进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 轮流推荐好书
在班级内开展推荐好书活动, 可谓一举两得。首先, 每个学生都要定期向同学推荐好书, 自己必须要大量阅读, 才能挑选出自己认为好的一本。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阅读了课外书, 又要考虑这本书好在哪里,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其次, 经学生之间相互推荐, 大家可阅读的书籍种类多了, 自然也提高了阅读兴趣。
(三) 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
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 让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 在互动中借鉴他人优点, 既掌握了读书方法, 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
8.新课标下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八
新课标 课外阅读 能力训练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也正像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也才会热爱上阅读,反之则不然。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有家庭的影响,又离不开学校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感染、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由偶尔的自发喜欢成为持久的自觉爱好。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就是爸爸、妈妈、教师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的物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听、讲。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对阅读的认同感和体味读后的成就感。
二、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且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我们如何来实施教学呢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相结合
我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或与课文体裁、写法相似的读物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读读《水浒传》;学了《只捡儿童多处行》,向学生推荐冰心的著作《繁星》《寄小读者》等;学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读其他写夏天或西湖的诗词,并了解苏轼其他的作品。
2.根据学生的兴趣,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比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读物,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有的学生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我就和他聊聊高洪波、秦文君、班马等,谈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花季·雨季》;有的学生爱读经典名著,我推荐他读读名家短篇佳作,有能力的甚至还可以读读四大名著等。
3.捕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根据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电视里播放《西游记》,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朗读“孙悟空大闹天宫”精彩片段,建议学生读读原著。在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
三、探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是完成课外阅读的关键
有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好书后,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和技术固然是一方面,但教师最应关注的是把自己作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学生,同时要设法让学生长时间地具有阅读的热情与欲望。
1.开放学生的阅读方式
每个月末我都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讲书时间,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看的书讲给大家听,讲时还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有影视主题会、有新书推荐会、有游戏辩论会、有新闻发布会。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走进了阅读的圈子里,还养成了看书时思考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所写的笔记要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写得好的在班级的成绩栏进行展览。这样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累积很重要,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把这一过程视为累积知识积累与素材的大好时机,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下一些好词好句,谢谢读书后的感想感悟,胆这一切都要在学生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强求,引导阅读和让学生保持持续不断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首要任务。我们希望学生能在轻松和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开展积极的自主阅读,而不希望为了完成课外阅读中的某种学习任务而使本可以生机盎然的课外阅读变成“干涸的沙漠”,让学生望而却步。
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虽然渐渐形成了,但与此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它可以持续不断地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能在品尝和收获成果的同时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偏好、阅读的风格……只要是学生乐意阅读、享受阅读,我们就大可不必过分关注阅读的细节。
4.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课外阅读是一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行为,受学生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阅读结果一定会有差异,对此,我们要支持和鼓励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会鲜活而有个性。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防止将我们成人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在阅读后开展讨论,可以让他们在各种知识和文化学习方面获得更大收益。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之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深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地交谈书中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以自抑的表现。所以,我们要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持续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兴趣、欲望。
9.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九
摘 要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本文从读、悟、写三个层面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提出“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与古文人对话,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以写促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 等教学思路。
关键词 :古诗文 文言文 教学 精读 泛读 自主化阅读
上个世纪初,一场“白话文运动”,使文学更加贴近了大众,雅俗真正实现了共赏,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各种新书,吸纳各类知识时,灿烂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用来表情达意、听之言之的语言,戴上了“文言文”的帽子,成了“半门外语”,与我们一夜之间天人阻隔,现代文明似乎刹那之间就断了根!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在于,如果学生连课内的东西,“授之以鱼”,都丝毫没有兴趣,还谈什么“授之以渔”,让他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呢?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新课程标准》里对课内、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了量化的标准,义教阶段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让古诗文教学实现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着重体现鉴赏个性,它所要求的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精读教育必须有更高的教育艺术,从而去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诗歌鉴赏资质和素养。
因此,让人性化的课内精读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广泛而愉悦的泛读,是当下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一个必要的探讨。
一、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文言文本身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学生惧怕文言文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根据古诗文、典籍、史学著作改变的影视作品却从来不缺少观众。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成就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久播不衰,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刚过去的几年里赚足了人气,当前热播的电影《赤壁》,还是仰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素材,为什么学生就不像看电视、看电影甚至听教授讲座那么热衷的主动去读名著《三国演义》呢?原因是:读不懂!
读不懂,首先是情感的隔膜。文言文语言对信达雅的追求,使其缺少了群众基础,这是白话文能够迅速取代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文言文居庙堂之高,不能走下神坛是其莫大的悲哀,但是并不能说文言文就是腐朽陈旧,文言文的情感也是十分浓烈的,而情感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新课标》要求学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学文言文有许多十分感性的文章。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体验,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以内促外。
如初中教材里沈复的《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他们的童年趣事、傻事。一个导入,使学生在“扫描”了一下课文后,就迅速进入课文复述环节,因为作者讲述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相像,他们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法教学,轻松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课文讲完,我告诉同学们《浮生六记》还有别的篇目,并且告诉学生,那些我没有时间讲了,学生此时阅读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晚上回家自己到网上查到《浮生六记》,半懂不懂地咀嚼起来,第二天一早又和我争论„„其实孩子们所看到的只是沈复夫妇布衣蔬食生活的一个轮廓,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孩子们开始关注了沈复,和《浮生六记》这个连我都没有关注过的文言散文,是他们文化素养的宝贵积累。
中学语文,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语法的过分强调,抹煞了文言文的韵味。在我们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只要求他“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不要求字词句章条分缕析,只要能跳跃式的理解文章即可呢?否则,他们会因为读不懂语法,就连文言文章里的情节、智慧、韵味都一并隔膜起来,知难而退的。跳出语法的圈子,不再苛求字斟句酌后的文言文,给予人的正是这种 深沉而美丽的高妙境界,古文是一个璀璨的宝库,学生完全可以取自己所需,把阅读变成一件愉快的事,一件可以意会、不必言传的事,何愁孩子们不主动去寻找阅读材料呢。当然,即使对初中生,语法也不能全然不讲,那样他们就真的读不懂了,教师语法教学的分寸很重要。
我给学生讲过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课外拓展,我不讲省略倒装,也不提词的平仄韵律,也不太关心风格流派是豪放还是婉约,可是指引所有的孩子去了读词中浪漫的故事,渲染“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清新明媚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自己有的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词,有的去查找其他的宋词,一下子他们自己摘录了许多词,背诵了很多词,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他们痴迷的华章,可是没有人来问我词意是什么,他们在不可言传的美感中陶醉,这不正是诗歌鉴赏教学所期待的境界吗?热爱能创造最大的动力。
二、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经历了情感的亲近,生活化的理解,语言还可以在这种体验中更加深入,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达到与文学作品的深度共鸣。授之以渔,有体系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化学习。
首先,知人论世。现在的孩子得到了课改的许多好处,也在课改中磨合。比如,《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取代以前的《历史》、《地理》等教材,可是古诗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知人论世,历史课程的改革使他们没有了系统详细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理解文言文就很困难。做语文老师,往往需要填补历史知识的空白。在教学文言文前,应适当介绍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且应与课文内容联系而有所侧重,使学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把握古诗文的主旨。现在电脑普及,学生自己到网上搜索一下古文人的生平也很简单,把课内的先读好,再搜索课外的短文,找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去读,学生的泛读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一生的宦海沉浮,才能理解这个“饮少辄醉”的太守的乐此不疲;不知道欧阳修勤政爱民,不但无法准确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可能会只觉得这句话幽默。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只是读文章的景物描写是很难被感染到主动去读其他篇目,了解柳宗元的坎坷人生,景物里的清幽高洁会和人物的命运相辉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会有更迷人的魅力,八篇游记风格相近、思想高标,就算不去深究文意,诵读也能给人以超出文本的收获。
其次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向来是最大的难点,不可忽略又很难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降低标准(粗知文意即可),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疑难的途径。很多课外的文言文读本都有详细的注释,向课外延伸,可以从这些教辅书起步;有条件的话,网络是比较好的途径;实在没有网络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一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有许多义项可供选择,还有很多例句,可供揣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然后是品味语言。自主品味文言文语言,比较难的,是意象、典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文化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特殊的含义,这就是意象。如《天净沙·秋思》:几乎全都是意象,枯藤、昏鸦、小桥、流水、夕阳、古道,不是形象的无序堆积,每一个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固有内涵,枯藤的黯然,夕阳的凄凉,小桥的温馨、流水的柔情和不可挽留、古道的悠远思念,使小令渲染的天涯游子羁旅思乡的情怀特别殷切。意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去具体细致地讲。古文讲究信达雅,一件事要写得“雅”,就往往和一些“旧事”联系起来,喜欢用典。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不仅是写实的烤肉,还指主帅的坐骑,把坐骑杀了慰劳士卒,意蕴深远,不讲典故不但学生理解不透,还要闹笑话了。典故靠积累,学生在课内的广泛深厚的积累,可以为他们课外的阅读打基础。在情感亲近、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积累意象和典故之后,品味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与古文人对话
古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感慨,历尽沧桑、几经浮沉后的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飘逸,是古诗文的重要主题。现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理解困境:力图建功立业是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忠君是不是时代局限?归隐林泉、寄情山水是不是逃避?这样追究起来,真的要“洪桐县里无好人”了!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才能解释呢?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正是具有极高的人性色彩,才能与日月长存,够跨越时空流转到我们的眼底,在岁月里与我们时时共鸣。我们在讲古文时如果强调了太多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本以为学生藉此会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古人,其实这反倒使学生原本可以与古人展开的对话又隔膜开来。学生一旦觉得文言文是过时的东西,属于那个时代,与现实无关,那么我们那些自诩时代精英 的学生,就很难对古文心存景仰,愉悦进入那些经典的主题,领会其中真意了。
诗中李杜,词中苏辛无一不是思想深邃,笔力遒劲,但是时代和阶级的归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这些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里体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评价,或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亲近古文人,从而展开积极的对话。
如我在教学高中教材里的《范进中举》时,就碰到了问题:因为选文有限,学生没有读到后来范进中进士做学道,提携后生的文字,只看到范进中举发疯的极端的例子,对封建科举制的“毒害”深恶痛绝,这种抵触和其他的古人的郁郁不得志、陶渊明等一些高人的隐逸联系起来,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理解,甚至是不屑。其实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隋以来的科举,到唐已经很“经典”了,史载唐太宗曾在端门上,看见新科进士络绎而行,唐太宗就有“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喜悦感叹。何况,当代莘莘学子无不在为学历学位奔忙,不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吗?联系学生们熟悉的中考、高考,古人的建功立业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取。事实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追求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错的只是某些人在追求的过程中的种种不法、无耻的做法。这个,在初中学生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入京应试之前写给张九龄的),学习“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时,就可以告诉他。
又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我引导学生对“积极还是消极”进行讨论:苏轼吟风咏月,潇洒之极,可就有些“积极”的评论家说苏轼“消极”,但是,当时苏轼为当权所逼,在政治舞台上几无立足之地,尚能不屈不挠,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使自己在精神上不倒,贯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已经是十分积极了,还能叫消极吗?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对苏轼纵横宇宙的精神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时,大江之上的明月清风,冯虚御风的潇洒,就非苏轼所独有,我的学生们也一下子心明眼亮,与东坡公同见同历了。这种引领,不仅解决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的积极品悟,还让学生理解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后来的课外拓展中,后来学生在《小石潭记》的读后感里这样评价柳宗元:“寄情山水并不是柳宗元的逃避,他在精神的自由里,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心灵深处,永州的穷山恶水,无不化成诗意空灵、幽深静谧的人间天堂„„”
再如教学《窦娥冤》,我没有勉强用唯物主义的标准去评讲,文化往往平淡真切却表达了人民是非审美、深切愿望,你感觉到了,就无法不为之动容。这里 我引导学生将《窦娥冤》的主题理解为一种曲不敢言的愿望:窦娥冤感天动地,关汉卿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为了对得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现实中无法解决,也一定要用浪漫的手法为之昭雪,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团圆”情结。当今时代的杰出作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那一部不 在“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弘扬人性呢?窦娥不是古老遥远的冤魂,她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做鬼也要明辨是非的执着怎能说与时代无关呢?而且全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唯是非,唯美,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在审美陶醉中,学生把古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伟人对话才能一步步深入。一个学生拍案而起,情不自禁地叫道:“哦,怪不得,《孔雀东南飞》里最后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鸳鸯,原来就是要表达一种祝福!”另一个学生说:“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改写了故事结局,让张生和莺莺最后团圆了!”
在这样的精读教学后,我就不用再担心学生学习不主动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了,课本上那短短的一节《长亭送别》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那“花间美人”般华丽的语言,那浪漫真情的故事已经使学生无限神往。与古文人的对话使学生对古诗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过来又会刺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四、以写促读,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
要实现精读引领泛读,达到融会贯通,可以借助于写。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还得动笔,把感知、品悟固化到纸上,形成流畅、隽永、缜密的文章,会更好地促进读。写,可以是运用文言文写自己的见闻感知(日记),也可以是“文学评论”(读后感),对中学生,比较好的办法是改写,尝试挑出几首诗,几段古文,让学生去改写,填补古诗文的想象空间的过程,也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当读、悟、写三位一体,主客体得到交融,精读就算是到家了,深层次的纵向交流必然引发横向的广泛阅读。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学习了课文,被元方的少年老成所震慑,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友人”,我没有组织讨论,我让学生展开联想,落笔成文,改写《陈太丘与友期》,指导他们留意去刻画陈太丘、元方、友人的神态和心理,并且把故事延展,文章内容之外,故事中还应有一些旁观者,他们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几番揣测,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方是不是太过分了?友人都承认错误了,不摆大人的架子,向元方道歉,元方还要‘入门不顾’,好像不太礼貌哎!”那一周的周记,我没有命题,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改写《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王戎识李》、《曹冲称象》,故事熟悉,难得的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十分到位,穷形尽相。
在自己所渲染的意境里陶醉,其效果远胜教师的讲说。又如学生改写的李清 照的《如梦令》:“„„采莲女孩子的歌声吸引着诗人,她乘着酒意壮胆,划着船,直向那荷花深处进发。荷花一朵朵扑上来,荷叶如伞,撑出一片幽深的寂静女诗人有些冷了,酒也有点醒了,快走,快走!桨划得急起来,一片水花飞溅,鸥鹭齐飞,诗人笑起来,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抱歉,于是放下桨,在船上躺下来,在那一阵阵的荷风里做起了芳馥的梦„„”
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是课外古诗,但是并不难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意境极美,让学生尝试投入诗歌的情节、意境,一方面亲近了作品,另一方面也品味古诗文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含英咀华,妙不可言。下面是学生改写的《题都城南庄》的片段:
“桃花粉蓬蓬、红蒙蒙的开了,满树满园。金亮的蜜蜂在阳光下把翅振成一小团的黄雾。一群蝴蝶,纯黑的翅膀,软悠悠地扇着,在林花间翻飞,像报春的精灵。
赶路的青年敲着柴门。红妆的少女递过水,回身斜倚着院中桃树的干,风乍起,斑驳的花影在如霞般的脸上乱移。青年的心中一动,神情恍惚地走出门去„„”
此时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诗的意境美丽了古文人的词,美丽了孩子的心灵,也灿烂我这个老师的教育理想。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其本身的审美细腻感。只有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品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课内精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维度论”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态势,通过多维开拓渠道、积淀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在课外自主地泛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增进学生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10.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 篇十
浅谈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
语文组 郑崟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高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相当多的高中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以《小狗包弟》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小狗包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语言浅近,情感真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人性扭曲的状况。但学生对于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几乎是一无所知,鉴于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来解决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问题。
一、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成为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有力支撑,以文解文,突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键入文字]
在上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巴金《随想录》中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两篇文章。在阅读时,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让你感到震惊的描写或觉得不可思议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阅读,学生对于文革时期的社会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节课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其他文章来深刻解读文本,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将不同的文章中,相同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阅读方法,即:以文解文的方法,突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二、教师精心选择与文本相关的补充材料,在学生自己泛读的基础之上,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精读,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深刻解读文本服务。
在本节课上,我给学生选取了两部分补充材料。第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读过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革时期社会特点的语句。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更进一步明确了当时的社会特点,从而使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第二部分则是教师在阅读《随想录》的基础之上,摘取了其中作者对于写作目的和意义的相关语句及段落。还是通过精读这些文字,学生体会到了巴金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反思。如此,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在本节课上,教师不仅仅立足于教材,而是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文本、对于作者的认识。
[键入文字]
如果局限于文本,学生也许只能认识到巴金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人、是一个敢于自我反省的有良知的作家。而在课堂上加入了巴金《随想录》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到巴金先生不仅自己“要讲真话”,同时要求所有人都应该“讲真话”;而且要忍受一次次痛苦的灵魂拷问,将自己身上和社会的“脓血”挤干净,只有如此,才能使十年浩劫的悲剧不再重演。由此,学生能够认识到巴金身上那巨大的反思历史、呼唤人性回归的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人生观及世界观。
11.呼唤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十一
一、小学中年段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现象
一是阅读量不够,缺乏阅读的兴趣;二是方法不科学,阅读质量不高,内容不够丰富。
为什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都很重视课外阅读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这样“病态”的课外阅读呢?究其根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确非易事;二是教师“大语文教学观”的意识不强,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课外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自己;三是阅读本身不易于掌握。虽说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须承认: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外,是由学生回家完成的。因而,教师对课外阅读掌握起来就有些困难,这也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阅读内容。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
1、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如十岁的蒋方舟写的《打开天窗》,《崔峦老师教你阅读》,《小学生必读佳作》,《上下五千年》等等。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中年段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故事以及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说,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
3、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
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如《唐诗三百首》、《昆虫记》,还有一些革命人物故事等。
4、教会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课外读物。
由于课外阅读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图书。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要单纯地帮其找书,而是把找书的方法告诉学生,让他自己去找。
5、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教育部也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定书目的系列丛书”。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6、组织订阅少儿报刊。
少儿报刊上的内容是编辑精心编选出来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爱读的有关报刊,例如《小诺贝尔》、《少年文艺》、《儿童画报》、《七彩语文》等,及时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课外读物,进行统一的阅读指导。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1、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学会阅读评价
3、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读书读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
综上所述,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宣传、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图书、读书伴随学生成长。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我们要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外阅读有效性探究】推荐阅读:
课外小说阅读07-20
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07-05
暑期班级课外阅读总结07-23
课外阅读《庐山的云雾》07-24
《盼雪》课外阅读及答案08-31
中高年级课外阅读题目08-31
二年级课外阅读教案09-13
课外阅读训练五答案09-17
课外阅读说明文10-05
六年级课外阅读推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