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总结(共12篇)
1.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一
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局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1、全面完成了··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尾留任务。完成新修淤地坝3座,台阶坝100座,机电井5眼,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改良土壤3000亩,新修和完善生产道路10公里,新修坡改梯1500亩,新栽苹果1000亩,水保林1000亩,高效农业示范推广3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并顺利通过省、市对农综项目的检查验收。
2、超前实施··流域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截止目前共完成新建淤地坝2座,台阶坝120座,新打机电井5眼。坡改梯1000亩,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新修生产道路8公里,营造水保林2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示范推广2000亩。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完成计划的98%。
(二)扶贫开发工作
1、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4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改造高标准蔬菜大棚680座,硬化村级道路600米、巷道1000米,砌畔1200米、建设果蔬市场1个等,排水渠880米,空花墙1200米,院落硬化2000平方米,公厕3座、垃圾台4座。启动实施庄坪村、官庄乡官庄乡村、3个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完成村内巷道硬化2000多米,村庄院落硬化8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40户,绑畔100米,新建公厕6座,垃圾台12座,文化墙1000平方米,广场1个,集雨窖70个,杀虫灯7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5个。
2、移民搬迁项目。全面完成社区和·村2个移民搬迁项目,社区完成住房建设400间,村完成住房建设192间。启动实施社区、村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目前,移民搬迁完成建房320间,房建工程全部完工;移民搬迁建设项目一号楼已修至四层,二号楼已修至三层;三号楼已修至二层,四号楼至一层;移民搬迁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
3、低收入人口普查。按照市上关于做好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安排,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培训,自愿申请、民主推荐、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复审、建立台账,验收总结,数据录入等,完成全区2500元标准以下22837户5.8万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健全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类档案资料,完善了低收人口识别机制和管理平台,普查录入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4、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协调省、市将计划下达2村的互助资金项目调整到,完成宣传动员、会员入会、注册、登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发展会员58名,缴纳基准金5.8万元,发放借款17.6万元,惠及农户36户,促进了农村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全面启动度低收入户产业发展补助项目,涉及·5个乡镇6个村574户1927人,其中低收入人群257户783人。共计扶持低收入户77户、专业合作社1家,完成财政投资50万元,安排就业150名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面完成年的小额到户贴息贷款验收。及时下达年小额到户贴息贷款计划245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养殖业、苹果,大棚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计划任务全部完成。
5、社会扶贫。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全面抓好全区37个企业帮扶37个低收入村工作,多方累计协调项目资金160万元,实施了25个帮扶项目,涉及农田治理、人饮工程、道路维修、阵地建设等多个项目。全力抓好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及时召开“两联一包”工作联席会议,配合各参扶单位积极到包扶点调研与对接,突出重点,认真谋划三年包扶规划和实施计划。目前,包扶领导到村调研14次,各级单位确定专职包扶人和包扶联系人22,拟定帮扶项目9个,实施完成项目4个,直接投入包扶资金55万元,物资折合投入1.5万元,资助贫困生4名,技能培训340人次,真心实意地为贫困乡镇百姓办事实、办好事。
6、扶贫培训。继续围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配合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办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分别在产业相对集中的5个乡(镇)举办,培训乡(镇)技术员及农民8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真正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增加农民收入。
7、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积极与财政、教育招生等部门联系,广泛宣传,严格审核、公示、上报程序,按照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优先的条件,共确定资助名(其中:本科·,专科3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圆满完成2012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同时,全面完成51名(本科生39名、专科生12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第二批辅助资金的发放。
(四)部门领导包抓低收入村工作
包抓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积极与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座谈,并与当地农户进行座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包扶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修缮党员活动室7间,人畜饮水1处,沟道造地80亩,扶持10户低收入户发展养殖产业。
二、党建工作
1、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党建责任。年初,我局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岗双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责任,细化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引导党员干部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中、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会精神,认真细致的学习了党的第十八大报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学习了习近平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文章等。全年每人累计写学习笔记2万字,心得体会4篇,调研报告4篇。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是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上街进行政风行风建设宣传活动。发放传单1000多份,解答疑惑20多条;二是扎实开展清理“吃空饷”活动。根据号《关于开展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吃空饷”问题进行了认真核查,没有“吃空饷”人员;三是积极开展了“正行风、树形象、促和谐”主题教育和“五型”建设活动,促进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认真开展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案明纪、引以为戒,促使全局干部职工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思想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五是切实做好收缴党费工作。及时足额收取党费,并按时上交。六是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党员干部计划生育情况调查和登记工作,按季度进行三查,全年干部职工及家属育龄妇女无1例违反计生政策;七是认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进行了学法用法考试。
4、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是发挥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作用的关键,是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二是发扬民主,集体决策。遇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三是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在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班子成员能互相支持,坦成相处,团结共事,为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奠定基础。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反腐倡廉意识。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员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提高反腐倡廉,艰苦奋斗意识,把党内监督和廉洁自律教育纳入党员监管工作,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与违法违纪、赌博、懈怠、不和谐现象作斗争,履行“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承诺,营造文明、和谐、奋进、乐于奉献的机关风尚。通过长期抓,坚持抓,使全体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不断提高,有效抵制了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1、以加强领导为关键,形成两项开发合力。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制定的各项责任目标,我们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定了完善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细化考核办法,以人为本,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考核强化责任。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主抓领导,有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工作制度,有考核目标,坚持以奖优罚劣的机制激励每位干部职工,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立足少花钱、多办事、高标准、高效益。首先,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两项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不同项目区、不同类型贫困村的特点,在规划项目时,始终坚持“五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开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自身素质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次,注重工程的实用性。在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勘测,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制订规划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工。
3、以完善机制为保证,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我们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项目工程的管护。为确保两项开发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我们在认真搞好新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原建工程进行了复查,并对损坏的工程进行及时的维修,有力地保证了两项开发工程永久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全面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坚持两项开发资金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四、存在问题
1、项目计划和资金下达较迟,加之跨项目多,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设进度。
2、由于现有贫困地区多地处边远山区,自然资源匮乏,群众底子薄,项目建设和工程建设投入有限,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这些地方群众的收入比较困难。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措施。
3、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底,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的意识淡薄,不积极主动抓机遇,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五、年工作要点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省市全会精神和省市农综(扶贫)开发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沟道治理项目任务,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加快移民搬迁村建设步伐,加大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力度,深化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项目。治理沟道造地0.5万亩。其中,完成沟道造地0.4万亩,坡改梯0.1万亩。
2、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节水灌溉1.51万亩。
3、整村推进项目。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计划启动实施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
4、移民搬迁项目。抓早动快,启动·移民搬迁项目。两个移民搬迁点已开工建设,共计搬迁600户。
5、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对在册的农村贫困家庭大学进行资助,本科生四年补助1.2万元,专科生三年补助0.6万元。
6、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产业开发。计划小额到户贷款投放400万元。
7、统筹兼顾完成好信访稳定、廉政建设、计划生育、依法治区以及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二
农业综合开发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要力争做到项目区“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把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二是把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把农业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文化、培育农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 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在“脱贫”过程中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薄弱,本身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也远远不够,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等不同投资、融资方式,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项目区优质稻、草山、竹木、药材、等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构筑平台,多方增加农民收入
城步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中心,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奶业、菜业、竹木业、药业等主导产业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值化加工,标识化销售,网络化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要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行,着重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等,推动项目区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转化。
5 加强改造,规范农业综合开发管理
在农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五个环节:一是加强规划管理。认真编制“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二是规范项目管理。要以《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规定,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加以规范,科学规范设计,严密组织实施。三是严格施工管理,所有项目都要进行招投标,要对队伍的资质、资信进行严格审核,防止“条子工程、关系工程”。并建成一个项目由监理、建设单位、财政和基层群众代表四位一体的验收机机制。四是优化资金管理。要依据《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规定,加强对资金筹集使用、回收、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五是强化行政管理。要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工作落实,加快农业综合开发。
6 扶持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大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促进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强县”;二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植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发展;三是运用有偿无偿结合、财政资金贴息、投资参股经营等方式,对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以此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项目增收潜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7 扶持协会,提高合作组织化程度
探索和完善农业项目区农民协会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围绕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协会组织,加强制度创新。一是赋税上的优惠。对协会组织的经营所得,免征或减征部分所得税,对会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进更多的农户参加该组织。二是信贷支持,帮助协会融通资金,金融机构对协会融资利率要适中,不能太高,才能对协会进行有力帮助。三是建立信贷合作体系,专门提供贷款。在发展协会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优化外部环境,强化优质服务,扶持协会发展。同时,还在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市场预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农民发展种养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8 推广科技,促进农业技术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以创新和科技推广为突破口,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水平与效益。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改善项目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三是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强种子、种苗和种畜建设,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龙头业,扶持项目区现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断增强推广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与项目区龙头企业“资源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途径。
9 着眼生态,加快生态综合治理力度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一是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围绕中低产田改造,重点搞好丘陵山区项目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退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防护和绿化植被恢复;二是加大生态示范建设、长防林建设、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等生态综合治理力度,实现以绿化带给农民安居和健康,以生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抓好部门生态项目建设,与水电局、林业局、国土局配合协作,搞好项目区防护林、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3.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三
一、新时期宝鸡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的全覆盖。宝鸡有7个县区先后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2009年陕西省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政策出台后,宝鸡有两个县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2011年又有3个县区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实现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全覆盖,为宝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较为齐全。项目类型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世行农业科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农发项目等。2011年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包括土地治理项目8 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4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农业部门项目2个;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项目4个,水利部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个;新型合作示范项目1个。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3个。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幅度增加。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财政资金12451.40万元,较上年9786万元同比增加2665.4万元,增长27.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1755.4万元,较上年9103万元增加2652.4万元,增长29.1%;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70万元,较上年增加44万元,增长13.5%。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总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宝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一)坚持竞争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按照竞争立项的原则,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中选择,公开竞争,互相比对,择优立项。立项时把集中连片作为首要条件,尽量减少土地插花分散。村组竞争立项的首要工作是调整插花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调整好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和作物种植茬口,做到集中连片开发。陈仓区先后在钓渭、天王、八鱼、虢镇、阳平、周原、慕仪、贾村、桥镇、千河、蟠龙等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0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844.56万元,银行贷款1161.2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8015.83万元,占总投资的32.03%。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硬件先行,配套措施跟进。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工程。宝鸡农业综合开发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立项,优先设计,优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农、林、水等硬件工程建设,不仅使项目区从整体形象上达到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标准,而且使项目区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各项措施紧密跟进,确保硬件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千阳县从2003—2011年,先后在寇家河、草碧、水沟、城关、柿沟、张家塬、南寨镇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打井114眼,维修机井5眼,衬砌“U”型渠道377.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80公里,砂石硬化农田机耕路150.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亩,改良土壤5.5万亩,多项配套措施同时跟进建设,建成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工程配套好、综合治理成效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一村一品”,两类项目配合。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以土地治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化项目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和专业化生产。两类项目的同时实施,加快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拳头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岐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将土地治理优质小麦种植与优质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岐山优质挂面加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岐山秦风挂面厂,以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加工专业户,年产手工空心优质挂面3300吨,仅此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安排了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以华祥和城北方便面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方便面3500多万箱,年产值达2.5亿元,解决3500多人就业问题,并带动了一大批板纸、纸箱等生产企业。如华祥方便面厂年产碗装方便面5000吨、袋装方便面3.5万吨,年加工转化原粮小麦4.7万吨,带动生产板纸3万吨、纸箱2000万套,年产值1.38亿元,利润67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7万元,高出全县水平1600多元。岐山挂面、方便面及岐山臊子已成为岐山县的拳头产品和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先后在农发项目区的故郡、凤鸣、雍川、祝家庄、益店、蒲村等乡镇建立40个塑料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面积由2000年的10多亩发展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优质瓜菜18000万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纯收入3.6亿元,成为岐山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行六项制度。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的机制创新入手,在前期立项、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等多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后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制、村组项目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等六项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日臻规范,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切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眉县从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21.3万亩,总投资达到10277万元。在项目施工中,县上严格按照要求,对节水灌溉中如地埋管、水泵等支出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在网上发布招标信息,公布招标内容,并聘请县上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邀请县内外有资质的工程队参加招标大会。通过招投标,选择出资质较高、价位合理的施工队伍,既保证建设用材质量,又节约开发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三、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促进全市粮食连续九年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2.5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九连丰”。10个县区去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建立百亩攻关田17个、万亩示范方21个,2012年夏田水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12.9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558.1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3.03%和3.1%;旱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0.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379.8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13.96%和9.93%。项目区5个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和两个万亩示范片刷新了上年全省纪录,其中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旱地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491.12公斤,超过上年全省纪录9.5%。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国家级交易中心1个,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26个,认定命名10个。这些农业园区围绕畜粮果菜四大主导产业,主推13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1个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宝鸡今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建千亩以上连片果园示范方26个,面积30210亩;千亩以上连片高山蔬菜示范方3个,面积3700亩;建设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方24个,面积5600亩;建设千头奶牛场17个,畜牧小区47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700户。全市奶牛存栏超过2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2万亩,苹果、猕猴桃面积分别突破100万亩和50万亩,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和千陇及渭河川塬20万头良种奶牛四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市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4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1户。建立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11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34个,“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62个,其中全国示范社11个、省级百强示范社11个,市级十佳合作社40个,市级优秀合作社40个,会员6万多人,带动农户近20万户。获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的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财政局农发办)
4.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 篇四
2012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农发局及市财政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立足全市农业资源条件,以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带领全市农发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全面完成2011项目建设任务。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投资10817万元,共治理土地面积7.46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3.6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85万亩;扶持龙头企业17个、合作社8个。通过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增灌溉面积5.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7万亩,改善除涝面积5.74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3.25万亩,新增粮食9728吨,项目区农民年均新增收入313元。
(2)顺利通过省局、国家办验收。为迎接省级、国家级验收,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成立了迎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强化措施。3月下旬,市农发办组织人员深入各项目县区和项目单位,对2011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5月下旬,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2011年项目进行了全面验收,对市级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逐项整改落实。加班加点,倒排工期,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8月中下旬,我市2011项目顺利通过省级全面验收,10月底国家办检查组对我市**县、**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组对我市两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积极组织2012项目顺利实施。2012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13350.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774.8万元。实施9个土地治理项目,共治理面积8.29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3.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59万亩。扶持龙头企业20个、合作社24个。根据省农发局要求,及时完成了2012项目计划的批复、下达工作及扩初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审查、批复工作,并精心组织实施了2012计划项目。目前,各县区2012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良好,进度较快。
(四)做好2013年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
根据省局文件要求,7月份组织各县区对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了摸底筛选入库,并组织专家对15个拟立项财政补助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评审和上报等工作。10月份,组织专家对各县区2013年项目立项的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进行了评估、实地考察等工作,并对项目文本提出专家意见,完成项目计划编报等工作。
(五)继续加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建设**区十八里镇、**县永兴镇、**县陈大镇、**县乐土镇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落实国家的支农政策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行动,也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探索。对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县(区)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办事机构,并抽调专人办公。市农发办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规划设计、实施和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督促项目进度。
(六)做好亚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
2012年9月份,**省农发局召开了亚行项目前期实施计划编制布置、汇编会,完成了亚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项目前期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为亚行项目的顺利推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亚洲开发银行已批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于2013年开始实施,建设任务分5年完成,我市共争取亚行项目总资金7944.06万元,其中亚行贷款资金4999.8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7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67.24万元。
(七)积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10月19日,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财政局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一是成立了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财政局美好乡村建设办公室设在农发办,召开了资金整合指导组全体成员会议及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决策部署上来。二是积极探索新机制,制定了《**市关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及《**市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整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资金整合主要范围、整合方式方法、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为推进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落实2013年市本级及县(区)财政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25270万元(其中市本级5270万元,县区各5000万元)。争取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资金13054.7万元,进行中低产田治理改造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三是搞好调研和摸底,主动对各县区2012年各级财政及部门涉农资金实际投入情况进行摸底统计,认真测算2013年可整合项目资金数,同时对**区十河镇大周新村、**县马店孜、**水寨新村建设进行调研,对新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问题,结合新时期美好乡村建设新要求,理清了思路,为下一步推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监管,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项目立项方面,要求必须是列入三年规划的土地治理项目和进入市级项目库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才能参与择优竞争立项,杜绝一切人情项目。在招标采购方面,严格按照《采购法》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招标采购的政策规定执行。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由市农发办负责组织监理招标,严格对监理单位实行监督,要求监理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业主的利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农发办成立了工程、农业、资金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同时,市农发办在项目区设立免费投诉电话,畅通监督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管理办法》、《**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及《**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办法》等制度,强化项目前期科学立项、中期监督检查、后期竣工验收和监测评价,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项目公示制和县级报账制,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二)整合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改革试验区。是探索土地统分结合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科技兴农的新途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新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财政支农投入与管理的新机制。努力构筑组织、规划、投入、政策和服务等五大体系的保障措施,结合总体规划,继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平台,示范和引领整合重点小农水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及其他财政涉农资金,吸纳企业等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做好初步设计,工程招标及施工等工作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个别县区前期工作不够扎实,对项目区拟建内容、资金概算等规划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建设内容在实施中出现调整。二是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还有大量的中低产田急需改造,特别是距离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体不足,农业综合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工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还不尽人意,距省、市的高标准、严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特色有待进一步凸现。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直至目前,具有**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发挥我们的部门优势,做大做强**的特色农业,我们农发部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需要不断的努力。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克服不足,努力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主动作为,进一步争取项目和投资规模。一是加强与市领导和省局的沟通,争取领导和上级的更大支持;二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做好立项前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力争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再上新台阶。
(二)狠抓落实,积极组织实施本项目实施。认真做好在建示范区项目的规划和推进实施工作,力争全市示范区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全覆盖,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实效。加强与省局沟通,顺利完成“亚洲贷款中低产田改造(pIp)项目”第一计划任务。
(三)严格把关,加强市县级项目库的建设管理。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模建设、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国家申报指南和省农局项目申报要求,对各县区现有的效益好、有市场,符合政策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开发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效益明显的土地治理项目纳入三年规划和市级项目库,并按期向省农发局申报推荐,争取国家及省级立项。
(四)健全机制,促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招投标、监理、公示、决算、审计、工程管护等制度,强化项目前期科学立项、中期监督检查、后期竣工验收和监测评价,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月度检查和季度通报制度。三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农发资金为平台,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多渠道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五)加强学习,进一步促进农发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工作,学习先进,提高做好工作的本领。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农发工作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打下基础。
(六)团结协作,做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
一是以农业综合开发、美好乡村建设为平台,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综合运用贴息、补助、奖励、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采用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美好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与各成员单位及县区相关单位沟通,做到“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及时掌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5.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五
共二村
2010年7月19日,肖港镇共二村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赴朋兴乡、新铺镇五个村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影响最深的是徐山村、建光村新农村建设,感觉到他们最成功的经验是“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居住集中化、农民素质技能化、农村管理民主化、新农村建设投资多元化”。我们共二村虽不能照搬照抄他们的经验,但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受参观之启示,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狠抓六项措施。
一、打牢基础,通过解决群众最急需的事情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共二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从建光、徐山村新农村建设经验看,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共二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生产设施建设工程,尤其要加大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建设力度。要争取项目资金,借助农业综合开发灌溉区八汊洼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加快人畜饮水、节约灌溉、小流域生态治理、抗旱减灾等项目。另一方面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力度,实施水电路话“四通”工程。
二、壮大特色产业,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经济,主要是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三、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的要求,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语言、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四、大力发展公共事业,通过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的公共事业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以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基本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五、加强社会稳定,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共铸诚信”、“公民道德日”等道德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创造加快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要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实行乡镇村社月排查、县上季排查制度,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农村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6.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六
我办把开展“六项活动”始终贯穿于工作实践当中,以开展活动促进各项工作,以工作的成效衡量和检验活动成果,干部职工在学习、纪律、作风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全办上下经济大转型、发展大跨越的思想更加坚定,氛围更加浓厚;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领导班子更加团结,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达到了开展活动和推进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效果。
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资金保障,储备充实,全社会支持开发工作。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连续三年将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程,进行协调、督查和考核。并根据人事变动及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成员新吸收了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的负责人。项目乡村的主要领导也吸收到项目工程指挥部,参与项目的规划、施工、验收,上下协调,左右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资金方面县上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年都将农发项目县级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11所有项目资金现已全部到位,并安排事业费22万元,偿还到期有偿资金61.398万元,保障了项目的正常进展和农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选好、选准项目,根据国家和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我们以政府办[2011]135号文件向各乡镇下发了《关于充实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的通知》,并纳入全县考核内容。有关乡镇和企业踊跃申报,农委、林业、经管等部门积极推荐。目前已收到土地项目建议书4个,产业化项目建议书18个,储备了一大批后备项目,给今后择优选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县级报账,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对项目资金,坚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在资金报账中坚持“一书六表六单”运行原则,做到严格项目预决算,严格报账程序;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对项目工程进行招投标,并认真落实工程责任制,保证建设资金按计划拨付。在资金的拨付过程中,严格按照报账制程序操作。资金使用上,先用自筹,后用投资,把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落到实处。项目竣工后,由农发办牵头,组织财政、项目乡村、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效益发挥。
三、程序公开,内容公开,结果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还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全程公开。一是坚持“三公示”制度,即在项目村的显著位置,将立项前、批复后、竣工后的建设内容、筹资数额、上级补助等全部公布于众。二是配合监理人员对所有开发工程进行全面监理,没有监理人员签字的工程决不验收。三是邀请财政局、审计局对开发工程的进度及资金使用进行及时监督检查,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严格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不搞“人情工程”、“面子工程”。凡组织的招投标工程,全部在市农发办备案,全部由市、县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会主任;招标只设拦标价,不设标底,以堵塞漏洞,避免人为因素,保证了每次投标都公开、公平、公正;工程所用材料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进行集中采购,招标会邀请了市农发办领导、监理公司工程师,县人大、政协、审计、财政、纪检委、核算中心委派人员参与,对招投标进行全程
监督。
四、认真监理,环环把关,联合验收,全程保障工程质量。
7.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七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成效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目前已成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协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从事农村工作部门的责任。10多年来,扬州市农业开发通过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及园区建设,为全市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扬州市从1991年开始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9.4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87亿元。通过各类项目实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了主导产业,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300~500元。七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计改造中低产田61980hm2,建设重点示范基地30多个,建省级科技示范园3个,扶持40多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在项目区修建田间道路1204.22km,新建和改造中沟以上建筑物1837座,新建节水防渗渠道925.43km,推广低压管灌节水灌溉面积666.67hm2,同时配套田间建筑物3.9万座,田间植树273万株。各类项目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的排灌能力,提高了抗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2 组织制订观光农业规划
合理开发,规划先行。这是农业开发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那些区位条件好,综合发展潜力大,地方特色明显的项目区,扬州市十分重视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目的在于能够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项目区形象,以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市先后组织制订了仪征登月湖区6666.67hm2综合开发规划和星河生态园规划、沿江农业综合开发三大产业10个666.67hm2基地建设规划、江都仙女镇666.67hm2花木园区建设规划、江都渌洋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核心园区总体规划、宝应水泗、望直港荷藕发展规划,等等。各项目规划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将观光农业的发展内容较好地融入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江都市农业开发局为了做好渌洋湖核心园区总体规划,花两年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主持制订园区规划,形成了10多万字的图文并茂的规划材料。其中,包括总体规划、产业项目规划及分区规划,体现了观光旅游产业特色,并通过高层次专家鉴定,其成果为指导园区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3 开发观光农业亮点
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多、资金的加大,做大了项目建设规模,做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做强了产业发展势头,为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10多年的农业开发,不但为观光农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启动了一批新的亮点。沿江地区在省级沿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带动下,目前已经形成观光农业特色的有江都仙女镇万亩花木园区,其中龙川盆景园成为江苏省首批农村旅游景点,邗江头桥的666.67hm2银杏园、蒋王蔬菜园已经成为扬州不少学校的教学基地。里下河地区宝应水泗荷园发展水上荡舟,水上采摘,水上观光,门票年收入20多万元。高邮芦苇场、江都渌洋湖村的观光旅游正在兴起;仪征登月湖区利用农业开发规划成果兴建了14km环湖水泥路,建成了3333.33hm2经济林果,形成了茶叶、果品、林木、中药材、旅游五大产业,为引进浙江大侠谷公司发展登月湖旅游创造了条件,昔日的穷山恶水,如今是青山绿水。仪征星河生态园的66.67hm2芍药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江都昭关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33.33hm2,建成“一条十里小康路,六座党群民心桥”,项目区旧貌换新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夸奖,促进了渌洋湖生态观光旅游规划的实施。这些项目区有的赋予了浓厚的大江风情,有的饱蕴着河湖春色美景,有的带有乡土气息特色,已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垂钓、餐饮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4 进一步推进观光农业发展的措施
4.1 强化意识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合理发展;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体现。发展观光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扶持产业发展、提升项目建设形象、扩大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来抓。从项目区规划设置上,从工程设计和选料上,从扶持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布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全市农村旅游蓬勃发展推波助澜。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市开发系统人员的积极性,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 注重结合
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观光农业的扶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做,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农田建筑物配套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设计要求与发展观光农业工程工艺造型结合起来,把丰富农业开发文化与营造发展观光农业氛围结合起来,把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与打造观光农业特色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观光农业景区建设。
4.3 打造亮点
8.滑县:农业综合开发为丰收护航 篇八
部门协作 合理规划
滑县县委、县政府立足三农工作全局,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引领,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的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程实施、资金管理、质量监督、项目验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督促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开发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各开发行政村还成立了由“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项目实施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项目规划工作,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文件精神,充分结合滑县实际,把项目区选在远离城区、远离工业区、群众开发热情高的乡镇。项目区确定后,及时积极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区进行实地勘测,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对项目区的每一眼井、每一条路、每一片地都进行详细规划。
突出重点 提高效率
2012年度,滑县土地治理项目任务4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产业化项目2个,其中财政补助项目1个,贷款贴息项目1个,完成总投资8810.05万元。
针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时效性,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一是做到三个“早”。即早规划、早实施、早见效。项目批复后,在完成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抢在农忙季节前,完成项目区主干道上土方、清障等工作,做到不误农时、早见效果。二是做到“快”。即在项目施工期按照工程总任务量,分解任务,倒排工期,对工程进度实行动态管理,任务细化到天。三是围绕“高”字做文章。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切实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作为衡量每项工作的标准,切实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四是争创优质工程。立足全市、面向全省、争先创优,以打造滑县粮食核心主产区为主线,以争创全省优质工程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滑县在河南农开战线的影响力,努力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滑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在2012年项目建设期间,由于3个项目区涉及3个乡镇,针对项目不是“一个整体”的特点,县财政局农开办人员、监理单位人员兵分三路,分布在三个项目乡镇,县、乡、村人员统筹安排。县政府有关领导、财政局主抓领导也时常深入项目区,及时协调解决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攻坚克难 硕果累累
滑县2012年度产业化经营项目为《滑县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新建项目》,由滑县绿野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实施,总投资234.05万元,申请财政补助资金56万元,其余178.05万元由合作社自筹解决。良种繁育面积1万亩,集中连片,由合作社统一购进原种,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检验,统一机收,建设种子加工车间448平方米,种子晒场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修建仓库1座,对项目区内土地表层状况进行改造。
通过对2012年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900亩,改善除涝面积0.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年节约用水量320万立方米,新增防护林面积2.99万亩,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100%,项目区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30.1万公斤,油料37.02万公斤。经折算,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002.3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881.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狠抓“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关键环节,完善“53121”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模式,建立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建立项目区耕地地力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9.秋冬农业综合开发 篇九
鹤峰县水利水产局(2012年3月)
鹤峰县是全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鹤峰县以此为契机,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为龙头,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灾害能力出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整合财政、发改、国土等多部门资金,狠抓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收到明显实效,对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县2011秋冬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带头示范作用。
一、鹤峰县2011年“小农水”工程概况
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位于鹤峰县走马镇和铁炉乡,工程项目涉及走马镇金龙村、李桥村、时务村、栗山村、阳河村、升子村等六个行政村;涉及铁炉乡碉堡村、三望村、马家村、犀牛村等四个行政村,工程分为水源工程、田间渠道工程、低压管灌工程、渠道附属物工程四大块, 设计灌溉面积3.97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工程总投资2201.52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补助8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8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6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441.52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于2011年12月开工建设,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财政厅、水利厅、州财政局、水利水产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较为顺利。截止到目前,已完成工程总体形象进度的80%。完成U型渠生产和安装80km,灌排结合渠道浆砌石衬砌5km,水源工程、低压管灌工程及渠道附属物工程正处于紧张施工阶段,累计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5万m³,浆砌石1.8万m³,砼0.02万m³,完成总投资1300万元。
三、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保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及走马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县水利水产局局长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了工程技术部、工程监理部、办公室3个部室,抽调工作人员9人,参与工程建设与建立。形成了县委、政府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乡村干部协调抓、上下左右齐抓共管的工程建设管理局面,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水利水产局负责该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施工建设、质量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调度和监督管理;经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区上报农民投工投劳方案;审计、发改部门负责项目计划执行、“四制”落实、强化监督监察;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矛盾化解、群众投工投劳,协助用水者协会营运管理及措施的落实;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及相关新闻媒体搞好该项目宣传工作。
(二)严格工程“四制”,项目建设规范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进行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县人民政府同意,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处为该项目法人,履行项目建设与管理职责,内设6个部室,相应明确了各自职责。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进行管理。
(三)工程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严把施工技术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在工程施工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分小组进行轮换施工监管,并制定严格施工管理制度、技术人员出勤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工程完工考核制度。在工程管理期间,制定了工程设计方案、实施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工程施工人员、施工监理人员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实行了政府质量监督,申请了鹤峰县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对整个项目进行工程质量监督。
(四)强化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高
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鹤峰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鹤峰县财政专项资金县及报账制管理办法》,严格实行财政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保证了项目资金安全,资金使用规范,无漏洞、无截留、无挪用等违规现象出现,确保了工程建设资金足额用到项目上去,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
(五)广泛宣传,做好公示
为更好地发挥宣传舆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使各级领导、社会群众更加了解农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作,我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广泛运用电视台、保证、网络等媒体,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典型经验及工程建设管理中涌现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并且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建设规划情况进行了广泛宣传,设置大公示牌3个,在项目区各村设置公示牌10块,群众知晓率100%,充分调动群众参建积极性,广泛接受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0.创意农业的综合开发 篇十
我国始终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7个“一号文件”,积极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城乡发展水平仍然具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快速升温和发展,从现代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创意为引领,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实现创意与农业的有效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创意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创意农业可以通过发掘和创新农业资源的价值亮点,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进行农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策划设计,从而提升区域农业价值;通过发展复合型、现代化农业,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通过构建地域特色农产品及农业形象,提升区域农业总体品牌价值。
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地区已开始关注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中研智业是我国较早从事现代农业研究与创意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服务机构,我们通过系统工程的构建方法,将创意贯穿于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协助区域农业发展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将农村“三生”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从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塑造农村美好形象、提升农村区域的整体价值!
11.田纪云视察江永农业综合开发 篇十一
12月17日下午,田纪云一行在零陵地委书记唐盛世等人陪同下,从零陵出发,驱车160多公里,于下午6时许到达江永。因为县招待所正在改建,我们只能安排田纪云一行入住江永旅社一栋稍好一点的两层小楼。进房后,我为县里的接待条件太差表示歉意,田纪云微笑着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随行的刘江是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同学,他对我说:“田纪云同志这次来湘南的目的,是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作决策调研。接待上你们不用太费神,全都用你们江永的产品。但实地考察和汇报,你要认真考虑和安排好。重点突出你们县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开发效益。因为日程安排紧,明天上午你上田纪云同志那辆车,边走边汇报,尽量争取多看几个地方。”
根据刘江的提示,当天晚餐上的全是江永的土产。上桌后,田纪云端起一杯印有“岭南小曲”商标的杯装酒问我:“这是哪里的产品?”我说:“这是我们夏层铺乡一个乡镇企业小厂生产的双蒸粮白酒,叫岭南小曲。”田纪云说:“乡镇企业能生产包装这么漂亮的双蒸酒,要关心支持。大家都尝尝!”服务员揭开杯盖,田纪云端起来抿了一口,说:“这个岭南小曲好嘛!”餐桌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18日上午出发后,我坐在田纪云身边,首先简单地汇报了江永的概况。田纪云详细询问了江永土地资源的现状、开发潜力、以往的开发情况、碰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县委县政府对今后开发的设想,以及对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建议。当我汇报到江永县除了28万亩现有耕地,还有坡度在15度以下的可垦地30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连片的4处,他立即说:“咱们先去看看这几处连片的可垦地。”于是,我们就驱车来到厂子铺乡的圣人山一处近7万亩连绵起伏的丘岗地。停车后,田纪云指着连片的丘岗地对大家说:“江永县拥有这么大面积的可垦地,十分难得,农业开发大有文章可做!”看完这一片,我们又驱车来到桃川镇的茅草地。这里有一片方圆几十里、一望无际的小平川,长着高低不齐的茅草。“这是全县最大的一片可垦地,有10多万亩。”我向田纪云介绍道。他凝视远处,动情地说:“看来中央决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然后回过头来对我们说:“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首先要依靠政策和科技,大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发掘潜在土地资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荒山、荒坡、滩涂充分利用起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从你们江永的情况看,这个潜力还是十分可观的。”我立即说:“只要解决水利问题,刚才看的这两片丘岗地都可以开发过来种粮食。”田纪云侧过身问陪同的省水电厅长王明湘:“解决这两片开发的水利问题,难度有多大?”王明湘答:“我是江永人,对这里熟。解决这两片开发的水利问题,难度不是很大。圣人山那片,只要在永明河上游修好库容6000万立方米的古宅水库,不仅可以把7万亩荒地开发过来,还可以改善原有8万亩耕地的灌溉。茅草地这一片,只要把已建好的源口水库左干渠和相关设施配套到位,灌溉完全可以过关。这两个项目县里都已经报了方案到省里,估计要投入6000万元,加上群众投工投劳,可以解决问题。”田纪云对身旁的陈邦柱说:“这些项目你们抓紧审核论证,尽早立项。湘南的农业开发可以考虑从江永率先突破。”在场的同志听了倍受鼓舞,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接着,田纪云视察了几处近年新开发的经济作物区。看到整好的烤烟地和正在收砍的甘蔗地,他详细询问了这几年新开发土地的种植结构和经济效益。我汇报说:“这几年我们组织的开发,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包括烤烟、甘蔗和柑桔,见效最快的是烤烟,亩收入可达800至1000元。目前还没有开田种粮。”田纪云说:“从全国的大局讲,农业开发首先要考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但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县,则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强求一律。坡度在15度以上的荒坡地,一律不要开田种粮,可以造林种果。坡度更大的可以种药材。即使坡度在15度以下的荒地,也要视水利条件而定。解决了灌溉问题的,可以开作水田;水利未到位的,可以先种经济作物,待水利条件配套到位后,再逐步改作水田,改种粮食。千万不要一刀切。”
在粗石江镇槐木村,看到这里土地资源开发规划有序,讲求实效,他们用新开发的土地种植甘蔗和水果,腾出原来的蔗田种粮食,短短几年实现全村人均年生产500公斤粮食、500公斤甘蔗、500公斤水果,在全县率先富了起来。田纪云十分高兴地说:“你们这个经验好,要推广。农业开发一定要珍惜民力,讲求实效。要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力求开发一片、 成功一片、受益一片。”
离开经济作物区,来到一片新种的桔园。田纪云问:“这一处新开发的桔园是集体的还是群众分户开发的?”我回答说:“这一片上年新种的柑桔共有1500亩。其中用篱笆围起来的那500亩,是县里的国有林场——高泽源林场向村里租地种植的,租赁期40年,按每亩800元向集体付租金,总共付了40万元。乡里和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分户开发的办法,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每亩补助400元,又开发了1000亩。”田纪云边看边听,高兴地说:“这个思路好,值得进一步探索。”我说:“县内对这事看法不太一致。”他问:“都有些什么看法?”我说:“赞同的认为我们为荒山荒坡的开发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反对的担心我们变相买卖土地,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田纪云停下脚步,说:“看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首先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要解决好开发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晚上,听完县委的综合情况汇报,田纪云着重强调了农业开发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他说:“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比较多的投入,目前各级政府和乡村集体都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要靠新的机制和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动多方面的投入。从江永的实践看,目前做这么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发动有开发能力的农民承包开发,坚持谁开发谁受益。二是整合县内外资源,组织合作开发。三是像你们江永县前几年尝试的那样,通过土地资源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四是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的、干部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
田纪云视察期间讲的关于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江永乃至整个湘南的农业综合开发。田纪云视察后的第三个月,江永县被列为湘南农业开发重点县,不到半年,茅草地重点综合开发项目经省开发办审批立项,中央和省级开发资金第一期投入600万元,江永县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启动。此后,几届县委循着这些指导思想认真组织开发,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12.农业综合开发总结 篇十二
1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投入,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不断得到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共计投入资金29237.44万元,财政投资8494.6万元。其中,实施国家土地治理项目4个,面积2800hm2;实施产业化项目2个、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4个;实施省级丘陵山区基地项目20个,面积4233.33hm2;实施市级特色基地项目11个,面积766.67hm2。项目实施针对制约因子因地制宜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依据区域条件因地制宜推进结构调整、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园区农业、针对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现状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化步伐。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4年来(包括2009年在建项目)共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13.33hm2;新增经济林果基地2608hm2,其中,新增苗木1210hm2,梨桃石榴等589.33hm2,无性系茶叶568.67hm2,油茶66.67hm2,蓝莓66.67hm2,早园竹60hm2,吊瓜400hm2,牧草6.67hm2;新增蘑菇基地700万m2。二是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4年新增设施栽培面积816.33hm2,其中,新增温室大棚1333.33m2,连栋大棚17.53hm2,葡萄钢架大棚37.33hm2,钢架大棚草莓6.67hm2,蔬菜钢架大棚18.67hm2,葡萄棚架63.33hm2,棚架梨50hm2,吊瓜棚架66.67hm2,蘑菇棚700hm2,喷滴灌509.33hm2,新增工厂化秀珍菇厂房4000m2。三是项目区高效农业面积迅速提升。项目区高效农业面积达4580hm2,占项目实施面积的59%,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近1333.33hm2。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水产、茶叶、蘑菇、经济林果等集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水产、蘑菇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目前项目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支持农业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涉农部门支农项目规模和投资不断加大,全县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步伐得到了相应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综观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部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2.1 产业集中连片程度不高
除我县水产养殖在圩区发展较集中外,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由于县镇缺少统一的规划,加上惠农政策不断推出,一起农民惜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土地规模流转受限,产业自由发展,产业分布零星、连片不够。
2.2 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一般而言,高效农业尤其是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茶叶、早园竹作为我县丘陵山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由于农业招商引资质量不高,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工商资本介入较少,大多业主为个体经营,受资金影响,产业规模、档次难以上水平,特别是上水平、上档次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不够。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大多产业规模偏小。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县除水产养殖外,大都产业都较分散加上整体规模不大,产业化步伐滞后。二是配套龙头企业不多。除水产和蘑菇外,我县其它产业龙头企业配套不够,导致产业带动性不高。三是品牌整合程度不高。大多产业品牌各自为战,产业难以体现地方特色,例我县茶叶目前面积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茶叶面积分散,导致小茶厂众多、注册品牌杂乱,难以体现区域和地方特色,难以体现出象固城湖螃蟹品牌的整合效应。四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大多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产业延伸效益不高。五是产业外延不够。与观光、旅游结合程度不高,效益进一步提升受限。
3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认真贯彻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精神及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强化规划、注重资金整合和项目区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全县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规模开发、科技开发、产业开发,全面提升农业开发综合效益。
3.1 全面推进结构调整,拉动产业优化和集聚,构建高效农业发展平台
以规划引领。根据全县资源现状,结合城镇建设、旅游规划,对产业发展定位,打破行政区域,按照农业生态功能区划,打造西圩区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区、东部以茶叶、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区、南部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的产业区,全力推进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引进产业新品种,以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市场需求。合理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土地集中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倒包、土地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为产业规模发展奠定基础。西部圩区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南部以食用菌、东部丘陵山区以茶叶、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规划的重心,特别是丘陵山区要以桠溪生态之旅、游子山风景区和花山风景区三大片区为投入重点,结合产业发展现状采取填充式和延展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的优化和集聚,形成优势明显、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块状经济,奠定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基础。
3.2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增强产业活力和动力,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入土地入股经营等形式,让农民将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让农民变股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大胆探索“基地十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农民与市场接轨,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既有利于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又可使农民分享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得到的收益,保障长远利益,形成高效发展的良性机制。
3.3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产业提档和升级,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业发展制约因子;二是鼓励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结合我县水产养殖、茶、早园竹、蘑菇、经济林果,积极发展微孔增氧、钢架大棚、连栋大棚、菇房、棚架,配套喷滴灌等,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三是以全县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及观光农业整体规划为依托,融合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大力发展集高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增强产业延伸效益。
3.4 强化产品质量控制,创建产业优品和名品,拓展高效农业发展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是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关键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强化产品质量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农产品内在品质。以“固城湖”牌螃蟹做法为引导,做好全县茶叶、蘑菇等其它产业品牌整合工作,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支持和协助龙头企业升级,扩大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社会影响,实现产品、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5 加大政策配套服务,优化产业机制和保障,营造高效农业发展环境
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真正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全力推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高效农业规模化管理体制。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形成有效投入机制。县积极开展全县涉农资金整合,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总体规划,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现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打造我县产业的亮点和精品。二是要出台有效激励机制。县里要制定出台鼓励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农业门槛,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动力。同时,出台对镇、村及企业激励政策,按照县域产业规划,对镇、村、企业年新发展高效农业达一定规模、产品认证、品牌争创、带动产业和农民、企业升级等情况进行有效奖励。三是要建立有效服务机制。县、镇涉农服务部门要强化科技服务。大力推广新品牌,高效种养新模式,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上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高效农业和产业化发展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合理担保模式,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四是要制订有效考核机制。将高效农业发展纳入县对镇、村考核内容,实行年初计划、年中督查、年末考核、及时通报的办法,严格考核,全面推进我县高效农业的发展。
摘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淳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农业发展在全县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全县生态优势,深挖资源潜力,推进全县农业尤其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对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总结】推荐阅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08-0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文08-04
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06-22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统计报表11-15
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11-17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讲解11-01
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办法08-28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座谈会上发言材料10-07
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