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缘分》(精选5篇)
1.贾平凹作品《缘分》 篇一
贾平凹获奖年表
1978年
短篇小说《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
文论《满月儿之外》获《十月》杂志社首届文学奖 1980年
短篇集《早晨的歌》获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 1981年
《爱和情》获《十月》文学奖 1982年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获南京《雨花》杂志社第一届“雨花奖” 1983年
短篇小说《清官》获《南苑》杂志社“南苑”佳作奖 散文《月迹》获《散文月刊》二等奖 1984年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商州初录》获《钟山》杂志社首届钟山文学奖 散文《流逝的岁月》获《青年一代》杂志社佳作奖 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获《羊城晚报》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一等奖 1985年
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获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获《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 1986年
文论《谈观察》获《长安》杂志社《文学时代》奖
关中曲子《车闸》获文化部及中国曲艺家协会评选的全国曲艺创作二等奖 散文《商州又录》获羊城晚报社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黑氏》获《人民文学》评选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奖 1987年
中篇小说《天狗》获福建《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古堡》获西安文学奖
散文《走三边》获《散文选刊》杂志社首届优秀作品奖 1988年
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 散文《弈人》获广东《随笔》1987年度佳作奖
中篇小说《故里》获北京《十月》杂志社第三届《十月》文学奖 长篇小说《浮躁》获西安市一九八七年H.G文学奖一等奖 小说《**》获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 1989年 散文集《爱的踪迹》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散文《门》获《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奖” 散文《人病》获上海《文汇报》社文汇报优秀作品奖 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获“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 1990年
小说《王满堂》获天津《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 1991年
贾平凹以创作总成就获香港庄重文学奖 散文《佛事》获“金陵明月杯”华人征文奖 中篇小说《废都》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1992年
散文《谈<读者文摘>》获《读者文摘》征文奖 文学成绩突出获陕西“双五”文学奖
以整体创作成就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7年
《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2003年
获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艺术家韩起祥》获2003中国文学金榜作品 2005年 《小说二题》获小说月报第一届百花奖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北京文学》奖” 贾平凹短篇小说《主任》、《真品》获“《小说月报》奖” 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蒲松龄文学奖”
贾平凹被文艺部评为文艺报“年度重点关注的作家艺术家“奖
在“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活动中,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位列前四,茅盾、贾平凹并列第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新浪网组织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中,全球华人作家现当代大排名中贾平凹被排第13位,当代作家贾平凹排第3位
在全国图书销售排名中,长篇小说《秦腔》排销售榜榜首 贾平凹被《华商报》读者评为“陕西最有魅力的先生”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6年
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突出成就奖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 《秦腔》获香港全球华人首届“红楼梦”文学奖 《秦腔》荣登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 2007年
《秦腔》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文学奖” 贾平凹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
2007年度“当代读者喜爱的一百位中文作家”评选活动中,当代大陆作家有10人入榜,他们是王蒙、莫言、王朔、史铁生、王安忆、铁疑、张贤亮、贾平凹、余秋雨、虹影。
长篇小说《高兴》入选2007网络盛典年度畅销书 2007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排名25位 2008年
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0年
获首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金丝峡”杯旅游文学大赛特别奖 散文《一块土地》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2.贾平凹作品《缘分》 篇二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2000)。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语言选择是手段,而语言顺应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译者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进行转化,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一活动与社会和文化紧密联系。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在文学界实力彰显的开端。而“文学作品要走向世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李颖玉、郭继荣2008)。2003年,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将《浮躁》这部长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出版。本文就将这一英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顺应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一、顺应论的分析维度
维索尔伦认为,要达到语言的顺应,需同时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何自然2007)。语境,即语言交际的环境,是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何自然2007)。这些因素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的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相应地,译者进行跨语言的翻译也是在考虑交际双方尤其是目的语读者的语境相关因素,再适时作出选择与顺应,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小说《浮躁》英译
(一)顺应读者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主要是指文本中的时态关系和空间关系(Verschueren 2000)。具体来说,时态关系即文本中的时间指示词,空间关系即文本中的地点指示词以及表明人名或人物之间关系的词语,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物质世界实质上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指示词以及人名做出合适的顺应,使读者能够将原文与译文的时态与空间关系对应起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小说,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地名以及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名。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在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特征是译者所要关注的焦点。例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是难找呀!找童男身子的小伙是不可能了,要找只能是个‘二锅头’(贾平凹2009)”。“二锅头”是一种烈性的酒并且价格十分低廉,在文中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值钱的意思,同时在陕西一些地方“二锅头”是“二婚头”的谐音,经常被人们用来指那些离过婚的人。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如果译者不对这个名称进行解释,很可能会使读者产生歧义,造成物质世界的缺失。为了顺应读者的物质世界,葛浩文将“二锅头”一词英译为“a guy go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对这一名称进行了解释,丰富了读者的物质世界。而这句对话完整的翻译为:“They’re hard to find!No chance of finding some one unspoiled.Your best bet is to look for a guy go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Howard Goldblatt 1991)。
(二)顺应读者的社交世界
读者的社交世界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社交因素,如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当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浮躁》这部作品中涉及陕西当地的文化、历史的内容比较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处理,使目的语读者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宗教等。在此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原文:金狗,这下我把你服了,要是在梁山泊,你就是宋江,我只是李逵,要是在戏里,你就是元帅,我只是先锋!(贾平凹2009)
译文:Golden Dog...I’ll never doubt you again.If this were a bandit strong-hold,you’d be the bandit chief,and I’d be your henchman.And if it were an opera,you’d be the generalissimo and I’d be your advance scout.(Howard Goldblatt 1991)
对话中出现了“梁山泊”“李逵”和“宋江”这样的表达,对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如果用拼音将其名字直译出来,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那么,为了顺应读者的社交世界,译者在翻译这些名字时采用了意译的方法,通过解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梁山泊”在《水浒传》中是落魄的土匪聚集和生活的地方,而“宋江”就是这些土匪的领头人,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将“梁山泊”译成了“a bandit strong-hold(土匪窝)”,将“宋江”译成了“bandit chief(土匪头)”,而将“李逵”译成了“henchman(亲信,帮凶)”。这一翻译方法顺应了读者的交际世界,用目的语读者可理解的词汇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
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包括对读者认知和情感因素的顺应。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其译文不能只停留在让读者能够看懂或读懂的层面。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传播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使外国读者爱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是文学作品英译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适时地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产生兴趣。
在《浮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川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贾平凹2009)。这是一段对小说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两岔镇风景的一段描述,原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复杂短句表现两岔镇周边环境的险恶,葛浩文在他的译文中是这样翻译这段描述的:“The Zhou River flows to Crossroads Township following the curves of the mountain all the way to the end,where it waters an average-sized basin.”(Howard Goldblatt 1991)。译者运用更有层次感的文字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说明译者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基础上顺应了读者的心理世界。
结束语
本文运用顺应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葛浩文翻译的《浮躁》的英文版本,根据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尊重原著;其次,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看懂、读懂,并且喜欢上中国的文学作品,译者还应尊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顺应读者的文化、心理等习惯,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中独有的情感。顺应论作为语用学中的重要分支,对文学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摘要:从顺应论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贾平凹的著名小说《浮躁》的英译本,指出葛浩文的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顺应论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强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顺应论,文学翻译,浮躁
参考文献
何自然.2007.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贾平凹.2009.浮躁[M].北京:作家出版社.
李颖玉,郭继荣.2008.试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躁》中的“瓷”为例[J].中国翻译,(3):64-67.
Howard Goldblatt.1991.Turbulence[M].Louisian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3.贾平凹作品集 篇三
短篇小说《满月儿》获中国作家协会评选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
文论《满月儿之外》获《十月》杂志社首届文学奖 1980年
短篇集《早晨的歌》获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 1981年
《爱和情》获《十月》文学奖 1982年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获南京《雨花》杂志社第一届“雨花奖” 《腊月.正月》获1982-1984《十月》文学奖 1983年
短篇小说《清官》获《南苑》杂志社“南苑”佳作奖 散文《月迹》获《散文月刊》二等奖 1984年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商州初录》获《钟山》杂志社首届钟山文学奖 散文《流逝的岁月》获《青年一代》杂志社佳作奖
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获《羊城晚报》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一等奖 散文《延川印象》获《延安报》佳作奖 1985年
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获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获《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 贾平凹晋升两级工资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奖状
贾平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文艺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特发奖状。1986年
文论《谈观察》获《长安》杂志社《文学时代》奖
关中曲子《车闸》获文化部及中国曲艺家协会评选的全国曲艺创作二等奖 散文《商州又录》获羊城晚报社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黑氏》获《人民文学》评选1985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奖 1987年
中篇小说《天狗》获福建《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古堡》获西安市作家协会评选的西安文学奖 散文《走三边》获《散文选刊》杂志社首届优秀作品奖 在为“七五”计划出成果做贡献竞赛中成绩显著获特等奖 1988年
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 散文《弈人》获广东《随笔》1987佳作奖
中篇小说《故里》获北京《十月》杂志社第三届《十月》文学奖 长篇小说《浮躁》获西安市一九八七年H.G文学奖一等奖 小说《**》获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 1989年
散文集《爱的踪迹》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贾平凹评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87—88竞赛活动特等奖 散文《门》获《人民日报》“燕舞散文征文奖”
散文《人病》获上海《文汇报》社文汇报优秀作品奖
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获中国体育报“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 因创作成绩显著获全国青联杰出委员称号 1990年
小说《王满堂》获天津《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 1991年
贾平凹以创作总成就获香港庄重文学奖
散文《佛事》获“金陵明月杯”华人征文赛奖 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中篇小说《废都》获《人民文学》1991年优秀作品奖 1992年
散文《谈<读者文摘>》获《读者文摘》征文奖 文学成绩突出获陕西“双五”文学奖
以整体创作成就对新时期文学有重大贡献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7年
《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 2003年
获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艺术家韩起祥》获2003中国文学金榜作品 2005年
贾平凹被文艺部评为文艺报“重点关注的作家艺术家“奖 《小说二题》小说月报第一届百花奖短篇小说奖
《艺术家韩起祥》获首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贾平凹短篇小说《饺子馆》获“《北京文学》奖” 贾平凹短篇小说《主任》、《真品》获“《小说月报》奖”
历时两个月的“华文‘世纪文学60家’全民网络大评选”中,根据专家投票和读者网络投票综合排名,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位列前四,茅盾、贾平凹并列第五 2006年
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突出成就奖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杰出作家” 《秦腔》获香港全球华人首届“红楼梦”文学奖 《秦腔》获得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 2007年
《秦腔》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文学奖” 贾平凹获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
短篇小说《饺子馆》获“淄矿杯”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
2007“当代读者最喜爱的一百位中文作家”评选活动中,古代文人分别是曹雪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当代大陆作家有10人入榜,他们是王蒙、莫言、王朔、史铁生、王安忆、铁凝、张贤亮、贾平凹、余秋雨、虹影。
长篇小说《高兴》入选2007网络盛典畅销书 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中排名25位 2008年
4.贾平凹作品《文竹》原文 篇四
离开我的文竹,到这闹闹嚷嚷的城市里采购,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光景了。一个月里,时间的脚步儿这般踟蹰,竟裹得我走不脱这个城市,夜里都梦着回去,见到了我的文竹。
去年的春上,我去天静山上访友,主人是好花的,植得一院红的白的紫的,然而,我却一下子看定了那里边的这盆文竹了。她那时还小,一个枝儿,一乍高的来样,却微微仄了身去,未醉欲醉的样子,乍醒未醒的样子,我爱怜地扑近去,却舍不得手动,出气儿倒吹得她袅袅拂拂,是纤影儿的巧妙了,是梦幻儿的甜美了。我不禁叫道:
“这不是一首诗吗?”
主人夸我说的极是,便将她送与我了。从此我得了这仙物,置在我的书案,成为我书房的第五宝了。她果然地好,每天夜里,写作疲倦,我都要对着那文竹儿坐上片刻,月光是溶溶的,从窗棂里悄没声儿地进来,文竹愈觉得清雅,长长的叶瓣儿呈着阳阴,楚楚地,似乎色调又在变幻……。这时候,我心神俱静,一切杂思邪念荡然无存,心里尽是绿的纯净,绿的充实。一时间,只觉得在这深深的黑夜里,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我了;我也要在这深深的夜里化羽而去了呢。
她陪着我,度过了一个春天,经过了一个冬天,她开始发了新芽,抽了新叶,一天天长大起来,已经不是单枝,而是三枝四枝,盈盈地,是一大盆的了。我真不晓得,她是什么精灵儿变的,是来净化人心的吗?是来拯救我灵魂的吗?当我快乐的时侯,她将这快乐满盆摇曳,当我烦闷的时候,她将这烦闷淡化得是一片虚影,我就守在她的面前,弄起笔墨,做起我的文章了。人都说我的文章有情有韵,那全是她的,是她流进这字里行间的。啊,她就是这般地美好,在这个世界里,文竹是我的知己,我是再也离不得她了。
然而,我却告别了她,到这闹市里来采购,将她托付养育在隔壁的人家了。
这人家会精心养育吗?他们是些粗心的人,会把她一早端在阳光下晒着,夜来了,会又端着放在室里吗?一天可以办到,两天可以办到,十天八天,一个月,他们会是不耐烦了,把她丢在窗下,随那风儿吹着,尘儿迷着,那叶怕要黄去了,脱去了,一片一片,卷进那猪圈牛棚任六畜糟踏去了。那么,每天浇一次水,恐怕也是做不到的,或许记得了倒一碗半杯残茶,或许就灌一勺涮锅水呢。那文竹怎么受得了呢,她是干不得的,也是湿不得的,夕阳西下的时候,舀一碗水来,那不是净水,也不是溶着化肥的水,是在瓶子里抠了很久的马蹄皮子的水,端起来,点点滴滴地渗下去的呢……
唉,我真湖涂,怎么就托付了他们,使我的文竹受这么大的委屈啊!
采购还没有完成,身儿还不能回去,愁得无奈了,我去跑遍这城的所有花市,去看这里的文竹。文竹倒也不少,但全都没有我的文竹的`天然,神韵也淡多了,浅多了。但是,得意洋洋之际,立即便是无穷无尽地思念我的文竹的愁绪。夜里歪在床上,似睡却醒,梦儿便跚跚地又来了,但来到的不是那文竹,是一个姑娘,我惊异着这女子的娟好,她却仄身伏在门上,抖抖削肩,唧唧嗒嗒地哭泣了。
“你为什么哭了?”我问。
“我伤心,我生下来,人人都爱我,却都不理解我,忌妒我,我怎么不哭呢?”她说,眼泪就流了下来。
哦,这般儿的女子处境,我是知道的:她们都是心性儿天似的清高,命却似纸一般的贱薄,都易折,皎皎者易污啊。
“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却淡淡地笑了:
“谁叫你长得这么美呢?”
她却睁大了眼睛,定定地看着我,有了几分愤怒;我很是窘了。她突然说:
“美是我的错吗?我到这个世上来,就是来作用,贡献美的。或许我是纤弱的,但我娇贵,但我任性,我不容忍任何污染!”
我大大地吃惊了:
“你是谁,叫什么名字?”
“文竹!”
文竹?我大叫一声,睁开眼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了。啊,是一场梦呢?往日的梦醒,使我失落,这梦,却使我这般地内疚,这般的伤感!我沉吟着,感到我托付不妥的罪过,感到我应该去保护我的责任,我一定是要回去的了,我得去看我的文竹了。
贾平凹
5.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篇五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夜籁》中,有这样一段景物的描写:“一道石板小路引着向山坡根去了,石板是锃蓝的,赭红的,一块不连着一块,人脚踹得它光滑细腻,发着幽幽的光,像池塘平浮水面的荷叶。”一经作者的修饰,那山间小路上的石头,便显得格外不俗了,透露出一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来。而在《商州又录》中,“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出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面目。石头裸裸地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摧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的铜韵一般的颤响。”在作者笔下,山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活了的奇丽的女子。在此,也显现出他的作品语言在俚俗之美后面隐藏着一种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沁人肺腑的情趣。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就在于其能“以拙为美、拙而至巧”。这种语言的质朴美,是一种比生活更高也更带普遍性的美,是表面质朴与内涵深厚的高度统一的.美。这种朴实的语言, 抒的是真情,议的是至理,绘的是真景,写的是真意,因而生动逼真,亲切感人,最能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贾平凹还非常注意选词炼字,特别善于通过一个字来表示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行文淡雅明净,内涵意味深长,像窖藏多年的酒,特别醇厚。首先,他特别善于抓住事物特征, 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毕显其音容笑貌。《满月儿》写月儿泪未擦干就朗声大笑,满脸的泪珠“全笑溅了”,“溅”字用得妙极,勾画出她孩子般的天真,淘气的憨态。《南庄回忆》中写姑娘荡秋千,从浓浓的林子里“冲”出来,“没”回去,点出姑娘身轻如燕的姿影,也暗写了姑娘的火暴性子。《曳断绳》中曾用一个“痴”字写尽了老六理屈词穷,呆若木鸡的神情。“喜滋了”(《春暖老人》)反映了孤寡老人得到党的温暖时满心欢喜不能关住的情景。一字点染,如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真是神来之笔。其次,作者赋予山水景物以动物甚至是人的动作,常常是一字传神。如写日落日出,作者的想象独特新颖,表达别具一格。在他的笔下,不仅把太阳写成是会“跳”、会“坐”、会“爬”、会“烧”、会“没”等有生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准确地反映了人们的视觉,观察精细, 非常贴切。当作者精心选词炼字,赋予景或物以人的特点时,往往就因为一个字用得巧妙,就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如:
不过半个月,玉米手提般地往上长,一个个腰里揣上了棒槌粗的两个棒子。
――(《威信》)
他嗬嗬地笑了,声响很大,像一团一团滚出来的。
――(《报到》)
炼字的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同时写几样景物的时候,作者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还用奇妙的联想把这些景物的位置、处所写成是由于它们的动作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这就使静物富有生机,同时也使描写对象更加突出。这种效果竟也是通过一个字来达到的。如下列引文中加点的字:
林子很深,夹出一道细水来……
路是架在山脊梁上,山风旋起来,似乎随时要把人旋下沟去。
再比如说庄稼长得“山也挤了”,“河也瘦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清新而又层次分明的图画,意境非常优美。
在作品当中,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叠词,其中有些是常见重叠式,而更多的则是非常见重叠式,这些非常见重叠词便构成了贾平凹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
首先来看名词。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名词重叠现象占了很大一块儿。下面是从他的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灾灾难难、关关卡卡、石石木木、疙疙瘩瘩、 早早晚晚、病病灾灾、柔柔情情、平平仄仄、坑坑凹凹、沟沟岔岔、银银、玉玉、狐狐、妖妖、肉肉、粉粉、鬼狐狐、窑背背、山峁峁,等等。
重叠后的名词在贾文中有两个特点:一部分保留了名词词性,只是词义有所改变;一部分则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如:
(1)卸下一袋两袋粮食,装上盆盆碗碗。
――(《陈炉》)
(2)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月迹》)
“盆盆碗碗”作宾语,词性未变,但语义内容有所变化,具有“多”的意思;“银”和“玉”重叠后不再指称客观存在物,而是转指两物蕴含的特性――洁白,且重叠后做谓语,起描绘作用,表达更加生动。
其次来看动词。贾平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下面是从其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试试探探、晃晃荡荡、说说话话、死死活活、生生死死、喊喊叫叫、说说笑笑、沉沉浮浮、翻翻覆覆、反反复复、摇摇摆摆、纠纠缠缠、绊绊磕磕、起起伏伏、颤抖抖、扑腾腾,等等。
重叠动词既保留了原式的动作特性,同时又具有了形容词的修饰描绘功能,很有特色。下面结合实例来分析:
(3)说说话话,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来顺就把黑氏的手握住了。
――(《黑氏》)
(4)一双手试试探探地过去了,像是蛇咬住云云的手。
――(《古堡》)
“说说话话”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共同做状语,极形象地状写了来顺握住黑氏手的情状;“试试探探”也做状语,使老大“咬住云云的手”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些动词重叠后都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起描绘作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再来看看形容词。汉语里,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带上后加成分,构成“ABB”式。而且这些后加成分往往是两个同音的音节。因此,“AB”不成词,如“黑乎乎”、“甜丝丝”不能用如“黑乎”、“甜丝”。而贾平凹的作品中,有一部分“ABB”式重叠词与普通话的常规形式相同,但大量的是非常见形式,如:温柔柔细柔柔、痴呆呆、松软软、沉静静、莽撞撞、灰浊浊、羞怯怯、陡峭峭、苦涩涩、明亮亮、冰冷冷、暖和和、艰难难、平静静、苍白白、凶狠狠、舒展展、白嫩嫩、火暴暴,等等。
重叠后的形容词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更形象地表现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
以上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不同的词类中说明了贾文运用非常见重叠词的特色和效果。这说明贾平凹对于重叠词的驾驭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浓厚的个人特色,这与他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分不开。
贾平凹所处的商州即今商洛地区,居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在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中,是一个过渡、交叉性地带。商洛地区以商县――丹凤一带为中心,环环相连,构成神奇瑰丽的景观,其中商南、丹凤、商县南北一线是古代交通要道,这是商州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贾平凹恰恰生长在这里。他的家乡棣花镇距商州市不过35公里,距本县县城龙驹寨仅15公里,距商南县城近百公里,风水宝地商洛镇则近在咫尺。可以说,贾平凹从小就受到最浓郁的商州文化的濡染。
商州沟通着古代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交叉。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质。其一,丰富的包容性。单就语言而言,秦楚两大语系的交汇使得商州语言驳杂多变;既有秦腔的粗犷、俗重,又有楚语的柔和、婉转;既有属于某种语系的变体,又有 “四不像”的杂交。细究之,语言变化又有规律可寻:从南往北,由楚语而秦腔;自北向南,由秦腔而楚语。洛南话最接近关中秦腔,商县次之,然后丹凤,到商南楚豫腔占上风,秦腔渐弱;无论声腔音调,还是表达的习惯方式,都显出明显的递变性。商县至丹凤川道一线,变化不大,相对一致,是商州方言的代表地区,它正是贾平凹的语言根基。因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吸收运用传统诗学的同时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形成一种“形而上的抒情”特点。其二,浑厚的古朴性。虽然商州有着并不寂寞的历史,但因四面环山,远离都城,终是偏僻闭塞,即使繁华通达的龙驹寨,是山夹水挤,加以历史的闲置,也未脱离蛮荒封闭的境况。长期的小农经济生活,山民们的生产方式虽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锄垦镰收,终是发展缓慢,这使得商州的社会生活保持了更多的古朴性。浑厚而古朴,成为商州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也是贾平凹作品语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最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浑厚朴实,很少运用复杂难懂的词汇,较多地运用了口语、方言和一些独特的民俗传说。
贾平凹作品中的超常重叠词则是受商州方言的影响。因为贾平凹的丹凤方言属于商州方言,但与商州其他次方言相比,只有丹凤话的许多单音节名词是可以重叠而且可以儿化的。如:盆盆儿、铲铲儿、锅锅儿、面面儿,等等。贾平凹自然受到这种语法习惯的影响,并把它推而广之,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对名词的较多的重叠运用。这似乎可以从贾平凹作品中的众多文学形象的命名得到印证。如《小月前本》中的门门、才才,《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回回,《古堡》中的云云,《龙卷风》中的丑丑,《远山野情》中的香香,《二月杏》中的玉玉,《人极》中的亮亮,等等均是重叠式。
另外,商州方言中的部分名词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普通话无此用法),如:皮袄袄、白点点、树梢梢、渠沿沿、山梁梁,等等,部分形容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 如:兰瓦瓦、松弛弛、咕容容、白光光等,普通话虽然没有这些词,但有相同的重叠方式。这样就促使了作家的同形仿构,也自然成了他有别于普通话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超常重叠词。
地域文化对贾平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语言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对地域文化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使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贾平凹作品《缘分》】推荐阅读: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07-08
贾平凹作品《丑石》原文及其赏析07-22
关于贾平凹01-20
读贾平凹《天气》有感08-19
贾平凹散文的赏析09-28
云雀贾平凹阅读答案11-21
贾平凹《学会拒绝》阅读答案06-25
贾平凹《真品》原文赏读08-05
贾平凹《草记》练习及答案09-18
贾平凹:生活的一种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