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

2024-10-07

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共8篇)

1.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 篇一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 和以自然为中心的 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

2、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

5、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6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7、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决策功能

和咨询功能

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期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个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0、现代咨询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

1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

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多级抽样方法

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

释)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C 社会学)

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经济学)

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语言学、考古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B以理服人)

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A管理学)

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

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定性研究)。

四、简答题: 1、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作业

2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 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化 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让你问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全面 真实 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浪漫主义)

10、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C结构语言学)

四、简答题: 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哪些变革?答:20世纪世界历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

作业

3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二、填空题: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

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行为 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格式塔 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认识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情绪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理论假说。

3、人类学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4、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裂变为两个体系: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二是国家干预主义6、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一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 社会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倡导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理解社会学,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7、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法理学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制定、解释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

8、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区域综合具有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9、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10、最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计算机个多的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三、选择题:

1、費罗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C突出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

用)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自我实现)

4、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主要倡导者是(A 蔡元培)

5、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的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B 英国人)

6、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凯恩斯革命)

7、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孔德)

8、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退职19世纪,其标志是(A 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

9、一般人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C 传播学家)

10、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新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卢梭)

四、简答题: 1、1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说说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1、试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同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

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

(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

(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作业

4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四、简答题:

1、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答: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教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1)早期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比较零散的关于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阐述,通常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同伦理、政治、宗教乃至理工等知识搅和在一起;(2)19世纪初,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出教育学体系。主要的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这一著作,成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2、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是:(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2)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促使初等教育重视如下课题:一是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进一步克服重认识、轻情感和意志的倾向;二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教育在整个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的探讨。

3、我国教育社会学是怎样认识班级问题的?答:当代教育学提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的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在教学的意义上是“课堂”,教育社会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社会情境”中学习。教育学指出班级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建议强化师生、生师、生生、师师间的多渠道交往,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班级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小学生在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问题儿童”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如当代我国许多小学在班级建设中开展的“交往教育”。

五、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1)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2)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

(4)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2)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3)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性转换。

2、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试述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在宏观层面涉及人类的古往今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各种门类。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立体式的研究。

(2)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它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以自觉承担更为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信息社会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课题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为中心,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形成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已

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3)跨学科的研究,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有助于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框架和种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科学成果,促进初等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共同繁盛。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探讨,是在总结中国过往应试教育的历史教训和世界先进教育成果的基础进行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为内在依据的,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教育模式。人才学指出,素质教育是全员成功、全型成功的人才工程,有利于大面积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人才资源。

· 综合题答案第一、二、三、四、五章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2.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C17-18世纪)。3.“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日本)4.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抽样调查)。5.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贝塔朗菲8.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9.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克罗齐

三、简答题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1)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2)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3)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4)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四、论述题

当前世界和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2)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

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3)联系实际进行论述(略)。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二、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B弗洛伊德)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2.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A夸美纽斯)。3.(C教育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4.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5.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

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卢梭)6.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蔡元培)7.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B亚当·斯密8.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D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9.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B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10.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C亚里士多德)

四、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2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2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1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1分)。2.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三股新潮: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3.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

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

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

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

2.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 篇二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大学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文素质教育观念难以深入人心。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以来, 部分学校对它的重要性仍缺乏基本的认识, 一些领导、部门和教师把它看作是一种行政工作形式, 并没有上升到中国高教模式改革的高度来认识。除了旧观念在理工科院校师生中根深蒂固之外, 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也值得我们关注。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让高校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就业包袱。高校或者说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日益明显的倾向——应业教育。就像中学围绕升学的指挥棒在转一样, 高校也开始跟着就业的指挥棒转。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教育, 使文史哲等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的传统学科日渐萎缩。社会环境的压力对大学产生影响是正常现象, 但把大学教育的任务局限在“为就业服务”, 则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这种情况下, 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又怎能深入人心?

教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在理工科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 列入必修课范围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 而体现其他人文素质的课程更多的集中在选修课之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较, 无论是学校本身的重视程度, 还是学生的重视程度, 都要稍逊一筹。另外, 在人文选修课的师资数量上和开课数量上, 都与理工科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除了对本、专科生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数量严重不足之外, 对硕士、博士生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开设人文选修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基本上达到相应的高度。但这并不等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素质就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有许多学历高的师资并不一定属于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机构。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要求缺乏合理的统一的衡量标准。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但在培养的目标上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近几年来, 经常有媒体报道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描述普遍比较低调, 许多论文以及调查报告也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不高。对于这些报道和评论, 我们要持客观的态度, 不能戴着放大镜和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当今大学生, 绝大部分是处于正常发展状态中的, 只不过这种状态的表现形式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合理的“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改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状况的几点建议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 随着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并采取了一定的有效措施。但迄今为止, 我国政府或教育组织还未出台任何关于推进人文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或文件。因此,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且将这种支持落实到具体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上。教育主管部门应突出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指导, 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理工科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导范畴, 努力从体系上为各类理工科大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性标准, 并将其作为评估和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立足本国国情和各高校实际, 科学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在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计划的时候,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 但不能盲目照搬。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计划的设计要强调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体现着民族的个性。处于交流更频繁更方便的全球化时代, 面对外国文化的日益渗透, 我们决不可能关起门来与世界隔绝, 而是要既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 又不忘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多途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行方法存在着过多的讲授式、“灌输”法等传统的教育方法,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直接将真理送给学生, 只注意调动和组织学生清醒的、理智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只把学科当作现成结论来教学。这些特点都不适合当今世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 带有很强的个性。这种性质的知识是要激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更多的反省而开发新的不同意见和理解, 而不是就某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结论。因此,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和学生共同反思和探索问题。

总之,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理工科大学和大学毕业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需要教育者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以及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环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魏伟.黑龙江省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景春友.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3]宋亚菲.美国高校素质教育有哪些特色[J].广西高教研究, 2001年第4期.

[4]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年第30期.

[5]杨宗亮.应用型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5年第5期.

3.实验与逻辑并重科学与人文交融 篇三

1体会实验的作用,感受逻辑的力量

实验探究是物理学永恒的一个主题,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实验的作用无可替代,这一点新课标仍占了大量的篇幅,但新课标与老教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同时还强调了逻辑的线索.新课标强调了教学的环环相扣,强调了思维的有理有节,而这一点,其实在物理前辈们的探索历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相关教材内容的编排,更让读者体味到编者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真谛.

1.1逻辑的力量推翻了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在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下落快慢与物重有关”这一绵延两千年的经典错误的质疑中,教材不吝篇幅,引述了伽利略在1638年所著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的精彩推论:如果重物下落快,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将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时,大石头会被小石头拖着而减慢,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总的重量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比8还大.这样,就从“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前提推断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读到这里,让同学震撼的正是这逻辑的力量!

1.2巧妙的实验探究是理想推论的理论基础

在分析教材的斜面实验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容易搞不清这样二个问题:伽利略为何要在斜面上做这个实验,直接自由落体不更好吗?为何要让倾角不断增大?其实这正是体现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采用的二个重要思想:“冲淡”重力的巧妙思想和理想推论的思想.

在伽利略的时代,没有时钟、秒表,更没有打点计时器、抽气泵,今天真空管中“鸡毛和石块同时落地”的结论,不过是后人对伽利略结论的“现代化验证”.那时的时间估算手段是非常原始的滴水计时方式,一来不方便,二来误差很大,尤其是应对短时间计时的时候.因此如何“冲淡”重力,从而“拉长”时间,方便测量或比较,成为伽利略首先考虑的问题,斜面成了他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重力转换成了重力的分力,加速度可以大幅减小,实验过程对应的时间得以明显“延长”,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评议等手段来体验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采取的几个重要步骤:

①从“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简单的”认识出发,猜想v∝x和v∝t两种可能性,但经过推理判断v∝x不正确,应为v∝t

②从逻辑推理得出检验v∝t即是检验x∝t2

③巧妙设计斜面实验检验x∝t2

从而领会这样的实验探究所带来的二个重要的结论:

①不同质量的小球在同一倾角的斜面上通过相同位移所需时间相同(本质为加速度相同)

②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大,加速度不断增大.

在上面二个关键结论的基础上,伽利略作了划时代的理想推论:当不计阻力且斜面倾角为90°即竖直自由下落时,不同质量的物体将以同一加速度下落.

2学习“物理学史”,更是领会“方法史”

对教材物理学史的解读和体会,并不仅仅停留在前辈的探究历程的重现上,而应上升到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创造方法的层面.

2.1学习“物理学史”,重在总结前人的科学方法

通过教材内容的解读和探究,可以让学生明白:伽利略的探索研究方法,是一种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从而也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构建正如教材所描述: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2.2要“以史为鉴”,更要“以史为器”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搞清物理思想、规律的形成脉络,以史为鉴.但要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更需要以史为器,不断创新、发展.物理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现或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手段、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多甚至是改革或创新.前辈的经验是一种启迪,是通向成功的一个台阶,但不一定是成功的保证.物理学的核心之一是科学思想方法,前辈在科学探究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实践意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物理学史要和学习科学思想方法论结合起来,并突出科学思想方法论的教育.

2.3从“小方法”到“大方法”,形成物理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落点无非是解题和运用的能力.现在中学物理的方法总结得很多,大体有:“整体法、微元法、等效法、对称法、映射法、作图法、补偿法、逆向法……”,举不胜举,这些直观、具体的方法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仅关心这些是不够的,许多同学面临实际问题时,还是会束手无策的,心中纵有方法种种,但毫无用武之地,一筹莫展.

其实,物理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图景、模型”是其最大的特点.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先要考虑问题的性质,弄清物理过程的图景,还原物理模型,分析所给条件,再选用适当的规律.而在这一步之前,也谈不上什么“极限法、特殊值法、微元法”等具体方法的运用.要完成这一步跨越,就要去掌握学习物理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要抓住实际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而忽略次要矛盾方面,实现具体事物具体过程的模型化,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会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概念去设计理想化实验.在具体的解题指导中,侧重于物理过程的分析,侧重于物理条件的讨论,要重分析、重引导、重讨论、重总结,用一系列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去解决一般乃至于最困难的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物理思想方法”,从这个高度去看各种具体解题方法,不过是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之后的必然产物,而这一切,正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

3凸显“科学文化”,渗透“人文文化”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物理学史表示了物理学的思想渊源以及它的传递、发展和继承.它蕴含了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科学文化,带有归属于科学范畴的无形思想,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区别于其他的人文科学与人文文化,尤其是在思维方式上;但正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显著区分度,又会令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物理教学只需抓好科学文化教育,无需另外再进行人文文化的教育.

3.1物理学史凸显的是一种科学文化

文化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靠教育来进行传承的.老一辈物理学家创造的科学成果为我们积淀了璀璨的科学文化遗产,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被我们当代人有选择地接受.而这种带来浓郁自然科学特色的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传承形式、探究方法、学习手段等方面:

物理学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已形成严密的成熟理论、系统的研究方法、独特的思维特性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而物理学史正是诠译这一体系的有效平台,借助于教材和史料,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物理知识,介绍物理方法和历史;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课标的史实分析中,穿插了许多实验细节,教师可以一改往日干巴巴讲解史实的方法,让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模拟,使他们从实践中体验先辈的探究历程,体验物理方法的形成,接受物理文化的熏陶,从而使物理学史的教学附属于这些有形的载体;与单元知识章节中只着重体现某一思想不同的是,物理学史的学习中,机械观、时空观、因果观、和谐性、永恒性、对称性、以及绝对与相对、无序与有序等这些无形的科学文化思想的系统体现,清楚地凸显了物理学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它是明显有别于人文文化的.

3.2让物理的课堂也充满“人文”的精彩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过:“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相比于以往的教材,新课标下的物理学史,也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尤其对体现物理前辈们只争朝夕、百折不挠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谦虚无私、团结互助、共同进取的合作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这里摘录几段新课标中的相关文字:

牛顿:“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必修2之P52).

哥白尼38岁提出日心说、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产生于风华正茂、思想敏捷的青年时期.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正是科学创新的主体.(必修1之P7).

麦克斯韦对法拉第著作的评价:“他既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不成功的经验…读者的能力可能远不如他,但是感到的共鸣却常多于钦佩,并且会引起这样一种信念: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会成为一个发现者.”(选修3-2之P4).

如果我们对教材中处处流淌着的“人文元素”视而不见,那也是对学科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反之,则会让物理的课堂也充满“人文”的精彩!

4.科学与人文 篇四

科学与人文

发布时间:-11-10作者:秩名

提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1]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

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2]

英文的Humanities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拉丁文Humanitas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格利乌斯(AulusGellius)的一段话成了Humanitas的经典定义:

那些说拉丁语以及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没有赋予Humanitas一词以一般以为具有的含义,即希腊人所谓的philanthropia,一种一视同仁待人的友爱精神和善意。但是,他们赋予humanitas以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ruditioneminstitutionemqueinbonasartes”,或者“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educationandtrainingintheliberalarts)。热切地渴望和追求这一切的人们,具有最高的人性。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才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因此,它被称作“Humanitas”或“Humanity”(人性)。[3]

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所以,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一些与“人文”相关的词组就是由“自由”的词根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文科(liberalart)等。

汉语的“人文”一词同样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中国的人文教化同样一方面是强调人之为人的内修,另一方面是强调礼乐仪文等文化形式。那么人之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把理想人性规定为“仁”,在孔子那里,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仁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呢?克已复礼为仁!礼是实现仁的教化方式。

“人文”中“人”的方面和“文”的方面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强调,其作为“文”的方面、文科课程的方面得到更多的强调的时候,人文被等同于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文史哲教育、文科教育。但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向来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方面。

正是为了强调这个更重要的方面,才出现了“人文精神”的说法。人文精神这个词是个地道的中文词,很难有对应的西文词,它与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相关。它既不是指人文教育(Humanities),也不是指西方的人文主义(Humanism),虽然与它们相关。我的理解,当人们使用“人文精神”这个词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在诉求一种人的理念,特别是“自由”这个西方人文的核心理念。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实际上针对的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实利主义的泛滥、理想的泯灭而开展的,这里要求弘扬的并不单纯是文科教育,而是对人之为人的重新反思,其批判的矛头所指往往更多的是人文学者和文学艺术家,所抨击的往往是中国的人文学界和人文领域里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人文精神应该看成是一种建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二、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自由的学问

人文是个本地词,而科学却是个外来词。毫无疑问中国人有自己的人文,但要说有自己的科学就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费半天口舌才行。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起初一直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译为“科学”。18,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19,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4]

英文的science一词基本上指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但science来自拉丁文scientia,而后者涵义更广泛,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德文的wissenschaft(科学)与拉丁文的scientia类似,涵义较广,不仅指自然

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我们知道德国人喜欢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词,比如黑格尔讲哲学科学、狄尔泰讲精神科学、李凯尔特讲文化科学等。这些词的历史性关联暗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泛的思想传统,狭义的自然“科学”只有在这个深广的思想传统之下才有可能出现和发展。

今天我们讲科学,首先当然是指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首先又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近代科学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且诞生之后又处在发展之中。因此值得追问的是,它何以能够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扩展?它又是如何植根于希腊和中世纪的“学问”和“知识”传统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近代科学的母体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而且也保证了近代科学能够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和人文领域延伸,这个母体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求知”的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体性”的思想方式,一句话,是科学(哲学)的传统。

这里所谓的科学传统就不是特别针对近代科学而言,而是用来刻划希腊-欧洲人的一般存在方式的。这个传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形而上学”传统,也是胡塞尔要着力弘扬和重建的理性传统。哲学和科学在希腊时代是合二为一的,就是到了今天,西方哲学依然是广义西方科学的某种特定形态(胡塞尔的理想是把哲学建设成最严格的科学)。黑格尔之所以能够称哲学为哲学科学,是因为西方哲学本来就属于西方的科学传统。为了理解这个传统,我们需要从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谈起。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自由”,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们从希腊的哲学和文学戏剧华章中,到处可以见到对“自由”理想的赞颂和追求之情。欧里庇得斯说:“所谓奴隶,就是一个不能发表自己思想观点的人。”自由的人是能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人,如何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呢?希腊哲学家发现,只有理性才能够保证达成这样的“自由”。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如果说,中国的儒家的“人-文”是由“仁-礼”构成的,那么古典希腊人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在我看来就是“自由-科学”。也就是说,对古典希腊人而言,能够保证人成为人的那些优雅之艺是“科学”,而对“自由”的追求是希腊伟大的科学理性传统的真正秘密之所在。[5]

希腊哲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第一个样本,它其中的自然哲学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先驱。[6]希腊的哲学(philosophia)是爱(philo)智(sophia)的意思,爱智又意味着什么呢?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探求那种非功利的“超越”的知识,一句话,“爱智”就是与世界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他提到“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981b25),提到“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982b1),提到“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982b22),最后他说:“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982b26-28)[7]

这里所说的当然是哲学,亚里士多德也把它看成是一切科学(知识)中最高级的,是最理想的科学形态。这种科学理想,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够找到,在他以前的柏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同样能够找到。这种科学理想,既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那里,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DD数学那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它的纯粹性、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为算术和几何的学习不是为做买卖,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526B),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这首先是由于他们把数学这门科学看成是培养“自由民”所必须的“自由”的学问,自由的学问是纯粹的学问,不受实利所制约,而演绎科学正好符合这一“自由”的原则。

哪些科目被古典希腊人认定为人文教育的必修科目呢?苏格拉底以来的雅典教育四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声学)、天文,均是广义的数学学科。对柏拉图而言,还有更高级的学科是辩证法(不只是辩论术,主要是善的科学)。此前,智者学派曾把“辩论术”做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

罗马上流社会只关心军事和政治,只关心有实用目的的知识。罗马政治家老加图(CatorElder,前234-前149)在论儿童教育时,只提到了讲演、医学、农业、军事、法律等实用技术,而对希腊式的纯科学教育持反对态度,很类似斯巴达人。此后,罗马人逐渐把文法和修辞做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学科。与老加图略晚的罗马人法罗(Varro,前116-前27)在其《教育九卷》(DisciplinarumLibrinovem)中讨论了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医学和建筑九大学科。从公元四世纪起,前七门学科被称作“七艺”,成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标准课程。[8]七艺中的四艺是数学学科,其中的辩证法则越来越多的指逻辑。所以七艺中的五艺应属科学学科。

中世纪希腊理性精神的弘扬特别体现在经院哲学上。原始的基督教因信称义,强调信仰淡泊知识。12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重新流行起来,对逻辑和推理的崇尚逐渐改变了基督教神学的形态,出现了极为偏重推理和逻辑的经院哲学,我们应该恰当地把它称为一种科学形态的神学:它是以科学理性的方式为教义辩护,而不是单纯强调信仰。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注意到,希腊的科学理性同样影响了阿拉伯文化,但却没有在伊斯兰教中产生类似的成熟的“经院哲学”,虽然12世纪的确有杰出的回教哲学家阿维罗伊(1126-1198)曾为此做过努力。当时的哈里发发表了一道有象征意味的布告说:上帝已命令为那些妄想单凭理性就能导致真理的人备好地狱的烈火。[9]

怀特海在追溯近代科学的起源时说:“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10]因为经院哲学的逻辑把严格确定的思想习惯深深地种在欧洲人的心里,这种习惯即使在经院哲学被否定以后仍然流传下来,就是伽利略,“他那条理清晰和分析入微的头脑便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11]

三、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今天我们使用“人文”一词更多的与“近代”西方特有的人文传统相关联,这就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出现并在日后发展起来的Humanism(德文Humanismus)传统。这个词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所指,中文分别译成“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Humanis

m这个词虽然直到19世纪早期才出现[12],但主要用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humanista)的一般思想倾向,因而直接来源于它。15世纪后期使用的Humanista(人文主义者)一词又来源于更古老的“人文学习与课程”(studiahumanitatis)。[13]中世纪后期,随着大翻译运动出现了不少远远超出传统七艺的学科,如神学、罗马法和教会法、医学、天文学与占星术、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等。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通才教育,尽管他们的“人文学习与课程”着力于语法、修辞、诗歌、历史和道德哲学五科(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习称的文史哲),有些人文主义者可能还对五科之外的学问持抵制态度(如彼特拉克),但总的来说人文主义者带来了新的知识(通过翻译希腊和拉丁古典)和新的眼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兴学问与传统学问之间的融合。[14]我们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者深化了得自希腊而被中世纪马虎对待的传统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除了强调通才教育外,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和教育青年热爱生活,所以把伦理学(道德哲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各科都服务于美德的增进。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

鉴于Humanism的文艺复兴来源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教养的强调,汉语将之译成“人文主义”,与中文的“人文教化”相衔接。

人文主义运动至少有两个后果。第一是确立了既有别于传统的神学又有别于新兴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导致了今天人们所说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第二,铸成了一个新的信念体系,即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复兴的是一种与宗教神学不同的世俗的知识(希腊、拉丁学术),但同时包含着对“人”之地位的一种重新的审视和思考。米兰多拉(PicodellaMirandola,1463-1494)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OrationontheDignityofMan)中借神圣的创造者的嘴对人类说:“其他一切生物受制于我们为它们立的法,但是,你不受任何约束,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它们。我们已经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因此从那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环视其中的一切。”[15]这里,人开始被置于世界的中心。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进一步道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6]当然,把人确立为世界的中心的思想也有其希腊来源。智者普罗泰哥拉曾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但是总的看来,人的地位问题在希腊时代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摆到这样的高度来对待,因为从根本上说,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古典思想是与智者的?死嘀行闹饕逑喽粤⒌摹K崭窭?浊康鳎?挥猩穸?皇侨瞬攀峭蛭锏某叨龋?蛭?挥猩癫攀亲钔昝赖模??魏尾煌昝赖亩?鞫疾荒艹晌?蛭锏某叨取!吧?nbsp;而非“人”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原初复兴古典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似乎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于是Humanism又被译成“人道主义”。但这个译法也有问题,因为中文的人道主义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主张对一切人都要仁慈都要讲爱,因此也被称为博爱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Humanitarianism的中译(来源于希腊文的philanthropia)。所以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Humanism译成“人道主义”极易招误解,极易看成一个道德规范,而忽视它的形而上学意义。有人译成“人类中心主义”[17],这是对Humanism的学理上的解释,是把Humanism解释成anthropocentrism,但它字面上并没有“中心”的意思。最准确的似应译成“人的主义”,但汉语不太顺。王若水先生仿照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译法译成“唯人主义”[18],是很不错的译法,但可惜没有流传开来。本文有时从俗译成人道主义,但更多的采用“唯人主义”的译法。

这样,Humanism一词就有三种意思: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唯人主义与欧洲人文理想的关系:唯人主义符合从而实现了欧洲自由人的理想吗?这是一个极富有挑战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特定的语境中,“人”的问题就如同“科学”的问题一样,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作为一个正在渴望现代化的弱势民族,中国人渴望弘扬唯“人”的精神和唯“科学”的精神,因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恰恰就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还清楚的记得80年代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如何作为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旋律,而且这场启蒙运动到了今天依然在许多方面保有它的意义。但是,我们对唯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检讨,与启蒙精神本身拥有相同的思想来源从而享有同样的正当性,那是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自由的精神。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启蒙是开启一个明亮的场地,是去蔽,但任何去蔽都同时带来新的遮蔽,对启蒙的批判就是去掉这新的遮蔽,同样是去蔽。

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者,意思是说它“让”一切存在者成其所是。当然,首先,人们把这种自由理解成“让”人这种存在者成其所是,即人是人自身的创造者。它强调人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塑造、培育和发展的,强调这种自我塑造的无限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的理念引导了近代唯人主义的人文传统,因为这个传统抓住了“人的自我创造”这个主题。但是,人的自我塑造、人的本质化即获得其规定性的过程,本身也是人对自由的背离的过程:人的本质化是对人的无本质即无固定的规定性的背离。[19]人的本质化,必损害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关系,因为这种自由的关系只有在人持守他的无本质时才有可能。

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关系。自由的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利用者和消费者,而是一个听之任之的“看护者”和欣赏者,所以也有人把这种自由的关系说成是审美的关系。但是,近代唯人主义在将人本质化的过程中破坏了人与世界之间这种自由的关系。唯人主义首先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把一切存在者都置于以人为阿基米德点的价值天平中,从而最终把世界变成利用和消费的对象。世界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同时被对象化即本质化,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了一种既定的、给定的、固定的关系。

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表面上看是最大程度的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损害最终必然反过来损害人对自身的自由发展,因为自我创造的过程总是受制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消费和利用的关系一旦成型也就是本质化,无论以理性的名义还是以科学技术的名义来规定这种

本质,人都会沦落为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只须按照所谓理性或科学的方式去反应。他在近代极度“自由地”展开的世界几乎遮蔽了所有其余的可能性。这是当代思想家纷纷质疑“现代性”的根本原因:唯人主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了自由。

四、近代西方的科学概念: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

我们在第二节指出广义的科学指的是希腊文明传给欧洲的一份精神遗产,即把理性和知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习得理想人性的基本方式。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服务于自由理想的。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科学”一词更多指的是近代科学所造就的科学概念。所以我们还要搞清楚,近代科学在何种意义上继续保持其为“科学”,同时,它作为“近代”科学有哪些新的特征。

近代科学有两种形象: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古典的理性传统和新兴的功利传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分别是这两种传统的宣言。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两种科学的形象是恰当的。

近代科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直接继承者,这种继承性体现在近代科学的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上。笛卡尔的“我思”突现的是那种理性奠基的精神,而作为近代科学之肇始的自然数学化运动应该正确的看成是理性奠基运动,即把作为自然科学之对象的自然界彻底理性化的运动。与16、17世纪自然的数学化同时的其他重要的理性化工作还有:培根归纳法和笛卡尔演绎法等方法论问题的提出以及被科学家群体的消化,从此科学以其方法论而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有序化以及研究范围的分门别类,从此专业化、分科化成了科学事业扩张的基本线索。

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TheSociologyofScience)中将之概括为四个: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cepticism)。这四条精神气质(ethos)是对希腊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自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公有性是自由发表和自由的探索精神;无私利性是不计利害只求真理的精神;普遍性也就是普遍理性精神,把理性的能力和可能性做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到了希腊人远未达到的地步。

近代科学不光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willtopower)。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暂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恩说:“新科学的一个革命性的特点是增加了一个实用的目的,即通过科学改善当时的日常生活。寻求科学真理的一个真正目的必然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起作用。这种信念在16世纪和17世纪一直在发展,以后越来越强烈而广泛地传播,构成了新科学本身及其特点。”[20]弗兰西斯・培根是这一科学形象的代言人,他强烈的主张科学应该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否则就是些空洞的论证和言词游戏。他因此批评希腊人的科学大部分只是些“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他们真是具有孩子的特征,敏于喋喋多言,不能有所制作;因为他们的智慧是丰足于文字而贫瘠于动作。这样看来,从现行哲学的源头和产地看到的一些迹象是并不好的。”[21]培根倡导经验论、归纳法,尽管并未为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所运用。但他在《新大西岛》中设想的科学研究机构所罗门宫,成了后来英国皇家学会的建设兰图。

意欲对自然有所图谋的培根纲领之重视外在经验是顺理成章的,但这里的经验也应该是完全新型的经验,它是对自然有所行动之后看看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观看。在这一点上,培根本人提出的比较被动和静止观照的经验论并不能真正实现他的纲领。近代科学延着他的思路发展出来的经验论是操作主义的实验经验论。可严格控制可重复操作的实验,是近代科学理论得以发展的外部制约条件和启发性因素。

笛卡尔形象和培根形象有时也被概括成数学传统和实验传统[22]。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主流可以侧重不同的传统。但是总的看来,近代科学的形象是由这两种科学形象合成而来的。经验加理性、实验加数学,通常就被认为是近代科学的两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科学形象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也许正是它们之间的对立构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张力。它们相互制约,维持微妙的平衡。

但是希腊的基因总在顽强的发挥作用。我们确实可以隐约从近代科学史中看出一条理性论的主线,这些主线上的科学巨匠们总是更多的偏爱数学理性的内在力量。他们中杰出的一位,爱因斯坦,虽然也同时强调了这两大要素,称它们是“内在的完备”和“外部的证实”[23],但在他的内心,科学的基础是理性而不是经验数据,科学本质上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24]。据说当爱丁顿的日全食考察队证实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时,他不动声色的说:“我知道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当一位学生问他假如他的预言没有得到证实该怎么办,他回答说:“那么我只好向亲爱的上帝道歉了DD那个理论还是正确的。”[25]

这个故事显示了笛卡尔科学理想的顽固性。如果说“外部的证实”应该屈从于“内在的完备”,那么在一颗古典的科学心灵看来,科学真理本质也应该是超越功利的。但是这样的古典理想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实现,特别在今天,由于越来越深地卷入工业和军事政治,科学家们不得不屈从于商业秘密和军事秘密的要求,而破坏自由探索和自由发表的公有原则;由于耗资越来越大,他们也不得不越来越取悦于拨款人的功利好恶,而破坏无私利性原则。当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在笛卡尔形象与培根形象之间非常明显的冲突,往往使人产生如下的疑问:近代科学究竟是怎样协调这两大传统的?它们是如何并行不悖的引导近代科学的发展的?我的看法是,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两大传统事实上合流了。它们共同的受着一种新的理性形式DD我愿称之为“技术理性”DD的支配和控制,而这种新的技术理性与希腊的理性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前者确实来源于后者,但已经渐行渐远。

技术理性来源于人的“权力意志”,是对希腊理性的一种无限扩张。服务于“力量”(power)的要求,允诺“无限”(infinite)的可能性,是技术理性的两大要素。希腊的理性服务于“善”的要求,而且只允诺有限的可能性。人因为有理性而趋向善、热爱神,人在这种追求善的过程中领悟到自己的有限性。在希腊理性中不包含“控制”和“统治”的内在要求,恰如其份的理解人与上帝、人与世界的关系,被认为是真正的理性行为,所以,“理解”(comprehension)而非“力量”(power)是希腊理性的要义。值得指出的是,许多近代科学的创建者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接受培根的“力量”纲领,相反还是坚持古老的理想,即把科学的主要目的看成

是理解人类的处境,特别是为理解人与上帝的关系服务。例如牛顿,他多次表白,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教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由于服务于力量的控制和运用,近代科学必然要求预测的有效性,并把它作为一个根本的边界条件。培根本人也曾说过:“欲征服自然,必先服从自然”[26]服从自然现在被认为是服从自然的规律,而自然的规律不是别的,也就是自然界的可预测性。

对自然可预测性的要求最终是通过自然的数学化来实现的。希腊的演绎科学DD数学是可预测性的典范,有着勿庸置疑的可靠性,但那时数学被认为是通往善的一个必经阶梯。[27]自然的数学化以及近代数学本身的迅速发展,事实上均来源于对有效预测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得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纯粹“量”的世界,发展出了一套“计算”的方法论。因此,尽管近代科学和希腊科学都使用数学,但数学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具相同的意义了。近代数学已经受雇于预测和控制的要求,服务于“力量”的意志。

不仅如此,近代以数学化为核心的科学理性还因其对“无限”性的允诺,而区别于希腊科学。希腊数学基本上限定在有限性的范围之内,对无限“敬而远之”。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并未给出一个均匀平直无限的三维欧氏空间:这个空间恰恰是19世纪才被最后规定出来的。[28]近代的无限性首先发端于哥白尼革命,起始于一个谨小慎微的天文学改革,结果却导致了“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29]的革命性变革。与宇宙论的无限化相伴随的是无限数学的出现。牛顿微积分的发明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它是无限数学第一次服务于近代科学,并帮助安排了一个无限的宇宙模型。

近代无限理性最终表现在对理性之无限“力量”的肯定。技术理性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是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结局和负面的影响,那消除这种结局和影响也还是得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的无限能力的信念首先表现为科学家的“无禁区”的自由探索。由于近代科学事实上的深刻的“功利化”“权力化”,任何超越功利的不计后果的“无禁区”探索,都可能事实上造成恶劣的后果。核物理学发展初期,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因为忧虑核能量会被纳粹所掌控,曾建议各国的核物理学家暂缓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个所谓的“自我出版检查制度”是空前的,“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都是为自由交流思想而斗争,所以任何时候也不应该持有与此相反的原则。他们自己就是极端自由的忠实信徒,并且是军国主义的不妥协的敌人。但是,现在他们感觉到,国际舞台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从西拉德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学家们对科学进步所寄托的希望,竟然由于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而变得害怕科学向前发展了。写信的人好象竟希望实验失败。”[30]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由于科学成为一种力量(权力、能量)的象征,自由探索的精神遭受了怎样深刻的挑战,科学家们面临着一种怎样的二难处境。

五、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

在回顾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和科学传统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现在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近代并不是两个旗鼓相当的阵营之间的分裂,而是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理工农医科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人文学科越来越小。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

第二,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在一个科学化的时代,为了争得在学术殿堂中的位置,人文学界也出现了“人文科学”的说法。这个词组的用意并不是想阐明科学本质上就是人文DD就象我们在第一二节所阐明的那样DD而是说,人文也是一种象近代科学那样的“力量型”的学问,借以在科学时代合法地谋得一席之地。

第三,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谈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时心中想的,正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严重的文理分科现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分科化、专门化和专家化与教育理念有关,凡重专才教育,则专科化倾向较严重;凡重通才教育者,则专科化倾向就比较淡化。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正象许多教育家所指出的,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去判断事物,那就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掌握内部标准,也能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即“外部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科,能够看出自己学科的优点和局限。[31]

第四,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的拒绝人文关怀。与之相关的是近代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这种二分将科学置于澄清事实的范围,而不涉及价值问题。皇家学会的干事长胡克为学会草拟的章程时写道:“皇家学会的职责是:通过实验改进自然事物的知识,以及所有有用的技艺、制造业、实用机械、工程和发明的知识,同时不干预神学、形而上学、道德、政治、文法、修辞学或逻辑。”[32]科学家们也许并不反对博爱善行的人道主义,而且更深的认同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但当这种力量原则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有可能毫无犹豫的牺牲后者。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什么?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近代科学与人文合流的方面:技术理性与唯人主义的合流。很明显,知识的专科化来自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效率”和“力量”的科学的本质。所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是技术筹划的必然结果。力量型科学要求一种分工型的科学和教育体制,只有理解型的科学才要求一种综合的领悟力。今天对科学与人文之分裂的反省,最终应该导向对力量型本身的反省。

技术理性就在这个意义上与唯人主义合流。它们都是相信“力量”(pow

er)的乐观主义。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其实,“技术违背了人性”,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这里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唯人主义因着技术理性而自命不凡,而把自己确立为价值原点和世界的中心,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这里,对人的自我崇拜就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对技术的崇拜。如果我们要求自然屈从于技术,那么我们也在要求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我们自己屈从于技术;如果我们认为技术产品优于自然的产品,那么同样,我们的创造物就会被认为优于作为自然产品的我们自身。由于我们人类注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唯人主义注定要遭受技术的异化:本来是用以确立人之地位的,最终却被用来贬低人类自己。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是唯人主义深刻的困境。

六、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有待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不同的动机和要求,想弘扬的东西就不会是一样的。

总的来看有两种思路。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33]。科学主义自然有强有弱,但科学方法的超(科学)范围运用是它的基本主张。按照这种定义,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就可以概括成: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由于都是从各人的私人经验出发,得出的结论各各不同。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34]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木。对一个想尽快进入研究前沿尽快出产研究成果的科学研究者而言,多多浸淫于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氛围之中,比到处打听科学方法论更有益处。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科学方法的习得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的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句广告词彰显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然而,科学主义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无条件的强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就算想取也是不可能的。

我可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还有,对所有的对象,只注意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关注它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方法,或称黑箱方法,因为科学要求一种可操作性,追求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人际之间的许多问题就不是能够用黑箱方法解决的。

还可以提出一种人们可能最不赞同的科学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又恰恰是科学方法所必须采纳的。但是,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context)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胡适当年评论科玄论战的“科”字方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都没有端出一个“科学的人生观”来,原因是,他们虽然抽象的承认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却不愿公然认同那具体的“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显然,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希特勒手下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高效的毒死犹太人和高效的焚化犹太人的尸体,他们确实很讲科学方法的。

科学的方法由于服务于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所以其基本的逻辑是强权的逻辑、力量的逻辑。这种逻辑用于社会问题上,给出的必定是一个严密控制和高效统治的社会方案,它最好的使用对象是一个奴役的社会。这正是我们要对科学方法在社会领域的运用保持警惕的地方:科学主义的社会理论充分运用的地方有可能是一个极权社会。

科学主义的限度不仅在于它在非科学领域的实际运用有可能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不能够”无条件的运用,而且在于那种“应该无限扩张”的原始动机是可疑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35]在1949年8月20日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酷爱正义,并竭尽全力为改善人类境况而奋斗,但这些同我对科学的兴趣是互不相干的。”[36]1931年10月19日祝贺大法官布兰代斯的信说:“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37]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38]

无限扩张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无根据的动机,是虚无主义的意志。怀特海说得好,“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意义”[39],它的根据和意义必得从更一般的人类思想中找

寻。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的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反复讨论过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的“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40]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

[1]参见C.P.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94年版。

[2]拙著“技术与人文”,《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3]《雅典之夜》(AtticNights)13.17.1,转引自D.Goicoechea,eds.,TheQuestionofHumanism,PrometheusBooks,1991,p.42

[4]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

[5]类似的学问由于服务于不同的人性理想,在西方为“科学”,在中国则为“礼”。以关于天象的学问为例,希腊人发展出了数理天文学(mathematicalastronomy),中国人则发展出了以占星为主题的天学(astrology)。中国天学并非对天象本身而是对天象所象征的东西感兴趣,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制定“礼”服务。参见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之论述。

[6]近代以来很长时间,基础科学、理论科学还被称做自然哲学,比如牛顿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光之波动说的复兴者托马斯・杨的名著称为《自然哲学讲义》(1807),拉马克的进化论的代表作是《动物哲学》(1809)。

[7]参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8]参见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任宝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9]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19页。

[10]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页。

[11]同上,第12页。

[12]德国人J.T.Miethammer于18在辩论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1859年,GeorgeVoigt在《古典文化的复兴或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TheRevivalofClassicalAntiquityorTheFirstCenturyofHumanism)一书中,将这个词用于文艺复兴。参见TheQuestionofHumanism,p.94-95。

[13]按照克利斯特勒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姚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中的说法,studiahumanitatis是一个可以追溯到罗马作家的古老用词,而humanista可以追溯到15世纪后期,16世纪开始通用。(第182-183页)

[14]参见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第27页。

[15]转引自TheQuestionofHumanism,p.27

[16]《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卷第327页。

[17]宋祖良在其《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把海德格尔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译成《论人类中心主义的信》。

[18]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42页。

[19]参见拙文“技术与人文”

[20]科恩:《牛顿革命》,颜锋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版,第5页

[21]培根:《新工具》第一卷第七十一节,许宝j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49页。

[22]库恩就曾提出物理学发展中的数学传统与实验传统的对立,参见《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23]爱因斯坦:“自述”,载《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0-11页。

[24]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载《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14页。

[25]参见科恩:《牛顿革命》,第168页。

[26]《新工具》第一卷第三节

[27]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的大数学家大哲学家怀特海视为自己最终哲学观点的讲演正是《数学与善》。

[28]参见拙著《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第八章,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9]著名科学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erKoyre)的名著《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Fromtheclosedworldtotheinfiniteuniverse)极好的描述了这场革命的实质。

[30]罗伯特・容克:《比一千个太阳还亮》,何纬译,原子能出版社1966年版,第48页、第50页。

[31]RonaldBarnett,TheIdeaofHigherEducation,OpenUniversityPress,1990,p.165.

[32]转引自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李醒民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版,第136页。

[33]这其实正是《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里关于“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定义:theprinciplethatscientificmethodscanandshouldbeappliedinallfieldsofinvestigation。

[34]拙著《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19版,第398页。

[3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3页。

[36]杜卡斯编:《爱因斯坦谈人生》,高志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37]《爱因斯坦谈人生》,第75页。

[38]《爱因斯坦谈人生》,第61-62页。

[39]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16-17页。

[40]竺可桢:《看风云舒卷》,百花文艺出版社年版,第140页。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5.科学与人文作文 篇五

你们有没有发现,再在初冬或冬末,会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那就是“雨凇”。

那一天,我走在小巷里,就看见了,树枝,电线等别的物体上,会有,从空中掉下来的液态雨滴落在上面,突然冻成了一层外表光滑,晶莹剔透的冰层,这就是“雨淞”。当时,我觉得很奇怪,这种滴雨成冰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就跑进家,问起了电脑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雨凇,实际上这里的雨滴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过冷雨滴。这种情形并不常见。看到这里,我就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看见了奇景,美完后,我我又继续往下看:多在冷暖空气交锋,而且暖空气势力较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这是靠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而其上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空气层或云层,在往上则是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云层,从从这里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光他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雨滴迅速冷却,由于这些雨滴的直径很小,温度虽然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但还是来不及冻结便掉了下来,当其接触到地面冷的物体时,就立即冻结,变成了我们所说的“雨凇”。看了电脑老师的回答,我也明白了“雨凇”是怎么来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知识库吧!

二、可乐恶魔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在剪指甲时,一不小心把一块手指甲丢进了喝剩的可乐里,我漫不经心地看了眼已经沉下去的手指甲,回房去了。

第二天,我凑到玻璃杯前,吃惊的发现:指甲的颜色变了。这下我可来劲了。想看看究竟会有什么变化。就小心翼翼得把它放在书桌上,几天过去了,我就把事给忘了。一星期后,我在书桌前写作业时无意中看到玻璃杯,响起了玻璃杯里的指甲,我仔细观察以后,好像指甲不见了。然后,我就把可乐倒在地上,才找到指甲,比起以前的指甲,变薄变小了。我想会不会是可乐中的某些成分与指甲起了化学反应?因此,我就上网查资料。电脑告诉我,可乐中含有磷酸,磷酸属于强酸,即使经过稀释还有一定的酸度,对物体有腐蚀作用。我想指甲变薄变小很有可能是可乐中的磷酸造成的。另外我知道了可乐中含有咖啡 ,长期饮用会上瘾,喝可乐还会使牙齿受到腐蚀,更容易长胖。碳酸饮料虽然具有提神作用,但一般适合成年人,偶尔感觉疲劳,精神不济的时候喝,不大适合我们儿童饮用。

看来,可乐我们是喝不来了,还是老老实实得喝白开水好了。

再见

6.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 篇六

设计与人文 导入 1 【单选题】关于公共艺术作品《云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A、位于芝加哥

B、作者是安妮施?卡普尔 C、其形态像一把剪刀

D、给人们提供了休息放松的场所 2 【单选题】关于在芝加哥的被称为“毕加索”的公共艺术作品,说法不恰当的是。A、其最初的设计者是毕加索 B、它新奇的形象曾引起很多争议 C、其修筑没有使用政府的税金

D、其修建的初衷是为了公共艺术的自我宣传 3 【单选题】关于《北方天使》,描述不正确的是,B,。A、位于英国

B、尺度较大,与真人相当 C、体现了可持续和生态理念 D、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经济发展 4 【判断题】当前,我国在公共艺术领域,存在公共艺术匮乏、社会认识不足的问 题。,对, 5 【判断题】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作品,风格几乎都是严肃庄重的。,×, 公共艺术的特征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公共艺术的是,C,。A、自由女神像 B、流水别墅

C、做扁桃花游戏的一对恋人 D、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 2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公司之头》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 B、《小犬行走》是日本艺术家野口勇的作品 C、《大地的面庞》位于美国 D、五羊石像是广州的标志 3 【单选题】两座相隔一百年的富兰克林雕像,主要说明了公共艺术的什么特点, ,D, A、形式上具有综合性 B、表现上具有趣味性 C、空间上具有互动性 D、内涵上具有现代性 4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公共艺术基本特征的是,B,。A、位置上的开放性 B、内容上的严肃性 C、功能上的实用性 D、环境上的归属性 5 【判断题】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大红球》具有互动性的特点,营造出幽默欢快 的气氛。,×, 6 【判断题】1897年落成于华盛顿的《海军纪念碑》,是以真人士兵为原型的雕 塑。,×,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 1 【单选题】用“百分比计划”发展公共艺术的国家是,D,。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2 【单选题】最早接受百分比计划资助完成的公共艺术作品是,C,的作品。A、毕加索 B、野口勇

C、亚历山大•考尔德 D、奥登伯格 3 【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受法国公共艺术改造的启发,后来世界各地在面对有争议的公共艺术作品时, 一般要用十年的时间来决定其去留 B、在公共艺术领域,英国是相对后起的国家 C、以大为美,是德国公共艺术的特点 D、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英国公共艺术的一个特征 4 【单选题】关于各地的公共艺术描述,错误的是,D,。

A、《马型水鬼》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也具有水闸的实际功能 B、《爆炸的一瞬》最后于2009年被拆除 C、《空相》的设计者是关根伸夫

D、《敲打的人》体现了法国公共艺术不拘一格的特色 5 【判断题】法国王宫广场改造的标志性元素——圆穹顶,在刚建成时曾遭到法国 人民的质疑和反对。,×, 6 【判断题】日本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通过各地雕塑竞赛搜集作品,注重材质和主 题要与当地传统相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 1 【单选题】《深圳人的一天》是基于,D,位深圳市民的面貌来反映城市的风貌。A、十五 B、十六 C、十七 D、十八 2 【判断题】艺术家劳伦斯以大熊猫作为主要元素创作了《I Am Here》。(√)本课程概述 1 【单选题】按照DBAE理论,艺术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B, A、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 B、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 C、艺术产业、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 D、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思潮、美学 2 【单选题】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A、DBAE理论是由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 B、《滑流》位于英国希思罗机场 C、《柏林结》的主题是黑色幽默 D、《飞舞的球瓶》的设计者是奥登伯格 3 【单选题】构成型公共艺术是基于,B,的设计。A、图像表达 B、几何美感 C、发现与复制 D、人体工学 4 【单选题】现成品复制、二维和构成,属于公共艺术的,D,。A、设计历史 B、设计理论 C、设计思潮 D、设计方法 5 【判断题】公共艺术的三种设计元素是形式、功能、环境。,×, 6 【判断题】幽默和严肃,是公共艺术的两种主题。, 对, 单体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成功的现成品艺术需要满足的条件不包括,C,。A、色彩鲜明 B、尺度巨大 C、具象化的形态 D、简洁的形态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奥登伯格设计的作品是,D,。A、《断裂的纽扣》 B、《大汉堡》 C、《字母好幽默》 D、《苦艾酒杯》 3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A,。

A、毕加索对现成品艺术的探索程度远远超过了杜尚 B、贾斯帕的《两个酒瓶》,采用了青铜雕塑复制啤酒瓶 C、在单体现成品的选择中,要注意产品外形的完整与光滑 D、大众、短暂、廉价,都属于波普艺术的特点 4 【判断题】现成品艺术的起源始于对“何为艺术”这一传统观念的讽刺与批判(√)【判断题】毕加索的作品《公牛头》的设计与制作灵感来源于自行车。(√)

形态可变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黄金分割中,长边和短边的比是,B,。A、1比0.518 B、1比0.618 C、1比0.718 D、1比0.818 2 【单选题】关于《断裂的钮扣》,认识错误的是,D,。A、位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B、其断裂的设计使用了黄金分割

C、其形态变化满足了功能上安全性的要求 D、利用木材的低导热特性,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 3 【单选题】关于《翻转的衣领和领带》中竖起的领带,理解不正确是,A,。A、延续了领带的传统质感

B、对金融行业的精英意识进行了绝妙的反讽 C、使整体造型长宽比更得当 D、达到了与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4 【判断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明信片、邮票及许多国家的国旗,都采用黄金分割 比例设计以求最佳视觉效果。,对, 5 【判断题】奥登伯格的《刀船》,作品可以绕着现成品的枢纽和关节旋转。,对, 组合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飞舞的球瓶》,描述正确的是,C,。A、位于巴西

B、为庆祝1996年奥运会而建

C、作者接受邀请时,最初的想法是以足球为主题 D、其颜色的选择,主要与当地传统习俗有关 2 【单选题】关于《平衡的工具》,描述错误的是,D,。A、位于一个工厂 B、作者是奥登伯格

C、实现了工程力学上的稳定与视觉上的不稳定 D、由四件工具组合 3 【单选题】关于《火柴》,描述错误的是,D,。A、位于巴塞罗那 B、其思想与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有关 C、用了红黄蓝的颜色 D、火柴的横截面是圆形 4 【判断题】关于现成品组合创意训练,需要选择外形粗糙且不完整的现成品,以 更大程度发挥创作者的想象。,×, 5 【判断题】《汤匙和樱桃》具有喷水的功能。, 对 , 分散布置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掩埋的自行车》,认识不正确的是, C,。A、可供人们攀爬娱乐

B、是奥登伯格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组 C、其颜色是红色

D、作品露出地表的有四部分 2 【单选题】关于拉?维莱特公园,描述错误的是,C,。A、由伯纳德?屈米设计

B、公园展示了“科技与未来”和“艺术”两个主题 C、于1980年落成

D、这些点景物有的仅作为景观小品存在,有的则具有信息中心、咖啡吧、手工 艺室等功能 3 【单选题】关于《锯子,锯》,描述错误的是,D,。A、位于东京 B、是单体艺术 C、具有动感

D、完整的锯子形态裸露地面 4 【判断题】《针、线和结》给人不完整的感觉,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较好。,×, 5 【判断题】尖锐的物体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经常被使用。,×, 框架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漂流瓶》,描述错误的是,B,。

A、漂流瓶身外部的灰白色字母,组成了库克船长日志 记录中天文学家的一句话 B、其建设的初衷是为了一个重要会议

C、漂流瓶内部的蓝色字母,记载了奥登伯格夫人布鲁根的诗句 D、位于英国 2 【单选题】《克鲁索的伞》与哪部文学名著有关,B, A、《摩尔?弗兰德斯》 B、《鲁滨逊漂流记》 C、《环游世界八十天》 D、《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 3 【判断题】《漂流瓶》形态完整、视觉效果突出,吸引了投资和观光。, 对, 4 【判断题】《克鲁索的伞》如果在实际建造中加上伞面,可能有安全风险。, 对, 5 【判断题】《棒球棒》的表面是不透风的全封闭处理。,×, 拟人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奥登伯格的《泥铲》,其放置角度使作品有了类似,C,的效果。A、坐姿像 B、头像 C、胸像 D、全身像 2 【单选题】关于《沙漏水景》,描述错误的是,D,。A、该作品的设计与作者的专业有关 B、采用了将沙漏倾斜的设置 C、体现了能动性 D、沙漏中放有细沙 3 【单选题】关于《旋转吧,笔筒》,描述不正确的是,B,。A、用笔筒的形态来设计图书馆 B、设计图的排版使用了大小两种尺度 C、发挥了现成品艺术的优点 D、对功能的考虑很全面 4 【判断题】《断桥?心路》使用了手机作为主体元素。(√)【判断题】《犀牛》软件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都被运用。(√)

绘画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基斯?哈林,描述错误的是,B,。A、涂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B、其艺术生命长达60年

C、其艺术手法流畅、简洁、明确,视觉特征如儿童画般单纯、天真 D、其内涵中包含了对文明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 2 【单选题】SkecthUp软件中的推拉工具,可以赋予图像以,C,。A、色彩 B、形状 C、厚度 D、长度 3 【判断题】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加索创造的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人形象影响甚广。,×, 4 【判断题】《亚威农少女》是世界上正式意义上第一幅立体主义派画作。(√)【判断题】毕加索对公共艺术的探索,体现为将画作直接转变为开放空间的立体 公共艺术的尝试。(√)

剪影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剪影型公共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D,。A、剪影来自于对事物轮廓的描述

B、以剪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公共艺术品必须扬长避短,巧妙利用周围环境。C、缺乏层次

D、其不足之处在可能引起视觉混淆 2 【单选题】对西班牙巴塞罗那米罗公园中的图书馆大门,描述不正确的是,B,。A、使用水来限制观赏角度 B、唯一的不足是色彩单调

C、该作品全面体现剪影式公共艺术的优点 D、与环境结合得很好 3 【单选题】关于《市区摇椅》,描述不恰当的是,C,。A、作者是劳埃德?汉姆罗尔 B、使用了汽车剪影 C、提醒路人注意环境卫生 D、使用了多种颜色 4 【判断题】近年来国内城市剪影型公共艺术逐渐普及,与该作品形式占地较大有 关。,×, 5 【判断题】《人之塔》的作者是博罗夫斯基,使用了52个标准人形为基本元素, 表达了对人类团结的信念。,×, 负形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负形手法,描述不正确的是,B,。A、与剪影有类似的地方

B、其表现对象的轮廓多为不完整的半封闭状 C、符合图底关系的科学规律

D、图底关系的提出是对现代公共艺术重要的理论突破 2 【单选题】对《男人/女人》作品的认识,不恰当的是,C,。A、作品将正形与负形手法结合使用 B、作者是博罗夫斯基 C、女性的形象是正形 D、作品受环境制约较大 3 【判断题】在判断什么是图什么是底时,与从上方垂落的相比,更多与下方联系 的部分,更容易被辨识为图。,对, 视错觉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贝多芬纪念性雕塑》,认识正确的是,D,。A、作者是鲁宾 B、落成于1990年 C、能够适应多角度观赏

D、由卡尔的《贝多芬像》衍生而来 2 【单选题】对克劳斯?卡梅里希斯开创的艺术形式,描述错误的是,C,。A、其手法借鉴了摄影艺术 B、不是一种很开放的创作手法 C、摆脱了对原始图像的依赖

D、中国国内艺术家借鉴了此手法创作了《帕瓦罗蒂像》 3 【判断题】克劳斯?卡梅里希斯原是一位材料工程师。,×, 4 【判断题】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数字虎鲨》,其创作形式严格遵循了克劳斯?卡 梅里希斯开创的艺术手法。,×, 拉伸厚度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最早使用拉伸方法对二维拉丁字母进行处理的艺术家是,C,。A、奥登伯格 B、让?阿尔普 C、罗伯特?印第安纳 D、克劳斯?卡梅里希斯 2 【单选题】处理拉伸厚度型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关系,手法包括,A,。

A、控制尺度、限制观赏角度、组合运用 B、控制尺度、限制观赏角度、单体运用 C、控制尺度、开放观赏角度、组合运用 D、控制尺度、开放观赏角度、单体运用 3 【单选题】对位于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RUN》,描述正确的是,B,。A、由奥登伯格设计

B、位于可容纳6500人的手球馆“铜箱”前方广场 C、由4个9米高的字母构成 D、每一个字母重达5吨 4 【单选题】让?阿尔普是,D,的创始人之一。A、印象派 B、立体派 C、野兽派 D、达达派 5 【判断题】学生设计作品《逝去?累积》,由Time和Goal两个单词组成。,对, 6 【判断题】位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作品《Flood》是为了纪念1974年造成14 人死亡的大洪水而创作。,×, 板材组构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波嘉尼小姐像》模仿了作品,D,。A、凯撒像 B、尼禄像 C、克劳狄乌斯像 D、屋大维像 2 【单选题】对《第二个构成头像》理解有误的是,A,。A、作者是布朗库西 B、是构成手法在表现具体事物上的经典运用

C、在几乎每个事关结构的力点上,都有纸片作外沿支撑 D、对当代公共艺术有启迪意义 3 【判断题】板材插接的方法便于表现人的形象,但难以表现动物的形象。,×, 折纸模仿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体现折纸特征的构型手法是,C,。A、基于模数化的规整切割、拉伸 B、体现偶发美感的自由构型 C、利用纸片的粘合 D、对具象事物的表现 2 【单选题】《未来之花》使用了,A,的手法。A、模数化 B、自由构型 C、纸片黏合 D、表现具象事物 3 【单选题】关于乔治?休格曼为底特律一所大学医院中庭设计的作品,描述不恰 当的是,D,。

A、形态多变、色彩鲜艳

B、作品的部分结构经过人体工程学上的计算 C、具有休息的实际功能 D、采用了风力照明的能动设计 4 【单选题】位于美国洛杉矶富国银行三楼屋顶花园中的模仿鹤形态的作品,使用 了,D,手法。

A、基于模数化的规整切割、拉伸 B、体现偶发美感的自由构型 C、利用纸片的插接和粘合 D、对具象事物的表现 5 【判断题】加波的《金属形态》,具有规整、严谨,富有秩序美感的特征。,×, 6 【判断题】在体现偶发美感方面,环境雕塑家乔治?休格曼最具代表性,不规则 形、色彩鲜艳的片状铝板是他最钟爱的造型元素。, 对, 渐变构成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构成艺术,认识有误的是,C,。A、构成雕塑是一种抽象雕塑

B、构成雕塑是对雕塑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历史和准则的彻底背叛

C、构成主义雕塑用各种构件构成,强调对自然的表现,强调用形体本身影响观 众

D、塔特林是构成主义的创始人 2 【单选题】对《第三国际纪念碑》的理解不恰当的是,D,。A、这件作品最终并没有实现

B、其中的立方体、圆锥和圆柱体各自进行着不同速度的旋转 C、被认为是构成主义的创始作品 D、其模型高达40米 3 【单选题】最能体现构成主义精髓的室外构成主义作品位于,B,。A、丹麦 B、荷兰 C、瑞典 D、瑞士 4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构成艺术在美国兴起的原因是,D,。A、发达的金属冶炼工业和加工技术 B、大规模的工业化 C、商业化的时代特征 D、长久以来艺术传统的影响 5 【判断题】艺术家戴维?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室外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对工业材料尤其是金属焊接的运用而闻名。, 对, 6 【判断题】赫伯特?拜尔的《双重阶梯》,其作品的基本元素是适当体量的长方体,并具有四个对称的垂直轴心。,×, 线构成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对《天空与大地的轨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A、体量感强

B、人可以在其中自由地穿越 C、极大地活跃了环境

D、是日本艺术家伊藤隆道的作品 2 【单选题】对伯纳尔?维尼特的认识错误的是,C,。---------不是D----------------A、他是一位法国艺术家 B、其创作手法更为自由和随意

C、他使用的线材料都是弧度相同、长度相同的 D、他有些看上去凌乱的作品,恰好与高楼大厦形成对比 3 【判断题】约瑟德?里维拉的作品《无限大》,位于华盛顿史密斯学会航空航天 博物馆门前。, 对,面构成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马克斯?比尔,描述不正确的是,C,。

A、他是比较早的注意到莫比乌斯环在艺术领域使用前景的艺术家 B、其作品体现了现代数学和艺术的完美交织 C、其作品《继续》将三个莫比乌斯环套叠在一起 D、是一位瑞士雕塑家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帕安作品缺点的是,C,。A、作品中间的空洞太大 B、缺乏体量感 C、颜色不够明快

D、作品显得过于单薄和简单 3 【判断题】莫比乌斯环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和废品循环回收的标志当中。, 对,重复构成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索尔?莱维特是的,B,代表人物。A、达达主义 B、极少主义 C、空间主义 D、立体主义 2 【单选题】重复构成的美感特征包括,D,。A、秩序、整齐 B、壮观 C、力量感 D、以上都包括 3 【判断题】重复构成主要包括重复基本形单元反复排列、单元兼空格反复排列、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等类型。, 对,均衡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对亚历山大?利伯曼的作品,认识有误的是,C,。A、热衷运用不同直径的金属管斜切后得到的断面进行组合 B、作品具有均衡的美感 C、作品颜色都使用灰色系 D、作品充满活跃的张力 2 【单选题】《艺术与视知觉》的作者是,D,。A、乔纳森 B、奥登伯格 C、布鲁姆

D、鲁道夫?阿恩海姆 3 【单选题】关于詹姆斯?罗萨蒂,描述不恰当的是,C,。A、他是戴维?史密斯的弟子 B、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艺术家

C、他的一件位于世贸大厦附近的作品在工程力学上不太稳定 D、他的一件位于世贸大厦附近的作品是由规整的长方形体块构成的 4 【判断题】流政之的作品《智慧的微笑》,带给人某种心理上的能动感。, √, 5 【判断题】完全的对称可能会造成呆板,所以需要均衡。, √, 节奏、韵律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对作品《必须服从她》,认识不恰当的是,B,。A、作者是托尼?史密斯 B、作者是英国艺术家 C、位于美国联邦劳工大厦

D、由9个面积和体积一致的体块构成 2 【判断题】极少主义也称最低限艺术,其作品于19世纪60年代逐渐走出美术 馆,成为美国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 3 【判断题】极少主义者遵循最简单的建筑原则,喜欢用最少的几何形体重复,其 指导思想简洁而富有理性。, √, 对比与调和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考登钢这种材料,描述不正确的是,C,。A、最早是美国军方开发出来的

B、在钢材本身表面上有一种很细腻的铜锈层 C、是一种特殊的不锈钢

D、使作品不再会受到氧化的制约 2 【单选题】关于《弯曲的立方体》,认识有误的是,C,。A、表面是蓝色的 B、看上去很像磁铁 C、它的横截面是圆形 D、位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3 【单选题】对基于对比与调和的作品,认识不恰当是,B,。A、可将非常坚硬的材质做扭转处理 B、一般难以对物体做方向上的扭转 C、能够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开阔广场形成契合 D、这一领域最为著名的一位艺术家是麦德摩尔 4 【判断题】艺术史学者阿纳森曾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对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 的概念做过解释。, √, 5 【判断题】日本公共艺术能够在世界领域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高度精密的加工工艺。, √,风动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索非亚王妃艺术中心,认识错误的是,C,。A、位于西班牙

B、是《格尔尼卡》的收藏地 C、收藏的多为古典风格的艺术作品

D、其庭院中考尔德的作品,体现了作者作品色彩、结构的演化 2 【单选题】关于考尔德,描述有误的是,D,。

A、《太奥迪拉皮奥》是考尔德为世博会设计的作品 B、《太奥迪拉皮奥》既有风动因素,还有电动因素

C、随着现代公共艺术时代的到来,考尔德对作品的基座进行了改进 D、考尔德的工作室延续了传统艺术的风格,有各种泥塑、石材和青铜 3 【单选题】对乔治•里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D,。A、他是工程师出身

B、其作品以铝合金材质的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甚至于针形体为基本元素,围绕着不同方向的枢轴微微旋转

C、其作品具有自重较轻、易于推广等特点 D、他的设计缺陷在于对作品的重心把握不是很准 4 【判断题】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考尔德的好朋友,他曾提出对活动雕塑的批判与反对。,×, 5 【判断题】日本的艺术家新宫晋曾为美国波士顿水族馆创作了取材于火烈鸟的风动公共艺术作品。,×, 6 【判断题】设计风动型公共艺术,需要考虑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物理可行性。(√)

水力运动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野马》群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A、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 B、制作成本相对低廉

C、利用硬质广场上长约130米的静水,象征野马迁徙过程中遇到的河流 D、通过马蹄下设置的喷嘴表现马蹄飞溅起的水花,极大提升了雕塑作品的真实性与表现性 2 【单选题】关于《水的神殿》的描述,正确的是,D,。A、作者是德国“物派”创始人 B、于1993创作并落成于日本 C、主体材料是包浆不锈钢

D、运用了“鸟居”造型,位于通往神社的大道上,象征神域的入口 3 【单选题】基于动水特性的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基于动水的,A,。A、流动性、指向性、重力性、遮蔽性 B、流动性、指向性、重力性、反射性 C、流动性、指向性、反射性、遮蔽性 D、流动性、反射性、重力性、遮蔽性 4 【判断题】在传统的具象雕塑中,水体被用于完善雕塑自身情景效果,而不是成

为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 √ 5 【判断题】反射性和遮蔽性,是静水的主要特征。, √,电动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相比与风动型公共艺术,电动型公共艺术的优势在于, D。A、需要持续不断的能源供给 B、需要定期保养

C、可使用二维剪影的形式 D、可做出有节奏的规律性动作 2 【单选题】《敲打自己的人》系列中,尺度最大的一件位于, C,。A、华盛顿 B、法兰克福 C、首尔 D、巴塞尔 3 【判断题】《走向天空的人》的作者是迈克尔?克莱因。,×,33 光动型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对《未来之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A、位于英国默西河畔

B、白天利用涡轮吸收太阳能,夜间点亮红色LED照明 C、作品整体对称、均衡、统一 D、它们是低碳环保的,不需要外界介入 2 【单选题】对珍妮特?艾克曼的认识,不恰当的是,D,。A、美国雕塑家

B、善于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创造出奇特效果

C、其创作特点是采用彩色网状结构 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 D、其作品主要注重在白昼的效果 3 【单选题】位于西班牙的《永恒的瞬间》,其作者是,C,。A、柳宗悦 B、关根伸夫 C、宫胁爱子 D、野口勇

4 【判断题】名为“莱特沃”的艺术组合,用不同色彩的光敏铺装材料铺设在云门的 下面,创作了《太阳花》。,×,根据环境决定公共艺术的尺度和形态 1 【单选题】公共艺术品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元素,包括公共艺术的内容、形态、色彩和,C,。A、位置 B、尺度 C、材质 D、风格 2 【单选题】关于罗伯特?奥恩的作品《容器》,认识不正确的是,D,。A、该作品位于日本千叶县 B、该作品与建筑空间实现了统一 C、该作品由矩形和圆形构成 D、该作品基座是正方形 3 【判断题】公共艺术可能存在的环境种类分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35 根据环境选择公共艺术的材料 1 【单选题】位于日本的《天空之门》,与地面结合部分的材质是,C,。A、不锈钢 B、陶瓷 C、石材 D、木材 2 【单选题】下列哪种材质的公共艺术,最有可能与现代化都市的环境适宜,A, A、不锈钢 B、陶瓷 C、石材 D、木材 3 【判断题】就地取材,意味着选用的公共艺术材料都是本地生产的。,×, 利用反射实现与环境互动 1 【单选题】关于《水之星》,描述不恰当的是,C,。A、采用了高度抛光的不锈钢材质与水体结合

B、巨大的球体反射了周围整体环境 C、与周边高技派建筑很难协调

D、利用水的遮蔽性遮挡下半部分的结构 2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描述正确的是,C,。A、《法国王宫广场喷泉》的创作者是井上武吉

B、《法国王宫广场喷泉》的上半部分是喷泉,下半部分是不锈钢圆球 C、《空相》利用了不锈钢的反射性 D、《空相》的创作者是伊藤隆道 3 【判断题】《天镜》和《云门》的创作者是同一个人。, 对, 依托环境悬吊设置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滑流》,描述不正确的是,C,。A、作品全长超过80米 B、作品重量达77吨 C、作品由六根立柱作支撑 D、作品的形态与飞机飞行有关 2

【单选题】《滑流》的表面,采用的,A,技术处理铝合金表面。A、铆接 B、焊接 C、榫接 D、胶接 3 【判断题】乔治?卡斯特诺的作品《庆典》位于巴塞罗那的一座公园内。,×, 与建筑结合布置公共艺术 1 【判断题】与建筑结合布置的公共艺术,可能会改变原建筑的受力结构。(√)2 【判断题】《金鱼》是弗兰克?盖里早期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根据交通流线布置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火烈鸟》,认识不正确的是,C,。A、是作者“固定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B、1974年建成

C、其背景是芝加哥城市绿地公园

D、人们穿行其间,能够感受到视觉上振奋和昂扬的气息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根据交通流线布置的公共艺术作品是,D,。A、《克鲁索的伞》 B、《香烟》 C、《云门》

D、《第二个构成头像》 3 【单选题】关于《倾斜之弧》,描述错误的是,D,。A、作者是塞拉

B、作者是极少主义代表人物

C、作品由于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而招来批评 D、该作品是公共艺术发展成功的里程碑 4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考尔德作品的是,B,。A、《剑龙》

B、《出自大地的地形》 C、《火烈鸟》 D、《四个拱穹》 【判断题】《倾斜之弧》之后,公共艺术品的落成和拆除,有了更制度化的安排。,√ ,39 6 【判断题】利伯曼的作品《盟约》,位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融合自然的大地艺术 1 【单选题】大地艺术的标志是,B,。A、依附自然环境 B、改变自然面貌 C、与自然环境对立 D、反射自然环境的特点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大地艺术的是,D,。A、《螺旋形防波堤》 B、《双重否定》 C、《大地的面庞3号》 D、《云门》 3 【单选题】关于《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描述不正确的是,C,。A、作者以包裹艺术而闻名

B、这是作者给艺术界甚至普通民众的最大奉献

C、该艺术实践比较顺利,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该作品最终被拆除 4 【判断题】克里斯蒂娜•洛克林在法国拉德芳斯区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用失准 的基准平台象征人类社会的危机。, √ , 5 【判断题】相比在城市环境中设计公共艺术,《山谷幕》由于位于山谷,需要考 虑的因素相对更简单。,×, 人体工程学简介 1 【单选题】公共艺术的功能包括,D,。A、提供休闲和游乐功能 B、改造市政基础设施 C、提供标志功能 D、以上都包括 2 【单选题】对《铜猫长凳》的认识有误的是,C,。A、作者是朱迪?麦基 B、可提供乘坐休息功能

C、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D、与家具设计有关 3 【单选题】人们称泰勒为,A,。A、“科学管理之父” B、“人文管理之父” C、“机械生产之父” D、“流水线生产之父” 4 【判断题】在经验人体工程学时期,美国学者泰勒通过搬运生铁块试验总结出了 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5 【判断题】即使不同种族,人们的人体比例系数也是差不多的。,×, 提供乘坐休息功能的公共艺术 1 【单选题】

工作椅的设计,椅面一般高于,B,厘米。A、30 B、40

C、50 D、60 2 【单选题】关于公共场所提供的倚靠支撑,说法不正确的是,B,。A、占地小 B、造价高

C、倚靠点一般在80厘米左右及以上 D、便于人们快速起身 3 【单选题】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包括,D,。A、火焰女神、大地女神、海洋女神 B、智慧女神、复仇女神、正义女神 C、黎明女神、月之女神、大地女神 D、光辉女神、激励女神、欢乐女神 4 【判断题】位于美国的野口勇作品《黑太阳》,为人们提供了长时间休息的场所。,×, 5 【判断题】法国王宫广场的条纹柱,能满足多样化的乘坐需求。(√)

提供市政设施改造功能的公共艺术 1 【单选题】莫雷蒂是一位,C,设计师。A、沙发 B、座椅 C、挂毯 D、挂钟 2 【单选题】莫雷蒂位于拉德芳斯区的作品,是为了改造,D,。A、废旧公园 B、废旧物回收中心 C、地下电网 D、地下水管道 3 【判断题】皮特?皮宁斯基设计于法兰克福博根海姆地铁站的作品,成为了该地的景点之一。, √ , 提供标识功能的公共艺术 1 【判断题】标识性的公共艺术之所以采用几何化手法,原因之一是可以让人更容易辨认其信息界面。, 对,44 2 【判断题】标识性的公共艺术反映了该环境宜居的程度和艺术化氛围。, √ , 提供锻炼与游乐功能的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公共艺术作品《波浪》,认识不正确的是,B,。A、出于社区改造的目的而修建 B、位于纽约

C、使用了高强度陶瓷 D、可供儿童攀爬 2 【单选题】公共艺术作品《黑龙》使用了,C,的设计手法。A、绘画 B、板材组构 C、剪影 D、视错觉 3 【单选题】关于公共艺术作品《黑色曼陀铃》,描述正确的是,D,。A、是薮内佐斗司的最后一件作品 B、为底特律的一座公园设计

C、运用了黑色聚乙烯材料

D、作者还为作品所在公园进行了整体设计 4 【判断题】位于美国的公共艺术《毕加索》,提供了滑梯和休息功能。(√)5 【判断题】让?杜比菲的创作灵感很多来自精神病人的绘画。(√)方案设计训练A,上, 1 【单选题】图纸内容包括,D,。A、基地分析 B、功能示意图 C、形式逻辑生成 D、以上都包括 2 【单选题】关于方案与场地的关系,认识有误的是,D,。A、可以是实地调研,即周边现实基地

B、可以是有充足图像及背景资料,但未实地调研的场地 C、可以自建环境 D、可以没有基地

3 【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B,。

A、必须具有一到两种公共艺术设计要素,如功能性、能动性以及位于特定环境。B、不鼓励进行复杂环境及能动性尝试。C、鼓励方案进行主题表达方面的探索。

D、方案需交替或统一使用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及构成的设计方法。4 【判断题】关于方案的表现方式,软件、手绘、手工模型均可。,对, 5 【判断题】关于方案的图纸要求,是1号图,841mm×594mm,3-4张。,×, 方案设计训练A,下, 1 【单选题】关于视频中讲解的设计于塘沽的红色火车形态公共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D,。A、位于沙地中

B、可提供给儿童游乐和休息 C、使用了剪影的方法 D、使用小动物模仿人的设计 2 【单选题】关于学生设计的公共艺术方案《城市之眼》,理解不恰当的是,B,。

A、利用镜面效果反射周边环境 B、进行了实地调研,环境是周边现实基地 C、采用了SketchUp建模 D、加入了座椅系统 3 【单选题】学生的公共艺术方案《Galaxy》,在修改时作者使用了,D,软件。A、SketchUp B、Rhino C、PS D、Solidworks 4 【判断题】学生的公共艺术方案《Galaxy》,在设计时考虑到了儿童游玩的安全性。,对, 5 【判断题】学生的公共艺术方案《Galaxy》,体现了作品的昼间和夜间效果图。,对, 意外冲突性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公共艺术作品《穿墙人》,其原型来自,B,。A、电影 B、小说

C、传说 D、新闻 2 【判断题】幽默能够使生活中最为琐屑和平凡的事体现出它们深刻的本质。,对, 3 【判断题】公共艺术作品《穿墙人》给人造成了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对, 利用小动物特性的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薮内佐斗司创作的小犬步行的作品,描述不恰当的是,A,。A、由两只小犬组成

B、小犬划过了一个弧线,活跃了所在地的空间 C、使用了笔断意连的方式 D、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2 【单选题】对《I See What You Mean》认识错误的是,D,。A、位于柏林 B、体型巨大

C、该动物做了拟人的动作 D、被涂上了灰色

3 【单选题】博特罗的作品《艾利斯的猫》,用,C,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变化。A、眼睛 B、嘴 C、胡子 D、尾巴 4 【判断题】人们看到小动物甚至婴儿时,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源于我们相比于他 们的一种优越感。,对, 5 【判断题】在利用小动物特性的幽默公共艺术中,小动物成组出现比单个出现更 容易产生幽默感。,对, 利用动物形态拟人的公共艺术 1 【单选题】关于巴里?弗拉纳甘,认识错误的是,B,。A、他是一位英国艺术家

7.人文与科学申论范文 篇七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融合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则是医学的本质特征。因而医学科学的目的性与人文精神的指向是完全一致的[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大批既有高精尖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对时代的呼唤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大胆改革,拓宽教育的途径,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为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教学内容,要将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有机结合;与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要重视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教学内容

要真正实现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2],应实施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完整的医学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纳入到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之中。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加大选修课开设的力度。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结构改革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重大大加重,重视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尽管我国在医学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起步较晚,但许多医学院校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大胆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引入新兴学科和前沿科学,培养医学生的潜在发展力和对新知识的汲取能力,不断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校,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也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自1997年起,我校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和挖潜本校资源,引导和鼓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增设选修课,并制定了选修课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近年来,学校更是进一步加大选修课开设的力度,制定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学科的渗透性、交叉性。据统计,目前我院共开设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选修课已达 80多门,平均每学期开设30余门选修课,每学期学生选修人数近5000人,满足了学生构建具有个性的知识结构的需求。其次,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校在一年级开设了《大学学习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大学语文》、《医学导论》、《公共关系学》、《文学理论》、《音乐欣赏》、《影视艺术与欣赏》、《基础集邮学》、《大学生礼仪》等课程;在二年级开设了《 中外医学史》、《社会心理学》、《卫生法学》、《美学概论 》、《中国食疗学》、《科学技术学》、《医学伦理学》 等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了《医学科技写作》、《医学人口学》、《医院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基因克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研究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心理生理学》、《体育保健》、《妇幼保健》、《口腔保健》、《艾滋病健康教育》等课程,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当前,在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3]。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程及相关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首先,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倡导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将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医学学科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与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我国有深厚的根基,比如在非典的特殊时期,广大医务人员所表现出真正忘我牺牲、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高尚人文精神感人至深,它是抗击非典的强大力量,更是21世纪要大力弘扬的医学人文精神。其次,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教育。我校是一所省属医科院校,规模已近万人,学校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应用心理学、麻醉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等19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它不同的发展历史,它的新理论、新成果的创造者,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耕耘者,这些都是我们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我院护理学系,引导和鼓励教师挖掘专业人文深度来开展教育。护理学系由1926年创办的“芜湖医院护士学校”发展而成, 曾在业界有“北有协和、南有弋矶山”的传颂,现已是具有1300人规模本、专科教育的护理系 。回顾81年风雨历程,弘扬当年护士学校创始人办学的“怀让精神“,了解它的“爱心仁慈、严格规范、严谨治学、重视实践”的办学思想以及良好的教育质量,这些对我们新世纪护理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再次,重视提高教师人文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医科院校的教师应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责任,需要不断充电,学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不仅加强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评估,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提高教师医学人文教育的水平,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学识、品德、价值观去影响学生,使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质,学会关心和尊重人,学会求知和合作,学会做事和做人。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有机结合

要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需要找准切入点,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更多象方永刚、于丹那样知识渊博的教师来丰富21世纪高等教育的讲坛,指点迷津,也更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实践去感悟和体验人文精神,,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我校,每年的5·12护士节;9·20爱牙日;12·1预防艾滋病宣传日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精心组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义务服务、义务献血,宣传医疗卫生知识,践行人文关怀。尤其是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医学生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着做事的乐趣以及做人的道理。我们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乡镇,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增强医学生的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意识和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走进医院,早期接触临床,早日接触病人,体验医生与病人不同角色的感受,倾听患者对人文关怀的真切呼唤。三是组织学生走近弱势群体,为聋哑人、残疾人、为智障儿童和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奉献一片爱心。四是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带着研究课题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我国医药卫生现状,认识现代医学的优势和局限,面对问题敢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2007年,我校启动大学生科研基金,学生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题的申请,他们结合我省省情、医药卫生的实际,设计调研的题目和实施方案,拟定了《社区老人营养认知现状及需求的流行病研究》、《芜湖市残疾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护理的专业沟通艺术》、《犯罪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等一批有价值、有新意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组织医学生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实效性。

4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熏陶有机结合

医学人文教育是养成教育,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非常重要,但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是需要下大力气来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高度重视校园整体规划。例如我院在新校区建设中注重营造人文环境:一是加强校园九大人文景点建设 :生命广场、关爱广场、探索求智、畅舒游园、医学长廊、扬帆依埠、梅亭映月、松涛拍岸、颂竹寄志等,这些景点既用雕塑、碑墙、长廊等建筑来凸显医学人文特色,又有梅、松、竹自然景物来抒情寄志,努力营造具有时代气息和独特医学人文氛围的育人环境。二是加强医学场馆的建设。设立医学史展览馆、医学名人馆、人体解剖标本陈列馆、校史展览馆等,通过这些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医学生学习知识、传承文化,走入医学殿堂。三是规划信息宣传板块。统一设计各教研室、实验室规章制度陈列版块,规划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宣传专栏,构建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站,使整个校园有序、文明、和谐而富有医学特色。其次,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主题鲜明的讲座、前瞻性的学术报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大型的文化艺术竞赛;通过这些途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促进医学生提高文化品位、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再次,凝练提升具有院校特色人文精神。每所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院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 “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就是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老书记李广涛尊重教师、重视人才、艰苦创业的办学理念;老教授孙瑞元严谨治学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老教师吴让让几十年如一日为筹建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奉献精神;青年模范护士赵金霞无偿献血、成为全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的动人事迹等,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是本校特色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文精神需要不断地凝练和提升,我校还通过院报、校园网,大力宣传校园的名师、校友的风采、学生刻苦学习的典范,以弘扬正气,展示师生积极相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激情,真正把我们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在新生入学、实习生下点、老生毕业等每一个重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日常教育的每一次活动中,才能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学习人文知识、践行人文关怀、孕育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郑木明,林新宏.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2);24~26.

[2]浅谈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24~26.

8.浅谈文学与人文科学教育 篇八

关键词:文学 人文科学 教育

“人文科学”一词,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教育如何体现人性教养于课堂中,是语文文学课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教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当推流传千百年来的《三字经》了。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就以《三字经》作为人性教养教育的教材,让小孩从小就学会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代语文教学,在选择编排文学课时也十分注重在文学课中融入人文科学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教科书,每一册都有与此有关的文学课,它渗透了人文教育。本文仅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个单元为例,浅谈自己的印象。

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几篇散文,充分体现了手足情、同窗情、母子(父子)情这一主题,也就是人性教养的人文科学教育。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在叙述自己用粗暴、武断的方式踏扁小兄弟精心制作将要大功告成的风筝后,有这样两段描写:“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了下去”。“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道出“我”内心深深的自责、忏悔和懊恼,衬托自己的错误行为无可补救,流露出兄弟的手足情深。教学这一课时,要启发学生珍惜兄弟情深,把自己的同学也当作兄弟姐妹来对待,培养学生珍爱情感。

张之路的散文《羚羊木雕》通过叙述赠送木雕,被逼取回木雕的经过,极力赞美了小朋友们之间真挚无私的友谊,文末写道:“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我”的心境是何等的悲凉,而万芳的行动又如熔冰之火,既表现了万芳珍重友谊,又突出了她的美好品德。教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遇事忍让调和,同窗之间学会珍重情谊。在人生经历中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性修养。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对母亲的热爱,文章以散步为题材,从散步出现的意见分歧,产生矛盾,到化解矛盾这一小小的题材,反映了如何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感人场面,人到中年,肩上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对老人——要悉心赡养;对小孩——要抚养成人。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对比自己小的同学要学会关心帮助,从小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冰心先生的散文诗《荷花母亲》更是直抒胸臆——“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对学生的间接教育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单元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几篇文章都关乎人文科学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寓人文科学教育于文学课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性教养。这样,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薛金星总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二年级下数学教学总结下一篇:难忘日全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