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0

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对“读”阐述过深刻的感悟,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多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关于“智慧”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无统一的标准。择优而从之。我倾向于成尚荣教授的观点:“智慧是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美德的综合体。

那么,何为“朗读”呢?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显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找出现实中的问题。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这样的指导,怎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呢?那么,如何克服不足,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智慧的生长呢?现联系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几点学习心得。

一、自主诵读、整体把握

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诵读课文,去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对语文教学简直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丢字或者破词破句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要他们自己自由、轻声读课文,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初步感知。二、反复训练

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也是必不可缺的,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融入感受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

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我们应当多加引导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

此时,我们辅之不同的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应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在朗读时运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打擂台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四、多元化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也不能一味地表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习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2.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精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将很难展开,朗读教学也是一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让小学生通过想象融入情境中,对朗读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对小学生正确诠释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重现文章中的情境,这样的安排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他们会自告奋勇地想要扮演文中警察、父亲、儿子以及消防队长等角色,并且会非常认真的去朗读,对不同人物的情感:父亲找不到儿子时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达到与课文情感上的共鸣,这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给予朗读时间,提升学生理解力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过渡到协助者。在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能够反复朗读课文,进而充分的感受和体会文章的魅力,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

在讲授《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通过对话的形式还原课文的真实故事,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分组对话朗读练习,慢慢地感受学生内心的挣扎、矛盾,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点点自私,然后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诠释出来。在讲授《纸船和风筝》这一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小学生要将文章的两个主人公:小松鼠、小熊之间情感的变化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然后留出时间让他们朗读,而我会专注地看着他们,学生们仿佛受到鼓励般,读的非常认真,表情也在不断变化,这说明他们理解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细品文本语言,增强朗读技巧

小学生鉴赏课文、获取语文知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小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能力不是轻易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朗读练习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找出文中的经典语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首先,选择的语段感情要浓烈。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词句、段落蕴含的思想感情都很强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语段进行反复朗读,仔细的分析,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感情。其次,选取的语段含义要深刻。课文的主旨、意义、重点知识也都附在一些语段上,教师要找出来,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再次,选取的语段描写要精彩。小学语文课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且语言比较生动,对这些描写精彩的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感情去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借助有效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相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朗读对那些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趣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激发小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此,教师可从课文的实际内容出发,丰富朗读的形式,借助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赏读、听读等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最终使小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可以以配乐范读的形式来进行,优美的音乐加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篇课文这么美。在聆听的过程中,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对语言的感受力也会增强,他们会感受到教师语气、节奏、语调、重音等的变化,自身的语感得到有效增强。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小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朗读方式,或者开展朗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这对培育小学生的语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努力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创新朗读形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众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中,朗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非常显著。笔者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情境创设、朗读时间、语言细品、语感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朗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江.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2013(1).

[2]何如.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3.朗读,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 篇三

【关键词】朗读;回归;语文学习;本真

从事语文教学已十余年了,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又不易把握的问题:学习语文,较为本位的方法该是什么呢?!

回顾过去,一轮一轮啃教材,细嚼慢咽精讲练,但结果总是难如意,主要表现为:学生读书句读不清,作文少有文采,答题含糊不明晰等等。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渐明白:多读多背,才是学好语文之良方,读得过少,实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一、理解朗读的作用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朗读的教师已经很少了。到处所见,惟有教师一人之滔滔,未闻学生众口之琅琅。学生常戏谑说:该文理解谁最透,唯有台上那一人。这种不重视学生朗读,只注重教师多讲的教法非常盛行。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既是提高语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基本技法,又是提升语文素养、步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美。中国古人是十分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的,那种低吟长咏的品味,既是口与心相融的过程,更是一个细细品味、揣摩意趣,领会主旨、逐渐消化的过程。通过口、眼、耳、心的结合,把文章的气势、语感、艺术韵味等慢慢咀嚼出来的。所以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二、掌握朗读的方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前的人不习语法,不注重释义,只在读上下死工夫,朝吟暮诵,时间长了文句就通了,意思也就解了。即须多读。

熟读还需要精思,精思又是牢记的条件。只有精思才让人去记得牢,记牢实了才能让人思得精、领其要。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朗读不仅仅是把声音放开放高,还须口到心也到,即要有感情地读。如格调高昂的《沁园春·雪》、《过秦论》之类宜高亢读,阴柔的《秋声赋》、《祭妹文》之类宜低回读,高低之间,尽现阳刚与阴柔。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三、朗读方式多样化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且喜欢语文,还须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以充分激发其兴趣。常见的办法有:

自由朗读。学生可自由、随意地读。对重点段落、优美语句有所侧重,重在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体会语言特点,吟咏精彩片段。

齐读。这种方法在于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在琅琅书声中,促使学生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

点名朗读。可以全篇整体朗读,也可以部分朗读;不拘长短,酌情而定,依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读得精彩给之以掌声激励,读不到位及时进行指正。

分角色朗读。对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如学习《药》、《雷雨》、《守财奴》等作品时,分角色朗读,可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配乐朗诵。对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可选择与作品风格和谐的轻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先模仿再朗读。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配《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古筝曲《渔舟唱晚》;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等等。情随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

仿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如读李白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与气势磅礴;读杜甫的诗,则品味到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读李清照感受婉约清丽;读陶渊明则品隐逸与闲适;读到高兴处则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读到忧愁时意气深沉、满目萧然;……

总之,学好语文不能离开朗读这一基本技法,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记忆绝佳的时期,尽量引导他们多读多背,对经典作品反复吟唱、细细品味,久而久之,自然会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长足的进展。

4.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无论是哪一种教师学习或培训,大多数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但是毕竟无法代替学生的体验。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教,在家里有父母教,在托管班里有辅导老师教……我在学生的家长会上也突出强调了“现在的孩子不缺教”,在到学生家里家访时,也对个别家长提到“现在的孩子不缺教”,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达不到家长、老师认为他可以达到的应有水平,这是为什么?经过这几个月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概括起来一个字,他们缺的是“学”。会学习的学生,拿到课本就会自己阅读、思考、解题,遇到困难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家长咨询,独立做题时会主动翻阅课本或相关的工具书,主动解决问题。反之,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老师叫他读一读,他可能会读,老师叫他做一张,他可能会做;语文老师叫一下,他就做语文,数学老师叫一下,他就做数学,英语老师叫一下,他又马上做英语,忙于应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的计划和安排,最终一事无成。快到期末了,知识点之多与平时无法相比,作业题涉及的范围会比较广,如果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舍弃一些教和讲的时间,换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布置作业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整理的过程,首当其冲应该是要推动学习能够主动翻看教科书、作业本,让他们自己整理个性化的总复习笔记,以往教师代为整理、全体印发的方法,虽然可以重点突出,没有遗漏,但是缺乏个性化,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学习整理的能力。第一次,可能学生会因为整理不到位而影响成绩,但是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查找自己的不足,等到第二次整理时就会特别提醒自己留意,尽量把知识点整理完整……随着次数的递增,学生的整理能力越来越强,就成了本人的一种能力或个人素质。

5.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中国教育在山东,山东教育在xx”早就听说山东xx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高,这次终于有幸跟随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一起赴xx培训。现将本次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润物细无声

本次培训共参观了五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厚。从校园各个区域的设计到走廊的布置都显得那么地精雕细琢。无不透出学校的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参观这些富有人文文化布置的精品校园,令人驻足,也令人留恋。相信学生在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中学习成长,定会受的迁移默化的影响。

二、不惟模式为高效

我们先后参观学习了xx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和其他学校的“345”教学模式,这两个教学模式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探究和高效。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并不一定要遵循某种模式,只要是适合我们的学生、适合我们的课堂,只要是高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三、两车并驱,效果翻倍

纵观所观摩的课堂都用到了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这两辆马车。如何使用好这两辆马车是课堂高效的关键。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实用可行,要围绕目标,要体现自主探究和高效。其次,小组的建立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注重小组成员特别是小组长的培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程研发为校园注入活力

xx中学的xx校长谈到让课程适应学生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只有发现了学生的需求、发现了学生的困惑、发现了学生的未来,才会培养出具有大家风范、具有人文底蕴、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五、主题学习为语文课堂另辟新径

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加之综合分析阅读必需在课内,因此语文主题学习将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读透类把握类方法写会类文体。

6.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首先了解编排精读教材的基本特点,特点中告诉我们随着年级的增高,精读题目呈递减的趋势,并不是说并不是说不重要,相反更说明精读是略读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也循序渐进的提高,自主阅读越来越强。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准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读,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对阅读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把握情节,了解人物特点。否则事半功倍。

二、精选教学内容,简练设置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课文内容,瞄准课文的重难点,结合课文特点和思考练习等,确定教学内容,解决困惑,引发研究学习知识,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思考含量,设置的问题要简,要抓重点,改变一问到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不但教学重点明确,而且养成学生动脑的习惯。

三、教法灵活,训练扎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精读课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不展开想象等。这些方法应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及时启发、诱导、点拨、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但是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因人而导,因文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灵活的教法,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如顺水推舟,轻松自如。要想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就要巩固训练。精读课例教学基本程序除了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感悟外,就是巩固延伸。这强调巩固训练的重要性,给学生充分时间把所学知识落实到实处,保证实效,真正学以致用。

7.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为此,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指导学生朗读和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终身受益。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立意,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匠心独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抓住这些极富表现力的地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朗读。学生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从读中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一、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愿意朗读课文,有时一站起来就紧张,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班会要求学生发言,本来想得挺好的,但一说就变了调,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我所任教的实验班,相对来说学生基础较差,在七年级入学时,我进行了一次朗读摸底。我要求每节课前由四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课文,并且给每个学生都录了音。一轮下来,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基本功实在太差了,不要说语音、语调、节奏,就是发音吐字有时都不清晰,可以说他们不懂什么是朗读,而只是读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深深理解学生,他们学得越好越爱学,学得越不好就越不爱学。朗读也是这样,学生朗读得越不好的就越不爱开口。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想方设法找有关课文的朗读磁带,在课前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到朗读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个别课文没有磁带录音的,我就自己读自己录,或是请别人帮助朗读录音。我还组织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朗读小组,讲解朗读意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爱朗读、敢朗读,这样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2.克服方言障碍,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但只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方法。于是我广泛收集材料,编写纲要,传授朗读方法。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重点纠正方言。以我们广西贺州市为例,壮话、客家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有些语句学生易读错,我就把特殊容易读错的语句录音,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让学生多读。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上解决了方言问题。其次进行纠正语调的训练。语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只是简单地介绍学生不易掌握,总结成规律,学生就容易掌握了。如表示疑问、反问、愤怒、呼唤、号召、鼓动的句子用升调,表示陈述、感叹的句子用降调,表示严肃、压抑、冷淡的句子用平调,表示含蓄、讽刺、惊讶、暗示的句子用曲调。这样一讲,学生豁然开朗。再次进行重音训练。重音应放在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才能较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简单的办法就是多练。于是我举了许多例子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懂得分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重音问题就解决了。

节奏的快慢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叙述性的文体,力求清楚简明,使听者对有关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节奏适中;议论性的文体用重音来表示所要强调的内容,停顿较长,使听者有思考余地;而说明性的文章在说明事物的性质、构造、功能等特点时要节奏慢些,使听者能够分辨。慢慢地,学生养成了习惯,掌握了方法,读起书来就容易多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不仅会读书,而且爱读书。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介绍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给他们读,学生越读越爱读,现在读书在我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牢牢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与能力。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再现了许多优美的画面而产生无穷的想象,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在教师的引领示范下,学生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在读文中“冲浪”,从中享受着那份独有的酣畅淋漓,他们在读文中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敞开心扉,拥抱自然,拥抱生活。

二、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它们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速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学生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细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只回忆了贝聿铭的这几件事。再精读课文,说一说贝聿铭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从这些事中看到了他什么品质。我发现每读一遍课文,学生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学生不但分析了课文,而且对建筑大师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坚强的意志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书读得快了,读得多了,理解也就深刻了。

以前,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对美的理解有些偏颇,无论是语言、行动还是着装上都有自己所谓的“独到见解”,班级风气一直不太好。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生们的语言变美了,有的学生经常引用书中的话,尤其是在行为上,每看一篇好文章,书中的人物就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这时教师及时正确地引导,每每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精品的阅读指导,学生于美的欣赏中心驰神往,情操得到陶冶,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叶圣陶先生主张“美读”,他认为“读得很美了,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目前教材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非常强,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课堂上朗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是我国学语言的传统方法,并且一再被证明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有些课文朗读产生的效果与默读相比是不一样的。如散文、诗歌、戏剧等,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戏剧《江村小景》时,我就深感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多次朗读。《江村小景》中的人物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的距离较远,课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在课前已交代了时代背景、全剧内容,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于是我就找来资料,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自己当导演排起话剧来,让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掌握了语调、发音、吐字、重音等方面的技巧,经过朗读,很快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再分析人物形象就不难了。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揣摩人物心理,在理解人物的想法和做法后有助于理解全文,在阅读中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自然迎合了新课改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悟新知。由此可见,朗读有利于更好地分析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三、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感悟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表达,读都是前提,朗读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好的。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能力,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内化为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背过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便能招之即来,呼之欲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写作文就不再是件头痛的事了。学生能更流利地朗读,甚至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好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写作,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完整统一。在写作中,学生能恰当地使用自己摘抄的好词、句子,文章写得越来越生动。通过朗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吸收、自我更新的能力,学生眼界开阔了,写作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8.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朗读 个性 多样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语文课堂里常有耳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是语文课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书声琅琅,可是朗读训练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里,是齐宣王听竽,朗读训练缺乏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何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异步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朗读训练,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个体性这一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通过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堂里,我尝试着用异步教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着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有针对性的用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出个性

课堂上,语文老师常用的一句教学术语:“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出的是谁的感情?教师往往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朗读是否有感情。有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朗读《颐和园》第四自然段:“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不少学生把“滑”读成了重音。这位老师指导说,“滑”在句子中描写出昆明湖湖水非常静,在这里读时就要把重音轻读。有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把“滑”读成重音,可以体现出游船、画舫在平静的湖面上动作的轻柔舒缓,从而体现了湖面气氛的宁静。这位老师说,“滑”在这里没有读成重音的道理,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要求一定轻读。在老师的坚持下,学生下次朗读,果然整齐划一,都轻读了。学生的个人体悟不见得没道理,然而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朗读兴趣受到打击了。

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复强调,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去学习语文,而不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压抑学生的情感。《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时,最后两句话的品读,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生1:“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小小声,读时用手指指头成思考状,然后自己告诉大家,并用了“气声”来读“睡着啦”,表现生怕吵醒小青蛙);生2:“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两手一摊,小嘴一撅,好像很生气)“他在洞里/睡着啦”(又变了一个声音,好像另一只小动物回答问题);生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头扭向另一生,表示发问)另一生:“他/在洞里/睡着啦”(手比睡觉样儿)。学生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我都恰如其分的加以鼓励。也许学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然而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因此而显得精彩纷呈吗?

二、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课堂教学里,朗读方式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势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和尚念经,口中琅琅,口到心不到,这样即使书读千遍,也无法“其义自现”。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一般的学习兴趣。

朗读形式根据课文的内在需要,可以多种的表现。重点词句的比较朗读:《蜘蛛》里“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一换一读中,学生很快理解到“投”字恰如其分的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利用插图的看图朗读:《狐假虎威》朗读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狐狸东张西望,老虎半信半疑,小动物们满脸恐惧,抓住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想像后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蚕妇》和《悯农》朗读时,配上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在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亢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读出了“蚕妇”、“悯农”哀怨激愤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朗读训练时,分别以狼和小羊的身份分角色朗读,学生心领神会的读出了狼的狡猾、骄横、蛮不讲理和小羊的温和、软弱、楚楚可怜。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教学《美丽的公鸡》,让学生自制头饰、大树、青蛙等道具,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朗读中,演出了公鸡的神气活现,啄木鸟、蜜蜂、青蛙的不卑不亢,老马的语重心长。朗读形式丰富多样,不一而足。根据实际需要配以新鲜趣味的朗读训练方法,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语文朗读训练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评价的鼓励性

由于生活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中,往往比较生硬,缺乏活力。这个时候,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中,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不吝赞美之辞加以肯定鼓励。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情感。沉静内向的学生,朗读完,老师评价说:“你这次朗读,在某某词某某句,读得非常好,准确的读出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感情。”仔细具体的评价可以使他们保持好高度的关注力。外向开朗的学生,朗读完,老师一句“你读得真棒”能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恰如其分,妙语生花的评价语,对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效果,需要语文老师不断的探索、多方的努力。在异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得到了最优化的进行。在多读、乐读、善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带动了整个语文学科的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少芬.《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探索》[J] 《新课程(小学版)》2011

9.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够和全校老师一起,参加本校的校本培训学习,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中充实完善自己,为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而努力。

至今记忆犹新的一次培训内容是师德师风教育。在培训中校长以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为重点,对师德师风建设展开了详细的讲述。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了教师道德要求的高层次性,教师道德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情感的丰富性,教师道德情感的深远性。领悟到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是楷模,是标杆。体会到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一位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在身体力行中自觉约束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生活中不断努力。

对我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的是这样的几次培训:新课程下的教师该如何备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深深体会到上好课之难之累。为了尽快成长,我决心好好钻研教材,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备好每一节课。由于我肩负的是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担子虽重,却意义非凡。因此对于这一适合教师需要、急教师所需的培训,我非常高兴,正如小草遇到甘霖,我尽情吸收养分。

在关于如何备课的培训中,我学习到: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要学会灵活变通,要摒弃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教学反思向来非常重要,但是也让很多教师头痛不已。在如何写好教学反思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教学反思的内容分为几种:记载成功之笔;牢记失败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进行再教设计。这便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学反思可以写这么多的内容!回想自己以前的反思,不禁为其干瘪而惭愧不已。教学反思要注意的方面也很多: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反思的焦点是作业练习;反思的热点是信息技术;反思的亮点是潜能生的关爱与补弱。这无疑为我今后反思的方向提供了指导。我意识到,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

在培训后,我感觉到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想只要自己努力研究和实践,我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此我也保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按照领导的指示,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严于律己,不辜负学校、家长、社会对我的希望与厚爱。

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校本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校本教师要具备与校本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校本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校本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

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

20xx 年8月24号至26号,我参加了异龙镇中心小学暑假教师素质提升校本培训的学习。来自的多位专家分别就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素质教育者之素质谈等专题作了讲座。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倾听两位教育专家现场的经验分享,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虽然只有三天的学习时间,但是确实受益颇多。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仅仅靠热情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大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及不加思考的沿袭老教师的一套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行为。从更客观的角度、更理性的思考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

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我学会了反思自己,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的振兴的层面上思考自己的教育活动,真正树立“教是为学而服务”的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充电,才会使课堂教学形式日益丰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都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明白了:长远的教师素质提升不是靠进修学校,不是靠某一个组织、团体或个人,而是靠自己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超越!

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4

七月流火时节,我带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参加了短暂而紧张的“异龙 镇中心小学20xx教师素质提升校本培训”。酷日炎炎,暑气逼人,然而各位教育专家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却如春风化雨,荡涤了所炎热,也滋润着我焦渴的心灵。

通过素质提升培训,我获得了新的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总之,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一切,持之以恒,求是求真。

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5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职责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我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构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我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我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职责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资料,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本事、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所以,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资料,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本事。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设计和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活动,根据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制作不一样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到达梦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10.教师转岗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即将结束,此时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理解,在此之前,我的心中只有学生,工作的舞台离不开三尺讲台,手中不是蓝笔,就是红笔,突然间没有了这些,心中有不免有一种深深地失落,对前途和命运也平添了几份担忧和迷茫。可当转岗培训开班之时,领导的一席讲话又使我多日来笼罩在心头的阴罹得到了些许温暖,也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所在,经过这三个月的培训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对我们老师下岗在就业有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它让我对领导的安排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的矿山更加热爱,对我们的矿工兄弟更多了份牵挂。学习了《采煤概论》我知道了煤是植物演化而来的,它可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焦煤肥瘦等十大类。它是由于地壳缓慢下沉,泥炭不断堆积而形成泥炭层而后,地壳陆续沉下,泥炭层很快被其它泥沙、沉积物掩盖,伴随着地壳越降低,其上面覆盖的泥沙沉积物越越厚,泥炭层在地下受到逐渐升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原来疏松多水的泥炭被压紧、脱水、绞结含碳量相对聚集,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发生变化而形成煤。《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我更受益非浅,通过教师细致耐心的讲解,具体形象的事例,使我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我必须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去掌握更新的知识。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和技能随时都在更新。要想踏上时代步伐,加快我矿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的学习,从而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提高素质,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的中国将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旗帜下倡导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鼓励创新,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尤其是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对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展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征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征对性的培训学习,1.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以继续举办和规范培训为重点,带动和推进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经常性的职业培训的全面开展;“坚持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注重素质的全面培养。2.从严治学,确保培训质量。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从严治学,加强管理,选择有资质的培训院校,强化培训措施保证,加强培训效果跟踪。要根据企业和培训对象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3.深化改革,加快培训创新。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更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手段等方面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培训机制4.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培训。自主培训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全区有关培训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院校,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形式,自主确定培训对象,自主安排培训时间,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规范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活到老,学到老”过去常常被我们作为一种美德来宣传,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它将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快,企业的技术更新也必然加快,这就需要我们必需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迅速掌握新的生产技术。技术的价值是巨大的,但过期的技术可能分文不值的。

11.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朗读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 小学语文 意义 作用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这说明了自古以来,朗读就已经作为读书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其意义和作用则更加突显。朗读不仅是语文知识认知、积累感悟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具有帮助学生体会和表达文章情感,感受语言之美、产生情感体验、了解掌握文章思想内涵的重要作用,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在小学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可以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朗读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文字、品读语言的一个学习过程。朗读使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理解文中的写作内容,使学生们明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可以作为语文创作的素材,都是可以学习了解的地方,用心去观察生活、体会自然,则生活处处皆学问。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习记忆

小学做为学习时期最好的记忆阶段,其知识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多读多背,只有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许多知识就可以烂熟于心,最后成为自己可以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规律,使小学生们多加朗读,尤其是文辞优美、重点突出的课文段落则更要多加朗读,以便于学生们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三)朗读可以提高学生语感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文章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其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怀。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以此加深学生感触和理解,使学生深入文章内容,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而感受到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美感和情感的熏陶。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此以往,使学生在朗读中学习文字的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

(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审美

好的课文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很多文字、语言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美,欣赏到美、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通过朗读使文中景色与情感更加的有声、有色、有感情,体会到文字语言运用的精妙,从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引发美的共鸣,感受领略到美。例如《黄山奇石》《鼎湖山听泉》《观潮》等文章。

二、朗读在小学学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朗读不仅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标中对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仅如此,在新的语文教材中也增加了对于朗读和背诵的数量,并对课文内容做出了重大的改动,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课文的朗诵。所以,对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三、朗读在小学学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一)认字知意,自我朗读

在学习新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掌握和尚未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清楚自己有哪些词语和语句是理解的,而哪些字和词是陌生、不理解的,这些陌生的、不理解、不认识的字和词就是生字和生词,需要着重学习和理解。由于学生们学习水平的高低和理解掌握的不同,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可能并不是每个学生真正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字词。所以,在快速的预习朗读之后,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有哪些,从而有地放矢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升语感,反复朗读

“文章不厌千回读。”对于这种书面形式的语言通过反复的多次朗读。可以深刻理解课文主旨,体会文中语段、用词和句式,从而掌握中心思想。同时,通过多次的咏读,还可以使学生更快的深入课文,体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像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雪景描写时,可以通过咏读来渲染雪景的绚丽多姿,从中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品味欣赏作者对于雪后美景的钟爱之情。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教师可以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为学生们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吸收理解,朗读默读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与高声朗读相比较,默读可以使学生们减少声音的影响,从而使课文内容在默读中浸润心灵,使学生们更加凝聚精神,理解课文,进行分析思考。品味回味文章精华与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默读文中的第二与第四自然段,通过默读去体味和感受苏轼兄弟的深情厚意。从而使学生们加深理解,开动想像,增强教学成效。

(四)强化练习,背诵吸收

要想将知识变为自己的,首先需要将文词记忆在心,所以这时就需要让学生们进行背诵朗读。使他们在高声的朗读中加深记忆,牢民在心。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是佳时期,所以这时让他们多读多背,才会更多的吸收积累语文知识和素材,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所以我们要重视朗读、提倡诵读,强化朗读,使朗读与小学语文学习一路同行,充分发挥其重要性,做好其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积极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为学生学好小学语文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晓萍.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法.学周刊,2013(14).

[2]杨海英.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7).

[3]张永锋.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4]黄小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J].学周刊,2014(36).

12.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新东方作为一个民办教育科技集团, 其发展速度是让人惊叹和佩服的。虽然其民办教育的现状目前还有很多的争议, 但是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集团生存的民办性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准则, 其应聘教师的工资收入是与学生的评价严格挂钩, 而教师的生存残酷又要求教师专业成长,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实效性, 才能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 不被淘汰。而且民办教师还有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等方式看到职业的前景。压力和希望带来了动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强烈内驱力和主动性, 其教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四射。二者在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我认为这不是某个教育部门管理或者某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问题。这个内驱力的增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 而是一个必须和整个人事制度的真正改革为主, 辅以教育部门的打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关于教师内驱力的增强, 笔者有几点认识:

认识一、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事业的需求为精神感召先行。教师自身要有专业成长的理念和意识,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建立专业责任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公办教师更是如此。人一旦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会对工作学习达到忘我的状态。这种精神可以描述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观念超前、步子扎实的实干精神;知识共享、资源共用的团队精神。教师要树立并弘扬“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学校还必须加强学校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耳濡目染、精神向上, 努力拼搏, 为学校的进步努力提升自己, 感到自己在这样的集体骄傲, 努力去学习, 争取在这样的大集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凭心而论, 在我们的教师中, 那种真正对工作无所谓, 主观上想把工作做差的人几乎没有, 大家都还在尽力而为。

认识二、实现公办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提升, 常规的打造途径为辅。教育部门或者学校按照常规的培训途径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提供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等培训活动, 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通过岗上培训, 离岗培训, 听课、评课、赛课、读书、外出参观学习等的办法渗透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 诱导一定的内驱力产生。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机会实行自我加压、自我逼迫、督促成长, 成长是明显的。这条途径只能是辅助办法,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活动、提出很具体的工作要求、制定很严格的奖惩制度。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和需求, 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东西最终只能是形式而已, 有的甚至还有相反的作用。

13.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学好一门技术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社会,从事远程项目管理员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培训期间听了三位老师关于flash8、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对于我来说,每个软件都很难学,要想学得精,只有课后的操作练习。虽然时间很仓促,讲授过程偏快,但我相信,只要我做个勤奋的学生,一定可以将这四个软件学精的。

张强老师和杨志老师主要讲的是湖北教育网台远程教育资源的介绍以及网台常见故障的排除。张老师详细的告诉了我们,远程教育资源是XX年开始,当时投入了4亿元;XX年年8月,湖北教育网台获国家批复并开通。过去是时间长,损耗大,而现在是响应快,交互性强,是国家直接发送,卫星传递+交互传递。杨志老师主要讲的是湖北教育网台的安装及维护管理,并告诉了我们联系的qq号及邮箱地址,更方便我们。

14.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小学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全国人大常委陶大镛说;“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苦读、苦学应该是教师的“天性”。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从学习中我懂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从教师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博学,这是一个根本前提,要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教师本身必须有桶“活水”,必须是充盈的,是清澈的,其实成功的教师,他的知识更应是奔腾不息的江河,只有不断地拓宽,向前,才能无愧于时代,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博采众矢,只有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强调“文理融合”,这样才能适应知识大爆炸时代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的学生的需要。我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者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我们教师单在知识方面已经抢劫了明显的优势,甚至某些方面得拜学生为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麻衬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三、完善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最佳表现首先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健康向上精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15.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以校外学习为拓展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大项目, 因为对于组织者来说, 必须要确定好培训主题, 组织人员, 更要邀请培训专家。高层次的教师培训难以让所有教师受惠, 因此建议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组织大量的校内学习讨论会议, 通过校内教师的自我提升来完成。每周可以由一名教师来制定研讨主题, 然后作为主讲人, 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阐述之后, 再邀请其他教师对其进行点评,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讨论, 得出此次研讨的具体精神。由主讲教师写成报告, 交给教研室, 并发给参与研讨的教师, 作为学习材料, 也作为下次研讨会的一个基础。

学校还要组织一些校外学习拓展, 让本校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中去, 并在学习当中做好记录和引申。在回到本校之后, 积极组织学习。由参与校外学习的教师作为主讲人, 将学习的教学精神与校内教师做更加细致的交流, 并且根据本校的情况, 融入本校教学的特色。

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结合, 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接收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开拓教学能力, 发展教学水平。在和其他教师的相互讨论当中, 也能够提升自我, 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 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落实也延伸培训结果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机会比较多, 但是整体效果并不好, 除了在培训内容上本身缺乏创新性或是实践性之外, 还与教师的落实有关。所以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 更要重视对培训结果的落实和拓展。

落实培训结果, 要求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学校或是教研组积极组织人员考察, 在课后探讨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教学方法上的讨论。再次对学习结果进行修缮,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 融入教学中去。再者, 在学习校外的教学精神时, 要积极转化成本校特色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会放弃创新教学的想法,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这样就无法发挥教师培训的效果, 是非常可惜的。所以需要对这些比较“高大上”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积极响应教师这方面的要求, 举办实践效果研讨会, 更好地促进培训结果的落实。

三、做好培训记录工作

培训记录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做好培训内容的记录, 另一方面是做好培训人员的记录。首先从培训内容方面来看, 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笔记, 并记录自己的培训心得。将其作为日后重要的学习材料, 相关培训部分可以将其作为知识材料并做好积累。学校相关宣传部门可以将此次学习成果做成报纸, 分发给学校内的教师, 其他学科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 延伸培训效果。另一方面, 要做好培训人员的安排, 争取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积极学习。

四、对培训做好质量监督和激励措施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应从监督和激励两方面入手。监督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当中, 积极学习, 认真听讲, 记录心得, 反思结果。而激励政策, 则更好地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培训当中来, 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价也将培训与评职称相关联, 扩大教师培训的影响力。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列为培训的要求之一, 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选出更希望教师培训的项目,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参考, 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在学生的教学实践当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发展了教师本身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而在有效培训方面要做好效果扩散和落实工作, 完善培训细节, 让培训真正有所用, 有价值。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是基础教学的支柱, 且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具有创新力的教学思路, 所以语文教师培训非常有必要。语文培训能开放语文教师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教学层面, 丰富教学方法, 延伸教学理念, 最大化教学效果, 做到教学相长。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心得, 提出如何更进一步地做好语文教师培训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J].新课程 (小学) , 2015 (1) .

16.探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点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无论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但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朗读训练被忽略了,朗读只求读通,有的甚至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许多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在语文课上,朗读只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心理活动有了指向,就会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故事激趣。在朗读前,教师可讲一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熟知的成功者通过练习朗读获得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创设情境激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演课本剧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勵机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就应该对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正确优美的示范

1教师示范。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教师用自己动听的语音、多变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去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时,就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2多媒体示范。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片,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情色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这样,训练的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磁带、多媒体的录音,就会自觉地去模仿,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听录音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学生示范。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同学的竞争意识,也能考验其他同学的听音能力,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听力练习。如果学生读得对,又读得好,那对其他同学就起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如果读错了或读得不好,可以让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指出来,一起改正。通过学生示范读,能巩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四、重视学生基本语感能力的培养

1强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避免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多读,多品味,反复诵读,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2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在朗读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充分开动大脑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朗读时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培养语感。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朗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要用于语言实践上,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所以,教师要联系学生的语言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写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由想读——乐读——爱读——会读,层层递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朗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纪德松.浅谈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林淑英.语文教学必须强化朗读训练[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

[3]张校铭.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J].成才之路,2010,(03).

17.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七

在没有接受培训之前对于作文教学,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因为从小我也是对作文课充满了恐惧感。作文课上,老师不是泛泛地大讲写作技巧,便是让我们欣赏他人佳作,借鉴他人写法,所以作文课堂就是仿照别人的作品做样子说假话。但是自从走进了自然作文,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崭新的认识。

教孩子们写作文,不应该生搬硬套的模仿别人的东西,而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写他们想说的,想写的,正如胡擎老师所倡导的我手写我心。

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踏上教学之路的新手,从自然作文的课堂中学到的不仅是教孩子们写作文的方法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我们应该简单些,让自己的心灵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铭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为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也许现在的我并不优秀,天资也并不聪慧,但我坚信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永远不放弃,做事情尽心尽力最终便会成功。

18.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八

通过学习孙述涛书记在2015全市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张惠市长在威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吕晓东同志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吕晓东同志在2015机关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

19.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九

培训别具特色

一是方式新颖。

专题讲授、现场教学、互动研讨“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 别具特色。讲解者不是坐而论道, 而是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中加以分析, 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改革开放的主战场、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让学员去感悟、去认识。课程设置新、范围涉及广, 聚焦当今发展中的高端和热点, 每一次听讲都有新的收获。可谓知识在课堂讲授中拓展, 思想在现场体验中升华, 认识在互动研讨中深化。

二是内容实用。

全部课程分为三大专题模块, 各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党性修养和廉政建设”, 重在使学员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时刻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职责, 只有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风险意识、防范意识, 才能居安思危, 长治久安。“宏观经济形势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旨在让学员充分了解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 既要掌握中国, 更要把握世界, 把我国的经济政治放在国际大舞台、大背景下, 让学员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是每个财政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既放大了视野, 拓宽了思维, 又激发了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力提升”, 重在让学员规范领导行为, 掌握领导艺术, 提高领导能力, 确保工作顺畅。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 学会领导职工, 学会说服他人, 学会化解矛盾, 学会启发、激励、促进干部职工成长, 在当今利益无处不在、风险时刻伴随、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三是现场精彩。

几次现场教学, 无论是考察“一大”会址, 还是情景模拟, 场场精彩, 处处受益。如“媒体沟通情景模拟”, 是旨在锻炼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应对社会舆论的客观环境和要求, 如何增强重视新闻舆论、重视舆论引导, 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此次模拟现场体验, 既是舞台又是练兵场, 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令人眼界大开, 感同身受。

学习感悟良多

此次短期学习培训, 受益匪浅, 感悟良多。

一是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 作为领导干部, 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回顾前30年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就是因为我们打开了大门、敞开了胸怀、放开了视野, 向世界学习, 与国际接轨, 同全球竞争。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提升、跨越, 仍然要了解世界大势, 熟悉国际规则, 把握国际动态, 在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下, 谋划工作, 推动工作。这是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形势”专题的根本要义。

二是要有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今天, 我们要赢得民族复兴, 实现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无疑需要一大批新时代的精英和中坚力量。作为财政领导干部, 就要勇担这个责任。虽然今天的现实不要求我们象革命前辈那样去经受艰难困苦和面对生死经历, 但是, 让国家民族走向富强兴旺的伟大使命, 对我们的精神思想层次和才智能力等素质的要求也许更高、更广、更全面。因此, 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一刻也不能放松对高层次的人生追求。这是时代的呼唤, 形势的要求。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 服从真理, 顺应规律, 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创造活动应该遵守的铁律, 也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建设者、奋斗者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中, 最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铭心刻骨、没齿不忘的思想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和珍视这一思想原则, 就能赢得胜利和成功;违背和丢弃这一思想原则, 就会招来惨败, 甚至崩溃。参观“一大”会址, 重温党的历史, 把握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是我们搞革命、搞改革、搞建设的成功法宝, 必须世代传承, 永不放弃。

四是要培养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由于国情,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 由于面对的内外环境,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要应对、解决的矛盾与问题的复杂和艰难程度, 也许是前人没有过的。“矛盾凸显交织, 问题碰头叠加”。从总体上说, 解决矛盾和问题, 有赖于国家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仅从技术层面上说, 当前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 尤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 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原则:及时、诚实、智慧、守信。及时, 就是问题一出现便及时认真应对处理, 不拖延、不推诿、不让其累积、发酵、蔓延。诚实, 就是实事求是, 尊重事实, 尊重群众, 依法依规处理。智慧, 就是讲究策略, 注意方法, 控制节奏, 把握时机, 巧用资源。守信, 就是对事实负责, 对群众负责, 对国家负责, 对历史负责, 言必信, 行必果。这是领导者提升领导能力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成果贵在转化

培训考察不是目的, 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此次学习、培训、考察, 得到许多启迪、启示。只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对之进行很好的消化, 才是真正的收益。

一是狠抓学习不放松。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不仅要带头抓好学习, 及时用新理论、新理念、新知识、新思维武装自己, 更要组织带领本单位、本系统干部职工抓好学习, 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只有坚持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科学发展为根本。

有“东方之珠”美誉的上海, 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中心, 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据有关资料显示, 上海人均生产总值 (GDP) 、“中国发展指数”一直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其他省份。但上海始终不满足、不松懈, 咬定发展不放松。即使现在已处于一个很高的平台上, 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 推进科学发展的劲头一刻也没有减弱。要用上海的经验教育大家,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科学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 必须时刻紧抓不放。

三是解放思想是关键。

学习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此次中浦院培训, 我们的共同感受是, 所到之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又快又好, 除有国家政策支持外,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思想解放。多年来, 他们敢于突破, 敢于创新, 敢于进取, 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事实再次证明, 观念变则行为变, 行为变则习惯变, 习惯变则命运变。只有引领大家不断地解放思想, 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四是发展出路在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促进发展”。此次学习、培训、考察, 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中国发展最前沿的脉动, 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国际性、时代性、开放性, 令人触手可得。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扑面而来的“浦东现象”就是创新发展的鲜活范例, 它不仅彰显了创新思路的强大生命力, 也有力地诠释了“创新是不竭的动力”的真谛。“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三强一富一美” (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 的奋斗目标, 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作为财政部门, 要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进一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把创新理念与思路贯穿于整个财政支农工作中, 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 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 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 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 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 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促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切实抓好科技兴农工程, 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切实抓好富裕农民工作, 加快农民增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语文教师朗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十

【关键词】学生视角;小学低段;语文朗读

一、当前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教师在讲解,学生朗读机会较少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识字较少,许多生词不理解,整体理解消化能力弱,导致不能通顺的进行朗读全文,这会使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减少学生朗读的机会,采用全堂讲解的形式。但是教师如果整堂课都用理论的知识来灌输学生,滔滔不绝,一方面会让学生接受度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采用这样的方式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性。对于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也是这样的,如果永远都是教师单一方面的讲解,最终只会教师累,学生迷茫的情况发生。

(二)没有考虑低段特点,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低段语文的特点就是学生年纪小,理解能力弱,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时候忘记了这一特点,教师完全采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进行授课,导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注重读,只注重教师讲的部分,而且对学生的整体要求会比较高,往往学生还没有读透文章,就要让学生来讲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往往一直越级学习,长时间下去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并且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方法

(一)改变教师定位,拉近师生关系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会以自我为主体,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模式去指导学生,去要求学生,觉得严格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加的努力与上进。对于小学生低段年龄来说,这个阶段还处于学习的入门阶段,很多时候学习的兴趣来自于教师的态度。如果这时候教师采用严厉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就会让学生会有上学压力,特别是教师严肃的态度或者训斥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就会让他们会自我否认,甚至失去学习的自信心,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时候要采用更加温和的态度,比如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如果念错了字或者念得不通顺,教师可以采用安慰和鼓励的指导方式,而不是直接指责和批评。教师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个高度,用朋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减少师生距离,达到提升学生朗读兴趣。

(二)加强朗读前引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好老师就是学习的兴趣,而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教师的带动。小学生学习注意力相对不容易集中,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来讲一讲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为什么?以及自己去过最棒的地方分享给其他人,再播放一些听视觉冲击大的片段:长城、升国旗等,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带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从而对朗读更加的热爱。

(三)灵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注意力不集中,分析总结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如果靠自己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学习,以及完全掌握朗读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指导,要让学生能掌控朗读节奏,要能表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绪。比如在一年级上册《雪孩子》这一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进行引导,提问学生: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去的?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希望雪孩子回来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把自己情感代入到其中,采用这样的方式更加能让学生接受,提升他们的朗读技巧。同时也可以在课后让他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一下这个故事,并且编一个故事,就是雪孩子回来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

(四)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小学生还是处于爱玩的年纪,如果在课堂中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会有“坐不住”这种想象发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四、结束语

上一篇:提倡节约用电的环保演讲稿下一篇:职中教师师德师风整顿心得精选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