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02

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1.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计时器已经上好,改革的步履稳中渐急。新的一年,在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上,全面深化改革将会碾出更深的车辙。建章立制、谋篇布局,改革的蓝图已经浮现在我们面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按照这个蓝图,已经发生的好事情,还会继续。

关键词1: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教育部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要深化学习内容。切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努力做到学习上有新收获、认识上有新提高、行动上有新进步。

要联系教育实际。要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努力让13亿人民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确保改有所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努力走在改革前列;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坚持雪中送炭、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的重要论述,动员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开放的重要论述,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要确保扎实有效。各地各校要确保学习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起来,确保学习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要融入教育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纳入理论研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关键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材、课程、头脑中。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分层递进。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育人中。加快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通过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

要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体会。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

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颁布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修订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要完善评价制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要制定《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加大考试招生违规违纪查处力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

关键词3:教育公平

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加

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

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方面,2015年要继续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 (职称),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经历。重点支持乡村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要完善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使中西部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到东部或城市接受职业教育。推进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安排给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进一步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提升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水平。

在缩小校际差距方面,要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校联盟、学区化管理等形式。继续推进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关键词4:调整教育结构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抓紧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相关政策待遇。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要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全覆盖,尽快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转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想、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转型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阵风。2015年印发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统筹推进;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竞争,强化开放。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不仅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是,管理方式要改革,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深入实施“2011计划”,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5:教育综合改革

各地要制订考试招生改革方案

深入推进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目前,“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已经率先启动实施,一些省、校已经跟上。各省、各直属高校都要研究制订综合改革方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主体意识,不等不靠,从本地区改起、从本部门改起、从本学校改起、从自身改起,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

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地都要制订改革方案,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和教育部有关配套文件要求,明确改革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时间表,经各省委省政府同意后于6月30日前报教育部备案。

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手脑并用、知行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背书考试的机器。今年将发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测办法。平时鼓励学校实施运动项目化教学,提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加快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对特色学校遴选、竞赛方案和师资培训等做出具体安排。

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建立分类管理基础上的财政、金融、土地、人事等方面差异化扶持制度,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制度,解决民办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民办教育管理部门协调机制,扩大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招生、收费等方面的自主权。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今年教育部将印发《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各级教育部门都要把管办评分离作为一项事关教育综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制定改革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6:依法治教

年底前实现“一校一章程”

依法行政。今年,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若干意见》。依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把本该属于学校、社会的权力还回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各级教育部门要尽早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面向全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学校也要根据章程梳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形成“两个清单”。要加快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完善依法治教的法律制度,以良法推动善治。要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综合执法的原则,整合教育行政执法力量,集中行使执法权力,重点对教育经费法定增长不到位、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教育辅导市场混乱等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执法检查。

依法办学。今年7月底前,要完成“211工程”高校章程核准,年底前完成全国所有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实现“一校一章程”。要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试点工作。认真做好学校章程的宣传教育,抓紧完善以章程为基础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把章程落实在学校日常运行中。要持续用力推进高校信息公开50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今年要对各地各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开展第三方测评公示。

依法执教。政府要把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作为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教师要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加强法治教育。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大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

关键词7:教育开放

加大五类人才培养力度

要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通过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做法和资源,把中国的教育办得更好。

做好出国留学工作。今年将出台《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等五类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生的服务,规范自费留学中介,完善留学预警,加大实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力度,将优秀自费留学生纳入国家留学基金遴选范围。同时,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设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力度。

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探索建立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监管体系,完善质量评估制度,建立质量认证和退出机制。

针对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不足问题,优先支持高校开设与我建交国官方语言的88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培养一批精通非通用语的复合型人才。要主动服务企业走出去,培养培训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交流技能的各类人才。要加快推进国别与区域研究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优先方向,以培育基地建设为抓手,抓紧布局,开展研究。各地各高校都要重视和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和孔子学院建设,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作出贡献。

关键词8:教育投入

教育经费向薄弱环节倾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国家基本战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中央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坚持教育投入依法增长。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推动政府依法落实教育财政支出责任。要抓紧制定和落实生均拨款标准。尚未出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的省份,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新印发的关于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各地要按时限、按标准尽快落实;前些年已经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政策,要进一步巩固完善。要根据办学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我们既要筹措更多的经费,又要用好已有的经费。要主动顺应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编好中期财政教育投入规划,加大教育专项整合力度,加快年度预算执行,盘活存量资金。要改进经费分配使用方式,以项目带动投入,将教育经费更多地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向困难学生、基层教师倾斜,向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办学倾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要严格遵守新《预算法》等财税法律法规,健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挂钩制度,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关键词9:党的建设

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

要按照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全面准确掌握当前课堂讲坛意识形态状况,组织深入调研、开展专项整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明显改观。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 (系) 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基础。

紧紧抓住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放松。今年要出台《关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要加大巡视监督力度,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建立巡视问题整改和线索处置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努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把督查、自查和第三方评估、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让社会监督落实效果。

紧紧抓住基层党建工作不放松。高校要按照《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尽快修订完善有关细则,推动文件要求落地落实。今年将出台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

2.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促进教育公平

1.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探索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将中西部省贫县纳入特岗计划实施范围,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充。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鼓励各地采取有效措施选派城镇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2.推进待遇编制职称向乡村学校倾斜

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动地方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研究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对乡村教师的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各地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任教的教师给予奖励。

3.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加快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扎实做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建设,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4.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改革实施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模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建设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二、切实推动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高师德水平

1.落实师德建设制度文件

推动各地各校出台实施细则,全面落实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度文件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的管理规定。完善师德舆情监测,加大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曝光和查处力度。制定严禁中小学教师补课乱收费的相关文件规定,并推动各地制定实施细则。

2.创新师德日常养成教育

改革完善师德养成课程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建立一线优秀教师进课堂宣讲师德先进事迹制度。引导各地各校广泛开展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支持广大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3.加强优秀教师表彰宣传

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开展全国师德楷模、全国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支持媒体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四有”好老师时代风采。组织好第31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

三、着力深化教师工作领域综合改革,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深化教师培养改革

调整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创新。研制师范生教育实践政策文件,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推动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继续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能力。

2.推进教师培训改革

创新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着力实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重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改进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模式,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分管理政策文件。继续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26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能力提升工程、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着力推进名校长培养工作。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实现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化。

3.加速教师管理改革

研制《关于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试测试点工作,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开,推动教师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范围。会同人社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制《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治理水平

1.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出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研制高校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标准。

2.推动教师依法执教

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推动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进教师培养培训课堂。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教师法治意识。推进教师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

3.依法依规加强教师管理服务

3.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一、继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1.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研究制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 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会议, 展示交流体育教学经验和成果, 推广“一校一品”教学模式, 实施学校体育示范引领项目。印发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规程。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2.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印发《全国高等职业学校 (专科)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研制《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指导意见》。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贯彻落实, 研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办法, 组织开展高校达标专项评估和检查工作。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

3.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落实《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 加强校园运动伤害风险防范, 研制学校体育运动保险制度, 鼓励各地在实施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 政府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 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4.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落实,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继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 发布2015年学校体育年度工作报告。开展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工作, 验收各地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

5.深化足球教学改革。推动各地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积极推进足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布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规范指导校园足球教学。研制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大纲, 指导学校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依托有条件的单位遴选和建立5-6个校园足球运动研究基地, 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 启动450节校园足球教学示范课和365集面向中小学学生的足球技能示范视频的开发工作。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教学交流活动。

6.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竞赛。积极开展2015年-2016年赛季校园足球四级联赛, 组织实施学生夏 (冬) 令营活动, 拟选送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方案。试点推动竞赛体系改革, 搭建完善校内、校际和选拔性竞赛体系。完善竞赛监督制度, 严肃赛纪, 规范青少年观赛行为, 形成良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风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学生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 推进学生注册共享机制。

7.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校园足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 开发相关培训资源, 拟培训5000名足球教师、1000名足球教练员, 200名优秀退役运动员, 着力提升足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继续实施引进外籍足球教师支持项目, 支持地方聘用150名左右的足球外教。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8.加强特色学校及试点单位建设。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单位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和办出特色, 发挥其在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研制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单位考核评价与管理办法, 并组织遴选第二批特色学校。

9.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推动各地落实足球场地建设规划, 把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足球场地建设规划。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 推动各地试点校园足球保险基金的做法, 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

10.破解改革难题, 形成良性工作机制。会同中国足协共同研究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急需完善的政策, 处理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关系, 对接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U系列竞赛及选拔机制, 建立健全足球运动员注册共享机制, 研制一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行业标准, 加强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指导。

11.鼓励社会参与, 总结各地经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 启动全国校园足球接受赞助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的研制。开展校园足球调研工作, 总结各地经验做法, 积极筹备全国校园足球推进会议。

12.加强典型引领, 强化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宣传, 做好政策解读。大力宣传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及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争取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等对转播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有关大型活动的支持。继续组织校园足球先锋和校园足球神州行。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足球科学研究和科普知识宣传, 向社会、家长和学生广泛进行宣传, 形成全社会关心、热爱和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13.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根据新《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修订《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研究制定加强学校食品 (饮水) 安全管理等相关文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并督促各地做好食品 (饮水) 安全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多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14.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文件, 推进并扩大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 探索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与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及时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召开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及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强调工作要求, 总结经验, 推进工作。组织开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网络课程, 并利用智慧树网平台, 向高校学生推送。通过教师培训、优秀教案和优质课展示、网上有奖知识问答等多种途径推进中小学健康教育, 扩大健康教育受众面, 提升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15.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学校结核病防控及藏区包虫病预防教育等工作。研究制定高校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修订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以及学校结核病防控相关文件。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及藏区中小学生包虫病预防教育工作。联合教育报等媒体, 宣传推广各地开展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16.继续开展学校卫生队伍能力提升工作。开展中小学校校医队伍建设调研工作。举办学校卫生人员业务培训班。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论文评选活动。继续配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实施“健康守护行动”, 即通过配备校医室器材、培训校医、开展健康教育等, 促进学生健康。

四、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

17.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省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启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 推动以省为单位确定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强对各地制定实施意见和组织实施的指导与检查。举办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领导干部学校美育工作专题研修班。召开高校美育工作会议。建立各地美育工作沟通交流机制, 建设一批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实践基地。

18.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 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举办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加强美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加大区域内美育统筹力度, 探索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设模式。依托高校力量, 建立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及专业艺术院校对口支持中小学校美育基地, 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19.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工作, 举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探索学生群体性艺术活动的展示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20.推进美育评价工作。指导实验区和各地贯彻落实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组织第三方机构编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五、深化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21.健全军事营地机制, 引导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方法, 丰富活动内容, 以引领学校深化军事教学改革为着力点, 探索建立学生军事营地育人长效机制。继续会同军地有关部门举办学生军事训练营, 2016年第三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拟于8月份举办。

22.继续开展专题培训, 提升学校国防教育管理水平。继续委托国防大学和空军指挥学院举办3期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研修班。继续委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教育部干部培训项目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认真组织实施好研修班项目评估工作。举办2016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军事教学高级研修班。

23.开展军事教学检验, 建立学生军训质量监测机制。以提升学生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为目标, 将军事教学检验范围扩展至10公里野营拉练、无线电测向、核生化防护、识图用图等军事项目及军事教师教学能力。试行分区域学生军训年度报告制度, 以视频、汇编或现场展示等方式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经验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学生军训质量监测、学生军事素养评价、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领域的专题研究。

24.创新教与学的方式, 共建共享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加强慕课、视频公开课、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企之间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机制, 建设并推出一批国家级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

4.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要点》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要点》确定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六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完成150万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万名以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2000人左右县级及以上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七是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加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安全的统筹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防护体系。

(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5.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管理

1.深化课程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组织开展可行性测试,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推动京津冀地区建立课程改革协作机制。启动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加大课程管理和指导力度。

2.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抓紧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后序册次教材编写、修订和审查,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编写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组织开展新编三科教材使用工作,做好教材宣传、解读,开展教师培训,提升育人效果。启动普通高中教材修订工作。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抓好组织实施工作。研究制订《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3.推进教学改革交流。组织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单位与中西部地区学校开展对口交流,组织东中西部地区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成果覆盖面。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指导,组织开展第四届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交流推广优秀案例和经验。

二、稳步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4.推进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推动科学规范实施。指导有条件、有意愿开展试点的地区进行专项改革实验,为全国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推动建立省际协作机制,就普通高中考试评价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加强资源协作和经验共享。

5.部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印发《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中考改革。指导各地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招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指导地方开展改革试点,组织开展交流培训。

三、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6.研究制订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研究出台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工程项目。

7.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设立一批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引导和支持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破解制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条件保障水平。

8.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与指导。出台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第五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9.制订实施攻坚计划。研究出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工程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配合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推动完善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制定和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10.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动地方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支持高校与高中合作探索有效的指导模式。会同空军加强青少年航空学校建设,组织开展招生、教学、管理研讨交流。继续与中国科协合作,组织好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深化高中高校合作育人。

五、努力办好特殊教育

11.研究制订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完成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年)的任务目标。研究出台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工程项目。

12.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提高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实现生均6000元以上目标。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提高各学段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探索建立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制度。

13.全面推进特殊教育新教材编写。按照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新教材编写,完成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教材审查。

六、深化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与交流

14.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宣传和推广2014-2015年度优课评选成果,充分发挥优课效益。总结工作经验,组织好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

6.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一、继续召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 总结、交流各地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经验和做法, 表彰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 (市、区) , 进一步推进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告制度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努力实现85%的学校全面实施《标准》、85%的学生达到《标准》及格以上等级。认真组织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加强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采取积极措施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组织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组织开展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评估、检查。制订下发2011年在包头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规程, 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二、认真组织实施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做好现场检测和数据汇总工作。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召开学生营养工作座谈会, 研究制定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意见。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 组织开展“爱眼日”宣传活动, 全面推动中小学眼保健操制度的实施。召开学校卫生设施改造座谈会, 研究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与管理规范。加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力度, 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预警工作。继续开展中西部地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项培训工作。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加强学校健康促进工作, 研究制定促进学生健康中长期规划及大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继续推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组织开展12月1日“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三、研究制定第三个学校艺术教育十年规划——《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20) 》, 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召开中小学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议,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国家骨干艺术教师培训和组织艺术教育专家“送培到省”的艺术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检查和展评活动。举办好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全国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工作。

7.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一、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组织开展对学校体育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 制定中央7号文件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推动考试评价制度、学生伤害保险制度、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积极推广实施阳光体育奖章制度。会同督导办认真组织开展贯彻中央7号文件,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

二、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召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场推进会, 展示、交流各地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组织“全国中小学生集体体育竞技项目大赛”, 积极推进学生运动会的改革。研制、开发适合中小学生锻炼的新型运动项目和集体竞赛项目, 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认真做好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关的各项工作, 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对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 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氛围。

8.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通知要求,各地要科学确定划片方式,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要积极通过单校划片的方式,落实就近入学的要求,而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要合理确定片区范围,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片区范围;要完善划片工作机制,强化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划片结果的公信力;要严控特殊招生比例,2016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初中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而且要取消不必要的特殊政策。同时,学校要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生活。

通知明确,“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划片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9.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回顾“十二五”, 河南高等教育成绩斐然

“十二五”是河南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 为“十三五”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河南省是高等教育生源大省

2015 年, 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77.2万人, 其中, 普通高招考生66.1 万人, 录取新生63.1 万人, 本科层次录取29.37 万人, 河南考试招生规模居全国前列。

2.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正在优化调整

“十二五”期间, 新升格、更名和转设本科高校7 所, 本科培养能力得到加强。截至2015 年年底, 全省共有本科院校52所、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77 所。同时,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校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在70% 以上;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 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提高, 201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49%,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2010 年的146人增加到2015 年的187人, 增长了28%。

4.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 河南省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 河南大学等7 所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14 个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江学者、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均实现了零的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 年保持在75% 以上,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入围团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并获全国优秀组织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河南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百千万”高产攻关成效显著;全省高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占全省的93%、94.8%。

5.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期间,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通过国家审批, 成为河南省第一所与世界200 强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办学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国内其他10 所“985”“211”高校一同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与其他6 所国内高校共同成为“中俄文化高校联盟”26 个创始成员。同时, 河南省成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永久驻地, 与13 所世界500 强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

6.河南省高等教育公平正在有效推进

“十二五”期间, 河南省扎实推进阳光招生, 高考录取更加公平, 高考录取率由2010 年的65% 提高到2015 年的83%, 本科录取率由29.49% 提高到44.4%,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 农村考生上重点大学比例明显提高。另外, 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投入资金89.2 亿元, 资助学生3794.7 万人次, 其中,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2.5 亿元, 总额居全国第一。

展望“十三五”, 河南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是我国发展进程转段、发展动力转换的新时期, 以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的发展新理念, 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新动向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教育系统调研。就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省长谢伏瞻作出重要批示, 副省长徐济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他们亲自为“十三五”教育发展开局谋划。2016 年, 河南高等教育将以如下工作为抓手, 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1.更新观念

目前, 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还比较滞后, 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还没有很好树立和落实,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彻底, 教育发展活力还没有充分激发, 教育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 “十三五”期间, 河南高等教育将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完善章程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目前, 全省高校已基本完成章程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 将进一步加强以学校章程建设为引领的各项制度建设,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健全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 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切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3.分类管理

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下, 我省部分普通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十三五”期间, 我省将进一步落实好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 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 抓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4. 内涵发展

中国教育正在步入全面提升质量的新时代。“十三五”期间, 河南高等教育将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用到教育内涵发展上, 牢牢把握质量这一核心和主线。一方面, 加强德育工作,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另一方面,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同时, 要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 保证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5. 加强保障

目前, 我们穷省办大教育的基本省情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教育经费短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高水平教师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在“十三五”期间, 省政府在人财物方面将继续加大保障措施。人力方面, 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训, 深化教师管理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奖惩机制。财力方面, 将进一步巩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切实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以建立健全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为抓手, 加快形成保证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 争取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国际资源建好学校、办好教育, 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切实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确保教育经费从分配到使用都有规矩、受监督、出效益。物力方面,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整合资源, 明确职能, 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 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6. 特色建设

2015 年, 河南省启动了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通过第三方评价遴选了10 个优势学科、25 个特色学科。“十三五”期间, 优势学科做得更强、特色学科做得更优, 将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 并以此引领河南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改革进程, 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7. 双创教育

“十三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升级, 需要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这给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河南高校需要深入研讨并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水平, 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打造高校新型高端智库,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16 年, 省政府将出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 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要深化教学和学籍管理改革, 实施弹性学制, 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8. 体制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十三五”期间, 高等教育发展仍将由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方面, 将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依法明确和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招生制度方面, 将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 继续压缩人才培养过剩、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计划, 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投资体制方面, 将实施省属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 加快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经费核拨新机制。

10.2023-2024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战略的实施,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总体原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

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促进各自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保证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拓宽招生渠道和面向,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的规模。分区域、分产业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按照中央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总体要求,实施好职业教育富民工程,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的进程。

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省、市、县之间职业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支持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经验。支持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

二、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研究制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改革方案。

加快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制定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职务(职称)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进一步扩展免学费政策覆盖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加强行业指导。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优化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在预测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

完善产教协作机制。深入推进产教对话,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深化产教对话内容、丰富对话内涵。推动和支持若干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推进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现场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区域优势,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对56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出经验、见成效。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办好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鼓励探索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形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颁布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并印发“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工作。

五、推进继续教育整体改革发展

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推动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继续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工作。研制发布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出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推进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和资源开放,为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意见、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职业学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健全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组建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标准,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监管体系。推进激励性制度建设。完善继续教育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启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调研工作。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等项目。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遴选确定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增强职业院校科学管理能力。筹备召开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推动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落实。修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职业学校安全与稳定,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强和规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并进行阶段总结和成果展示。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研究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项目。指导推动各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推动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继续组织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研究制订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规范和认证标准。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终身学习、考试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

提升科研能力。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制订“十二五”科研规划,设立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作用,组织协同攻关,努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召开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支持有关部门和省份联合开展“院士职校行”活动,研究探索院士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内在规律,以理论研究支持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对话。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见。做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相关筹备工作。在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制度研究、学生培养、学校合作、教师和校长培训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合作项目。落实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议达成的共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引进国(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实践学习,改进文风、会风。健全学习和信息交流制度,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摘自教育部网站)

上一篇:西南石油大学院校代码下一篇:香菱学诗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