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环境卫生(10篇)
1.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一
魏桥镇:美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位
近日,魏桥镇以我县开展的“城市建设提升年”为契机,投资1000余万万元,大力实施城镇环境美化工程,对城镇及农村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城镇品位,全面打造规范有序、靓丽文明的城镇新貌。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该镇将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作为“彰显镇域特色、叫响魏桥名片”的重点工程来抓,投资600余万对邹魏路魏桥路段进行树种更换,新栽种垂柳2000余棵,形成邹魏路上“一到魏桥柳色新”的鲜明的魏桥特色。为使镇域主要交通要道全面实现绿化美化,该镇还在莱台路、创业大道东段、齐东六路等镇驻地路段,种植法桐2000余棵,部分路段栽种红叶杨、小松、低矮灌木等多种苗木,逐步形成“路面段段有特色、路旁处处有风景”的良好城镇形象。在进行道路绿化的同时,该镇还对莱台路等重要路段进行道路亮化,安装路灯200余盏,工程计划4月底竣工,届时全镇驻地绿化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亮化率达到99.5%以上。
在实施绿化亮化工程的同时,为进一步美化城市形象,改变镇域地上线杆林立,空中线路似网的紊乱局面,魏桥镇还重点对镇域信息管网进行集约化建设,对全镇 24公里地上线缆进行全面拆除,实行统一规划、利用有限资源,铺设地下管网,既避免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对城市交通和道路环境带来的影响,又美化了城镇形象。到目前为止该镇已完成16公里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此项工程将于4月底全面竣工。以上所有工程都实行统一招投标,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确保了各项工程保质量保的顺利实施。
为全面改善城镇环境,该镇还将整治农村街道卫生纳入美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味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之一,集中对村庄街道、房前屋后及村居内部环境进行整治,对通往各村的镇村道路,两旁堆放的秸秆、杂物、垃圾由相关村庄、农户全部彻底清除,对村内公共场所、村头巷尾等处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不留死角,同时要求各村合理规划建设村内环卫设施,合理设置足量的垃圾池或垃圾积存点,以便群众集中倾倒,统一转运处理。另外该镇还动员农户积极清除房前屋后各类杂草,规范柴草堆放,美化、绿化庭院环境,最终达到街道卫生状况显著改观、村容村貌形象显著提升。(黄蕊)
2.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二
1 兰州市域地形地貌
兰州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西北部, 是内蒙古、黄土、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市域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 海拔一般为1500~3600m, 可分为山地、半山地、河川地三种类型。其中山地占全市面积65%, 由黄河、湟水谷地分隔为南北两山区。南山区中海拔3600m的马啣山为兰州最高峰;北山区在永登县的奖俊埠岭和连城山区, 海拔最高达3400m。半山地多属黄土梁峁和山间盆地, 占全市面积的20%, 秦王川和西槽, 地势平坦, 属山间盆地。河谷川地有黄河、大通河、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等谷地, 海拔1400~1800m, 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 灌溉便利, 是重要的农业地带和城市建设用地, 占全市面积的15%。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兰州市山地与荒漠、绿洲共存的陆地生态系统, 兰州市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草原类型多以荒漠草原为主, 且退化严重。由于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干扰, 加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2 城镇布局受地形地貌及水资源的制约
2.1 市域城镇布局现况
兰州市域其周边地区土地总面积较大, 但宜农宜利用的有效土地有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兰州中心城区带状城市的格局, 以城关区为中心的东片区是全市的核心, 由于土地容量有限, 过度开发, 造成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过大, 严重影响了中心区城市居住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拥有二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尤其是一个十分狭长的带形城市, 生活服务中心同城市结构重心远远偏离, 造成了城市发展不均衡, 东西向交通十分不畅, 对整个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很不利。
由于地形地貌及水资源的限制, 兰州小城镇主要分布在大通河下游谷地, 庄浪河下游谷地, 湟水下游谷地, 榆中宛川河谷盆地、秦王川盆地及皋兰109国道沿线。城镇沿河流分布, 主要城镇多分布在河谷阶地, 在城区外围的河谷川台地, 形成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密集分布带。中远郊河谷川盆地, 包括庄浪河、大通河、湟水、宛川河, 水磨沟、大沙沟等川地和盆地, 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分布较密集, 居民点用地率较高。该地带是兰州市建设用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是目前承接市区外溢产业, 吸收引进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的重要区域。榆中北山地区、永登通远、民乐、七山、坪城一带的广大区域内, 没有建制镇。
2.2 资源环境制约带来的不利影响
兰州市域的用地结构现况, 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密集的人口和居民点增加了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的费用和农村居民安置的难度;已形成的居民点和各类工矿企业用地成为新城区统一规划布局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兰州市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受土地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市域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 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 乡镇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近年来, 由于产业的快速集聚, 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无限制地扩大, 农业用地被侵占现象激增,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快速城市化转型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阻碍着兰州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谷川台盆地, 城镇、工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有由点到面, 由面到片扩大。而建成区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 高耗能的产业布局, 建设用地不合理的间接效应等, 导致兰州市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在有限的土地供给条件下, 处理好该区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比例关系, 是兰州市域各层次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 市域未来城镇布局调整的探讨
3.1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度开发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空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国大自然区及地势的制约, 这种格局不是人的力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 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生态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等多种特殊类型的区域, 大都是生态脆弱地区, 有些是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 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如果还是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下去, 必将进一步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兰州市域不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由此决定了兰州市可用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并不宽裕。即使是可以进行城市化的地区, 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 因此, 要有节制地开发, 适当控制开发强度。
3.2 注重市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转变
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 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从需求角度, 这些自然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产品的性质。保护和扩大自然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活动也是发展。总体上看, 兰州市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 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 必须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兰州市域应该把经济、社会与生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合系统来考虑, 应该把城乡生态一体化作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方面。要彻底打破经济与生态对峙的旧观念, 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发展道路。
3.3 结合城市自然地理背景统筹区域生态环境
事实证明, 市域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兰州城市性质、规模与植被、气候、土地、地理等因素, 综合考虑市域生态绿地布局, 建立协调的城市、城镇与森林、草场、农田的生态环境体系。通过建设增绿造林、发展生态农业等途径, 共同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使郊区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的平衡区域。这是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总之, 要结合兰州城市的地理背景, 将地形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转化为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格局。
4 结束语
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西北地区从全国来说, 属于资源匮乏地区, 人均资源占有比率很低。西北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以及其他生态脆弱,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因此,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 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要功能, 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根据市域空间的不同特点, 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 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爱民, 等.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
[2]兰州市人民政府.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 1999, (3) .
3.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三
近日,辉南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对朝阳镇城区环境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首先听取了县政府及相关单位汇报,并深入到主街主路、巷路、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地实地走访查看。
近年来,辉南县政府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县城改造和建设,不断完善机制,增强管理意识,成立了由2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辉南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划分了12个环境综合整治小组,建立了城市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联动机制。多形式开展宣传,通过广场大屏幕、电视、网络等载体对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进行曝光,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四进”等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改善市容市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视察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建议辉南县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强化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增加保洁人员数量,更新清扫保洁作业模式,提高保洁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主次干路、巷路的硬化、亮化、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在人口稠密区、繁华区加快公厕建设步伐,新建小区必须考虑公厕问题,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靓丽、洁净的生活环境。
4.乡镇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篇四
一、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经济
1、深刻领会精神。三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在经过认真、周密的筹备后,召开了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次总动员和总部署”,会议向全省发出了做大做强四川工业的总号令,要求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把工业强省战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及时下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会后,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带头深入重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于4月13日召开了全市工业领导组扩大会议。会上,市委徐波书记和市政府朱以庄市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传达贯彻了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总结了泸州与其他市州在发展工业中存在的发展理念、发展速度、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深入分析产生差距的根源,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推进“工业强市”的重大意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检讨自己,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超常规发展目标,自我加压,负重自强,奋起直追,不断超越、赶超先进,奋力推进泸州工业发展新跨越。省、市工业会议是再次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拓创新的会议,对全省全市的工业发展既有新要求,又是新起点。相关会议材料已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找准发展差距。纵向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横向比,我们与周边县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客观上我县地处偏远,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工业结构单一,总量不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少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观上发展意识不强,思想解放不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差,攻坚克难、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不新,措施落实不到位,指导、服务不够,企业自身发展意识不强、安于现状等问题表现十分明显。我县虽然有资源优势,但区位、人才方面存在劣势,软环境还不够好。工业发展既有“硬”环境上的差距,又有“软”环境方面的约束,最根本的还是观念、思路、办法上的差距较大。尤其对大产业、大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不奋起直追,这种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面对差距和不足,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深入查找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切实加以改进,尤其是要再次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抓住发展机遇,迎头赶上发展潮流。
3、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工业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工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希望所在。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全县上下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外资西进、东资西移和省市强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大好发展时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错过这一轮发展的好机遇,我们与外界的差距将拉得更大的严峻现实,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抢抓机遇,自我加压、负重前进、奋起直追,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努力实现古蔺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更新理念,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一定要根据我县实际,用好用够政策,充分发挥我县能源、旅游等资源比较优势,完善工业发展规划,加大上争外引力度,突出工业发展重点,精心组织安排,全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
1、更新发展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发展理念。要始终抓住第一要务,适应新的要求。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企业要加快转变观念开放思路,更新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办法和手段,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取得实际成效。其次要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而我县尤其是企业中还存在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的思想,自我发展的要求不迫切,内在动力不足,政府与企业间的互动也存在差距。加快我县工业发展,必须努力围绕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和产业,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质量,提升“硬”和“软”两个方面的实力下功夫。三是在比较效益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要转变观念,在工业发展中要算大帐、长帐、活帐,同时又要算细帐,要有综合比较效益观,要树立现代企业理念,加强企业自身财务成本核算,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大整合力度,延伸产业链,建立起稳定的赢利模式。
2、加大上争外引力度。有关领导多次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县在上争外引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我们也明显感到我县上争外引力度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佳。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一定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要强化“上争外引”意识。根据我县实际,依托矿区资源开发,充分运用好国定贫困县的特殊优势,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重点,以县上确定的22 个重点建设项目和76 个上争外引项目为基础,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度重视项目包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换位思考。要落实“上争外引”工作责任,建立目标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定项目、定人员、定目标”的一对一跟踪落实和每月推进制度,严格按照县上即将出台的绩效目标考核办法,逗硬兑现奖惩,确保此项工作今年有大的突破,务求取得新的成效。同时,要在项目落实上狠下功夫,争取到的项目,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好。引进项目资金后,要及时跟踪服务,帮助其顺利发展,与投资者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战略伙伴,真正实现以商招商的目的。
3、突出抓好发展重点。要以企业发展为载体,按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带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促进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一是突出抓好以新建技改为主的重点项目建设,在扩大增量上狠下功夫。当前要以“三矿”、郎酒、仙潭、小煤矿技改和其它企业的新增投入等为重点,抓紧实施,确保完成,形成新的增长。二是在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和链条延伸上要有新的突破。永乐煤炭综合利用基地、赤水河古蔺港区建设抓紧起步,要有实际进展和成效;酒业、煤业、农产品加工等要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带动作用。相关企业要跟上发展的步伐。三是在企业扩张和技术创新要有新举措。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要对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逐个帮助,让企业在产品结构升级、技术改造和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积极应对挑战,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措施,统筹协调,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1、加强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落实发展的目标责任。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组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的协调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重大事宜。建立发展工业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从现在起,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摆上头等议事日程。各乡镇和县级各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是工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年终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目标考核办法进行认真考核,严格奖惩,逗硬兑现。完善扶持企业责任制。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限时办结。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深层次问题的调查研究,抓好对工业经济运行过程特别是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测预警。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室要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督办力度,并予以及时通报,对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执行力不够的,将予以严肃处理。
2、突破工业发展瓶颈制约。一是突破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我县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好工业用地、环保等问题,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便利。二是突破人力资源不足的“软”制约。我县客观上存在技术人才少、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用工本地化矛盾将日渐突出,尤其在煤炭资源开发中一线技术人员和矿工将严重不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培训,将政府培训、学校培训、企业自身培训相结合,形成联合培训机制,基本实现劳动用工“本地化”,努力解决好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三是突破风险防范的“显性”制约。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安全生产压力加大,引发地质灾害,损坏公共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已日渐显露。当前要认真汲取兴文、叙永两县煤矿安全事故的教训,加强煤矿安全尤其是瓦斯的监测和治理,组织专项检查,严防死守,确保安全。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超前防范地质灾害,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强污染治理,探索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突破风险制约。
3、健全工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县级各部门、各乡镇一定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落实县、乡及部门领导抓工业的机制和措施,要在全县上下形成抓工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通过到联系企业调研和召开政企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联系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到工业企业集中区域和辖区内工业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4、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最强的吸引因素,是最好的支持动力。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对企业的服务态度,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企业办实事,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主动、及时、简便的服务,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终身制的优质服务。要强化运行保障。加强电力、运输、原材料供应等生产要素的监测、分析、调节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支柱产业、重点优势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协助企业处理好供需矛盾,努力保障全县工业的健康运行。县经商局要加强煤、电、油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要大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搭建银企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沟通和协调,密切政企、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促进银企合作,推动银企“双赢”。要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大对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没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协调企业的周边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真正造就平安和谐的镇、村、社,使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有一个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全省、全市已经发出了加快工业发展的总号令,新一轮工业发展的浪潮已经来临,机不可失,时不可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我县工业发展的新局面。
★ 山东省高考作文
★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 环境卫生工作总结
★ 环境卫生倡议书
★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 环境卫生调查报告范文
★ 环境卫生口号
★ 环境卫生广播稿
★ 城镇社会实践报告
5.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五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城镇环境,促进城镇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和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实行城镇化管理的其他区域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县(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有关的管理工作。
邮政、通信、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和物业服务等单位,应当配合做好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相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编制重要地段景观、市政设施、户外广告、便民市场、公共停车场、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第六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制定菏泽市城镇容貌标准,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 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能源,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模式,提高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效能和水平。
第八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应当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意识及公共道德水平。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权利,负有维护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害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对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6.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探索 篇六
一、前言
从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城镇发展的过程,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措施缺乏,居民谈不上有多少环保意识,甚至许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镇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
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
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主要应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地区,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乡镇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甚至处于零状态,这就导致了乡镇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乡镇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乡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更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污染防治资金不应低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3‰,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污染防治基金规模。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万事开头难,乡镇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里除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机制、创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乡镇政府尤其经济发达的乡镇要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投资环保产业,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按照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要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有偿服务。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供水。乡镇政府要引导乡镇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1)人员与培训。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2)执法装备。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置相关技术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现场执法能力,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力争在2-3年内达到三级水平(3)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第三,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
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三、结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在世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迫形势下,如何城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7.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七
(一) 空气污染严重。
我国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比重达到60.5%, 劣于三级的比重下降至3.4%, 城市空气质量相比2001年已有所好转。但据资料显示, 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除燃料油在2006年的12.0万吨减少到11.2万吨外, 其他的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都从1990年到2007年逐年增加, 这些燃物的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都给我国城市的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几大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分别是87%、81%、82%、73%、72%, 而整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完全能够促使这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更加好转。2008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 991.4万吨, 而西部十二省的总排放量为706.0万吨, 占全国的34.46%,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藏地区在2008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1万吨, 从而可以推断出其他省份的排放量相对值较大。如, 内蒙古为125.9万吨、四川为96.9万吨、陕西为80.7万吨、重庆为62.7万吨。同时, 全国生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29.9万吨, 西部就占43.13%, 为142.3万吨。西部城镇居民, 尤其是处于工业聚居地的居民的空气环境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四川省L县城中央有条鹅江河, 但是在河的上游地带建有许多厂矿, 最为严重的是一座棉纺厂, 该厂每天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 致使在该城的居民每天饱受恶劣空气的影响。2007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显示, L县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53天, 只占全年的69.3%, 其数字相当低下。该县近年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量分别是2004年9.5%、2005年20.3%、2006年19.2%、2007年85%。
(二) 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 全国各种规模和性质的小城镇已近48, 000个。随着众多小城镇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据统计, 小城镇污水年排放量为270亿吨, 日排放量达到7, 400万吨, 到2010年, 小城镇污水年排放量将增加到420亿吨, 日排放量达到1.15亿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居民相对比较分散, 所以设置的县镇数目较多, 他们在综合治理污水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等方面都比东中部落后, 同时又缺少相互的协调, 致使西部地区的大江、大河污染得不到彻底的清除。
西部地区城镇水体污染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用水造成的污染, 一方面是工业用水造成的工业水污染。2008年全国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78.2升, 其中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7.3升和253.6升。两地区都处于长江上游地段, 人们的生活用水多必然产生更多的污水, 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影响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还会给下游的人们带去不便。西部地区小城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 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2008年西部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为848.5万吨, 占全国的36.55%, 排放量的前十位中, 西部有三位。
L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30, 000吨。该项目建设性质为新建, 于2004年7月开建, 2008年3月建成。此项基础设施是针对江河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实施的, 过去每年夏天河里的污水都会造成水里的鱼类出现反常现象, 大量鱼类死亡, 居民更不敢食用河内的鱼。虽然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缓解了严重的城市水污染, 但是河岸两侧的休闲娱乐场所每天自由排放到河里的污水也未减少, 上游的工业厂, 如棉纺厂、新建的“川渝合作试验工业基地”工厂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这样, 即使再好的污水处理厂也难以承受这种循环的污染。
(三) 城镇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
全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1.6亿多吨, 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 且仍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累计堆存量超过70亿吨, 占地5万多公顷, 200多个大中城市已被垃圾包围。俗话说:“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城镇工业固体废物如果能经过处理利用, 不仅保护了生态, 还创造了价值, 实现“生产-产品-垃圾”到“生产-产品-垃圾-产品”的转变。西部各省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偏低, 有8个省份的利用率低于80%。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9.91%, 西部有8个城市未达到平均水平, 而且综合利用率的前十位中, 西部只占两位。对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方面, 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6.8%, 西部省份中有4个低于其平均水平, 而且最好的北京市与最差的甘肃省相差65.4%。总体来说, 西部主要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偏低。
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环境污染现状危害及原因
(一) 环境立法不足。
《宪法》是我国制定各项法律法规的根本原则, 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 造成对环境问题上的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宪法规定出现一定的偏颇。如, 宪法对环境问题强调防治污染, 而忽视资源保护;宪法关于环境问题中强调国家对环境的保护, 而忽视普通公民的参与等等。
地方环境保护法是在中央环境保护法即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下, 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在于保护地方环境不受侵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侵权纠纷中存在着群体受害者, 由于受害对象大多是许多单个的人或单位, 单个受害者往往认为自己只是众多受害者的极小部分, 势单力薄, 又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往往不愿参加诉讼。而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问题上只是呼吁相关部门对污染环境的责任人负起责任, 实际效果确实可想而知的。西部地区各省都有环境保护条例, 这些法律都有效地保护了西部地区的环境,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为什么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呢?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环境立法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环境立法逐渐增多和完善, 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互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主要围绕环境与资源保护和发展为主旋律的西部开发。
(二) 环境执法不力不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我们依法办事的原则, 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法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执法体系出现问题, 环境污染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环境执法成为保护环境的关键。由于环境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环境执法既包括司法机关执法, 又包括环境行政机关执法。我国环境执法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的艰巨性。从目前我国法律实践看, 有80%以上的环境法律是由环境行政机关执行的, 80%以上的环境纠纷也是由环境行政机关处理的, 所以,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法实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环境行政执法不力的客观原因在于, 地方政府与所辖企业在经济利益方面捆在了一起, 地方政府将不得不倾全力维护企业的发展, 而对企业的环境损害行为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甚至出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主观原因在于, 政府官员政治创租和抽租, 政治创租就是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人为地创造租, 诱使企业向他们“进贡”, 以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抽租则是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 迫使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政府官员分享。
任何一项环境执法工作都有可能会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被叫停, 地方各级环境执法部门对污染行为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的做法加剧了我国城镇的环境污染。西部地区参与环境执行队伍人员的素质相对比较低, 对环境保护执法这一关键环节的作用认识不深刻, 所以执法中带有主观性, 随意执法, 随意忘法。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竹立家认为:“虽然中国有很多的环保法律和法规, 但是执行是个大问题。环保部门利用他们的职责和权力来谋取福利, 中国环保方面的贪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挪用或滥用治污资金;另一种是利用权力接受贿赂。”
(三) 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范围狭窄。
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 2009年广州市一些居民在市政府前抗议在他们的居住地附近修建一座垃圾焚烧炉的计划。该地政府2006年提出选址修建一座焚烧炉, 但是居民2009年才知道这项计划。基斯先生曾提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参与是环境权的真正体现, 它不仅使个人行使他所享有的权利, 还使他在这方面承担了应承担的义务。而且, 公众因此不再是消极的权利享有者, 而要分担管理整个集体利益的责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行动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身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给相关政府部门提醒, 对现在的环境污染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从而引发政府信任危机。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根据本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 详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 使美国形成了以“一法一条例”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制度。我国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之一是, 一个项目从始至终资金的使用都不透明, 另外还包括缺乏环境影响评估, 项目监管等大众参与监督问题。
三、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一)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众多有关城镇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律, 但就整体而言, 城镇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 也缺乏协调性, 这样会造成执法中法律法规的“打架现象”, 而且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制定出来的, 随着情况的变化, 原有的一些法律条文已不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对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法律法规应及时修订。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都在西部, 西部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占全国的大部分, 保护这些资源免受污染是全国人民特别是西部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机构执法程序法》等都有利于保护西部环境, 望这些制度早些提上日程。
(二) 环境执法必须坚持法制方针。
城镇环境污染的防治离不开环境执法, 环境执法是实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环境执法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 各个执法机关必须严格遵照我国法律的要求,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执法过程中不可将目光落到某一点或某一个阶段上, 而应该实行全程监管, 改革传统的工业化那种“三高、两低”的发展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放弃过分的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 这种超出国情的“冒进式”城市化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城市相较于农村具有更高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和人均废弃物集中产生量;抛弃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的政绩观, 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条例规定的办法, 如《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并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应作为考核单位领导实绩和企业升级、评选先进、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
(三) 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体制。
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独立性”, 避免外界干扰监督执法, 党的十七大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思路。首先, 要提高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素质, 逐步形成“无缝隙管理”的整合模式;其次, 优化环境监督标准, 以全国甚至世界的环境监督高标准来衡量各城镇的环保效果;最后, 完善环境监督信息检测发布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和权威的环境监督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以便让公众能及时地了解环保部门的监管情况。
(四) 建立公众参与城镇环境管理的畅通渠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科教文卫的全面发展, 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正在逐渐加强, 而我国城市的环境治理职能几乎由政府承担, 导致了政府负担过重、行为短视和公众参与不足。特别是治理污染的资
提要旧城改造 (又称城市更新、市区重建) 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 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 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花园城市, 其旧城改造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主要分析新加坡旧城改造过程中有关概念规划、旧城改造管理、融资、城市保护等方面的经验, 并得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加坡;概念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独立前的新加坡 (20世纪五十年代) 大量的失业、社会动乱等问题的存在, 其城市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 面临着艰难的转型, 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为此, 新加坡政府从概念规划开始做了一系列使土地使用最优、保持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的工作, 到目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城市国家, 20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1971年人均GDP为1, 972美元, 到2003年上升为39, 270美元 (1995年不变价格) 。尽管新加坡的建筑物占到国土面积的50%, 加上占国土面积11%的道路, 但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使用面积) , 且空气洁净, 环境良好, 是人们心目中的“宜居”和“花园”城市。
新加坡旧城改造的成功, 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结合旧城改造项目的难点, 从新加坡旧城改造管理、概念规划及其执行、融资等方面来介绍其经验。
金和环境执法监督等方面压力较大。2000年以来, 全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均由政府承担, 企业自筹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占环保投资总额比重不足18%。应发挥公众的力量, 集结社会自足筹资, 争取NGO的大力支持, 其中团体诉讼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利用团体诉讼的法律知识、专业知识较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 来改变单个受害者的弱者地位和帮助受害当事人。印度《环保法》第19条规定了公民诉讼, 其含义是任何受到私人、公司侵害的人, 可以依法寻求适当的法院予以补偿。这意味着任何人均可以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起诉, 包括一些地方政府保护下的污染企业。
四、结语
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及启示
□文/贝贝1李刚2
二、新加坡旧城改造经验分析
(一) 城市更新管理部门。
新加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其城市更新管理部门经历多次的演变, 从SIT (改良信托局) 到URA (城市更新局) 。其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 具体职能部门是URA, 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 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
1、1960年之前, SIT (改良信托局) 根据
1952年通过的新加坡发展条例进行初级岛屿规划及诊断调查, 制定总体规划和开发方针。
2、1960年HDB建屋发展局综合二次开发
(重建更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住宅) 和规划局制定中长期的规划, 承担SIT的规划职能。
3、1964年URA (城市更新局, 属于HDB) ,
1966年随着前殖民地政府土地征购法案的修订, 升级成为征购私有土地的城市更新处, 承担了中心区外围区域的国有土地上两个先导项目 (南1号和北1号项目) , 来安置因中心区核心区域拆除受到影响的家庭;1974年URA从HDB脱离。
我国西部城镇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型的问题, 它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公民、NGO等主体共同的努力下才能达到效果, 从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监督再到公众的参与监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到环境保护的全局, 因此西部城镇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4、1989年9月, 新的URA (原有URA与
MND的规划部门、研究统计中心合并) 以更有效的方式对全岛进行综合和整体规划, 是国有土地用途的策划部门, 其任务是确保新加坡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并树立其世界城市的形象, 确保各项发展计划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使之符合URA的策略和规划指导原则。
可知, 为能更好地实施旧城改造, 有效管理改造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 新加坡不断完善其部门职能,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旧城改造。
(二) 概念规划。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新加坡原先的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需要变革指导了其城市发展30年的规划系统。为使城市发展顺利进行, URA实施两级计划。第一级:修订概念规划, 从策略上提出城市长期发展的愿景;第二级:55个DGPs, 在1991年修订概念规划实施的基础上, 对每一块土地进行更详尽的规划。
1、修订概念规划。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从1987年就开始修订全岛的概念规划。新URA成立后, 修订了1971年的概念规划, 达到以下
参考文献
[1]于峰, 林建光.我国小城镇水污染治理措施探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9.27.9.
[2]李翔等.垃圾包围城市的“怪圈”[J].中国城市经济, 2007.3.
[3]任凤珍, 徐强盛.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 2002.20.4.
[4]董险峰, 李宇兵, 高学敏.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的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0.16.4.
[5]秦芳.环境执法不力的原因及对策[J].法律园地, 2009.9.
[6][法]亚历山大.基斯.张若思译.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2000.21.
[7]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中国城市经济, 2007.10.
[8]金贤锋, 董锁成.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J].城市问题, 2009.9.
8.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城镇化 环境问题 对策建议
一、农村城镇化。
1.1农村城镇化概念。
农村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指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多,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狭义上是指近代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质变过程,广义是指地域的城市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第三,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走向现代化。
第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1.2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城鎮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与该地区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据城市蓝皮书公布的数据,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小城镇,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我国城镇普遍呈现结构单一、规模小、数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由于我国城镇化盲目追逐城镇化率和进度,忽视除经济以外的其它指标,又缺乏先进的技术、有力的监督,加之户籍制度、金融方面的限制,使我国城镇化发展也呈现一种外延粗放式发展、小城镇建设规模和自身发展、依靠政府扶持的发展,而不是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的发展、城镇之间相互联系式发展。也正是这种发展方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无疑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阻碍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2.1土壤污染
我国是使用化肥、农药的大国。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民不懂得全层施肥,以及在农作物生长各个时期的施肥比例不恰当,使得农药化肥利用量大、使用率极其低下。而过度使用含磷、钾的化肥,会导致土地肥性下降,土地板结。此外由于利用率低,化肥农药会顺着雨水进入深层土壤,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原本可直接使用的水资源更加稀少。
2.2工业"三废"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进行工业化建设,而许多地方多是引进采矿厂、化肥厂等高污染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高耗能,在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环保意识不足,使得一些高污染企业不能拥有配套的净化系统。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过任何处理,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
2.3生活污染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也大幅度的增加,超过了以往生活垃圾自然式、分散式的处理方式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进度,缺乏统一的处理排污系统,管道建设不完整,生活垃圾不能统一的进行集中处理,只能随意排放至河流、土壤中,或者随意堆放,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整洁。
2.4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对植被树木的乱砍乱伐,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以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占地修建房屋,大兴水利工程等基础性设施,使得我国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空气污染也使得部分地区pm2.5严重超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严重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成因。
3.1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首先,一些企业在当地的设立,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引进的,对其在当地投资设厂给予了政策上的补助,这些企业是当地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在短期内默许了一些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其次,环保部门建设不完善,经费紧缺,权利有限,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不能有效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管理。另外,小城镇环保部门也缺乏对其监督的机构,导致其职能缺失,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很难在小城镇落实,从而出现"无人能管"的局面。
3.2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整体上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政府关注的重点是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追求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问题没解决之前很难意识到环境问题,甚至会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此外农村人口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政府对环保宣传这一块的忽视,以及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观念很难改变,也使得当地人们很难从思想上、行动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3对城镇化含义的错误理解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就如同我国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GDP一样,都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但又被过度看重和追逐。而这就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全面性,只注重经济建设一方面,使得对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减少。例如,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镇区没有垃圾处理厂,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影响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不符合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四、对策及建议。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
从监督管理机制上,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化,政府和环保部门难辞其咎。首先,政府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唯利是图,只注重短期效益,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发挥其重要的监督监管作用,严格把关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其次,农村环保部门要履行其职能,提高其职员综合素质,另外,也要给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利,让其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决策中来。最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所以,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和舆论机制。
从法律上,一方面,我国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在小城镇,农村并不适用,所以要尽快完善适合其适用的单行法,明确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应该明确资源产权,只要产权得以确定,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生产生活外部性带来的环境问题。
4.2建立循环式经济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样,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学会变废为宝,建立起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而建设循环经济的关键又在于上下游生产链的建立,所以这也要求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紧密,而不是孤立存在,各自发展。此外,也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可以采取增肥改土措施,科学搭配合理使用化肥,做到以地养地相结合,同时也可以采用不同农作物交错种植或者每年替换种植方法,增强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以往低效的生产方式。最后,也要积极研发和应用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并对化肥污染做好专项治理工程。
4.3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增强政府,当地居民,企业的环保意识。一方面,政府自身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GDP,还要关注绿色GDP。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环保意识的宣传,使当地居民从思想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后,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公共责任心,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参考资料:
[1]刘德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2008
[2]杨凤华.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J].吉林蔬菜,2013(7)
[3]孙毅,李小雁.农村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J].商场现代化,2007(7Z)
9.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 篇九
目
录
一、实施方案
二、组织机构
三、整治要求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四、活动开展情况
一、城区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居住生活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突出抓好城镇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努力为广大居民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居委会决定对辖区内住宅小区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按照市里统一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城市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部署,以便民、利民、为民,解决群众最关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宗旨,以建设文明、和谐、平安住宅小区为目标,以整治住宅小区环境脏乱差为重点,广泛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和广大群众,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住宅小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力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使广大居民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整治任务
2012年,将在我社区多个住宅小区开展全面综合整治,用半年时间完成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任务。整治后的住宅小区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
(一)拆除住宅小区内各类违章、临时建筑,清理乱堆乱占、乱拴乱挂、乱贴乱画及庭院、平台滞留垃圾。
(二)整治住宅小区内餐饮、娱乐、加工作坊等违规排放,烟尘、污水、噪音以及乱倒垃圾、造脏污染和扰民问题。
(三)维修或拆除自行车棚,维修排水设施,维修改造各种地下管网。
(四)维修小区道路,铺设人行道砖,安装小区路灯,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栽花种树,补建绿地,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安装健身器材,设置垃圾箱。
(五)修缮房屋,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清理楼道,安装楼道灯,修补防寒墙面,粉饰楼面。
(六)配备公益性岗位,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物业服务管理和业主自治管理机制,加强保洁、保安,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三、整治标准
根据住宅小区不同建筑年代、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管理模式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整治。
(一)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较好,环境整洁的住宅小区,重点实施亮化工程,完善公共设施。具体标准:环境整洁,无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垃圾排放设施齐备,自行车棚完整,路面平坦边石整齐,排水畅通,房屋状况完好,楼道整洁、照明灯齐全,楼体保温节能,建筑物外墙粉饰,绿地完整,有休闲场所,安装健身器材,安装小区路灯。有条件的实行封闭管理,设立警卫室,物业管理机构健全。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二)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损坏较重,环境较差的旧住宅小区,重点对道路、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具体标准:环境整洁,无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路面平整,排水畅通,房屋基本完好,楼道,庭院有照明灯,利用空地修建绿地和休闲场所,推行物业管理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三)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近年内待动迁开发的旧住宅小区,重点保证居民的基本居住生活需要。具体标准:小区无滞留垃圾,房屋无“两漏一透”,道路排水畅通,出行方便,推行业主自治管理方法。
四、实施步骤
全区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从2012年3月中旬至2012年10月底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2012年3月中旬至4月末。召开社区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动员会议,部署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下发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深入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按综合整治方案要求组建业主委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员会,集中拆除违章建筑、乱堆乱占,集中进行小区绿化。
(二)全面整治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社区责任人按综合整治任务分解,按类别分阶段进行小区道路、硬覆盖铺设、自行车棚等公共设施维修改造。修建小区休闲景点,安装小区路灯,修缮房屋,安装健身器材等。按月调度整治进程,推进综合整治工作,于2012年8月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9月,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综合整治工程进行综合检查验收。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0月。召开社区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总结表彰大会,对综合整治先进小区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花园坡居委会决定成立城区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城区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组
长:
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由整治领导小组实施,房管、物业管理单位共建,由花园坡居委会指导协调。
(一)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所辖区选举小区业主委员会;征求对小区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治方案报居委会;
2、动员并组织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清理乱搭建、乱堆占、乱贴画、乱拴挂以及庭院、平台滞留垃圾;
3、发动居民参加小区整治义务劳动,栽树种花,认养绿地,组织除“四害”活动;
4、维修或拆除自行车棚,整顿规范停放的机动车辆;
5、协调共建单位落实综合整治任务;
(二)社区宣传部负责同志协调各新闻单位,配合做好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宣传工作。
(三)负责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平安”住宅小区活动。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三、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作为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把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纳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社区领导亲自过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问,领导小组靠前指挥,积极协调和解决综合整治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能力解决的应尽快解决,无能力解决的要及时向上反映,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二)广泛动员,参与共建。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自己家园自己建,城市建设人人有责,使广大居民和共建单位充分认识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目的、意义,赢得广大居民和共建单位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对按期完成整治任务的单位和好的做法要及时宣传报道。社区工作人员要深入小区和共建单位动员,积极参与综合整治和整治后的管理工作。
(三)因地制宜、筹措资金。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关键在落实资金,资金筹措可采取房管、物业单位自筹,财政补贴,共建单位资助,社会赞助等办法。方式可灵活多样,有财物出财物,有人力出人力。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少花钱多办事,修旧利废,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
(四)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坚持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高标准、严要求,适合招标工程实行招投标,招标工程和工程预算要向小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综合改造工程完工后,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要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验收,未达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
(五)加强督查,严格考核。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社区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社区住宅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按阶段召开调度会议,及时通报各部门落实情况。对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六)建立机制,巩固成果。加强住宅小区日常管理,岗位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由小区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行物业管理,对不具备条件的,实行业主自治管理,制订居民公约,实现小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和谐、平安”住宅小区活动,引导居民爱小区、建小区、管小区。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四、活动开展情况
(一)小区共用设施、设备管理
1、对小区内所有雨水、污水管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修,要求达到排水、排污管道通畅;明沟疏通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加盖,化粪池定期清掏,下水管道畅通,各类井盖无破损、管网系统完好。
2、积极组织小区所有主干道路、支路及楼旁小路进行全面整修,道路平整、整洁、无破损、无积水,完好率达到100%,确保行人和车辆通行不受影响。
3、全面落实供水、供电设备设施,做到改造到位、维护到位,保证运行正常。路灯、楼道灯、电梯等公共设备配置到位,有应急处理办法。
(二)、小区车辆、安全管理。
1、小区设置车辆存放点,机动车、非机动车辆入库(棚)划线定位摆放,日常有专人管理,统一指挥。
2、安全保卫人员认真负责,小区实行24小时值班及巡逻制度,并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设施,做到边角监控无盲区。
(三)、小区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管理。
1、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制度。落实足够数量的清扫保洁人员及经费,做到保洁“定员、定时、定位”。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2、各类环卫设施完备。全面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桶装化、密闭化,小区定点、定量设置密闭垃圾桶(箱),配有保洁人员,实行日常保洁工作。
3、全面清理小区建筑物、构筑物卫生整洁,墙面立面整洁干净,无乱贴乱画、无野广告。
4、彻底清理占用小区共用部位堆放杂物,确保共用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5、积极组织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小区绿化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经园林绿化部门审查验收。绿化要与小区的地形地貌紧密结合,有创新、有特色,乔、灌、草配置科学合理,形成优美丰富景观,环境优美整洁。绿化带内无废弃塑料袋、碎纸、烟头、果皮。
6、投资建设资金,在小区公共场所、重要节点设置一定数量的景观灯、建筑小品、运动健身器材,增加景观效果。更换电力、照明、通讯设备、线路,配
xx居委会制
城镇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备专人定期做好检修和维护工作。小区“亮化”要求达到“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照明达到全覆盖。
10.浅谈城镇环境卫生 篇十
一、主要工作成效2004年我县城管工作狠抓交通、市场、卫生、文化、治安、市容六大秩序整治,相关职能部门建委、公安、交警、工商、文广等齐抓共管、整体推进,迅速改善了城市面貌。
(一)交通秩序基本畅通。近年来,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得到整体平稳推进。一是取缔了正三轮摩托车在城区的营运。所有的正三轮摩托车停止了在城区内的营运活动,无明显反弹;二是运行路线逐步规范,实现了城区交通的合理循环。加强了重点路段、路口的交通管制,人力车辆被限制进入城区内街道。对货运车辆从北环路上进行分流,缓解了城区道路通行压力;三是对人力货三轮车实施分班营运制度,取缔了一部分无牌无照人力车辆;四是不断增加运力。连续投放了出租车和公交车,基本保证了市民出行需求;五是坚决打击非法“摩的”客运,公安交警部门集中力量开展打击,查处摩托车在城区非法从事客运行为150多起。摩托车非法从事客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交通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市民出行的安全感大大增强。
(二)环境卫生秩序保持良好。今年政府增大了环卫投入,充实了环卫队伍,提高了环卫工人待遇,主要街道、重点地段实施了“24小时保洁”,保证了垃圾日产日清,促使城区清洁卫生长期保持了较好水平。一是突击垃圾清理,出动环卫车200余次,治理暴露垃圾点60余处,收运暴露垃圾500余吨;二是改进环卫作业方式,合理确定工作量与保洁时间,从原来早晨3:00至晚上8:00延长至晚上12:00,日清扫保洁面积42万m2;三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了对三包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置乱倒垃圾538起;四是加强水域垃圾治理,建成沿河垃圾池25个,出动车辆80余车次,累计清运450余吨,使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五是推行渣土准运制,对施工工地进行规范控制,工程车必须按指定路线行驶,定点倾倒,坚决查处带泥上路,严格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同时坚持每天洒水除尘和定期冲洗街道,将新城建设的尘污染降到最低;六是“万人保洁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每周星期五下午,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义务参加城区清扫保洁,使城区环境卫生发生根本性变化;七是垃圾处置费征收工作准备就绪。按照重庆市第165号令,我县垃圾处置费征收标准已于今年8月初步拟定,后因“9·4”洪灾被搁置。现已通过县财政、物价汇审并报县政府审定,拟于明年1月1日起务必开征。
(三)市容市貌明显改善。一是大力整治乱贴乱画行为,市政管理部门出动800多人次,并3次组织汉丰一、三、五校学生参加义务清理活动,共清除城市“牛皮癣”41000 m2、小广告120余处;二是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审批设置户外广告850处,彩虹门、空飘、气柱60余处,拆除破旧灯箱广告70个、布幅广告350幅,美化了城市容貌;三是严禁违规占道经营和车辆乱停乱放,取缔违规占道经营2543起,纠正乱停乱放车辆2469辆,查处擅自装修门头173户,拆除乱搭乱建雨篷、遮阳伞197个,拆除违章建(构)筑物设施4处120 m2。通过强有力的整治,基本做到了座商归店、摊位归区、广告归栏,城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四)市场秩序整治初见成效。今年以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场内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克扣斤两的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对游商、菜贩实行农贸归市。同时增设一批市政环卫设施,全面实行垃圾袋装、桶装化。目前,城区各大市场均有专人管理,各类商品摆放整齐,市场内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五)社会治安秩序迅速好转。在县委、县府的统一领导下,公安部门加强了城区治安巡逻,加大了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力度,加快了对一些重特大案件的侦破,重惩了一批违法犯罪人员,特别是对抗拒、阻碍城市行政执法的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同时按照《重庆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了查处打击。
二、强化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今年,我县始终将建立城镇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印发了《关于开展2004—2005年城镇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05年县城达到重庆市卫生城市标准,建制镇部分达到重庆市卫生城镇标准,着力实施环境清洁、环境规范、环境安全、环境改造、环境美化五大工程,在巩固城管工作成果的同时,不断开创城管工作新局面。1、完善城管机构。在县级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扩充县城管督查办,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建制镇督查考评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增添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同时进一步扩充市政监察大队力量,整合内部资源,深化体制改革、成立市容监察、环卫执法、市政园林公用事业三个执法中队,实现专业化执法、规范化管理。2、推行目标管理。政府将城镇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目标的各项内容与任务,分别与县级各部门、各建制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具体目标、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县级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建共创
城区优美环境;各建制镇负责辖区内的镇容镇貌、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及“门前三包”;各居委会、小区积极配合,抓好职能范围内的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责任考评体系。3、实施量化考核。按照我县《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办法》,县城管督查办公室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委会干部、市民代表对县级各部门、各建制镇的城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照评比打分,并将督查结果每周进行通报。
(二)强化宣传,全民参与一是3次召开县城管工作专题大会,对我县城镇管理中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二是县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2004—2005年城镇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整治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的通告》、《关于抓紧整治库区城镇垃圾污水乱倾倒问题的通知》、《关于贯彻重庆市城市水域垃圾管理规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建筑渣土准运的通告》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城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印制《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容貌管理条例》、《重庆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重庆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和《重庆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等各种宣传资料10万余份,制作各种宣传展板150块,出动各种宣传车辆300台次上街宣传;四是开辟电视专栏,开展城管热线追踪,使城管工作的目的、内容、意义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五是积极开展“三创”活动。按照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容整洁一条街(单位、小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的创建单位,如农业局、粮食局、林业局等。
(三)文明执法,亲情服务今年以来,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我县相继开展了“2004年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和全县干部作风整顿,要求以突出新城建设攻坚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为主题,以规范政务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和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评议标准。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扎实工作,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同时,通过行风评议,解决了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300余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1、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文明执法。一是加强学习。积极开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城建监察规定》、《执法人员执勤规定》、《执法队伍工作文明用语规范》等相关规定学习竞赛活动。特别是加强了对一线城管执法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法形象教育,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努力提高文明执法水平。二是注重培训。制定业务培训计划,组织一线执法人员进行了文书填写、法条运用等内容的业务培训共10次,参会人员520人次。同时积极参加市政委的各种培训活动,取得了执法资格证件25本。三是严格要求。强化执法人员管理,严格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依法行政。凡在执法时出现打骂现象,有关责任人一律实行待岗处理;凡出现上班打砣砣、玩牌等损害队伍形象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姑息。通过以上举措,我县城管执法队伍形象得到改善,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市政监察大队获“重庆市2003市政管理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称号,2名同志被评为优秀监察员。2、狠抓服务工作,为民多办实事。一是按照行评反馈意见,对共和街三角坝、外西街、妇幼保健站到防疫站段的游商、菜贩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将西门处区域纳入主城区管理,保障了城市环境的通畅、整治、有序,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二是迅速反应,切实解决市民燃眉之急。“市政110”、城管督查办对城管工作投诉、损毁市政设施举报和群众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三是疏堵结合,最大限度照顾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对城区占道经营、摊点夜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背街小巷共规划夜间烘烤刨冰点20处、水果摊位30个,划定占道经营300余m2,发放临时占道证70个,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和就业之间的矛盾,受到群众的好评。
(四)加快建设,改善环境
1、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一是投资150万元,完成驷马河东路、文峰街、德阳街、开州大道路灯基础180余个,建材路、金贸路交通岛高杆灯建设,富厚社区3条消防道路灯建设。二是改造盛山公园灯饰线路2000余米,东街巷道3条,改建体育场、帅乡街、大石梯路灯41套,新增外西街、水东门、八十户路灯195盏,架设线路1万余米,更换路灯350盏,亮灯率达95%以上。三是对自建排水设施违规排污进行整改,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区违规排放污水整治工作》的文件,对新城中吉片区自建排水设施的临街店堂、门市、餐饮、娱乐服务业进行了限期整改,设计了二级净化隔油池施工图。四是搞好市政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更换街道下水道雨水篦子61个,清除淤泥400余m3,拆换修复人行道不锈钢护栏210m,恢复被盗雨、污水窨井盖37个,拆换沟盖板670余块,市政设施维护维修率达100%。
2、狠抓环卫设施建设管理。一是加快公厕建设步伐,投资200万元,按照服务半径,新建公厕6个。二是投资12万元,在新城部分街道添置不锈钢果皮箱144个,满足了广大市民的需要。三是投资16万元,新建沿河垃圾池25个,背街小巷临时垃圾池15个,统一制定垃圾存放标示牌,保证了垃圾定点定时倾倒和集中清运。四是投资7万元,维修翻新公厕16座,购置消毒药物700余瓶,对城区各垃圾池、中转站、果皮箱进行药消毒300余次。
3、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是投入资金300万元,组织实施中源街、文峰街、南环路、开州桥、永安桥绿化工程,完成开州大道二期绿化工程和田园街行道树绿化工程;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绿化荒山野岭50余亩;修建公园切坡护栏500余米。二是投入资金10万余元,生产、购买花草、盆花、鲜切花等各类花卉,圆满完成县人代会、政协会、县大型会议会场布置8次,组织鲜花上街3次,共计摆放盆花5万余盆。三是狠抓抗旱保苗与绿化维护,动用人力3100多人次,取水5万余m3,浇灌面积30万m3;,合理规划新城背街小巷的占道经营、烧烤夜市、摆摊设点,集中经营,统一管理,规范作业。创造一个整洁有序、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以带动旧城搬迁。
(二)在管理体制上,立足于长效监管,由多头管理向综合治理转移目前,我县城管工作分属建委、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争着管、无人管、多头执法、重复处罚”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通畅、高效运行。下一步将按照城市管理内在要求,积极探索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城管目标考核”、“门前三包”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县、镇、各部门、社区居委”的四级管理模式,促进城镇面貌的根本好转。
(三)在管理手段上,立足于以人为本,由重罚轻管向管罚结合转移本着“精简、高效、精干”的原则,坚持人性化执法,正确处理处罚与管理的关系。处罚是手段,管理是目的。一方面要探索适应新形式下的城市管理机制,对城市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努力为市民办好事,服好务;另一方面,要以罚促管,对屡教不改的单位和个人严处重罚,杜绝“人情风”,敢打硬仗,敢啃骨头,打掉一批钉子户。真正做到管理处罚相结合,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的良性循环。
【浅谈城镇环境卫生】推荐阅读:
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09-14
创建卫生城镇的倡议书10-04
卫生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示09-25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10-12
城镇贫困居民06-13
城镇排水10-08
城镇化会议06-15
城镇建设汇报07-03
城镇城中村改造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