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2024-07-23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精选11篇)

1.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一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单纯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设置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1 观察题目特征, 培养直觉思维

观察从数学上来说,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对于数学中的观察即审题, 是解题中首先进行的直觉思维活动, 其目的是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 它是分析与联想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题目的解决就是通过观察题目的数形特征, 已知的隐含条件或等价形式, 问题本身的结构特点,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a-2|+|b+3|=0, 求a2+b3的值, 就需要学生对已知条件的观察和分析, 利用绝对值的意义, 判断出a和b的值, 就不难求得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维品质。

2 鼓励猜想, 培养探索性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求通。”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从质疑开始, 激发求通的欲望, 寻求释疑求通的途径, 鼓励学生猜想, 激励学生思维,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活力, 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了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后, 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同圆中, 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特殊关系?你有什么猜想?并叙述你的理由。问题一提出, 学生迅速作出反应, 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猜想、探索, 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测量) , 从而得到了圆周角定理。

为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 产生求知欲, 教学中若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论辩与猜想的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十分有效。

3 设陷阱, 培养逻辑思维

对于一些知识点, 若照本宣科地正面讲述, 往往不能使学生认识得很完全, 理解得很深刻。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陷阱”, 不仅不会给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还能有效地矫正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趋严密与成熟。如在学习分式方程后, 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当K为何值时, 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并求出实数根。当把原方程变形2X2-X+1+K=0后, 一些学生取△=0, 得, 从而, 至此, 便终止解题, 殊不知此举正中陷阱。而此题的玄机与奥妙之处, 就在设置了极其隐蔽的陷阱———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 很快完成了其它两种情况, 即:X=0时, 。这样的练习, 对培养和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4 求新求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 若运用常规方法, 则解题过程繁冗, 甚至难以下手, 若能抓住题目特征, 引导学生寻求简捷、巧妙的解题方法, 让学生置身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情境之中,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 可给出题:已知X、Y的二次方程2X2-2X-K2-0和2Y2-2Y-K2=0, 且X-Y=2, 求实数K。

此题的条件与结论有明显联系, 学生极易按常规方法从已知条件中分别求得X和Y再采取代入的方法以求得K值。动笔以后, 发现运算很繁, 不敢再往下算, 那么有没有巧妙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 但苦于没有玄机良策, 此时, 教师可作点拨性提示,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已知条件, 分析系数关系, 便能发现X和Y是方程2Z2-2Z-K2=0的两根, 于是有。而, 解得, 学生在获得了巧妙的解法之后, 求新、求异的思想意识更加坚定,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实践证明, 设置思维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与探索的条件, 对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严密而成熟的思维方法是有良好作用的。

5 变换题目条件和结论, 培养类比、逆向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的教学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改变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使思维向广阔的方向联想, 向纵深方向发展, 达到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的目的。在例题教学中, 从一个题目入手, 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层层深化的做法, 在学生开拓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常见的变换方式有:1) 类比变换, 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变换主要是指提出所给问题具有某种相似的问题, 加以比较分析, 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例6:设a>0, b>0, 且a+b=1有;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可得如下习题:变换1:设a>0, b>0, 且a+b=1, n∈N, 则有 (ab) n+ (ab) -n≥4n+4-n;变换2:设a>0, b>0, 且a+b=1, α∈R, 则有 (ab) α+ (ab) -α≥4α+4-α;变换3:设a>0, b>0, 且a+b=p (p≤2) , α∈R, 则有象这种将题目的某些条件作适当变化而形成的新题,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实现知识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能时常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能从具有类似属性的另一问题的研究上得到启发, 去推测新问题的可能结论, 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敏锐的目光, 通过联想, 举一反三, 不断发现、不断创新。2) 逆向变换, 培养逆向思维逆向变换是指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 或将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进行逆向应用。逆向变换对于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较大作用。

6 优化解题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题教学中, 若仅片面强调“类型+方法”的定势思维, 搞题型, 套模式, 只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 单纯摹仿, 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例题教学中围绕典型例题进行一题多解, 让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 常常能起到把某一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作用。通过探索不同解法和评价解法的优劣, 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评价问题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克服解题套模式的缺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5:已知x2+3y2=1, 求2x2y4-1的最大值。引导学生探索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有如下两解法:解法1:

解法2: (三角代换) 设x=cosθ, y=sinθ, 则, 分析:上述解法答案不一, 但最值是唯一的。可引导学生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检验取等号时的条件是否成立。经检验只有解法2取等号时的条件成立, 答案正确。对解法1进行修改可得解法3:

总的来说, 在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看法, 相信数学教学只要转变教学观念, 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笛,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2]邬云德“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6.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策略 篇二

一、引导探究,发现新知构建的合理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活动内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在四年级下学期“运算律”教学中,根据问题情境,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得到两种不同的算法:⑴65×5+45×5,⑵(65+45)×5。不管哪种算法,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但两种方法的意义不同,⑴是先算出5件夹克和5条裤子的总价,然后加起来;⑵是先算出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再算出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元,一种是分开算,一种是配套算。不管是哪种算法,算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合并成一个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算一算得数是否相等,思考有什么发现,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经过这样的探究,从事实过渡到推理,提高了等式成立的可信度,让事理整合推理,有助于学生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在实质。

二、深度剖析,感悟新知构建的自然性

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

四年级下学期,笔者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850×17,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竖式怎样写,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交流,学生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但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时,学生比较为难,说不出道理。这时可以回顾积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感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这时再提问850×17为什么可以先算85×17,学生明白是把850看成85×10,一个乘数变化,积也跟着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他们在三年级没有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计算中虽然基本掌握了乘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但是对于中下等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算理的支撑,会逐渐遗忘。如果掌握了积变化的规律,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学生建构的知识模型记忆将非常深刻。

三、创新思考,体验新知构建的多样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

在六年级分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例1出示: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学生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升,然后再平均分成5份,画出升,除以2等于几,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用4个去除以2得到2个,就是。接着老师可以继续引导,还可以怎样计算?有不少学生想到可以转化成。接下来,把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改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反馈时,学生发现了方法一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方法二。不过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第三种方法,把转化成,结果等于。这样的思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但作为老师应如何处理呢?这样的方法对于其他的分数除以整数也能使用吗?

分数除法是小学阶段最后的四则计算,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与学生学过的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差别较大,不能由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直接迁移,但它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极为丰富,因此,分数除法的计算更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图形的直观,更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通过不断创造构建新知。如在上面方法三中,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想到把÷3转化成÷3的?学生回答因为4不好除以3才把转化成,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可见,合理的逻辑推理,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

3.怎样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篇三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如何在几何课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认真探索的。几何的学习和研究时时刻刻在概念、判断、推理过程中运动着,而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其它知识内容,如性质、定理、公式等无非是一种判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觉、深刻而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然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初中几何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几何入门阶段,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概念、作图、推理这三个环节中着手,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几何的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搞不好的。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2、分成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线、射线、线段、角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直观能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如“对顶角是相等的角”、“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等等。这个阶段,应该看到学生从“数”的学习转入对“形”的研究是很大的变化,而对形的学习开始又接触较多的概念,所以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难以适应,不少小学时的优等生适应不了这一转变,以致学习掉队了。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注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出发,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图形抽象出一 1 般的本质属性。并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基本概念。例如讲直线这一概念时,问:你能画一条完整的直线吗?学生感到问题提的新鲜,谁不会画直线呢!有些莫明其妙,我指出:一个人从出生记事之日起,一直到老为止也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正因为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才用画直线的上的一段来表示直线,但决不止这么长!这样学生在开头对直线就建立了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印象。又如在学过“角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回答: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在学习“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后,可以问:∠α与90º-∠α互为余角吗?∠β与180º-∠β互为补角吗?并要求用“因为……,所以……,根据……”的模式回答,这能使掌握线与角、角与角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熟悉推理谁论证的日常用语,逐步养成科学判断的习惯。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论证的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定义、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辨别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做法是:(1)分步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的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加注理由”的练习题,主要在第二章,这无疑把学生引入逻辑推理的王国,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它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每个例题,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个练习,并强调推理论证中的每一步都有根据,每一对“∵∴”都言必有据,都是有定义、定理、公理做保证的。此外,还要学生象学写作文一样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对较复杂证明题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全等三角形以后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每个条件,包括求证的内容,要一个 2 一个地思考,按照定义、公理或定理把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得出新的条件,延伸出尽可能多的条件,避免忽视有些较难找的条件,同时不要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比如图形中的“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等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初二仅仅是一个开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3、狠抓几何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候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待有的语言,数学等别要通过一些符号和字母来表达,它抽象精确、简便,这是数学语言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要跨入几何的大门,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为此,我作了如下训练:(1)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几何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了一些常用语,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直线AB经过点C”,经过即通过,对某些字“咬文嚼字”,加强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学说,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2)由基本语句画出图形,给出基本语句,要求学生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D使BD=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AC=AD,等等。(3)将定义、定理等翻译成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符号语言能将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为文字证明打下基础,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翻译成符号语言:AM=BM或BM=1/2AB或AB=2AM=2BM等。(4)编写范句,形成规范的书写:如延长_____到点____,使_____=____。此外,我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几何语言的教学,我是随着几何知识的教学逐步进行,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几何语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讨中进一步得以发展。

4、教学中时刻注意几何的学习方法和严格要求

学生初接触几何,不知道应怎样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生怎样学概念、怎样学定理、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总结几何知识。

几何概念往往是很抽象的,因此引入概念或定理教学时,尽可能从实际事例、模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结合分析图形的特征得出几何概念和图形性质,并用文字定义把概念表述出来,这样,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实际模型作基础,对概念的理解有几何图形作依据,也就是使学生能够真正抓信几何概念所反映的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在他们使用定义时,即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或者在口头上或书面中表述的时候,在头脑中能呈现出相应的图形,以及这个图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机械模仿,硬背概念的字句。

几何定理是解答和论证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定理掌握得好坏,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外,还特别着重讲清怎么样应用定理。一个定理研究完毕之后,除正面给学生举一些满足定理的例子外,同时也给出那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有适合定理的反例,使学生懂得定理在各方面的应用信息,使其心中有数才能对定理运用自如。在讲课时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总之讲几何概念或定理时,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何是一门逻辑性比较严谨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找思路,后解题,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4.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四

让宝宝自己玩玩具,玩完后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爸爸妈妈用正确的语言提示,比如“记住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家’在门边衣橱最下边的一层”。只有当宝宝听到规范的、细致的描述时,他们才能听懂这些词汇,准确摆放玩具。

藏猫猫

家长和宝宝可以轮流藏起来,当宝宝猫起来时,家长要对自己寻找过的路线有一个“实况报道”,让宝宝想像家长的位置;当家长猫起来时,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宝宝通过寻找声音和分辨描述的路线找到爸爸妈妈,还可以增加他的成功率和自信心。

画室内地图

5.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五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习的需求。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思考工作,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且小学数学也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针对教师与学生来进行的。首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与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数学知识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有效学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且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保证数学课堂的亲和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出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同时还要包含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中去。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产生质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要及时到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

只有借助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给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保证教学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设计,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帮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好细节问题,突出教学的真实性,借助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及时关注教学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如,在教学“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借助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体育活动的排队上入手,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排队,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就要选择学生来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入新课知识,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确面对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差异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相应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现自我,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施益东.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7):78-79.

[2]李桂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32):112.

6.探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一、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一项相当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专家分析, 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其实, 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大部分人而言, 如果缺少必要的逻辑训练就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 更无法开拓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性地对小学生实施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教育者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

1. 比较与分类法

比较是用于确定研究与研究对象不同点或相同点的方法, 而分类则是加工整理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 比较是人类展开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点, 也唯独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 而比较与分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2. 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推理归纳都是由特殊或者个别数学知识所逐步演变而来。例如, 在数学的加法交换律中, 教师通过演示两个加数之间互换位置, 并且相加之和不变, 使用该例子就能有效地将结论总结出来。

3. 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是从众多客观事物当中把非本质和个别的属性摈弃, 提取本质与共同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一本质属性的物体综合成一个整体。比如, 总共有50道20以内的减法题, 在初学的过程中都是依靠记忆或背诵来完成减法运算,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学生一一概括相应的运算规律, 那么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减法上的运算技巧。

4. 分析与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是指把要研究对象恰当地分类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然后再对各个研究的对象分别实施研究, 从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综合方法指的是把已经认识的对象全部联系起来, 并且对此进行必要的研究, 从对象的整体对对象的本质加以了解与掌握。例如, 教会学生认识五个数字, 小学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把五个苹果分别放到两个盘子里, 从而获得四种具体的方法, 即1和4、4和1、2和3以及3和2。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注重问题的引出

在数学上所有的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发, 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较为繁杂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 最后分析与解决问题, 这就是教师引导与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能够把数学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那么其教师就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都是借助问题的提问而展开全面的教学, 也只有通过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能够牢固、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能够真正掌握已学的知识点, 为此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出问题, 善于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根据学生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答案, 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 在保证思路的正确下, 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的教学内容中质数、合数等都需要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演示或者实际操作, 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虽然游戏只是学习中的小插曲, 但是在讲解有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还是存在一定的作用。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那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3. 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数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应该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 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形象、生动以及有趣地开展。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兴趣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技能, 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知识, 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例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 从中再寻找正确的答案。

4. 恰当地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练习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作业之一, 因为解答数学练习题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 还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然而在练习的设计上,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而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 让同学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把答案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乐于思考, 最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而言之,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良好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将会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 这也是教育者应必备的技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教学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7.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七

我们一般认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更多地注重感性认识,至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至少应该在孩子入学以后,可事实证明这是个误区。今年的新生入学至今已经3个月,其间有不少老师反映,有些孩子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题稍微拐点弯就反应不过来。为此老师特别提醒家长,在早期教育中不要忽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及推理的能力。孩子6岁左右,逻辑思维能力萌芽,家长若能抓住机会,加强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就能使孩子思维更敏捷,更善于动脑,更容易应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学好数学,在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不可或缺。

逻辑思维助孩子更胜一筹

(吴女士,34岁,财政局干部)

我女儿茉茉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无论数学、语文,还是英语,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经常有一些让我们意外的小创意,老师常夸她逻辑思维能力不一般。比如看她写日记,就能发现她比一般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要强。前不久老师布置写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观察日记,茉茉写的是《家猫与恐猫》:

一天,一只恐猫与一只家猫相遇了。它们知道对方的名字后都很奇怪,都有“猫”字!于是,它们开始讨论各自的相同之处。恐猫说:“你看,我们的爪子很像。”家猫说:“你看,我们的尾巴很像。”终于,它们得出结论:“恐猫是一种很像猫的动物!”可据别的动物观察,恐猫更像美洲豹,它不像家猫那么乖巧,它更有可能是沾满人类祖先鲜血的杀手。哦,难怪它的名字含义是“可怕的猫”!

老师跟我聊起这篇短文时,掩饰不住夸赞的表情,说茉茉真是太有才了,知识面很广,就连当老师的她都是上网搜索才知道有恐猫这种动物。文章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是不简单。

再来说说最能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课,茉茉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上个月,茉茉的数学老师发了一张速算测试卷子,并发短信告诉我,这张卷子要复印多份,每天进行练习,准备参加区里的速算比赛。5分钟内完成是良好,3分钟内完成是优秀。我一看这张卷子一共有100道1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对茉茉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时间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茉茉却一点都不怵,练习了10天,就能在3分钟以内完成了。最终,茉茉在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茉茉能够在入学后得心应手,其实离不开我们从小对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茉茉3岁左右的时候,我常会给她提一些简单的但需要开动脑筋分析的问题。比如,“你看妈妈今天穿的衣服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开始她能注意到颜色、式样的不同,后来不但能头头是道地说出许多表面上的不同,还能说出两件衣服内在特点的不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甚至概括能力了。我还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锻炼女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我讲完一个故事,常会习惯性地问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与小学生课堂上老师讲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有点像。你还别说,有时候她总结得还真好。记得有一次,茉茉看完《母鸡罗丝去散步》的图画书后,我问她:“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她爸在一旁故意逗她:“就是好玩呗!”茉茉却很认真地纠正她爸:“这篇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张!”十分准确,因为故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母鸡罗丝散步时遭遇危险分子狐狸,可无论狐狸如何上蹿下跳,母鸡罗丝一直气定神闲,毫不慌张,狐狸无从下口,只好放弃。

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我采取的是游戏的方式。茉茉最初对数字的认识是从扑克牌来的。茉茉一岁多时,外婆带她去乡下待了一段时间。乡下娱乐少,人们经常聚在一起打扑克牌,耳濡目染,茉茉竟也不知不觉认识了扑克牌上的数字。从乡下一回来,她就指着书上的数字,一个一个地唱读起来,让我特别惊讶。到3岁时,茉茉就能跟我用扑克牌玩“加减比大小”的游戏了:一副牌,我和茉茉各从中抽取两张,把两张牌的点数相加,再比谁大谁小。比如,茉茉抽到Q和8,那就要算12+8等于多少;我抽到了7和9,就要算7+9等于多少。这样一比,茉茉就赢了。有时,她爸也会加入,那就玩三个数连加的游戏。相加后数字大的人就赢得对方的牌,女儿好胜心强,总想得到更多的牌,因此积极性特高,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孩子的口算、心算能力。

我觉得,逻辑思维能力听起来很抽象,但要想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却简单易行。

逻辑思维训练忽视不得

(林先生,31岁,图书公司职员)

我儿子伦伦快6岁了,明年就该入学了,可他妈妈挺犯愁,老是跟我念叨,说这孩子是不是反应迟钝,是不是智力有什么问题,比如学东西,读写还问题不大,算术就显得比较笨,有时很简单的算式,反复给他讲解好多遍,他愣是搞不明白,甚至胡说一个数字当答案应付我们。看人家的孩子又是心算又是速算,他妈妈就特别着急。儿子除了对数字反应迟钝,幼儿园老师也跟我聊过,说伦伦有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讲述一件事情时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弄不清他想要表达什么;再比如,用积木让小朋友练习给物品归类,根据形状或颜色不同进行区分,伦伦常常会分错。观察事物他更是“马虎大王”,好多东西都分不清楚,比如橙子、橘子、柠檬等这些水果他总是分不清,通通叫橘子。老师说的这些我比较了解,我常笑话儿子是“动物盲”,经常猫狗不分,“指鹿为马”,细想一下,这其实暴露了孩子不善于观察的毛病,所以才记不住这些动物的特点。老师说不仅如此,与小朋友之间有了小摩擦他也常常手足无措,有时候明明他有理,但因为讲不清道理,反倒成了没理的一方,尤其是在伶牙俐齿的小女生面前,他更显被动。老师认为,这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造成的。我最初还有些疑惑,这么丁点大的孩子也讲什么“逻辑思维”?可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幼教专家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如果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将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孩子上学后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可能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为了帮助儿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决定做个学习型家长,到家长学校学习,在网上请教有关专家。不久,我就掌握了一些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跟儿子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长翅膀的就是鸟吗?会飞的就是鸟吗?不会飞的就不是鸟吗?生活在水里的都是鱼吗?等等。通过这些既有趣又包含丰富科学知识的话题,培养孩子掌握一些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同时我注意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鼓槌和鼓的关系,水和鱼的关系,动物和人的关系,等等,激发孩子进行思考。

伦伦不善于观察,我以前认为男孩子都这么不细心,就没当一回事,可家教专家特别提醒我,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说人们获取的信息75%靠眼睛的观察,观察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对逻辑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便有意引导孩子去观察。每天基本都是我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会有意识地让儿子锻炼观察能力。比如,教儿子观察不同路段的参照物,哪里有个广告牌,哪里有个地铁标志,哪里有个卖鸭脖子的小店,哪里有个报亭,包括有几个路口,几处红绿灯等;路过一段幽静的小巷时,我和儿子一起数门牌号码,指导他分清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这些锻炼,不仅提高了儿子的记忆力、分辨力,强化了他的数字概念,同时还提高了他的观察能力,一举多得。他观察的东西多了,问题也就多了,经常会问“为什么”,思维明显比以前活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伦伦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在幼儿园学习加减法时竟顺利掌握了“凑10法”,比如8+7=15,他首先把7分解成2和5,先用8加2,然后再加上5,结果一目了然。要是在过去,他肯定又要迷瞪好几天。老师欣喜地称赞他开窍了,他妈妈也不像以前那么担心了。看来,这逻辑思维训练真的忽视不得。

抓住孩子逻辑思维萌芽期

(范教授,47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个总趋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学龄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芽期和关键期,绝对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0~3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先教他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的不少孩子,已经能够从1数到10,甚至能数得更多。家长在教孩子数数时,可以让孩子口中念念有词,比如父母拉着孩子上楼梯时,可以大声说出阶梯数:“1级、2级、3级、4级……”这样孩子很自然地会对数字产生基本概念。然后再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来分类。比如,让孩子把属于交通类的玩具整理到一起,再把属于红色的归到一起等。再有,引导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用一些物品,让孩子或从大到小,或从硬到软练习排序。这样既能够让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3~4岁的孩子,开始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运用耳闻目睹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个时期,孩子数数已经由数手指头、珠珠等具体物,逐步过渡到用眼睛“默数”。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教孩子说出带有数量词的句子来培养孩子的演算能力。比如:夏天穿单衣1件,秋天穿内衣加毛衣加外套共3件,冬天穿内衣加毛衣加外套加防寒服共4件。逐步提高难度,加深孩子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孩子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点: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4~6岁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已经超越了对事物简单、表面的评价,开始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看动画片,他们已不像4岁以前的孩子只分“好人”、“坏人”,而是懂得了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这个时期,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但要注意一点,一定要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应与孩子共同探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等,这对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8.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八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3、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6、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的好奇心无处不在,如一群搬运东西的蚂蚁,一条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往往都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令他们兴趣盎然地观察。所以,我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学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让他们想做、愿做。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当学生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欲望时,我就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模式。首先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传授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结论的同时,注意运用提示、暗示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突破现成知识基础上实现创新;其次师生间活动的方式要注意合作探讨。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学习方式要注意以自学为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增加例子此外,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也是体现 “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运用和体会中,达到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特长、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增加例子

3、重视知识,挖掘创新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创新,首先要学好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讲创新的方法、途径和原则等,虽然它们不是万能的,但它们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每次新带一个科技小组,我总会先给学生讲解科学家及小学生们创造发明的许多事例,让他们明白,路,成功的路、创造的路,就在脚下。我还会举办“和科技书交朋友”的活动,指导他们多阅读有关创新发明的书籍,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的竞赛,带他们参观学习科技作品展,使学生们通过多渠道学习有关小学生发明创新的作品,从中得到启迪,扩大知识范围,学生的知识水平越高,创造思维的发展就越有基础。从学着干上升到自己创新,激发他们的热情,我还带着小组成员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然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着做各种模型,一辆自己制作的小赛车在地上跑,那高兴的劲远远胜过在玩具店买来的玩具赛车。这样以达到训练好他们的基本技能,能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触类旁通。我深信,知识、技能越丰富的人,产生创造性的可能也就越大。

2. 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我首先演示:在一烧杯里放入纸倒扣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杯里的纸没有湿,让学生重复实验几次,但有的小组杯里进了水,纸湿了。这时,我抓住这个学生感到有趣、好奇地契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①实验时,看到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东西。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一物品有什么缺点?有待改进的是什么?同时,将某一物品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到其他物品中去,产生出新的创造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次科技兴趣课上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雨天,当人们把伞收起来时,湿漉漉的伞很麻烦,在公共汽车上水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人多拥挤时;在商场、宾馆水滴到地上很容易造成意外摔倒,而且还会弄得地上很脏,影响环境。有些商场和宾馆有提供塑料袋,但只适用于不折叠的伞,而且也不环保。所以,我想解决这些问题,让伞不要再滴水。这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的想法很好,怎样才能让伞不流水呢?”。

他通过观察,把袋子放在伞的把柄里面,用的时候可以抽出来,不占地方。而且,现在提倡环保,购物不提供袋子,便可以用雨伞中的袋子装东西。另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般的伞柄比较短,握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把伞柄加长,可以使它握起来更舒服,也使得里面的空间增大,更好容纳袋子。根据以上想法,他发明了《带袋子的伞》:用薄的、防水的布,使体积小且能够防水;袋子的形状既够大方便装伞,收起时体积也很小;伞柄底端的盖口较大方便袋子塞进和取出 ;盖子连在把柄上,就像牙膏的连体盖一样方便, 柄的长度与人的手握拳时的宽度差不多增加舒适感;制作成本低,充分利用废弃之物。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又如,在小学的高年级班里,老师经常在排座位时遇到了麻烦:如果按个子的高矮重新排座位,马上就有很多个子高的同学说自己近视了,希望坐到前面去,而个子矮的同学也站出来说坐在后面不能看清黑板。有一个同学看班中戴眼镜的同学,哇,同学们的小眼睛前,多了亮晶晶的镜片!让个子高的同学坐到前面来,后面的同学不是要被挡住了吗?近视的同学只能无奈地在眼睛上加了“两只眼睛”。数数班级的“眼镜”,将近12副,摸摸鼻梁上的镜片,看着不断上升的近视率,她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近视?”“小学生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本班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的调查发现,读写姿势不正确学生的近视率显著高于其他原因。阅读姿势不良、眼距过近、经常躺着看书,这三者同时存在,则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增加到50%左右;且眼负荷大、阅读时间较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到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仍坚持阅读等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70%左右。

根据上述调查的数据,她大胆设想设计一种《可调节防近视纠正器》,它可以帮助同学们纠正看书、写字时坐姿不正确的习惯,防止眼睛的近视。她找了一个大夹子,它的宽度约是一拳,这就解决了身体离桌子要一拳,接着解决眼睛离桌面要一尺。由于每个人都身高不同,所以她想到用伸缩杆做成可调节高度的挡杆。接着在一个宽度约一拳的夹子(采用不生绣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上,用螺帽把伸缩杆(采用废旧雨伞的完好伸缩杆)固定好,再用一根软铁丝缠上电工胶布左右对称地固定在伸缩杆顶端。使用时,把夹子夹在桌面上,根据每个人的身高来伸长或缩短伸缩杆的长度,以调节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写字时,双手伸过软铁丝的下面,当头低于一尺时,嘴下巴会碰到铁丝,这就提醒自己头低了,从而纠正坐姿,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该小发明在省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进入终评。

9.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九

想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的夸张、拓宽和升华,是对表象理想化的改造;它可以脱离现象,但却以现象为基矗想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等特征。在科学发明创造中,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蜒的启示,潜艇的制造得益于对鱼类的模拟,它们都证明了想象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想象以实际生活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表象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等加工而展开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比喻、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创设感性的形象,为他们进一步思维提供资料信息,并使思维具体化。

1.运用比喻,创造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种已知事物去说明相类似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生物教学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时,联系学生熟悉的弹簧,把蛋白质的多肽链比作弹簧的钢丝,弹簧的螺旋相当于多肽链的盘曲,再把一条或多条弹簧折叠起来,也就是多肽链盘曲成螺旋后再折叠,相当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再闸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氨基本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的,就像制作弹簧的钢丝,其材料的种类、长短、粗细有差别一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像弹簧的缠绕、折叠方式不同一样。这样,就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运用类比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类比和比喻一样,也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类比往往又要通过联想才能充分激发想象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巧妙的设问,在学生头脑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新形象,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生物进化中各“纪”动植物景观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生物的化石、现代生物界的图景,可造一幕幕或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或雷电交加、地动山摇,或蔽树参天、恐龙横行等古代生物界的图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经常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可见,利用想象的直观形象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产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性想象力发展速度很快,不仅会再造想象,而且能创造想象并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想象为契机,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科学想象,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水平与层次不同。如果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快捷性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因为直觉思维往往要同时对若干个思维方向作出鉴别与选择,所以,利用生物选择题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快捷性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已包含于所列的选项中,在发掘题设条件与各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选项进行比较,迅速淘汰错误选项或迅速识别正确选项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选择题训练中,往往一读完题,学生就立即写(或说)出答案,但问其原因,有些学生回答不出,只好说是“猜”的。有的即使说出了理由,也是做题后想了半天才说清楚的,这实质上就是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由于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冲破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束缚而直接与结果相通,从而省去了中间思维细节,直接反映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具有快捷性。学生快速地解题过程正是如此。如果要他们说出原因来,就必须将思维还原成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恢复中间推理的细节。因此,在进行习题训练时,要规定练习时间,加强解题速度训练,鼓励学生“猜题”,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强调“猜题”决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经过积极思索才可能产生思维的飞跃,特别是直觉是通过大量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问题,使人的想象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产生的。因此,学生平时必须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注意知识积累,不搞偷工减料。那种寄希望于练习或考试时突发奇想,胡乱“猜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猜测性直觉思维常常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环节,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环节往往被忽略,因而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猜测性。因此,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不要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直接猜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可以设问:假定恐龙没有绝灭,地球上生物界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设问:人类能否进行无性繁殖?

人类怎样征服遗传病?如何用基因疗法治愈癌症?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猜想的结果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归谬引伸,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

三、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仍未能解决(之余),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

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灵感决不会从天而降,它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爱迪生说:“发现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八的血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会使自己魂绕梦牵,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受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豁然开朗。这正是因为长期深度思考时,大脑处于受激状态,异常活跃,所思考的问题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这就为灵感的产生准备了基本条件。由于大脑的极度兴奋与紧张,也可能抑制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当受到某种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时,就可能一下子唤醒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产生灵感。所以说,灵感是人们长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其次,还要帮助学生捕捉灵感爆发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的松弛状态,如在散步、听音乐、赏花或与人讨论、交谈或一觉醒来时。所以,要培养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学习习惯,在长时间紧张的思考之后,适当放松一下,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调整,往往也是灵感爆发的良机。

10.初探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中学数学是概念,公理与定理等组成的一个逻辑体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建立,命题的组成,公式与定理的推导,数学题的证明与求解以及如何用文字准确的把他们表达出来,都离不开逻辑的规范和约束。

既然在数学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有:

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和抽象具体等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而成。

加强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推理能力。归纳是一种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是相对的两种推理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的推理能力。

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数学中有很多解题方法和技巧隐含于课本例题解法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掘它、提炼它。例如:等比定理的证明,可以提炼出比值法,求分式的定义域,隐含着相对法、勾股定理的证明、课本中用的面积割补法等。

通过反例剖析,纠正逻辑性错误给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树立正面榜样,再通过反例的剖析纠正逻辑性错误,可以加深学生逻辑思维的理解,教师可以及进指出并纠正学生在答题求中暴露出来的逻辑错误。教师也可以剖析典型性的逻辑错例。可在课堂讲解剖析,可通过数学板报、数学园地,让学生辨别正误、吸收教训,以免覆辙。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训。就总体而论,初中数学只是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体系还不是严格的科学体系,有些内容是凭直觉承认它成立的,而不是经过严格证明的,如同底幂的乘法性质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来的,单项式乘法法则是从个别例子概括抽象得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猜想,逐步培养直觉思维的品质。

二 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几何证明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难,学生学懂也不难,但学生往往一做就不会,对于稍复杂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几何证明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难点和障碍,除掌握上述三段论推理的基础逻辑思维外,还要注重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培养。

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时,我们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前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

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即“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

例如证明两线段相等。 综合法思路:已知条件→三角形全等或平行四边形→对应边或对边相等(线段相等)。 分析法思路:对应边或对边相等(线段相等)→三角形全等或平行四边形→已知条件。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尋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上。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推演,一步步地推导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证几何题时,在思索上,分析法优于综合法,在表达上分析法不如综合法。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在解决问题中,最好合并使用。对于一个新问题,我们一般先用分析法寻求解决,然后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合并使用的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可称之为综合分析法;即先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再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寻求,看它的成立需具备哪些条件,最后看它们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找出正确的证题途径。

三 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推理的种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根据推理前提数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根据推理的方向,即思维进程中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区别,传统逻辑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

就初中数学而言,三段论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是性质判断三段论推理的简称,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的三个性质判断的名称分别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包含大项的前提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包含大项和小项的判断为结论。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水分的(大前提),小麦是植物(小前提),所以,小麦也是需要水分的(结论)。三段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包含的三个性质判断通常都是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但用自然语言表达三段论时,语句顺序是灵活的,而且常常使用省略形式(有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等形式)。例如,口语中常说“这是学校规定的呀”,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凡是学校规定都是应该执行的(大前提),这句话是学校规定的(小前提),所以,这句话应该被执行。

11.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义务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但是, 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极大弊端, 教师没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思维活动, 学生勤奋有余, 思考不足, 缺乏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不强。相比其他国家, 我们的学科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 学科教育的应试倾向仍然比较严重, 这已经造成了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后劲不足, 缺乏创新精神。因此,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英语教学应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着手,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和进行语言实践,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延伸到课堂之外。

1. 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程晓棠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景,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 形象思维优胜于抽象思维, 对于抽象枯燥的语法内容难以理解, 且注意力无法持久。要想在课堂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初一下学期海珠区的公开课上, 我所选的课题是《时态复习》。本课内容是根据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学习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及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对所学时态进行的一个总复习。我设计了一个超人的卡通形象代表动词引入话题, 同学们在见到超人图片的时候, 都非常惊奇, 都在想老师今天不是要复习时态吗?那跟这个超人有什么关系呢?在把大家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后, 我告诉学生, 这个超人非常神奇, 他会变身, 还要求大家帮助他一起完成几项任务。但是在超人出发之前, 他会先带着大家去加油站加油, 其实就是先复习五种时态的动词构成和时间状语以及动词的五种形式变化, 而帮助超人完成任务就是通过不同题型对五种时态的知识点进行重现和巩固。由于这种引入方式非常新颖有趣, 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里就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而帮助超人完成任务这种情景又富于挑战性, 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刺激,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又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 使整个复习课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或真实或有趣的情境, 并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进行巧妙的引入, 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又可以把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成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程晓棠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 灵活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语言的不断更新和变化, 课文内容的讲解也一定要结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动力, 并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大脑, 锻炼了思维。

如在初二上学期Unit 3 Reading A Computers一课中, 我首先用最新款的Ipad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把乔布斯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播放了一段乔布斯在新产品发布会上介绍Iphone的视频, 接着又结合课文内容对电脑的四代产品进行了比较。这样的教材处理一改往常阅读课的沉闷, 从单词学习-课文阅读-做题-对答案-语言点的讲解的模式中跳出来, 不仅让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对于他们熟悉的手机、电脑, 同学们都乐于开口讲几句自己的看法。

事实证明, 只有事事关心, 把小到身边事, 大到国事, 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3. 借助多种手段, 激活学生学习词汇的思维

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还不错, 但到了初中阶段成绩都会慢慢下降, 并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原因就是英语词汇的大量增加, 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极大障碍, 因此, 词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所在。但是, 单一枯燥的讲解、背诵单词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再调动学生的兴趣, 也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了。程晓棠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提到: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外语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单词的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地主动的学习过程。

在词汇教学方面, 我进行以下的尝试:首先, 通过音标拼读法和构词法把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告诉学生, 让他们轻松掌握新学词汇。然后,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用所学词汇进行造句, 这种做法一改过去让学生抄单词的机械记忆, 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和创新中掌握所学词汇。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 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 不应当是背诵, 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 进行生动的创作。”而对于所学词汇的复习,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进行归类竞赛。如在初一下学期Unit6 Reading A, A Water Talk时, 我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ere does water come from?”让同学们通过讲水的来源, 复习或学习关于水的词汇, 如river、lake、sea、well、rain、sewage、reservoir等。头脑风暴是一种很好的刺激学生思维的办法, 往往一个学生的答案又可以激发另外一个学生的灵感, 促使同学们通过集体的智慧, 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 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 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 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通过这样思维活动记忆单词, 远比死记硬背的方法要好得多。作为老师,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 才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4. 实行全英教学, 养成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语言学习的本质在于应用语言, 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听和说。新课标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做事情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 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英语, 要通过视听、听和读的方式, 多给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因为语言学习遵循的规律是输入—输出, 没有足够的输入, 必然导致学生的语言积累贫乏, 从而无法有效地输出。作为英语教师, 如果在课堂不能用英语教学, 自己都不说英语, 又谈何让学生说英语呢?

毫无疑问, 在初中阶段, 特别是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展全英教学, 困难何其巨大,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尽可能简单易明的语言进行授课, 如果发出的指令让学生不明白, 完全可以借助身体语言, 或者让不知道该做什么的学生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还可以分组, 让组内基础较好的同学去帮助他们。在单词讲解的过程中, 可以用他们学过的单词去解释新单词, 还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方式帮助理解。

通过坚持不懈的全英教学, 学生的听说能力都会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并且让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母语的依赖, 养成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这为培养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写一篇流畅的英语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实施探究学习, 拓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课外活动的开展, 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延伸到课堂之外, 其实也是对课堂的重要补充。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 也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 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 也就是说, 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 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 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 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本学期的Unit 4 Educational Exchanges的教学中, 我就尝试应用任务型探究学习模式开展教学, 让学生通过活动灵活使用和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并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对不同国家进行深入了解。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活动在课外进行, 主要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分别收集关于不同国家的资料。课中任务在课堂进行的, 分为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活动, 并进行成果展示。课后活动是写一份书面报告, 表明自己想去的国家, 说明原因, 作为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探究学习模式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课堂单一枯燥,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弊端, 提高了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开放性和激励性。通过小组分工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而言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 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和进行语言实践, 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永不满足、不停息地钻研和探索精神,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统一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本文致力于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 促进思维发展, 养成思维习惯, 培养思维能力, 并通过实施任务型探究学习模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延伸到课堂之外。

关键词:促进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全英教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1

[2]龚亚夫.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等级标准, 2011

[3]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描写冬天柳树的作文下一篇:华蓥乡中心学校稳控工作方案